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6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六卷)  2004/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6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二首,清凉大师《疏》最后的一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言诸法者,非唯举前十事五对,亦该一切有为法也,果从因生,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前面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现在接着看下面。「因无体性,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使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无法理解,因为佛门里面讲因果讲得太多,正如谚语所说「先入为主」,我们对于接受因果的概念确实是先入为主,这个概念根深蒂固!因一定感果,果一定酬因,这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为什么现在在这个地方否定?这里面我们一定要明了,这是大乘教里面所谓的「向上一着」。

  从什么地方向上?从菩萨。你看看菩萨法里面,佛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没有离开因感果、果酬因,没离开。向上一着是究竟佛位,佛位里面有没有因果?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有跟没有是一不是二,向上一着就是入不二法门。正如僧肇大师在《肇论》里面所说的「本无」,这句话很重要,本无,因果也是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个意思。缘会是什么?因缘会合森罗万象就现前了,这缘会。缘会是必然的,所以因感果、果酬因也是必然的,向上一着是彻底了解事实真相,这叫大彻大悟。大悟那个相就是僧肇大师所说的「沤和般若」,沤和是梵语,般若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沤和翻成方便,般若翻成智慧、翻成大觉。所以佛门里头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大智大觉,法尔如是的形相。这个形相你也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大乘教里面讲入不二法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大彻大悟里头有方便。没有方便,有没有彻悟?没有,彻悟一定有方便。

  彻悟是什么?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是彻悟。没悟的时候这个二合不拢来,二不是一,一不是二,合不拢来。那个二也就代表多,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才真的入不二法门,真的开方便般若。你看菩萨常讲的六波罗蜜,最后一条般若波罗蜜,在《华严》文殊菩萨把般若波罗蜜展开说为五句,和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总有十波罗蜜。十波罗蜜跟六波罗蜜不增不减,后面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第一个就是方便,第二个是愿波罗蜜,第三个是力波罗蜜,第四个是智波罗蜜,方便愿力智,这合起来就叫般若波罗蜜。

  所以通常在大乘教里面,古大德给我们讲,如果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实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般若波罗蜜是无知,无知是真实智,后面这四条,方便、愿、力、智叫权智,权巧方便。般若有体有用,般若是体,方便愿力智是作用。所以,般若波罗蜜也叫根本智,方便愿力智叫后得智,实智就是根本智,权智就是后得智,实智是体,权智是用,有体有用,不是有体没用。体与用当中它一定有现相,这个相就是缘会,因缘聚会它起相,这个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也包括了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如来报土都是缘会!

  你要知道,缘会跟实相、跟法性、跟性空,一个意思,一桩事情,这个道理要懂,这才叫入不二法门。入这个法门,我们通常讲入这个境界,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念不生,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看,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哪来的言语思惟?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它就是这个样子。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入这个境界了,入得不够深,入得不彻底。为什么?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没有断干净,是断了没错,跟我们十法界来比他是断了,跟上面比,他不干净,断得不干净。统统断干净,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才是如来究竟果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所以他没有念,因果这个法也不能成立,这是我们很难理解的,很不容易去体会。

  我在前面一再跟诸位提出,前面清凉大师有一句「并皆速灭」,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并皆速灭就是《金刚经》四句偈里所说的「如露亦如电」,但是如露亦如电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这事实真相,并皆速灭说得好。并皆速灭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有为法,因果也在其中,一切有为法并皆速灭。我们在这句里面,这个速不容易体会,速是快速,快速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法子想象。不但我们没有法子想象,法身菩萨也没有法子想象,我们今天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那个速度快是亿万分之一秒,或者是亿亿万分之一秒,没法子想象。《楞严》上讲的,这一切有为法缘会,「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讲得很清楚。明白人点头微微笑笑,讲得好,讲得清楚,我们六道凡夫听这句话还是不懂,原因在哪里?我们想不到那么快的速度。

