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06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六卷) 2004/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6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颂第八首看起:

  【不见十力空如幻。虽见非见如盲睹。分别取相不见佛。毕竟离着乃能见。】

  这后面三首「破相行」,破相就是离相,大乘教里头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着相决定不能够见到事实真相,破相不但是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于一切法都不执着、都不分别,你才能见到实相,见到实相就是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后三」,就是最后这三首偈是「破相行」。「初一正明」,初一就是第一首偈,第一首偈正明,把这个事情说出来。第二首偈「后二转释」,就是第九、第十这两首,这两首转释。现在我们看第一首,「今初,初三句反显」,清凉说得很好,「金容焕目而非形,安可以相取」。「后句」就是第四句,「正显,法性超乎视听,唯可虚己而求」。这是很重要的教诲。我们先看这一首应该怎样学习。

  这一首前面三句都是从反面来显示,『不见十力空如幻』。「十力」就是如来,就是诸佛。前面我们读过,如来果地十力圆满,所以用这个来代表佛。清凉大师在批注里说得很好,我们合起来看你就很清楚。批注里面说「金容焕目」,佛是身金色。金,我们学佛,特别是学《华严经》,要懂得经中表法的义趣。我们念赞佛偈,天天都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这两句就是这里四个字:金容焕目。为什么佛一定要金色,银色不行吗?蓝色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金色?这里头有表法的意思,我们千万不能着相。凡夫之人都把佛像塑成金色,佛在经上讲佛都是金色光明,塑成金色也未尝不可。佛法随缘!尤其是说佛相,佛没有一定的相,诸佛菩萨、法身菩萨,不要说是法身,阿罗汉就有能力随心应量,众生想看什么样的相,他就能现什么样的相。那个金是什么意思?在所有一切物质当中,特别是五金,这是贵重金属,金不变,这是它的特色。我们现在所讲的氧化,它接触空气产生氧化,银氧化就变成黑色的,现在用擦银油把它清洗,这个银色才放光;但是金色不会变,金不会氧化,这是它的特质。由此可知,金在佛法里代表永恒不变,这是它的意思,这叫金色,永恒不变。

  永恒不变是什么?绝对不是物质,你看后面这三个字「而非形」,没有形色,有形色哪有不变的道理?现在你就了解,阿弥陀佛身金色,永恒不变的那个身是什么身?法身,永恒不变。为什么永恒不变?法身没有相,非形。非形用现在的话说,不是物质,物质就有形色,有形色它就会变。我们今天塑造佛像都用金色,让你看到这个佛像你就能体会到它的意思,永恒不变。佛法里面讲,前面一首偈讲法性永恒不变,法相会变,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千变万化。十法界依正庄严,你说哪一法不是法性变现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如」是如来,法法皆是。这是真身,在一般宗教里面称为灵性,这个性它不是死的,活的,它里面充满了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也有究竟圆满的相好,那个相好是随众生心起变化的。所以第一句就说得好,「不见十力空如幻」。

  『虽见非见如盲睹』。虽见,《楞严经》上讲「见非是见,见犹离见」,你要是真的见到了,见到佛的形相,欢喜得不得了,错了。佛为什么不现相给你看?因为你没有契入实相,契入实相你就见到了。凡夫之人见到佛菩萨形相,无论现什么样的身相,感应,那个相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面的心想所生的。世尊在经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常常想佛你就会见到佛,常常想菩萨你就会见到菩萨。你所见的那些佛菩萨,跟你说是化身,化身是暂有还无。

  早年,好像大陆还没有开放,大概是在一九八0年代的时候,圣一法师到普陀去朝山,到潮音洞去拜观音求感应。他说他们三位法师,当地有些官员陪同他们到潮音洞去拜,他们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现相了,三个人都很欢喜,没有白来,真的见到了。离开潮音洞之后,彼此就问你有没有见到?见到,三个都见到。你见到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讲他所见到的观世音菩萨,那个相就像地藏菩萨的像一样,戴毘卢帽,金色的,全身都是金色,戴毘卢帽。另外一位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像我们通常看的这个画的或者是塑像里面白衣观音。第三位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穿袍大衣出家人,出家人的相。三个人同时在那里拜,都见到了,见到的不一样。没有缘分的人跟在一起,在洞里头看不见。你不能说他看花眼了,他看的时间很长,不是一秒、二秒。

