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6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九首看起。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这向上连接三首偈,七、八、九这三首偈,第七是讲布施、持戒,好比是城墙的基础;第八首偈讲的是忍辱、精进,譬如是宫殿;这一首是讲到宫殿里面的国王,『譬如大力王』,国王势力最大,称为大力王。『率土』是全国,全国人民都仰戴他,都爱护他,都尊敬他,服从他,这个比喻好懂。下面是法合,说『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菩萨就好像是人民,全国的人民。菩萨依靠什么?定慧就像是大力王一样,一定要依靠它。

  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学佛的同学可以说都有这个常识,定慧从哪里来,不能不知道。定慧从忍、进来,不能忍辱,不能精进,就没有禅定;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可是忍辱、精进一定是从布施、持戒而来的,所以佛法里面常常讲的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就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学佛,无论是在家、出家,对佛法的理论很欢喜,容易接受,而戒律往往就疏忽了。虽然名分上去受过戒,去受三皈、五戒、菩萨戒,受了之后,确实做不到!换句话说,虽然学佛,每天都在闻法听经,因为不持戒,所以就没有定慧;换句话说,佛法真实的利益没得到。

  如果有戒、有定、有慧,最浅显的利益是你身心健康,容光焕发,这肯定的。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戒定慧的心,天上人间无比殊胜!你的相貌可以跟天人相比,功力高的,天人还不如你。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来,相貌没转过来,体质没转过来,这就是我们戒定慧疏忽了,没有在这上面真正下功夫。虽然每天念佛、诵经、拜佛,形式上的修持都做到了,都不缺,可是实质上欠缺。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实质,三学展开就是六度。

  六度就说得详细一些,我们一定要重视。为什么我们的戒学没做到?原因在哪里?我们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贪着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放下,这里面贪瞋痴慢的烦恼没有放下。布施就是叫我们放下,真正会布施的人,把自私自利布施掉,这管用了。自私自利布施掉,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想,不再为名利想,不再为贪着享受想,不再有贪瞋痴慢。这些东西全是自私自利里头的,你要把这个舍掉,把这个布施掉。布施掉之后,三皈、五戒、十善,跟诸位说,这是我们自性的性德,是自性本有的。现在受了三皈五戒,自然全都落实了,哪有做不到的?哪有勉强?一丝毫都不勉强,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应该是这样的!杀生、偷盗不应该做,哪能做这种事情!真的回归到自然,自然就是十善。我们今天十善做不到,是违背了自然,违背了性德,这个道理要懂,要明了。所以,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就是因为没有真正修布施。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认真努力的来学习。

  再进一步要修忍辱,要求精进。《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在世间讲善法,忍才能成就;出世间法,忍才能够精进。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忍、进比过去祖师大德难,过去的社会安定,人心淳厚。无论是中国、外国,我们所接触的,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人心比现在淳厚多了。世风日下,所以在现前的社会,你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忤逆的事超过过去十倍都不止,中国谚语常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个话用在今天的社会,那是非常正确,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能提升到不如意事常九、十,不是八九,超过了。你不忍,这个日子怎么能过得下去?人与人之间,你要不能够忍耐,怎么跟人相处?能忍,知道应该要忍让,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圣贤的教诲。

  佛法的教学诸位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怎么教导我们?总不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八个字把一切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所演、所教的(演是表演,他自己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教导我们的)说尽了,八个字都说尽了。他所演、所教的,我们这一章经文里面所讲的六度、四等,四等就是末后一首偈所讲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佛所表演的,一生出现在这个世间表演的,不就是这个吗?慈悲为本,布施是慈悲,持戒是慈悲,忍辱是慈悲,精进、禅定、般若、慈悲喜舍统统是慈悲。

