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11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一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1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疏》里面讲的,「前中以十菩萨各主一门,显十甚深,即为十段,一缘起甚深,二教化甚深」,前面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看第三,「业果甚深」,这个地方没有讲因果,讲业果,业就是因,这是宇宙之间的真理。如来说法不离因果,《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五周因果,《法华经》所讲的一乘因果,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修行证果、教化众生都离不开业果。业是造作,造作决定有果报,造作的事太多了,无量无边,佛菩萨在教化众生,为方便起见,把无量无边的造作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这三业。

  《无量寿经》世尊教导我们修行,首先就给我们讲善护三业,为什么?业果甚深!理深、事深、报深,如果用《法华经》十如是来说,没有一条不是甚深,深广无际,从性相、理事、因果。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头一条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甚深甚深!我们凡夫往往疏忽了,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日常生活谈吐之中,有意无意就会说到张家长李家短,评论人事是非,就拿这个来做话题,而不知道这在造业。所以,有意无意造作极重的罪业,自己是茫然无知,还以为今天没过失。这是什么原因?总的来说,不读经之过,如果大乘经念多了,你的警觉心自然就提高。

  我不愿意受这些不善的果报,我决定不造不善的业因,往昔生中所造的恶业,现在觉悟了,总要把它化解。化解从什么地方化解?不是从外面,从外面永远不能化解,你把方向找错了,一定要从内心上做功夫。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记住诸佛如来这句话,你就晓得为什么佛教导我们从自心里头去化解,没有消不了的罪业,你从外面那永远没有办法化解。佛法是心法,佛学是内学,向内不可以向外。向内应该怎样把我们的无量劫来这些业习化解掉?这一品经里面会讲到,讲到那个方法真的是妙绝了。

  我在这些年常常劝人,一定要把自己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那个对立的念头要化解掉,从今而后不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要知道对立是双方的,两方面的,一方面不对立化解了,这一方面立不起来,这个道理不难懂。非常显然的,吵架,两个人相骂,愈骂愈起劲,如果说一个人开口骂人,对方不还口,一句话不说,这个骂人的人虽然来得很凶很狠,那个气势很快就消掉。为什么?没有反击的力量。对方静静的在听,骂个几分钟之后骂不下去了,如果旁边还有人在旁边看到,自己很难下台。到那个时候,是骂好还是不骂好?你说谁胜?谁输?不还口的那个人嬴了。

  打人也是一样,你很凶狠,拿着棍棒去打人,人家挨你一棒,挨你两棒,绝不还手,你在这个时候怎么办?是继续打下去,还是不打?这个就是化解怨结的道理,这个要向佛菩萨学习,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内心里面没有对立,没有怨恨。别人对我有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为什么?我对他了解,就不会产生误会。他对我有误会,情有可原,为什么?他对我不了解,了解得不够,他如果对我真的了解,绝对不会产生误会。你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处逆境、处恶缘,心安理得。所以,误会要化解,对立要化解,这是化解冲突之道。没有误会,没有对立,于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生智慧,贪瞋痴生烦恼,所以化解冲突的原理原则,就是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

  所以,佛教给我们头一个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理要懂,事要真干。顺境、善缘没有贪心,决定没有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净、平等就生智慧,智慧是觉,这是消业障,长智慧,决定不生烦恼。所以,经不可不读,不可不天天读诵,不能离开经典;离开经典,烦恼容易起现行,容易失去观照功夫。失去观照功夫,我们一般世间人常讲失去理性,理性就是观照功夫,这个很要紧。

  知道业果甚深,绝不能跟一切众生,哪怕是一只苍蝇,一只蚂蚁,牠的灵性跟人没有差别,牠的本性跟诸佛如来也没有差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蚊虫蚂蚁都有,你怎么可以对牠轻慢?你怎么可以伤害牠?决定不可以有,不造罪业。罪业里头,极大的罪业是伤害众生,不但不可以伤害他的生命,现在世间人常讲荣誉是第二生命,那我们就懂得,决定不能伤害他的名誉。他做得再不好,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何必要我说?何必要我造口业?总要记住这些教诲,这些话都是诸佛菩萨真实教诲。

