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07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七卷)  2005/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7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萨偈颂第一首看起: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前面文殊菩萨所问的,我们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菩萨所问的,几乎都是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修持上的通病,几乎一般人都有。非常难得在华严会上菩萨给我们问出来,『法首菩萨』代表佛陀为我们开导。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知道他不是真正七信位的菩萨,不是真的,都是古佛再来作斯示现的。正是所谓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七信菩萨而得度者,即现七信菩萨而为说法,我们就明白了,「法首菩萨」所说的就是佛说的,我们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要认真学习,依教奉行。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注了不少,这首偈注得很长。「十颂分二」,这就分为两个大段,「初一」,就是我们刚刚念过的「劝赞略说」,略说可见得文字虽然很短,意思很圆满。这四句,第一句「劝听」,『佛子善谛听』,特别着重这个「善」字,「谛听」是仔细的听,认真的听。「善」这个字重要,这个字确实是大乘教里面的关键,我们用耳听,不善;我们很用心听,我们这个心是第六意识,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也不善。那要怎么样才叫善听?《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马鸣菩萨说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叫善听。

  宗门里面常常讲的参究,参究是善听。为什么?不用心意识,用心意识就不善。心意识是什么,你一定要懂得。心是妄想,意是执着,识是分别,不用心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听经、读经、看经都不要执着,都不要分别,当然最好不要有妄想;不要有妄想非常困难,说实在话,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现在功夫就用在不用六、七识,阿赖耶暂时放一边,为什么?做不到,阿赖耶是妄想,就是我们常讲起心动念,这非常困难。转八识成四智是先从六、七转,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不就讲得很清楚吗?果上才能转,我们在因上用功夫。因上,「善」这一字就是你不用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善,认真仔细,所以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我们学佛,说实在的话,学了这么久,这么多年,要用菩萨这里的话说,不善学。听经不善听,看经不善看,所以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没有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原因在此地,这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说得也很好,他说得非常具体,「初句劝听,远离贡高轻慢怯弱三种杂染,方名善听」。马鸣菩萨给我们说的是总的指导原则,离分别执着,看看此地,这个很具体了。贡高是傲慢,这个得不到利益,为什么?真正得利益要虚心,你才得利益,谦受益,谦虚,自以为是就得不到利益。第二种是轻慢,慢也是骄慢,轻是轻视,没有把这桩事情看重,贡高是自以为是。对于道学轻慢,对于经教轻慢,对于老师轻慢,你还能有什么成就?正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了很多遍,「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高、慢都没有诚敬,这是不得利益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

  第三个是怯弱,这是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己无论在程度、在各个方面差太远了,这样深的经典我哪有资格来学习?正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的信心,这个人没有信心,不能自信;对佛菩萨很恭敬,自己觉得这么大的法,不敢当。还有一等人,都是好人,都非常难得,觉得自己一生造作许多的罪业,不敢见佛,在寺院里面大殿,大殿上的佛像不敢看。实在讲这种是很好的人,他有惭愧心,他在佛像面前觉得自己罪业深重,不敢见佛,不敢看佛,这个也错误;贡高我慢是错误,过分的自卑也是错误。诸位想想,这些是不是统统是分别执着?这是学佛不能得益的重要因素。

  那我们有没有?肯定是有,有自己怎么样?不知道。怎么晓得肯定有?我们的真诚心,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恭敬心,我们的精进心,不到位。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去检点,发现自己确实有贡高、有轻慢、也有怯弱,这个东西我们没放下,远离就是放下。把这些烦恼习气统统放下了,让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现前,那是我们的真心。真心在哪里?放下妄心就是真心,你可不要再去找真心,当下就是。用一个清净心、真诚心来接触佛法。

  「求悟解故,专一趣心」,此地讲的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专心。我们佛门通常见面大家合掌,合掌就是代表一心。这十个指头代表散乱,我把散乱收回来,所以合掌代表一心,一心是真正恭敬,佛法的礼节也是表法。我们掌是合了,我们的妄念有没有收回来?这就有问题了。形式上做得不错,还是有妄想,还是有杂念,心还没有收回来。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合掌的意思。什么叫学问?把你散乱的心统统收回来就是的。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求觉悟、求解脱,觉悟是智,解脱是行,我们求的是这个。如果你学佛还求名闻利养,错了;你还想求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永远不会开悟,永远得不到解脱,解脱是离苦。所以我们学佛,方向、目标决定不能有差错,这样就对了。

