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43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三卷)  2004/1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43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八首,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我们读了之后才知道,经文虽然只有四句偈,含义是无量的深广。现在我们接着看疏文的下一段,下一段是「答第三难者」,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此中无能现,性非性也,亦无所现物,相非相也」,我们先看这两句,这两句就很不好懂。也难怪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这三种有一种不离,实在讲,一种不离,三者都没离,也就是说,言说、名字、心缘你都没有离。没有离,你就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相的人是六道众生,都在这里面游戏,游戏可没有神通,不像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在这个里面示现,游戏有神通。什么叫神通?明了,明了就没障碍,明了什么?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性非性、相非相,这真明了。

  「此中无能现」是这首偈的第三句,为什么说无能现?性非性。佛说性,佛说相,都是名字,现在学术里面称之为专有名词,性相、能现所现、能变所变,都是佛教里面的专有名词,佛法里面称为名字相。是不是真有?不是,假设的。佛为什么要假设?为了说法、教学方便起见,假设这么多名相。可是你要记住,就像老子所说「名可名,非常名」,常是什么?常是永恒而不断的,圣贤人所说的这些名词都是无常的,真相里面决定没有。有这么一回事情,我们叫它作性,许多宗教里面不称它作性,称它为神。只要是说这桩事情,都一样,何必要争?用不着争。又何况在这么一桩事情,佛陀往往说了好多个名字,都是说这桩事情。佛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名是假名,可以随时更换。

  我们在世间看到有些人,他一生用好多个名字,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用了几天不喜欢了又换一个。在近代,诸位同学要是看到弘一法师的传记,你看看他老人家传记里面,就写上他的名字有几十个,常常给人写字,下面落款真是兴之所至,喜欢用什么就用什么。有的名字只用过几次,有的名字比较用得多,像「弘一」、「演音」这两个是用得比较多一点的,我记得好像至少有五、六十个名字。古大德亦曾有过。这是说什么?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执着。祖师大德这种示现,说实在话,里面含着有密义。这个密义就是告诉你,名是假名,不要执着,不执着,对了,执着就错了。你一定说这个是性,佛说这是自性、是本性,那么佛说个本无,你又莫名其妙了,又何况佛还说过「缘会」、说「第一义谛」。一桩事情佛用了很多名字,告诉你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起的,它本来不叫这个名字。

  我们现在这个,大家叫它什么?叫它做笔,这个东西我们看得很清楚。我现在要是用禅宗的话来说,「离一切名字相,道一句来」,你把这个东西说来给我听听。不用名字相,你能说得出来吗?说不出来,你能说得出来的全是名字相。你说这是红的颜色,红是名字,颜色也是名字,我说离名字相,你说一句来,你就说不出来了。所以假名它的用途,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彼此沟通、交换一种便利,你可不能当真,当真你就错了,你就迷了。可是六道众生,迷于名字相的太多太多了,不知道假名。连佛法里面讲「佛」、「菩萨」也是假名,所有一切的名相全是假名,你才知道事实真相。从假名里面,你明了那个事实,事实没有名字。

  不但名是假名,相也是假相,清净心中,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真相。本来无一物,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多物?你看走了眼,现在还是本来无一物,你就见性了。为什么说你就见性?你见相非相,见性非性,不是本来无一物吗?本来无一物不是讲过去,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物。本来无一物里面,说实在话,时间、空间都没有。你说时间、空间是不是有?它有名有字。《百法》里面不相应行法,「方分」就是今天讲的空间,「时分」就是今天讲的时间,这是明显告诉你们,空间跟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从哪里出的这个妄相?抽象概念,没有事实;再告诉你,抽象概念也是假的。所以佛给我们讲真话,我们听不懂,佛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法是指哪些法?我们总是要这样问法,这我们还是迷惑颠倒,一切法包括我们现在能够思惟、能够想象、能够问得出的,全是。这愈说愈深,愈说愈微妙,总不离当下,总不离现前。