  慈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爱心,爱心用在与乐上,就叫慈,用在拔苦上,就叫悲,这就叫做方便,方是方式,是方法。爱用什么样的方式显示出来?用什么方法去落实?方便的「方」是这个意思。你的爱心怎么落实?「便」是便宜,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最妥善的方式,方便就是这个意思。最妥善、最适合,那你就晓得这里头没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它因时不同,因处不同,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它有变化的。不管怎么变化,决定是以慈悲为本,所有一切的作用都是慈悲的方便。

  在中国,儒家讲的五伦十义,五常八德,你想想看是不是方便?是!再仔细观察这个世间,古今中外一切圣贤,他们所表现的,他们所教导的,哪一桩不是方便门?全是!全都是以慈悲为本,你看基督教、天主教,经典里面「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那个「爱」就是慈悲。《古兰经》里面说,「安拉确实是仁慈的」,仁慈就是慈悲,一个道理,没有例外的。你从这些地方细心去观察,去体会,然后会发现,所有宗教创始人,我常常讲,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应化身。那个人是什么人?那个人是慈悲,变现出许多不同的宗教,变现出许多不同的色相,都是叫做方便。所以方便为门。

  我在日本访问中村老法师,我去年就访问他,他去年一百岁,今年一百零一岁,去年我好像是第三次还是第四次访问他。头一次跟他老人家见面的时候,他很欢喜,我提出这样的一个想法、看法。他告诉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创始人,统统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众生喜欢听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法无定法,身无定形,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相就现什么相,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相,应以天神得度的他就现天神的相,应以长者身得度他就现长者相,孔夫子、孟夫子,长者相!无一不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得大自在。这都是属于定慧,没有定慧就做不到。所以从忍、从进然后才能够得定、得慧,这首偈在给我们讲「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次偈二度」,次就是第九这首偈,这个二度就是定慧二度。「治坏失心因故」,下面还有讲「谓散乱坏静虑」,它对治坏失心因。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被散乱障碍了,散乱破坏了禅定,静虑就是禅定。静,经教里头有时候把它翻作「止」;虑把它翻作「观」,所以静虑也是止观,也翻成禅定。静是定的意思,虑是禅的意思,所以禅不是枯寂的,禅是明了,这个名词在翻译的时候是华梵合译。《六祖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什么叫禅定?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所以,不动心是静,虑是明明了瞭,可是不被外面境界影响。你眼睛会看,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张开眼睛,第一眼看外面的境界是见性见外面色性,这个跟诸佛如来完全没有两样,你见到诸法实相。可是第二念就变了,第二念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把见性见破坏了,就不是见性见。起心动念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立刻取而代之。阿赖耶起心动念,第六意识分别,第七末那执着,把静虑完全破坏掉。

  所以我们修禅定,禅定的功就是要破散乱。诸位想想看,我们现在的心是多么的散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念不住,睡觉都不老实,睡觉会作梦,梦还是散乱。如果是禅定的心,你得到禅定,得到定,就不会作梦。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定中有境界,这个境界就是通常我们讲突破空间维次。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是三度空间,你能够有定功,能够进入到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境界很多。可是不管什么境界现前,它不是梦境,叫定境,定中有境界,你不会影响。为什么?你不会起心动念,你不会分别,你不会执着。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心就是散乱的,你没有定功。所以,散乱破坏了我们静虑的心。

  「邪智坏正解」,这就是慧,般若智慧。为什么我们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失去?邪智现前,把正智破坏了,我们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看法看走了样子。

  我是在前两个星期,有个同学送一本书给我看,题目是「佛教征服中国」。我一看是外国人写的,中文翻译的本子。仔细一看,它是个系列,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研究汉学、研究中国的这些报告,有好几十种。我就找人替我搜集,大概买来了有二、三十册,相当丰富。我略略的看了一看,邪智坏正解!不但是外国人有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中国人自己也有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没有戒定慧,怎么能够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你没有真正智慧,你怎么能理解?这是一定的道理。

  几个人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严格的说只有一个人,佛陀。为什么说佛陀他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因为他没有障碍。经典上讲的三种障碍,妄想、分别、执着,《华严经》上说的;大乘经教里面讲的,叫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就是障,叫烦恼障,这三种烦恼把你的正知、正解障碍住。就好比我们看东西,如果我们戴三副黑色的眼镜,三副眼镜戴上去之后,对外面东西都看不见了。看不见怎么样?猜!猜测,猜测决定不是真相。这三副眼镜!

