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48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八卷)  2005/10/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8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

  【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四答入问」,云何是佛境界入,答这一句问。「谓世间即是众生世间,国土即器世间,一切者遍法界故。入有二义,一以智身潜入,密益众生故。二以色身现入,显益众生。智身难知,文中偏显」。清凉注的不多,意思很圆满。入,契入,这个入是问的佛,诸佛如来,何等是佛境界入;换句话说,佛与法身菩萨怎样入十法界。一般大乘经里面常说,十法界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入就是应。这个地方清凉跟我们说出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智身潜入,智身没有相。这句话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如来以无尽的智慧暗中保佑一切众生,就这个意思,也是佛门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迷失自性,造作罪业。造作罪业有没有果报?有。如果没有如来智慧慈悲的加持,众生所受的果报就不堪设想。造作极重的罪业,还能够活在世间,佛菩萨暗中保佑。谁知道?现在我们要说这些话,别人说我们迷信,不但不感恩,还要骂迷信。佛菩萨是不是因为众生不能接受,还要侮辱诸佛菩萨,佛菩萨就算了,不再管他了,是不是这样?不是,佛菩萨永远在照顾大家。照顾大家,还有六道三途,由此可知,六道三途已经把众生的罪业减轻了,冲淡了。我们在讲席里头过去也提到过很多次,我们用大海里面的浪来做比喻。众生造作大风大浪,佛菩萨的心水是平静的,大风大浪跟平静的水一接触,平静的水也起了波浪,大风大浪被平静水这一冲,减弱了,这个道理、这种现象我们能够理解。

  佛菩萨在暗中密益众生,这个密不是秘密,深密,利益众生,众生不知道!众生造作极重罪业,毁谤佛菩萨,侮辱佛菩萨,残害佛菩萨,佛菩萨为什么还要密益众生?这里头的关键是觉迷。众生迷,不知道,如果众生哪一天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不生感恩的心。现在因为迷了,不知道,所以不但没有感恩的心,还要糟蹋佛菩萨:这个东西是迷信,这不可以相信的。这个道理我们冷静去思惟,也能够想象得到。佛菩萨怪不怪众生?绝对不怪。佛菩萨怪众生,他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何以不舍众生?众生跟佛菩萨一体。这《华严经》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整个宇宙是一体,一个心性所现的,迷失了心性,那个心性就叫做阿赖耶。阿赖耶跟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觉了叫心性、叫法性、叫佛性,迷了叫阿赖耶,心现识变。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是自性所现的,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的,怎么能怪他?

  我常常用身体来做比喻,我们这个人的身体,诸位都晓得,许许多多器官组成,组成这个身。这个身是一体,眼是这个身的一部分,耳也是一部分,每个器官,各人发挥各人的功能。眼能看,它的功能是见,耳它的功能是听,各有各的功能,都发挥到极处,彼此互相合作,没有一点矛盾。每个器官,甚至于组成器官的每个细胞,在整个身体里面都是平等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个人身体健康长寿,和!和从哪里来?和一定从平来的,平一定和,不平就不和了。身心平和,健康长寿。刚才黄老居士到我们这儿来访问,很多同修看到了,他今年九十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西藏去了好多次,最近从印度回来,告诉我昨天从云居山回来,到处跑,跑得不亦乐乎!护持佛法尽心尽力,他除了护持佛法之外,他头脑没有别的念头。你跟他接触,你看他多慈悲、多么慈祥,我们就明白了。

  所以佛菩萨对恶人,你看在《八大人觉经》里头,这我们常念的「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旧是过去所做的那些错事、那些罪孽不要放在心上,现在正在造作恶业的这些恶人,你也不要去恨他,也不要去批评他,看到笑笑,合掌令欢喜。他正在迷惑颠倒,你跟他讲这些道理,他不能接受,但是合掌,我们笑容回答他,这个行,他也欢喜。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换句话说,你不要引起别人生烦恼。佛菩萨这样教我们,他当然统统做到了;世间极恶的人,佛菩萨要对他有瞋恚心,对他有歧视,他就不是佛菩萨,他是凡夫,跟我们一样。凡夫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佛菩萨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舍弃了,所以心才叫真正平和。有这些东西心就不平,气就不和。