  经上,实在说,经论祖师大德给我们的说明讲解,没有一丝毫错误,只是我们经看不懂,论也看不明白。祖师大德详细的说明,我们看了还是迷惑颠倒,莫知所云。这什么原因?一般讲起来,我们的根太钝,我们的业障太重,这个说法也不为过。可是实实在在的因素我们要知道,是我们没有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没有老老实实依照马鸣菩萨的教诲去用功。他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我们总是不能够离,毛病在这里。如果真正是离这三种相了,佛在经论上也说过一句话,我想诸位同学都有这个印象,「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一切法是什么?实相,诸法实相,或者(也不能不用名字相)离一切法,你就见到一切性,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是一,心性是一,不碍种种。

  就如同我们看电影的银幕,现在电影是用宽银幕、大银幕。相,现在我们知道是顿现,没有先后,佛经上讲「一时顿现」,《楞严经》里面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大银幕里面每个方寸、每个方厘(就是小块)里面所现的,现的相不一样。银幕上你看每个方寸,你要把它划成格子,每个格子不一样。性呢?性一样,性是什么?性是荧光幕、银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相有种种,性没有种种,所以离一切相就见一切性,一切性是一心,诸位要懂这个话的意思。离一切相,见一切性,我们用银幕把它划成许多格子,你就好懂。只要离相,你就见到每个小格子里面的银幕,相有差别,银幕没有差别,所以叫心性是一,能现种种,能生种种。因为都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它才无碍!荧光幕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碍现种种相。种种相,现在我们知道,能现所现,能现是屏幕,所现是里面的色相,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并皆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就是性非性也,相非相也。

  相是什么现的?性现的,性非性,性没有自体,性还有个名字叫本无,它难说。本无,我们学大乘教的人懂得,本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就好懂了。本无是《般若经》上讲的真空,真空不空,本无不无,它能现相,这个境界、事实我们想不通,所以叫做不可思议。这话都是真的,你不能想,你不能说(议就是说),宗门大德常讲,「动念皆乖,开口便错」,那是事实真相。无论是性、无论是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实相就在你面前,是你自己亲证的境界,这境界就在现前。诸佛如来如是证得,诸大菩萨如是证得,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再没有一丝一毫了,你现前所证得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诸佛如来不可思议,你也不可思议。我们现在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实相,不能了解宇宙的事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没有法子离开,离开就是!

  这个事情,我自己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懂?我看看样子,没人听懂,这是真的,为什么你听不懂?就是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学《华严经》,经本这是色法,张开眼睛,眼对色,眼根对色尘,起什么?起分别,第六意识起分别,第七识执着,不是这个样子吗?听讲,耳根接受声尘,生起耳识,第六意识缘耳识起分别,第七末那缘耳识生执着,不见性。楞严会上,世尊教我们舍识用根,问题马上就解决了。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眼根接触外面的色相,不用眼识,不用第六识,不用第六识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末那识就是没有执着。这个时候眼见不见?见,怎么见的?见性见,见性是真的,识是妄的。阿赖耶有染净两分,你不用那个妄的染的,你用的就是净的,净的是永恒的,染污的识它是有中断的。我用见性就见色性,见性是什么?性非性,那你见到这个色相是什么?相非相,这是佛知佛见,我们不会,我们只会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缘外面十一种色法。

  佛陀慈悲,善巧方便,所以善根深厚的人、上上根人一看一听就悟入,中下根人不得其门而入。那我们要问,什么叫上上根?肯放下的就是上上根人。教你放下,彻底放下了,这个人是上上根人;放不下的,中下根人,就这么回事情。你说我们要不要放下?应不应该放下?我们晓得要放下,应该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我们的病就是放不下。你要问你几时证果,几时成佛?我给你答复是肯定的,是正确的,一点都没有错误: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就证果,什么时候就成佛,事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所以,你看看中国人讲经,儒家讲《六经》,最难的经叫什么经?《易经》,你看它的名词,容易!大乘教里面不就是容易吗?放下就是,为什么不肯放下?「我天天很烦恼!」你为什么不把烦恼放下?「我心里有牵挂!」你为什么不把牵挂放下?放下不就没事了?

