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84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四卷)  2005/1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六段看起: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这十句,「云何善修习」是一直贯下来,贯了这十句,下面省略。要是把它念到完整的句子,云何善修习念觉分,云何善修习择法觉分,乃至于云何善修习空,云何善修习无相,云何善修习无愿,这样的句子大家就懂了。这段经文清凉大师批注不多,但是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修涅盘因」。在大段里面,这属于第五段。「七觉三空,十地品广说」。所以在此地只是把名目给我们说出来,前面就是七觉支,后面「空,无相,无愿」是三空,到下面经文「十地品」里面会有很详细的说明。但是我们现在距离十地品还相当的遥远,因此学习这段我们也要概略的说说。

  什么叫做七觉三空?七觉支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一个科目。三十七道品一共是有七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下面就是七觉支,八正道。所以七觉支也是大小乘教必须要学习的科目,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通常在大乘教里面,称它作助道品。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三十七助道品这是基本学习的科目。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不同的方法,修什么?总离不开这三十七个科目。

  三十七分做七段,我们现在一般讲法单元,七个单元,这是其中之一。这个单元里面有七个科目,第一个是念,『念觉分』,我们怎样学习念觉分?这很重要。在我们心情沉闷的时候,我们一般讲精神提不起来,念佛,静坐,我们不讲参禅,我们讲静坐。念佛堂里面,我想很多同学都见过,几乎念佛堂每天都会出现这个现象,有些人念着佛昏沉了,打瞌睡了;最容易发生的现象,在止静的时候。绕佛绕了几圈之后,大家坐下来止静的时候就有人睡着了,坐在那个地方睡着了,这个现象常常有,这叫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时候佛就教我们,就是要起这个念,我们要选择什么法门来对治,把自己的精神振奋起来。所以七觉支这七条是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觉醒,你说它多重要!

  我们选择的方法,这是净宗方便,我们选择的方法是念佛。念佛也有方法,当昏沉的时候怎么办?大声的念。你大声念会不会吵到别人?你把大众秩序扰乱也不好。所以一般选择,虽然是止静,他可以起来在当中拜佛,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昏沉打掉;或者是大众止静,你还是可以继续绕佛,用这种方法也行。现在科学仪器很发达,像随身听,我们把念佛堂念佛的佛号可以录下来,为什么?在念佛堂的时候,大家念佛的声调、音调都要一致,才不至于混乱,这是庄严道场。录下来之后,我们可以放在随身听里头,当昏沉的时候我们把声音开大,自己听得到,外面人听不到,不干扰别人,这也是个办法。这个办法在现在行,从前没有这些机器,没有法子。所以从前人选择只有拜佛、绕佛,不干扰别人,用这些方法。古大德教导我们,你就用下面「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你用这三种把你的昏沉打掉;择法、精进、喜,下面我们一条一条再介绍,用这个方法。

  另外一个现象叫掉举,就是心浮气躁,跟昏沉恰恰相反,心浮气躁,妄念纷飞。有很多人说,我不念佛、不静坐的时候没有妄念,这一静坐下来,不知道这妄念从哪里来的,怎么会这么多?吓得他怎么样?吓得他不敢静坐。这是错误的,一定要晓得,妄念不是静坐时候才有的,而是什么?静坐时候你才发现,没有静坐的时候就是这么多。因为你心念不集中,你就没有发现到,这想静下来之后,这才发现妄念这么多。我们一般在用功的时候,这两种毛病常常现前,一个是提不起精神,一个就是心浮气躁,妄念太多,佛经上叫掉举。在这种状况之下,你就可以用轻安、用定、用舍,用这三个觉支来对治。

