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58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八卷)  2005/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偈颂第六首,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永离一切相。】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提示我们,这首偈是教我们「依行时思惟观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知道思惟观察。为什么教我们要思惟观察?如果不知道思惟、不知道观察,你必然随着你的妄想、分别、执着、习气,这是迷情!随顺迷执一定会造成愈迷愈深,于是知见就不正,把诸法实相全盘看错了。由于错误的知见一定造成错误的行为,造不善业感不善果报,这就是凡夫为什么沉沦在六道轮回,真的像佛所说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无有出期。所以佛教我们思惟观察。

  「思惟观察,成四种观」。这四种观是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桩事情从四面去观察,你才能了解它的真相。清凉给我们指出来「无常,空,无我,无相」。这个观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这个地方的无我是人生观,无常、空、无相是宇宙观,实在说人生跟宇宙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佛法。所以佛法跟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分开来说,我们人跟生活环境虽然息息相关,但是它不是一;佛法里头你看万法归一,佛法里头没有二,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究竟的果证叫什么?入不二法门,这是究竟果证,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入不二法门!二尚且没有,哪来的三、四。可以说三、四,但是你要知道三、四还是说的一桩事。

  我们讲一体的多方面,从多方面观察,你才真正认识事实真相。如果你只看一面、二面就产生偏见。譬如我们以这个杯子做比喻,我们这样子放法,从这面的人看,问你这是什么样子?他说凹进去的,没错!从这面的人来看,问他它是什么样子?他说凸出来的。所以你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多面,就产生偏见。不能说你错,瞎子摸象,都对,不能说错,但是看到完完整整,面面都看到,这才叫智慧。如果没有面面看到,免不了偏见、偏执。所以佛教导我们,总是要从面面去观察事实真相。

  这个地方经里面讲的『一切有』。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这「一切有」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三有」,六道轮回里面,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业因、有业缘、有果报;另外一个大乘教里面说一切有是有为法,也跟诸位报告了。什么叫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就叫做有为法。那我们想一想,在这个宇宙之间,哪一法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现在用科学的术语来说,动物,人是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就是有为法;植物有生住异灭,也是有为法,无常;再说矿物,山河大地、星星太阳,现在科学家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真的像佛所讲的它有成住坏空,还是有为法。

  自古以来,古人说虚空没有变化,虚空里面所有的万事万物是无常的、是生灭的,没有看到虚空生灭,所以虚空不是有为法。佛从方便说,方便就是恒顺众生。是的,你们没有看到虚空的生灭。虚空有没有生灭?有!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大千世界包括时空在内。不过到近代科学家才发现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等于零,时间跟空间没有了。但是这个时间长,你没有这个功夫你见不到。那这个功夫是什么功夫?在佛法里面讲法身菩萨,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你才能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无明没有破,这个现象就在。这是真难,这不是容易事情。

  十法界里面有时间、有空间,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也就是时间、空间都等于零。不但诸佛菩萨随缘示现,随众生的感示现。给你说真话,一切众生业力感召亦复如是。所以世尊在《楞严经》里面讲,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诸法实相「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个当处我们要注意到,如果真的有时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真的有空间,就不能叫当处;只有时间、空间等于零,没有,根本没有,才能叫当处,真的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现在没有亲证,但是大乘佛法熏习的时间长,有这么一个影像能够体会到一分、二分。佛经上比喻得好,说烧火,火我没看到,但是已经感到暖气,感受到一点暖气;换句话说,距离这个火是愈来愈近了。我们把火当作事实真相,我们距离事实真相渐渐接近、接触到了,接触到暖气了。

  『无常』,清凉大师在《疏》里面说「然无常等,经论异说」。经论讲这个事情讲得很多,许多都是佛说的。佛说的有时不一样,那我们要依什么来学习?诸位要知道,佛说法是有对象的,世间圣人教学也是有对象的。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孔子的学生问孝,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夫子跟每个人答复的都不一样。世尊当年在世,学生来问这些问题,同样的问题佛的答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处而异,因事而异。当时听佛说法的他都开悟了,一听就觉悟、就明白了,善说!这就是常常讲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今天我们读当年谈话的纪录,经就是佛教学的纪录。这些纪录不是对我说的,也不是对你说的,是对当时那些佛弟子们说的。那我们要多看多听,细心的看,细心的去观察,体会里面的意思,这就对了,不必执着也不可以排斥。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看出佛说法的那种活泼,自在无碍,善巧方便,你从这里能看出来,我们才能真正得受用。