  首先你看要专心,要一心,然后去听教,「聆音属耳,扫涤其心,摄一切心,方名谛听」,把一切妄念统统都收回来,一心现前。所以,无论是读经(文字是音声的符号)、看经跟听经都需要懂得消归自性,随文入观,这个很重要;如果你有分别执着,你就没有办法随文入观。现在人的通病,普遍的病,没有耐心,心里面烦躁,静不下来。所以现在在国外许多地方,我们佛门这些大德,确实也很难得,看到社会的病态,他们在寺院里面办静坐班,很能吸引人。多少人到静坐班里来报名,来学静坐,他并不是学佛。就是什么?他太烦了,心静不下来,到这个地方来,佛堂里面来坐下来收心。这个也很有效果,总算得到一点安静,坐一个钟点,就是修清净心修一个钟点,坐两个钟点就修两个钟点。

  静坐班常常人都是满座的,确实是好事情。可是在这边虽然静坐了一、两个钟点,出了寺院之后他又乱了。这种情形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你在禅堂里面,在净舍里面,你跟外缘暂时离开。离开教室,离开寺院,你跟这个社会的染缸又投入了。这个问题就是你所学的,没有把它用在生活上,没有把它用在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你没用上;如果用上,那就很管用。用上要相当长的工夫,无论是在顺境、在逆境,善缘或者是恶缘,你都能保持着如如不动。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你要问难的原因在哪里?古人说得很好,《华严经》上你看清凉大师判教,信、解、行、证,这是修学的四个次第。我们想把心静下来,这是行,但是前面没有理解,所以行就不得力。佛祖教我们放下万缘,为什么要放下,不懂,勉强放下非常困难;如果真的把这些道理搞通达,明白了,放下就不难,就很容易了。事实真相,也真是难为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把事实真相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经》。般若的总纲领就是《心经》,你看《心经》多少字?二百六十个字,总纲!一展开,佛说了二十二年,所说的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无所有,真相毕竟空,真相不可得,《般若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这是真实智慧。看到事实真相,你说他放不放下?当然放下,诸佛如来彻底放下。

  诸佛如来,广义的说,包括此地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都是诸佛如来这个范围里面的,他们都放下了。九法界的众生,虽然学佛,也学佛菩萨放下,不彻底,不究竟,不是真的放下;真放下,管用,真放下,没有过失。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一样的也要为大众服务,在中国,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应化来的,善导大师也是弥陀应化的,还有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这大家都知道的,是弥陀化身。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应化在这个世间,确实为大众服务,也为大众做了很好的修学榜样。我们后学的人要会看,要能够细心体会得到,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所以古时候人福报确实大,一个道场常住里面的执事,住持、当家师、维那,许多都是佛菩萨化身来的。因为担任这些事务操心,耽误你修行,佛菩萨慈悲,他来照顾我们。你看,事他样样都做,做得很圆满,做得叫大众心服口服,心地里头一尘不染。凡夫要是做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佛门里面有个谚语说,这是佛门自己家里人说的,你想害那个人你就请他做当家师,你就请他做方丈。这话有道理,做了当家,做了方丈,如果没有德行,就变成此地说的贡高我慢。一天到晚忙着这些事务,忙着交际应酬,哪有时间听经?哪有时间去念佛?福报享尽了,道业不能成就,纵然为大众服务说做得好,修一点人天有漏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在佛门里面修行,什么人福报最大?清众,不管事,对一切事务不闻不问,一心念佛,往往这种人有殊胜的成就。哈尔滨极乐寺,我们在倓虚老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所看到的修无法师,清众。在寺院里面没有地位、没有身分,做粗活,他也没念过书。你看他往生多自在,预知时至,没有生病。极乐寺建成,第一次开戒,他到戒坛里面去帮忙,就是我们现在讲做义工。那个时候方丈是倓虚法师,监院(就是当家师)是定西法师,这两位大德香港人非常熟悉,以后都到香港来了。这是他们家的事情,修无师往生是他们亲眼看见的。

