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78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八卷)  2005/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8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四段,我们把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毘钵舍那力。思惟力。】

  这十种力都是对于修行、开悟、证果所不能够缺少的。前面我们学习到方便,就是『方便力』,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方便者,谓造修力,依六方便,成悲智故」,造修,造是造作,修是修正。我们言语是口业的造作,动作是身体的造作,起心动念是意业的造作。你看对不修行的人常讲,「你造业」!这是真话,我们凡夫哪个不造业?业里面有恶业、有善业、有无记业,造善业,得三善道的福报;造恶业,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苦,三恶道的苦;非善非恶叫无记业,无记业也有果报,愚痴。所以修就非常重要,怎样把这三类的造作修正过来。

  六道里面的造作都不得其正,所以统称之为轮回心、轮回业,这是我们六道凡夫。什么叫正?什么叫不正?正跟不正的标准是什么?这里头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那就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与这个相应,这是正;与这个相违背,就邪了,就不正。我们是凡夫,我们现在造修依什么?一定要依圣人的教诲。圣人,他们的三业造作都能够随顺性德。我们虽然没有见性,不知道什么叫真如自性,但是我们能够随顺佛菩萨、随顺圣贤人的所作所为,跟着他走,就不至于有错误。

  大圣是佛陀,佛的心是禅,禅是佛心;佛的言语是经教,经教是佛的言语;佛的行业是戒律。你看看这三样东西,经律论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就是修正我们三业行为的。戒律修正我们口业的行为、身业的行为;经论修正我们见解、思想错误的行为,我们有依据。经律论虽然多,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不完,要怎样修?一部就可以了,经律论里头一部就行了。现在学术界一般有个观念,跟圣贤人不一样的。圣贤人自己修学、教人,他都遵循代代相传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老规矩,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看看《三字经》,《三字经》里面开头教导我们,「教之道,贵以专」。教要专,不能杂,不能多;学也要专,也不可以杂,也不可以乱。

  我跟李老师学经教,那个时候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我们那个班像私塾一样,不是一部经教大家一起学,不是的,各人学各人的。你喜欢学什么经都可以,你自己选,《大藏经》里面选。你选,老师给你鉴定,老师要看看你选的这部经,你的程度够不够,你的根性够不够。如果你的根性、程度不够,「不行,再去重新选一部」。实在选得不妥当,老师替你选一部,而且所选的都是小部经,因为你开始初学!

  我们那个班是讲经的班,学讲经。学讲经,这部经上台去讲,讲几次?老师规定,最少不能少过三次。像《八大人觉经》,讲三次圆满。实在讲,三次,一次是二个小时,二个小时里面有个翻译。一个人讲普通话,那时候在台湾,一个讲台语,所以两个人翻译。看起来好像是两个人翻译,实际上二个人共同学一部经。上台,普通话先讲一段,讲台语的也讲这一段,好像是翻译,其实他们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讲稿,所以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时。三次,三天,这部经就是三个小时。初学讲经这个方法很有效,让我们学习的人士气非常旺盛,学得很有兴趣。最长不能超过十次,就是十天,这老师规定的;最短的三天,最长的不可以超过十天,这是台中当年的经学班。

  选择的经论要很浅,自己真正有程度接受,能够理解,你才会讲得让别人也能理解,也能生欢喜心。当年我们经学班就跟私塾一样,二个同学学同样的一部经,就是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台语。这个班开了两年,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轮流讲,但是上课的时候所有同学统统都要到。上课的时候大家都要用心听,用心学习,你看这也算是广学多闻,但是自己功力是用在自己所学习的这部经上。其它同学们所讲的、所学的,可以来帮助我对于自己所学的这部经理解更深入,这个方法确实非常好!决定不可以同时学二部、三部经典,老师是决定不答应的,他不会教你。你跟他学,只能学一样,一样学好,才可以学第二样。什么叫学好?你上台去讲,讲到他老先生满意,点头了,算是这部经你学好了,你才可以学第二部。所以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学五部经。这五部经要普通在佛学院里面,一年就毕业了;我们是十年,一门深入。