  三副拿掉一副,外面就清楚多了。那是谁?阿罗汉,所以阿罗汉叫正觉,他看的东西没错;虽是没错,还是不清楚。再拿掉一副,这就是菩萨,菩萨比阿罗汉就高明太多了,菩萨是正等正觉,阿罗汉是正觉。把最后那副黑眼镜拿掉,真相大白,那是佛陀,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比喻诸位容易懂。我们今天这些芸芸众生,无论中国、外国,统统都戴上三副眼镜。戴上三副眼镜看佛法,佛法也被他看扭曲了,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们常常讲时、处、人、事,千变万化!譬如这是个瓶盖子,我们这样放着。在这边的人,我们问他,这个东西像什么样子?他说这是凸出来的。在这边人看到,你问他,他说是凹进去的。这坚持、执着凸出来的人说:你说错了。他说:你说错了。两个人都错,两个人就互相打架,其实都没有看到真相,掉过头来一看都没错。我们现在看问题,毛病就发生在此地,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又何况一桩事情,方方面面,不止两面,不止四面,不止八方,佛给我们讲,一切法的成就无量因缘。

  佛在教导我们,这也是方便起见,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经上常讲的四缘生法,哪有那么简单?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们,任何一法你要细心去观察,首先观察体、相、作用。像我们这个经题,你看经题一开端「大方广」,大是宇宙的本体,方是宇宙的现象,广是宇宙的作用,现象的作用。你这三方面都看,都看清楚了,这还不够,还要看什么?还要看因、缘、果,体上的因缘果,相上的因缘果,作用的因缘果。还要观察理跟事,这是说了八面。任何一桩事情,你八面观察你才能看出一个端倪,没看错;体、相、用、因、缘、果、理、事。这算不错了!老师最后跟我说,你这样的观察法,你只看到表面。表面,那怎样才看到深入一层?

  八法每一法里头又有八法,体里面有体相用,有因缘果,有理有事;相里面有体相用,有因缘果,有理有事。八八六十四,你能够看到六十四面,你才入进去一层。到底有多少层?无有穷尽,六十四法每一法里头又有八法,重重无尽。什么人才能达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开示使我们稍稍能够体会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本有的,自性本来具足的。所以施、戒、忍、进、定、慧,都是性德,生佛平等,诸佛有,我们众生也有,无二无别。只是众生有三种障碍,诸佛如来这三种障碍都没有了,菩萨这三种障碍去掉两种。就如同我们眼睛一样,我眼睛能见,你也能见,菩萨也能见,佛也能见。我们的眼睛戴上三副眼镜,你也戴上三副眼镜,菩萨戴一副,佛没有戴。就是这个比喻!这个比喻不难懂,所以说生佛平等。

  佛教我们的没有别的,去障碍而已。六度是去障碍的,你看布施去什么?去悭贪,我们无始劫以来,迷失自性,生起悭贪的烦恼;悭贪就放不下,妨碍你放下。本来你清净心里头一尘不染,现在你的心不清净,患得患失,贪而无厌。这些烦恼本来没有,所以用布施的方法来破烦恼;换句话说,用这个方法来除障碍。持戒除恶业,忍辱除瞋恚,精进除懈怠,今天这里讲的禅定除散乱,智慧除邪见。佛教的这些方法,就是叫我们把那个眼镜拿下来,我们讲戒定慧是三副,讲六波罗蜜就是六副。你想想看,我们有邪知邪见的眼镜,有散乱的眼镜,有瞋恚、有恶业、有悭贪,六副眼镜!你每学一样就除掉一样,统统除尽了,智慧现前。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这就是正知正见,这是正解。

