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62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二卷)  2004/4/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2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无染无所著,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

  这个经文每一句有一个意思,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在现前。我们看第一句,染着是我们现前学佛不得其门而入的第一个因素,无论是在顺境逆境或是善缘恶缘,几乎我们没有能力说不染着,决定染着。染是起心动念,着是深深的执着,这是无量无边情欲、烦恼从这个地方生起。佛经对这个事情说得详细、说得深入,「因」是无量劫来阿赖耶识里面累积的习气种子;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是人事环境,给我们做了增上缘。

  今天我们所处的世间环境逆缘多,善缘几乎见不到,逆境恶缘把我们阿赖耶识里面不善的种子全都诱导出来。这外面诱惑我们,我们不是没有善因,奈何现前没有善缘来诱导,诱导我们的外缘都是不善的。这一桩事我相信每一个人,学佛的同学,乃至于不是学佛的同学,也都能够体会得到,都能够看得到。我们现在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竖起耳朵听听外面的音声。江逸子老师画地狱变相图,他告诉我:地狱变相图很好画。我说:这个话怎么说?他说: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全都是,那怎么不好画!有道理。极乐世界难画,没看到、没听到,总不能凭空想象来画,这个话说得有道理。画极乐世界,只有多听经、多读经。现前我们接触不到极乐世界,不但不能接触,连极乐世界的边缘都沾不上。

  染着,是现代社会,有些人告诉我已经变成现代文化,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变成现代文化,现代人他接触是理所当然,认为这是正常的。我们中国人讲情理法,理没有了,情没有了,样样都讲法,好不好?诸位要细心去想想,不是好事情。人间、人生确确实实系在一个情义,有情有义。过去在历史上,此界他方,此地或者其它国家地区,仁义之人他的一生表现,那些事迹叫可歌可泣。这个世界上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描绘这些事实,人世间的真善美慧表现在这里。如果说情义都没有了,只有法,这个世间还有什么味道?法真的是枯燥无味,机械式的,处处都是框框架架,怎么样叫人把情压抑住,要适合它的框架。你说人在这个世间活得多辛苦,活得多可怜!难怪佛经世尊常常感叹着这六道众生为可怜悯者。我们没有觉得众生可怜、众生可悯,可是细细去思量,真的,人情没有了,义没有了,理没有了,处处用这些法律,人活在法律里面,那真的是可怜可悯。

  中国人并不是很重视法,古代有讲究法的,但是不被社会所重视。我们中国诸子百家里头有法家,而中国人所采取的、尊重的儒家,儒家讲礼,礼比法好,因为礼里头有人情,礼里面有道义,礼也是法,不过它通人情、通道义,所以中国人喜欢。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他用礼,礼就是法,他说礼,他不说法。所以有人犯法,违犯国家的法令规章,审判的时候,这里头有情有义有理,合乎情义理性的,法律也网开一面,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

  修行,我们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灵性,修净宗的无不是希求西方极乐世界。净宗同学最重要的是肯定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在遍法界虚空界接引往生的众生,这要肯定、要信。蕅益大师跟我们讲《弥陀经要解》,《要解》注得好,文字不多,印光大师对这个批注的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为《弥陀经》做一个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赞叹到极处了。早年,演培法师问过我,他说:净土法门法师,你对于印光大师这个说法,你觉得怎样?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演公是修弥勒净土的,他不是修弥陀净土,所以他说出这个话。他知道我是修弥陀净土的。我向他老人家说:我同意印祖的看法,印祖所说的绝不过分,他讲的真是恰到好处。

  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个批注得到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准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只是他一生没有暴露他的身分。这是我们知道的,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不暴露身分的多,暴露身分是极少数,而且有特别的因缘,没有特别因缘,通常绝对不会暴露身分。像夏莲居老居士也是没有露身分,那不是普通人,那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到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把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贯穿全经,古大德没这个说法。《弥陀经》不长,但是它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具足信愿行,正宗分也具足信愿行,流通分文字不多,还是具足信愿行,信愿行三资粮贯穿全经。头一个「信」,他讲了六条,第一个要信自己,这是信心的根本;我们学佛不能成就,信心不能建立,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头一个要信自己?《华严经》所说,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从哪里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识是自己的真心上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真心带着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识。所以真妄不二,真心能现,妄心能变。我们看到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包括无尽的自然现象,变幻无穷,这个变是识变的,现是真心。就像我们今天面对着电视这个屏幕一样,能现相,真心;你看到里面的相千变万化,那是识变。