  我学的经要跟诸位报告出来,你们看到之后,一点都不希奇。我跟李老师第一部学的经,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经我也有讲义;第二部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由浅而深,由小而大,有一定的程序,可不能乱了。你学得踏实,学得够深度,得受用!学习受用你能得多少,那要看你你理解的深度,契入的深度。契入是什么?你真的在生活上用到了。我们今天讲,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处事待人接物,我真用上了,你这是享受。方东美先生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点都不假。

  方先生说享受,也就是孔子在《论语》里头头一句话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就是享受,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能够解,所以讲深解,经典佛也常讲深解义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行得力,认真努力依教奉行。所学的东西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我所学的,这个才有味道。今天我们学《华严》,一定要入华严境界,我们的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才真正得受用。

  所以在造修,一定要有方便,才能成就你的大慈悲,成就你的大智慧。「成悲智故」,慈悲、智能,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叫做方便。什么叫佛教?佛教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悲是慈悲为本,智就是方便为门。佛在此地给我们讲六种方便,「一慈悲顾恋,二了知诸行,三欣佛妙智,四不舍生死,五轮回不染,六炽然精进」。这个六句说起来很简单,每一句里头深广无际,义趣无穷。现在我们的国家讲和谐社会,现在世界上也在呼吁如何落实和平,这几句就行了,特别是第一句「慈悲顾恋」。

  慈悲是什么?是真诚的爱心。一切众生有没有?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会没有?慈悲是德,一切众生统统都有。很可惜,众生久远劫前就迷失了,慈悲心没有了。偶尔之间,好像黑夜里面一道闪电,慈悲心发了一下,很短,马上就没有了。不能像诸佛菩萨,慈悲心永恒保持,一切时一切处一片慈悲。这是方便里头头一个,你没有慈悲心你还修什么?所以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救众生苦。众生有苦难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化解,这是悲;众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你帮助他得乐,这是慈。苦乐的根源就是迷惑,迷了,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你没有一样不苦。人在迷的时候,把一真法界、把华藏世界变现成十法界,这个苦。真正的乐是什么?是觉悟。悟了之后,转识成智,心开意解,转十法界为华藏,这就是「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真乐。所以慈悲对一切众生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教化。教化里头最重要的是身教,以身作则,常讲的现身说法;你不懂,讲给你听你怀疑,做给你看。现在人,做给你看,你也看不懂,你也会怀疑。

  早年,我们在新加坡办了个「弘法人才培训班」,短期的,三个月一期。第一期开办的时候,有九个学生,我来教。学生疑惑,不能接受,怀疑我们,「你们办这个班,找我们来学习,你的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这么一个疑问,搞了一个半月才算是搞清楚了。我们没有目的,我们也没有任何用意,我们只是看到佛教里面弘法人才太少了,希望真正有志发心弘法人才,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你。他是我们对他太好了,他怀疑:你是什么用心?是什么用意?到一个半月搞清楚了,一个个都是嚎啕大哭,跪在地下忏悔。我们三个月的时间去了一半,不容易!你今天好心、善心待人,人家一生当中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他怎么不怀疑你?

  所以现在好事难做,不像从前。他把你打成许许多多的问号,这些问号能不能完全化解都很难讲。可是这个事情要不要做?要做,随缘,我们就很自在了。有缘,你怀疑也好,不怀疑也好,只要你肯来学,我们都热心教你,帮助你,成就你。你要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你可以走;多数人不能接受,我们就停办,那就不办了。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是这个时节因缘还可以,还能办,虽有障碍不要紧,还能办,要办!严重的障碍,不能办,赶快就收摊子走路,而我们自己的功德是圆满的。《楞严经》上说得好,「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不是我不做,环境不许可。大家不知道这个东西好,不能接受,那我们就换另外的方法。

  像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方法,我们用因特网、用卫星。喜欢听的人,你可以天天接收,可以天天听;不喜欢听的人,你就不要拨这个频道,你永远看不到。这个好,一丝毫没有勉强。我们每天在荧光幕上见面,你对我很熟悉,我不认识你。今年六月我到伦敦去访问,访问了牛津大学、伦敦大学,里面有几位教授很亲切的接待我。他们是英国人,可是普通话讲得很好。到以后才晓得他们是专门研究汉学的,研究中国的东西。跟我很亲切,我也很感激。这教授告诉我,「法师,我认识你很久了」,我就很惊讶。他说「我们天天看你的卫星,看你的网络」,在网络上很熟了,见面就更亲切。欧洲人对汉学很重视,他们研究得很有成就,很难得,我们看到了非常欢喜。

