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74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四卷)  2005/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经文前面十句,第一段前面十句「总问其果」,大致我们都学习过了。清凉大师后面的批注还有少分,我们今天接着把它念一念,从「又由后十」这个地方读起。

  「又由后十,能成就此十,以十三业永无失等,唯佛不共,分分无失,亦通于因」。我们先看这段。清凉大师给我们交代,后面十种是讲果德,就是十住菩萨。能成就此十,这个地方的十句就是总问其果。以十种,就是我们读过的文,十种三业永无失等,永远没有过失。身语意业永远无过失,只有佛才能做到;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不能讲完全没过失。由此可知,无始无明的习气确实不容易断。见思烦恼的习气还好断,到辟支佛的果位就没有了。要是用我们《华严经》十信位到八信,七信见思烦恼断了,但是有习气;八信到十信位,见思烦恼的习气断了,他还有尘沙烦恼,尘沙烦恼也在这个时候断。这个烦恼断了之后,剩下来就是无始无明烦恼,无始无明烦恼破一品就超越十法界,证初住菩萨的果位,初住是法身大士,法身菩萨。

  无始无明的习气是在一真法界里面断,怎么断法?大乘教里头说得很好,「无功用道」,古大德说此处用不得力。为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能开口,不能动念,动念,无明就起现行,那都是习气。要多长的时间把这个习气才断尽?佛在大乘教里头常常告诉我们,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我们普通的修行,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到究竟果位,这里面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等级。这个等级是佛给我们说的,在他们境界里头,有没有这个等级?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要有,那还有分别执着,怎么能出十法界?

  所以要知道,执着断了就超越六道轮回,分别断了就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里头,完全是要断无始无明习气,这个东西太难了,不好断。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我们细细从这个比喻当中能够体会一点消息。古人说譬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酒统统倒尽了,酒就好像是烦恼,统统倒尽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滴酒都没有了。闻闻这个瓶子还有酒的气味,酒的气味,你怎么断法?只有把瓶盖打开,放在那个地方,放它十天半个月,去闻闻,轻了很多;再放个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没有了。这就好比是无明习气,就是酒瓶盛酒的味道,没有法子用功,只有长时间让它自自然然的消失。

  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就好比酒瓶一样,酒瓶里头的味道,要多少天才能断?要四十一天,我们把四十一个等级譬如四十一天。可是你每天去闻,一天比一天轻,到四十一天再去闻,没有了,那就证得圆满的果位。诸位从这个浅显的例子里面去想。所以断无始无明习气确实没有任何方法,真的古人讲的话没有错,此处用不得力。不能起心动念,更不能说什么方法,你一起心动念就落在分别执着里头,这真的叫上上乘佛法。所以三业永无过失,就是习气断尽。

  第四十二个位次叫妙觉位,这是果地,永远没有了,所以只有究竟佛果一个人,叫唯佛不共,分分无失。不像菩萨,菩萨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分分还有过失,不是没有过失。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个话讲得有道理。所以,我们不要去责备别人的过失,为什么?无始来的习气。六道凡夫他有见思习气,他有尘沙习气,他有无明习气,他怎么会不造业?纵然是修行人,他们的过失少,不能说没有。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今而后,再不会去责备别人,养成宽宏大量,能包容一切。凡事都自己要反省,看到别人的过失,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我有,我从今天起我要把它改过来。改过要有恒心,要有毅力,今天改了明天又犯,这是什么原因?习气很重!根本无明习气,你想想看,三大阿僧祇劫才能除尽,见思烦恼的习气也都是很长的时间。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认真反省,天天改过,菩提道上进很难,退很容易,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

  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劝人往生弥陀净土。为什么?只有弥陀净土那个地方不退转。我们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好处就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这个便宜可占大了。修到法身菩萨,你看要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才能证得,好不容易。可是修净土不需要超越,一生成就,叫横超,不叫竖出;竖出你要通过六道,通过十法界。不需要通过,完全靠弥陀本愿威神加持,一生圆满成就。三业无失亦通于因,通于果也通于因。

  「又此十句,初一总显无过」,初一就是「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就是这一句,这句是总说。下面有八句「别显无过」,从「不害身语意,不可毁身语意业」,就是从第二句到第九句。最后一句是「总出其因,若以智慧为先导,身语意业常无失故」。最后就是第十句,「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这一句很重要,这是总出说明他为什么会得无过失三业。这个人纯粹是理智,不用情识,用情识总会有过失。可是我们知道,十法界里面的圣贤还是用身语意,用心意识。六道里面用得不正,所以过失就很多,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是实实在在的。