  由此可知,七觉支是对治我们用功时候常常起的这两种烦恼,一个对治昏沉,一个对治掉举(就是心浮气躁)。功夫用得力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有这种情形,工作的时候,处事待人接物。昏沉,在日常生活当中,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比较少;心浮气躁,现在几乎普遍都见到,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你只要冷静观察,现在一般人急躁。也就能够体会到他的妄想多,分别执着多,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这是属于掉举,也就是他心定不下来。像在从前社会,无论是士农工商,一般所见到的人情绪都很稳定、温和,言语都缓慢,动作也缓慢。我们看看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你看他教导他的子弟,他这个家书、家训写得太多了。由此可知,他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年轻人要学稳重,稳重从哪里学起?一切都缓慢,不要叫人看到急躁,无论遇到什么样艰难的问题,心地都是如如不动,这有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心浮气躁生烦恼,烦恼怎么能解决问题?烦恼只有把问题愈搞愈复杂,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知,七觉支的宗旨,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教我们要学稳重,思想、言语、动作。我这一生见到一个人,章嘉大师,这个人给人的印象,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无论在什么时候你去看他,他都好像在入定,言语少,速度很慢,动作也少,也很缓慢。你跟他见面的时候,自自然然不敢放逸,他有那个摄受的力量,自然就会对他尊敬。我这一生只看到这么一个人,其它的两位老师跟他不一样,真正修行人。你们看到照片上他老人家穿的服装,一年四季都是那个样子,那个服装很厚,当然冬天没有问题,夏天他也是这样。

  有一年,台湾第一次发起印《大藏经》,是用日本《大正藏》做底本,台湾翻印,头一次翻印。佛教会一些人在台湾做全岛的宣传,希望大家认识《大藏经》,热烈的来支持、购买《大藏经》。因为这个书很大,成本很高,确实是不容易,就邀请章嘉大师带这个团环岛去介绍。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年轻的法师陪同,其中有一位年岁比大师轻的,大师那个时候差不多将近六十岁,他们只有四十多岁,看到章嘉大师穿那么多衣服,就问他:您老人家热不热?那是夏天,这些年轻法师都是拿着扇子,章嘉大师没有,就问他您老人家热不热?大师回答一句话很妙,「心净自然凉」。这些法师们听到,感觉到非常惭愧。这就是人家心地清净,冬天他不冷,夏天他也不热。一般讲这是修行功夫,也就是说,你的心有没有到清净程度。

  永远没有昏沉,没有掉举,功夫得力的现象。昏沉跟掉举都是功夫不得力,念佛人对这个要特别的留意,为什么?有这两种现象障碍往生。在现前障碍你,不要说一心不乱,障碍你功夫成片,障碍你的悟门,你不能开悟。所以七觉支在修行来讲,它是很重要的一个科目,它能帮助你排除昏沉、掉举,使你真正得到定慧均等。定慧均等,那就是禅。念佛也是禅,它不用参究也不用观心,它用持名的方法,达到的效果跟禅定没有两样,所以佛在《大集经》上说念佛,特别是讲持名念佛,这是「无上深妙禅」,这是佛说出来的。离开禅,不是佛法,只要是佛法,我们就晓得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式学禅。这是「念」,正是宗门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一起,马上就觉。此地这个念就是觉,昏沉、掉举才起来,妄想、杂念才起来,立刻就觉悟,就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第二个择,『择法』,择是选择,选择用什么方法来对治。简单的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在基本上来讲,你要把外面境界看清楚,你不能被这些迷了。《金刚经》在中国佛教经典里面,可以说知名度排在第一。佛教经典很多,很少有人能说得出来,但是大家都知道有一部《金刚经》。由此可知,《金刚经》在中国社会是多么受人欢迎。不但是学佛的人必读,不学佛的人,只要是读书的人,一生当中说他没有读过《金刚经》的,那太少太少,都曾经读过,为什么?开智慧的,帮助你择法的。所以你善能觉了、善能辨别这一切法当中,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佛将一切法给我们归纳六桩事情,性、相、理、事、因、果,这六个字把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了,没有一法能超出其外。你晓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所以你才不会错误选择,把假的当作真的。本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相,大乘经佛常说「本来具足」,这是真的。但是众生很不幸,无始劫以来,一念无明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随顺外缘起无量无边的烦恼。诸位要晓得,无量无边烦恼就是无量无边智慧德相迷惑以后产生的现象。迷悟之体是一,迷悟的相不一样。我们讲性相,迷悟,性是一不是二,悟的是性,迷的也是性,性没有迷悟。但是迷了之后,相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觉悟的相是一真法界,不一样。觉悟了,在《华严经》上讲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迷了的相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六道迷得深,四圣法界迷得浅,这要知道、要认识清楚。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被这些幻相(虚妄的相)欺骗,你执着这些虚妄的相,坚固不舍,这个错了。坚固不舍这些虚妄的相,这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为什么你出不了轮回?生生世世,你出不了轮回,就是你对于这个虚妄的东西执着,你把它当真,错在这里;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知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教菩萨要把这四相放下,可不能执着,不但不能执着,分别都不可以。执着,这就变出六道轮回;分别,这变出十法界。所以离分别执着,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