  你看看这个世间凡是健康长寿,你细心去观察,你向他去请教:你为什么这样健康?为什么这么大年岁还跟年轻人一样?没有别的,心地清净、平等、慈悲,这三个条件决定少不了。无论是哪种族群,无论是哪个宗教,凡是健康长寿,总离不开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对自己清净,对别人慈悲。我们能发这个心,不论你信不信佛,你就会得佛菩萨威神加持。佛菩萨以智、以慈悲加持你,不是说学佛才得佛菩萨加持,不是的,不学佛也得佛菩萨加持。不学佛,没遇到缘,佛菩萨看到这个人做人不错,好人,哪有不加持的道理?连恶人佛菩萨都不舍弃,何况是好人,这个道理要懂。

  大乘教里头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作恶的人不能够舍弃,为什么?帮助他回头,这是教育。我们天天在提醒同学,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教什么?这在佛教里面大家都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不是一个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这三句是总纲领。佛菩萨哪有作恶的?哪有不行善的?断恶修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自净其意。心地清净生智慧,这个智慧与诸佛如来的大智大慈自自然然就接上,像现在这个电器感应一样,他就有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就应,你的智慧愈来愈大,你的慈悲心愈来愈广。如果我们愚痴,只知道自私自利,只晓得损人利己,这样的时候智慧慈悲都没有了,佛菩萨的智慧慈悲就加不上;不是不加,加不上,因为你有抗拒。佛菩萨加持就像光跟电一样,遍满虚空法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平等的加持。至于有些人得的多,有些人得的少,甚至于有些人还得不到,那是众生的接受。你能够跟佛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个加持就非常的明显;如果我们自己的心愿行持跟佛菩萨相违背,那就加持不上,道理就在此地,这叫真平等。

  为什么我们要修德?修德引发自性里本具的智慧德相,同时得到佛菩萨加持,速度快,提升得快。如果自己不肯认真的修,天天诵经拜忏也是枉然。所以佛法的修学,要从心地里面去改。佛法称为内学,不向外求。向外去求的,那叫外道。外道并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不是这个意思,外道叫心外求法。我们如果忽略自己内心的觉悟,破迷开悟,不懂得求内心觉悟,一昧求佛菩萨保佑,这是迷信,这是做不到的。偶尔我们看到有人求佛菩萨保佑,真的有感应,好像有求必应,是不是真有求必应?不尽然,一百个人去求,真正得感应的一、二个,大多数都没有,这你能相应吗?

  但是佛家讲的话不是假的。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求有理论、有方法。如理如法一定有感应;不如理不如法,没有感应。不是每个人求每个人都有感应,就是他如不如理、如不如法。你是为自私自利,大概都没有感应,你是为一切苦难众生,很有感应,为什么?诸佛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你也发了大慈悲心救苦救难,你跟佛菩萨心愿行都同,这个感应就现前,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这是以智,智慧慈悲密益加持。在学佛时间长一点,善根福德深厚一点,这些人都有这种感应,都能够相信而不怀疑。

  另外一种,这是「以色身」。色身有两种,一种是应身,一种是化身,这都有色相的。真的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佛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身。佛菩萨应身在中国,这历代也不少!但是所现的不是佛身,有现的是比丘身、有现的是居士身,这在史书里面都有记载。一般人大家都知道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这个传说日本人相信,韩国人也相信。