  到四圣法界,你超越六道轮回,证得声闻、辟支佛、菩萨,我们常常讲四圣法界,十法界里头四圣六凡,这个四圣他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用得正。正的标准是什么?是佛陀的教诲,就是经律论。四圣这些声闻、菩萨,都要依佛陀的教诲才能得其正;如果不依佛陀教诲,就得其邪。我们看现前我们的社会,几乎是充满邪知邪见,你细听听看,似是而非。他讲的那些道理乍听很有道理,再深入冷静一观察,没道理。

  为什么?在过去,社会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国家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中国从汉朝时候,选拔人才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就是今天讲国家这些干部人才。用什么方法?选举,不是人民选举,是地方官员选举,而把选拔人才摆在他的政绩的第一条。这个地方官在这里做得很好,样样都做得很好,三年没有替国家选拔一个人才,他就要下台。那就有过失,没替国家选拔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国家有明文规定,叫孝廉。你看中国古籍里头记载,叫举孝廉,举是选举。

  地方官员要常常私访,这些大官,平常老百姓见不到的,他要穿成便装,见了面也不认识。穿上他的官服,一看就晓得他是什么阶级、什么身分,能看得出来,换成便装就看不出来了。所以私访,到外面去问、打听,哪家的小孩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他就会对国家、对社会尽忠。第二个条件是廉洁,廉洁就不贪污。这两个条件具备,就要把他选拔出来,国家来栽培他。送他到学校去念书,这学校是国家办的,培养出来将来是国家干部。所以,他的条件是孝廉。这个制度好,跟现在不相同。从前做官的都接受过儒家的教育,道家、佛家都涉猎,确实有德行、有学问,他们所选拔出来的人才必然可观、可靠。

  所以,这个因我们就要留意,智慧为先导才减少过失。如果没有智慧,有私心,私心要替国家选拔人才,选什么人?选自己的亲戚,选跟自己有关系的,不是大公无私。这种人有没有?有,历代都有。总而言之,任何一桩事情有利就有弊,我们要细心观察是利多还是弊多。举孝廉这桩事情毕竟还是利多于弊,所以国家对这个事情很重视,也很慎重。选拔出来的人才进了太学,太学从前叫国子监,也要经过老师长时期的观察、教导,使他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这一句我们要记住,一切诸佛菩萨无不是以智慧为先导,所以他的身语意业没有过失,或者说过失少。

  「又于中八,前二离过,后六成德」,这是讲当中的八句,第二句到第九句。前二就是第二句跟第三句,离过,不害、不可毁;后六是成德,不可坏、不退转、不可动、殊胜、清净、无染,成就自己的德行。第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段是总问其果。

  下面有「十段别明」,我们把清凉大师的介绍,《疏》里头的文念一遍。「初一异熟果」,这个一是第一段,后头是十段,下面是第一段。「次四士用果」,就是二、三、四、五这个四段。「次二离系果」,六、七两段。「次一增上果」,再下去有一段,第八段。「后二等流果」,就是九段跟十段。这些法相名词是属于佛教的常识,大乘别教所说有六因五果,我们做个简单的介绍,先说六因。六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六个,因地六位;妙觉是果地,不是因地。因地有修,果地是成就的,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它不是因地,因地有这个六位,我们要清楚。「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之和合」,它才能生起现相,所以佛家讲因缘果。有因没有缘,不能结果;有缘没有因,也不会结果;一定要因缘和合,果报就现前。所以因有六,六种因,果有五种,我们先看这个六种。

  第一种,「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这就是能作因。任何一法的生起,一个是与以力者,就是你帮得上忙,帮助它,这是能作因。第二类,你虽然不帮忙它,但是你不障碍它,你不害它,听其自然,它也能长好。所以能作因下面说,「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能作因有这两种。「与力者,法之生时」,这个法是讲一切法,任何一法的生起,「与胜力者也」,这是讲它得力于这个能作。「眼根之生眼识」,举例子来说,眼根是物质,眼识就不是物质。六根、五尘是物质,是色法;第六识、意根不是色法,它不是物质,我们现在讲精神。眼指眼根,如果没有眼识,虽有眼而不见,诸位要晓得,能见是眼识,不是眼根;能听是耳识,不是耳根,这个要懂。眼根确实是帮助眼识,这是属于与力,给它一种力量,给它帮助,是属于能作因。