  这个道理大乘教里头讲得太多太多。佛为什么千言万语,苦口叮咛?我们迷得深,虽然听佛讲经,这一下觉悟,像闪电一样放了一下光明,时间很短暂,离开讲堂,马上就迷了。佛知道这是众生的老毛病,这是众生的习气,怎么教?必须是千遍万遍、无数遍的提起,让这个经教长时期的熏习他,密集的熏习他,会产生作用。诸佛菩萨就是这么成就的,长时密集的熏习,觉悟了。我们学佛,你就知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功夫不能成就。统统讲熏习。世间人不是善熏习就是恶熏习,学佛的人不是佛法熏习就是世俗熏习。世俗熏习,那就是轮回的熏习;佛法的熏习,那就是涅盘的熏习,不一样。

  今天我们想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接受佛法的熏习是几个小时?我们接受世法的熏习是几个小时?到什么时候功夫才得力?给诸位说,每天要是能够做到二十个小时佛法熏习,四个小时世法熏习,你这一生肯定成就。怎么知道?我们从世尊当年在世教学明白了,释迦牟尼佛他带着这批学生,每天跟他们讲经说法、研究讨论,几乎都没有休息,他不累吗?在我们想象当中,他不会累,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法喜充满,他怎么会累?每天休息,中夜(中夜就是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睡眠。可是他们这些人是用打坐代替睡眠,我们一般人讲不倒单,他用入定。定,恢复体力,真的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比我们睡觉的效果还要殊胜。因为睡觉,昏沉,入定不昏沉。七觉支就是调整你入定,帮助你进入禅定的境界。禅定境界是定慧等持,定跟慧是平等。如果慧多于定就浮躁,定要是多于慧就昏沉,这是初学的人往往没有法子避免的两种现象。

  所以懂得选择法门,这个意思深广无际。在我们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知道自己现前生活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哪个法门比较适当。在今天这个环境之下,我们一般的根性,持名念佛是最方便的,也最快速,也最稳当、最殊胜,选择这个法门。选择之后,法门选择了,接着底下要选择老师。没有一个老师帮助你、指导你,法门选对了也很难成就,也不容易。我们一生能不能有成就,老师的关系太大!有了老师,还要选择同学,很重要。如果有老师没有同学,好比你走路,你一个人没有伴侣,你会走得很辛苦,同学互相切磋琢磨,菩提道上有伴。老师是指路的,不是陪你走路的,同学是陪你走路的,不一样,这不可以不知道。

  另外就是选择修学环境,每个人一生福报不相同,根性不相同,缘分不相同,所以都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果然是利根,那就方便多了,为什么?他淡薄,天性就柔和,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不论是顺境、逆境,他都能保持身心的平静,这是修道最好的条件。中人以上,中等根性以上,如果遇到好的老师把这些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你能够听得懂,能理解,能依教奉行,这就好,能够把你中上根性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上根性,这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