  中国禅宗里面,二祖慧可心不安,放不下,心不安,找达摩祖师。达摩祖师问他,你来找我干什么?「来求法师替我安心,心不安。」你看现在有很多造达摩祖师的像,就是造的这个像,达摩祖师的手伸出来,这就是对慧可的时候,「你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那个手伸出来是讲,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在这句话里头返光回照,现在祖师答应了替我安心,我要把心拿出来给他安,这一回头,心在哪里?这一返光、一回照,找不到,不知道心在哪里。所以就回答一句,「觅心了不可得!」觅是找、寻找,我寻找心在哪里,找不到。

  他这一句话就是《楞严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的对话当中「七处征心」,慧可大师是一句就说明了,《楞严经》上那么一段长的经文就是慧可大师这句话,「觅心了不可得」。所以阿难,阿难也是难得,说了七处,心在内、心在外、心在中间,统统都被释迦牟尼佛否定。阿难跟慧可大师比差很多,慧可大师聪明,顿悟,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与汝安心竟」,我已经替你安好了,没事了。在这句话当中,慧可大师大彻大悟!你要问,他悟的是什么?就是这里讲的八个字,「性非性也,相非相也」。如果把后面的虚字去掉,六个字,他所悟的是「性非性,相非相」,这是诸法实相。性相没有障碍,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就容易明了了。

  「又示现而有生」,要晓得一切相的生起是示现的,「性不违相」,不违就是不妨碍,种种相生是这么回事情,示现的。示现就是缘起、就是缘生,僧肇大师《肇论》里面所讲的缘会,众缘合会而现的这些相,所以相是妄相,缘也不是真的。佛法讲真跟妄它的定义,真是永恒不灭,这是真的,它有生有灭就是假的。有生有灭,我们都不懂这个话的意思,在我们感触当中,什么叫生灭?花开,生了,花谢,灭了;这个人出生,生了,死亡,就灭了,我们对于生灭是这么个概念。

  佛经上讲的生灭可不是这个概念,大乘教里面讲的生灭是剎那生灭,生灭不住。这个现象我们觉察不到,但是大乘教里面教导我们一种观察的方法,能够推想到彷佛,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譬如经上跟我们讲,在《楞严经》上有说,佛问波斯匿王,你三岁的时候跟十三岁的时候,是不是老了很多?这个我们会承认,不错,十三岁比三岁是老了很多;二十三岁比十三岁?又老了,三十三岁、四十三岁、五十三岁、六十三岁,愈来愈老,这就产生变化了。那问你,是不是十年十年老?想想不是,一年比一年老?对不对?一年比一年老。再微细的观察,不是一年一年老,一个月比一个月老;再观察,一天比一天老,你说对不对?再微细观察,用我们现在讲,一分钟比一分钟老,一秒钟比一秒钟老,这样才能够观察到生灭,佛经上讲的生灭是剎那生灭。

  前一秒钟的你不是后一秒钟的你,不是;昨天的你绝对不是今天的你。我们以为这是相续,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不是相续,相续是什么?错觉,你看错了,你想错了。生灭不住,前念灭后念生,这才是事实真相。清凉大师在前面跟我们讲的,能现所现,能变所变,并皆速灭,但是前念灭后念就生。我们前面偈颂里面用流水来做比喻,前面的波流出去了,后面波就接着来了,前浪后浪。但是你要晓得,前浪不是后浪,后浪不是前浪,前浪没有延续到后浪来,后浪也没有进入前浪。所以我用电影的影片来给你做比喻,大家更容易懂。电影实际上是幻灯,不过是快速度的移动,我们看到相续相。从电影影片里面没有相续相,一张是一张的,但是快速移动,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相续相,相续相是个假相。它每一张幻灯片打出来都是一时顿现的,就真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马上就灭了。前面这张灭掉,后面这张又生了,前面灭后面生。