  我在前面跟同学们说这个比喻用电影,电影的影片放映机投射在银幕上,我用这个速度,这个速度很慢,一秒钟镜头的开关二十四次,就是一秒钟那个生灭已经二十四次,这是一般电影这样一个速度。我们在看电影,全神贯注的时候好像自己也投入这个境界,不知道这个境界是假的,以为银幕上都是真的,他哭你跟着哭,他笑你跟着笑,我们常常看到这个现象。这个速度一秒钟才二十四次,二十四次的生灭。所以像《仁王经》上所讲的,那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知道它是假的?这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是在哪个银幕上?给诸位说,就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生灭速度这么快!二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这《仁王经》上所说的,你怎么能够觉察到我们现在眼见、耳闻、手所接触的、意所知的并皆速灭,你怎么会晓得?知道并皆速灭,你就晓得这个话可以同意、可以承认了。所以因果,幻相!也是梦幻泡影。

  我们看到因果好像有相续、有转变、有循环,是有这些现象。这现象从哪来的?从心想生,这是佛在大乘经里讲得太多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不是向上一着。六道轮回如是,十法界如是。如果把心想都放下了,不但六道轮回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那六道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佛在经上说了一个名词,其实那个时候名词都没有了,叫做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来说的,十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也不存在,为什么?一切是缘会而生。缘会,那边缘去掉了这边就不生了,所以是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晓得,因果确实没有体性,没有自体,但是在缘会而生,它确实有因有感果的作用,果有酬因之能,它真的有这个。

  所以我们讲因感果、果酬因,在六道、在十法界这是讲得通的。像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定律,很多物理上的定律在我们地球上没问题,讲得通;如果从整个太空来讲可能它出了问题,它讲不通,这个道理稍稍懂得,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佛为我们说法亦复如是,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能够理解、能够肯定的,叫俗谛;随顺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那叫真谛。所以这两句这属于真谛。因没有体性,哪来的感果之用,果没有体性,哪来的酬因之能,这向上一着的。

  「又互相待,故无力也」。这个因果是相对的,相对一定是双方,如果一方失去了,那一方能力就没有了,这叫缘会。所有一切法无不如是,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应用在自己修学功夫上,我常常劝勉同学,化解怨怼。这个化解怨怼,换句话说,消除业障。我们自己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怎么消除?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跟多少众生结了冤仇,有意无意,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这些事情,哪里知道什么因果报应!饮食一道,你吃不吃众生肉?你吃众生肉,这些众生是不是甘心情愿被你吃的?牠要是不甘心、不情愿,你吃牠的肉就跟牠结了冤仇,这种冤仇累积起来,愈积愈深,总有一天要爆发的,这就是因有感果之用,这是大问题。所以觉悟之后要真正忏悔,真正忏悔永远不再吃众生肉,绝对有好处。

  我又常讲,从自己内心里面放下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物就是一切众生),对立的这个念头要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对立,不能跟一切众生对立。对立,无始劫以来这个怨结解不开。解不能从对方,对方没法子解,从我这边。缘会两方面的,我这一方解除了,他这一方力量就没有了。所以又互相待故无力,它相对的,我这边没有了,他那边力量就没有了。所以先从自己这边来做,跟一切众生矛盾的念头要化解,冲突要化解,自己本身这里没有了,对立没有了,误会没有了,冲突没有了,这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外面,对方他对我有对立、有误会、有冲突,不要紧,于我有没有影响?一丝毫的影响都没有。那他对我伤害呢?他伤害,我不接受,我明白了。他毁谤我,他侮辱我,甚至于他伤害我,我知道这是应当的,我这边虽然化解了,他那边并没有化解,我接受,接受就化解了。