  同一个地方,各人看到的不相同,岂不是证明《楞严经》上所讲的「随心应量」。一切法从心想生,随着各人的业力,你所看到东西不同。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你见的佛相也好,菩萨相也好,见二次、见三次、见四次,你仔细去想,绝对不会有两次相完全相同的。你要问什么原因?念头不一样。我们这个念头剎那生灭,前念灭后念生,念念不住,念念都不一样,绝对不会有一个念头是相同的,你应该相信。现在全世界重视指纹,全世界将近七十亿的人口,绝对没有两个人指纹相同,奇怪。江本胜博士实验水十年了,天天在做实验,他用玻璃瓶装的水,每次实验,那实验应该有几十万次都不止,水的结晶图案绝对没有两个图案完全相同。这是「虽见非见如盲睹」。

  这两句说明,不是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也不能说我们这个肉眼见不到。虽见,肉眼见到了,见到是化身,石火电光,剎那之间就消失了。如来的真身永恒不灭,怎么会剎那就没有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第三句说出来,『分别取相』,所以你『不见佛』,原因就在此地。那要怎样能见?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你就见到了。这种条件谁具足?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金刚经》上说的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见到了,见到就是你证得永恒不变的法身。法身虽然没有相,它能现相,现相我们就称为法身,不现相我们就称为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法身是一不是二,虽然现相,相不可得。为什么?性是清净寂灭,它现的相怎么能得到?所以相剎那生灭,生灭同时。这《金刚经》上才给你说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你要是分别执着,想见佛相、想见佛决定见不到。

  我们取相分别能不能有感应?能。感应能,真正见,见不到。为什么分别取相的心没有断,你能见佛?那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看到你过去生中累劫修行,善根成熟了,机缘到了,佛也不一定是什么方法,这个方法还是自己心里有感,他就有化现。他示相这个目的何在?通常只是在帮助你、启发你的信心,触动你宿世的善根,这叫增上缘。初学佛的人对佛法信心不定,半信半疑,如果遇到这些异相,这不可思议的感应,他的信心就坚定了。这都是不寻常的现象,你见到佛的相、见到菩萨的相,这个不寻常!你闻到异香、见到光都是属于感应,增长你信心。

  我在初学佛的二、三年,这样的感应事情至少有十几次,感觉到很诧异。我住的这个宿舍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子,虽然这个小院子里面有五、六栋房子,没有一家是学佛的。这个小院子外面,外面的村庄至少一公里外才有其它的房舍,这民间的宿舍、房屋。我在房间里面看经,忽然有一阵香味,像檀香一样的,闻得很舒服,有好几分钟。这香从哪里来的?我自己没有烧香,住在一起的朋友没有人烧香。纵然说邻居,邻居最近的都一公里,他家里烧香怎么我这里会闻到?你怎么想都找不出答案,只有佛法里面讲,这大概是感应,增强信心。过个若干天又会有一次,有的时候这个香真的叫异香,从来没有闻过;有人见到光明,有人见到佛相,都是很不思议的感应。

  以后我把工作辞掉,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把工作辞掉。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去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他问我有什么感应,我就把这些事情告诉他,问他:怎么会有这个事情?他告诉我:你清净心或是读经、或是念佛,在这个时候或是菩萨、或是天人从这边经过,他看到生欢喜心,合掌在这里停一下看看你,他身上有香气你可以闻到,香气没有的时候,他离开了。这样的感应是最平常的,许许多多初学的同学都有。所以这是增长你的信心,坚定你的信心,会有这些感应。见佛、见菩萨亦复如是,你相信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晓得,见性才能成佛,见性是真正见到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前面讲的法性。这个地方讲的「不见佛」是不见佛性,也就是你没有见到真佛,你所见到的是应化身。「分别取相」,见应化身,不见法身。这三句都是讲你见不到。