  我们从这个里头细细的去想、去思惟,然后你把这个道理想通了,你再冷静观察现前一切森罗万象,这种种!你在这里观察,不能用思惟,就是绝对不能用分别执着、起心动念,不用这个,所谓叫直觉,你坐在这里观察。观什么?观实相,种种诸法的实相,你会悟入。你知道真相是什么,确确实实是《般若经》上最后所说的结论,「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时候你要不要放下?慧可大师心不安,没放下!为什么没有放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一切法真有,不是空的,可以得到的,这是六道凡夫的观念。如果你知道这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试问问,你还会不会起控制的念头?你还会不会起占有的念头?没有了,控制、占有都没有了,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全没有了,善念生了。

  为什么说善念生?善念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有的,本有的这时候就现前,所有一切恶念本来无,一切不善是从无明生的。无明是不觉,你看《起信论》里面讲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要不要断?不要,全没有了。善的是什么?菩提心现前,善的,自性里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把它说成十个字,真诚现前了。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下得好,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你看看,不起心、不动念,真诚心现出来;起心动念,诚没有了。自性里头真诚现出来了,这是根,真诚的清净心、真诚的平等心、真诚的正觉心、真诚的慈悲心,自自然然现前,「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讲包容,一切的美德自然现前,不是学的,性德流露出来。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什么人契入什么人一真法界就现前,证得了,境随心转。只要你菩提心一现前,华藏世界就现前。我们两个人在一起,他的菩提心现前,他住一真法界,我还搞贪瞋痴慢,我住六道轮回。我们两个坐在一起手牵手,境界不一样,这就是讲空间维次有差别,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现在接着把清凉大师《疏钞》里头这几句话念一遍,接着念,从「又示现而有生」,这是个段落,我们从这儿念起。

  「又示现而有生,性不违相,亦无所现物,相不违性,无二为二,二即无二,无碍圆融,岂有乖耶」,这一段话念念就明白了,前面都说得很详细。清凉有小注,小注我们也念一念,应该就可以了,不必再多说。「第二明性相相成(钞里头讲性相相成),故不相违﹙没有违背﹚,即是上半,即无生之性,不违示生之相,言亦无所现物者,虽牒第四句,连取第二句,正示现生,即无所现,故不违性」。

  这句话我们要细细的去揣摩,了解它的真相,就在相上就见到性,在生上就见到无生。正如同我们看电影,或者看电视荧光幕,相是不是有?有,「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我们能体会到。电视里头,相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为什么?当体皆空,剎那生灭。然后要想到我们现前的万事万物,跟这个现象完全相同。所以古时候佛陀在世,用「梦幻泡影」来做比喻,说明当相即空,不是等这个相灭了之后才讲生灭,那你已经是很愚痴了。就在现的时候就晓得它已经灭了,生灭同时,所以不违性,相不违性。「无二为二者,结也(这是总结这段),一体而分能现所现,云无二而二,性相无违,为二即无二,故云圆融,岂得种种乖于一心,心性乖于种种」,没有这回事情的,前面我们都讲清楚、讲明白了。

  现在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下面这一段给我们讲法性。「言法性者,法,谓差别依正等法(我们常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性,谓彼法所依体性;即法之性,故名为法性」。这是一个意思,大师在此地把这个名词给我们做多方面的来解释,这很难得,很不容易。法是从相上说的,性是从体上讲的,法这里说得很好,差别依正等法,差别依正在佛法里头最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里面,我们今天能够觉察到的,人法界、畜生法界,我们能够觉察到的。虽然如此,我们的觉察能力很有限,也只能在人法界里面觉察到局部,畜生法界里头亦复如是。为什么?