  佛到中国来现身,现比丘身,出家人的身分,没有现佛的身分。永明延寿禅师、善导大师都是阿弥陀佛应化而来的,也是现的比丘身;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再来的,现的是居士长者的身分,这历代很多。最近的,印光大师,这诸位在《文钞》里面你都能看到,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应身来的,也是现的比丘身。天台国清寺,唐朝时候出现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应身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是身分暴露了,身分没有暴露的更多!南北朝时代宝志公,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这都是以色身现入,入我们这个世间。

  这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应现在九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同时可以现无量身。他有没有去作意?给诸位说,决定没有。他要是想一想,「人家那个地方缘成熟,我得该去了」,有这个念头是凡夫,这个念头是妄想。众生确实起心动念,佛菩萨有感,可是佛菩萨应,确确实实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无论现什么身,无论用什么法教化众生,都是自性智慧的流露。以智身暗中加持一切众生,现色身是明显的显益众生,那个智色没有两样的。

  佛菩萨怎样利益众生?佛教里头也讲得很简单、很清楚: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破迷开悟,方便法!这个慈悲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性德,这种慈悲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凡夫不行,九法界众生都不行。四圣法界里面,那个慈悲心里面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妄想有。我们六道凡夫这三种都有,分别执着妄想统统都有;证得阿罗汉之后,执着没有了,他有分别、有妄想;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妄想没断,分别差不多要断,没断尽,还有很细微的分别;那个很细微的分别断掉了,只差妄想,妄想也能伏住,超越十法界,大乘教里面称他为法身菩萨,称他为诸佛如来。显密都加持众生,众生不知道感恩,不晓得人家在暗中帮忙,更不知道宇宙是一体,不晓得!

  佛菩萨亲证宇宙是一体,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讲相范围就大!有情世间跟器世间都是相,有情世间,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动物、叫生物,有生命的;无情众生我们现在叫它做矿物,叫它做无生物,没有生命的,现在用这个名词。在佛法里面名为有情跟无情。虽然它无情,无情就是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着,它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但是它有感应。为什么会有感应?它有法性!众生有感它就有应,那是法性本具的本能,不要起心动念,自然有感应。像江本胜博士这个水实验,这就证明出来了,那是感应。我们以善念感,它反应的结晶很美好;我们以恶念去感,它的反应显现出来那个色相就很难看,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更没有分别执着,自自然然的。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这里有佛菩萨特别的加持。

  大乘教里常讲「境随心转」,《楞严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如来所住的国土叫净土,众宝庄严。我们也听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不二法门,我们今天住的是秽土,净秽不二,真的不是假的。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佛土染,心秽则佛土秽,哪个地方不是佛土?这是佛土,佛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土没变,我们自己的心变了,所以我们居住外面环境跟着变了,境随心转,就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居住地球上的人,每个人心地都善良,这个世界立刻就变成天堂。人人都有十善心,人道就变成天道;人人都有严重的贪心,人道就变成鬼道;人人都愚痴,人道就变成畜生道。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事实真相?想通了、想明白了,你就知道怎样做了。

  人生在世第一桩大事就是要学纯净纯善,佛菩萨做出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别的不要看,你只看释迦牟尼佛,向他学,他住的是净土。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年了,中国的记载,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外国人的记载,我们也不知道他根据什么说的,外国人都是承认的二千四十九年,明年是二千零五十年,今年是二千四十九年。这我们不要去管它,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很难讲,这个官司打不清楚。每种说法它都有根据,到底哪个根据是真的,哪个根据是差误的,那就没办法考查了,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只知道这个时间很长,这就行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愈是久远,距离我们愈远,我们学习愈困难,所以举比喻愈近愈好,我们感到很亲切。最近,印光大师,距离我们很近,我们知道。

  印祖往生在抗战期间,所以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你看印祖一生的行谊值得我们做榜样,值得我们学习,这就很好。所以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是印祖的学生,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他很谦虚,他叫我学印光大师,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叫我也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在哪里?留下来这部《文钞》就是。你好好去读《文钞》,了解祖师教诲的义趣,依教奉行,你就是印祖的私淑弟子,真正是印祖的学生,真正是印祖的传人,这哪里会有错?老师教我,我确实依教奉行,我无论在什么地方,《印光大师文钞》我不离开。现在有《全集》精装七本,我还是常常看,向他老人家学习,这很重要,这现代人。