  所以慈悲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的教育失掉了,真正叫太可惜了!如果你要懂得中国传统教育,我们今天是一片真诚的爱心帮助别人,他就不会疑惑了。为什么?从小教出来的,很正常的!哪里还有什么企图,还有什么目的?没有,很正常的。中国五千年前重视教育,教什么东西?就是教这句话。这句话是佛门的,中国不是这样讲法,中国叫什么?父子有亲。你们想想,「父子有亲」跟这里「慈悲顾恋」是不是一样的事情?真的是一样。婴儿刚刚生下来,他父母对他照顾,一时一刻都不离开,那叫恋!母亲到哪里办个事情,心里想着小孩现在怎么样了,事情办完赶快回来,顾恋!真的就是慈悲顾恋,这父子有亲。这个时候小孩刚刚生下来,特别是在半年之内,一般还不会讲话、还不会走路。你看父母对他的爱、对他的顾恋,全部的付入,不附带任何条件。什么条件父母也忘掉了,心里头只有这个小孩。

  中国的教育就是从这个字生出来的、兴起的,这是天性,父子、母子,天性!教育的目的,是如何把这个爱,就是父母对儿女这种亲爱,永远保持,保持你一生不会改变,这要靠教育。所以中国教育第一个目标,就是这桩事情。今天我们极力提倡的《弟子规》,《弟子规》不是教科书,不是给小朋友读的,而是什么?而是给父母的。做父母的人,你统统做到,你做给你的儿女看,用身教。小孩出生二、三天,眼睛张开他会看了,耳朵会听了,他看到大人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佛法里面讲,统统落在阿赖耶识里头,就变成种子。所以父母在儿女之前(婴儿之前)言谈、举止都要规规矩矩,完全让他吸收正面的,负面的决定不能让他看到。你看他从出生二、三天就开始学了,学到三岁的时候,古人讲「三岁看八十」,不是没有道理!他这个三年的熏习,根深蒂固,八十年都不会改变,就这个意思。「三岁看八十」,八十岁都不会改变,他统统都学到了。

  所以《弟子规》是家教,是父母用身体表现来给儿女看的。三、四岁的小孩就有能力辨别是非,看到人做事情,「他错了,他对了」,他就懂得对跟错,他就有标准。他这个标准就是《弟子规》的标准,他都学会了。到六、七岁的时候上学,老师教他,老师也是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老师教孝、教悌、教忠,父母对儿女教尊师重道。在学校里学什么?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尊师重道。侍奉老师如同侍奉父母,学生要做,不是光讲,要做。学着怎么样侍奉老师,因为回家就会侍奉父母;怎样侍奉学长,同学年岁比我大的,你回家就会侍奉你的哥哥姊姊。最重视的是身教,言教是辅助。小学教育都是属于德行,德行是第一,所以德行、言语老师要教,错误的要帮助他纠正。

  这个年龄,在人的一生过程当中,记忆力最好。凡是古圣先贤的这些典籍,需要记忆的,统统叫他念熟,念得会背。能背了,而且背的时候,古时候念书测验学生,学生程度不一样,根性不相同。像我们现在这个课本,每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古时候的书籍排版大概都是这样的。不管哪一家刻的版,统统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这很科学。所以问你第几页、第几行,都一样的,不管哪一家印的书,统统都相同的,这是属于科学,统一的。

  所以念的时候,天资好的大概就是一天可以念一页,一页就是二面,二面差不多四百个字。你看一行二十个字,十行二百,二面是二十行,四百字。这算什么?上根人,好的学生,上根的,一天可以背二十行。还有特别聪明的,一天可以背六百字的,那很少,那就不多。背四百字的还有,普通一个私塾,总会有二、三个人有这个能力。中等根性的人背十行,十行到十五行;下根的人背五行到十行,五行一百个字,一天念的书。