  第四句正显,『毕竟离着乃能见』。「着」是什么?着相。「离着」,不着相,不分别了,不起心、不动念了,「乃能见」,你见到法性,你见到法身佛。只要见到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你统统见到了。好比一棵大树,法身佛是树根,报身佛是树干,应身佛是树枝,你在树枝上,你什么都见不到,你要深入,深入到干,才晓得许许多多枝条是一不是二;再深入,深入到根,才知道许许多多的干,这个树干原来是一个根生的。能生的那是法性,所生的是法相,性相是一,性相不二。真正明白了,随拈一片树叶,你能说不是这棵树吗?是真的,一点也不假。不明白、不了解,虽然摘一片树叶,是!不是不是,他死不承认。他妄想分别执着「这片叶跟那片叶不相干,这个枝跟那个枝不相干」,凡小见解就像这个样子。菩萨摩诃萨的见解不相同,他已经找到树干,已经跟树根通消息了。这是第一首,把见跟不见为我们明白的显示出来。你要问,为什么不见?为什么能见?下面两首给你解答,「转释」,释是解释,辗转给你解释。我们看第九首:

  【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佛身无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这首偈「转释」,为什么不见?第九首说「以妄喻真。众生妄惑,尚不可穷,诸佛契真,如何见尽」,这就是把生佛不同的地方说出来了。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清凉说尚不可穷,就是无有穷尽,妄想无量无边,分别无量无边,执着也是无量无边。无始劫到今天,妄想分别执着只有在增长,没有听说减少,所以不见性,着相,着相不见性。佛,佛跟众生完全是两样,诸佛契真,契是契入,真就是真相,就是实相,就是自性,契入了。你怎么能见到?

  我们看经文,『众生随业种种别』。「业」是造作,身体的造作叫身业,总的来说,身体的动作都是属于身业。讲到微细之处,现在人都懂得,我们这个身体是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剎那剎那间都在新陈代谢,念念不住,这个事情佛经讲得透彻。这是什么?这是身业。你有身就有造作,你睡觉的时候你心脏还在跳动,你的肺还在呼吸,你的血液还在循环,这都在动,都是造作,身在造作。口,言语是造作,饮食是造作。意,那更麻烦了,是念头,念头确确实实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你让它停止一分一秒都非常困难,前念灭后念生。又何况,众生随业种种差别。我们从明显的方面来观察,众生执着这个身是我,于是产生了自私自利,欲望没有止境,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于是生起贪瞋痴慢。一切众生所造种种业,这个业里头有共业、有别业,共业是什么?大家所造的相似的业因,所以有共业所感。共业里面有别业,虽然跟大家有共业,但是你有一些业是别人没有的,别业别报,共业共报。

  前面跟诸位同学说过,大乘经里面佛常讲,一桩事情反复讲多少遍,这是佛菩萨的慈悲,知道一遍你听不懂,二遍、三遍、十遍、百遍、千遍、万遍。世间的老师没有这种耐烦,中国孔老夫子这一点就比不上释迦牟尼佛,夫子教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他就不愿意教你了,你太笨了。佛菩萨不怕耐烦,他可以教你十遍、百遍、千遍、万遍,到你觉悟为止,这真叫大慈大悲。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老师!