  所以人生在世,有很多人问我,人生在世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问的人很多。我也是老老实实告诉他,我觉得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不是升官发财,不是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有地位、有权势,不是的,而是什么?提升自己的境界,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我们知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任何一个人有过去、有未来。过去已经过去了,造作一些善恶业自己虽然不知道,忘掉了,但是阿赖耶里面习气种子在,没有断,它不但影响这一生,而且影响来世,这是个麻烦事情,不能不知道。这一世时间短,纵然活一百岁,一弹指就过了,有什么意义?可是来世的时间长,六道里头,哪一道都比人道的时间长,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可是有人要问,畜生的寿命没有人长,尤其像我们讲低级动物,牠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所谓朝生暮死,很多,这怎么说法?佛给我们说,这些动物愚痴,畜生愚痴,所以牠有坚固的执着,牠执着那个身形就是牠自己,于是怎么样?死了之后,投胎又是那一类,像蚂蚁,死了以后又做蚂蚁。佛经上有一段故事,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祇树给孤独园,祇树给孤独园那个时候有工程,释迦牟尼佛看到一窝蚂蚁,看了之后笑起来。旁边这些弟子就问佛,你看了蚂蚁有什么好笑?佛就说:这窝蚂蚁,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牠还没有离蚂蚁身。不是说蚂蚁寿命那么长,七尊佛出世,这多长的时间!这蚂蚁死了之后还到这个窝里面又做小蚂蚁,生生世世都做蚂蚁,不知道脱离蚂蚁身,畜生道。

  佛这些话给我们很大的警惕,那就是三恶道不能去,进去很容易,出来非常困难。你说这些畜生道里面有没有佛菩萨的教诲?肯定有的,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哪个众生有感,他就到那里去应现、示现。可是牠们有坚固的执着不能接受正法,那就好了,让牠去受苦,受到什么时候牠真正觉悟,佛才能帮上忙。畜生再能变成人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是那么很单纯的,这我们应当要晓得。

  所以择法不能不谨慎,这要智慧,没有智慧你就选错了。智慧,我们初学的人没有智慧,要依老师,依靠老师帮忙,智慧不开,不能离开老师。这是从前跟一个老师修学,什么时候毕业,你可以出师,从前叫出师,现在人叫毕业,什么时候能出师?你有智慧,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有能力辨别,老师会点头,你可以毕业了,没有这个能力毕不了业。所以有人跟老师跟一辈子,有人跟老师跟二、三十年,不一样。当然也有很聪明智慧的,时间短,三年、五年就离开老师。可是我们看到跟老师二、三十年,甚至于一辈子不离开老师的也比比皆是,怕走错路。

  『精进觉分』,精就是专一,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你才进步,所以加上精进。特别在修道,修道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邪正,如果连这个不能辨别,你的修行决定产生障碍。真正用功的人往往浪费很多的时间去学习没有利益的苦行,那很可惜。佛赞叹苦行,苦行能够帮助你戒定慧。如果这个苦行不能帮助你戒定慧,这个苦行,佛法讲无益的苦行,没有利益,这不能不懂。所以必须对于,我们现在的话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于人事物,对于世法、佛法,邪正、是非、善恶得有能力辨别,那你的精进就是觉不是迷。世间精进迷的也不少,我们要精进觉。这七个都是觉,要精进觉不可以精进迷,才能真正得受用。

  我们修净土,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成就,那是无比的殊胜。真的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遇的这一生,怎么样念佛才能往生?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情,其它事情统统不要紧。为什么?世间法里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儒家讲人的一生要立功、立德、立言,没错,是教你做好事,教你做好人,这在教育上一定要懂得。圣贤人教人,目的就是教你做好人,教你做个善人,绝对不是教你升官发财,不是的;不是教你得名闻利养,不是这个,为什么?升官发财是要有命,你没有那个命,求不到。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不要强求,这个道理要懂。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再看七觉分里面第四:

  【喜觉分。】

  这个『喜』非常重要,中国古谚语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我说喜是人生真正最好的养分,无论对于身体,对于容貌,对于精神,都是非常完善、完美。无论世法、佛法,凡是修学契入境界都会得到。欢喜,我们现在人所谓「成就感」,他学习的一样东西有了成就,特别是有了很可观的成绩拿出来,佛法讲法喜充满。儒家,你看《论语》第一句,第一句就说的这个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我们此地讲的「喜觉分」,佛法称为法喜充满,他的精神怎么会不好!