  性跟识,说实在话,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你说两个是一样的,有毛病,你说两个不一样,也有毛病。所以佛跟我们讲「离四句绝百非」,你就明了了。你明了你也说不出来,所说的都是方便说,说这一面漏掉那一面,说那一面漏掉这一面,你没有办法同时把方方面面都说到,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从言说里头要细心去体会,那就对了。所以自己才是根本,要信自。如果没有自信心,佛菩萨帮不上忙,什么人都帮不上。所以第一个要建立自信心,要信自己,信自己的心现,信自己的识变。

  第二这才信他,他是释迦牟尼佛,他是阿弥陀佛,不是指别人。相信他是个明心见性之人,是个圆满觉悟之人。而我们自己呢?是在迷惑颠倒,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我们信他,我们才会接受他的帮助,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我们得利益了。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有理有事,我们跟佛菩萨学习,学什么?就学这个。末后,教我们信因信果,因果是自然的定律、是自然的现象,佛菩萨也没有办法离开因果。《华严》,诸位看看清凉大师的判教,五周因果,《法华经》一乘因果,佛法离不开因果,世间法也离不开因果。

  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们要问,因果在不在万法之中?当然在。既然万法皆空,因果何以不空,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细心观察一棵树,这棵树长成,种子是因。像这桃树,桃核是因,我们把它种在地上,它长成树,长成树桃核没有了。桃核是因,长成树是果,因变成果,因没有了。果将来它又结桃,桃里头又有桃核,果又变成因,变成因它脱离了,果就没有了。所以因果也是空的。既然是空,何以说它不空?说它不空,另外有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因果转变不空。你看因会转变果,果又转变因,它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因果相续,循环不空,所以它有这三个。我们讲因果不空是讲它的转变、相续、循环,是讲这个。这三种东西不空,所以世界相续,业果相续,众生相续。这就说明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众生,为什么会有业果。我们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的信心才真正建立,才知道我们在六道里头为什么会受苦。

  像昨天晚上学生们来问的:这世间人为什么会有贫富?我们中国人讲得更详细,富贵贫贱,古往今来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普遍都存在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自然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人间,你仔细观察畜生,畜生道有,为什么大象身体那么大,为什么蚂蚁那么小,这不平等!为什么有些畜生,确确实实我们去看牛、羊,生在澳洲,这个畜生有福,没有人去伤害牠,牠的生活很自然;绝对没有人为去约束牠、去管牠,没有,都是放在野外的。这些动物生在台湾,我们在台湾住了多年,就很可怜,生活空间很小,处处都是有人管理着,牠不自由。这边的人爱护动物,跟动物是朋友,没有伤害牠的念头。可是在有些地方,牠就没有这么幸运,没有这么好运,为什么?人要吃牠,要杀牠。

  早年,我在美国,我住在加州,加州的池塘很多、小湖很多,有野鸭子、有鸿雁,水鸟很多,牠们生活得自由自在,人看到了,拿东西喂牠。可是有些东方人,刚刚到那边去,看到那个鸭子那么肥,没有人的时候他们就抓了;抓了几次之后,鸭子牠也很聪明,牠就不到这个池塘来,别的地方去了。这是我们看到不平,都不平等,这里头有因有缘。你要把这里面的理事因缘参透,你恍然大悟,众生看到的是果,你没有看到这一切众生他过去造的因。

  所以学生们问,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宗教劝人为善,常常拿因果报应来吓唬人?因果报应不是吓唬人,你要认为这个说法,那就错了。圣贤人绝对不吓唬人,圣贤人只把宇宙之间一切事、一切理,刚才讲了,一切因、一切果给你说明白,让你了解有这么些事实真相。这真相怎么来的?怎么演变的?它的果,业果是相续的,这不是吓唬人,事实。佛经上讲「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吃牠半斤,你来世要还牠八两;因果相续,因果循环,一丝毫差错都没有。如果我不愿意还这种债,只有一个方法,我不欠债,我就不要还,我要欠债的话,哪能不还?所谓是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我真正了解明白通达了,我从今之后不再欠人命,不再欠人钱,我的日子就好过,我不要还命债,也不要还钱债,你说这个多自在!明白这些道理。