  标准是十遍,你念十遍就能背,以这个为标准。譬如我们这个一面,一面十行二百个字,你十遍念了之后还背不出来,就减,减二行,八行;再背不出来,再减二行,六行。一定是十遍就可以背下来,以这个做标准,这一点都不勉强。每个人程度不一样,所以同学在一块儿念书,每个人进度不相同,有人进度快,有人进度慢,随着他学习的能力。十遍能背之后,老师督促他要背一百遍。为什么?他就不会忘记。明天再来上课的时候,先把昨天的课背一遍给老师听,就是复习,然后再教今天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书没有讲解的,只教你念,所以小学毕业之后,念的书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到你将来成年,在社会上做事,你这些所学的东西都管用,引经据典,不要查数据,全都在脑子里头。

  我看过两个人,就是我们方东美先生、李炳南老居士,他们从小受过这个训练。七、八十岁了,写文章引经据典,不需要查书。我们问老师:老师,你真了不起!「你懂吗?做学生跪砖头跪出来的!」他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时候老师是你背不出来的时候罚你罚跪,跪的时候不是跪什么,底下是跪在砖头上,让你难受。你不用功行吗?所以真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古时候讲十载寒窗,再一举成名,你不用功夫怎么行?

  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爱」字,第一个目标是保持。你爱父母、爱兄弟、爱家族,永恒不变,你一生都不会改变,这教育成功了。教育第二个目标,是把这个爱心发扬光大,不只爱你的家族,你能够爱你的乡党;我们今天讲,你能够爱社会,你能够爱国家,能够爱人类。你看《弟子规》上,「凡是人,皆须爱」,那就是推广,推广到爱人类。在佛法里面说得更广,爱一切众生,连动物、植物统统都爱,还有包括矿物,就是爱大自然。所以,中国的教育的根就是「父子有亲」,跟此地讲的「慈悲顾恋」一个意思,你接受这种教育。

  这种教育现在人没有受过,所以这种心展开来,别人怀疑你。他怀疑是应该的,我们不能说「他怀疑,算了,不要去管他了」,那就错误,那我们学这个东西学了有什么用处?学了就要爱众生,学了就要爱世界,这是儒、佛的教学,是中国传统教学的核心。真正能解决今天世界所有一切争执、冲突,确实能把它化解掉,能给世界带来安定和平,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对于儒、对于佛,你学了多少?到底有多少?看你慈悲心的落实,看你慈悲的深广度,就知道你的功夫有多少。这是第一个方便,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个方便,「了知诸行」。了是明了,知也是明了,这个「行」在此地念去声,当动词讲,就是一切众生之所作所行,你要了知;你不了知,你就不能帮助他,所以你要了知。特别是我们现前的社会,我们现前社会各个行业都出了毛病,原因在哪里,要怎么样去帮助他,你才会知道。我们接触的面很广,你不接触你了知就不够广大,不够深刻。这个社会每个国家、每个族群、每个宗教、各种不同的文化,都要接触。你都接触、都了解,你才会发现冲突的根在哪里,你才懂得化解这个问题要从根救起。

  我常常跟人讲,今天世界所有毛病的发生,有个共同的根源,就是人不知道自爱。不知道自爱,他就不知道爱人,所以「父子有亲」这条他不知道。这一条不知道,「君臣的义」他不知道,「夫妇之别」他不知道,「长幼秩序」他也不知道,「朋友有信」也不知道,社会怎么会不乱?人要真正懂得自爱,就决定不敢做亏心事,决定不敢造罪业。造罪业、做亏心事,怎么对得起自己?要自爱。怎么对得起父母?怎么对得起祖宗?怎么对得起老师?所以人要懂得自爱。

  真正自爱的人一定就是好人,循规蹈矩;懂得自爱的人,决定跟圣贤人学习。为什么?圣贤人都懂得自爱,时时刻刻想到提升自己的境界,佛法里面讲的烦恼轻,智慧长。烦恼年年少,智慧年年增长,自私自利的念头年年减少,大慈大悲的念头年年增长,这个人知道自爱。知道人性本性本善,知道众生跟自己皆有佛性,这是自爱。唯有自爱,才懂得慈悲顾恋,才懂得父子有亲,伦理道德他才能了解。「了知诸行」,这才能够帮助大众。了知诸行是契机,下面一句是契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接着我们再看六方便里面,第三「欣佛妙智」,这个欣是喜欢,喜欢佛的智慧。实在说,佛的智慧就是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这是真实智慧。现在我们看到了佛有,你看佛在生活、工作(他的工作是教学)、待人接物,显示出无比圆满的智慧,确实令我们感到非常的欢喜。欢喜,我们就要获得,怎样能获得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佛说得很好,只要把我们自性智慧德能上面那一重障碍去掉,智慧就现前。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的烦恼、障碍,总不出这三大类。所以阿罗汉把执着放下,阿罗汉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我们肯不肯把执着放下?执着放下,就叫做正觉。你看佛门里头所求的是什么?我想同学们都知道,经上常常念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音,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可以翻的,不是不能翻。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因为这是我们学佛的人终极希求的目标,就是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

