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67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七卷)  2005/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7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三大段业果甚深,我们从长行看起,从第一行长行看起: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这是长行这一段文,这段文里面一共有四段,第一段就是能问所问的人,『文殊菩萨』跟『宝首菩萨』。第二段是确立一个前提,这是世尊常常教诲的,佛弟子都肯定、都承认的,就是『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这一句的意思,一切众生只有四大的假名,这是从物质上说的。世尊在《般若经》上常常讲,一切众生的色身,叫五蕴身,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众缘和合而现起这一个现相,这个现相我们称为身相,所以这个身是假有不是真有。

  色里面说为四大,这个四大是地水火风。我们在学佛经教听到这个名词我们就知道,世尊给我们所说的这物质现象,地。它这四个字都是形容,地是个固体,我们现在讲物质的形态,地是固体。水大跟火大,我们知道火是讲温度,水是讲湿度,现在科学家讲电,跟佛讲的非常非常接近。可能佛说的也就是科学家今天讲的物质基本形态有这么四种,四种特性。现在讲到最小的物质,原子、电子、粒子,无论小到什么程度,一定是这四种现象。再小,在显微镜里面能观察到,你能看到它是个物质,它是个物质我们就称它为地大。它决定带电,带阳带、带阴电;带阳电,就是佛经里面四大的火大阳电,水大阴电。它一定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这个动就用风来说,所以风是动的,决定没有一个物质是静止的,它都在那里动,它有运动,而且这个运动还是有规律的。这是物质的四种特性。

  五蕴里面除了物质之外,那是精神。精神方面佛说了四个,四蕴。受,感受,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这精神方面。想是念头的起伏,我们讲思想,你有思惟,你有想象。第四行,行蕴。行是什么意思?行是行动,就是说无论是物质现象也好,是精神现象也好,你的受也好,你的想也好,都不会止于一个境界,都不会止于一处,它是动的,它止不住的,这就叫行。行蕴是讲,心法也是动,物质是动的,思想、感受也是剎那不住。最后说一个识,识是什么?识是你的精神、物质到底从哪来的?总有一个来处。为什么会有这个物质现象,有这四大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精神的现象,有这种感受的现象,苦乐忧喜舍感受;有这思想,我们一般讲的是见解、思想,都包括在想蕴里面;而且它不住,剎那不停。这个物质现象不断在变化,我们在上一堂课讲过,变化速度之快无法想象。它的存在那真是亿万分之一秒,它的存在,才起立刻就灭,前面一个灭了,后面一个生了,永远不住,永远不停,这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所以佛最后给你说出来了,识。

  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无量无边,佛说这些种子如果是有形状、有体积,哪怕是它再小,像科学家所说的这个宇宙的原点那是亿万兆分之一,尽虚空也容纳不下。好在这个物质现象跟精神的现象都不是真的,剎那不住,并皆速灭,这是阿赖耶里头含藏的种子习气。旧有的种子无量无边,新熏习的种子也是无量无边。这是说明宇宙的现象,佛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无论是物质、精神这两方面都是并皆速灭,哪有我?哪有我所?你要去找我、找我所,都不可得!无论是哪个宗派,这是大乘学者都承认的。佛在经上常讲!

  又何况这文殊菩萨他们这一类真正觉悟者,不仅听佛说,他们亲证了。我们今天是解悟,听佛这么说的,没有证得,菩萨亲证这个境界。觉首、财首,我们现在念到宝首菩萨,这第三信位,我们要知道这是大乘,这不是小乘。大乘信位菩萨他们断证的功夫,七信以下相当于小乘;第七信位相当于阿罗汉,初信位就是须陀洹,二信、三信他们断证功夫应该是在小乘二果斯陀含,但是他们所知障轻,智慧,阿罗汉都不能跟他相比。你看看,他在华严会上,当然华严会上这些菩萨都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不是真的初信位菩萨、二信位菩萨、三信位菩萨,不是真的,示现的。为什么做这样的示现?为教化众生。