  出家,这也是一个行业,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要尽到你的责任。这个行业是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示范,好老师,每天跟大家上课八个小时,一年到头没有放假。三十岁开始干这个工作,八十岁圆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我们看他对于他的职业,敬业的精神,工作的积极,我们明白了;你干哪一行,你要认真努力把这个行业的工作做好,这个工作对社会产生贡献。那么接受四众的供养,你才能消化得了,为什么?社会是互助的,永远是互助的、是合作的。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一天,你要穿衣服,你要吃饭,衣服是你自己做的吗?布是你自己织的吗?原料,我们穿的是布衣、棉衣,那个棉是你自己种的吗?不是的,有种棉花的人,有收成的人,有织布的人,有贩卖的人,有做衣服的人,我们才穿上这件衣服,你要想想看多少人在为你服务。

  整个社会是个互助合作的,哪一个行业都不能缺少,缺少,你的生活就带来不方便。我们每天要吃饭,饭从哪里来?菜从哪里来?你去想一想,从农夫耕种到这碗饭摆在面前,多少人在工作,我们才得到这餐饭,才穿这一件衣。住这个房子,那个服务的人就更多,钢筋,钢筋是从矿里头提炼出来的。谁去挖矿?谁去提炼?谁去制造?一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只图方便,他有没有想到这么多人替我服务,我用什么回馈大家?你要没有回馈,回馈的工作做得不圆满,偷工减料,将来都有果报,有得还的,不只是欠钱欠命。

  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工作,都是为整个社会,为一切人民来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都尽分,我为人人没有尽到分,没有认真,没有努力,我就欠人人的债务。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他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上,他全心全力贡献出来,做到尽善尽美,他不欠债。他对于社会上每个行业、每个人,他都对得起。一生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我们看懂、看明白了,恍然大悟,要向他学习,我今天必须要把我自己的工作做好。

  现在出家做这个行业,供养很丰富,供养得多。想想释迦牟尼佛,佛当年在世接受四众同学的供养,只有四桩事情。饮食,每天去托钵,还不是一家给的,好几家,每一个人给一点,这才有一钵饭。你看《戒经》里面讲,托钵托七家,七家,不能到第八家。七家给的饭很少,吃不饱也就算了;你再超过七家,你贪心起来了。如果托钵两三家看看够吃了,能吃饱就不到第四家,不生贪心,不讲究饭菜的好坏,不讲究这些,没有分别心。这教你什么?教你转境界。把所有一切境界到我面前都转成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与性德相应,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应。大自然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要起了分别执着,我就错,违背自然法则。大自然没有染污,没有执着,『无染无所著』。

  『无想无依止』。「想」是起心动念,粗的就是分别执着,因为他前面已讲了染着,这个想就是起心动念,无依止就是无我所;无想是无我,无依止是无我所。我跟我所放下,这样才能够与性体、性相、性德相应。相应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一句话,回归自然,现在人说这个话是很接近,但是现代人对于这句话的解释认知,跟佛菩萨那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不是到深山旷野建一个小房子,到那边去隐居叫回归自然,不是这个意思。那怎么样?他还是着相,他不被世间都市里头繁华染着,他被外面那个清净悠闲的境界染着,还是染着。真正「无想无依止」,什么境界都一样,《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繁华不染着,在清净也不染着,繁华跟清净是一不是二,那叫真正解脱。

  得到解脱的人,他住在这个世间,没事!没事就不住世间,还住世间是什么事?帮助众生离苦离难。众生的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邪染来。那么觉悟的人用什么帮助他?为他示现觉正净,为他说明觉正净。示现觉正净是做给他看,让他看了之后,他觉悟了,这是根性利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他看不懂,必须要跟他讲解、跟他说明,中下要用言教。上根利智的不用言教,示相他就懂得,一个表示,他就明白,根利的人。那示现的是什么?就是这两句话所说的,无染、无着、无想、无依止,示现的就这几桩事情。理事都包括在其中,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染不着。

