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48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四八卷)  2005/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4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缘起甚深」这一段经文我们读完了,可是末后李长者的《合论》也值得我们做参考。他说,「此十一行颂中」,古时候的本子一行正好是一首颂,它一共十一首,所以这个经本子有十一行。他解释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科颂意」,我们先看这一段。「科颂意者,此十一行,一行是一颂,初行叹能问及劝听」,这就是第一首颂。往后的十行,「文各自具,明初一行颂,颂法无作无性」,开宗明义就把缘起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一切法无作无性,这个意思深,真的是甚深,上上根人懂,一提起他就明了了。

  「次一行(就是第三首颂)举喻,水流不相知」,举比喻。往下比喻很多,所以不再多说了,这是说明段落。到最后一首偈,我们昨天读的「拂迹入玄」,你看跟第一首所说的完全相应。一切诸法不但相不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不可得,即使说到十信,十信也不可得。所以,菩萨最后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但有假言说」,这个假言说就是方便,显示出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不但贪瞋痴慢烦恼不起,疑惑也断了。

  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是一回什么事情?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用疑惑,不用去研究。古大德讲得不错,起心动念所谓「起心便错,动念皆乖」,你的心是定的,心是寂静的,寂静就是入玄;这个玄是《华严经》上讲的玄门,十玄门,法身菩萨所证的。所以问题就是你能不能看破?你能不能放下?果然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白了,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起心动念,你就入境界,境界在哪里?当下便是!宗门大德常讲「踏破铁鞋无觅处」,那是讲参学,一旦觉悟了,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法不是?真的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总得要明了。

  他第二段「释菩萨名者,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这是为明觉这一个随流生死的业体,有没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不是实在的,体就是本性,体就是法性,这在前面说得很多。譬如古人所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可以随着我们意念变化,我们想做什么就把它做个什么。用什么东西做?用黄金做,黄金永远不变,无论你做什么它都是黄金。用黄金来比喻法性,用器(器皿)来比喻法相,法相随着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幻化不住。你要懂得,它为什么幻化不住?是因为你念念不住,它随着你念头变化,法性随缘;虽然随缘,永恒不变。相好像有流转,性绝对不随相流转,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转生死性故,亦无虚妄,亦无真实」,这个要知道。你不能说它真实,也不能说它虚妄,说真实虚妄,前面说过了,这是二法,你不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一就没得说,一就不能起心动念。所以,不起心动念你就能够证得,亲证诸法实相;才动念,那就落在二三,总在虚妄里头打转,这个道理要晓得。

  李长者他的批注文字不多,所以他的批注是属于宗经论,清凉大师的批注是属于释经论,一句一句来跟你解释。李长者不是的,李长者是一个大段一个大段落,这个一大段讲些什么,点到为止,所以宗门很喜欢读他的东西,言简意赅。后面这句话说得好,「但为无贪瞋痴爱真智慧故」,这是凡夫,没有真智慧,凡夫没有真智慧,「名之为真。说如斯法利众生故,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这不容易,大道心众生他的知见同佛,真的是佛知佛见。为什么说他是众生?他烦恼习气没有断尽,对于诸佛如来所说,他能接受,他不怀疑,他完全肯定。由此可知,他的功夫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努力去迈进,觉后起修,先解后行,这一类根性的人很多很多。

  所以,清凉判这个大经四分,信、解、行、证,解在行之前,先解后行,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善根深厚,福德差一点。善根深厚,能信、能解,解的没错,佛菩萨所讲的他能听得懂,他能够体会得到。为什么说福德差一点?他行还有障碍,什么障碍?业障!这个业障就是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着;不过他的分别执着很轻,不会产生严重的障碍,起心动念伏不住,知道这个是虚妄,伏不住。为什么伏不住?无始劫来的习气。那么他用功,我们就明了了,他用的什么功?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锻炼不起心、不动念,用这个功夫!至于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这个不一定,有用参究,有用持咒,有用观行,方法太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菩萨在世间和光同尘,历事炼心,这正是《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出的榜样。