  第四,「说法甚深」,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有没有?凡夫偶尔也有,可是自己不能够觉察。甚深有两面,有正、有邪,正法与性德相应,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超凡入圣;邪法与烦恼相应,与欲爱相应,说这些法能引起众生的贪瞋痴,引起他的烦恼,引导他造罪业。他将来堕三途,受苦报,这个说法的人有责任,你把别人送到恶道,你也难逃恶道的命运,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总而言之,善根非常重要。

  我这一生遇到有些同学很发心,行布施,喜欢布施。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会修布施?我说我不知道。他说以前年轻不懂得佛法,常常去赌博,在大的赌场,他说有一次十几分钟输了十万美金。那天晚上他一夜没睡觉,愈想愈不是味道,他说我这十万美金拿去做慈善事业多好,我为什么这么傻,跑到这里来送掉?他说他从这儿回头,以后再不上赌场,有钱不去赌博,有钱拿去布施,去做好事。我们从这个地方想,想「甚深」,这是什么?那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宿世有善根,所以他遭遇这样的事情他会反省、他会回头,他永远不再干这个傻事,掉过头来学佛,长斋奉佛,在佛门里面,只要有好事他都肯发心。赌场里头真的有这些人,我觉得这些人也许都是菩萨示现,他这种示现就影响那些依旧沈迷在赌场的那些人。那些人看到,他回头了,他现在学佛了,过得不错。

  所以,哪一道里面都有菩萨在里面现身教化,哪一道都有。我们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看到了,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他们三个人是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三毒烦恼里头有菩萨在其中。这些人一接触佛法之后,他就能听得进去,能信、能解、能愿、能行,我们知道这善根深厚,不是普通人,我们对他很尊重,不敢轻慢。乃至于像《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阿阇世王,你看跟提婆达多。他受提婆达多的挑唆,用现在的话来说,发动政变,夺他父亲的权,做出杀父害母,佛经上讲的五逆罪,他统统都做全了,五逆罪的果报是阿鼻地狱。可是这个人虽然是迷于一时,毕竟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他在临命终时候忏悔,自己想想自己一生所做的,错了,真的做错了。真诚心忏悔发愿,求佛救他,佛劝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他真的往生。

  我们以前年轻刚接触佛法,对这桩事情怀疑,他造那么重的罪业,能忏悔得了吗?真能往生,大概品位不高,总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结果在佛经里面看到,佛说他一生的因果报应,这个经叫《阿阇世王经》,佛说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们看到这个经典都呆了,怎么想也想不通,这才知道真诚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知道这一桩事情,从此以后再不敢轻视别人,这个人造罪业很重,瞧不起他,轻慢他,不敢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不定他往生的时候真正忏悔,像阿阇世王一样,品位还在我之上,太可能了。这才知道往生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平时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一种是平时无恶不造,临终忏悔。临终忏悔往生,也有三辈九品,看你的发心,真诚、至诚,那个力量太大太大,决定后不再造,生生世世都不再造。

  说法要懂得观机,示现也要懂得观机,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绝对不是随自己的意思。佛菩萨没有自己的意思,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法亦复如是。所以菩萨示现,就像五十三参所说的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正面的,有负面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定法,没有一定的形象,这才叫做圆满,大圆满,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功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知道怎样去学习,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前境界,我们现前从基础上修学。可是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有好处,一个是晓得自己上面还有很多层次,一定要不断向上提升;第二个,了解事实真相,不敢轻慢造作恶业的众生,不敢轻慢,他这种造恶业,也许真的是菩萨示现。

