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1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一卷)  200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1

  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是二00六年的元旦,首先我在此地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佛门里面有两句话,说「诸恶莫作,年年如意;众善奉行,岁岁平安」。我们还是遵守佛陀教导我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真正能够落实到岁岁平安,年年如意。谢谢大家。

  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提问的长行,最后的一段,我们还有几句没讲完。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

  【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上一次我们讲到妙。『妙』、『极妙』,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讲的,「妙者,烦恼障尽故,极妙者,所知障尽故」,这两句说得好!烦恼障就是见思,我们讲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由于思想见解的错误,所以导致我们的言行就错误,这才招来不善的果报。所知虽然不是障,这种障碍会障碍我们的所知。实际上,烦恼跟所知都有连带的关系。在《华严经》里面没有说见思烦恼,它是讲妄想分别执着;执着就是烦恼障,妄想就是所知障。《华严经》上讲得好懂,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烦恼障就尽了。诸位细细去思惟,好好的去想想,你看烦恼是不是从执着生的?如果不执着,你想想看,你还有烦恼吗?世间人所谓是成见,成见就是执着!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误的。

  佛菩萨心目当中是法法皆如,法法不二。我们今天有执着,邪正是二法,善恶是二法,是非是二法,真妄是二法。你要是碰到六祖惠能,你要向他请教,他就告诉你,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那不二法,邪正是不二法,邪正一如,是非一如,善恶一如,所以法法皆如。为什么?不执着就没有了。执着个正,正的对面是邪;执着个是,是的对面是非,总是落在两头。《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二边不立,中道不存;二边不立,还有个中道,中道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中道跟二边,不又变成对立?你永远没有对立,妙!但是这个境界是菩萨的境界,你要是有这个境界,那恭喜你,你不是菩萨距离菩萨也不远了,也靠得很近。

  所以大乘教里面讲入不二门,谁入了不二门?圆教初住菩萨入不二门,入不二门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了。不二门在哪里?不二门是一真法界,是华藏世界,也是极乐世界。所以净土宗里面,念佛堂的堂主平常提醒大众,无非是叫大众警觉到,不要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堂主常常提到,「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或者像《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念佛」,那就对了。如果身心世界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你还有忧虑,你还有牵挂,所以你放不下,那就是烦恼,就是所知,就是障碍!

  往生那一刻当中不许有障碍,有障碍就去不了;只要最后那一念没有障碍,就肯定往生。但是最后这一念,你能有把握吗?平常念佛是练功夫,什么时候用上?就是临终最后一念,希望平常念得很熟。由此可知,平常就要练习放下,临终才有把握。平常念佛,什么都放不下,你说你临终会有把握吗?靠不住!所以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要知道为什么不能往生?这个二障。所以这两种障平时就要把它淡化,虽不能断,要看得很淡。分别,对于一切法分别执着,很淡薄,希望一年比一年淡,功夫就有进步。紧紧的抓住这句佛号就对了,除这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空的。于一切法里头最重要的是得失要淡,得到不生欢喜心,犹如未得;失掉了,绝对没有懊恼,如同没有。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不生一个妄念,这叫功夫,这就是此地讲的「极妙」!

  再往下面看,『为上,为无上』这两句。「上者,望下无及故」,下面达不到。这是如来的果地,下面是等觉,等觉下面是十地,都没有达到究竟果位,所以称之为上。「无上」,究竟果位上,再往上面,上面没有了,它到了顶头,所以这是究竟佛果位。究竟佛果位,诸位要知道,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菩萨最高的位子是等觉,等觉菩萨只剩一品,叫生相无明。你想想这个无明的名字,顾名思义,这品无明要断了,相就没有了。宇宙之间所有的现相,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十法界统统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没有了,大千世界就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无上。

  可是佛、菩萨都非常慈悲,到这个境界,他们最后那一品无明不断,诸位要晓得,不是没有能力断,不像等觉,等觉是想断断不了。如来不断,他想断确实能断,为什么不断?断了就不能度众生了;不断,叫「留惑润生」,这叫大慈大悲。他要把这一品无明留着,留着怎么样?留着现相!他可以在一真法界、可以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诸位要知道,到法身菩萨就没有一定的身相,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哪来的身相?他所现相是随类化身。《楞严》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想他是个什么样子,他就现什么样子。我们众生心里想观世音菩萨是个女相,他就现女相;观世音菩萨是男相,他就现男相,这是叫随心应量。说法亦复如是,没有定法可说。所以佛跟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没有一定的身形,没有定法可说,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才契机契理。

  末后两句,『无等』,『无等等』,「望下无俦故」,望下是等觉菩萨。等觉虽然是等觉,并不是究竟圆满佛果,只是非常接近;等于,并不是。所以实在讲,「无等」,不能跟他等,确实是差一级。「无等等」,等觉菩萨多,你看看许多等觉菩萨。这个跟究竟果地可以说常常在一起,已经打成一片,事上决定没有阶级,理上,他那一品无明想破破不了。如来这品生相无明,确实有能力破而不破,无等等!