  在这半个世纪,我们常常听说有不明的飞行物,外层空间来的,甚至于还传说有看到飞行物落在地面上,一般称飞碟。飞碟的门打开之后有人走下来,外星人,他是人道,不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住在其它星球上,他是人。怎么知道他是人?他飞行需要用工具,离了工具他不能飞行,他的飞碟就是宇宙飞船,像我们现在飞机一样,不过是比飞机更进步就是了,速度更快。星际当中旅游,他们做得到,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达不到,人道!如果是天道,天道就不需要工具,天道是另一个维次的空间,我们今天讲宇宙飞船、飞碟,外星人跟我们是同一个空间维次,不是另外一个空间维次;另外空间维次我们就称他作神,那真的是变幻莫测,这个我们要知道的。所以有些人说,我们世间人讲神明,大概就是讲的航天员,这是错误的,绝对不是的,神明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这个科学有证明。

  在理论上讲,不同维次空间是无量的,没有限量的。在事实上来说,现在科学家,大概是从数学理论上演变出来的,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我们今天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突破,如果突破,我们的眼界就开阔,换句话说,我们生活的空间就扩大了。看看科学往后的发展,能不能用科学技术来突破,这个很难讲。在佛法里面说,不同维次空间真的是有方法突破,科学家知道。佛法从大的上来讲,真的,也是十一种不同的法界。你看我们常讲的十法界,十法界外面有一真法界,这是从大的上说。要是细说,每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这就是一百个法界,天台大师所说的「百界千如」。一百法界,每个法界又有十法界,《华严经》上讲的「重重无尽」。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从理论上来讲,空间维次是无量的,《华严经》这个说法是无量的,重重无尽,所以这是不思议法界。

  什么人能突破?在这个经里面讲,普贤菩萨他突破了。我们在此地要明了,重重法界是怎么形成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没有,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把这个原理原则告诉我们,「唯心所现」,这里头没有多元维次的空间,没有,从哪儿来的?「唯识所变」,识变的。心现只有一真,我们在前面也略略的提过阿赖耶的三细相,理一真,境界为缘生六粗,那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今天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所以,佛知道它什么原因来的,因此要懂得用什么方法去突破。佛不说我们大概也能猜到几分。用什么方法?禅定,禅定能突破空间维次。你说为什么?因为空间维次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禅定是什么?禅定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

  禅定功夫的浅深,就是看你放下多少,执着放下多少,分别放下多少,妄想放下多少;你放下一分,你的时空就拓宽一分,你放下两分,你就拓宽两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真放下了,六道全突破了,超越六道轮回,在十法界里面到哪里去?大概总是到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超越了;如果把世出世间一切分别也放下,不再分别,你在十法界里面就到菩萨法界、就到佛法界,十法界里面,于一切法不分别。对十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分别,妄想不生,就是于一切法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但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里头也有浅深差别。浅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脱离十法界,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哪里?这个地方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极乐世界是一真,不但永脱轮回,四圣法界里面的流转也没有了。

  那么诸位就要晓得,大乘佛法里面讲的修行,修什么?禅定。八万四千种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也就是说,修禅定有八万四千种方法,有八万四千种门径,每个方法、每个门径都能够帮助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么个道理。那么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不说一个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人喜欢这个法门,有人喜欢那个法门,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什么就用什么方法来教你。你欢喜,容易接受,欢喜学习,容易成就,大慈大悲,善巧方便,不是一个呆板的方法。上上根人,佛用的方法很巧妙,教他在一生当中成无上道,就是脱离十法界。中下根人烦恼习气很重,换句话说,放不下,佛给他讲这些事实真相,诸法实相,他也听不懂,那么佛有善巧,在十法界里头帮助他提升。还有一等,业障极重的人,怎么提也提不起来,佛也有巧妙方法,看着他堕落,堕落在畜生、饿鬼、地狱,看着他到那里,他到那里去做什么?消业障,你看方法妙极了。

  十法界、六道三途都是众生自作自受,没有真实,全是假的。永嘉大师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佛菩萨看到众生在做恶梦,怎么办?等他醒来再说!所以,你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那种智慧、那种巧妙,不能不佩服,佩服到五体投地。我们稍稍明白了一些,才甘心情愿依教奉行,佛菩萨的教诲不折不扣和盘接纳,他是和盘托出,我们是和盘接纳,依教修行,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一切无碍,法法圆融,头头是道,得大自在。