  顺境、善缘,境都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顺境,我们今天居住在图文巴这个环境,顺境;善缘,我们住在这里是善缘。从政府到居民,我们相处得都很好,我们对面是基督教,我们有往来,我们也是很好的朋友,我们互相帮助。我这里有活动,在这个地方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很多从布里斯本来的,从黄金海岸来的,自己都开车来。到我们这里开车需要很大的停车场,我们这里停车场不够,我们自己的停车场顶多大概只能容纳五十辆车,这就满了。对面的老牧师告诉我们:你们有活动,没有地方停车,尽量到我的操场来。我们对面就是他的操场,他办了一个学校。我们合作,这就说什么?我们的人事环境好,物质环境也非常殊胜。住在这样环境里面,人不想离开;不想离开,对这个环境就贪恋,就起贪心,就染着。

  所以在这个世间,无论哪个国家地区有需要我们的处所,我们还是去。这个需要有短时间的、有长时间的,我们斟酌情形,确确实实我能帮助那个地区的众生,做一点好事情,于他们有利益,我们很乐意去。并不是贪恋这个地方,不能放下,那就错了;不能放下,将来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看得破,放得下。「无想无依止」,就是放下,就是看破。现在我们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还是看第二首:

  【无染无所著,无想无依止,体性不可量,见者咸称叹。】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说,「无忧喜之杂染,安住舍故,故无所著」。第六句是「恶想都绝,不依止名闻利养故。七八二句,体虽叵量,具相好故称叹」,具足相好。清凉注得很好,但是这个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当然《华严》都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法身菩萨统统都做到了。我们今天看这些佛菩萨,要有向往之心,所谓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有认真效法学习之心,那就对了。

  「忧喜」这是略说,具足的说就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这是欲界众生他统统有的这五种受。佛说这五种受都不正常,心有忧喜,身有苦乐,舍受是什么?舍受是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个时候当然很好。为什么叫做舍受?他的时间不长,你不能够永远保住。如果永远保住舍受,那就叫禅定,就叫三昧。所以三昧就是这个境界,你能够保持,你能够不失掉。顺境善缘里面,心没有喜、身没有乐,不分别不执着;逆境恶缘里面,心没有忧、身没有苦受,这个境界好!这个境界,圣人境界,圣人能把顺逆善恶他统统转,他能转境界。我们一般讲他能够化解,我们化解不了,要学这个本事。

  他怎么化解?实在讲,这个化解的道理我们也懂,《金刚经》上就很清楚,顺境逆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善缘恶缘,「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我们在境界里头常常把这两句话忘掉。这两句念得很熟,讲经的时候会讲,谈话的时候也会用、也常常说,可是境界现前,忘掉了,还是堕落在苦乐忧喜舍里头,还是放不下。我们不要说跟佛,佛太高,咱们跟法身菩萨比,甚至于跟我们现在读的这段经文,十信菩萨比,我们不如他们。为什么?他们能放下,我们放不下,他们能用得上,我们用不上。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念起,不觉,他们念起,他就觉。念头才起来,马上就觉悟,立刻就转;我们念起来的时候,不觉,不觉随着妄念发展,收不回来。这是我们不如他们的地方,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能转,要转得快,要觉得快。

  第六句里面说,「恶想都绝,不依止名闻利养故」。清凉说得很清楚,就在事相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帮我们指出来。我在前面讲的是「无依止」,是离我所,我所有的,不要把我所有的放在心上。我尚且不可得,哪里来的我所有。名闻利养是我所有的,五欲六尘是我所有的,世间人如是分别执着,觉悟的人晓得「万法皆空」。《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常常想常常念,常作如是观,不知不觉就会放下。这是什么原因?大乘正法熏习时间久了,就好像古人这衣服香气是用香料熏的,熏个十几、二十个小时,衣服穿在身上就有香气。我们今天佛法熏习的时间不够,抵不过烦恼习气,烦恼习气熏习的时间太长,那就是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坚固的执着,起心动念它就冒出来,这是它的力量大。为什么力量大?熏习的时间长,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学习、天天在研究讨论,一天都不舍弃、都不空过。在现在这个社会,古时候人十年、八年它就产生力量;现在跟诸位说,我的经验是二十年、三十年,二、三十年才有这个力量,自自然然没有一点勉强。为什么?熏习的时间够,就是我这衣服穿起来,大家都能闻到香气,熏习的时间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古人教导我们的,你不通过实习,你对这两句话,你所认知的就不够深刻;通过学习之后,才知道这两句话真实义趣。真的明白,你才会看重,你才会认真努力的学习。尤其古人讲得有道理,一门深入,你开始学,学一门,不要想到第二门,想到第二门,你就分心,你就不专!