  这个文里面讲,「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两亡,名为觉首」,这把菩萨的名字点出来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性相、理事、因果,但有名言,没有实体,所以佛在《金刚经》上举的比喻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在哪里?觅心了不可得,所以佛再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妄两亡。你想想看对立没有了,这是我们常常强调的,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从什么地方学起?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万物,对立的念头要把它消掉,这就是我们修真妄两亡最初方便。真妄两亡从什么地方修起?就从这里修起,把我跟人的对立,在这下功夫,忘我,我不可得,人怎么有可得?常作如是观,常在这上面下功夫,一旦功夫成熟,恍然大悟,我法二空,这个境界就现前了,这就真正入玄,知道都是有言说,没有实体。名为觉首,这就是开始觉悟了。

  《华严经》里面,这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觉了,这个觉就是三皈依里头的皈依佛,你看《坛经》里面能大师的说法,「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佛法僧的意思是觉正净,皈依佛是皈依觉,觉而不迷,必须是真妄两亡,才是真正皈依觉,觉而不迷。那我们受这个三皈依,真的叫有名无实,觉首菩萨他的三皈依,他是名副其实,他真的皈依。

  称为觉首,「以信此法初,名之为首」,这是刚刚开始信这个法。这个法是什么?这个法就是对立没有了。我们想想,佛在经教里头常说,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所断的跟小乘须陀洹相等,小乘须陀洹断八十八品见惑。真妄就是见惑里面的边见,真是一边,妄是一边,我们现在讲相对的世间,这两边都没有,不可以说它真,也不可以说它妄。这就是觉首菩萨最后这一首偈里面所说的,「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这两边都没有了。换句话说,无实无不实,无妄无非妄,无世间亦无出世间,都是言说而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入了,这个入得虽然不深,确实是圣人的境界。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对于这桩事情他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称之为觉首。

  你看,「此明十信初心(十信位,初信位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这个佛是自性佛,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德相,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是什么?原来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所以下面,这个前面我们都读过,可不要忘记,「故以不动智佛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己果故」。不动智佛是根本,不动智佛就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十智如来是从体起用,也就是你每个阶段所证的,根本就是不动智佛。如果我们用般若的话来说,不动智佛是根本智,十智如来是后得智,根本跟后得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根本跟后得要对立,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哲学,不是佛法。哲学里面讲相对的,讲有能、有所,能所对立;佛法里头有能、有所,能所是一,不对立,所以这不是佛学。

  又讲到「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这十个世界,「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从这里入门,往后不断向上提升,有十信,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到最后圆满。所证的果,所信的理,说得再多,要知道全是方便,这就是佛家里常讲的佛法因缘生,方便为门;方便就不能执着,方便就不能分别,借着方便你能够悟入。为什么不能悟入?你止在方便那个地方,你不能悟入;换句话说,误以为方便是真实,这就错了。所以,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指导原则,就是看破、放下,决定不可以执着。

  你看这十信位,十信菩萨,你能放下初信,你就证到二信,你能放下二信,你就证得三信,放下连痕迹都不留。正像我们上高楼一样,你上到第一层,你把第一层放下,你才能上第二层,二层放下,上第三层;《华严经》讲五十一个阶位,就像五十一层高楼一样,你不能放下下面的,你就得不到上面的。所以,佛法自始至终讲功夫,放下而已!看破是明了,古诗里头有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用这个两句来比喻看破放下,欲穷千里目是看破,更上一层楼是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还是一桩事情,贵在会用。

  「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得名知行」。在大乘佛法里面,佛的名号很多,无量无边,表性德。你自性本具无量德能,一个名字没有法子表示,用许许多多的名称来显示出自性本具无量德能。菩萨名号代表修德,修行的方法也是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菩萨名号代表这个。文殊师利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这个十首菩萨是十信之行,你看看十信第一个,觉,不觉不能入门,觉就是皈依佛。三皈依要是真的,真的你得三皈依了,在三皈授受的时候你真的得了,那恭喜你,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萨,皈依觉,你真的觉悟了。