  今天我们展开经卷,经卷分量很大,你细细去读诵,你会发现一桩事情,这部经上讲,那部经上也讲,佛常常讲;甚至于同一部经前面讲,当中也讲,后面还讲,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慈悲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如果不是不断重复的熏修,怎么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正解尚且不能,正确的理解都没有法子。所以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他们教人都遵守一个法则,这个法则似乎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发明的,哪个人想出来的,不是,自自然然,佛家讲法尔如是,那就是熏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熏修才能把它熏成种子,再熏修,这种子才能够发芽,不断的熏修,它才能够长成,开花结果。四缘里面讲,无间缘。种,虽然是亲因缘、所缘缘,可是没有无间缘的熏修,外面增上缘的协助,没有法子成就,因结不了果。

  所以佛在经教里头常常讲「四缘生法」。这四缘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个都要我们自己本身具足,诸佛菩萨外面的加持是增上缘。我们常常讲,你遇到好老师,遇到好的同参道友,遇到好的修学环境,那都是属于增上缘。你自己前面三缘具足,增上缘对你的帮助非常殊胜;自己前面三缘缺一条,再好的增上缘你都不能成功。这种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太多了,譬如,我们举最简单的,亲因缘,有!什么亲因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哪个人没有?各个都有。所缘缘有没有?所缘缘不一定。所缘缘是什么?这一生当中万缘放下,我只要求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讲的是愿。坚定不移的大愿,你就能成功。如果你的愿心不定,常常要改、更换,那就不行,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如来,后天念观世音菩萨,这个不行,乱了。这是什么?你的所缘缘不专不一,你缘得太多了,功夫不得力。

  或者有所缘缘,有,真的,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但是他怎么样?无间缘没有,懒惰、懈怠,因此功夫常常间断,这不能成功。无间缘是功夫不间断。人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佛菩萨没有不帮助你,帮助的是什么?那就是增上缘,他真帮得上你忙。增上缘里面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真的,佛菩萨会安排得非常好,该用善缘帮助你就善缘,该用逆增上缘帮助你就现逆境。所以无论现什么境界都帮助你向上提升,不可思议。增上缘不是没有,就在眼前,我们自己这三个缘缺一个,见不到,『十方内外难尽见』。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九首颂:

  【众生随业种种别。十方内外难尽见。佛身无碍遍十方。不可尽见亦如是。】

  这首偈是以妄来喻真。前面两句是讲众生随业差别,『内外难尽见』,显示佛身遍满十方,跟众生的妄相一样,也是无法尽见。我们要如何来学习这首颂,末后这三首颂的意思比前面所讲的要深得多,前面都在相上讲,很容易学习。这个地方叫我们要离相,离相就是断烦恼,这个事情难了;可是烦恼习气不断,你就不能见性,见性没有近路、没有快捷方式,对于事实真相一定要认识清楚。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迷惑、造业、受报;诸佛如来所以能成就,就是断惑证真,迷惑断了就不造业。所以身口的造作是因为意地迷惑,不知道事实真相;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现在我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真相,不能够正确的认知。

  科学、哲学、宗教,虽然有许许多多的发明、解说,科学家用仪器来观察,但是这些现象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你用科学仪器去探测、去观察,看不尽。为什么?这现象何以如此?只有佛法说得清楚,因为妄相从心想生,你愈是想见,随着你的念头它就变化。你要是分别执着没有了,相就没有了,这就是永嘉禅师《证道歌》里头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愈分别愈多,愈执着愈严重;离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幻相统统没有了。那是什么境界?佛经上有一句形容得很好,「大光明藏」。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的,大光明藏就是净土宗里面所讲的常寂光净土,大乘经教里面常常讲的法性,就这个意思。大光明藏是法性,你见性了。

  由此可知,我们亲近佛陀教诲才知道有这桩事情,没有学佛之前,真的是连作梦也没想到,哪里会想到这个事情。人能够想到过去、未来就算不错了,谚语所谓这个人有前后眼,有眼光!他能看到未来,替将来着想。多数的人只想到今天,没想到明天,明天还没来,不要去理会,正是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过的什么生活?醉生梦死,迷惑颠倒。这就是永远不能够出离轮回,这样的众生占大多数。

