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2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二卷)  2004/10/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2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总别十事五对,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说得很多,义理都讲得很深,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参考《疏钞》、《合论》。我们在此地也受了时间的限制,所以只将《疏钞》里头精要的部分,值得我们现前应当学习的部分,特别提出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所以没有把《疏钞》的全文细细的来说明,那样耽误时间就太长了。这总观里面十事五对前面四对都介绍过了,现在我们从第五对看起。「五智不下」,我们也把原文念一念:

  【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这一对是「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怎么是相见虚无?大师下面说得好,「谓境是心变,境不知心,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无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虚妄,不相知也」。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说得也很透彻。境是境界,境界从哪里来的?经文上讲的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大师在批注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他用的是心、用的是境。由此可知,智是心,心就是智。心、智有没有自性?没有。外面境界有没有自性?也没有。无自性之性,那就叫真性,这个事情我们总得要懂。但是懂不是容易事情,不懂也没关系,千万不要勉强。如果是修学其它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你不懂不行,信、解、行、证,你不懂你就没有办法修行,所以不能不懂。但是净宗的好处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这桩事情暂时放下。祖师大德跟我们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可以把这桩事情留着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不需要向他请教他就会告诉我们。弥陀为我们说法,我们一听就明了,一听就觉悟,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同学们只有一个愿望,见阿弥陀佛,要见阿弥陀佛那一定要往生净土。所以今天这些诸法实相懂好,对我们修行是大有帮助,不懂也没有关系,不碍往生。这是净土宗第一殊胜之处,只要具足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个老实就得要万缘放下,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老实。老实就是彻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说的: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一心称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这一生能遇到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之事。所以境是心变的,正是世尊在「出现品」里面跟我们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前面跟诸位说过许多了,一时顿现没有前后次第。《中观论》上说得更好,前面引用《中论》的一首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中观论》的第三首偈。前面第一首这最重要的,说了八个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不出就是不去)」。简单的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古德跟我们讲诸法无量无边,这八桩事情就破一切法,总破了,而实际上只是一句不生不灭已经总破一切法,后面为什么还说六桩,还要讲个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都是成就前面的不生不灭,所以这八句前面这两句是主,后面是陪衬的。由此可知,不生不灭一句就把一切法的义趣说尽了,在这个地方如果你真的要是参透了,文殊菩萨所提出的问题,你听了一定现出会心的一笑。这个会心的一笑,彻悟,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是属于这个境界。

  而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在这部经前面也讲过好几次,那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在眼前,可是我们怎么样?我们依旧迷惑。怎么破迷?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有一个方法教导我们,这个方法是他们自己修学的经验,这就是长时熏修。所以佛讲经跟中国古大德讲学不一样,中国古大德写文章讲学很忌讳雷同,决定没有重复,而佛菩萨讲经说法不怕麻烦,愈是重要的地方重复愈多。我们看起来好像繁琐,这在前面说过怎么后面又说?没错,前面说过你没开悟,没开悟就是再听,这叫不断的熏修,不断的重复,正是古人所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都是经验之谈,一千遍念下去就懂了。你要问为什么他会懂?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没有别的,定生慧。还不是三无漏学!因戒得定,叫你念一千遍这是戒,是教诫,一千遍念了就得定,定就生慧,慧就豁然大悟。

  所以东西最怕的是杂、是乱,你修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的成就是常识的丰富,与证悟毫不相关。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悟、是要证,不是要常识。所以古人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是什么?一经容易得定,就是容易把妄想分别执着念掉,你要是涉猎太多、同时学得太多,妄想分别执着不但断不了,你不断在加强、在加深,这个东西障碍悟门,你还能开悟吗?许许多多修学的同学不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一般叫好高骛远,一开头广学多闻,不到十年就退心了。为什么退心?一无所成、一窍不通,年岁再大了想学,精神体力不够,自自然然淘汰了。成就的人是什么?成就的人都一门,专攻一样。经论很多,我学哪一门?八万四千法门,千经万论,佛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换句话说,门门都好。只要你能够专攻,你一生都不改变,你就能成圣成贤。

  我也曾经说过,即使是像童蒙小学《弟子规》,现在在海外流通也很普遍,我们这里同学大家都看过。这一门你要是一生专攻,你也成圣人,你也通了大道。如果你要是问我:法师,《弟子规》不是佛经也能通吗?法确实有正有邪,正能通一切法,邪就不通了,《弟子规》是正法,是世出世间伦理道德基础的基础,它怎么会不通?像一棵大树,《弟子规》是它的深根,根在地底下也有浅深,浮在上面的浅,埋在地底下深根,《弟子规》是深根。