  再一个比喻说,「如大地之生草木」,花草树木,「是为有力能作因」。眼根生眼识,大地生树木花草,都给它一种力量,给它一种力量帮助它,这是有力的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就是有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当然能作因里面「与力」这一条用不上。所以与力不通无为法,它只通有为法,不通无为。为什么?下面说「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

  但是能作因第二个意思通无为法,不障!虽然你对它没有帮助,但是你不妨碍它。所以,「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这是属于能作因的第二种,就是不障碍。「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虚空对于一切万物,像树木花草,虚空不妨碍它,不妨碍树木花草的生长;但是虚空确实没有什么帮助,不像大地,大地确实它有土壤、水分,有很多帮助它的,虚空没有帮助。但是虚空对于树木花草的生长没有障碍,不障碍它,不害它,所以也是属于能作因。能作因有这两个意思在,这是无力的能作因,前面一种是有力的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无为法也」。所以,因有这么两种。

  「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增上果是能作因,增上就是帮你忙。所以帮忙有两种,譬如我们今天做一桩事情,做一桩好事,有人支持你,出钱出力,这个事情成就了,他是有力能作因。另外一种人他赞叹你,「你做的是好事」,他虽然也没出钱,也没出力,但是他没妨害你,他没有障碍你,那是属于无力能作因。这两种都是属于增上果,成就了都算是增上果。这个意思讲得很圆满,很好,确实在一切有为、无为法当中,我们细心观察,真的有这个因,有这个果。

  第二种叫「俱有因」。什么叫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以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这一类。这个举得也很好。地是大地,地之四大种是地、水、火、风,这叫地的四大种。四相,「生住等之四相」,生、住、异、灭这四种现象。下面说得很好,他说,「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这个意思。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物质的发生我们肉眼看不到,说实在的话,阿罗汉的天眼也看不到。佛在经上说,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什么叫微尘?就是很小的物质,佛就用尘来做比喻。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牛毛,牛身上的毛很粗。譬如这是牛毛,牛毛的尖上、顶上有一粒尘,一个很小的物质,尘,在这上面。它摆得很平稳,它不会掉下去。这是说很小,也许我们眼睛好的能够看得见,牛毛上面有个东西,这很小的。把牛毛尘分作七分,七分之一,这就很小了,七分之一称做羊毛尘,羊毛比牛毛细。中国人写字用毛笔,毛笔里头用羊毛的很多,羊毫,这很细;七分之一,它是牛毛尘的七分之一。羊毛尘再分为七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就更细。兔毛尘还可以分,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水,现在我们晓得,它的密度并不大。在高倍显微镜之下,它也像网膜一样,水分子像网膜一样,当中有很多空隙。这一粒尘很小,它可以在水分子空隙里面活动,没有障碍,这就是肉眼看不见的。

  水尘还可以分,分为七分之一,叫金尘,金是金属,金银铜铁的金属。金属的密度就很大,虽然很大,在显微镜之下观察,它也是像网状一样,当中还是有空隙。这一粒微尘在这个空隙里面也可以自由活动,没有障碍,你说它多小。在金属里头它可以穿过来穿过去,没有障碍,我们肉眼看不到了,金尘。金尘再分为七分之一叫微尘,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可是微尘还能分,再分为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这阿罗汉看不见。色聚之微还可以分,分为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那就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也叫做邻虚尘,它跟虚空做了邻居,再分就没有了。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的讲法,你看是不是像现在所讲的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现在科学家用这种名词,佛学里头都用微尘,都用尘,是说的一桩事情,两个不同的说法。佛经里头有高科技!是真的,不是假的。这肉眼看不见,阿罗汉看不见,大菩萨(法身菩萨)他们能看见,他们能看见极微之微。

  现代的科学家也很聪明,也很能干,他们发现宇宙的原点非常非常之小;原点一爆炸,就是个大宇宙。原点有多大?这个我们也报告了很多次。一根头发,把头发切断,头发的平面,譬如这一根头发切断,切断这里有个平面,头发是圆形的一个平面。平面有个直径,直径上可以排列这个原点,可以排一百万亿亿亿个。我们现在科学仪器都没有办法看到,科学家是从数学里面推论出来的,这是物质。这个物质存在的时间多长?真的叫剎那之间,而且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我们今天所看到种种色相,就是这种微尘的聚合,叫微尘聚,聚集在一起来的相续相。正如同我们看电影,电影银幕上所现的相是放映机里面的幻灯片,幻灯片在银幕上留下来的假相,不是真的。你看的时候它已经换掉了,一张一张,一秒钟换二十四张,我们就觉得那是真的,看不出它是假的。