  世间人,中年以上都很重视自己的健康,这是真的。中年以上什么叫福报?健康就是福。你有再高的地位,再大的权势,再富有,身体不健康,那不是福。我早年在台湾,台湾大家知道有个煤矿大王李建兴,我跟他很熟悉,晚年他得老人痴呆症,十几年睡在床上。那真是享福,每天三班护士侍候他,就是一口气不断,什么都不知道,家里的儿孙、亲人都不认识。这能算福报吗?这能算享福吗?

  他的二媳妇是虔诚的佛教徒,曾经问过我,怎样帮助她的公公?我说方法是有,妳们家里人不会接受的。什么方法?佛法里讲得很清楚,修福,修福是布施供养,妳们家里有的是财富,多做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谚语所谓「舍财消灾」。妳看看妳公公一年的医药费用要多少,妳能把这些医药费用捐献出来,他老人家就会产生两个效果,一个他还有寿命,他慢慢就好起来,健康就恢复,舍财消灾;如果寿命没有了,他就早走了,走的时候大家都平安。家里老人长年生病,一家人都劳累。他寿命没有了,但是什么?他福报没有享尽,所以躺在那里享福,在那里花钱,他钱没有用完,就这么个道理。你要真正想通,你想想看一年需要花这么多钱,十年需要花多少,你把这个钱拿去做好事。可是家里人不信佛,只有她一个,讲不通。那讲不通,只好随他去,自己念佛,天天给他回向;除这个之外,帮不上忙。

  喜觉分很重要,无论是世法、是佛法,这个喜是正法不是邪法。读圣贤书得到法喜是正法,学佛得法喜是正法,这里头没有副作用。现在世间人天天去寻找喜乐,全都是负面的。现在过年接近,我们所听到,一般人(同学告诉我的)狂欢,狂欢是喜,不觉。他不是喜觉分,他是喜迷分,迷惑颠倒,不觉悟,这里头有副作用。狂欢里面造很多罪业,折福不是增福,这些我们不能不清楚。佛教导我们,昏沉的时候用这三法来对治。当我们浮躁的时候,下面有三个方法用来对治浮躁。第一个是轻安,「轻安觉分」。我们这个经上叫:

  【猗觉分。】

  诸位要知道『猗觉分』就是轻安觉分。这个字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猗」有婉顺的意思,有柔和的意思。在一般翻译里面都翻作轻安,意思都相同。断除身口粗重的烦恼,言语柔和,行为稳重,这样你自然就远离烦恼,显出柔和,远离粗暴。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同学包括我们自己本身时时刻刻要反省,为什么?这个毛病常犯,尤其是言语,言语的粗暴不知不觉,有意无意,到底什么原因?我们晓得烦恼习气造成的,从小没有学过圣贤教育,这不能怪我们。《无量寿经》佛说得很好,「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佛讲得好。

  我们脱离了圣贤教育至少有三代,不是短时间。三代,可以说把这桩事情忘得干干净净。我们今天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家教没有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里面没有伦理道德,社会教育,那大家更清楚,这不用说了,所以养成这些毛病习气。现在学佛接受到圣贤教诲,接受之后,我们要认真学习,要认真的忏悔,改恶向善。一般宗教里面说,这才能得救。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人要能相信因果教育,这个人就有救,就能得度。你看看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他们的回头,从哪里回头?说实在话,都是从因果里头回头。