  这个觉悟的境界,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讲,你知道四相,明白了四相,把四相放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觉了。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试问你在一切法里头,你还有执着吗?没有了。你还有分别吗?没有了。起心动念还会有,为什么?那是无始劫来的习气,不容易断掉。可是你分别执着不要说断,真正淡化了几分,你的一生生活就快乐无比,那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烦恼轻、智慧长。烦恼从哪来的?烦恼从分别执着来的,你分别执着轻了,不说断,轻了,智能就增长。你对于看一切法,就一切诸法里头,性相、理事、因果,你就看得比别人深刻,看得比别人深广,这肯定的。一切经教在你面前,你就能圆解,古人所说「大开圆解」,你不会有困难,不会有障碍,为什么?执着、分别放下了,所以是觉。

  财首,我们底下一章就要讲到财首菩萨。世间人都爱财,觉了之后,觉了之后发大财,这个财在佛法叫功德法财,不是世间这些物质的财宝,但是世间这些物质财宝决定不会缺乏。人入这个境界,他所得到的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整个宇宙得到了,哪里还斤斤计较这些数目字的财富,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这个里头,十首菩萨名号都是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你从财首那里得到了,你就会学会了我们世俗人讲发财的方法,真的佛法里头圆满具足,一法都不缺。非常可惜,世间人迷而不觉,不肯在这里头学。这个里头古人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没有一样你求不到的。这些话,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讲给我听的。

  他老人家又说了,当你有求而没有感应,得不到的时候,不是佛说的话不灵,是你自己本身有业障,障碍了你的所求,所以你所求不应。那怎么办?要把业障消除,业障只要消除了,有求必应。业障,会学的人要找业障的根本,业障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业障数不尽,太多太多了,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佛法讲三种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妄想,是无明烦恼,这个三障,三大类的障碍,障碍我们自性无量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

  所以,你要真正懂得消业障,从根本下手,不要从枝叶,枝叶太麻烦了,那修到哪一年!从根本上,好像砍树一样,连根拔掉,干净利落。那就是于一切诸法真妄两亡,不再分别,不再执着。执着的心一断,你的清净心就现前,执着是染污,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执着是意根,第七识,先从这儿下手。我跟众生平等,我跟众生一体,我跟诸佛菩萨也平等,我跟诸佛菩萨一体,平等性智现前。再能够于一切法当中不分别了,不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因为你有分别心,你见不到事实真相。离一切分别,真相大白,你所见的,六根接触你能够体会到的,跟法身菩萨、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所以我们常常讲,修行从哪里修起?要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冲突、误会要化解掉,我常常这么个说法;那依照佛经里的说法,对一切人事物的执着分别妄想断掉,断掉就成佛了。佛法讲得圆满,讲得究竟,我讲的话是眼前我们最初方便,就是现在我在境界上应该怎么下手,从这儿下手。心清净,心平等,永远没有一个怨恨的人。这个人毁谤我,这个人侮辱我,这个人伤害我,甚至于他把我杀掉,我有没有怨恨?没有,一丝毫都没有。这个好难做到!你们看看经上,忍辱仙人做到了。《金刚经》举的这个例子,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做到了。那我们要想想,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他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斤斤计较的时候,过失在哪里?外面没有过失,人没有过失,过失在自己,你怎么可以怨天尤人?