  我们现实的环境当中,所有一切色相它们生灭的速度多快?电影一秒钟换二十四次,也就是说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相,我们看的相续,完全不知道它的生灭,看到它的相续。佛在《仁王经》里面告诉我们,佛说一弹指,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这个时间很短,叫一剎那,一剎那有九百个生灭。我们弹弹看,弹得很快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换句话说,《仁王经》上说物质的生灭现象,它存在时间是两个十万八千,就是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个生灭现象,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

  所以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他看到它的生灭,不是真的,全是幻相。所以有,佛称为妙有,妙有跟真空是一不是二。《般若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不是二。这个我们在前面也做了多次报告,我说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真实说,那真叫亿万分之一秒,没法子想象,《仁王经》上佛是粗说。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俱有因」我们还没讲完,刚才讲到地水火风,地是物质,最小的物质。物质再小,它有四种现象,佛经上称为四大种,地、水、火、风,一定有这四种现象。地代表物质,水大、火大,现代科学家称为带电,水大是带阴电,火大是带阳电,它一定是带电的。风,风是说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而且它动的速度也很大、也很快。佛法上讲,这四大种之生,一定是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确实是这样的,它一生,这四种现象同时会发生。这就叫做「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生之果,名士用果」。等我们看到五果的时候,诸位就都看到了,这叫士用果,是俱有因,互为果俱有因。

  第三种叫「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这个乃至当中省略了一个「如恶法,一定为恶法之因」。法很多,总不外乎这三大类,就是善、恶、无记。「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等流就是因是属于同类的,这在我们日常现象里面细心观察就非常明显。前世好德、修善,前世有这个因,这一世虽然没有人教他,他也好善,他也积德。我们医学里面讲遗传,说得也有点道理。可是佛法讲得更清楚,前世的习气!前世喜欢造恶,这一生当中如果没有人好好教他,他的习气常现前,也是常常喜欢恶作剧。在佛法里面也称之为习性,所谓是「江山易改,习性难除」。

  这种善恶业,无明的习气,确确实实前一世会影响到这一生,这一生会影响到来生。所以,人不能不学,不能不受圣贤教诲。习气里面,实在讲善的少,不善的多,从佛法当中所说的头数,我们就很清楚。你看在百法里面,《百法明门》,善法只有十一条,恶法有二十六条。烦恼有二十六个,善法只有十一个,这就是说明,习性里面恶多善少,当然恶的力量强于善的力量。所以世间人作恶很容易,修善很困难,原因是什么?同类因,这个不能不知道。同类因所得之果,叫等流果,五果里面的等流果。

  再看第四个「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前面所说的)。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所以,士用果它是有相应因,跟前面所说的俱有因,俱有因、相应因这两种因所得的果都叫士用果。所以,因有六,果有五。这是举心心所做个例子,心是八识,叫八识心王,心王起作用就叫做心所,所以心所是心所有之法,八识与它相应所有之法,在《百法》里头说得很清楚。像阿赖耶,阿赖耶的相应心所最少,只有五个,叫五遍行;第六意识最多,五十一个心所法统统具足。第六意识分别,分别心一起,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统统都起现行。这些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讲得非常微细。

  第五个是「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就跟相应因一样,相应因是俱有因当中特别把心心所提出来,称为相应因。遍行也是如此,同类因里面特开烦恼法,烦恼就是善、恶、无记。「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见取见是属于果,戒取见是属于因,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诸位要记住,所谓贪、瞋、痴、慢、疑,无明就是痴,贪瞋痴里头的痴,痴就是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由此可知,惑是迷惑,为什么对一切法迷惑?见解的错误。见惑是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现象真相不了解,你看错了,见惑就是你看错了,思惑就是你想错了。想错、看错了,哪有不做错事的道理?苦谛下面的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面的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这些遍生一切之惑。我们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迷惑,从哪里来的?这把根源给我们说出来了,所以这叫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总的来说,同类因就行了,它是从同类因里面开出来的。「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就是等流果。

  最后第六,第六叫「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由此可知,异熟因是属于三界里面的。恶与有漏善,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虽修善,没离开烦恼。什么?你所修的善,这里面有贪瞋痴慢疑。我们现在的话说,你修善、你积德,你里头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这些东西没有放下,这个善法叫有漏善。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这个天是欲界天,大多数在欲界天都是生在四王天或者是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像夜摩、兜率,烦恼就轻,忉利天以下,烦恼还是相当严重。他用这个做比喻,就是「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这是举例子来说,五逆是大恶。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叫五逆,五逆罪决定堕阿鼻地狱,最重的罪!父母生你、育你、养你、教你,有大恩大德,你怎么可以杀害?所以是极重的罪。