  我们这些人虽然不是大乘圆教根性,可是也沾了一点边。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华严》十种机,就是这十种人他具足有听《华严》的条件。我们算不算这里面?当然那最后一个就说我们,最后一个是说大心凡夫,大心凡夫也是《华严》的当机者,他听得懂。大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量大能包容,如来在经典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凡夫里头,确实他是凡夫,为什么?一品烦恼都没断,可是心量真大,起心动念他都能想到全世界的众生,这样的人那这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他来听这个经,他能听得懂,他能有受用。在佛法里面讲发菩提心的众生,菩提心发了,但是未必能证得。

  初信位菩提心就发了,没证得,什么时候证得?证得就是初住位,跳了一大截。十信位在学习菩提心,发了之后在学习没有证得,这个心就是我们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十信位的菩萨都有;虽然都有,还有夹杂,不纯!所以说没有证得。这个心一发就是圣人,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不会退转了,他们这个位次确确实实是在相似位,相似位在十法界里面就是四圣法界。我们六道凡夫是观行位不是相似位,相似就是虽然不是真的,它很接近。我们这个观行就距离很远,连相似都达不到。

  所以观行位里面,就是真正用功依教修行,真的依教修行,真干!认真努力在干,这是观行。如果是遇到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是相似位,他要生净土那是生方便有余土;分证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念佛不能往生,那就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名字位中」,名字位是什么?有名无实。所以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很感慨,放眼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不学佛的人咱们不问,我们专讲学佛四众同学,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天台大师六即佛我们是属于哪一个阶段?细心想一想,我们都是大师所说的名字中人,名字位中,也就是说有名无实。有名无实念佛都不能往生,刚才说过,念佛往生至少那个位子最低的是观行中人。真干!

  我们很想真干,为什么干不出成绩出来?这一点要晓得,佛法里面一入门就传给你三皈五戒,我们三皈五戒受了,我们是观行即里面,还是相似即里头,还是分证即?统统不是,我们是名字即中,有名无实。为什么?你想想看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皈依觉,觉而不迷,我们今天依然是迷而不觉,皈依佛这一条没有。法是正知正见,我们现在依然是邪知邪见,邪而不正,皈依法这一条也没有。僧是清净,净而不染,我们今天依然是染污,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大家都知道,现在这社会是个大染缸,我们每天泡在里头染,愈染愈严重,皈依僧这一条也没有。三皈有名无实要知道!知道之后人家问你有没有皈依?我们不敢讲。我在形式上受了,实际上没有,讲老实话,五戒也是一条都做不到,这怎么能往生?阿弥陀佛再慈悲,把我们拉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那边的人都侧目而视,我们跟他格格不入。你怎么办?所以阿弥陀佛也省事,不来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这一生想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不到极乐世界去,在六道里面,那自己得想一想,我们自己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自己问自己,不要去问别人,果然善业多,还不错,来生三善道受生。如果说恶业多,那来生就三途去了,你说这多可怕!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古人念佛都能往生?现前这个世间念佛往生的人还算不少,我们时有所闻,细心去观察这些往生人都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老实人。老实很难得,老实人是好人。我们自己细心检讨,我们不是老实人,老实就好了,为什么?老实人不胡思乱想,老实人不胡说八道,老实人不胡作妄为,所以他念那一句佛号他能够带业往生。你想想我说的这个不老实,你承不承认?

  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妄为,不老实。不老实你就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大德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这个心散乱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三桩事情,身口意都不老实,所以「喊破喉咙也枉然」。天天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去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那真的要想在这一生要去?不是没有办法,办法真有,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真是慈悲到极处,知道我们根性很劣,业障很重,对我们这一类的众生也都照顾到,我们要懂得感恩。

  真正要救自己,从哪里学起?我们在经教里面读得太多了,三皈五戒要以十善为基础。十善,我们都能说得出,身不杀生、不偷盗、在家不邪YIN;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我们都能说,没做到!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从小没有接受过做好人的训练,这一点,那我们就大大的比不上古人。今天我们这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是超过古人很多,但是伦理道德这方面的教育远远比不上古人。伦理道德是从小就培养你做一个好人,我们没有接受过这训练,所以我们做人那个根,根本坏掉了,我们深深感触到痛苦不能成就的因缘。