  真正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天天念,念兹在兹。《弟子规》不长,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话,一天至少念两遍,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要念多久?不要限时间,真正做到,你就不要念。你里头还没有做到,非念不可。这是我主修的功课,其它的选一两门助修,行!主修功课天天要念,一天决定不能少过两遍,我相信有个三年到五年的熏习,你才能做到。就是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会想到,我应该怎么做法。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提得起那个觉,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你才能觉。你没有这样长的熏习,不觉!不觉,你的毛病习气就又现行,你这一生什么成就都没有,不能不重视。

  辅助你的课程,选修的是什么?我觉得《了凡四训》是最恰当的,《了凡四训》每天念一遍。它也不长,从头到尾念一遍,它只有四篇,本文只有四篇文章,念一遍顶多半个小时;念上三年,起心动念你就会想到因果。这两样东西保证你不堕三途。你用这两个基础,真正都做到,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是靠得住。你不是学佛,你是世间的善人,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君子,这两样东西把你熏习成善人、君子,何乐而不为之?

  善人在这世间,一般人讲吃亏,我告诉你,保证不吃亏。今天一般人讲,怕照这个做,照这个做我在这个社会上没有法子立足,我将来这日子怎么过?这谚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有一年我在香港,亚视来访问,做电视访问,何守信先生来问的,他是一个很著名的电视导播好像是的,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说:这一句话误导了许许多多众生,它是错误的。他说:怎么错?我说:释迦牟尼佛他不为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孔子、孟子一生都没有为自己,不但行为上没有,念头上他都没有,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在佛门里面历代这些祖师大德都没有为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你看看天没有诛他,地没有灭他。这就证明你只要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你去试验看看,看天会不会诛你?地会不会灭你?不但不会诛灭,还保佑你。我一生不为自己,天也没有诛我,地也没有灭我。误导,真的误导很多众生,不应该再有这个念头,不应该再去说这个话。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都教导我们舍己为人,从来没有说是教导我们损人利己,没有!我们要想想,舍己为人好还是损人利己好?己,不外乎这个身,肉身,这肉身在这世间能活几年?为这个肉身造种种罪业,不值得。世间人造罪业,为这三寸之舌就造下许许多多的罪业,贪图美味。真的三寸舌,到喉咙底下就不知道,再不辨这酸甜苦辣咸,没有这个辨别,辨别这个只有舌头三寸。你说为这个造多少罪业,不值得!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外国人比我们中国人就强,外国人吃东西简单,请客也不过两个菜、三个菜,在我们中国人,「这怎么能拿得出手」。外国人最多的菜,国宴,我参加过,也不会超过四个,四道菜很丰富了。哪有中国人十几道菜,没有十几道菜拿不出去。讲求色香味,外国人不讲求,多半都是很清淡,为什么?让你自己调。你看你自己面前有胡椒、有盐,考究一点的是有酱油、有醋;这通常在外国,他只有胡椒、盐、糖三样,你自己调。中国馆子里面加了有酱油、有醋,甚至于有麻油,这个调味就很丰富;外国通常只有胡椒、盐、糖,他有这三种。实在讲,少造很多业!所以他们的厨房干净,没有油腻。

  他们的烹调也很简单,只有烧烤、水煮,没有中国的花样那么多。主食多半都烧烤,我们中国人不习惯,中国人吃那东西,吃几天火气都上来;青菜水煮的,没有油、没有盐、没有味道,那是你自己一定要调味,你要加盐、加胡椒调味。这饮食简单。为三寸舌造这么多的业,不值得!中国人什么都吃,特别在广东南方,奇奇怪怪的动物都吃。外国,真正我们讲的开化文明,他们吃的东西,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牛肉、鸡肉,这两种是他们的主食,在其它的吃得多的是鱼,也只有三种;中国吃的肉食那就太多太多。这是举一个例子,单单是为这个舌头造这么多业。