  如果真明白了,无论是处顺境,是处逆境,是随善缘,还是随恶缘,没有一样不自在,为什么?不起分别,不生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是法身菩萨,这真功夫,这是真实受用,这里头有妙乐,真正大乘教里面讲的「法喜充满」,中国人谚语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才晓得,原来真正有修行的人,真正有功夫的人,他生活在哪里?生活在法喜之中,这个法喜是永恒不断,那个快乐!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稍稍体会到,极乐世界他乐的是什么?不是外面的刺激,与外头境界不相干,他的喜悦是从内心的,这个法喜是性德;换句话说,你的自性、你的本性里面本来是快乐无比,你现在活得怎么这么可怜!什么原因?迷失了自性。你的自性一点一点的开发,你的欢喜一点一点的扩大,这真的,不是假的。

  怎么样开发我们自性里面的欢喜、喜悦?障碍去掉就是,这个障碍就是对一切人事物的执着分别妄想。就这个东西它障碍了,你把这个东西去掉,它就现前。所以,过去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最高的享受就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只要你把自己障碍自性德能的烦恼习气,你把它除掉,你把它离开,你的性德是圆满的,这个经论上常讲「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佛菩萨,那成佛了,成菩萨了,他的性德没有多加一分,我们是凡夫,纵然堕在阿鼻地狱,我们的性德也没有减一分,一样的。就是一个烦恼习气淘汰掉了,它统统现出来,他受用了;我们六道凡夫迷而不觉,迷就是迷在妄想分别执着上,我们迷在这上。有了这个东西,把自性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这个要知道,障碍,并没有失掉。像云彩障碍了太阳一样,阴天,这两天阴天看不到太阳,云彩,不是没有太阳。太阳一点缺陷都没有,圆圆满满,云彩盖住了。妄想分别执着是浓云密布,去掉,阳光普照大地,就这么回事情。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再接着看李长者的《合论》。「无碍智佛,即是觉首当位所修佛果」,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初信位,觉首菩萨是初信位,在这个阶段,初信位的这个阶段,所修所证的无碍智佛。无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了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么我们要问,初信位的菩萨,不但是初信位,总说十信菩萨,因为十信没见性,无明没破。贤首大师在五教里面给我们说断证的次第,初信位菩萨断八十八品见惑,在断证跟小乘须陀洹相等,都是断见惑,思惑没断。思惑没断,在一般讲没有出六道,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才超越六道轮回,往生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破无明。

  见惑跟思惑都是属于执着,换句话说,初信位的菩萨粗的执着没有了,细的执着还在,那么妄想、分别当然具足,可以说比一般人轻,这是肯定的,没断尽。他能够修成无碍智佛,这个不容易,大心凡夫所证的,我们不能怀疑;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难了,那是真的不容易。一般讲到四无碍之圆满,到事事无碍了,一般说都是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事事无碍。四圣法界里面,还不能说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没有话说,事事无碍做不到。所以佛的位次,当然随着修行功夫来证,这是第一个,第一个阶位,无碍智现前!

  放下执着,你的智慧才能现前,这个智慧我们可以肯定,在修学佛法里头没有障碍;也就说是一切大乘甚深的教诲,你能信,你能解,你能接受,你能够依教修行,这个难得。具足这些条件,他在学习过程当中,那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讲的,一帆风顺,没障碍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么我们想想现前我们自己,经本打开看不懂!第一个障碍,文字障,实在讲,祖师们翻经已经大开方便之门。怎么说?用当时最浅显的文字,像我们今天讲的白话文,诸位只要把佛经,不要说别的,现在最流行的《古文观止》,你把《古文观止》的文章跟佛经一对照,你就晓得佛经文字很浅,《古文观止》里面的文字比佛经深得太多了。翻经法师慈悲,希望佛的教诲能够普遍的流通,尽量减少文字的障碍。虽然浅,还是文化,是浅的文言文,不是很深的;现在人不读文言文,因此佛经看不懂。

  从前李老师教我们,教我们不是学古文,不是研究中国的古籍,是读经,是入佛门三藏的一把钥匙,这个钥匙还是文言文,不多。李老师给我们讲,你能熟读五十篇古文,他老人家所讲的这个标准,就是《古文观止》。你能够熟读五十篇,读得滚瓜烂熟,纵然不能背诵,也有很熟的程度,你看经书没有问题,你能够阅读。如果你能够熟读一百篇文言文,你就能够写文言文。李老师鼓励我们,一定要用个一年、两年的时间专攻,一个星期学一篇,一年五十个星期,用一年的工夫,你就能阅读,用两年的工夫,你就能写文言文。但是这两年一定要专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才能成功。许多人不能成功是什么?他不能专心,他附带的学,同时学很多东西,这就不行,那钥匙没拿到。为什么不用两年时间专攻,把其它东西统统放下?把这钥匙拿到,然后无论你学世法、学佛法,都没有障碍。这是在文字上,属于工具。