  《华严经》的好处就是分量足够,你只不断的学习,学习里头当然最重要的是随文入观。这个话什么意思?随着经文,学到哪个地方我们自己的境界也到那个地方。譬如这个地方讲的十信位的菩萨,觉首初信,我学习这一章,我就入了初信,这就对了。这个成就快,一部《华严经》学完,恭喜你,你已经圆满成佛,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要能入得进去。你要问,怎样才能入得进去?随着经文所说的放下,明了是开悟,放下是功夫。要知道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我们今天堕落成这个样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放不下,放下就对了,放下什么事都没有,圆满了。

  所以法性二字,这是差别依正等法。「性,谓彼法所依体性」,这就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时间、空间,这是相。相一定有体,这个体「即法之性」,我们叫它做法性,「故名为法性」,这是一个意思。你先要懂得这名词里头的含义,法性就是一切依正庄严的体性,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现相、作用。性的意思就是本体,法的意思就是现相,现相依这个体而生,它所依的,在佛法里面称为法性。「又性以不变为义,即此可轨,亦名为法,此则性即法,故名为法性」,这是法性第二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讲性的本身,本身也是一法。前面一个意思的法性,是诸法所依它起来的,这两个意思有点差别。我们用哲学的名词来说,也许容易懂一点,现象所依的本体现出来的,现象是依本体现出来的,这个体我们称它为法性,诸法所依的性体叫法性。第二个意思,诸法所依的本体,它自己本身也是一法,这个法我们就称它为法性,第二个意思。

  「此二义并约不变释也」,这两个意思都是从不变来解释,法性是不变的。我们在比喻里头,把法性比喻作屏幕,我们电视的屏幕、电影的银幕,用它来做比喻,把差别依正种种现相比喻做法相。电影、电视打开之后所现的一切现相,现在荧光幕上,现相不碍荧光幕,荧光幕也不妨碍现相,它们两个相辅相成,不相违背。为什么?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但是一个是不变,一个是随缘,不变的我们称它为法性。

  第三个意思,「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名为法性」,这就是「即随缘之性,法即性也」,这是说随缘。一切法无有自性,为什么?缘生的,无性之性就称之为法性,这就是随缘之性。诸位要晓得,随缘没有自性,无自性之性,法就是性,称之为法性。由此可知,法性这个名词有种种的说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从不变可以说,从随缘也讲得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大乘教里头佛常讲,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把这两句扩充为四句,说明我们有四种不同修学的状况。第一种,诸佛如来因圆果满,证得究竟的果位,他到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要不来就不慈悲了,他来,常常来。示现在世间,示现在九法界,甚至于示现在三途六道。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绝对没有一次差错的,这个不可思议,我们要有真正的信心。感应道交,完全看我们的信心足不足,我们求佛,哪有不感应的道理?

  古时候汤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汤王有句话留在历史上,「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真负责任!有一年旱灾,人民得不到食物,于是就有窃盗的。有两个人盗取别人的食物,被抓起来,判罪,这要送到监牢狱里面去执行。在路上,汤王遇到,问他们,「你们两个为什么犯罪?」他就说,「因为天旱,旱灾,没有收成,我们去抢别人的食物,所以犯了罪」。汤王听了之后怎么样?叫人家把这两个人放掉,告诉执法的人,你们把刑具戴到我身上,判我的刑,我有罪,我没有把人民教好,我德行不够,得罪了上天,久旱不雨。真诚心!负责任。「他的过失是我造成的」,这个话才说,天上马上就下雨,感应不可思议。所以,古圣先王他们的心不一样,真的是爱民如子。他是个君王,臣民有过失,我没有教得好,我没有做出好样子给他看,不是他的罪,是我的罪。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时代,诸位都知道,我今天中午在学校里头参加学校一个会议。这个会议是小型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都是主管教育的专家学者,讨论人文教育。他们邀请我,我没有时间参加,今天中午聚餐,一定邀我去吃饭,跟大家见个面。我们今天的观念跟汤王恰恰相反,我们没有过失,过失都是别人的,他们作奸犯科,这种观念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要学汤王,要从本身做起。现在伦理道德差不多已经断绝,所以我们在佛门里面,这半个世纪以来深有所感!为什么佛教没有法子建立?根没有了。根是什么?道德,基本的道德没有了。