  如果你要想到这个身,身不是自己,自己的灵性是永恒的,身是自己的一个附属品,也是所有,我所有,不能称这是我,我的身,行!就像衣服,我的衣服,这讲得通;要说我,错了,在身上找不到我。决定不能为这个造罪业。远离五欲六尘,不是说不要它,随缘就好!佛菩萨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这样就对。

  『体性不可量』。体就是性,性就是体,为什么说两个?说两个有两个的讲法,体是性体,这个意思,性是能现,体是物体,是所现;能现的是性,所现的是物质,我们佛法讲色,所有一切物质之体。物质从哪来(包括虚空)?心现的。心就是性,能现的心性不可量,不可量是不落在数量,它不是数量,不能用数量来说,这是不可量的意思。为什么?它没有大小,你要说大,无穷大,没有边际。中国人常讲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两句话说得好,大没有边,小没有内。没有边好懂,没有内不好懂。我们读了《华严经》才知道什么叫没有内,以前读这一句是含含糊糊的。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小是微尘,大是宇宙。宇宙是心现的,微尘也是心现的,所以它的体都是性。因此,整个宇宙不大,一粒微尘不小,微尘跟宇宙相等,这就难懂。怎么叫其深无底?微尘里头有世界,微尘里头有宇宙,那个宇宙跟外面宇宙一样大,微尘并没有放大,宇宙也没有缩小,什么原因?法尔如是。

  这一桩事现代科学家发现了,那用科学家的说法能解释,但是科学家还没有佛法讲得这么透彻。科学家现在说我们这个宇宙是爆炸的,这个现象是个爆炸的现象,宇宙现在还继续不断的在膨胀,膨胀当然就是爆炸的现象。那爆炸当然有个东西,什么东西爆炸出来的?科学家称这个东西叫原点,原应该是原始,宇宙原始只有一点。这一点很小,小到真的像我们佛经讲的微尘,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是从数学里头推算出来的。这个原点多大?锺茂森博士有一篇讲演,这是根据美国太空总署发表的。这个原点,他说我们的头发,假如我们的头发是这么粗,这是好讲话,把这根头发切断,切断它也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就有直径,直径上可以排这个原点排一百亿个。那是宇宙的原点,每一个原点爆炸就是现在的宇宙,这很像佛经上讲的微尘里头有世界。

  那我们想想,假如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宇宙,是一个原点爆炸的,我们想想,现在我们宇宙里头,这个里头有没有原点?肯定有。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宇宙,宇宙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宇宙,其小无内,永远没有止境。佛说,谁能入这个境界?普贤菩萨,明心见性才能契入这个境界。这个是心性的作用,这个作用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法尔如是的意思,本来就是这样子。所以心性不可量,心性所现的色相也不可量,心性所现的色相就是物质,心跟物是一不是二。我们学佛的人,大概《心经》常常念,诸位都在《心经》上念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他讲的空就是我们讲的体性。佛在经上讲的心性跟物质是一不是二,色即是空,心性就是物质;空即是色,物质就是心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心性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把它分成两个,以为是两个,这就在里面产生错觉、产生误会。这个错觉误会,就误导我们的观念,误导了我们的心性,就变成造业。所以,宇宙是和谐的。

  你看连那些学生都问:和平能不能有希望?连现在学生对这个事情都关心,和平有没有希望落实?所以我让他们观察身体。身体是许多不同器官组成的,器官是许多不同细胞组成的,细胞是许许多多不同原子、粒子组成的,用佛法讲,许多微尘组成的。《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合是组合;你们看它们组合成这个身体,身体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微尘,用佛法讲微尘,它有没有冲突?它有没有矛盾?它有没有对立?没有!从这个里面我们看器官、分子到微尘,这身体是无量无边,它们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你在这里头看清楚,你就开智慧。