  契入是要靠智慧,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头,你要把障碍真实智慧的那个东西把它去掉,这个东西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完全除掉当然不能,完全除掉你成佛了,总要认真努力的把它断除。你能断一分,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就透一分,德能也显示出一分;你能去两分,你的智慧德能就能透两分。所以佛法修学没有别的,第一是你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从哪里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里下手,你有这样的条件你才能入门。

  我们这些年来提倡《弟子规》,提倡德行,基础的教育,也就是怎样把烦恼习气放下。《弟子规》里面所讲的,一点都不希奇,那是什么?那是圣人,真正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是自自然然的,他就是这个样子。你把那些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天天去记,你记下来之后,把它归纳一下,整理一下,就叫《弟子规》,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正常的行为。我们今天很多行为跟它是相反的,这什么原因?我们迷失了自性,我们不觉,因此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不正常;觉悟就正常了。所以讲戒律,戒律好难!戒律是什么?戒律是觉悟人正常的行为,就是日常生活行为,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是学来的,一点勉强做作都没有,自然,就是这样。所以,戒定慧是性德,性德不是修来的,我们今天只要除掉自性真心的障碍、烦恼、习气就行,性德就透出来。

  在迷而不觉这个地位上,看看诸佛如来、菩萨、善友他们的言语行为,那是觉悟的,我们是不觉的,很有启发的功能。我们常常看,常常听,用这个来熏习,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放下。所有一切不善,从迷来的,从妄心里面生的,所有一切真善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而已。所以,《楞严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自性之外你所得来的,没有,一样都没有。纯净纯善,是自己自性本来具足的,这个道理要懂,要肯定,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修行证果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这就是自心不动智佛。所以他下面又说,「以此信心,明诸业因果,真妄两亡,即智用无碍」。宗门常说「坐断两头」,真是一头,妄是一头,真妄是一不是二,你的疑惑、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无碍智就现前。无碍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只要把障碍拔除,性德就恢复,性德本具的光明遍照法界。

  末后这一段,「配随位因果」,这一段很重要。「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本信心之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自心本定,自心本来没有念头,所以念是虚妄的,有念皆妄。我们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妄念?给诸位说,还是妄念。那妄念我们还要不要念?要念!你要是不念你永远没有办法觉悟,用这个妄念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这就叫一心不乱。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一念要是放下,你就圆满菩提,你就证得究竟果位。所以,古大德常说,持名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十六观经》里面,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以前李老师跟我讲过,《般若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想那个观想观成,好不容易!譬如十六观第一观「落日悬鼓」,你看傍晚太阳下山,你看落日,那个红太阳像个鼓一样,怎样叫观成?无论在什么时候,你睁开眼睛,这个红太阳在你面前,闭着眼睛,这个红太阳也在面前,这叫观成了。可见得你的心专注,这个心求往生能往生,这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是你造作的佛像,你每天看佛像,把这个佛像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面,一切时一切处,你的心一专注,佛像就在面前。你要知道这像是妄相,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这个像除掉,你才能契入真实。老师说:你想想看,这个像观成不容易,去掉也不容易,你何必找这个麻烦?念佛就好了嘛!念佛这句佛号也是妄相,佛号念容易成就,佛号把它丢掉也容易,放下这句佛号,比放下那个妄相容易多了。我们想想是有道理。