  菩萨要度这些恶人,他要跟他示现同类身,譬如赌博的,赌博不是好事情,菩萨示现里头也是个赌王,常常叫你输得很惨。输得很惨什么?他回头觉悟了,这个人得度,用这种方法来度他,这都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恶人有恶的方法度他,这一度他就变善了,所以我们只能从效果上来观察,看出菩萨的智慧,看出菩萨的善巧方便。可是这个事情我们学不得,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个智慧,我们没有这种善巧方便,只有赞叹,不能学习。看到造罪业的人不敢轻慢,这就好。

  第五,「福田甚深」,这是真的深,也是不可思议。福田一般同修容易懂,田是比喻,这个田能生智慧,能生福德,你一定要种。佛告诉我们哪里是福田?经论上常讲的三宝是福田,我们说三宝,一般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住持三宝,这是最粗、最显的。佛宝,我们就想起佛像,要造佛像,给一切大众种善根;要印送经书,经书是法宝,帮助人开智慧;要帮助出家人建立道场,对出家人四事供养,让他们安心修道,所谓是身安道隆,物质生活有人照顾,他不操心,一心办道。我们讲三宝,通常大家都是这样的会意,许许多多人也都在这里种福田。福田是种了,好像没收成,对的,收成不在这一世,在来世。我们这一世的福报,是前生种的福田,这一世收获;这一世所做的、所种的,来世收成,因果通三世。除非是特别大的功德,不等待来世,这一生果报就现前,那是大善、大功、大德,确实能转。

  印光大师给我们提倡的这两本书,《安士全书》里面有讲,《了凡四训》后面还附了有一篇「俞净意先生遇灶神记」,那都是勇猛心、坚定心,断恶修善,做得非常积极,这一生当中就改变,果报就收获了。我们读了这些书,我们明白了,知道自己这一生当中应该怎样做法。可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劝导我们,决定不要留恋人天福报,为什么?留恋人天福报,你出不了轮回。你这一生修福,来生享福,享福的时候,把修福这一桩事情忘掉了,福享尽了,堕落了。从那个时候起,就像你爬到最高峰一样,以后是一世不如一世,往下坠落,这不是究竟办法。

  应该怎么样?应该要有出离心,那就是真正的福田。决定要发个大愿,我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不再到六道轮回里面来享福报。超越六道轮回,真正有把握、有办法做得到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再回来教化众生,行!为什么?你不会迷失本性,你有弥陀本愿加持,又有诸菩萨拥护。你到人间来,或者是六道里头任何一道教化众生,你不会迷失方向,你不会堕落,这个多自在!多么快乐!应化在六道里面,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多自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能现身,取这个路才是真正的福田,真实的福田。

  我们一般人迫切想知道的,举世之人哪一个不想发财?财富是福,人人都想发财。谁不想聪明智慧?聪明智慧是福报。哪一个不想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也是福报。佛在经论上常常教我们修布施,修三种布施,与这个三种果报有密切关系,你要晓得,这三种果报的因就是佛常讲的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今天这个世间拥有亿万财富的人,他的财从哪来的?过去生中欢喜修财布施,这一生果报现前,他推也推不掉,一定会来。聪明智慧是他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得来的,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健康长寿是果,无畏布施是因,前生施无畏。施无畏就是学地藏菩萨,以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决定不会去伤害一切众生,这个人果报是健康长寿。

  不伤害众生里面,你自己要好好想一想,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不跟众生结冤仇。这些小动物见到你的时候,没有恐惧心,你一招手真的牠就会来,牠不怕你。说实在话,小动物的眼睛也很锐利,牠看看你这个人是善人,你不是恶人,看看你身上没有杀气,很温和,牠就来了。一般吃肉的、杀生的,有杀气,小动物一接触你,牠赶快就跑,牠怕你伤害牠,所以说爱护生命。你常常修这三种法,你自自然然,不用求,自自然然你得这三种果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袁了凡先生修,他得到了,俞净意先生修,他也得到了,这是古人。现前我们依这个方法修,会不会得到?肯定得到。