  清凉在此地举的例子是「依辨中边论」,《辨中边论》里面是用「三性」来解释,这是法相唯识里面讲的三性三无性。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依这三性来说的。「初约遍计,名无性无常,以性常无故」。《辨中边论》,清凉《疏》里头有说,这个地方省略掉,我们这个本子里面省略掉。《辨中边论》上讲了四桩事情,无常、苦、空、无我,跟这个地方讲的四种观稍稍有一点差别。这里有无常,有空,有无我,没有苦,但是这个地方有个无相,这是经跟论说法就不一样,可是我们互相参考,互相来观察。

  什么叫做无性无常?无性无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度分别,没有实体,所以它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头一个是「得」,你们想想得是什么意思?得到了。单单说这个得是不相应行法,是抽象的概念。我们世间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抽象概念是牢牢的执着着,那这个东西苦!我们常讲患得患失。得到什么?得到财,财是色法。谁得?我得。执着这个我,我是心、心所法,心、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单单讲这个得是遍计执。法相唯识分得很细密,让我们在这里了解这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遍计所执,计度分别,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所以在《百法》里面给它立了一个名称叫不相应行法,这统统是遍计所执。但是它决定离不开前面这三法,心法、色法、心所法,它离不开。

  后面说无为,无为是体,那是根本依。无为有六个,虚空是属于无为,六个无为只有一个是真正的无为,「真如无为」。虚空是相似无为,因为你看不出、感觉不到它的生灭,好像它没有生灭。实在讲它也是个生灭法,但是不像我们这一般的剎那生灭很明显。动物生老病死,植物生住异灭,矿物、山河大地成住坏空,这个很显然。虚空什么时候你会看到它的真相?破一品无明就见到了,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没法子了解。我们今天在大乘经教里面听佛所说,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不是自己亲证。佛这样教给我们,佛教给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去亲证,然后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相是什么?心现识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六祖大师他老人家在《坛经》里面也告诉我们,一切万法从自性生,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晓得万法跟自己的关系,这很重要。你要从哪里下手?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修行的原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方法固然很多,原理原则只有一个。这一个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无明就破了,真相大白。你要是知道这个原理原则,你就晓得从哪里下手,从持戒下手。所以六祖教人下手的方法,先去十恶,再去八邪。这昨天跟诸位说过,从十善业道下手。十恶断了,十善就现前;八邪除掉了,八正道就现前。十善跟十恶,八邪跟八正,一体的两面。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了,我们就非常喜欢,而且知道这必要的,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方法。

  去要去得干净。杀生,不杀生,把杀生断掉,不但在事上不犯,最重要是心。心里面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意念、念头,这一条你才真正转过来。去偷盗,盗在经教里面称为不与取。这个物是有主的,主人没有同意,我随便拿来,这就是盗的行为。不但我们在事相上有主之物我们不能随便取它,更应该从心念里面下手,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这我常讲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要紧从心上下功夫。因为我们真心里头没有十恶,真心里面显示出来的纯善;十善到了纯,这个纯就是一丝毫不善夹杂都没有,这是真心。十恶除掉,心清净了;八邪除掉,真心就显露了。

  所谓因戒得定,定要不要修?不要修,为什么?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你自性本来是定的,被什么给扰乱?被十恶八邪给扰乱了、搞乱了。其实乱是十恶八邪在乱,我们自己本性并没有乱,这个道理要清楚。所以你只把作乱的十恶八邪除掉之后,自性本定它就现前。自性本善,儒家都讲「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就是十善,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自性本定就是八正道,你才晓得这十善业道看起来简单,功德不可思议!佛祖在经上常讲,下品十善是修罗的福报,中品十善是人间的福报,上品十善是诸天的福报,究竟圆满的十善是法身菩萨、如来果地上的福报。十善业道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随着你修行的果位节节上升,无有穷尽。为什么无有穷尽?它是性德,性德是无尽的。

  只要是佛法,大乘教里面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最后究竟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修什么法门?十善业道。今天我们十善业道做不到,虽然修,但是夹杂太多了,十善只有一分,夹杂了九分的染污,不纯,所以善功不显,善的果报也不明显。什么原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我们才想起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说的话,「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话说得好。特别是我们现代这一代的人,我们读这句经文感触都很深,为什么?就讲我们眼前的事情。我们从小没人教,父母没教,长辈没教,老师没教,我们怎么知道?过去家庭里面有教,这是一百年前、一个世纪之前的人家庭都有教。老人不管识字不识字,有没有读过书,但是这些伦理道德都懂得。这个东西纪录下来写成书就是《弟子规》。