  所以老师说:一切诸佛虽然讲四种念佛,但是特别赞叹持名念佛,道理在此地,持名容易成就,将来要舍也容易。名是假名,相是幻相,都不是真的。我们在《华严》读到这个地方,这些意思大致上我们都能够明了了。这是在四种念佛里面,我们取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在《十六观经》里面,最后的一观,第十六,第十六观是讲持名。持名之殊胜,你要能体会得到。佛说法,最殊胜的法门是放在最后,你看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在最后,最殊胜,「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文殊菩萨说的。最殊胜的在最后,那么持名在十六观里面放在最后,那就是持名是十六观里面最殊胜的,意思非常明显,我们要懂得取舍。

  所以要晓得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就是不动智佛。心会动,为什么会动?因境界风动,古人把心比喻做水,水是不动的,是不起风浪的,是清净的。水为什么会动?风吹了它就动,佛把这个风比喻做境界,心在哪里?眼、耳、鼻、舌、身,真正起作用的都是心,眼见色,耳闻声,你只要见色闻声你起了念头,看到、听到生欢喜心,这个风动了;或者生厌恶心,你心也动了。只要你对境界上起分别是小动,执着是大动;执着是大风大浪,分别是小风小浪,都是错的,你的心都动了,定没有了。本来是定的,不动的,你禁不起外面的境界诱惑,你动了,你起心动念,错了!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见色闻声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除此之外,在形相上跟我们没两样,和光同尘。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叫造业,他们示现在人间,跟我们生活也一样,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不造业。他来教化我们,帮助我们成就。

  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大经上常讲「游戏神通」,他们种种示现就像舞台表演一样,不是真的,是假的,表演得非常逼真,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是智,我们凡夫是情,迷情,他是正智,他用正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不懂,我们以为他也是凡夫,他跟我们没有两样,其实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在教化众生。我们读这个经,我们相信,不要说是深位的菩萨,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他跟我们在一起也都是在表演。我们怎么知道他表演?我们晓得他真妄两亡。他的清净心现前,他的平等性现前,他没有分别执着了;没有分别执着,他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所以我们跟他在一起,看到他也分别,他也执着。你要往深处去观察,原来他是表演,他确实没有分别,确实没有执着,他是在演戏,这叫游戏神通。我们修的,不是善业,就是恶业;他们修的叫净业,为什么?染净两边他都不执着,染净两亡。

  所以你如果到了染净两忘,是非两忘,真妄两忘,这就是初信位菩萨的境界。你心里头还有这是真的,那是假的,这是善的,那是恶的,你没忘,你是凡夫,你没功夫,你还是在六道里打滚。也就是说,大乘圆教初信位,一年级,一年级就这样高的水平,心地真正清净平等。所以,他是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他修行的真因,他能够守住这个。守住这个,我们换一句好懂的话来说,他能够守住自己的清净心、真心,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顺境决不会生贪恋,逆境决定不会有瞋恚。这个我们也想想,这个功夫好难!初信位的菩萨。我们世间这些学术,什么博士、科学家,能不能跟他比?不能!世间地位再高的,学位再高的,他真的还会起心动念,他没有放下。初信位的菩萨,一年级的菩萨放下了,他为什么会放下?他看破了,他知道能现虚空法界的是法性,所现虚空法界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不可得,能现的法性也不可得。两边都放下,不再分别执着,心定了,真心现前,就是不动智佛现前。不动智佛是什么?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就是法性,就是真如,他对这个丝毫没有疑惑,所以用这个做本修因。

  「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进是精进,修是学习,进修没有别的,淘汰自己过去今生所熏染的这些不良的习气,把这个东西淘汰掉。我们没有学佛之前,真的,我们在境界里起大风大浪,人家赞叹我们几句,好欢喜!人家要是无缘无故骂我们几句,气好几天气都不平,这不行。学佛之后,慢慢才懂得,假的,全是假的。赞叹有什么好喜欢?即使那个赞叹句句都是实在的,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值得赞叹的!毁谤更不用介意,从这些地方去练,练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在境界里头,天天在勘验自己的功夫,果然一年比一年轻,听到人家赞叹,几分钟就恢复正常,功夫不错了;听到人家毁谤,也有一点不高兴,但是两、三分钟就没事了,功夫不错了。功夫更好的,听到人家赞叹你的时候,欢喜心只有几秒钟,马上就平静;人家毁谤、侮辱你的时候,那有一点不高兴的心也只有几秒钟,几秒钟比几分钟那功夫高多了。到接触外面这些境界完全不动心,若无其事,完全是平常的,那大概就是初信位的菩萨,无碍智现前。