  我初出家的时候,过去还有些同事、同学、朋友,贫穷潦倒的时候,生活遭遇到非常困难的时候,我把《了凡四训》介绍给他,把这个小册子送给他看。有一位刘渊吾同事(他年岁比我大,也过世不少年了),他看了非常感动,全家依教奉行。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他的生活完全改观,五个小孩都拿到博士学位,非常开心,都有很好的工作,家庭环境整个改变过来。每次提到这个事情,他都感谢我,我说你不必感谢我,这是你自己有智慧,你自己读了这个书,你相信,你肯做,我只不过是把这个书介绍给你而已。我自己这一生也是受《了凡四训》的启示,一生依教奉行,所以把命运转过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

  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给我算命看相,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现在快八十岁,转过来的,全都转过来了。我没有求,我也没有求福,也没有求寿,也没有求聪明智慧,在那个时候我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寿命短促,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人没有寿命还求什么?寿命没有,你说聪明智慧、财富,不都落空了?所以西方世界无量寿是第一德,有道理。有寿命,你的聪明智慧、你的福报、你的相好才能落实,没有寿命是一切都不能落实。福田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到下面经文,你再看菩萨一问一答,从这个里面去体会,认真努力去修学。福德、智慧、长寿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

  世俗里面有很多讲宿命论,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一生都是命中定的,中国社会也有这个说法,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求不到,命里头有没有。佛法承认一切众生有命运,可是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说命运可以改变,这个道理讲圆了。《了凡四训》里面,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算的流年,那是命里头有的;云谷禅师给他的开示,教他依功过格来修心,那就是一个变量。算命先生算的是常数,常数里头有变量,变量就是加减乘除。你起一个善念,做一点好事,加;起一个恶念,做一桩坏事,就减,天天都有加减;做大善事,乘,做大坏事就除,所以常常都有加减乘除。所以,命运不是一定的,可以改变的。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不再搞减,不再搞除,天天搞加,天天搞乘,所以他的命运全改观了。以后每年的果报,跟命里头所算的都不灵了,都不准,这就是他懂得、明白这个道理了,自己可以改造命运。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认真的学习,改变自己。

  可是这里面我特别提醒诸位,不求人间富贵,求生净土。如果我们真的布施多,财布施多,有财富,这个财富要帮助贫穷苦难之人,这就对了,不要拿这个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没有这个必要。自己物质生活,过一个普通水平的生活够了,能过得去就行了,多余的要帮助别人。聪明智慧不为自己,为社会、为众生;健康长寿,有好的体力,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多做点事情,这是真正的福田。一个目标,一个念头,极乐世界,我们对这桩事情一点疑惑都没有,深信不疑,决定得生净土。

  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正教?与性德相应的,这叫正教;与性德相违背的,那叫邪教。性德是纯净纯善,你看中国小朋友念的《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与本善的,本善是性德,与本善、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教。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伦常八德,正教。伦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长幼是兄弟),这五种事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什么?自然而然。人生在天地之间,自然有这五种关系,畜生也有这五种关系,即使讲到九法界,还是这个关系。这个关系是自然而然,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道理,这称之为道;随顺自然,就是德。

  道德是正教,真的甚深,为什么?它与性德相应。性德无有穷尽,所以伦理道德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列出八个德目,圣贤教育四、五千年来都不离这个原则,不离这个德目,这叫正教。五常,「仁、义、礼、智、信」,从这个地方引申为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德目里头有同有异,第一个说法,这是古时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比较后一点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道德,这十二个科目是正教。我们仔细看看,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他们教化众生,你仔细观察,也不离这十二个字,也不离五伦。五伦是天然的大道,古来这些圣贤他们没有开会,没有联系,自自然然都是一样的,这叫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好,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十甚深的科题,前面讲到「正教甚深」,接着第七讲「正行甚深」。行有正、有助,正、助我们要有能力把它辨别清楚。什么叫正?什么叫助?凡是帮助我们达到主要的目标,这就是正行。我们今天有幸得人身、闻佛法,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选择了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在这一生当中,果然我们能够稳稳当当获得往生,这是我们的正行。其它的,断恶修善,帮助我们提升往生的品位,这是助行。所谓正助双修,正助都不能少。