  在中国自古以来,教因果教育的就是城隍庙。我常常讲,支撑中国民族五千年而不堕落,没有在这个世间消失,靠什么?靠教育。三种教育,从小家教,父母表现的伦理教育,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父母对儿女的身教。父母都做到,小孩从小看着父母,上行下效,那个根扎得稳,他就学会了。学校教育,道德的教育,这是夫子提倡的(孔子提倡的)。孔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德行,道德教育,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文学放在最后。《弟子规》上讲,实在《弟子规》是夫子在《论语》里的一句话,行有余力,你才能学文。就是前面三桩你都做到,你可以学一些文艺;前面三个没做到,不行,前三个正事。第三是因果教育。

  所以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胡秋原先生跟我讲的,全世界老百姓,中国老百姓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我想想是有道理,为什么?自古以来就受这三种教育的熏陶。这三种教育非常普遍,你看每个县市都有祠堂,祠堂是教伦理,教孝悌;都有孔庙,孔庙是教道德,五伦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儒家教的是这些东西。城隍庙可不能轻视,城隍庙教因果。

  晚近,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就看清楚。他是我们佛门净土宗一代的祖师,一生当中几乎全心全力提倡因果教育。儒、佛他也提倡,但是没有因果教育那么积极,这是什么原因?世界已经乱了,伦理的教育虽然好,要很长的时间,救急来不及了;佛法的教育好,也要长时间的熏陶,不能救急;救急只有因果。如果人人了解因果的理论与事实真相,我相信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会收敛,道理在此地。

  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的提倡三本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一生提倡这三本书,这三本是因果教育,大量的印送。可是这三本书都是文言文写的,现在大量的印送,人家看不懂。他老人家那个时候写的,那差不多是一百年以前,那个时候读书的人还读文言文,没有问题,可以能够流通。现在一般中文程度一落千丈,这三种书看不懂。我们想一想祖师这番苦心,这个苦心是救世,在中国来讲是挽救这个国家民族,让五千年传统文化不至于中断,要靠这个东西来救济。所以我们能够体会到祖师的苦心、用意,那在现在怎么样把因果教育普遍的来发扬?还是他的三本书,所以我就想现在最普遍的连续剧,我就在大声疾呼要把这三本书拍成连续剧。

  《了凡四训》连续剧二十集,大概明年二、三月间就可以推出来,电视台可以播放。接着还有六集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跟它合在一起,这样一共二十六集,好。下面接着我们要做的,《太上感应篇》三十集,《安士全书》三十集。《安士全书》它一共是四个部分,我们现在考虑《欲海回狂》是戒YIN,《万善先资》是戒杀,《文昌帝君阴骘文》跟《感应篇》性质差不多。那里头因果报应的故事太多,能够把它用三十集拍出来,对全世界流通,这是印祖济世的弘愿。我们继承祖师的教诲,一定是全心全力来推动。

  除这个之外,我请江逸子老师画了一张地狱变相图,这很多同学你们都看过。这个地狱变相图是城隍庙里头,因果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阎王殿。我受这个教育,印象就非常深刻,影响一生,我知道它的好处。小时候,这都是十岁以前,母亲每年都会有几次到城隍庙烧香,带着我们兄弟到城隍庙烧香的时候,看阎王殿,告诉我们,干什么样的坏事,你看受什么样的果报,刀山、剑树、油鼎,印象非常深刻。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不敢害人,对学佛很大的帮助。一生当中,处事待人处处都是忍让,从来没有跟人家竞争过,都是让。可是很奇怪,愈让愈殊胜,才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讲的「吃亏是福」,吃亏不是真吃亏,有后福,「难得胡涂」,这两句话很有道理。从我们这一生当中体验到,所以对于这些理论跟事实深信不疑。