  可是他给我们有很多很好的启示,譬如现在我们把佛教弘扬的方法,用网络、用电视,甚至于我们还在努力把经典用连续剧的方法来播出,这印祖给我们的启示。弘化社曾经印过《归元镜》,我翻开来一看是剧本,古人编的。我想应该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法师编的,懂得这戏剧。这里面演三位大德的故事,第一位是永明延寿,莲池大师,把大师一生的事迹用舞台来表演出来,这难得!这三位法师是慧远,我们莲宗初祖,永明延寿跟莲池大师,这三个人。这个启发我,现在用连续剧的方法会比舞台剧收的效果更大、更有效。所以用音乐、用美术、用雕塑,许许多多这艺术的方式来弘扬佛法,来劝化众生,帮助大家断恶修善,帮助大家破迷开悟,终极的目标是帮助大家离苦得乐。

  如果你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你纵然是离苦,苦的根在。除草没有拔根,好像是没事了,碰到春天又生了。那要怎样才把苦拔尽?必须要永离十法界,永离六道还不行,要永离十法界。这桩事情谈何容易,不要说是十法界,脱离六道就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佛讲八万四千法门,这里头还有一个特别方便门,就是带业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要没有这个法门,《华严》就不能圆满,那只有度上上根人,中下人没分。所以《华严》最后有这一门,我们在「入法界品」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修什么?修念佛法门,怎么知道?你看他老师,他出来参访头一个老师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叫吉祥云比丘,吉祥跟德是一个意思,翻译的不同,教他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你看看,第一个老师、最后一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先入为主,就是说明善财一生修学以什么为主?以念佛为主,遍参一切法门,成就圆满智慧,虽然成就圆满智慧,最后还是导归净土。我是看了这个经文,才把从前羡慕教理的心放下了,回过头来跟着善财走,跟着文殊菩萨走,跟着普贤菩萨走,统统都是发愿求生净土。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不想讲《华严经》了,上一次讲这个讲一半不讲了,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这多好!《无量寿经》分量少,内容、效果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相同,我何必要用这么多的时间在这个大经上?所以就舍弃了。

  这次再讲大经,韩馆长的启请。她在往生之前的两天,一再要求希望把《华严经》重新讲一遍,留一套录相带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她。答应当然要兑现的,所以才有第二次启讲《华严》。讲《华严》也就是讲大本的《阿弥陀经》,天天念佛,天天回向。这部大经讲下来之后,对于弥陀净土更是深入,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所以我也想到,《无量寿经》、《弥陀经》要真正讲得好,要懂《华严》;不懂《华严》,《无量寿经》跟《弥陀经》都讲不好。这是《无量寿》、《弥陀经》的根本!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偈颂第五首:

  【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

  经中所说的一切甚深,我们必须要理解,这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一切众生跟诸佛平等平等,无有差别,这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为什么实际上好像有这么大的差距?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差距这么大。这个差距是一种幻相,不是真实的,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并没有失掉。所以佛法讲这个「失」,迷失,你迷了好像是失掉了。