  然后想到一个身是这样的,这个地球也是这样的,这个太阳系也是这样的,银河系也是这样的,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和平怎么会不可得?和平是正常现象,动乱是反常的现象。我们从这地方建立信心,正常现象是本有的,本有决定可以恢复;反常是本来没有的,没有一定可以能够化解。你从这个地方生信心。这个地方建立信心,这是真的,你的信心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你的信心不会改变,你的信心不会退失,从这个信心里面生智慧。《金刚经》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智慧才能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肯定先解决自己问题,所谓是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佛在经上讲的;你自己本身问题没有解决,你想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没这个道理。一定要先度。先度,佛在经上也常常教我们观身,这是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一个很好的方法。你细心观察你自己的身心,你会开智慧。身心小宇宙,小宇宙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同。它里面的复杂,我们几十年讲经常常说,身心是小宇宙,世界是大宇宙,这里面复杂的情形,平等平等。大宇宙不会比我们小宇宙多一个,小宇宙不会比大宇宙少一样,你能够冷静细心观察,真的会得定、会开慧。

  契入这个境界,你要问有什么好处?好处可大了,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真的能吗?能。你要不相信,你看了凡先生。我常常教人念《了凡四训》,了凡先生的命被孔先生算得那么准,一、二十年当中,一点都不错,他一点怀疑都没有了,什么妄念都不生,为什么?打妄想没有用处,真正叫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所以他心地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看到这个样子,一生当中难得见到这么一个人,这不是凡人能做到的,所以就问他:你的功夫不错,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你修什么?了凡先生说:我命运被人算定,我起妄念也没用,所以干脆不起妄念。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你还是凡夫。

  什么是凡夫?虽然不起一念,堕在无明里头,就是说只有定没有慧。这才详细的盘问他,来教他,这人可以教。你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说了凡先生叫标准凡夫,他一生被命运拘束,不折不扣,不增不减,完全照着命运生活。他是个读书人,年年要参加考试,考试的时候得第几名,没错,孔先生给他算好了;一年你有多少收入,一点不差。你想多一点没有,想少一点也没有。这就是什么?定数!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云谷禅师教他的是,定数之外还有变量。你要懂得,他不懂变数。

  变量是什么?就是你做的善恶,你行善,往好的那一方面变;你作恶,往坏的这一面变;你作善作恶都不大,所以你变量就不大,那个命运还是满准确的。如果是大善大恶,那个命就不准,大善是命中不好变好;大恶,命中很好,变坏。过去生中修的是大福报,做很多恶,他的命还不错,那是什么?他的命太好,造恶已经打了对折,对折还不错。甚至于折很大的福报,十分的福报,现在已经折损只剩三分;三分还不错,还比一般人强。他不晓得,我造罪业我还享福,不晓得是折扣下来的余福。中国古人懂得。大福报,果报是帝王,他的福有三百年、有四百年,现在人有没有这样?有,他那个福报也有三、四百年的,可是怎么样?二、三十年就享尽,晚年没有了,他所造的那些罪业,来世在三途地狱。三途地狱是事实真相,不是吓唬人的,不是用这个来劝善。佛讲的是事实真相,佛菩萨劝善是教育、是教学,是给你讲理,是帮助你觉悟。觉悟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自自然然会改善你自己的环境。没有福,修福;有福,福要增长,福慧都增长。

  『见者』。见到你的人,听到你心行、事业,对社会、对众生有种种善行贡献,人家听到都称扬你、都赞叹你。这个见者包括闻,见闻;这个见者也可以这样说法,对你有认识的人。凡是对你有认识的人,你想想看,他会不会向你学习?肯定,他会向你学习。人家对你『称叹』,就是对你肯定。你的思想正确,你的言行正确,你对社会、对众生有贡献,虽然没有跟你见过面,已经接受你的感化。佛菩萨度化众生,这是很重要的方式,我们应当学习。

  所以真正帮助一切众生,言教在其次,身教是第一。你真正能做到,你讲的别人才会相信,才会听。你自己没有做到,你跟人家说,说的话心里不踏实,为什么?自己半信半疑,你讲出话,人家听了也半信半疑。所以从事于教学的同学们,我们发心将来弘法利生,首先要做的,我觉得不是学经教,是学修行,把自己所有一切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这里头最重要的是思想、见解、言行,这在佛法里面就是戒律。持戒念佛,持戒学教,这就对了。好,现在时间到,我们这首偈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61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6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