  那我们要问,要去追究,儿子为什么杀父母?现在还有父母杀儿女,为什么?都跟前世有关系。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父母跟儿女的缘有四种,第一种是报恩的,那是家庭非常和合,来报恩的。父母过去对这个儿女有恩,凡是来报恩的,一定是孝子贤孙,家庭和睦。第二种是来报怨的,父母过去对他有过节,或者是杀了他,害了他,怨恨,不孝,这一世到你家里头来投胎。长大之后是败家子,一定把你的家搞得家破人亡,他来报仇的,来报怨的,这个事麻烦了!

  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你懂得这个道理,决定不能跟人结怨。结了怨,这一生他不能报复,来生;来生不能报复,后世。他报复的念头要是不断,哪一天缘成熟了,报复的果报就现前,很麻烦。报复的时候,儿子杀父母,父母是不是甘心情愿的,没有瞋恚心?那这个怨就解决掉了。如果父母没有这个雅量,对这个儿女大逆不道痛恨在心,好了,来世遇到又来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今天这个世界,你只要冷眼去观察,一家人里头报怨的、讨债的多!太多太多了;报恩、还债的少。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对几个人有恩德?对几个人欢喜布施?所以我们造的是什么因,自己清清楚楚,我们所受的是什么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明白这个道理与事实,对一切人事物,不但我们没有恶的行为对待他,恶的念头都不能起。这样才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一生没有白来。看到别人比我好,比我富有,比我尊贵,心里面就难过,嫉妒、障碍之念头则油然而生,这不好。明白人他懂得,他比我有财富,他过去生中财布施修得多,我没修!他今天做了高官,有了权势,前生修善积德好,应该得的果报,我没修!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虽然再贫贱,不怨天,不尤人,我们努力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来世可能超过他,还不止。万万不可以有嫉妒、有障碍,嫉妒、障碍那是真正障碍了自己。这一生报尽,你寿命到了你肯定堕三途,你再得不到人身。所以,人与一切人事物都要有诚意、善心来对待。这个五逆恶法感地狱之报。

  「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我学《十善业道》,依《十善业道》来修行,但是属于有漏,因为带着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没断尽。换句话说,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依十善道修行,果报?果报在天上,就是前面所讲的忉利天、四王天。「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虽然是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天上乐,地狱苦。但是你生天也好,堕地狱也好,说不上善恶,这叫无记,因有善恶,果是无记。「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所以它叫做异熟因,因果异类而熟,因果也异时而熟,异类异时。「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这就称之为异熟因,果报称为异熟果。

  讲因的六种,《俱舍论》里头的名词,跟我们这里讲的是一样的。前面所讲的是根据《俱舍论》,第一个是能作因,第二个是俱有因,第三个是同类因,第四个是相应因,第五个是遍行因,第六个是异熟因。《大智度论》三十二卷也讲到,名相稍微有一点不同。它第一个是相应因,第二个是共生因,共生因就是俱有因;第三个是自种因,自种因就是同类因;第四个是遍因,就是遍行因;第五个是报因,就是异熟因;第六个是无障因,就是能体因。这是把六种因简单介绍出来。

  下面我们再看五果,这是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的五种果。「性相门,分别因果之相,因有六,果有五」,第一个是「异熟果,以恶业招来世三业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故名异熟果,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这里头因果我们要特别记住,善因决定感人天果报,恶因一定招三途的苦报。因有善恶不同,得的果报统统属于无记因,所以这个叫异熟果,从异熟因而来的。

  第二种,「士用果」。「如农夫之于米麦,如行力之于道果」,行是修行,力是功夫,就是修行证果,「总依造作之力用而得者」。农夫种植很辛苦,他要努力的耕耘才有收获,所以是依造作的力用得的果报。修行也是如此,你要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你才能够证得道果。修行里面最重要的是断恶修善,断恶在先,恶要是不断你就无善可修。为什么?你的心是恶的,念头是恶的,做得再好看,本质没有离开恶,你怎么能得善果?所以一定要懂得先断恶,善才有根!