  诸佛菩萨的教诲,诸位都晓得经有四种:教经、理经、行经、果经,教理行果四种。四种最重要的是行,我们今天讲的落实,你能把这个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你就能证。证什么?证前面你所信的,证前面你所解的,证前面你所行的,全是大道,全是不思议法。何况佛讲得这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懂得平等的意思吗?平等没有大小、没有浅深,浅深大小是人的程度不是法。《弟子规》在诸佛如来眼目当中是菩萨行、是佛行,这就深了;在我们儿童五、六岁学了这个,他也学了这些规矩,这个浅。由此可知,浅深是从人上说的不是从法上说的,法没有浅深,法确实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里面的义趣要证入方知,你没有证入不知道,证入之后你才晓得。

  总的来说《金刚经》、《心经》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无论是从理上、从事上讲,深广都没有边际,我们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部都包罗尽了,真相了解之后有没有作用?有,有体、有相、有用。这个体相作用在《华严经》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具体给你说就是《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的示现,也就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得大自在!这些到后面还有多次重复,细心去玩味,义趣无有穷尽,只要你能体会得,肯定是法喜充满。读书乐,读佛经更乐。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别观,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小段。「别观者,以初二对结趣善恶,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前面初是第一对,二是第二对。第一对我们要记住「业不知心,心不知业」,这第一对,第二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初二对,这是总结趣善恶。这个善恶如果是讲六道,三善道是善,三恶道是恶;如果在十法界里面讲,四圣法界是善,六道是恶。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在唯识论里面讲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受生。

  前面跟诸位说过了,佛法不怕麻烦、不怕重复,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记不住,纵然记住了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你自己想想看,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什么时候想到这个问题?十法界的业因,你什么时候想到过?除非有人问你,没有人问你想不起来。想不起来就不管用,你还是随顺妄想分别执着在造业。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轮回业。不但是轮回业,三恶道的业,贪瞋痴,还有一个傲慢,这怎么得了!

  所以佛在经上多次的教导我们,我们总是要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这个念头能浮得起来。什么样的业引导我们到佛法界去受生?佛给我们讲平等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用平等心?给诸位说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这我们讲过很多次。平等心里面一定有真诚,一定有清净,一定有正觉,一定有慈悲,我们把大菩提心说成这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个统统具足,绝对不会缺少一个,所以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用这个心他怎么不成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用这个心?果然是用这个心,好!那我们今天所造的是成佛的引业,这个业引导我们去作佛,十法界里头佛法界。

  这么多年来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在提醒同学们,我们要走成佛之道,清净平等觉是成佛之道!这五个字在《大乘无量寿经》经题当中。念《无量寿经》的同修很多,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这个心现前,你的《无量寿经》是真念进去了;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还是虚伪、还是不平、还是染污,你这《无量寿经》白念了。怎么说白念?像我们吃东西一样,东西是吃下去了,不能够吸收它的养分,不是它没有养分,它有养分,我们这个身体有毛病不能吸收,白吃了。那再问到底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吸收?我们心不清净,愚痴没有智慧,天天读佛经、天天听佛法没有吸收,自己没有得到滋养,毛病在这里。我们要能够吸收养分,先要把身体搞好,先把病治好。病是什么?我常讲十六个字,病!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病。你想想你日常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是不是落在这十六个字上?这十六个字如果字字你都具足,你的病不轻。所以你读诵大乘、称念弥陀圣号都得不到滋润,好像吃东西一样都不能够吸收养分,这个道理不难懂。