  基本的道德是什么?尧舜五教里面有一条。尧舜的五教是中国四千五百年来,尧舜距离我们四千五百年,这四千五百年中国历代帝王教化众生最高的指导原则,称之为道德。五教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长幼是兄弟)、朋友,就教这五种。父子有亲,这是道德的根,亲是什么?亲爱!从父子的亲爱,把这个亲爱扩大,在佛法里面叫慈悲,扩大成大慈大悲。在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这是讲义。夫妇有别,别是各有各的任务,夫妇组成一个家庭,家庭里面大事两桩,一桩是生活问题,物质生活问题,养家;另一桩大事是教导下一代,两桩大事。

  你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讲了多少遍,祖师真的是常常说,常常提醒大家。天下太平,他说妇女要负大部分的责任。为什么?在古时候,男子负责养家,工作赚钱养家,妇女在家庭里面就相夫教子。你家里头有没有后代,社会上有没有圣贤,那就要问母亲。母亲教得好,下一代都是圣人、都是贤人,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好?教育,根从家庭起,根在家庭。你看看古圣先贤文字里面记载的,什么时候开始教?怀孕的时候就开始,那时候小孩不懂得接受,不能有不善的影响,情绪会影响胎儿。所以,心地要清净、要慈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如理如法,为胎儿。小孩出生下来之后,他会说话,他会走路了,就开始教。会说话、会走路,一般大概是一岁,这叫家教!七岁再请老师教,那就上学,从前是私塾,也算是学校,就受学校教育,老师来教。根本是在家教!家教没有,根没有了,所以什么都不能够成就,世法、佛法统统不能成就。

  家教的教材,后人把古圣先贤家教的教材集合起来,集大成,写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是家教里面的集大成。家庭里教什么?就教这个东西,这是道德的根本,有了这个基础,自自然然就走向道德,无论世法佛法自然成就。我们今天讲伟大的成就,不可思议的成就,都是奠定在这个根基上。所以我们在此地建立这个学院,要求同学们认真的学习,如果疏忽了,世法、佛法你都不会有成就,我说的是老实话。在网络上的同学,在卫星电视前面的同学,无论男女老少统统都要学,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学习,现在补习,亡羊补牢,不算晚。

  小朋友更是要认真学习,小朋友要学得好,我们大人做样子给他看。我们不学叫他学,他不能接受,他也有他的意见;我们大人都学,他看到没话说,乖乖的跟着学,这叫德。所以父子这个关系,这是道,亲爱是德,父慈子孝。君臣有义,君仁臣忠,就是义;长幼有序,这是兄弟之间,年龄大小不一样,弟弟要知道尊敬哥哥,哥哥要友爱弟弟,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所以,亲义别序信这是德,以后又更详细演变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有两种讲法,另外一种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这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中国古圣先贤这四千多年来教什么?就是教这个。诸位想想看,你看七十年代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你现在懂得了,孔孟学说教什么?就教这个。你们想想看,教伦理,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教道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教这个,这个社会上所有一切冲突对立自然就没有,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真的可以落实。大乘佛法里面教什么?净业三福足以代表。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自行化他。这是大乘教里面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佛说的,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汤恩比说得不错,我们只要依照这个来学习,真的是化解冲突,消除灾难!世界的安定和平,不是理想,决定可以落实,希望我们有这个认知。然后最重要的,我们要发大慈悲心,要真正去做,讲没有用,要做到。《弟子规》不是叫你讲的,不是叫你背的,是从我们自己本身字字句句都要把它做到。大乘经教里面的教诲,我们在这里学习,天天在学习,天天在熏习,要落实才管用,不能落实,这不算数,也就是说,一定要做到。每天接受佛菩萨教诲,每天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42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44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