  现在我们自己要想成就,这我常讲的我们要从根本做起,从头开始学做人。这桩事情佛在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无有是处」,这佛说的。中国佛教确实只有大乘没有小乘,这古大德也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中国不学小乘就学大乘?中国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儒家讲的伦常大道,行!现在学佛的人小乘没有学,这个儒道也没有学,没有根,所以你不成就。我们明了这个因缘之后,这才特别强调要学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办「仁爱讲堂」,办「幸福人生讲座」,讲五伦、讲五常,讲《弟子规》,讲《十善业道经》,从这上面认真来学习。

  《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分量都不大,《十善业道经》要从分量上来说,在佛经里是小部经。怎么个学法?要像小学生的办法来学习,背诵、默写,《弟子规》总共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一定要全部都能写得出来,一个错字不能有。《十善业道经》比较长一点,重要的经文老师会给你指出来,重要的几段经文也要能够默写。全经要能背诵、能默写,要懂得经里面的意思,你要能讲得出来,有疑问要问,要学会问。问难就是破疑生信,我们的信心才能建立起来。能讲然后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统统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弟子规,不违背十善业,都能与十善业与弟子规相应,我们就有根了。从这个根就能建立起三皈五戒,三皈五戒这是正式的佛弟子。

  你看看你要是没有《弟子规》、没有《十善业道》的条件,你不能入佛门。好像佛教的小学一年级,进一年级也要考试,你不及格你就不能进去。由此可知,《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好比佛教的幼儿园,这个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念个三年再参加考试,入小学。我跟大家讲的是实话,那我们现在这个小学,实在讲这从小学的,我们小时候没人教,我们生不逢时,我这个年龄是生在战乱的时候。我一出生,出生在中国,那个时候清朝亡了,民国刚刚兴起,时局动荡不安,军阀割据,内战从来没有止息过。我十岁,中日战争爆发,著名的八年抗战,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生都生活在战乱当中,天天逃难,书也没有念好,每天都在亡命,所以没有人教。正是《无量寿经》上佛所讲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这一生当中真的是在这社会上疲于奔命,谋生非常不容易,没有遇到好的善知识,迷惑颠倒。我算是很幸运,二十六岁遇到方东美先生,这是个善知识,那个时候我是发心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哲学概论,把佛法算一个单元「佛经哲学」,这是哲学概论最后的一个单元。我非常惊讶,因为从前我对于佛教有很深的误会,我认为那是迷信,那是多神教,所以从来就不接触。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接触过基督教,接触过伊斯兰教。抗战的时候学校虽然利用寺庙的建筑,这寺庙里出家人都散掉了、都逃散了,政府用这个寺庙就做为学校,住在寺庙里面上学,对于佛法都不懂。所以方先生这一介绍,这是接引我入佛门。以后随着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学习,这才知道这里面有好东西、有宝,真的是法宝。这法宝不是假的是真的,希有难逢,这世间所有一切物质之宝没有法子跟它相比。我二十六岁遇到的。

  三十三岁走出家这条路子,我跟诸位同学说过,这一条路子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我仔细想一想,他给我选择的有道理,我就接受。一直到今年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我走遍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我对于佛教教育非常留意。这些年来不但佛教教育,涉及到一切宗教教育,整个宗教都在衰微,什么原因?都是疏忽了基础,基础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疏忽了这一点。所以现在要普遍来补习,我们希望《弟子规》的教学、《十善业道》的教学能够普及到全世界。只要是人能接受这两种教育都得大利益,都能够改善他的生活,改善他的命运,能使全世界每个人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国古大德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是教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就是人跟人的关系,你说多重要!这是第一个要学习的。人跟人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是个理念,变成行为是诚恳对待、敬爱对待,彼此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幸福美满的生活就现前。这个教育你说多么重要。

  佛法讲得太高,《华严》里面讲的「无我无我所」。无我无我所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当然经里面「文殊问宝首菩萨」,那是没有问题,宝首是大乘圆教三信位的菩萨。我们知道初信位身见就破了,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初信位的菩萨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我们今天凡夫谁不执着这身是我,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的眷属、我的房屋、我的田地、我的财产,什么都是我的,这个我的就是我所,我所有的。你只要有我,只要有我所,后面文殊菩萨讲的十事五对,那你当然具足。菩萨在此地这一问一答,就是说这个事相,世间这个事相跟如来所看到的真相怎么融会贯通?主要是说这个问题。这很重要,这是真实智慧,你要能融会贯通了,那你就是大乘菩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在《华严》里头学这个本事,所以真得受用,决不能离十善业,要想十善业修得圆满,决定不能疏忽《弟子规》,这是我们特别强调。