  不要看六道,你就看人道芸芸众生,这个众生指人。现在地球上有差不多将近七十亿人口,谁不忙着眼前的享受?谁会想到老年、会想到来生?不是没有,太少了。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要不想得很远,你眼前的忧患、灾难就多。眼前是什么?天天都是眼前,眼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现实。远虑是什么?我想到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这怎么办?现在虽然是年轻,二十岁,你有没有想到三十岁怎样?四十岁怎样?五十怎样?六十怎样?七十怎样?八十怎样?想不到!想不到,你见到了,没看清楚,疏忽了。

  什么叫见到?我今年二十岁,我看到那个人三十岁,那个人四十岁,那个人五十岁,那个人六十岁,就在我眼前,我都看到了。你看到八十、九十,你看到那个样子,我将来也许是这个样子,有没有想想?再远一点,释迦牟尼佛,这就是聪明,他那时候不到二十岁,十几岁,他看到了,看到什么?生老病死,人间相他看破了,死了以后怎么办?想到这个问题万念俱灰,不能不放下,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的觉悟。好在他生在印度,古印度真的是宗教之国,信仰宗教的人多,修行有成就的人多。

  古老印度里面许多宗教,用现在的话来说,高级宗教,他们修禅定,定中突破了空间维次。这个定不深,不是大定,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所以这些人对六道里面的状况亲眼所见。定中境界是现量,不是推想而知的,不是计算得的结果,亲眼所见的。世间有很多预言,推测到未来的世运,这个世界的命运。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事情好奇,曾经向李老师请教,这个事情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李老师告诉我:定中见到的境界靠得住,现量境界。那就是什么?时空突破了,未来几百年、几千年的事情他看到了,时空界限突破,这个可靠。如果是用数学推算的,不容易准确,为什么?它不是现量境界,这叫比量,佛法的术语叫比量,不是现量,怕里面有差错,小数点后十几个零、二十个零,错一个字就不准确。

  中国自古以来,很多都是用数学来推算的。数学推算,我们常讲一切众生念念随业差别,换句话说,天天你所造的业都有加减乘除。你造善业,小善加,大善乘;你造恶,小恶减,大恶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好在你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大善大恶,因此都是加减,加减的幅度不大,所以给你算命的时候都算得差不多、都很准确,道理在此地。如果你行大善、造大恶,那就是大乘、大除,那就有明显的差距,很大的、大幅度的差距。造恶的亏折,福报折尽了,智慧迷惑就变成烦恼,没有智慧;如果修的是大善,那你的福报是大幅度的增加,人聪明智慧,谚语所谓「福至心灵」,大福要来的时候,突然聪明起来,智慧开了,福至心灵。所以这造业,不能不造业,不造业就是佛菩萨了,我们是凡夫哪能不造业?学了佛之后,那我们一定要懂得,随顺佛陀教诲决定不造恶业,就像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教导我们,佛教我们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说不可以做的,不但不能做,恶的念头都不能生。果然用真诚心、恳切的心依教奉行,你命里头那个数不但是在天天加,倍倍相乘,开头是加到后来是乘,命运全改了。

  《了凡四训》,说实实在在的话,我对于马来西亚同学们做的两片光盘电影的连续剧,它只有两片,我很欣赏。对于真正修行人来讲,这个分量恰到好处,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你就学《了凡四训》。如果每天你看两个小时、学两个小时,三年不间断,你也就变成袁了凡。绝对不是一遍、二遍、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你能觉悟,你不会觉悟;三年千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能把这两片光盘一天看一遍,看三年,每天不间断,你真正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世出世法圣贤修行的基础,你今天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悠悠忽忽,错过了光阴,你不懂得因果。真正把因果的道理搞通、搞明白,你自自然然会改变你的命运。