  这桩事《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有个很好的比喻,「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个故事我们要换个方式来讲,大家就很好懂。现在学校我很少去过,特别是中小学很少去参观过,教学情形不知道了。我们这样的年龄,念小学正好是在抗战期间,小学、初中都是在战争的时候,为了要防止日本人的空袭,所以小学生就要接受一点军事训练。不但有童子军,还有军事训练,军训,有这么一个课。每天早晨都有紧急集合,我们学生要把衣服、帽子都穿得整整齐齐,参加紧急集合。常常有同学帽子戴在头顶上,这一慌张找不到帽子,到处问人: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人家说:你帽子不在头上吗?这叫迷失,有没有失?没有失,一时迷惑不知道帽子在哪里,实际上戴在头上,跟演若达多那个故事就很接近,这样讲大家都好懂,所以说没失!因为你现在有了妄想分别执着,你不知道了,就好像帽子戴在头上不知道,到处去找帽子。宗门有句话说得有味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到处参学,向别人请教怎么样明心见性,最后真的一觉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当下就是,何必那么辛辛苦苦去找?可是没悟,那真的是到处找都找不到,觉悟了之后,现成!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智慧德能全是自性本具,然后你就想想,经上说的哪句话不是说我们自己?哪首偈是与我们没有关系?字字句句都是说的自己。如果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会很认真的学习,随文入观,随着经文的进度,提升自己境界。我们现在念到第十个单元,「佛境界甚深」,第十个单元是第十信的菩萨。我们念到哪一段,自己就提升到这段,念初信,自己是初信位菩萨;念六信,自己是六信位菩萨;念七信,自己是七信位菩萨,你怎么不法喜充满?这就是夫子在《论语》里头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的境界天天在上升,烦恼天天轻,就是迷惑天天减少,智慧天天增长,德相也天天在增长。德是德能,相是相好,统统都在增长,这是学佛真正得利益。

  前面这法身菩萨就是诸佛如来,讲到入,我们怎么学法?要真学,不学不得受用,这就是缘分。有缘分,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这就是色身现入。没有这个缘分,我们常常念着他,常常想到他,我们一般人讲,我们每天念佛诵经,做种种好事,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这个道理。回向的意思就是我常常想着他、常常念着他,没有把他忘记,这就是对的。

  佛法教人虽然是平等,但是学习的过程当中,有远近、有亲疏,特别要注意的亲近的人先度。哪些是亲近人?你的家亲眷属跟你最亲近了,你要帮助,他们是第一个对象。怎么个帮助法?你自己修得不好,家里人看了不顺眼,你就不能帮助他。你自己果然修得很好,你家里人不能不另眼相看,自自然然会向你学习。所以佛法最重的,身教!身教是什么?你改变了,你的烦恼习气毛病真改了,人家怎么不佩服你?从前不知道慈悲对人,现在懂得了;从前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现在看什么都顺眼;从前一天到晚板着面孔,现在遇到任何人都欢欢喜喜,笑面迎人,不一样!温文有礼。

  这些具体,我都常常劝勉同修,在《弟子规》、在《十善业》,你要好好认真去学。我们这一品「菩萨问明品」,下面「净行品」,「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天天会遇到的一些事情,一般人讲家常便饭,没错。事事物物当中,你学了佛之后,你看法不一样,底下这一品我们就学到了。然后你才晓得这一百一十四条,比《弟子规》殊胜太多!拓开了心量,引发了自性无限的慈悲,成就自己,利益众生。所以我们所学的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上,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否则的话,所学无所用。

  这里面,人事环境里头有善缘、有恶缘,善缘要念恩!别人对我有好处,我念念不忘。虽然没有机会报答,这些人总是希望看到我们在学业、道业上有进步,他就欢喜。所以我们要为了他欢喜,不辜负他的期望,认真努力修行,这就是真正以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这是报恩的一种方式。如果对于恶缘,这常常找麻烦的冤亲债主,我们也要把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天天念着他,念着他的好处,忘记他的不好处,这是真实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希望把这个怨结、误会化解,你学的就有用处了。知道报恩,知道把怨结化解,菩提道上就会一帆风顺。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没有进步?就是不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落实到自己处事待人接物。

  昨天有同修传来一份讯息,是报纸上刊登的。广东有家公司想招考一个职员,薪水很高,年薪好像是十八万,年薪十八万就是一个月一万五千块。很多人都想去应征,但是老板第一个条件要背《弟子规》,不能背《弟子规》的这头一关就过不去,所以很多人去应征,都没有办法进去。有些人对这个都很有兴趣,尤其这么高的薪水,很希望能够应征。但是从前也有少数人听说《弟子规》,但是他说这个东西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不重视。现在看这个样子,《弟子规》的教学慢慢在社会上被人重视了。记者访问老板,老板说如果这个人学了《弟子规》,他就是个很好的职员,老板可以不用管,他自动自发!完全正确。