  我现在不但是把这个介绍给我们同学,在许多场合当中,我还介绍到许许多多国际上的这些名流学者,我把这个东西介绍给他们。地狱变相图展开,他们都很欢喜,艺术品,有收藏的价值。现在我们把它做成光盘,这太方便,成本又很低,有文字又有解说。像过年期间,你们一家人看看这个光盘,看看《了凡四训》,真受利益,那叫大福报;使你身心安稳,跟一般这些娱乐决定不相同,这你真正受利益。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要得到轻安,那是真正的受用。下面一个是:

  【定觉分。】

  这个字,无论在佛法、在世法都很重视。儒家修学方法,最高指导的一部书是《大学》,《大学》是方法,《中庸》是理论。《大学》一开头「知止而后有定」,它很重视,说得很好。佛家没有说知止,但是佛法教人放下。知止跟放下说的不一样,意思相同。定是真心,定的反面是乱,乱就胡思乱想,那是妄心。怎样舍弃妄心,恢复到真心?真心生智慧,所以佛法这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才能够解决问题,定是其中的枢纽。我们持戒,持戒是为什么?持戒是为了帮助得定。戒就是放下,就是《大学》里头讲的知止,然后才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在佛法,这个「定」梵语称为三昧,三昧翻成中国的意思翻定,翻禅定,也翻作正受。三是正,昧就是受,从意思上翻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真心现前,妄心不是正常的享受,妄心里头杂念太多。什么人有正受?现在说是真正修行功夫得力的人有正受,他没有杂念,没有乱想,所以他的心是定的。念佛念到功夫成熟的时候,妄念不生,二六时中,都能够与佛号相应,念念当中就是一句佛号,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逆境他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正确的,这叫念佛三昧。这种正受是从念佛得来的。

  念佛三昧,在佛法里面讲是无比的殊胜,诸三昧中之王,比修其它的三昧容易,只要你肯念,念的时候放下万缘。放下万缘就是知止,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只有念佛三昧是真实的,你能够带得去的;其它的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带不去,带不去不是真的。带不去的,趁早放下,不要说等我临终时再放下,来不及,临终时未必肯放下。放不下,还是依旧去搞六道轮回。所以要在现前放下,不要再执着。而日子怎么过?随缘。随缘是最快乐的,不要攀缘。攀缘是我想怎样怎样,那是攀缘;随缘,没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大众,随着环境,没有一样不好,这怎么说?你统统不分别、不执着,就都好;有分别、有执着,就有好坏的境遇,没有好坏,那就没有一样不好,对修行都有很大的帮助。逆境里面学不瞋恚,逆境里头不生瞋恚,顺境里面不起贪爱,这都是修行。

  佛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我们就用这一句佛号息灭贪瞋痴,这个重要。凡圣的差别,圣人他没有贪瞋痴,他有戒定慧;凡夫没有戒定慧,只有贪瞋痴。贪瞋痴搞六道轮回;戒定慧,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念佛人要记住,世尊教导我们持戒念佛,经教里头教导我们,佛不在世,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怕受苦,我们受苦受难,这一生算什么?时间很短,应当要受苦。常常受苦,你对于这个世间不生贪恋。如果福报大,侍候的人多,你就不想离开世间,你会起贪心,你会生烦恼,所以生活清苦一点好。

  现在过年了,中国人重视旧历年,年夜饭,你看都是满满一桌十多个菜,我看有二十多个菜的。我们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最多六个菜,没讲究。三德六味,平常我们吃饭的时候,说老实话,三个菜就很好,最多不可以超过六个。我们供佛,供佛是三德六味,供佛少的三个菜,最多六个菜,我们要学佛,不要跟这些凡人学。现在国际上,我常常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会议那个宴席、国宴都是三个菜。我参加过布什总统的宴会,晚宴也是三个菜,三德六味。可是我们中国人的宴会菜比较多,不只三个,差不多,我在北京参加过人民大会堂正式的国宴,我陪同印度尼西亚的宗教团访问中国,好像有六、七道菜。这是学佛,现代的事应当要懂得。