  传戒的时候,倓老请他的老师来做得戒和尚,他的老师是谛闲老和尚。住了时间没多久,修无就来告假,大家很烦恼。你答应到戒坛帮忙照顾病患,伤风感冒的需要人照顾,照顾病患,他要告假,他要走了。倓老是很有修养的,没有说话,可是定西法师就沉不住气,就把他呵斥一顿:你这个人怎么没有耐心,戒坛才只两个月的时间,你要走也得等戒坛结束,圆满之后再走。修无师就告诉这两位长者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他们两个一听,这个事情大了:哪一天走?修无师说,不出十天,请常住跟他准备两百斤劈柴,准备火化,还希望能有几个人帮助他助念。这都没问题,这是预先告消息,不超过十天。

  到第二天,他又来了,老和尚问他,你有什么事情?他就告诉老和尚:我今天就要走。常住立刻给他准备一个房间,也有几个很热心的人,听说他要往生,大家都很欢喜,帮他助念送他。你看看一点病都没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走了。助念的人就问修无师,这是恭喜他,真难得,他说过去这些往生的人,临走的时候都要作几首诗,作几首偈子,留给后人做纪念,他说你也给我们留一点纪念。修无师说我没有念过书,我也不认识字,我也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可是我有一句话留给你们,他说「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了这个话,说得很老实、很踏实,很有受用。要真干才行!

  我们学经教要真学,我懂多少我就做多少,经里头字字句句有无量义,所以经书读的时候读得有味道,你读一辈子,天天生欢喜心。什么原因?天天有悟处。如果天天念,天天没有悟处,你会念厌了,念到最后不想念了,没有意思;天天发现有悟处,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果然契入就欲罢不能,自自然然的不眠不休,吃饭忘掉了,睡觉忘掉了,经里头有法味,你尝到了。听经亦复如是,听出味道出来,一听就听八个小时,听十个小时,他不休息。我曾经听说,大陆上有些同修告诉我,他们听光盘听得很得受用,一片一片听。到第二天早晨天亮了,他不晓得天已经亮了,把睡眠忘记掉了。这是什么?得法喜,如果能常常保持,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看属于眼根,听属于耳根,都要懂得把心里面那些妄想分别执着暂时的放下。扫涤就是暂时放下,你的清净心现前,你听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清净心,听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清净心,时间愈久,你清净心能保持长久。像夫子赞叹颜回,「三月,不违仁」,也就是说,颜回的能力听到教训能够三个月不违背。他天天听,永远没有间断的听,那他就长时期的保存,听一次能保持三个月,真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想能长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个心常生智慧,我们只有一个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做得到。

  诸位如果要问我,像我们这样能不能做到?我可以告诉你,肯定能做到。你要问我,凭什么能够这样肯定?我可以告诉你,我是过来人,我跟同学们说过,我不是上根利智,我是中下根性,中下根性能有一点成就,就是决定不能间断。「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这就是说我们一般人,你读圣贤书可以能保持三天,那我天天读不就永远保持了吗?就这么个道理。

  一面读经,同时要把外面不善的缘断掉,外面缘几乎都是不善的。头一个不要看电视,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把这些东西你要能远离,你的心才得清净,这个东西扰乱心思。你常常跟这个接触的话,圣教都不产生作用,为什么?自己烦恼习气很重,这是你内心里的因,外面这些东西是缘,缘在外头一勾结,把你里面的烦恼全部引爆了,你还能受得了吗?所以外缘我们要远离,内里面我们用圣教、用经典来熏修,长时熏习,我们的观念、思想转过来了。要多少时间?根性利的要十年,我跟诸位说过,我不是利根,我转过来是三十年。所以我才有这个胆量跟诸位说,长时熏修你也能成就。你能够像我这样三十年锲而不舍,怎么会不成就?