  后面这一句,「所以广举诸德者」,广举诸德就是前面二十问,这二十段。「欲显行之胜故」,这个行,古人是右边圈个圈,念去声,念ㄏㄥˋ。「欲显行之胜故」,这个行是当动词讲。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念ㄒ一ㄥˊ,咱们就念行!知道这个行是个动词,不是名词,不是形容词,知道就好,晓得诸佛如来菩萨行无比殊胜!你看智首菩萨问了这么多的问题,从这些问,你就晓得菩萨行。而菩萨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不能不知道。「上来问竟」,智首菩萨提问到这个地方我们读完了。

  下面是文殊菩萨的解答,所以底下第二大段,「文殊答」。答的文里面又分成两段,第一段,「叹问成益」,赞叹智首菩萨能提出这些问题,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要不问,我们想不出来。他的一问,我们听了之后都会点头,确实赞叹,问得太好了。我们真正想知道的,而说不出来,他代我们说出来。我们看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

  这一句『善哉佛子』是赞叹,佛子就是指智首菩萨。

  【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你问得太好了!清凉大师在此地的批注,「言饶益者,利益也」。饶是非常丰富,丰饶的利益,利益众生,利益人天。『安隐』就是安乐,这跟我们现代社会恰恰相反。现在社会动乱、不安,苦难很多,所以我们都求安定,都希望离苦得乐。后面『利乐』,乐是欢喜、爱好,也可以念成利乐,利益快乐,都能够讲得通。总的来说,利跟乐就把前面二十问统统都包括了。我们所求的,自利利他,求自己觉悟证果,也愿一切众生断惑证真。这一段是赞叹智首菩萨能问这么多问题。

  下面第二段,「正酬其问」,酬是酬答,答复智首菩萨所提的这些问题。「于中二」,在答复里面有两段,第一段「标因成德,酬其举德」。正是智首菩萨所问的,举就是举问,他既然举问了,一定要答复他。后面第二大段是「指事显因,酬其征因」,他曾经问为什么,这为什么是问因?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间会有这么多的事相,为什么会有?底下的经文就给我们解答。「初先」,这是第一段,「先」是第一段。我们看经文: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这一段是答复他,这是「标因成德,酬其举德」。我们先看清凉大师批注里面说,「先标其因」,标是指出来,把它的真因指出来。因是什么?因是心。「谓善用其心,心者,神明之奥,心正则万德攸归」,我们先看这句。这句非常重要,什么人要是懂得,学会了,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善用其心』!你看文殊菩萨讲『若诸菩萨』,这个「诸菩萨」是从初发心到等觉,五十二个阶级。当然已经证果的菩萨没有问题,真的是善用其心。哪些人?《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决定没有问题;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当然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有问题的人是谁?没有明心,没有见性。心是什么?不知道。你看《楞严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考考阿难,没有说什么真心、妄心,先不谈真心、妄心,先问心在哪里?阿难比我们是强,说了六个处所,都被世尊否定;还没有讲心,只问心在哪里。我们世间人一般都是讲心,心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心在哪里?也不知道,你用的是什么?修行,这是根本,你要是不在根本上下功夫,那你就错用了心。这个地方讲的心是真心,所以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讲「心者,神明之奥」。神是什么意思?是通达的意思,通达万物,包括一切现相。它的性相,性是体,相是现相。理事,理是道理,为什么会发生;事是事相。因果,理上的因果,事相上的因果。我们通常用这六个字,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这是心。

  大乘教里面常讲,真心本来具足无量智慧德相,是我们心里面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得的。儒家讲「性本善」,那个性就是此地讲的心,本善!本善指的是什么?佛讲得清楚,本善就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而是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平等平等,没有差别,我们真心跟佛心没有两样。所以,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都是佛?真心一样,智慧德相一样,丝毫差别都没有,佛眼所看的。奥是深奥。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无始以来迷失了真心。迷失了之后,那就是不善用其心。迷失了之后,用什么?用妄心,用妄心就不善,真心才善,关键在这个地方。

  真心是什么样子?大乘教里头佛常说,离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心就是真心;带着妄想分别执着的就是妄心。真是平等的,那妄,妄还有等差,这就是迷悟有浅深不同。六道凡夫迷得最深,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有,真心不能现前。这类众生最不好教,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所以要很长的时间接受佛法熏陶,才有一点善根;如果不接受佛法熏陶,善根无从建立,佛在经上才说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得人身,以什么为可贵?闻佛法最可贵了。闻佛法,虽然你没悟,但是阿赖耶里面有了佛法的种子,这就是善根的起源、善根的种子。有这么个种子,如果遇到佛缘它就会增长,增长是不会快速的,所以修行成佛要无量劫,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凡夫业障深重,不可能生生世世都得人身,这很不容易。纵然生生世世得人身,不见得生生世世你能够有机会闻到佛法,所以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你阿赖耶识的善根种子才得到熏修;要熏修很长的时间,才真正变成善根。