  所以前面这两对,「业不知心,受不知报」,这两对是属于引业,引导你到善道,引导你到恶道。善恶没有一定的标准,这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是比较的。在十法界里面佛是善道,佛以下都是恶道。那在菩萨?菩萨以上是善道,佛菩萨是善道,菩萨以下是恶道,所以善恶是比较显示出来的。在六道里面人道以上是善道,人道以下三恶道;如果在三恶道里面,畜生是善道,饿鬼、堕地狱这恶道;饿鬼跟地狱两个相比,那饿鬼还是善道,地狱才是恶道。比较的说法,这是引导你到善还是到恶。所以清凉大师在批注里头说得很好「趣善恶者,正由业熏,受总报故」。业是业力,业力在熏习,你受的是善业,你就得善报,你是有恶业,那你就得恶报。十法界你到哪里去,不是别人给你作主,是你自己作主,这个道理要懂。你真正明白了,你才不会怨天尤人,自作自受。我用大菩提心来熏习,将来果报那是至善,佛道!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下联,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十几年之前,至少有十五年了,我们在美国弘法的时候提出来的,作为我们自己修学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把这么多年修学落实到我们起心动念、落实到我们言语造作。无论怎么修,别说我们现在还是凡夫没成佛,就是真正成佛了,在这个世间应化教化众生有没有苦难?给诸位说苦难在所不免。果然是法身菩萨,你不管怎么样糟蹋他,他无所谓。为什么?没起心、没动念。你毁谤他也好、侮辱他也好、陷害他也好,像那个拳头打出去落空了,没反应。如果不是法身菩萨,他还没见性,那么世间人这是肯定的,你做得再好,这个社会上有人赞叹你,也有人嫉妒你、有人毁谤你、有人侮辱你,肯定的!释迦世尊,这个社会上学佛的人赞叹他,对他顶礼膜拜;不信佛的人糟蹋他,说他迷信,说他消极,他还要受,他不能不受。

  从这些地方显示出佛菩萨的伟大,佛菩萨的大德、大慈大悲。为什么?众生在迷没悟,不知道善恶,邪正是非更不必谈,善恶都不晓得。什么原因?没人教!古时候有人教,特别是在东方,亚洲这个地区出圣贤,有人教,所以这个地区的人善人多恶人少。现在特别是最近这一个世纪没人教了,时间久了都忘失,虽然没人教,虽然是忘掉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在!儒家讲人性本善,他的本性本善在,怎么知道?有很多人造作恶业、作恶多端,有个人跟他一讲,他听了就明白,他就回头了。这样的人我看过不少。在这个社会上虽然不是大多数,确实不少,证明本性本善,证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起。

  还有常常提起依然不觉悟的,那我们晓得业障太重了。虽然好像没有做什么大的恶业,无明太重,烦恼障重,所知障更重,这是两种障碍,使他的本善、使他的觉性不容易现前。那还有办法吗?有,不是没有办法,长时熏修。这就要讲到缘了,他如果有这么好的缘分,遇到好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长年累月,有时候这都是我们在历史上都看到过。有人学佛十年觉悟了,有人学佛二十年、三十年觉悟了,有人差不多到临终的那个时候才觉悟,行!觉悟不论早迟,只要觉悟功德都一样。

  业障消除没有别的,忏悔。人要顾全自己的面子,不肯说出自己的过失,这个过失就最大,这业障很难消。真正业障消得速度快、消得力量强,没有别的,发露忏悔,我做我有勇气敢在大众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消得快。别人无故加给我们的侮辱、毁谤,能够心平气和,不生瞋恚,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这个消得快,业障消得快。如果能发菩提心,发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能发这个心教别人。什么时候教别人?我学一句就教人一句,我学两句就教人两句,不要认为等我学通了我再教人,永远没指望,我学多少教多少。我经教没有学,我今天只学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行,我就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教人。这种心消业障也消得快,自行化他。我自己念佛求生净土是自行,我教别人念佛是化他,不管他信不信,不管他接不接受,不拘任何形式。我们一天到晚拿着念珠念着阿弥陀佛,人家听到了、看到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就教他,不拘形式!讲经亦复如是,你要懂得善巧方便,广利众生,消业障消得快,总报才善,不会堕恶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再看下面第二。

  「二复以第二及第三对结受生同异」。下面这几段给我们讲的是「受生同异,诸根满缺,端正丑陋,苦乐不同」,这些全都属于满业。我们在此地跟诸位先总说一句,这对于我们关系太大了。前面别观第一条就是前面的两对说「趣善恶」,我们就要懂得人生在世间,现在人常讲价值观,活在这个世间究竟为的是什么不能不知道。真正觉悟的人,人活在世间要提升自己的灵性,这就有价值、就有意义,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满业重不重要?也重要。