  外面的染缘决定要放下,对于圣学、经教真正生欢喜心,你就尝到法味了,不要人督促,欲罢不能。这种境界很少人有,为什么?很少人能这样干法,真干你才能契入这个境界,你不真干的话你得不到。懂多少学多少,依教奉行,天天有进步,天天烦恼轻,智慧长,他怎么不快乐?所以方老师当年跟我说,就这句话把我引进门来,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他。确实,如果不是他,我不可能学佛,不可能接触经典。幸亏他的介绍,我也非常认真的来学习,得到了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世界虽然是个大染缸,我不接受它的染污,现在人讲免疫力很强,确实如此。

  经上讲的这些随烦恼,我们不是没有,很淡薄,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自然有把握。佛在经教里讲得太多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我们天天想的是圣贤的教诲,天天接触的也是圣贤的教诲,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念念向往极乐世界,你说哪有不生的道理?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对于这个世界就没有留恋。这个世界好像我们住旅馆一样,过两天就要走了,对这个地方确实没有丝毫留恋。这个世界放下了,一心一意想亲近阿弥陀佛,决定满愿。所以,「善谛听」这三个字的味道我们要明了。

  下面第二句,「次句赞问,显行称理,故名如实」。『所问如实义』,问得好,你所问的都是真实义,都是事实真相。菩萨修行如理如法,我们今天是在修行的道路上,道路遇到困难了。这个困难是自古以来,无量劫前,乃至于无量劫以后,三世诸佛在初发心的时候,我们都会遭遇同样的问题,同样的难关。文殊、法首都是过来人,这一问一答使我们警觉性提高了,原来我们迷在这个环境里头一无所知,没有警觉心,如果有警觉心那就好了。堕落在这个里面,所谓是「习惯成自然」,说个不好听的,已经是麻木不仁。好像皮肤一块地方麻木了,不知道痛痒,我们今天处的境界就是这样的。如果知痛痒,你有警觉心,你就会回头,回头是岸,知道自己有毛病,要想办法去对治。有很重的病,自己不知道,这是最可怜、最可悲的事情,佛菩萨在此地为我们提醒,提醒有缘人。跟菩萨有缘的,读到这个经,听到这个话,他会产生高度的警觉,他会反省,他会检点,他会改过自新,这个人这一生就有救了,就成功了。

  再问与年龄有没有关系?给诸位说,没有关系。修行是要有时间,没错。你年岁很轻,二、三十岁,再有三十年,行,你能把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控制得住,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我们今天已经六、七十岁,没有这个时间,也行。你真正明白了之后,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就是要真正放得下,心地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短时间也能成功,一年、二年、三年、五年,行!《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哪有不能成功的道理!

  这个「若一日到若七日」我见过,这个事情二十多年前了,我在讲经的时候提到过。美国华盛顿DC的周广大先生,他是个开面包店的,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临终前三天,因为病重了,医生放弃治疗,说他只有几天的寿命。这时候他家里亲戚有信佛的,找了一个老居士给他开示,劝他一切放下,念佛求生净土。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吩咐家里人:你们统统给我助念,其它的什么都不要管了,就帮助我念阿弥陀佛。愈念他愈欢喜,本来他是癌症,很痛,愈念他的痛苦减轻了,很欢喜。三天他就往生了,念佛往生,真的是三天,这是我们很多人亲眼所看见的。所以说年轻也好,中年也好,老年也好,关键在放得下,认真去干,不要有任何疑虑,能成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第一首偈后面的两句:

  【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这个两句一开端给我们说『非但』,这个意思就是讲,决不是只用『多闻』你就能够『入如来法』。「入如来法」,如来是从自性上说的,入如来法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讲的大开圆解,念佛人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单单只靠多闻做不到。所以,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言非但者,要兼修行,独用多闻,不能证入」,这个几句话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只用多闻没有用处,古人说的「说食数宝」,一定要行,要修行。