  我们看清凉大师后面所说的,「今菩萨定静惑乱」,你看禅定的功能是得清净心,不迷惑,不散乱。不散乱就是心里头不再胡思乱想,我们讲的意志集中,精神集中。我们今天的意志、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不生智慧,学再多的东西是属于常识,常识不是正知正见。为什么?都是从分别心里头生的,用佛法讲,从意识心里头生的,意识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生智慧,意识心生邪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你把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全看错,全想错了,这种错误的知见自然就带来错误的行为。说错了,做错了,这叫造业。错误的业就感错误的果报,错误的果报是什么?六道是错误的,十法界是错误的。正确的?正确是一真法界,我们见不到。

  一真法界在哪里?原来就在眼前。佛与法身大士他能够受用到,我们这些烦恼、业障没有断的受用不到。真的就在眼前,受用不到。佛菩萨受用到,佛菩萨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脱。法身、般若、解脱实在讲都在面前,哪个没有?个个都有。你迷了,它就不起作用,虽在面前,不起作用;觉悟人他不迷,他就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离苦得乐,不起作用,恰恰相反,离乐得苦,差别太大了!我们要想破迷开悟,要想离苦得乐,跟谁走?跟过来人走,你就没错。谁是过来人?佛是过来人,法身菩萨是过来人,祖师大德这些人,他们的心行,他们的言论,与经典相应而不违背的,我们可以跟他学习。为什么?他虽然还没有证得菩萨果位,但是他走的是条正路,他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跟,这是一条正路,一般讲成佛之道。

  定有这么大的功能,慧呢?「慧鉴万法,动寂自在」,动是你的行动造作,寂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无论顺境,无论逆境,无论是太平盛世,或是天下动乱,你契入这个境界,了解事实真相,无不自在!环境与你生活有没有影响?毫无影响。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真正功夫。

  「故菩萨依之以发通慧」,菩萨依定慧他就能发神通、智慧,六种神通、智慧。「赖之以证理果」,要依赖它,你就能证得理性无上正等正觉之果,你就能证得。下面是比喻,「其犹有力之王」,就好像大力王,有大德大能,大力之王,「澄清四海,明鉴万机」,澄清就是平定,平定四海。「明鉴万机」,这个国家里头小小事情,他都观察得很清楚、很明白。「故率土戴恩,天下仰则」,这是比喻,天下人民都得到他的恩惠,感他的恩,戴他之德,感恩戴德。所以,天下人归顺敬仰,这些人过幸福美满的生活,都靠这个大力王。

  菩萨能够转烦恼成菩提,证无上的佛果,一定要依靠定慧,这是我们一定要完全肯定认识清楚。定慧从哪里来?定慧一定要依靠忍、进;忍进从哪里来?忍进一定要依靠施、戒。所以六波罗蜜的关系在此地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接着我们看最后这首偈,第十首: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

  前面说过六波罗蜜,接着要讲四无量心,『四等』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我们看偈颂,『亦如转轮王』,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统治世间智慧福报最大的国王,称转轮王。我们这个地球,佛说了,如果有个大国王能统治整个地球,这个国王称为转轮王。转轮王有四等,这是最下的一等,他用四个比喻来说,金、银、铜、铁,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地球上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统治全世界的叫铁轮王。如果是金轮王,佛经里面讲,他统治的范围叫一四天下,这一四天下就是娑婆世界,有讲四大洲。他是一个星系里面的统治者,那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外层空间。

  为什么称轮王?轮,实在讲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力,确实就像近代我们一般科学家所讲的飞碟。你看飞碟就是交通工具,也可以做为战斗,像战斗机一样,可以做输送,可以做武力。它的形状大概是像个轮,圆形的,所以我们以前听说飞碟,看到很多这个照片,我们就想到转轮王。大概是转轮王(不是他自己来的)派人到这边来视查,换句话说,他的交通工具能够飞行的地区就是他管辖的地区,地球是属于他的领土之一。这个转轮王他在哪个星球上,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他的威力的范围。他轮的速度非常之快,佛在经上讲,一昼夜,我们今天讲二十四小时,他就能够周遍他的地区。如果说这个地区,我们讲是太阳系,这种交通工具在十几二十个小时之内,它就可以周遍太阳系所有的星球,你就知道速度之大!我们今天地球上还没有这种工具,还做不到。所以讲到科学技术,实在讲跟轮王相比还差很远。