  断恶修善要非常认真的去做,首先你要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智慧。一般人非常困难,尤其是现代社会,善恶混淆不清,很难辨别。你细心观察,恶好像是善,善好像是恶。没有真实智慧,没有相当的定功,没有丰富的学识,真的没法子辨别。不能辨别就是愚痴,就是迷惑,所以他总是依造作力用才得这个果报,这个果报是从六因里面俱有因与相应因这两种因得来的。

  第三种是「离系果」。「依涅盘之道力而证之者」,涅盘是梵语,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之道是什么?是自性,是性德。下面说得好,「涅盘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缚是烦恼的代名词,烦恼好比绳索一样,把我们捆绑起来,就不能动弹,就不得自在。涅盘是离一切烦恼。小乘的涅盘离见思烦恼,我们常讲见思烦恼断了,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不再执着。执着就是见思烦恼,他不再执着,一切放下,一切随缘,证小乘偏真涅盘。所以阿罗汉证涅盘是小乘涅盘,跟大乘菩萨不一样。大乘菩萨不但是见思烦恼离了,尘沙烦恼也离了,无明烦恼也放下,所以离一切之系缚,这叫离系。

  「此法常住」,这就是涅盘法,放下了,常住,「非自六因生者」,前面讲的六种因,离系果那个六种因里头都没有。「唯以道力而证显」,他的果报从哪里来?他的果报从修道,修道力量而证、而显。我们常讲开悟了,契入佛菩萨境界,从这个地方证,从这个地方显示。「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离系也算是果,有果之名,但是跟前面讲的六种因体没有关系,他完全是依教修行而证得的。所以,放下见思就证阿罗汉,放下分别执着就证菩萨果位,放下一切妄想就证佛的果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佛果。

  第四,「增上果」。「以一有为法,望其余一切之有为法为增上果」,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之法,太多太多了,有为法太多了,说不尽,以一个望其它的,这是增上。「其余一切法,或与之以力,或不与力,亦不障害之」,这就是前面讲的能作因。一法,其余的一切法,或者对它有帮助,像大地对花草树木是与之以力。像虚空对花草树木,它不与力,虽不与力,它不障碍它,它不妨害它。所以这一法它能生,它能成就。「虽似前之士用果,然彼局于对有力之因体」,局是局限,局限于有力的因体;而增上果,「此则通于有力无力之一切法,而为所得之果,自能作因而来」,这是增上。增上在因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真帮了忙,帮助你,成就你,支持你;一个虽然不支持不帮助,但是不破坏,听你自然去发展,这个法很多。所以,增上果是自能作因而来的。

  末后一个,「等流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心,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这个在前面六因里面我们读过。善因,善因的习气一定影响到来世,恶心、恶行的习气也会延及后世。这桩事情不但在佛家,儒家、道家都说,不但中国人说,外国,我曾经看过美国卡西的报告。这个人距离我们不远,上一个世纪的人,他好像是死在二次大战那个时候,他过世距离我们现在大概六十年左右。他报告当中肯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你这一生所遭遇的,与前世的业因一定有连带关系;不可能有一桩事情发生与前世没有业因,没有过这个事情。

  由此可知,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前生造的善因、恶因,这一生所感的果报;我们今生所造的一切行业,决定影响来生的果报。如果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自自然然你就不怨天、不尤人;怪天老爷不公平,怪别人,这是大错特错。所以中国古人讲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遭遇困难,遭遇挫折了,不要怪人,回过头来反省,冷静的思惟,不生烦恼。找出它原因之所在,把不善的因改掉,果报就现前,这才是个聪明人,才是个真正读书明理之人。六因五果,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现在我们可以看清凉大师《疏》里面所说的,后面「十段别明」当中,这品经总共有十一段,前面一段是总说,「总问其果」,那是根本。后面这十段都没有离开前面的十句,前面总,后面别;前面是纲,后面是目。别明当中,虽然十段,他把它分成五类,也就是分成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异熟果」,第二有四段,是「士用果」;第三有两段,「离系果」;第四有一段,「增上果」;最后有两段,是属于「等流果」。「今初」,初的一段就是讲异熟果,「今初即修道之器」,佛门里面常常称之为法器,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这个人具有修道的条件。他能修道,他能成就,成就小的是开悟,成就大的是证果,统统称之为法器。下面解释得好,「以菩萨起修行时,要具此十,方成二利之行」,二利就是自利利他。菩萨发起修行,一定要具备这十个条件,才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这十个条件就是有十句,这个十句是一段。经里面讲的,「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这是第一段,完全说的是异熟果。现在时间到了,这段经文我们留着明天再学习。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73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75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