  就念佛法门来说,一定要遵守经里面所讲的,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不能不知道。净宗法门简单明了,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我们在这三方面努力,这是正行。经典上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可是有许许多多同学把意思错解,走偏了,走上岔路,这个非常非常可惜。一定要知道,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这个法门要成就实在讲不难,最重要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部经够了,一句佛号够了!你要问佛号怎么个念法?诸佛如来在九法界现身,没有一定的身相,为一切众生说法,无有定法可说。佛只讲原则,讲原理原则,你把原理原则抓到,坚定信心,永不改变,你这一生决定成功。我们依什么经?决定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世尊虽然讲了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经宗旨不一样。《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说得最清楚、最透彻,这个世界怎么成就的。所以,《无量寿经》上有极乐世界的历史,有极乐世界的状况,依正庄严。有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日常生活、修学的状况、成就,成就之后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这个经无比的殊胜。

  《观无量寿经》实在讲是《无量寿经》的补充,特别补充两种,一种是理论,一种是品位。《无量寿经》讲往生只讲三辈往生,《观经》里面讲九品,它就讲得详细,所以值得参考。尤其是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批注,上品上生这一章里面,你要读了之后,你对极乐世界的信心坚定,绝对不会动摇。《经》过去讲过,留着有录相带,上品上生这一章,就是这一部分,我也单独讲过,好像都有录音带流通。《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的宗旨,是世尊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劝导我们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净土三经。至于《往生论》,那是天亲菩萨他自己修学往生的心得报告,值得我们做参考。依照这些经论去修学,这是正行。如果对正行没有任何疑惑,正助是一样的,不必再用其它的方法来辅助,也不必用其它经论来辅助,一门深入,决定得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正行。

  正行里面,我们特别着重行。行是什么?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你要能解,真的像《华严经》一样,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就甚深。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一定要做到,教我们放下,我们一定要放下;教我们要做的,一定要努力把它做到。《无量寿经》跟《观经》里面都讲到十善,十善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在家同学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东西不是天天念的。起心动念之处,一切时、一切处,念头才一动,就能提起来,就可以对照,与十善相应应当做,与十恶相应不可以做,断恶修善。你要问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心行不善,去不了。你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格格不入,人家纯净纯善,你不净不善,你到那里去怎么办?不必迁单,自己不好意思住,住不下去,所以佛不会来接引你。佛来接引你的,一定是纯净纯善,《维摩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这一句佛号,这是一种方式、方法,一定要念到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把自己的平等心念出来。清净、平等念出来,自自然然觉就念出来了,《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正行甚深。

  印祖教导我们的,教我们读《安士全书》、读《感应篇》、读《了凡四训》,那是助行。这些是什么?帮助我们深信因果,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增长愿心。自然就能把经中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实际上的生活行为,这是正行。所以,念佛的声调,声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念法,你不必问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不能有分别心。各种方法都好,什么原因?众生根性不相同。像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一样,酸甜苦辣咸这是总说,里面还有度数的差别。譬如说有人吃辣的,有人吃很辣,有人是有一点点辣味就很欢喜,怎么会一样?