  能够统治一个太阳系,一个星系,佛讲这就属于金轮王位,一四天下。如果要照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那个范围就大了。老居士讲得也很有道理,他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我也很服他。他说这一四天下不是一个太阳系,而是什么?银河系。为什么?太阳系是绕银河系转的,这个话说得是有道理。一个太阳系的轮王,那就变成铜轮王;统治这一个银河系的,才叫金轮王。这是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的,我也很相信他的说法,说得也很有道理。

  这一四天下有座须弥山,须弥山到底在哪里?他说在这个天下当中,黄老居士说,须弥山就是中国人讲的黄极。地球上有南北极,银河系也有南北极,我们称之为黄极,是银河系的当中。确实现在天文学家把这个图画出来,银河系当中确实是高出来的,它像个碟子一样;银河系状况像个碟子一样,确实当中特别厚,愈往外面去愈细薄。而我们太阳系是在边缘上,不是在中心。统治一个银河系的人,他的交通工具当然更殊胜,没有人能跟他比。一昼夜就能周遍这个银河系所有这些星球,他都能照顾得到,这是他统治的范围。所以黄老居士他肯定,一个银河系才是我们佛经里面所讲的单位世界。这样的单位世界一千个,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像这样说的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我们底下经文会读到,宇宙之大无法想象。这是讲转轮圣王。

  一般转轮圣王多半都是菩萨示现的,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应以转轮身得度者,即现轮王而为说法」,轮王几乎都是菩萨;换句话说,都是修六度,四无量心的,所以他有大福报。不是像在人间这个地球上,只是一片小小的领土就建立成为一个国家。所以现在变成地球村,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随着交通的发达,地区就缩短,我们环绕地球一周,两天时间就够了。我们相信还有速度更快的飞行工具,我听说已经研究成功了,从中国到美国只要四个小时,那我们讲环球一周,只要十二个小时。中国到美国大概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十二个小时就环绕地球一周。地球自转一周还要二十四个小时,将来这个飞机比地球自转的速度要快一倍。

  想到轮王、轮宝,使我们就想到飞碟,这是人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出来的飞行工具,因为轮王他是人,他不是天道。如果他是天道,天神,那是另一个空间维次的众生,他不需要用这种机械。所以绝对不是天人,天人有神通,他有神足通,用不着这种工具;凡是用这个工具,肯定他是属于人道,他没有五通,这是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

  因为他们都是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所以这种统治人会不会伤害人?不会,不但不伤害人,他还常常照顾一些苦难的人。诸位一定要知道他是人,他不是神,他没有神通;如果有神通,那就另当别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有许多灾难,轮王为什么不来救我们?大概是两种原因,一种是范围太广泛,讯息没有传到那边。正如同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在过去,没有信息,交通不便,许多地方发生灾难,几个月之后皇上才知道,消息才传过来,不可能立刻就知道。现在地球上发生什么事故,我们马上就知道,得力于信息发达,得力于交通便利。这是一个因素,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一切众生的灾难,真正的因是业报。如果我们对这深一层的道理要能够理解,也能够想得通,他为什么不来救护你?这种果报是自作自受。