  就是说你对我的毁谤也好,侮辱也好,伤害也好,我没有瞋恚心,我没有报复的念头,我还很喜欢。喜欢什么?帐消了,过去我这样对你,现在你这么对我,应该,应该,帐结掉了,来生来世见面好朋友,冤业彻底化解了。这个很难做到!没错,觉悟的人才做到。你为什么很难?你没觉悟,你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要是不化解,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多痛苦。觉悟的人,这些痛苦我在这一生当中统统受,纵然他把我害死了,我没有怨恨,我没有报复,我的灵性上升了,那我对他感谢!业障消了,人就要往上提升,最低的生天。五欲的念头没有断,欲界天;五欲的念头非常淡薄,生色界天;贪瞋痴慢疑断尽了,超越六道生四圣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生到诸佛报土里面去了,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叫实报土。

  这个时候对于把我害死的人你是不是很感激他?感激,为什么?他帮助我早一天生实报庄严土。他要不把我害死,我还要等几年才能到实报土,现在把我往生实报土提前了。就像佛经里面所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提前生实报土,成佛了。这释迦牟尼佛自己跟我们讲的,本来他成佛的顺序是第五尊,贤劫第五尊,弥勒是贤劫第四尊,结果释迦佛超前了,在弥勒之前成佛,这是什么?这是歌利王帮助的,叫逆增上缘。所以菩萨感恩,在受害的时候曾经说:将来我成佛第一个来度你,报恩。那个歌利王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的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他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菩萨说话算话。

  那我们要问,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害忍辱仙人,他有没有罪?有,不能说没有罪,他瞋恨心,但是他所害的是个觉悟的人,这个觉悟的人对他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那么他的罪是性罪,冤冤相报没有,受害的人不报复他,因此,他堕恶道所受的罪就轻。所以世尊成佛的时候他又来了,跟着佛做学生,由于过去世这个缘分,佛发的这个愿,这个愿力加持他,头一个觉悟,头一个证果。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永远不怨天不尤人。

  所以孟夫子讲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一切过失,不要说别人不对,这个我也是常常讲,回头想想自己有错误的地方,你怎么能怪别人?什么都是我对的,别人错的,这个人觉悟是非常非常困难,人我见太深了。真正修行人,不仅在佛门,在中国道家、儒家,在今天全世界,你看看正规宗教里面,我们讲正教,那些创教的大圣大贤都是这样教人。人要谦虚,人要恭敬,人要知过,人要忏悔,人要改过。觉悟的人责备自己不责备别人,只有迷惑颠倒的人自己不承认自己过失,都是别人错。

  我在日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我告诉大家,我们要想真正和平能落实,一定要把观念转过来,不能什么都是自己对,别人错,这个观念不好。这个观念是制造对立,制造矛盾,制造冲突,你怎么能化解?念头转过来,别人是对的,我是错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想「我错,别人都是对的」,和平很快就落实了。人人都能这样谦虚,都能认真反省。我还特别加强语气,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这个意思很深,这是一般人很难听得懂的。人家听了都说这个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也要做到,只有我们真正做到,我们对于世界和平才做出真正的贡献,这个意思深。

  后面这段结语,「以他为自,故无体也」,他是对立的,对立的是以他为自,所以他没有自体,凡是对立的都没有自体;换句话说,凡是缘会而生的都没有自体。法身菩萨才知道!这后面有一小段,「下半结中,是故者,是前体用俱无故,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下半这两句话里头有「是故」,这经文里头第三句「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是故两个字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解释出来,什么叫是?前面所讲的体用俱无,「是」是指体用俱无;是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如果有体有用,它怎么会不相知?这就是让我们想到前面文殊菩萨所问的「心性是一,云何种种」。

  那我们再想想《肇论》里面,僧肇大师开宗明义第一句话说「本无(他第一句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这都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名词)、缘会」,他说「一义耳」,一个意思。缘会就是本无,用在这里恰好。为什么说缘会本无?缘会没有体性。体性两个字,体就是性,性就是体,我们通常讲没有自体,因缘所生法没有自体。《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说法说得好。所以缘会就是本无,本无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性,法性就是性空,一个意思。佛说许许多多名相,让你在这里面去体会、去觉悟。森罗万象一时顿现,现了立刻就灭,并皆速灭。这几句话再合起来、连起来你去读,你去观,可不能想,愈想愈错。佛法用观照,观照是什么意思?你看,你去听,可不能分别、不能执着、不能起心、不能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离妄想分别执着,离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我常常用这个说,大家好懂。