  这两年古晋丹斯理李金友的山上建了一个报恩念佛堂,我们有几位同修发心在那个地方主持。他们告诉我有几位同修想出家,在这个山上出家,好!那地方我去过,修行环境是很难得的一个道场,地方虽然不大。我提供他们的意见,希望你这个道场做到世界第一道场,什么叫第一?如法的道场。不是说你香火挺旺,你名气很大,法缘殊胜,不是说这个,这都是形式。第一如法就是要依照释迦牟尼佛所教的去学习。剃度,在那里修行剃度,一定要把《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学好,学好之后再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真正做到了,这才开始剃度,那你就是如法道场,你是真正出家人,出家人没受戒。三皈五戒受过之后你落实了,都做到了,你才有资格受沙弥戒。沙弥戒落实了,你才有资格受比丘戒。每个阶段至少是三年,不是今天说一次三坛大戒就受完,那没有用处。你要这样做的话,你就是世界第一道场,佛法会从你这里兴旺起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佛教创兴;你在那个地方有五个出家人这样修学,佛教从你这个地方中兴,所以你就是第一道场,这是我们所期望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学习「业果甚深」,长行里面菩萨所说的十事五对。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在《华严》里面,从上来学习到此地已经有一千三百多次了,也超过二千五百个小时,这是大乘圆教。所以菩萨给我们提出来的「无我无我所」,乃至于后面所讲的「然法界中,无美无恶」。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这些话听多了,耳熟了,虽然我们没亲证,但是听到这些话不会反对了。可是菩萨所问的这些事情,确实我们还是有很重的疑惑,我们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不异,不能说它是一样的,也不能说是两样的,这是我们疑惑的处所。

  一真法界里面确实没有我、没有我所,但是六道里头有。我现在问你,你有没有我执?你有没有我所有的?都有,哪个人没有?你执着这个身是你,是你自己;执着身外这一切你所拥有的,你所能控制的,都是你所有的。现在连房屋有所有权状,有所有权;甚至于你的著作都还有你的版权,你的权很多,这个权,权是我所有。如果知道四大五蕴都不可得,哪来的我,哪来的我所有?可是现前确确实实又有这个现象,这怎么解释?文殊菩萨问的意思在此地。

  前面这些都介绍过了,末后这个总结「然法界中,无美无恶」,这是结难。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结难,谓二无我理,即真法界中,定无善恶」。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们现前这个六道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体性是一,境界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情?实际上前面都说得很多,体性真的是一不二,为什么境界不一样?觉悟的这些菩萨们,他们转识成智,所以他们所感受的境界是一真,一真里面决定没有一法是对立的,诸位要知道。什么叫对立?二才对立,没有对立没有二,所以一真法界也叫做不二法门,没有二。我们这个世间六道,甚至于十法界里面,都还有对立的现象,六道里头非常严重。我,我跟人就对立,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们就对立,对立当中自然就产生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这些对立、误会、矛盾怎么产生的?这就是什么?从心想生。你看看一真跟十法界、跟六道,体是一个,境界呢?境界随着心想起了变化,唯识所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这一真法界画面扭曲了、迷了,迷了才有我,才有我所,迷了才有苦乐,才有好丑,才有内外,才有大小,才有现报后报,迷了才有。这些现象全是假相,没有一样是真的。为什么?在前一章,我们这一品前一章「教化甚深」,你看最后一首偈「能缘所缘」,我们把它换一换,能现所现,能变所变,一切诸法并皆速灭,统统了不可得。这是什么?这是法界,这是法身。所以说真法界里头定无善恶,善恶是相对的,真法界里头决定没有对立,觉悟就没有了,迷了才有。