  修行两个字我们一定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行是行为,修是修正。行为无量无边,佛用身、口、意把它归纳,无量无边的行为总不出这三大类。行为有了错误,这个错误的行为就是烦恼,就是习气,就是造作一切不善。随顺烦恼的造作就是业,业就要招果报,果报是苦,所以我们要把行为修正过来。这个三大类,身的行为是身体造作,佛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譬如在《十善业》里面讲的,身的不善的行为有杀、盗、YIN,怎么样把它修正过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这就把身的行为修正过来。诸位要知道,佛在此地说三个是举例,并不是就这三桩,那你就完全搞错了;举要言之。

  言语的行为(口的行为)有妄语;两舌,挑拨是非,这是很不好的事情;绮语,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恶口,说话粗鲁,很难听。这是口业,无量不善的行为,佛举四个。怎么修正?从今之后不妄语。现在人说「这个我做不到,我不欺骗别人,我要跟人说老实话,那我处处吃亏」,怕吃亏;别人妄语欺骗我,我怎么可以老实对他?怕吃亏。怕吃亏的人真吃亏了,为什么?果报在三途。如果不怕吃亏,眼前吃一点亏是小亏,你是一个持戒有德之人,你来生生天,你看你吃亏了吗?眼前好像吃一点亏,后来有大便宜占,你念佛才能求生净土。

  念佛的人还要造口业,还要欺骗人,还要拨弄是非,这种人能往生吗?不可能,哪有这种道理?尤其在佛门里面,诸位读《地藏经》你就明了。过去我们还讲过一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个里面都是讲拨弄是非,破坏道场,那个罪都是阿鼻地狱。因为你破坏道场你是断众生的慧命,这个法师在这边讲经,讲的没有过失,你去举发法师的种种之罪,让听众对法师丧失信心,都不来听了,你把他闻法的缘断掉了,你要背这个因果。这个叫什么?断众生法身慧命,罪很重的!所以佛教给我们怎么样修正?不两舌,这个事情决定不干。法师、道场纵然不如法,也轮不到我说,我没有说的义务,自然有人说他。即使没有人说他,我们自己回避就好了,也不跟道场结冤仇,也不跟法师结冤仇,也不跟信徒结冤仇。这就对了,何必干这个?

  我们不要说是听的人家不善的批评,就是我们亲眼所看的,你也未必能看得清楚。为什么?佛经教里面说得很多,许许多多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是大权示现。看到他好像是疯疯颠颠的,干这些傻事,殊不知那些傻事真的是救了众生,救了人,我们看不出来。我们要等多少年之后,看到那个结果,才知道他做的时候是桩好事情,不是坏事。我们怎么看得出来?道场里头龙蛇混杂,真正善知识做种种善巧方便的示现,他一个示现一定是有目的,一定是有用意的。我们不知道,以为他有过失,任意去批评他,让别人起疑心,这个大错,这个罪很重。绮语、恶口,这是佛教给我们修行从这里下手。

  《无量寿经》上特别重视口业,把口业摆在第一位,就是说你从哪里去改过起、修行起?从口业上修行起,从今之后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的脚跟才站稳,最容易犯的。第二句才讲到身业,「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一般讲身、口、意,《无量寿经》上讲口、身、意,你想想这个排列的顺序,用意很深。世间人最容易造的是口业,有意无意,有意是罪,无意是过,这罪过,统统对自己修行产生障碍。意所造的是贪瞋痴,贪名也好,贪利也好,甚至于学佛贪图佛法,这都是过失,要改!不贪、不瞋、不痴。

  这个十条我相信每个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都学过。学了之后怎么样?你也看了,《十善业》你都看到了,你也听到了,没有去做,没有真正把三业的行为修正过来。念有什么用?你念经,你每天念很多经,经上所说的,一句都没做到,你所念的是白念了,只可以说你念经是口善。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勉励我们,「念经比骂人好一点」,李老师说出这么一句话,说明你得不到利益。