  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叫观照。诸佛菩萨在因地用这个方法开悟的。我们今天为什么开不了悟你就知道了,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境界,肯定分别执着。我们要是讲妄想是第一层,分别是第二层,执着是第三层,我们一接触马上就执着,已经落二、三,不是第一义了。第一义是真相,第一义就是本无、就是性空、就是法性、就是实相。真正看到缘会,缘会就是并皆速灭,这缘会。《楞严》里面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缘会,缘会是本无。所以,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我们能不能从觉首菩萨这四句话里面明白过来?果然在这上明白过来了,后面这个比喻不就多余的吗?

  根,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上根这一说就明白了。中下还不行,中下再用比喻来说。从比喻里面觉悟过来的,还算是中上根性,上上根性不必用比喻,一说就明了了。《肇论》是一本好书,文字不多,它是属于宗经论,它不是解释经的,宗经论。从佛在大乘经论里所说的诸法实相,他把它综合起来解释,解释诸法实相。所以头一句就跟我们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是一不是二,这就正好答复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用《金刚经》也妙得不得了,《金刚经》里面句子也很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也解答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解答了,你可不能把它当真,当真就错了。

  所以我们今天一般讲知,六道众生对于这个知很重视,要求知。《般若心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求知是所知障,求得是烦恼障。无知无得是法性,无知无得是实相,我们的话就说到此地,希望诸位同学细心去体会,能体会得好,你有了悟处;实在体会不得,不能想,愈想愈错,想不得也,就是说不可思议,想是思,不可以思,愈思愈错。那实在想不通怎么办?不明了怎么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偈颂第三首: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第二喻况」,前面第一首法说。佛说法,对根利的人法说就行,对中下根性的人用比喻说就非常之多,这是我们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看到的。一切众生因比喻而得开悟的,真的是大有人在,我们前面解释这段也没有离开比喻。譬如我们讲用电影,电影放映这是比喻,这个比喻很容易懂,如果对于科学根柢深一点的人,那更好的比喻电视、计算机荧光幕的影像。我们现在面对着电视,电视的影像怎么产生的?我们想想都能从这个地方觉悟。电视屏幕里的影像,我们现在知道它是从点,点延长为线,线延长为面,画面是这样子显示出来的。也就说它这个点移动得太快,速度太快了,绝对不是说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次那我们在荧光幕上看不到影像,太快了,这样才能看到这个影像好像是真的。其实你要一分析画面就变成线条,线条变成点,画面存不存在?不存在。这个事实真相就在当前,粗心大意,我们看到的是画面;如果细心看它真有线条,真有点。

  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原理你就晓得,晓得《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等于零,时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也等于零,空间等于零没有远近,时间等于零没有先后,这个现象在我们电视荧光幕上显现出来。电视荧光幕里头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我们天天看电视,几个人看出这个现象原来就在眼前?一时顿现,并皆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这几句话,把这个现象讲得真的是清楚明了,说绝了,这叫事实真相。所以通达了解事实真相,你还会不会有念头?一个妄念不生,妄念不生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妄念。权教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再向上一着,实教菩萨、法身大士妄想都没有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所以,离开比喻很难讲,真的是上上根人,上根还不行,中上根人因比喻而悟入的很多。

  比喻有两个意思,我们看底下文,「一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这第一个意思。这四个比喻就是这下面四首偈,这第三首偈这是用水做比喻,下面一首用火做比喻,在第三首是用风做比喻,最后一首是用地做比喻。地水火风,正好四大,用这四种来做比喻。第二个意思「别对前文诸不相知,兼通前设难」。前是前面所问的,后面还有诸菩萨要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先问他们,出难题,最后这些菩萨们共同出难题也叫文殊菩萨来解答。这四首比喻通的,你能从这个地方体会,许许多多我们现在讲尖锐的问题你统统都能够理解,你都能够解答。