  念佛,什么样的佛号念得好?这要看自己,这种声调自己念得很欢喜,念得心清净,念得心不生烦恼,这个声调对我就好;不必去学别人,学别人那个声调,自己的妄想、杂念还很多。所以,一实验就明白,就知道哪一种方法对自己适合。法门、经教都不例外,就是学一部经,譬如说我们学《弥陀经》,每个人喜爱不相同。我对于《弥陀经》古大德的批注,最欢喜的是蕅益大师《要解》,我讲过几遍,我非常欢喜。其次是莲池大师的《疏钞》,我也讲过两遍,两遍都讲圆满。那个时候还没有录相,留的有录音带,将来有机会我会再重讲一遍。现在再讲,跟那个时候境界不相同,会更有味道,不一样。就是同样一部经,古今这么多批注,这契机,哪一个对我最契机,我在这里头还是有选择。最契机的什么?欢喜心,容易学习,容易开悟。所以记住,佛没有定法。

  最近就有很多人来问我,念佛的声调,我就告诉他这个原则,怎样使你自己真正得清净心。譬如说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就教我们很多,念佛不要用念珠,为什么?因为念珠,一面念佛,一面计数,心不专一,这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念佛,念一声拨一个珠子,一圈念完到头了:哦!一百零八声了。他自自然然就有这么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叫打闲岔,这个念头就把我们的功夫破坏了。所以他老人家连掐念珠都不必。但是念珠可不可以持?可以,我们一面念佛,一面可以掐珠,掐珠不计数,我的用心在佛号上。这个珠放在手上是什么?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念佛,这个好,这是自度。同时叫别人看到:他在念佛!那个人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种在心上,这是度他。所以,戴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或者套在手上都好。

  有些人问,居士可不可以念珠像出家人一样戴在脖子上,问我可不可以?我的答复是当然可以。什么原因?你要说不可以,出在哪个经上?没有,经上没有说。这是一种习俗,没有经论做依据,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经论,经论里面不许,那我们就不做;经论里面可以做的,我们都可以做。经论没有这么说法,尤其佛法是清净法,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总的纲领原则是离妄想、分别、执着,你要抓住这个总纲领、总方向、总原则,你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误入歧途。不论是哪个宗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一个原则,清净心。所以三皈依是共同的,修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总的纲领原则。

  初学佛的人对于教理涉猎不够深,往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外面人说这个方法比你那个方法好,他心就动摇,就要改方法。他能不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为什么?他的心没有根,他的信心是随着外面境界变化的,这怎么能成就?这是最大的忌讳。所以,为什么我特别劝大家去念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那一章的批注,你去看,他那是教我们坚定信心。不要说一般人来说,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法门,他说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跟你讲,都不动摇。可以跟阿弥陀佛说,我在《弥陀经》上选这个法门,我不想再改,我就这个法门学到底,决定成功。凡是随风转的,心里不踏实,存有侥幸之心,总认为说我学这个法门靠不住,他那个法门好,他那个法门快。他那个法门是不是真的好?真的快?还不知道,没有做过试验。

  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决定不改,你们想想看,他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深在哪里?深在得定,不动摇就是定;定生慧,慧就能对内照见自性,对外照见五蕴皆空,他就成就了。三心二意的人,心是永远在浮动,一生不会有成就,往生都靠不住,都没有把握,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如果你真的懂得,你绝对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像前几年,海内外无数的声音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有很多人寄来这些什么杂志、报纸,甚至于还有光盘寄给我,我统统拿去烧掉,我不看,我不会受影响。我说了一句,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我一个人还是依教奉行,你要问为什么?老师传给我的,我有师承,你们不是我的老师,我不能听你们的话。做学生,做个好学生,只有听老师的话。

  这个本子是李老师传给我的,我要是改变,我怎么能对得起老师?那我的罪名昭彰,背师叛道,这个受不了。天下人毁谤、侮辱、谩骂,没有关系,背师叛道这个问题严重。所以,至少我在这个风暴当中,我能够如如不动,我坚定遵守着老师的传授,师生的大道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老师对学生信得过,学生对老师也信得过,决定没有疑惑,世出世间法,师生的关系跟父母一样,没有差别。你要问我修学的成就,这就是成就,这就是成就的表现。没有这个冲击,这个表现还显不出来,这么大的一个冲击,成绩就显示出来,如如不动。我天天还是读诵,天天还是在讲解,不受丝毫影响。