  诸位同修如果有机会你们去看看清朝陈弘谋编的,他编了一部书叫《五种遗规》,搜集了自古以来几十家家训;古圣先贤他们怎样教儿女,怎样教子弟。《弟子规》就是中国自古以来这些优良的传统家教集大成,这书好!编这个书指导的原则是孔夫子的一句教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是讲文艺、艺术。以这句话做纲领。所以这篇东西虽然不长,它讲孝,讲弟,讲谨,讲信,讲爱众、亲仁、学文,言简意赅,这个东西是一生都不能离开的。

  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我们讲不杀生,不杀生是属于哪一条?不杀生是属于泛爱众。你爱他,你还会伤害他吗?不会了。人要爱,动物要爱,植物要爱,一切万事万物我都要爱。爱,你就不会伤害,是不是不杀生!你还有杀生的念头、杀生的行为,泛爱众你就做不到。所以《弟子规》是《十善业道》的落实,《十善业道》是《弟子规》的纲领。编《弟子规》的人是儒家的,他用的是孔老夫子这个标准。孔老夫子这个标准,用我们佛法大乘教里面《十善业道》你去一比照、一核对,完全相同。说的不一样,意思都一样,真的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无常」,我们讲遍计执。再看下面「约依他起,名生灭无常,有起尽故」。这个很明显,「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条件,任何一个现象的生起一定具足许多条件,缺一个它就没有办法生起。所有现象的生起都是要依靠许多不同的条件,依他起就是缘生;缘聚,具足了它就现前,相就起来了;缘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消失了。所以它有生灭,有生灭就是无常的。譬如我们住的这个房子,房子是不是现相?它自己不会突然就会生起来变成一个房子,没这个道理。他们一定是先有建筑这个房屋的土地,一定有许许多多建筑的材料,钢筋、水泥、砖瓦、木材这些建筑材料,还要加上人工,这是依他起。条件统统具足,房子盖好了,这个相现前,缘起。这个房子如果是比较简单一点的,二、三十年它就坏了。如果你要不是经常保养,在每年或者一、二年翻修一次,它的缘就散掉了,房子就没有了。所以这是生灭无常,有起有尽。

  第三「约圆成实,名垢净无常」,这个意思比较深。圆成实,圆是圆满,成就真实,称为圆成实性。垢净,又说「位转变故」。在最近我们常常提到江本胜博士水结晶的实验,用这个来比喻比较容易理解。他用的是玻璃瓶,大概是医学上常常用的,或者化学做实验长长的管子,像这样的一个瓶子,它没有这么大,很小,细长的管子,管子里面放水。我们把水比喻自性,自性不变,但是它那个相会随着它环境的感染而改变。我们用一个善念、爱心,我喜欢这个水,我爱这个水,这个水很清洁,令人生喜欢心,它在显微镜之下的结晶非常美丽。那我们再换个念头,还是这瓶水,这个小实验瓶,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在显微镜一看,它那个结晶的图案马上就变丑了。美也好,丑也好,是它变化的相,依然是那一瓶水,叫垢净无常。垢就是不好看的相,净是清净的相,剎那剎那在转变。

  江博士告诉我,他这个工作做十年了,每天做很多次,做了多少万次,从来没有看到有两个结晶是相同的。这杯水,我说我很爱你、我喜欢你,那个结晶是一个结晶;你到这个地方来看到这个水,你也很喜欢它们,它也是个结晶,都是很美,仔细一看并不完全相同,找不到相同的。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每个人意念不完全相同,爱它、恨它念念都不相同,前念爱之深,后一念爱之淡薄,它不一样,不是一个程度。所以宇宙之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分别执着千变万化。用佛经上的术语来讲、形容是很有意思的,说得很好,「不可思议」,没有办法想,没有办法说,说不出来,你也想象不到,这叫事实真相。