  下面说「今初」,这个今初就是第三首,我们刚才念的,「以四大为喻,然各上三句喻况,下句法合」。这四首偈每首偈都是四句,三句是比喻,最后一句就合到法上,我们在这首偈看得很清楚。你看看,『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这是合到法上,法合。「然此四喻,各显一义」,这就是下面这四首偈,这四句我们要记住,很重要。「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灭,三依风有动作,四依地有任持」。在法中,这合到法中,「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续」,水流注,这里头就有相续的意思,来合这个相续。第二个,这第二是讲火,依火焰有起灭,这个起灭是「依真妄起灭」。第三「妄用依真起」,这个起就是起灭。第四句「妄为真所持」,这个持就是任持。前面是用地做比喻,依地有任持,这是把后面四首偈做比喻,哪一首比喻什么,每一首是比喻一桩事情。从比喻里面就是流注、起灭、动作、任持,在法里面,那法里面都是讲真妄,流注有相续的意思,火焰的起灭;动作,动作也是有起有灭,妄用依真起,就像风有动作一样;妄为真所持,就像地有任持。所以他这四首偈比喻些什么我们要知道,这是先做了一个总的交代。

  下面大师告诉我们,「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义」,每一首都有这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我们到下面就看到了。「今初喻中」,就是河水的比喻。「唯就能依者,流也」,河里水是流动的,讲河水、江水,从水源那个地方,水源多半是泉水,流出来,流出来一定就有前浪、后浪。中国谚语常讲「长江后浪催前浪」,从这个现象里头感发到世间的人事,所以「世上新人换旧人」,就跟长江流水一样,旧的人老了,死去了,新的人又生了,长大了,相续相,起灭相,所以前面说这四喻通一切法。这个地方这一首主要就是讲流动、流注,「然此流注有十义不相知」,就是十义不相知,「而成流注」,给我们说明不相知。你看这十句怎么说的。

  第一「前流不自流」,这水怎么会流?前面流的,不是自己流,为什么它流?后面推它,「由后流排故流」,后面排挤它,把它挤到前面去了。「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我们仔细看这流水,实在说,我们真的这个我们看得太多,粗心大意,就在面前也疏忽了,也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这主要是说前流无自性,无自性不相知,不知。第二个「后流虽排前」,它排挤前面的,「而不到于前流,故亦不相知」。后面流把前面挤,挤到前面去了,它永远到不了前面,所以它也不相知,前面到不了后面,后面也到不了前面。

  「三后流不自流」,那后面为什么会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这要很细心去玩味、去观察。看小河、流水,最明显的是小溪,你要遇到小溪,溪水非常清澈干净,从上面看到溪的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看这个溪水在流的现象很明显。前面流受后面排挤,后面流,前面位置移开了,那个位置正好让它去填补,让后面去填补,这叫引。你们有没有在这个地方体会到缘会?你能看到这个现象,前面前流要不把这个位置让出来,那后流进不去,前流要没有后面的排挤它,它不会流,到底谁起作用?都没有起作用。这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众缘和合,法尔如是」。从这个法你要是明白了,整个宇宙之间一切法无一不如是。