  好像在去年年初,我有个机会访问堪培拉。那个时候澳洲公民部长,他跟我是老朋友,请我吃饭,告诉我澳洲政府现在有计划,在十年之内接受二千万的新移民。澳洲现在的人口是二千多万,再接受二千万,将来澳洲人口达到五千万人,等于说增加一倍。我当时就跟他开玩笑,我说一下增加这么多人来,当然它也是慢慢,十年!十年新移民达到二千万人,平均是每年有二百万人,有二百多万人,平均。

  我说这些新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信仰,跟我们原有的居民一定会有冲突,所以政府想到这个事情。我跟他说,我说:我有办法。他说:你有什么办法?办班,像《弟子规》的办班,来教学,新移民、旧居民一同来学习。内容教什么?教怎样和睦相处。他说这个好。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期,利用学校的教室,他们放假了,我们利用教室免费来教学,就教这一门课,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听了很有兴趣,他说这个好,这将来他说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定要来学这个课程,他不学这个课程将来找不到工作,公司行号老板一定头一个就问你,你有没有学过与人相处这门科目?没有想到我们广东这家老板他已经带头了,很好的一个讯息,这样子大家会重视中国传统的教育,传统教育真管用!

  现在科技再发达,你不会做人,你跟人与人不能相处,常常有冲突,还会有什么好的成就?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你这个家不和,不和你的社会就动乱,常常就有麻烦存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没有别的,爱的教育,和平的教育,人与人如何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的教育,你说这多重要。这种教育在中国流传了五千年,中断,我们仔细去想想,大概中断了八十年。八十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是也不短,现在要救还来得及。哪些人救?工商业的老板他有这种见解、这种决定,那就把中国传统教学救起来了。所以我们看到非常的欣慰,将来这门课大概是会传遍到全世界,不能不学,这门课是学做人。科学技术需要,做人更重要!做人做到家了,做到真正究竟圆满了,是佛、是菩萨,真的是达到究竟圆满,这我们也要清楚的了解。

  这首偈是答智问,「何等是佛境界智」,答这一句问。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五答智问,上半权智,横无不知,故云自在。竖达三际,故无所碍」。我们就先看前面这两句。『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障碍,你问他过去的,他知道,你问他未来的,他也知道。他为什么知道?他见到了,他听到了,他接触到了。这我们很难理解,人怎么能够回到过去,怎么能够进入到未来?现在科学家很关心这个事情,对这个事情非常有兴趣,而且从理论上讲可能。

  美国太空总署发表这个讯息,我们看到了。锺茂森博士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报告,我们的网络数据都有。科学家发现,空间跟时间都不是永恒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跟时间都等于零。如果空间等于零,远近就没有了;时间等于零,先后没有了,不要说几万年之前,百万年、千万年、亿万年之前在哪里?就在现在。过去如是,未来亦如是。然而怎样把这个条件具足?这就是个难题。可是这个问题,科学家没有学佛,没有研究宗教,所以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佛法里面讲,空间跟时间根本不存在,一真法界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天这是世尊讲的方便话,每天你可以去供养十万亿佛,十万亿就是十万亿个世界,你说这多远、多大,空间没有的时候,距离就没有了,这个可能。你还能够参访过去佛,也能够参访未来佛,这时间没有了,没有障碍。