  我对于《了凡四训》虽然念的没有千遍,三百遍那是最保守的估计。我在没有念《了凡四训》之前,我对于因果就深信不疑,所以一接触我就深受感动,想想自己的命运比不上了凡先生,自己的业障、习气比他重。朱镜宙老居士把这个小册子送给我,那时候我二十五岁,朱老先生七十岁,把我当小朋友看待。我展开这个小册子,那个时候印的字也小,很薄的一本,台湾印经处印的,我大概是在一个月当中看三十遍。它文章不长,我看的本子没有批注,深受感动,知道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命不好不怨天不尤人。人家命好,他造得好,他过去生中他修善,我命不好,过去生中没修善!对别人,运好、命好的人也不羡慕。怎么样修自己,怎么样学习了凡先生改造自己命运,这才是大事,这才重要。

  要想改造命运,不能不读圣贤书,不能不认真求学。所以这才是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寻师访友,亲近善知识。我那个时候年轻,真的,光阴没有空过,二十岁的时候,二、三十岁,娱乐场所里头找不到我,我不会到那里去,我要求学。什么地方会找到我?图书馆会找到我,常去的地方;书店会找到我,我就这么两个地方去。所以台北市很多书店的老板跟我都熟,常去,去的次数太多了,不买书也到那边去看、去翻翻。图书馆更不必说,书可以借出来,也可以坐在里面看,星期假日一天的时间在那边读书、写笔记。

  困难不是没有,有!得找人请教。请教没人介绍,我会写信,当时这些学校里著名的一些教授,我都给他们写信。我自己心里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个年轻人失学,很喜欢学,想来求教,我如果是教授,我一定接见他,我一定会帮助他。我这么想。果然没错,我写信求见的这些教授们,没有一个拒绝我、没有回信的,没有,都有回信,都有约时间见面。我看的东西、读的东西有疑问向他们请教,这认识人多了,当时我认识十几位教授,名教授。那我到底学什么?最后选定的是哲学。哲学就找方先生,这是在台湾最负盛名的一位哲学家,我找他。没有缴学费,我缴不起学费的,他肯教,每个星期天给我上两个钟点课。以后学佛,章嘉大师也是这样对我,我对章嘉大师没有供养过,一块钱都没有供养过,没钱!每个月的收入仅仅够自己最低的生活费用。

  好学,那就是想到将来不是眼前,眼前年轻苦一点无所谓,也没有在意,也没有觉得很苦。可是想到到晚年怎么办?到失业的时候怎么办?这问题严重。选择职业,章嘉大师替我选的,教我选择弘法利生这个事业,我非常感激他。这个事业好,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生一大乐事,无过于此,我欢喜接受。既然选定了,世间事业、出世间事业都一样,你要敬业你才会有成就,你选择这个事业,对这个事业不尊敬,你不会有成就。什么叫尊敬?认真努力去学习、去奉行,这才能改造自己命运。「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后头还有一句「度一切众生」,这都是佛家语。把自己以往那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掉,全心全力来学习佛法,学习圣人的典籍,这里头有儒家、有道家的。

  在近代,我还学习西方许许多多宗教的典籍,活到老学到老,志无穷,学不厌,才能够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帮助别人才真正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德智的起用。这个方向、这个目标永恒不变,这条路愈走愈光明,愈走愈平坦,愈走身心愈自在。从黑暗走向光明,我自己的经验,三十年;换句话说,前面三十年像走黑路,天没有亮半夜走路,三十年天亮了,一片光明。世间人走的路呢?年轻的时候花天酒地很光明,三十年之后穷途末路,他是从光明走向黑暗。我是从黑暗走向光明,前途永远是光明的,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希望有志的年轻同学不能怕苦、不能怕难,一般修学不能成就,中途退转,都是怕难、怕苦。什么是业障?这就叫业障。怕难是业障,怕苦是业障,不肯亲近善知识、不肯亲近善友是业障,这些业障要自己克服。这是个很长的道路,走的时候很长,走过来之后,光阴瞬间,六、七十年回想起来就像昨天一样,你自自然然会有无限的感慨。只有奋发、努力、精进,对于世间万事万法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确实如佛所说,梦幻泡影,皆是虚妄。不但一切诸法不放在心上,连这个身命都不放在心上,这样你的心才稍稍得清净,展开大乘佛法,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佛在这里讲的是什么,教我们的是什么,能稍稍契入。