  那么想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是一法,跟河水没有两样,河水有前流、有后流,我们身体这个细胞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念念不住!真的跟流水没有两样,不是说到一个阶段这才换一换,不是的,剎那剎那之间就在那边换。如果照佛法说起来,那是我们没法子觉察到的,并皆速灭,也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身体就是这样的,万物就是这样的,无有一法不如是。整个的宇宙,无量的星球、无量的众生,就如同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一样,这个画面我们知道是幻灯片影片投射而现的,真的是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在电视荧光幕上太清楚、太明白了,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误以为真,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怎么样?那就把这个起灭、相续就改变了,改变变成怎样?不正常,不正常就变成什么?叫十法界。给诸位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里头有改变,都是不正常。四圣法界还接近,改变的幅度不大,跟正常还相似;六道可就不一样了,大幅度的改变,跟正常的不一样,完全相违背的是三恶道。那为什么会这种现象?这现象是妄相不是真相,是妄相。「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有净有秽、有善有恶,这念头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四大类,我们通常讲染、净、善、恶。如果是净就到四圣法界去了,净善就到四圣法界去,染善是六道里头的三善道,染恶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我们今天学佛,佛修的是什么业?叫净业,我们是不是真的净了?没有,还是染。我们今天纵然是修得很好的,这人都赞叹了不起,染善不是净。净是什么?净是清净心现前,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报告的,你真正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放下了,误会放下了,怀疑放下了,冲突放下了,你的心清净了。你这些东西没有放下,你的心不清净,你所修的一切善是染善不是净善。再说得明白一点,你对于万事万物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这个善就是染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刚才讲的放下,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放下这些,都是不执着,对不对?基本的要把这个在这上面不执着,我们才能修染善。如果这个东西还要是执着,染善都修不成功,为什么?他有报复,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冤冤相报没断。人要能从这个地方断掉之后,冤冤相报就断掉了。顶多我们看到外面对我们的报复,那就在这一生,来生不可能有,为什么?我这边撤掉了,他那边就是一搥打来落空了,没有人还手。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生路,这是转染成净。

  净,没有执着、没有分别,那才是净,只要有分别、有执着,哪来的净?然后你就晓得净业不容易。净业的标准不可以不知道,以为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这就是净业,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着,念佛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放下一切执着,还有分别,执着放下了,生方便有余土;分别也没有了,生实报庄严土。净宗法门殊胜,叫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什么?我们执着没有放下。执着没有放下,你有智慧能把执着暂时放下,这叫伏没有断。能伏就能往生,伏不住不能往生,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要伏住。

  我们今天讲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都是伏,用理智伏住。虽然是没有断,但是明白了,绝对不坚固的执着,微细的执着有,坚固的执着没有了,这就能往生,这叫带业往生;还有坚固的执着,不能往生。这个人跟我有过节,这个人对我有仇恨,非报不可,你能往生吗?不能往生,你往生就不能报仇了,你因为还要报仇,那你就没有办法往生了。所以这是我们有理性了解事实状况,放弃了,不要了,不再计较了,吃一点亏,受一点冤屈,一笑了之,这行,这种人生凡圣同居土。我们高层次做不到,这最低的水平一定要掌握到,不再搞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太苦!决定不羡慕人天福报。羡慕人天福报的人修得再好,你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福德,这就错了。

  真正认识念佛往生的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遇到了,要珍惜,要抓住。那你要抓住,你就万缘放下,你才真的把它抓住,还有一丝毫放不下,你没有抓住。释迦牟尼佛做的那个样子,我们要能看得出来,他统统放下了!地位放下了,他可以继承他父亲坐王位,国王;权力放下了,荣华富贵放下了,没有一桩事情放不下的。在这个世间,我们看他一生表现,你看看当时确实国王大臣拜他作老师,向他学习,这些国王大臣、大富长者提供道场给释迦牟尼佛跟他的这些学生(常随众)安居、修道、教学,佛是什么态度?这个我常讲,佛只要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出家。你供养这个道场,祇树给孤独园这诸位都知道的,我们晓得这个财产主人是谁?给孤独长者。释迦牟尼佛接受他的供养,不要他的财产,我在你这个地方安居、教学,我离开之后,道场是你的,所有权是你的,我是在此地暂住。