  我们今天怎样破迷开悟?迷的时候明明有六道,永嘉大师《证道歌》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这些对立的全没有,我也没有了,我所也没有,苦乐也没有,好丑也没有,内外也没有,大小也没有,再跟你说先后也没有了。正是《佛教三字经》里面一开头跟我们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第一个「无始终」,无始终没有时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第二句讲「无内外」,无内外没有空间,没有十法界,没有六道。空间没有了就是远近距离没有了,我们现在讲有距离,那是没有距离,这是什么世界?我们没有法子想象。时间不见了,空间也不见了,佛叫这个境界就叫做法界,给它起个假名这叫法界。法界性就是法身,所以讲法界、讲法性、讲法身是一个意思,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要讲三句?随着迷的人讲的,觉悟的人,觉悟的人没话说了。对不觉的人来介绍那个觉悟的境界。

  《华严经》所说的,是对我们不觉悟的人介绍菩萨的境界。实际上在他那个境界里头,没有这些分别执着,也没有这么多言语文字,什么都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这个境界,这是经上是称得很好,它的名词很好,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完全解脱了。这是到这个地方把问的意思说出来了,实实在在讲帮助我们,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所设计的这些课程,都是对我们有真实利益的。如果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程度所达不到的,佛菩萨绝不设计这些课程;设计这些课程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这个道理要懂得。当然这里面有浅深、有次第,这是贤首家讲的五教、五时,古大德判三时、五时,四教、五教,这就是说明我们学习、教学有先后次第。正如同我们这个世间学校,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先后次第。下面第二段是答,这前面问,问是长行,答是偈颂,也有十首。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这一行是标示。答的意思清凉大师也跟我们介绍了,这很难得,提示答复里面的大意。「第二答意」,第二是第二大段,第一大段是问,第二大段是答。「答意云,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报因业起,何须我耶」,清凉这段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说达是通达、明了、觉悟,觉悟什么?体,这个体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用现代哲学上的名词,宇宙万有的本体,你要是真正通达明了,业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体跟下面一句的「迷真」,跟那个「真」是一个意思,真如本性,这体就是真如本性。佛家教学中心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达体。业是什么?业是造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业的总纲领。这个业无量无边,但是总不出这三大类,妄想、分别、执着,总不出这三大类。

  你要是把心性搞清楚,真如本性在哪里?你自然有,不会再分别执着了,也不会再起心动念了。这是什么人?什么境界?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这个人叫法身菩萨。或者大乘经教里面称诸佛如来,《金刚经》上就称诸佛如来,《华严经》上称法身菩萨,他们就是达体业亡。这些人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应化在我们人间。释迦牟尼佛当年出世,是的,没错,他老人家在《梵网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示现成佛他说是第八千次,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来了多少次。是来表演的,这一生来与我们讲经三百余会。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前后已经来了八千次,这他老人家自己说的,决定不是妄语,我们信得过。

  他到我们这个人间来,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苦乐,有没有好丑,有没有内外,有没有我、我所,有没有?他达体业亡。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世间,他还有没有分别,还有没有执着,还有没有起心,还有没有动念?给诸位说,统统都没有,他住一真法界,不但在心理上、观念上他没有对立,他没有矛盾,他没有冲突,就像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能大师这句话了不起,这句话就说明了达体业亡,本来无一物,是来示现的。

  讲经说法是有些众生来问,随问随答,决定没有预先设计,也决定没有说人家提出问题,释迦牟尼佛说我想一想再答复你,没有。为什么?如果说想一想那不是达体,那是迷真,达体的人哪有想?没有想。没有想为什么能够答复你?因为你迷真所现的,你没有离开本体,你没有离开真性,心性能现,阿赖耶能变。达体的人对于性识完全通达明了,你的所现,你的所变,那真的讲出不了如来的掌心,他怎么会不知道!你的问题提出来对答如流。虽然跟你对答,他确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文殊菩萨问的意思就在此地,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在宝首菩萨还没有答复之前,清凉把这答复的大意先简单的做一个总的说明,我们以后看这个偈子就好懂了。

  所以这一句话很重要「迷真业起」,你看看体跟真是一桩事情,只是一个觉、一个迷,觉了就是佛菩萨,迷了就是众生;觉了就是一真法界,迷了就是十法界;觉了一切平等,里面没有对立,迷了一切都对立。所以迷的人有我、有我所,迷的人有苦乐,迷的人跟一切法都对立。所以刚才我所说的,对立的时候自然产生矛盾,自然容易发生误会,自然会发生冲突。今天我们这个世间全世界人都在这里研究怎么样化解冲突?怎么样能够促进世界安定和平?你看《华严经》是真有效,只要达体,这个问题全解决了,什么冲突连根拔除,这讲见性,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可是这个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大家都在迷位不是在觉位,在迷位。