  他是从这三种性来说无常,万法无常。体,体是法性,体就是真心,永恒不变。体不是心也不是物。我们讲的心,心是依他起,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物是物质,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但是自性不是心也不是物,它是永恒的,它没有生灭。心法跟色法(就是精神跟物质)都是生灭法,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无常里头有真常,真常里头有无常。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再接着看清凉大师《疏》里面讲的第二段,「空亦有三,一无性空,性非有故」。无性空是遍计所执,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此无理趣可说为有,由此非有说为空故」。这个意思也就是这个空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疏》里面说得简单,性非有故。无性空这个性,性没有。这个没有,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缘不到;你眼看不到,耳也听不到,鼻也嗅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你连想象都想不到,所以说它是空。

  无性之性就是真性,它存在,现在科学家给它建立一个名相叫能量。能量有很多很多种,能量不是一种,物质有能量,精神也有能量。这个性也是一种能量,但是这个能量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跟物质的能量是有限的,这个能量是无限的,没有生灭的。所以大乘教里面把这个性,在有情众生的这一边说之为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从精神上说,叫它做佛性。在物质上说,就是一切(动物不算,动物算有情)植物、矿物连虚空法界,说为法性。所以法性这个范围大,统统都包了,动物、植物、矿物什么都包括在里头。佛性只是动物这一部分,在有情众生称之为佛性。现在我们把佛字去掉,法字也去掉,单单讲这个性,就是此地所讲的无性空。为什么?性非有,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所以称它为空。

  第二种说法叫「异性空」,异性空是依他起,清凉在批注里头说得很好,「与妄所执自性异故」。不是真有,但你也不能说它没有,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与妄所执自性异故。第三叫「自性空」,自性空是「二空所显为自性故」。二空就是前面两种,所以这是属于圆成实性。从前面讲的无性空、异性空所显示出来的,这就是自性空。自性能现,你要问,它为什么会能现?它现的是什么?虚空法界。这个事实真相如果我们参不透,佛在讲经的时候常常用比喻,希望我们从比喻当中能体会。而佛讲比喻讲得最多的是讲梦,为什么?人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你曾经做过梦,许许多多人常常都作梦,天天都作梦。梦,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是意识变现出来的。那我们要问意识在哪里?意识是什么样子?找不到,找不到是空。它为什么能现相?它为什么要现相?这是第二义,容易解释。确实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习气种子,在你睡眠的时候,你的意识不集中成为一个散漫的状况,所以这些种子容易起现行,就变成梦中的境界。你的精神意志稍微集中,你就清醒了,它就没有了,这境界就没有了,这个容易懂。

  那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为什么会变成虚空法界?在六道里头,那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十法界的种子,遇到缘,自自然然它就起作用,就现行,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所以佛讲「法尔如是」,这个法尔就好像自自然然的,佛不用自然,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法尔比自然还要纯,自然可能还有个因缘,没有。所以佛在楞严会上讲「非因缘,非自然,法尔如是」。这是自性的本能,或者我们讲自性的德能,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所以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心法跟物质都是从它这里变现出来的,先变心法然后再变物质,我们后面会讲到。因为《华严》也是法相唯识宗所学的经典,法相唯识宗主修的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华严》是六经之一,这里面也讲到。

  我们今天讲唯心唯物,心跟物在大乘教里面就是见相两分,见分是心,相分是物。这两分从哪里来的?从自证分来的。自证分就是自性,自证分不是见分也不是相分,见相两分是从它这里生出来的,所以见相同源。换句话说,心物同一个源起,从自证分生。你怎么知道有个自证分?还有个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跟自证分是一体的两面。古人用镜子做比喻。古时候的镜子跟我们现在的镜子不一样,中国古时候是铜镜,就是一个铜把它磨,磨得很亮能够照见,所以叫铜镜,古人用这个做比喻。比喻这四分就很有意思。把铜镜的铜比作证自证分,铜磨光的这一面,这一面镜子就是自证分,这一面镜子能照叫见分,镜子照见,镜子里面有影像,那个影像就是相分。一面镜子,知道这四分是一体。所以证自证分跟自证分可以说是属于体,我们在哲学里面讲万有的本体,从它这个地方生出精神、物质。精神就是能照,照见,物质就是照里面的现相,这现相就是物质。这个比喻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从比喻里头细心去体会诸法实相。这是讲的「自性空,二空所显为自性故」。