  暂住有使用权,就像我们现在住旅馆一样,所有权是旅馆老板的,他有所有权,我今天在这里住一天,这一天我有使用权。我们用这个话大家容易懂。真正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那就是有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说个实在话,对自己身体亦复如是,这个身体我有使用权,我能不能占有?不能,它有生老病死,连身体都没有所有权,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把身外之物,他这些财产、房地都有所有权,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般世人都知道,我们人到世间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有什么所有权?所以多想想身体都不是自己所有的,还有什么东西是所有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只有使用权,这个身体我现在使用它,我没有办法占有,它决定不听我控制,如果听我控制,是我所有的,我要这个身体年年十八,我要这个身体永远健康长寿,没有一切病痛,我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

  这身体怎么一回事情?缘会,我们这个经文讲到这一段!缘会就是本无,就是实相,就是法性,就是性空。要知道当体即空,无有所得,你才心开意解,你知道事实真相。然后你就知道释迦牟尼佛为我示现的,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众生是佛心、菩萨心,一切为自己是凡夫心、是颠倒心,为什么?没有自己。佛法头一桩事情就是跟你讲无我,《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本无;「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本无;那就是法性,那就是实相,那就是缘会,本无,你怎么可以执着?你怎么可以分别?所以我说我对了也是错了,你们懂得我这句话的意思吗?为什么说我对了也是错了?我对了落在分别执着里头,错了,那什么才叫真对?本无才对,用大乘教的标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才对了,那就是本无,那就是真性显露。我还有个对,还有个错,我就错了,所以我说这个话意思很深,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在大乘教里头有相当长时的熏习,我这个话他能懂,一般人不懂这个意思。所以我讲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所以你看看,从流水能够体会到万事万物的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就是真理。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说,「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我们换个字,无一事可得,离开真理什么都没有。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本无,就是实相,就是自性,就是性空,就是缘会。契入,所以心开意解。整个的自己,我们讲身心跟宇宙融成一体,那还有生灭吗?没有,生灭没有了,一异没有了,断常没有了,来去没有了,这在佛门里面这叫证果、这叫证悟,这不是解悟,这证悟。我们解悟之后没有别的,求证,这个证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去磨炼,炼什么?炼放下,放下就是!你为什么不能够证悟?放不下。放不下,这事实真相在你面前你看不出来,你看看人家看流水为什么能看出十条,我们看流水一条都看不到。

  我们再看它第四,第四条「前流虽引后」,引后流,「而不至后」,前流绝对不会到后面去,后面绝对不会到前面去,「故亦不相知」。我们换个比喻,意思跟这个一样,像我们看电影影片一样,你看那个胶卷前一张后一张,那不像流水一样吗?它在放映机里面快速度的转动就跟流水一样,前面一张不会到后面一张,后面一张也不会到前面一张;那我们看的就看放映的银幕上,前面一张要不抽去,后面一张就不会上来,前一张不到后一张,后一张也不到前一张,就跟这个流水一样的。它相不相知?不相知,这是事实真相。所有一切诸法不是讲吗?当处出生,就像那个电影放映机一打开,画面投射到银幕上,马上关起来,这一张没有了,下一张又现前了,上一张不知下一张,下一张不知上一张,就像流水前流不到后流,后流不到前流,彼此不相知。

  第五句「能排与所引无二,故不相知」,能排是后流,能引是前流,前流跟后流不二,无二。什么是无二?本无,那常讲相有体无,事有理无,你从性上看,你从理上看,不二!故不相知。「六能引与所排无二,故不相知」,这个意思跟前面是一样的,只是能引所引、能排所排合起来统统不二。「七能排与所排亦无二,故不相知。八能引与所引亦无二,故不相知。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故不相知。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故不相知」。这几句话意思说得好,什么叫不得俱?俱是能所俱在一起,它不得俱,能排在后面推着前面,所排的就是前面、前流,把它往前面推,不能俱,也就是它有先后,后不能到前,前不能到后,不相知。

  所以它后头有个总结,「是则前后互不相至,各无自性,只由如此无知无性,方有流注,则不流而流也」。你要很微细的观察,从这个流水你就能体会到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生灭相续,这个道理你就看明白、看清楚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5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2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