  迷,业就现,造业了。这个业我讲得很简单,如果经上讲的这个名词,诸位很熟悉,但是意思大概还是不太清楚。经上讲的是「妄想,分别,执着」,我说得粗一点,什么叫妄想?胡思乱想,意业,妄想;分别,胡说八道,口业;身业,胡作妄为。身业是执着,口业是分别,意业是妄想,我这样讲是讲得很粗,讲得很俗,大家很容易理解。所以一觉悟这个现象都没有了,心没有胡思乱想,口也没有胡说八道,身也没有胡作妄为,这人就是菩萨。

  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不能不学菩萨,菩萨那一种言行,那一种生活的样子,我们要是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戒律。那就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现在学的《弟子规》,学的《十善业道经》,学的三皈五戒,学的《沙弥律仪》,就是觉悟的人他所示现的样子。我们没有觉悟的人跟他学习,为什么?容易帮助我们觉悟。所以我们也学他不要去胡思乱想,这一点很重要。学他没有胡说八道,什么叫胡说八道?迷的人真的是胡说八道,是随顺你自己烦恼习气,不是像佛菩萨,佛菩萨这个言说说出来,从自性流露真实智能,所以记录下来称为经典。身语意三业都要向觉悟人学习,那就是戒律,我们初学,《弟子规》、《十善业道》就是初学的标准,从这个地方入门,从这里下手。

  所以他这几句话虽然很简单,意思很深,迷了真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起来了。这是什么?心想,这心一想一切法就出来,境界就出来了。阿赖耶的相分,报,「报因业起,何须我耶」,这里头哪里有什么我、我所?我、我所是报以后才起的妄想分别执着。你看看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心想并没有我跟我所。这心一想境界马上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一时顿现,没有先后。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就是在这个真体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这一迷,现相是一时顿现,一真法界跟依正庄严一时顿现。顿现之后你执着自己这个身,迷于这个身相,认为它是我,认为我拥有的是我所,这是很后很后才发生的。所以这个解释很好,何须我耶。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业起,业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报的相,幻相起来了,生起了。

  「业报揽缘,虚无自体,故无我所」。所以我所是假的,确确实实严格说起来是个抽象的概念、错觉,哪有这个东西!我们还记得过去曾经提过很多次美国有个医生,是个女的,曾经在澳洲考察土著,她回去之后写了一本书《旷野的声音》。这个书我们这个地方中文译本跟英文原本都有。澳洲土著过的是原始生活,他们男女都没有穿衣服的,没有一定居住的场所,到处去流浪,天天成群结队到处去玩。走到哪里,他晚上睡觉就睡在地上,不怕风吹雨打,肚子饿了他就找东西吃,什么都没有。政府对于这些人有些人道的协助,替他们建了一些简陋的房子,他们也接受了,但是什么?绝不住在房子里面。把政府给他们的小房子,他们拿去当作储藏室,晚上还是睡在露天,睡在外面,他成习惯了。

  所以他们那种生活,我们是一天都不能过,我们要是野外住一天,第二天就要大概送到急诊室去了。他从小生下来就是过这个生活,没有杂念,没有我的观念,没有我所有的观念;心地清净没有染污,没有贪瞋痴慢,没有控制,我们常讲控制,也没有占有这些念头,所以他们那个灵性很高。我们一般人讲通灵,或者讲有第六感,他真的。他们跟自己的人互通消息,只要静到那里一打坐这就通达了。不但意思可以能传达,他那个地方的形相都能看到,就像电视一样,不需要任何科学设备。所以他觉得我们这里用电话,他觉得很奇怪,他们不需要,他们用感应,我们称为心灵感应,能够传递讯息。