  所以,念经为什么还要听经?为什么还要学教?道理是什么?是解,你念经不解义等于没有念,你要了解经里头的意思。你看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会念,你不解如来真实义,那你怎么修行?解了真实义之后,你才能够用经典做标准,用经典做依靠,来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经典像一面镜子一样,面对经典就好像照镜子,这身上哪个地方有肮脏的,赶快把它洗洗干净,你会。经典义理通达了,那是照心的,照身口意的;身口意天天造很多罪过,做很多错事,你每天都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真修行。诸位要懂得,你才会真成就。你看经上常说,见思烦恼断了,或者我们用《华严经》上的话来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执着放下了(执着就是见思烦恼)就证阿罗汉果,脱离六道轮回。你再进一步把对一切人事物的分别也放下,分别是尘沙烦恼,证菩萨果位,脱离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去了;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生到那边去了。

  所以一定要真干,真干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所有一切不善统统放下,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我们的心要善、思想要善、行为要善,就是身业、语业都要善,三业清净,三业纯善,这才能证入。这就是要修,修什么?天天修,为什么要天天修?烦恼习气太重了,天天要修正,不修正它就偏差,它就误入歧途,时时刻刻要修正。你三天不念经,三天不听经,你就会有很大的偏差,你自己要认真反省一下你会觉察到,真的,不是假的,思想、言行都出乱子。今天学了,今天能够不出乱子,明天就靠不住了,明天怎么?忘掉了。天天要干,干了什么?天天要修,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修。

  我常常教同学,也是一个从根本上修行,从心地上,从起心动念上修,这是效果最好的。你要真正有这个心,真正有这么高的警觉,起心动念要把自己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立的念头放下,从这个地方用功夫。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我跟他不对立,你知道这个效果很殊胜。他跟我对立,我跟他不对立,他就变成孤立了,没有对手;对立是双方的,那一方没有了,这一方就变成孤立,要懂这个道理。孤立一段时期,那个对立就没有了,自然就化解掉了,所以化解对立就是化解矛盾、化解冲突的根本。是从我们自己本身下手,不从外面,不从对方,从我们自己本身下手。诸位细细去想这个道理,我们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不难放下了。放下说的容易做的难,原因在此地,你不了解事实真相。

  所以放下需要看破,我们学教,听经、学教,就学着看破。看破是什么意思?把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这叫看破。看破之后,放下就是修行,放下不善的心,放下不善的思惟、不善的见解、不善的言论、不善的行为,统统放下。所以说要兼修行,独用多闻就不能证入。你只有多闻,你没有修行,就是说你的思想、见解、言行完全都还是依旧随顺你的烦恼习气,你所学的这些经教都没有起作用,这怎么能证入?你就晓得修行多重要。

  「故下诸偈皆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这是下面总共还有九首偈。这一首是「劝赞略说」,后面是法首菩萨要正式为我们解释,说明为什么受持正法还有这么多的毛病发生,一桩一桩给我们解答,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烦恼习气。他向下九首偈颂统统用比喻说的,比较容易体会。每首的结论都是那两句,「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这些人只重多闻,疏忽了修行,所以一生不得受用,最后还是要去搞生死轮回,这就错了。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不再搞轮回。不再搞轮回,你要了解这一生当中决定不造轮回业,你才有希望能够超越;这一生当中还要造轮回业,你想脱离轮回就没指望。

  轮回的因(业因),那个不怕,因为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也很了解,因要是没有缘不能结果。譬如桃,桃核、种子是因,它的缘是土壤、肥料、水分、阳光、空气,统统具足,这个桃核它才能发芽,它才能够生长,从树苗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这个道理我们懂。如果这个桃核种子,我们把它放在玻璃杯上,放一百年它都不会生芽。什么原因?缘没有,这里没有土壤、没有肥料、没有水分,它不会生长的。这是说明我们自己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这佛在经上常说的。我们承认,我们肯定,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这十种种子都有。我现在就是六道里面的种子我把它的缘统统断绝,六道里面所有一切业缘不造了。佛所讲的杀盗YIN妄、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慢,统统是六道的缘,我们继续还要去造,我们阿赖耶里面的因就又增长了。佛法虽然听闻,那个种子非常薄弱,没有缘;六道三途的缘具足,虽然天天闻法,没用处,还是要堕落,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菩萨在此地一再提醒我们,一定要修行。你看后面九首偈,每首偈都跟你说「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不断重复在提醒我们,慈悲到了极处。后面清凉大师说得好,「此明不行之失,非毁多闻」,这是说明你不修行的损失,不是说多闻错了。多闻没错,而是你多闻你没有依教修行,依教奉行,奉行就是修行,这个道理要清楚、要明白。下面特别强调,「若无多闻,行无依故,是以不行为失,如调达善星」。这还举两个例子。你要不多闻,不多闻怎么样?你不能看破,就是你不能对事实真相通达明了,你不行,所以要多闻。