  我这边有个同学,我平常不看报纸,从来不订报纸,他们把有灾难的报纸剪下来给我看。我这才晓得最近欧洲有旱灾、有水灾,都非常严重;美国有三个州最近发生风灾,损失非常惨重。在佛法里面讲,这些自然灾害的因是什么?都是人心。贪欲是水灾的因,瞋恚是火灾、旱灾的因,飓风的因是愚痴,地震的因是人心不平,我们讲的傲慢;贪、瞋、痴、慢所感到的灾害,是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如果人能够把贪瞋痴慢除掉,拔掉,这四种灾难就不生。我们在许多宗教经典里面去看,佛教有讲华藏世界,有讲极乐世界,华藏、极乐世界什么灾难都没有;基督教讲天堂,伊斯兰教讲天园,都没有灾难。为什么没有灾难?那边都是善人,都接受圣人的教诲,都能够依教奉行,所以它不受灾难。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纵然在今天有许多灾难发生,你想避难到哪里去避?没地方逃避。可是确实有个方法真的能够化解灾难,什么方法?断恶修善。贪瞋痴慢是恶,自性里头没有,用什么方法?用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就能够化解一切天灾跟人祸,都能化解。动乱、战争里面的伤亡,过去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都是命中注定的。命里头没有这个灾难,遇到灾难都能化解,正所谓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对于这两句说法能够相信,一点都不怀疑,如果遭难,那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断恶修善的人,纵然遇到灾难,他向上提升,他不往下堕落;十法界里头,你往上升,不会往三恶道去堕落。所以,即使遇到灾难,不惊不怖,没有惊慌,没有恐怖,心是定的,有定有慧。有定有慧就生死自在,知道自己到哪里去,欢欢喜喜,不怨天不尤人。你说这个多快乐,这个多自在!

  所以轮王,你看这是爱心,慈悲心,『能与一切乐』,这是他所统领的这个区域的一切众生。经上这里讲的转轮王,没有指是哪一个,既然不指哪一个,我们一定就想到是金轮圣王,金轮圣王他统治的地区就是一个银河系。这么大的福报,当然他有智慧,我们中国人常说「福至心灵」,福跟慧常常是起连带作用,大福德一定有大智慧,大智慧必然有大福德;小福未必有小智,小智肯定有小福。由此可知,修慧比修福重要。福不能自己享,再大的福报,如果自己享受,不肯分给别人,也很快就折掉,叫折福!自己有福一定要能布施,要能与一切众生共享,他的福报就享不尽。为什么?有福,布施又再种福,所以他的福报享不尽。这在前面都详细说过,施财得财富,施法得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四等亦如是』,「四等」就是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为它是无量,就平等;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也无量,所以称为四等。我们在去年过年的时候,写了一副对联,这个对联本来写的是「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法界跟娑婆只有学佛的人才懂,一般人不了解。所以为了大众化,我们把它改了,「爱心遍寰宇」,这个大家好懂,寰宇是宇宙,爱心遍寰宇。下面是「善意满人间」,当然这个范围小了,可是好懂。这是四无量心,「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要发这样的心,慈悲喜舍无量无边,无穷无尽,努力去学,认真的去修。

  对于一切众生,我们今天是住在这个地球,凡是住在地球上的所有一切众生,我们要把他看作一家人;所有一切人是一家人,所有一切畜生也是一家人。要有这样的爱心,这是《弟子规》上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这就是「善意满人间,爱心遍寰宇」。爱人,能够爱人,你就不会伤害,你能够爱人,你就真正能够关怀人。人家有什么事情得罪你,你就会原谅他,为什么?你爱他,你决定不会怨恨他。你自己亲爱的人有时候说话也难听,或者做出事情叫你不高兴,你会不会怨恨?不会。我们要学,从哪里学起?你看中国圣人教人真有一套,叫我们从「父子有亲」做起,太有道理了!我们不知道怎么爱人,年龄跟我们父亲差不多的,儒书里面讲,大我二十岁的人他就是我父亲这一辈分的,我都把他看作父亲看待;小我二十岁的人就是子女,要把他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父子的亲爱,这个亲爱是天然的。