  那我们想想障碍怎么发生的?这只有佛知道,佛说出来了,时间、空间在佛法里头,这叫不相应行法。所谓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是个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总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从这里产生的,只要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空间就变成无量的维次。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也就晓得怎样把它归到零,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它就等于零。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无量劫前的事情他想看就在眼前,他看得很清楚,他就跟你讲得很清楚;将来的世界怎么样,他也能跟你讲清楚,突破了,时空突破了,这是佛晓得时空怎么产生的。用什么方法突破?禅定!禅定的功夫愈深,突破的面愈大,突破的境界也愈深。到如来果地,妄想分别执着断尽了,所以完全突破了,智就自在了。

  这两句讲权智,权是权巧方便;对实智来讲,实是真实智慧。这两句话,我们换句话来解释大家就好懂,都是佛经上说的。实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是讲实智,实智是清净心,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时空全部突破。权智是应用的,有人来向你请教,你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众生他有妄想分别执着,他向你请教,你都能够给他解答,叫无所不知。《般若经》上常说这两句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讲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那个妄想我说得比较具体一点,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是妄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这个智慧是实智。权智就是实智的应用,在哪里应用?对十法界众生应机说法,随心应量,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自自然然的,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是凡夫,所以他们的境界没有法子想象,叫不可思议!完全是自然的,他就是那么恰到好处,不过也不及,所以这是称智自在。

  你要知道,如来果地上的这些智慧德能,我们统统都有,看了之后你要觉悟、要晓得,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的好处现在都失掉了,佛陀的教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而已。所以我们学到最后成佛了,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得到?没有,佛一样都没有给我们,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到那个时候,所得到的全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障碍都去掉了,你的智慧德能完全透出来了,就这么回事情。「出现品」里头说得多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都有,「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语道破,十法界众生为什么会变成众生?就是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十法界众生贤愚不一样,愈是往上,就是说他的妄想执着轻往上升,十法界往上升;妄想分别执着重就往下堕落,最重的,地狱道;最轻的,十法界里头有佛道,佛法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然后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恢复自性智慧本能,没有别的。

  有不能够受用,这才让佛说出一句「可怜悯者」。你要是没有,不得受用,不可以说你可怜,说可怜,那这个话说得太过分,有!有他不得受用,这叫可怜,不是没有。所以权智,无所不知,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知,为什么?自性本具般若还照自性所现的法界,哪有不知道的?就像灯一样,灯自己放光,放光就好像自性本具的般若,还照自己这个灯,这盏灯会照得清清楚楚,就是这么个道理。法界是心现识变的,自性智慧哪有不通达明了的道理?没有人问,心是清净的,一念不生;有人问,心还是清净的,还是一念不生,随问随答,甚至于还随着表演,没有一样不自然,这才叫做自在,才叫做无碍。

  「下半实智,故云慧境,平等如空,无若干也」。『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这里头有一句不太好懂,无若干也,这批注里头,「虚空之言,亦兼喻上无罣碍也,权实无碍,方为佛境」。这是佛境界甚深。我们要想学智慧,智慧是佛法学习的中心课题,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给我们示现的,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教学有次第,这不能不重视。开头五时说法,第一时是华严,《华严》是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也看不到,也听不到,所以现在一般人认为这是神话。很多人学习这个,把这个打成问号,不承认,《华严》是从哪里来的?《华严》是以后这些学者们他们伪造的,说是佛说的,他们只承认小乘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佛门里头有大乘非佛说。一直到现在小乘人还不承认大乘,大乘不是佛说。

  小乘教跟大乘教经典比较一下,大乘确实殊胜。现在还有这种争执在,这就佛门家不和,家不和怎么能兴旺?佛是先说小乘后说大乘,所以学佛,佛讲得很清楚,「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没有成就,你就知道了。没有学小乘,就入了大乘,所以什么也不是。学来学去,费了一生的时间精力,只学到一点佛教的皮毛常识而已,真正东西一丝毫都没有契入,不得受用,这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这一生空过了、白过了,你说多可惜。