  三种障碍,执着放下,你得正觉;你看无上正等正觉,正觉你就得到了。前面跟诸位讲得很详细,正觉不在六道,六道里头没有正觉。正觉在哪里?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正觉。如果再能够把分别也放下,于世出世法不分别了,再破一品无明,无明就是妄想,妄想再破一分,那你就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有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都叫正等正觉。到四十一品无明,那就是妄想断尽了,证到最后的果位,叫妙觉。等觉再上去叫妙觉,妙觉是果位,叫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我们欣佛妙智,要恢复自己自性的本具般若妙智,你就应该懂得断烦恼的重要。执着不能有!有执着,出不了六道,有分别,出不了十法界,这个要懂。执着是第七识末那,分别是第六识。法相宗讲的「转识成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所以我们放下执着,平等性智就现前。世界和平,我常说建立在平等对待的基础上;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平等,这个世界就没有和平。和是果,和睦相处,因就是平等对待。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僧团做不到六和敬?六和敬的僧团如果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有一个六和敬的僧团出现,全世界的人都得福,真的大难化成小难,小难化成无难。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看人不平等,我们看事、看物都不平等;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就是执着。从前世尊那个时候的僧团,为什么能够和睦相处?每天接受佛陀教诲,人人都依教奉行,都把执着放下,不再执着。不执着,平等性就现前,我们讲真诚清净平等,这非常重要。所以,一定从这个地方做起。

  我们的执着,一下断断不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烦恼习气无量劫前就养成,哪有那么简单一下子断掉?所以佛门里头常讲,理可以顿悟,事须渐除。在事里头要慢慢的去磨炼,才能把它除掉。经不能一天不读,一天不读经,你的烦恼习气一定是增长,不会减少的。只有天天读经,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天天自新,这样才能够做到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这就对了。经不但要听,经还要讲,愈讲愈明白。讲,没人听,没人听也讲。古时候生公说法,道生和尚说法,没人听。他聚一大堆石头放在那儿,对石头讲,所以顽石点头,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今天讲经没人听,我们九楼「万姓祖先纪念堂」,我们可以面对着这一万二千多祖宗的牌位,我们对它讲,听众很多。你明白这个道理,讲经就不会中断。

  确实我在这些年当中,有很多特别的信息来告诉我,九法界的众生都在听《华严经》。这个讯息传来,对我们是莫大的感动,莫大的欣慰。不是没有人听,听众太多了。这就是你天天读,天天讲。有树木花草的地方,好!就给树木花草讲,教学相长。你能够这样去做,你将来的法缘一定非常殊胜,这是肯定的。

  方便第四条,「不舍生死」,在九法界里面舍身受身,不舍弃。这个话什么意思?就像诸佛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众生启请,我们就去讲,只要有人。现在世间灾难很多,凡是有正法道场都能够帮助化解灾难。灾难纵然不能完全化解,大灾难换成中灾难,中灾难化解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化成没有灾难,这是肯定的。灾难的时间长,可以把那个长时间缩短,这都是我们能够相信的,我们没有怀疑。所以具足慈悲顾恋的人,肯定是哪个地方有灾难,到那个地方去弘法,去讲经弘法,如教修行,自他两利;不但自他两利,冥阳两利,这是不舍生死。即使在某种状况之下牺牲身命也在所不惜,也没有丝毫留恋。为什么?因为自己接受佛陀教诲,清楚明白的了解,一切众生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只是转换一个境界而已。现在科学讲不同维次空间,我们电视换个频道而已,这个频道没有了,那个频道出现了,哪里有生死!