  去年我访问日本,有位同修他带了他的四个月大的婴儿,我们一起去旅行。小孩长得很好,白白胖胖,每个人都喜欢。你看父母对小孩的爱,小孩对父母的爱,我就叫大家你们细心看。你看「父子有亲」,从这里就看出来了,没有任何条件,天性!长大要不好好的教,慢慢它就变质了。教育没有别的,如何能把这种亲爱永远保持,到一生都不失掉,那个教育就成功了。中国古圣先贤伦理道德的教育,目标就在此地,一生不会变质,这是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要把这分爱扩大,把「父子有亲」扩大,你爱兄弟,爱你的族群,爱你的邻里乡党。再扩大,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一切众生,这是圣贤教育。所以圣贤教育无他,爱的教育而已。

  爱决定不会害人,爱是和谐的,爱是和平的;和睦相处,睦里头就有亲爱的意思在;平等对待,这个平等就是父子有亲。年岁比我长的,我把他看作我的父母一样看待,平等;年幼的,把他看作自己儿女一样看待,这平等;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兄弟相待。整个地球、整个宇宙是一家人,本来就是一家人,是我们迷失了自性。为什么说本来就是一家人?佛经里头讲得透彻,宇宙之间无量的星系,无量的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佛教里面称它为法性,所有一切现象是法相。相从哪里来?法性变现的,性、相是一不是二。古人的比喻说得很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作法性,器比喻作法相,器离不开金,金离不开器,离金没有器,离器没有金;离相没有性,离性没有相。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比父子兄弟还要亲!你学了大乘你就明了,比儒家讲得透彻,讲得深刻。所以自自然然「能与一切乐」,能与一切乐是法尔如是,没有任何条件,它就是这样的。

  所以经文讲,慈悲喜舍能『与诸菩萨乐』,四无量心是性德。慈是与乐,帮助一切众生得幸福快乐,叫做慈,你有慈心,你还要有慈的行持。心永恒不变,行就是要随顺时、处、人、事,我们前面讲过四随。你懂得这个道理,今时、今处、今人、今事,他需要什么?他需要的是离苦得乐。那你要细心观察,苦从哪儿来?乐何以不得?当然这里头有近因、有远因,有眼前迫切的需求,也有未来的需求。近因要满足他,远因更重要,远因是什么?迷悟,悟了,真乐;迷了,真苦!迷了的人,虽富不乐,虽贵不乐,富贵都不乐;觉悟的人,贫贱都乐。你看夫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这种生活环境,夫子感叹说,要是别人,他就很忧虑,感到很苦。可是颜回怎么样?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夫子赞叹说,「回也,不改其乐」。明白了,觉悟了!就是对于这一切现象,性相、理事、因果统统明了通达,快乐无比,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的享受。

  有精神享受的人,我们要问有没有物质享受?有!他的物质享受跟一般富贵人物质享受不一样。他的物质是三餐饭吃得饱,衣服穿得暖,无论在什么地方,睡眠睡得好,快乐无比!释迦牟尼佛当年为我们示现的,是无比的福报,如来福报是达到究竟圆满,佛是什么生活?大概跟颜回差不多,有过之而无不及。释迦牟尼佛的财产是三衣一钵,其它的什么都没有;每天吃饭,外面去托钵,一天只托一次。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比什么人都快乐。他心里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利害得失,你说多快乐。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平等的教诲,他做到了,所以教导别人人家相信。

  你要能把这个理事参透,你才晓得佛家讲的不二法门,苦乐不二,贫贱不二,穷通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得大自在!与乐,这个与乐才叫做究竟圆满。而不是说,与乐是给你多少钱,给你房子,给你车子,不是这个意思,那你完全就想错了;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性相,性是体,相是现象;体是理,相是属于事。事有万端,理是一个,为什么会产生变化?这里头有因有果。所以佛用六个字统统包括到了,性相、理事、因果,把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包括尽了。你要是能通达,能明了,你就得大乐,这大乐里面流出来的就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是性德,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法尔如是!悲心是救苦,看到众生苦,你怎么能帮助他离开苦难,帮助他离苦,这叫悲,帮助他得乐,这叫慈。所以慈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心。