  你看这个经文上「毕竟离着」,我们现在是离着,毕竟两个字还做不到;毕竟离着,等觉菩萨他把生相无明放下,就见到圆满的法性。如果不放下,古大德的比喻很好,十四的月亮。你懂得十四的月亮什么意思?十五月才圆,十四还差一点,虽然很明亮,还没有圆满,那一品生相无明放下就圆满。所以,放下重要!放不下是严重业障,你不能不知道。你放不下永远不会有成就,你成就多大就看你放下多少。你看看大乘法里面,从初信位算起到妙觉五十二个位次,不断的放下,五十二个位次。

  放下见惑,你就转凡成圣,你不是凡夫。见惑是什么?头一个是身,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难,真难!我们很冷静的想想,这一生当中做不到。所以我们只能够把目标定在五品位,圆教五品位。解悟,对经论的理解没有错误,正确的理解,跟法身菩萨相同,但是功夫差得远,还是凡夫。幸好我们遇到净宗法门,这种条件如果不是念佛求生净土,还是搞轮回。搞轮回有没有出头的日子?太难太难!为什么?你不可能来生得人身再修。来生得人身再修的人,有,不是没有,太少太少!因为你今生修的善行,来生一定得福报,一定生富贵人家,一享福就迷了。迷了造业往下堕,不再往上升,这桩事情愈想愈可怕!那怎么办?把自己所修的这些善行,点点滴滴统统回向西方净土,希望往生凡圣同居土,增高品位,这就正确。所以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对于这个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有丝毫的贪恋就堕落,你这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没有把握了。

  我要决定得生,万缘放下,眼前这些受用,无论是物质,无论是精神,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不放在心上,没有也不放在心上,得自在!有了怎么样?赶快布施,舍掉。没有呢?不求,一丝毫求的念头都没有,这才能解脱,才真正能往生。这是《法华经》上所说的「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我不是跟经上所说的意思,经上所讲的大事因缘是明心见性,是圆初住,我今天讲大事因缘是圆五品,这就是什么?佛告诉我们,了义。圆初住我学不到,肯定不能成功,但是圆五品有把握,这个行。尤其是这五十年所做的,现在做得很顺利,从前很勉强的做,现在很顺利,熟了。随喜、读诵、演说、兼修六度、正修六度,我们这四摄六度,自行化他,做得很顺利、很有信心,法喜充满。

  知见,我们展开经卷能看出经卷的意思,虽然不能像法身菩萨那样,这个意思像泉水往上喷,我们现在也像泉水,泉水冒泡,往上冒泡。他们那个是智慧大开,泉水往上喷,我们只是小小的开始冒泡。我用这些比喻,诸位细心去观察你能体会得到。决不是像一般世间迷惑颠倒,它是死水,那不是活水,死水。那我们自己从前,没有学佛之前也是一滩死水,天天造作罪业,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这是幸亏过去生中有这么一点善根,有这么一点福德。福德就是遇到贵人,遇到这个机会,真正福德。这个福德不是财富,不是功名,不是权位,这些东西统统都没分。遇到修道的机缘,亲近圣贤的机会,这是无比希有殊胜,正是古德常讲的希有难逢,佛法里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

  在现前我还参加世界和平的工作,明天我要离开此地到印度尼西亚去,也是在那边开会,结束之后我要转到日本,九月五号回来。我们想应该在九月七号,我们可以恢复继续讲《华严经》,今天正好这一品可以讲圆满。我希望这个世界和平工作由年轻人来接棒,我不要再去参加了,全心全力来讲经。我也有愿带几个学生,为佛法真正培养弘法讲经的人才。弘法讲经条件没有别的,真正放得下,真正看得破,真正能够勇猛精进,改过自新,他就能成就。怕苦、怕难永远不能成就,不畏苦、不怕难没有不成功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05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0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