  满业是我们到人道来,到人道来是引业。什么业引导?五常、五戒。五戒诸位都知道,五常是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跟佛法上所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佛法讲不杀生,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YIN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所以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佛法讲五戒,意思都相通。过去生中我们大家都修了这个业因,在这一生当中遇到缘,这个业因成熟了,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可是得了人身之后,每个人相貌不相同,有人相貌很端正,有人相貌很丑陋;体质不相同,有人很健康,有人多病,有人六根具足,有人身有缺陷,我们今天讲残障。为什么会有这些不相同?这不相同是属于满业,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感得的果报。

  这业因果报说起来就非常复杂,你看看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说的,菩萨修行成佛,那个成佛是什么?引业。也就是说菩提心修成了,念念起心动念都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念念相应,这是佛的引业成就了。佛引业成就的时候,我们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属于满业。满业怎么办?你看看成佛之后,这些人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个相好都有因,相好是果报,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那我们要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理由很简单,他成佛之后他要兑现他的誓愿。誓愿里面最重要的就头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都喜欢相好,所以相好就是接引众生最好的手段。佛菩萨要修相好,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今天发心学佛自行化他,相好重要!相好怎么修?《弟子规》就是修相好,德行。这不能不知道。儒家的所谓是仪礼三千,佛家的三聚净戒都是修相好的。善因得善的满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发心教化众生,我们的仪表(佛法讲威仪)不能不讲究,容貌不能不讲究,不是叫你去化妆。世出世间法都讲境随心转,我们的心纯净纯善,相貌就现出来了。气氛,现在讲波,我们人身上有波动,中国讲气,外国人讲磁场。磁场好,让人接触到的时候他感觉到非常舒畅,善的磁场;不善、恶的磁场,人家接触你感觉到寒毛直竖,恐惧,我们常讲杀气,真正能叫人感触到。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满业,满业无论是善或者是不善,像此地所讲的根是具足还是欠缺,端正还是丑陋,你的生活状况是苦还是乐,这都属于满业。一般来说四十岁之前是你宿世造作的善恶业力量很强,你受它的影响,就是受前世的影响;四十岁之后,前世影响的力量慢慢、慢慢就微弱了。这一生当中,就是从生下来到你四十岁,这四十年你的造作,四十岁以后统统现前了,这个现前佛门里称花报。所以看相、算命人常讲四十岁之后,你的体质容貌你要自己负责,那不是先天的,后天的。这些话很有道理。

  所以我们往往看到,我就看到不少,人在四十岁之前端庄美丽,这个女孩子人人看到都喜爱;结婚之后到三、四十岁面貌变得很丑陋,性情也不好,真的会变。她年轻时候是过去生中的善业,她这个福报现前,可是在这一生当中享福的时候不知道修福,享福里面造作了恶业,贪瞋痴慢都现前,所以到四十之后,那面貌就变的不是以前那么样好看,变了,跟她年轻的时候照片拿来一看像两个人一样。我曾经看到一个印象非常深刻,使我们想到佛在经上讲的真的是有道理。四十岁之后你自己的相貌,你自己的体质,你自己的苦乐,要自己负责,是你这一生当中所造善、恶业因浮现出来的果报。

  学佛的人、念佛的人、修行的人很容易看得出来,四十岁之前跟四十岁之后很强烈的、很明显的显示;如果你留有照片,那就更明显了,这就完全能看得出来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福报一般讲晚年的福报是真的,年轻人福报是假的,为什么?年轻人受一些苦难不在乎,有体力、年轻能受得了;年岁大了体力衰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福报,福报都是年轻时候享尽了,那真是苦不堪言,那才叫真可怜。所以懂得这个道理,宁愿什么样苦头在年轻时候吃尽,修福,晚年享福,晚年有人照顾,生活不缺乏,身心安乐,这才叫真正有智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讲求的。

  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复以第二及第三对」,这第二对就是「受不知报,报不知受」,第三对是「心不知受,受不知心」,这两对「结受生同异」。「初对以名言种对所生处,次对以名言种对能依本识」,这是第二跟第三,总结受生的同异。受生同异前面跟诸位说了,讲过了,同样是在这一道,这一道里头受生的现象有胎卵湿化不一样。你再仔细观察,特别是在现代,就是到人道来,人道来受生,同,这是正常的受胎、出胎;不正常的现在有,有人工受孕的,这是不正常,你想想剖腹生产的,这都不正常,他不是自然的,都有过去生中的业因,这一生当中虽然同样到这一道来,他受生不一样。这是略说,细说微细相说不尽,佛知道。