  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如果你要不多闻,你的修行就属于盲修瞎练,盲修瞎练决定不会断烦恼。你虽然好像很用功,你修行的还满像那么一回事,实际上脾气很大,分别执着很严重,这就没有用处。每天拜多少佛,念多少经,那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不是说你每天读多少部经,念多少佛号,拜多少佛,这叫修行;那是形式,那是外表,不是实质。实质怎么样?实质要断贪瞋痴慢,要断烦恼习气,这真修行。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特别是讲摆在面前人情事故,通达明了。真正有修行的人,对人处事一定应付得面面周到,样样圆满,这是有修行的人。真有修行的人他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他心地清凉自在,所以他有智慧,他没有烦恼习气。接众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慈悲心,表现出来的态度自自然然和蔼可亲,人人都乐意为他服务,他也念念为众生服务。

  所以,修行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经论,多读多闻,标准拿到了,合乎这个标准是善的,不合这个标准是恶的,依照这个标准修正自己身语业错误的行为。你不多闻怎么行?所以,你没有多闻,你的行就没有依据;你的修行没有依据,你怎么修法?用你自己的烦恼,用你自己的知见,我以为怎么样怎么样,这个标准是错的。你的标准是三途六道的标准,不是诸佛菩萨、圣人的标准,不是,你是三途六道的标准。所以不能行这是过失,这是受持正法而不能成就,过失都是因为你没有去做。

  下面举两个例子,这大家都知道的,提婆达多、善星比丘这两个人都是佛面前的弟子,释迦牟尼佛每一会讲经他们都在,多闻。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说得天花乱坠,一句也没做到。统统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现在人所说,满脑袋的胡思乱想,争名逐利,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放不下。所以,出家修行造作种种罪业,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已经给我们表演得淋漓尽致,又何况这三千年以后的现在!出家人所造的这些罪业,造的种种不如法,看看提婆达多不就明白了吗?不是现在有,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提婆达多是带头的,后面有六群比丘。所以僧团一开端就是龙蛇混杂,里面有好比丘、也有恶比丘。不过佛陀在世那个时候,好比丘的人数占多数,恶比丘人数少,那就是正法。

  「行之为得」,这是讲不行的,你看看不依教奉行的,像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两个人都是堕阿鼻地狱。真正依教奉行的也举了两个例子,「阿难,身子」,身子是舍利弗,像阿难尊者、像舍利弗、像目犍连、像迦叶,这些人都是依教奉行的。行之为得,他们的「得」是得证果,得开悟、得证果。

  「故自利利他之行,并须明达,誓穷法海,为种智因,但应善义,勿着言说」,这几句话是大师在这里劝导我们,给我们提出好的榜样。行门有自利、有利他,烦恼轻,智慧长,这是自利;断十恶,修十善,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是永远分不开的。你自行就是做样子给别人看,我学佛了,我是佛弟子,我这一生决定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不杀生这里面的深意是决定没有恼害众生的心。害是众生受到伤害,恼是令众生起烦恼,我们要是让别人因我而生烦恼,因我而受害,虽然没有杀他,这也是属于杀生的一种,也是罪业,不能有这个念头。