  真正能够修行的人,前面所讲的了知诸行,我们自己很清楚,我们这个身舍掉之后,来生比这一生一定更殊胜。为什么?这一生当中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都是向上提升,没有向下堕落。死就是圆满的提升,决不是堕三恶道,你说这个多么殊胜,哪有什么恐惧害怕的?没这个道理,一切为众生,没有为自己。即使别人误会不了解,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甚至于把你杀了,我们一点怨恨心都没有,感激。为什么?感激他把我送到上面去,这个身被杀害了,上去了。他是送我上去,不是把我拉下去,送我上去,所以永远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这个是不能契入境界的人他不懂,契入境界的人明白。

  第五个方便,「轮回不染」。六道轮回虽然很苦,这里面的苦众生很多,正如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入地狱是干什么?是救度地狱众生,是为这个而去的。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哪个地方众生有苦难,有慈悲心的人就应当要去,决定不能置之不问。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不愿意跟苦难众生一起受灾难,慈悲心没有了;没有慈悲心的人会往下堕落,这个要知道,有慈悲心的人会往上上升。

  轮回怎么不染?轮回心没有了。菩萨用的是菩提心,不是轮回心。什么是轮回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的业都是轮回业,轮回心造的身业、语业、意业全是轮回业,出不了六道轮回。菩提心不是轮回心,菩提心所造的业是净业,净业果报在六道轮回里头没有,这个要知道。浅显的净业是四圣法界,深广的净业是极乐世界,所以他不在十法界,不在六道。在六道里面度众生,只要你用菩提心,我们讲得很明白,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不是轮回心,在轮回决定不染轮回,这是用心。用这种心处事待人接物,肯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肯定的,念佛决定生净土。轮回不染!

  六方便最后一条,「炽然精进」。炽然精进,炽然是比喻,像火焰烧得很猛烈那个样子。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勇猛精进,决定没有懈怠,道业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当然成就。这个六方便,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摄论广说」,我们要知道详细的,那都在《摄论》里头。这是方便力。

  再看下面第四个,『缘力』,「谓善友劝发」。世出世间法,缘非常重要,所以佛讲诸法因缘生。此地这个缘是讲的善友,遇到善友劝导你,你发心了,你才发愿。这是真的。佛法确实像虚空一样存在世间,尤其是现在我们利用高科技的方式,网络跟卫星,覆盖全球。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间,都可以能够收看。可是有许许多多人不知道频道,不知道怎样接收,有个朋友介绍给你,你就看到了,缘就成熟了。如果没有这个缘,你要常常去走动走动,碰碰看。到哪里?到宗教团体。我们学佛,佛教的寺院、庵堂全世界都有,哪个地区都有佛教的寺院,可以去观光旅游。也许就碰到了善友,有缘人!介绍你经书,介绍你修学的方法,或者是介绍你亲近善知识。这个缘非常重要,善友为缘,我们对这个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我自己在二十六岁的时候认识方东美先生,如果不是他老人家的介绍,我们这一生当中与佛就没有缘了。年轻,学了些错误的知见,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低级的宗教。怎么说低级?泛神教,多神教,什么都拜,就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很深,很不容易拔除。一般人想把这个东西介绍给我,我不会理会,我还反过来讽刺他、讥笑他迷信。我年轻的时候,常识也很丰富,也还有点辩才,想把我辩倒那不是桩容易事情。方老师这是我们心目当中最尊敬的一位长者,他对我慈悲、爱护,是我父亲一辈的人。我跟他学哲学,他把佛经做为功课介绍给我,佛经哲学,我们这才知道佛学里头有大学问,从来没听说过的。以前以为佛教是宗教,哪里知道它是哲学?经过方老师的介绍,而且我还要向他老人家请教,「老师,你是从哪里学来的」?他要把原因原原本本讲给我听,我才相信。

  跟佛接触,老师的指导,一定要从经典。经过这么个指示,这才利用假期到寺庙里面去找佛经。因为那个时候佛经流通量太少,市面上一般书店买不到。我学佛那个时候,当时在台湾只有三家印佛书,量都很少。第一个是台南的庆芳书局,它印佛书。第二个是台中瑞成书局,也印佛书,它印别的东西都很多,不是专印佛书的,所以量很少,不容易买到。第三个是台北朱镜宙老居士办一个印经处,是几个居士凑一点资金,印经跟大家结缘的。这是赠送,不是买卖,量也很少。所以不容易看到佛书,只有到寺庙里面去借经书来抄,我还抄过好几部佛经。