  那个时候这个世间无所谓科学,佛把这些事情说得这么清楚,说得我们现在都难以相信。就以人道来说,这个神识去投胎,佛说他投胎在母亲子宫里面,每七天是一个什么状况,佛都讲得清楚,好像佛那个眼睛是透明的,看到了。他在母腹当中慢慢的长成,第一个七天是什么状况,第二个七天是什么状况,第三个七天一直到他出生。在胎中佛经形容为胎狱,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苦不堪言,这十个月下来把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佛在经上说的,而不是像中国道教里面所讲的投胎,在转轮王殿里面喝了孟婆汤(孟婆汤叫迷魂汤)把前世事情都忘记了,不是的,佛不是这样说法;佛说法在现在科学来讲非常合理,他是在胎狱里头非常非常痛苦,人经过很大的痛苦会把前面事情忘掉。

  还有一种人夺胎的,这也都属于异同,这种人能够记得前生的事情。他在母亲受胎的时候他没受苦,为什么没受苦?在母亲坐胎的不是他,他在出生的时候,出生他的神识就离开了、就死了,那么这个神识与他有缘就借他这个身体,所以坐胎的时候是一个人,出胎的时候又是一个人。这个人没有坐胎这个苦,所以我们讲借身,借这个小孩的身体他来了,也是跟这个父母有缘,也跟前面坐胎这个神识也有缘,借他这个身体。这个小孩出世他会感觉的他原来是个大人,怎么一下变成小孩,虽然清楚他吓呆了,他也不敢讲,可是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记得前世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受生同异,这讲「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再看这第三段「复以第三及第四对」,第三对跟第四对,「结苦乐不同,及端正丑陋」。端正丑陋,这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初对观现受时,次对观苦乐因」。苦乐因是因缘,现受时是受苦受乐,这两对。「次对观苦乐因,及彼妍媸,皆由缘令异」。下面说得好「谓损益因,成苦乐果,以瞋忍因,成妍媸果」。这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损益,我们如果做的这个因损人益己,益是利,我们常讲损人利己,这是苦因不是乐因;翻过来损己益人,乐因。苦乐是这么来的,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乐,你要懂得一个道理。佛法叫我们布施,布施是舍,舍财帮助别人,以财帮助别人自己得乐,物质生活不缺乏;以法帮助别人,得聪明智慧;以无畏帮助别人,得健康长寿。这个无畏帮助别人最明显的素食,不杀生,要从意念里面不伤害一切众生,这不伤害连言语、行为。言语里面不说人过失,你看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就是他有过我没有过,说人过失就是伤人,你得的果报就苦,你不会得乐。

  许许多多人做好事、做善事,口业错了,常常喜欢讽刺别人、批评别人、说别人过失,他所修积的那个善因全从口业里面漏掉了;做善不能得善报,漏掉了,最容易漏失的。所以戒经里面佛教导我们「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教导我们修戒定慧三学,身口意的三业。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因果的事实真相,我们自己就会很认真的学习,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不要有顾虑,你才能做到圆满功德。如果帮助别人常常还有顾虑,你所修积的这个因就不圆满,你所得的这个果报就不殊胜;不是没有,有,很小,得来也很辛苦。如果你是全心全意去做绝无后顾之忧,今天布施完了,好,很快乐,明天有没有?明天还没到,不去想明天,那你得的这个乐就自在、就圆满了。所以我在讲席里头也常常讲谚语所谓是「损人利己」,我不承认这句话,我说:损人决定不利己,利人才真正是利己,跟此地讲的相应。利他是真正自利,损他是真正自害,损他利己自己眼前得的是小利后面有大苦,损己利他眼前吃的是小苦后面有大乐,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容貌的美丑,身体的健康,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瞋忍因」,如果事事都能忍,你的容貌好,你的体质健康,从忍辱来的;如果瞋恚,你的容貌就不好看,你的身体不健康。佛法里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以前我们在新加坡许哲居士告诉我,发一次脾气五分钟,大怒发一次脾气,这个身体三天才能恢复正常。所以你一发脾气,别人有没有受到伤害?受到伤害很少。我常说你发脾气,谩骂别人、侮辱别人、毁谤别人,别人受害只有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做错了,你自己伤害自己身体,自己改变自己凶恶的相貌。