  这本书我也看过,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他们能保持住原始人许许多多的本能,这本能我们今天称为神通,我们失掉了。能力怎么失掉?妄想分别执着太多了。他们的一生,走的时候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而且随时还可以走,他要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他说这个人身体里头像电流一样,身命有开关,他只要把内心里面那个开关关掉,两分钟人就走了,他们自己知道怎么个关法。而且自己走的晓得自己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痛苦,没有忧伤。他们知道为什么来,来干什么,什么时候走。你说多自在。一生没有愁什么穿的、吃的、居住的、要用的,统统都没有,省事。

  他们自己称为他们是真人,称为我们这些文明人,他称之为变种人。我们已经被这些物质环境染污,严重染污已经变种,本能都丧失掉了。我相信这本书上所写的是真的,澳洲内部沙漠地区里头现在还有。这些人也知道这个世间会有灾难,他们说他们这一代是最后的一代了,现在他们不生育了,到最后他们整个族就在这世间消失掉,他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这个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许多地方跟佛经里面所讲的相应,很可惜的他们没有接触到佛法,如果接触到佛法,他们修行会比我们成就得快,比我们成就得高,这是肯定的。什么原因?烦恼轻,造的业少。他们也打猎,也猎取动物,但是他们打猎之前先沟通,先用心灵沟通,跟这些动物沟通。那个动物因为年岁老了,或者身体不好,牠愿意拿牠身体来供养,让他们来猎取,都是预先沟通的。所以对于这年轻小的这些动物他们决定不猎取,所有猎取都是预先沟通的,自动走到你面前来跟你接近,你可以便利于射杀。我们看到这些都好像是神话故事一样,这哪有这种道理!真有,确实有。

  所以这里你看只有十二个字,说得这么好,「业报揽缘,虚无自体,故无我所」,跟前面所讲的道理是完全相应。「由法无我,非断灭故,业果不亡,斯乃正理,圣教所明,不违现事」。这就是说明文殊菩萨前面提的,圣教里面所讲的「无我无我所」。一真法界里面决定没有对立,为什么现前这些现象有苦乐,有好丑,有内外,有这些东西,对立的这些现象发生?这就说一个是达真,一个是迷真,原因在此地。可是真永远是真,绝对不因为你迷或者是悟而有所改变,没有,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法界确实是无障碍的,这是真的。障碍,今天的障碍在哪里?障碍产生在我们自己本身,还是从心想生,因为我们心想有障碍,于是障碍就现前。我们心想有苦、有乐,苦乐就现前,如果你要看穿,苦乐就没有了,真的不存在,这不难实验。所以正是由于法无我才非断灭,如果真的有我、有我所,那就有断灭。业果不亡,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因果不空」,因果有转变、有相续、有循环。所以这六道里面恩恩怨怨,互相报偿没完没了,不管这个现象怎么复杂,怎么样去循环,事有理无,相有性无,依然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正理。佛菩萨的教诲,把这些事实真相统统给你说出来。

  真俗没有抵触。你要晓得为什么真俗没有抵触?真无自性,迷也无自性。换句话说,能现能变的无自性,所现所变的也是无自性,怎么会有抵触?佛讲真如,佛讲本性,佛讲法界,都是名词术语,名言,《六祖坛经》说得好,「但用名言无实性」。尤其佛给我们说并皆速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看《般若经》上结得多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正是前面第十首偈讲的「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你看这二十个字讲得多清楚、多明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这清凉大师很慈悲,后面还引用经论来说明。

  在这个《钞》里头小字,这是讲「二我俱空,不坏业果之相,空有无碍,二谛双存」,这是真理。他举《净名经》里面所说的「说法不有亦不无」,《净名》是《维摩诘经》,释迦牟尼佛,菩萨们说法,「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些你真的听懂了,这首偈的意思你自然就明了。后面又引《中论》说,经论所讲的意思都相同,《中论》里面讲「虽空而不断,虽有而不常(你看看这意思),罪福亦不失,是名佛所说」。后面总结,这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得好,「法若定有,不可造受,便违正理」。一切法不是定有,一切法是幻有,这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了解,幻有不是真有。真有那就坐实了,你就错了,就讲不通。幻有非有,真空不空,没有障碍,所以这个法界叫无障碍的法界。清凉大师总的来说这个法界四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圆融的,这里头找不到矛盾,找不到冲突,找不到对立,这才是正理。所以今天所谓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华严经》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66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368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