  科学技术进步,资源比从前丰富多,所以饮食我们还是要节俭,坚持素食。素食对我们的健康有决定的利益,没有妨害。我初学佛的时候,很快我就选择素食,我学佛半年就吃长素。那个时候我还在工作,我的长官、朋友、同学看到我这个样子,他说你怎么这么迷信?学佛可以,吃素不行,营养不够。可是我依旧坚持。那个时候我也很小心,我每半年去检查一次身体,检查出来很正常,那我就坚持下去。大概是这样三年的时间,以后就成习惯了。我的素食五十四年,形象在此地,大家看到我也都很欢喜,不比吃肉的人身体差,反而比他们好,所以这形象度了不少人。很多国外的朋友:法师,你身体不错(听说我这么大年岁),你是怎么保养的?我告诉他,两个方法,一个是素食,一个是清净心。我说,我没有别的,生活简单,工作也简单,每天读经、教学;除这个之外,我没有操心的事情。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养生之道自然就在其中。所以心要定。

  世出世间做学问、修道要想有成就,你看《三字经》上教给我们的,这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训,「教之道,贵以专」,不能杂,学太多了,不行。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深入到一定的程度,那就是定。定能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他就旁通。古德说的话不错,「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修学,一个法门通了,所有法门都通。一经通,千经万论都通;一个法门通,八万四千法门都通了,这叫快捷方式。最忌讳的是你学得太多,学得太杂,智慧不开。常识丰富,智慧不开,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靠真实智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对于这桩事情了解最清楚的是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了解。这是定。最后一个:

  【舍觉分。】

  『舍』,舍所缘境界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不会后悔。舍就是放下,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缘的这些境界,一般讲人事境界、物质境界都是虚而不实。这是《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放得下。舍,不是说不要了,那你搞错了。有很多人听到我们讲放下,他听错了,他一心一意想学佛,工作也放下,辞职了,不要工作了,家也不要了。过了二、三个月,他写信给我,他说现在没有收入,生活成了问题,怎么办?佛在哪部经上教你不要家了,不要工作了?佛没有这样教人。佛教你舍,是把你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是这个,不是事。事要是放下了,那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他就得入般涅盘,他为什么还要四十九年辛辛苦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不是多事吗?所以说事没放下。事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照做,心里头痕迹都不着,这叫「舍觉分」。你要是统统舍掉,舍,你不觉,你还是迷;舍要觉,舍不可以迷,这个道理要懂。

  如果是在家,好好的学佛。所以我们这些年来极力提倡《弟子规》,提倡《十善业道》,这是什么?做人的根本,修行的根本。根本没有,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你这个房子怎么能盖得成功?而且佛法是师道,这一定要懂得,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他怎么会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的人,没有不孝顺父母。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孝道的养成是家教。所以教育的根本是家庭,没有家教,其它教育都没有根,很难有成就。

  今天科学技术发达,这些科学家们没有孝悌忠信的家教,发明这些东西,伤害人的,给人带来的是恐惧。这一次吉隆坡的国际和平会议,就有很多人在呼吁,希望科学家不要再发明大杀伤的武器,不要发明这些东西,多多的把科学技术应当用在人民生活福利这方面,这就好了,不要搞这些战争的武器。那么看看科学家们能不能接受?如果科学家从小都受过孝亲尊师伦理道德的教育,他决定不敢。在中国有例子,中国古书里头记载,在汉朝时候就有人搞这些科学技术。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机械化的运输。可是他们在临死之前把那些技术全部毁灭,不留给后人。有人觉得他们很自私,好东西不肯传人。不是的,他们看得很远,这些东西如果在一个没有伦理道德的人手上,带给社会、带给世间是灾难,不是好事情,所以宁愿把它毁掉,不传后世。这就是对历史负责任,对后代负责任,这是伦理道德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我们不能不知道。七觉分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后面它还有三空,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83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85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