  他害我,我怎么办?我也不能害他,这个道理很深。他害我,我去报复他,我要去害他,我还是要堕三途,我错了,我没有把我的行为修正;我把我的行为修正,这是对的。所以外面人家毁谤我,我们可不可以毁谤?不可以,外面别人陷害我,我不能陷害他。甚至于别人要杀我,你就学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一丝毫瞋恚,没有一丝毫报复,完全接受。这是什么道理?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肉身哪有不死的道理?有生必有死,死的方式无所谓,什么方式都可以,你杀随你杀,身就舍掉了,放下了,精神向上提升。忍辱仙人这一往上提升,升到佛陀,成佛了,你说这是多大的自利,自利真利他!歌利王堕地狱,地狱罪受满之后出来,菩萨成佛了,他跟菩萨有缘,他过去杀他,有缘。菩萨发誓「我成佛之后头一个度你」,菩萨没有怨恨,不是说我将来成佛头一个来整你,来报复你,没有;我头一个来度你。这叫正法,这叫自利利他。

  学佛你要懂得,你所学的全部要落实到生活行为上,你的心里多快乐。别人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心里多快乐;如果你有瞋恚,你有报复,你心里头多难过。你是心里想受苦,还是想得乐?就在你这一念之间。你能够像佛菩萨一样,那就无比清凉自在,业障消了。外面对我们的伤害愈大,消业障消得愈大,伤害愈深,我们很深的业障也被消掉。怎么能还去责怪伤害我们的人,哪有这种道理?人家做很多罪过来替你消业障,这个事情只有学佛,真正学佛的人懂得,多闻不修行的人不懂。为什么?他还有怨恨心,他还有报复心,他还有嫉妒心,这个不行,这不是学佛。虽然受持正法,他只在听闻,他没有修行,关键在这个地方。

  我们到底是要真正修行,是真正要消业障,是准备在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亲近诸佛菩萨重要,还是要跟人家争这口气,非报复不可,还搞这个吗?非报复不可,就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不是苦这一辈子,不晓得要苦多少辈子,哪一辈子真正觉悟,「算了,放弃了」,你才能得解脱;你要不忏悔,你要不回头,无量劫之后都是报来报去,太苦了!所以说「故自利利他之行,并须明达」,明白通达,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你要明达你一定要闻经,你要多闻、多读你才会明达。

  在初学,这个多闻,初学跟真修的人不一样。初学,多闻是怎么?一部经,不断重复的听,这叫多闻。不是说所有一切经论你都听,不是的,初学的时候就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叫多闻。譬如初学佛的人,我教人的方法,你喜欢《无量寿经》,你听《无量寿经》的讲解,一遍听完之后从头再听,听第二遍,第二遍听完,再听第三遍。听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换经?听到明达,听到誓穷法海,这是什么?深入!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能不能把这部经听一千遍?果然听到一千遍,你成功、你开悟了,为什么?一千遍的人心定了,不再向外攀缘,心定了;心定,智慧开了,大彻大悟。悟了之后,再广学多闻,一切经你只要看一遍,你只要听一遍,全都通达了。

  甚至于一部经要不要听完?不要,你们看《六祖坛经》,法达禅师去见六祖的时候。法达是学《法华经》的,诵《法华经》三千遍,三千是个整数,决定是超过。我们知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法华经》一天念一部,《法华经》很长,七卷,我们晓得他已经差不多在《法华经》,就一部经上用功,差不多十年了。十年在一部经上,心是定的,虽然心定了,智慧没开。他向六祖大师请教,六祖说我不认识字,我也没有听过《法华经》,你念给我听。他已经读了三千遍了,熟透了,念给他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就止住他:可以了,行了,不要再念了,我都明白了。

  你看看,听一个开头,后头统统明白了,不要听了。给他讲《法华经》的义趣,法达一听就开悟了。哪个重要?一门深入重要!你开头可不能搞多,你要是广学多闻,那你亏吃大了,学一辈子什么都不通。果然学一部经的话,真正用上十年的工夫,也能像法达那个程度,不定什么一个启示,你觉悟了。守住这个规矩就是持戒,长时熏修,就一门深入,那就是修定;戒定慧三学统统在其中,这个方法多高明。「为种智因」,种智是成佛,成佛的真因。

  后面这句话很重要,「但应善义,勿着言说」,你要明了经里面所讲的义理,决不能着相。着什么?言说相。还不是马鸣菩萨所说的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看这个地方这句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06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08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