  后面这两个字也非常重要,「喜」,喜不是对自己,是对他,看到他离苦了,欢喜;看到他得乐了,欢喜。庆贺众生觉悟,回头了,离苦得乐。这个喜里面就没有嫉妒心,诸位要晓得,嫉妒、障碍很严重。嫉妒是什么?看到别人离苦,他不高兴;看到别人得乐,他更犯愁,总不愿意看到别人有好处。别人有好处,总得想方法去障碍他,去阻止他,这叫嫉妒;嫉妒造的罪业很重,果报也很恐怖。所以,喜是性德!由此可知,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或者儒家讲的本性,本性里头没有嫉妒,本性里面没有贪欲,没有瞋恚;既然没有瞋恚,当然没有嫉妒,嫉妒是瞋恚里面的一分。也没有愚痴,也没有散乱,所以称之为本善,本性本善。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一切众生本性都是本善。本善就是本来具足经上讲的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本来具足。这个东西不是从外头来的,就是因为有障碍。所以说如果你有嫉妒,喜就没有了;嫉妒是烦恼,障碍你自性里面的欢喜心、喜悦心。佛经里面讲,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从什么地方表现?从看到别人离苦,看到别人得乐,你会感觉得非常欢喜;这个人离苦得乐了,这个人破迷开悟了。

  末后一个是「舍」,这个字非常重要,舍是放下。放下什么?这个地方有个标准,也就是有个下手之处,「怨亲平等」,最重要的是要舍怨恨!我对这桩事情看不惯,对那个人看得不顺眼,这个烦恼习气要舍掉。所以,慈悲喜舍的修学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在人事这方面,你要肯学,确实会年年增长,月月增长。你说我们一般人,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慈悲喜舍都没有。没有慈悲,自私自利,有嫉妒障碍,看到别人比我好心里就难过,分别、执着样样都放不下。学佛之后,接受老师的教诲,好在我还好学,领悟力还很强。我一听就懂,就明了,才知道做人应该要这样!

  尤其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从佛法上的教诲,自性清净心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德相,佛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才恍然大悟。确实我有很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经上讲的这些烦恼习气,自己一反省,一样都不缺。怎么办?好好的改!用佛陀的方法,用布施改自己的悭吝,改自己的贪欲,舍!用持戒来改自己的恶业,用忍辱来改变自己内心里头的怨恨、瞋恚。用这些方法,统统要用得上,这叫真修行。

  所以,修行不是天天念经念好多,拜好多佛,那都叫形式,真正修行是从内心里面改过。这是章嘉大师他老人家苦口婆心教导我,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改过要从内心里头改,心正了,言行自然就正;心不正,那个言行是装出来的,不能持久,它会变化;一定要从心里头改,才能持久,永恒不变,真的觉悟,真的明白,那才管用。所以要舍,舍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生活当中舍怨恨。我对于人、对于事看不惯,不满意,有怨恨,这个念头要舍;念头舍掉,行为就没有了,行为自然就变得和蔼可亲。你必须要知道,你心里头没有舍,完全表现在你面孔上,表现在你行为上。人家看到怎么样?看到不敢接近,你这个人很难相处,你这个人瞋恚心很重,嫉妒心很重。所以善人、好人远远的离开你,对你敬而远之;不善的人来跟你做朋友,来拆你的台,来惹你的祸,麻烦就大了!所以,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慈悲喜舍。

  智首菩萨所教的全是智慧,全是慈悲。你看看能「与诸菩萨乐」,这个「诸菩萨」是从初发心到等觉。诸菩萨,五十一个阶级的菩萨,没有不修慈悲喜舍的。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讲,「四等为因,自他安乐,招果无尽故」,这句话希望我们要把它记住。慈悲喜舍带给自他的安乐,无有穷尽;这个无有穷尽,到后面经文里头还有很细的讲解。我们现在是念到第八信位,下面经文详细说明的是在第三地,还有相当长,当中还有一段长文,以后会详细再说明。现在最好我们要捉住慈悲喜舍,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认真的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5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2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