  那你要想一想,中国佛教为什么不学小乘?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有小乘,也学小乘!大家知道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十个宗派里头有两个宗派是小乘,但是现在这两派没有了。什么时候没有了?宋以后就没有了,至少一千多年了,没有了。没有,中国一千多年来这些高僧大德他怎么成就的?这要知道,中国是以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中国学佛的,无论在家出家都有儒家的根基,都有道家的基础,孔孟、老庄,用它来代替小乘,所以成就非凡,这个诸位在历史上能看得到的。在现代学佛麻烦来了,儒不学了,道也不学了,小乘也不学了,所以连大乘基本的教义《十善业道经》,都没有办法。这是佛教为什么会没落,为什么兴不起来,原因在此地。

  那就我们想,十善业道为什么不能持?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儒的根,所以我们今天把儒道的根挖出来,什么东西?《弟子规》。你能够把《弟子规》用个一、二年的时间完全落实,你这一、二年把佛教放下,专修《弟子规》,务必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然后你再来学佛,容易了。十善业道你能够落实,三皈五戒你能够落实,这样你要是学净土,《无量寿经》或者《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怎么会不得受用?求愿往生,怎么会不往生?

  今天念佛人多。正如李老师所讲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个而已。那二、三个往生的人,你再仔细去观察一下,他们《弟子规》有没有做到?他虽然没有学,他统统做到了。他们十善业道有没有做到?《十善业道经》也许他没有念过,十善业他统统做到了。其它的我们都不要问,就是《弟子规》、《十善业》肯定他做到,所以他能往生。这个东西谁教他的?多分都是家里的老人教的,不是学校教的,不是社会上学来的,老人教的,从小教的。另外一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这个人一生老实,一生没有奢求,做人很本分,处处能忍、能让,生活虽然清苦,他知道苦,遇到佛法他非常欣慰,找到一条永远离苦的道路,他就会很认真努力去干,结果他成功了。这是我们在这一千多年历史当中看到的,在现在这个世间,念佛往生的人,我们也看到。

  这些虽然没有学,你细细去想想,他有没有具足戒定慧?有!没有贪心那就是戒,没有瞋恚就是戒;知道佛法好,一心一意去修学,那就是慧,慧是会选择。他知道这个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哪个是好,哪个是差一点,他懂得,他选择最殊胜的,一生不放弃,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能说他不具足戒定慧吗?你能说他善根福德因缘不圆满吗?统统具足了。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没有具足戒定慧?这才第一重要。看到别人往生,我们羡慕也没有办法,必须要知道他往生的条件是哪些,我有没有具足?我如果具足那我肯定会往生,我如果不具足,现在学习还来得及。

  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是如此。上智好度,绝顶聪明的人一接触他就明了,他就真干,好度;下愚好度,这个人他有善根、有福德,虽然他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你教他,他就相信,他不怀疑,他就认真干到底,也容易成就。像谛闲老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那就是,那个成就非凡,连谛老都赞叹。所以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人最好度。最麻烦的当中,上不上、下不下,当中人数还特别多,所以劳累辛苦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当中这些人,为他们。释迦牟尼佛半个世纪的辛苦,我们要懂得、要感恩。真正感恩用什么表现?依教修行,知道我们自己是很难度的这群人,上不上、下不下。你说不懂,自己觉得懂得很多,你真懂?真的不懂,中等这大多数人群,应该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经、听教,这个方法谁教的?释迦牟尼佛教的。

  你一定要肯定,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为中间这个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就是为他们。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你看看顶多二、三个小时他就大彻大悟了。五祖传他法,我想不会超过两个小时,那是上上根!下下根人像锅漏匠这样,好度,谛闲法师传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会,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他真听话,三年他就成功了,预知时至,站着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三天,等老和尚来帮他办后事。谛老去给他办后事,因为他在乡下破庙里头,那个时候到城里没有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来回三天,三天,谛闲法师就看到还站在那里。谛老非常赞叹,你真是没有白出家一场,真成就了。细细看戒定慧三学具足,才能成就,这是我们的好榜样。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4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4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