  翻过来看能忍辱的人,再大的侮辱,心地清净平等如如不动,他没有受到伤害。如果他还有正觉慈悲,他在忍辱度里面提升了自己,没有瞋恚,生怜悯心;没有报复心,还有感恩的心。我是一个修行人,我愿意接受他的考验,他以这个态度来对我,我像学生他像老师他来考试我,我这一关通过了、及格了。没有瞋恚、没有报复,通过了,所以我还感恩。为什么感恩?我升级了,我这个升级是因为他帮助我的。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修菩萨行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一般人称他作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真是冤枉、误会,被歌利王凌迟处死,释迦牟尼佛没有瞋恚、没有报复,而且还发愿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为什么?报你的恩。什么恩?把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间提前了。这佛在经上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千佛当中他是第五尊,弥勒是第四尊,因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大功德、大忍辱,把他成佛的时间提前,他作第四尊,弥勒佛要退到第五尊。

  所以世出世法里头说真的没有善恶,完全在你自己用心,你要会用心,恶的转成善的,不会用心,善的转成恶的。善转恶是什么?人家是善意,我们猜疑、我们对他有疑惑,把他的善意错解了,这是一类,我们遇到了。最明显的是前些年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第一届,中国大陆来了九位学生,他们对于居士林怀疑,对李木源怀疑,对我也怀疑。怀疑什么?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到底有什么企图?目的何在?这几位同学天天开会讨论来研究,搞了一个半月,我们这一个学期只有三个月,糟蹋一半的时间,到后来搞清楚我们什么目的也没有,什么企图也没有。对人好是应该的,不是对他这几个,对哪个人都一样,搞清楚之后这些人痛哭流涕,再磕头忏悔承认错了。可是我们学习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这是什么?误会,过去没有遇到过,突然之间遇到免不了怀疑。我们是亲身经历的,类似这些事情太多了!

  我们一生以真诚待人,人家以怀疑对我们,我们怎么样?我们还是一片真诚永恒不变。看他烦恼习气轻重,看他善恶缘分的影响,总有一天他会回头,总有一天他会觉悟跟我们往来不是坏人,没有目的、没有企图,一片真诚。他这些不善的行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考验,来测验我们忍辱波罗蜜到底有没有功夫,来检查我们的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在这严格检查当中我们及格了、通过了。所以我们对人家的误会、侮辱、毁谤,真的真诚的感谢,我们知道自己境界真的提升了。你说在从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初学佛的那个时候,要遇到这些侮辱,心里头还是有痕迹,虽然知道要忍辱,心里头还不平。这几十年来,现在遇到这个环境,心里面痕迹都没有;你不遇到这个境界不知道,不晓得自己这个境界提升到什么样的等级。这境界现前才真正知道自己到什么样境界,好处很多!我们念佛往生自己真的有把握。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经典的教诲,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训,对于宇宙人生的实相,性相理事因果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心开意解法喜充满!所以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顺境是我修行的道场,逆境也是我修行用功的道场。顺逆不二,善恶一如,你说这种境界多殊胜、多么美好。所以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转境界而不是境界转心,这个样子满业自然就美满了。

  我自己四十岁之前吃尽苦头、受苦受难,学佛之后晓得前生满业没修,特别是财布施、无畏布施没有做,大概只修了一点法布施,所以这一生当中年轻的时候还有一点聪明智慧能够辨别善恶。善恶利害有能力辨别,生活非常苦,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才真正改过自新,知道自己的毛病,学改过。我这个改过自新得力于《了凡四训》,得力于朱镜宙老居士把这本书送给我。我刚刚接触佛法,这个书我读了之后感慨万千,了凡先生所有的过失我统统具足,他的长处我都没有。从这个地方觉悟、醒过来了,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所以到五十岁的时候那个运真的转过来,连相貌体质都变了,很明显!我自己并不知道,有个学佛的老先生年岁比我大,至少要大十几二十岁,这个老居士告诉我的。他说:法师,你变了,相貌变了,音声变了,体质变了,这都属于苦难当中改过自新所得的结果。损益、瞋忍不能不留意,要在这上下功夫,改变自己的命运。古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相信你也能做到,谁肯做谁得这个果报。你不肯做,不肯相信,那就没有办法,佛菩萨都帮不上忙!

  末后这一段,第四段「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第四对是「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第五对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这两对「结诸根满缺,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是伤害别人还是帮助别人。这都是总说,细说,细说不尽。「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下一堂课再跟诸位研习。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1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