  善友比什么都重要。方老师介绍之后,我就开始看经。看经当然有困难,但是方老师给我一个诱惑的力量,就是这个东西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诱惑的力量非常强大,就是我们今天此地讲的「欲力」,欲求,这里头有这么好的东西,看不懂也要看。一遍看不懂,二遍;二遍看不懂,三遍,锲而不舍。缘真是很殊胜。这样一个多月以后,我们的邻居,原来不认识,他有个女儿八岁,常常到我们院子来玩。看到我在看佛经,回去告诉她爸爸,爸爸来访问我。他是个佛教徒,听说我在看佛经,他很欢喜,他说有没有困难?我说有。「需不需要有个人指导指导?」「那太难得了,什么人?」「就是章嘉大师。」到以后我们晓得,他是内蒙的一位亲王,蒙古人,满清时候是敏亲王,跟章嘉大师很熟悉。

  这就跟章嘉大师结了缘,非常有缘,我接受他三年的指导,佛学的根基是从这个地方打的。以后十年,那是跟李老师学讲经。都是善友劝发!李老师那里,我们本来去是听经的,哪里敢发心讲经?讲经是李老师劝的,劝了好几次,都不敢。最后他有个讲经班,带我去看看,他们上课,带我去参观。我看了之后,下课我跟老师讲,「行,我觉得我可以参加」。这是缘里头很重要的一个缘。

  底下一句,『所缘力』,「即所观察悲智之境」,这叫所缘。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所遇到的境界,这个缘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与人接触。我们学佛了,当然有很多学佛的朋友常常在一起,研究经教,讨论、交换修行的心得。除这个之外,还有些没有学佛的朋友,也常常欢喜跟你聊天。聊天当中,你一定会谈到佛法,他有问,你有答。他所问的,你自己想想,你自己为他解答的,他满不满意?这些帮助我们进步非常之大!正所谓是教学相长。教学不一定是课堂,不一定是正式学生,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天天,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遇到人都在教学,都在说法,所以讲经说法一天都不会中断!说话就是讲经,解答就是教学。这就是你的智、你的悲。悲是什么?诚诚恳恳、老老实实的帮助别人认识佛教,佛教不是迷信。这是慈悲,这是智慧,佛门里面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苦难的根源前面讲得很多,总是迷失自性所造成的。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今天讲才艺),无量的相好(现在人讲的福报),都是无量的。迷失自性之后,智慧、德能、相好都不见了。这桩事情佛教经论里面讲得太多了,我们要相信,我们要帮助自己,也要帮助所有一切众生,这叫佛度有缘人。什么人有缘?你讲,介绍给他,他能信,他能理解,他能照做,这就叫有缘人。我跟方老师学习,以后出了家,我去看他,他吓了一跳:怎么你真干了?我说「是!老师介绍这么好的东西,我当然要干」。他说对了,你这个路走对了。我出家,我的老师、同学、朋友、长官,没有一个赞成的,都说「你迷了!你学佛可以,学佛不能迷得这个样子」。只有方老师一个人赞叹,只有他说你对了,你这个路走正确了。所以还好,有这么一个有智慧的人,我们自己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他跟我们印证这个路走对了。

  老师还很慎重的交代我一个任务,是什么?和谐社会。那时候我们年轻,我们的观察力没有他那样的敏锐。他告诉我,他说我们在台湾,本省人跟外省人在一起相处并不很和睦。所以他就告诉我,你这种身分,做调和、化解有很大的方便。这是那个时候老师交代我的,今天我们把老师的教诲扩大了。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冲突,一般学术界、社会里面用的词句是「消弭冲突,促进和平」。我参加大学,大学里头有和平学院,帮助学校,代表学校参与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我用的词是「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诲,老师的慈悲。

  安定、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期望,哪个不希望安定?哪个不希望和平?从哪里做起?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首先化解自己内心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一切事物的对立,让我们首先自己做到心平气和,才能够和睦大众,谐和万邦,这是「观察悲智之境」。是不是圆满?不圆满,圆满要讲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娑婆世界有十法界,一切诸佛剎土统统都有十法界。娑婆世界十法界众生不和睦,其它诸佛剎土法界也差不多,所以和睦的工作是要遍法界虚空界才是圆满。都从自己内心做起,离开自己内心,确实无有一法可得。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7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7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