  「无我亦三」,第一个是「无相无我,我相无故」。无相无我是遍计所执性,这个相本来没有,所以叫无相,「即此无相说为无我」,无相无我。我们现在要问,我相到底有没有?你要是稍稍契入大乘,你就知道真的没有,正如《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一切法的真相。那我们这个相有没有?没有,剎那生灭,迁流不住。就像那个旋火轮,你看到那个火是一个轮,不是的。它好像是一点一点的相续,实际不是相续是迁流。它速度太快了,你看到好像是个轮,实际上根本轮就不存在。我相亦复如是,所以说是无相无我。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到这个事实真相,说宇宙之间没有物质存在,只有能量,没有物质,物质是能量变现的。这些发现逐渐逐渐与佛法讲的接近了。

  所以我常常感到遗憾,这些科学家没有能够看到佛教的经典,他们如果能够接触到佛教经典,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启示,他会有更多的发现,有更精辟的解释。但是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这些典籍,我们都知道用文言文写的。你要想读中国古圣先贤遗留下来的这些典籍(这些典籍确实是智慧、是经验),那就不能不学汉文,还得要学汉文,学中文里面的文言文,你才能够直接读诵研究汉学里面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教诲,你才能受益。如果你要不认真学习,这个典籍在,我们讲堂里面这么多书架都是的。世间法的我们这里头有《四库全书》,出世法的,我们这里面有十几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现在放在这个地方没人看,为什么?钥匙没有。

  钥匙就是文言文,你能够通达文言文,这个钥匙你就拿到了。你要是拿到这个钥匙,你要是打开这个宝藏就欲罢不能,你会感觉到时间不够用,夜以继日。以前你们都知道杨老师杨淑芬在此地,《四库全书》我看只有她一个人在翻,每天晚上看到三、四点钟,天快亮了,舍不得放下,她有这把钥匙。这一把钥匙取得也并不难,《三字经》、《弟子规》里头都讲,教学最重要的「专」,《三字经》上讲「教之道,贵以专」。教要专,学是更要专,你就拿到了。要多少时间?在一般讲是一年,不长。我们没有把一年的时间专用在这门上,所以不行。

  以前李老师教导我们要拿这个钥匙在古文,取古文。为什么不取经典?经典是当时最浅显的文言文,就等于那个时代的白话文一样。所以佛经的体例在中国文学里面称为「变文」,文学史里称之为变文,变化的变。你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汉唐时候的翻译,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译。我们现在看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很浅显,好懂。你要把《古文观止》拿来比较,古文难懂,佛经容易懂。佛经为什么用这种文字?祖师大德为了普及佛法、普度众生,用最浅显的文字,译经的法师他的一片慈悲心。所以你能看得懂佛经,你不见得能看得懂古文,中国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这些东西你未必能看懂。你能看得懂儒家、道家、诸子百家,那你读佛经就轻而易举,一丝毫困难都没有。愿不愿意拿这把钥匙?现在不能够强迫,现在我们是讲的民主自由开放,完全是自己发心,自己想不想要这把钥匙。

  无我第二个叫「异相无我,与妄所执我相异故」。异相无我是说的依他起,意思是讲相有不是没有。虽有相不是像它遍计所执的,为什么?相是依他起的,决不是凭空想象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相无我是个抽象概念,所以我相无故,这个地方不能讲我相有。我相是什么?身相,身有。身是不是我?一般人就执着这个身是我,我在哪里。总是这样执着,这是我,我在这里。这就是异相无我的意思。第三个意思「自相无我」,这是属于圆成实,圆成实性自相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这个无我所显就是前面两种无我,无相无我、异相无我,这两种无我显示出来就有自相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就这个自相称之为无我,这是无我的三个意思。

  后面还有一句「无相亦三」,第一个「相都无故」。相有没有?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要是说有,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相都无故。第二「相无实故」。因为相无实,所以它都无。相不是实在的,相不是永恒的,虽有,时间太短暂了,古人用旋火轮做比喻,比喻得好。旋火轮在快速转动的时候有没有轮的相?好像是有,实际上呢?实际上没有。相有无实,不是真的,是光的点转动得太快了,我们看起来好像是有。第三「无妄相故」,后面它有一句「然皆融摄,则此宗意。而偈正意,多约前二性辨」。前二性就是遍计所执跟依他起。说得那么多,说的是一桩事。这就是前面所讲的,从一桩事情面面观察,我们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相是幻相,事也不是真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问:你要不要放下?最后真正的用意是放下,明了事实真相叫看破。