  这是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世尊留给我们的「四依法」,我们依教奉行,等于没有离开世尊。四句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人说的靠不住,法是经典,经是佛说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这一句,好!佛知道将来经典在这个世界上到处流传,一定有很多的译本,译本译的不一定是跟原本完全相同,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所以讲经亦复如是,长讲、短讲,深讲、浅讲都可以,只要意思没有讲错,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最契我根机的就是了义,不契我根机的,我学起来很困难,这对我就不是了义。我要学得很容易、很快乐,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这了义。这是教给我们这么多经典里头,你去选哪一部经,你去选哪一个法门,那就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的。第四,教我们「依智不依识」,这句话重要。智是什么?现在讲理智,识是感情,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感情就坏了,依感情就起烦恼,依理智生智慧,不生烦恼,这佛教的,我们要守。

  至于人与人之间往来,我这些年来,在许多国家地区跟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往来,关系都不错,都很好。就有人问我,净土法门法师,你用什么方法跟这些人相处得这么好?我说方法是佛教的。佛教的什么方法?四摄法。我讲过多次,四摄法要用现在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交际法、公共关系法(公关法)。你怎么样跟大家往来,你怎样、用什么方式来交际,佛跟我们讲四个原则。第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不是一个意思,名词相同,意义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主要是度悭贪,那是属于正行;四摄法是助行,不是正行。四摄法里面的布施,就是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的请客、送礼,中国人常讲礼多人不怪,跟人一定是礼尚往来。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的援手,要去帮助他,这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你就想想看,无论在他面前或者在他背后,决定不能以言语伤害。即使他有过失,我们听清凉大师的教诲,「不说人过」。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失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有许多真的是佛菩萨来示现,你看到好像他做的是过失,实际上呢,实际上他在救人。所以清凉大师讲,现在在道场里面、社会里头叫龙蛇混杂,我们是肉眼凡夫,没有能力辨别。像我刚才举的例子,赌场里面的赌王是菩萨,他在那里干什么?他在那里度那些迷在赌场里头的赌徒,他有他的善巧方法让他觉悟,再不进赌场,这是菩萨!看他的行为上不善,是作恶,实际上他心地清净、慈悲,在那里度那一类的众生,就像《华严经》上示现贪瞋痴的这三位佛菩萨,我们凡夫不认识。

  所以,哪一道里面都有佛菩萨示现在其中,我们不认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都把一切众生当佛菩萨看待就对了,就没有过失。你作恶,你是在示现,你是来提醒我,孔老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人,善人我看他行善,我要学他;恶人造恶,提醒我,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有改则之,无则嘉勉。所以,善人、恶人都是我的善知识,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断恶修善,这就对了,这样就没有过失,这是爱语。他可以毁谤我,我不能毁谤他,这个道理要懂,决定要给这个社会做最好的榜样。别人毁谤我,我也毁谤他,这是好样子吗?这不是好样子。别人毁谤我,我不毁谤他,这才是好样子。社会大众都能有这种包容,我们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就能化解冲突。

  第三个是利行,利是利益,就是我们所作所为对社会大众决定有利益,决定没有损害,这是佛教的。第四叫同事,同事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古大德常讲的,你要度众生一定要跟众生和光同尘,这是什么?法身菩萨,他行,他搞杀盗YIN妄没有关系,他是示现。好像唱戏一样,表演,他的心地里头清净一尘不染,他是在这里头度这一类众生,行,这是同事。我们凡夫,学佛的,我们不能跟这些人同事,我又一个说法,我们要跟佛菩萨同事,那决定错不了。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他起的是什么心、什么念,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要学他。我们跟佛菩萨同事,跟祖师大德同事,跟真正善知识同事,哪里会有过失?所以,我的方法都是佛教的,我会用,我能够落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四摄法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用在你的公司行号,你的事业一定是一帆风顺。哪一个人会用,哪个团体会用,他就得利,用在国家,这个国家一定富强。佛只讲原理原则,我们要会用。