  下面说,「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勿须疑也」,长者这几句话说得好。佛法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也就是它教学的这些方法手段,你不能把它当真,你要是把它坐实,那你完全错了。譬如善财童子的参访,百城烟水,五十三参你要认为真有这个人,你就错了,你要说没有这个人,你也错了,有无两亡,你才真是明了,你觉悟了,你才能得真受用。清凉大师在批注里头说得好,善财是什么意思?善是讲有善根,财是比喻有福报,有善根,具足善根、福德就叫做善财。那问你是不是善财?《华严经》上讲的善财不重要,问题是自己是不是善财,这个才重要,所以他是表法的。

  那么他参访都是向南方,善知识都在南方,北方没有善知识吗?凡是善知识所住的地方都叫南方,南方是表法的,不是东南西北。中国跟印度在古时候都讲五行,五行南方是火,我们中国跟印度都是在北半球,南面是赤道,是热带,所以南方是火,北方是水。火象征着光明,所以善知识住在的那个地方,我们今天讲文化水平高,所以他住的地方就称南方,他住的城市叫福城,那个地方人有福,取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个福城,你到哪里去找?全是表法。我们懂得这个意思,在哪里学?原来就是我,善财是自己,我们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讲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全都是的。所以问题是你会不会?你要会,你从早到晚,你接触这些人事物,都开智慧;善的,跟他学习,不善的,反省我有没有。儒家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要向他学习;恶人是我一面镜子,我天天要依着他反省,我有没有他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有,赶快改,没有,要勉励自己,不可以犯他那样的过失。恶人也是老师,平等的,所以他的智慧成就一生圆满。

  我们读《华严经》千万不要把意思错会了。善财运气好,你看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们遇不到,找一个都找不到。你不会!善知识从来没有离开你,从早到晚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有慧眼,你见不到,你要是有慧眼,你统统见到了,哪个不是?个个都是。他的长处我们要学他,他的缺点我们要改进,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有没有?有,赶快改,没有,要记住不要犯他这个过失。除自己一个之外,个个都是佛菩萨,个个都是善知识,礼敬诸佛的心就生起来。真诚的爱心,真诚的感恩心,从这里生起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一味平等,成就自己的圆满智慧德能,《华严经》上所教的。所以,菩萨名号是修德,听到这个名字,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佛的名号是性德,我们从性德里头建立信心,深信不疑。

  从菩萨名号里面我们发起履行,我们要一定把它做到。你看看自古以来世间灾难很多,许多经教都教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能够消灾免难,你能相信吗?你要问我相不相信?我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为什么?观音菩萨是慈悲,慈悲是观世音,慈悲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真诚爱心。诸位想想,我爱他我还会害他吗?绝对不会,我只有舍己为他,不会伤害他来保护我自己,没有这个道理。所以,真诚的爱心能救世间,念观世音菩萨就是把自己的真诚的慈悲、真诚的爱心念出来,能够化解一切劫难,是这么个道理。

  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表法的,代表什么?眼到手到,看到众生有苦难,我们马上伸手去帮助他,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我没有能力,没有能力我很关心,我为他祈祷,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今天全世界一切众生灾难太多太多,印光大师教我们在早晚课做完之后,特别加持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这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就是祈祷,为世间这些苦难众生,这是出家人能够做得到的都做到了,圆满功德。这就是我们要存善心,要说好话,要行好事,要做好人,那就是观世音菩萨。

  总而言之,懂得佛法表法的义趣,你才真正懂得佛所说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章我们就学到此地,明天就是第二章,第二章是教化甚深,缘起甚深我们就学到这个地方。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4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4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