  佛的千经万论、千言万语把诸法真相说破,让你明白,让你了解,看破了。看破之后,你才肯真正放下。也许有人问,这是很普遍的,我想自古以来都不免,世尊当年在世也不免。我统统放下之后,我的生活怎么办?提出这个疑问的人他有没有看破?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不是跟你说事有理无,相有性无?那你怎么样放?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是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了,这叫放下。放下跟提起是同时的。释迦牟尼佛放下了,放下之后怎么样?现身说法,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如果你要误会,我什么事情都不干了,我统统放下了,那释迦牟尼佛成佛应该不要再教化众生,也统统放下。为什么?在这个世间示现是给大家做榜样、做模范。身体要不要生活?需要。但是生活很简单,吃饱了,穿暖了,有个地方遮蔽风雨,够了。给我们示现的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生活所需是福报,福报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当然我们凡夫没见性,性德里面的福报我们享受不到。那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享受是修得的,我们这一生贫富贵贱,这是命!贫富贵贱在果报里面是属于满业,前世所修的,这一世你来享受。前世你修的因多,譬如财富,财布施多,这一生当中,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发财。你做的工作是缘,你命里有的财富是因,人家跟你做同样生意他不会发财,你会发财,缘相同,因不相同;你命里头有,他命里头没有。

  财富是过去生中修的,在这一世当中果报现前。你修得多,你得的就多,修得少,得的就少,是这么个道理,不需要刻意去经营,用不着。用清净心,用真诚心。如果真的有智慧,我钱财多了,除了我自己正常生活之外,你再拿去布施,愈施愈多。中国古时候范蠡就给我们做了个典范,三聚三散,他永远散不尽,为什么?愈施愈多。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就吝啬、吝财,不肯修财布施,这样子他的财富就有限,他命里头的财用完就没有了。所以,不懂得业因果报!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我们要想得这三种果报,你就修这三种因,不要疑惑,不要有所希求,自自然然的果报就现前了。你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无尽,那你这三种果报也是无尽的。

  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多,佛在经上常给我们说财宝是五家所有。你命里头没有,你虽然得到,你守不住。大火会把你烧掉,大水会把你漂掉,还有盗贼,还有败家子,你怎么能守得住?所以有智慧的人怎么守?散财就是真守,帮助一切苦难的人,你那个财用永恒不尽,无论做什么事情是财源滚滚而来,灾难也能化解。灾难怎么化解?无我就化解了,无我谁受灾难?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用修自己的功夫来化解灾难。这很有道理,因果上讲得通。灾难是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所招感来的果报。修自己,把自己不善的念头去掉,不善的言语去掉,不善的行为去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十善业相应,这个人怎么会有灾难?什么样的灾难对他都不会造成伤害,火不会烧他,水不会淹没他,甚至连恶人都不忍心杀害他,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今天世界上劫难这么多,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居住在地球上这些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的多,善的少,所以才有这样的果报现前。那要怎么样拯救这个社会,化解这个劫难?没有别的,教育,教学为先,让大家觉悟。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地区,哪一个种族,哪一种信仰,你去调查调查,你去问问,你要不要财富?你要不要聪明智慧?要不要健康长寿?这三种祈求超过了国家界限,超过了种族界限,超越了宗教信仰界限,超越了文化的界限,是一切众生共同的希求,共同的愿望。佛法里头讲得透彻、讲得清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肯去十恶、修十善,今天我们劝导大众,你认真落实《弟子规》的修行,你就能改造命运,你就能化解灾难。你自己一个人化解了,就影响你一家;你一家化解了,就影响你的邻居,邻里乡党。

  如果我们能有效的使用卫星电视、因特网,把《十善业》、《弟子规》的教学向全世界来推展、来介绍。这里面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这个问题解决,那就是要翻译,把它翻译各种不同的语文,向全世界快速的推展介绍。人人都明白了,人人都觉悟了,人人都回头了,这个世间的灾难就化解了,古老的预言就不灵了。预言说的是常数,但是诸位要记住,数是常数不是定数,会变的;断恶修善的行动就是变量,《了凡四训》里面讲得透彻、讲得清楚。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认真努力的去干,真有效果,这不是假的!

  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把这个道理讲给我听,我明白了,我相信,依教奉行,这一生改造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学佛实在讲老师很重要,这桩事情自古以来可遇不可求,学生对老师的信心,诚敬是你学习成败的关键。好老师真的遇到了,那就是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个老师教很多学生,这许多学生在一生当中成就的不一样,有的成功了,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堕落了。什么原因?一个老师教的,对老师的诚信、对老师的诚敬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换句话说,你要乐意接受教诲,你才真正能有收获。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5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5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