  所以,四摄是属于助行,前面正行,第八是「正助甚深」,正助里面特别着重在助。为什么?前面第七已经讲了正,此地正助这个正是陪衬的话,重点是在助。由这个地方你就明了,菩萨行正行是六度,其余的无量无边修行的原理原则、修行的方法,统统是属于助修。我们平常最普通的说法,三皈依,五戒、十善,刚才我讲的四摄,都是属于助修。正助甚深,正的意思深,助的意思也深。能够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正行,也能够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正行,所以说甚深。

  第九,这是总结到了「一道甚深」,这是大乘圆教里面所说的。禅宗有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一道是什么?一心、一性。大乘教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境界凡夫不懂。所以后面第九、第十,不是凡夫境界,二乘也不懂,权教菩萨也不懂。所以,这个经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学习的课程,这里头有一道甚深。那我们凡夫怎么样来学这个科目?凡夫里头有一种上根利智,烦恼轻的人,智慧长的人。前面讲这部经学习不一样,哪些人能有资格学这部经,清凉讲了十种,十种人,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大心,他能体会一道甚深,由此可知,心量小的人不行。什么叫心量小?分别、执着放不下的人,难了,他不容易。必须把分别、执着淡化,知道什么?整个宇宙之间只有一道。这一桩事情现在科学家好像也发现了,发现这种迹象,我们到经文的时候再跟诸位做详细报告。

  整个宇宙是一,一个体,不但体是一,相也是一,作用也是一,不可思议。一般人讲体是一,勉强还可以接受,你讲相是一,作用是一,没有人会接受的,这个意思深,真相。「般若经」上说得好,六百卷《大般若》我看过一遍,做了个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尊讲了二十二年,说出宇宙诸法实相,实相是什么?真相!确实太深了,但是它是事实真相。

  末后第十,「佛境甚深」,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大乘教里面用四个字来说明,叫不可思议,这句话甚深。不但不能说,还不能想,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言语是分别、执着。所以,离妄想、分别、执着,佛境界就在眼前,你才能契入。你契入之后,你能够了解,你也说不出,也没有办法想象。这不能想的,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皆乖」,你开口错了,你起心再动个念头,已经跟真相相违背,不是这个真相。这些理、事,我们都留在经文里面给诸位报告。

  我有另外一个方法来跟大家说明,那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说明一道甚深,来说明佛境甚深。现在科学的方法,我们是可以想、可以说。可以想、可以说,只是说到一个彷佛,这个一定要懂,说到一个彷佛。能不能说到真实?说不到。你要想契入真实,你要把这个放下,放下才能契入;不放下,用科学的方法,你只能探讨一个线索,有这个可能,你没有办法亲证。亲证、契入,一定要放下起心动念,这个就难了。我相信你也很想放下,我也很想放下,可是怎么样?偏偏放不下,妄念是一个接着一个,永远不停。这就是虚妄的,我们被这个东西害了,害得我们不能明心,不能见性,不能入佛的境界,不能入一道甚深,就被这害了。所以佛教导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总的原理原则是修定。绝对不是说只有禅宗才修禅定,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修禅定,只是名称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式,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平等,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今天采取的方法,是用持名念佛修禅定,刚刚得禅定的时候,这很浅的,刚刚得的时候,叫功夫成片;真正得到禅定,那叫事一心不乱;到甚深禅定,就是这个地方,你能够契入一道,能够契入佛境,那样深的禅定,叫理一心不乱。所以在净宗,名称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成片。你才晓得所有法门统统修定,不是定不能契入,这个不能不知道,只有定才能契入。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是方法不一样,原理一样,方向一样,目标一样,统统都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10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12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