  就像植物一粒种子我们种在泥土里面,也要有一段时间它底下才生根。下面生根,上面发芽,这个根就有了力量。想想我们今天的根,这个种子有没有生根?有没有发芽?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我们种子都有,凡是学佛的同学,如果阿赖耶里头没有佛法种子,你决定不会进门来。如果种子不够深,虽进门,掉头就去了。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有这个根,但是熏习不够。要想这个根、这个种子往下生根,上面发芽,在我们推想一定也是多生多劫才有这个力量,我们佛门常讲善根深厚。他一接触就生欢喜心,这就证明阿赖耶识的佛种子生了根,发了芽,一接触就生欢喜心。或者看到佛像,或者听到佛菩萨名号,或者接触到佛法,心生欢喜。如果接触不久,才接触几个月、半年,就生起敬仰之心,他尊重,他不怀疑,欢喜学习,可以说这个人善根相当深厚。

  这时候就看他的缘分,缘要是殊胜,能够常常接触到佛法,亲近善友,好学不倦,你在这里细心观察,这个人的善根可能在这一生当中成熟,就有这个可能。老和尚、善知识教学生,观机在哪里?就从这里观察。末法时期,善知识、老和尚也是凡夫,不是圣人。古时候有圣人,众生有那么大的福德,佛菩萨来应化,阿罗汉来应化,那个观机是毫无问题的。像我们凡夫,烦恼一品没断,我们的观机就要靠经教,要靠经验。所以我们学佛能够把握住,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不会被他们动摇,只有一个办法,深入经藏,只有这个办法!然后念佛求生净土,出离。深入经藏,你才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保持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你才能保得住。如果不是深入经藏,肯定受外面境界诱惑,你就保不住了,所以要好学。

  要缘分,应该是只要真正好学,缘,佛菩萨会加持。正是经论上所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好学,善根成熟,佛菩萨会照顾,总会帮助你,让你得到机会。佛法讲缘分,现在人讲机会,学习的机会,不会让你中断。但是学习的环境常常有差别,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无非都是你修学的环境。顺境、善缘不生贪爱,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所以在这境界交互的变化,让你从经教里面学习来的,然后在事相上去磨炼。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叫真学问。日常生活,人事跟物质环境都是增上缘,都是在磨炼你,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磨掉。

  古大德常说,特别是在这末法时期,末法,也就是说圣贤的教育没落了。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体会得很深。科学技术发达,真正是称得上突飞猛进,但是带来的副作用,是西方人不相信宗教了。因为宗教都说天地万物是神造的,科学证明好像没有神,人可以做得到;人现在可以旅行,向外层空间去旅行。宗教没落了。在中国很不幸,这一百多年,社会的动乱,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把我们的社会秩序打乱了,到现在都不能恢复,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教育都忘掉了。所以恶业在增长,善根很薄弱,有善根的人愈来愈少,纵有一点小善根,禁不起诱惑。普遍的现象我们看到,见到人做一桩好事,做一桩善事,常常有人阻挠,不希望你做成功。世人所看到的是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有大利益在后面,不晓得。都注重眼前的小利,科技带来的眼前小利,圣贤教诲那是无量无边的大利益。

  现在西方教育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带给社会的动乱,人心不安,人心不平,这是现前社会现象。怎么解决?汤恩比说得好,还是要靠中国古圣先贤,还是要靠宗教教育。他这个提示,我们如果还不觉悟,那苦难的日子还长!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来学习,『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都是恶缘多过善缘,逆境多过顺境,差距很大!这个确实史无前例,在过去决定没有的,所以今天修行确实不容易成就。可是如果要有成就,决定超过古人多多!古时候的人要生在现在这个环境,我看一半以上也会被淘汰掉。禁不起社会的诱惑,禁不起社会的考验,所以相当不容易成就。

  学习最重要的是亲近善友,善知识要是找不到,怎么办?找古人!今人找不到,找古人。我的老师就教我,依印光大师为师。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早就往生了,《文钞全集》在,天天读他的书就是亲近他老人家。读一个小时,亲近一个小时,读两个小时,亲近两个小时。初学的时候,最好每天不能少过两个小时,天天读,一天都不能缺课。你跟定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天天教导你。整本《文钞》念完,从头再念一遍,至少要五年的基础,你就会有受用。然后读经、看批注、或者听讲经,一天至少不能少过两个小时。如果能有时间,一天听经四个小时,你要是跟印光大师学的话,印光大师《文钞》,读《文钞》两个小时,听经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在学习,这行了!

  外面的环境自己要能控制住,尽量的远离。这里头染污最严重的是电视,电视不能看,广播不能听,报章杂志不能看,这个东西一定要远离,你才能得清净心。一生要坚持,我差不多有四十年把这些东西统统拒绝掉。不可以接触,一接触就乱了,不能接触。每天所接触的是圣贤的典籍,等于说天天跟古圣先贤做朋友,亲近他们。入了他们的境界,那叫乐此不疲,这里头真正有快乐。《论语》里面前面这三句话,你才真的会懂,真的体会到;否则的话,怎么讲没有法子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容易体会。你要照我这个方法去做,十年,这三句话有味道了;二十年、三十年,你的体会我相信跟孔子就差不多了。夫子说这句话的境界,你要有二、三十年的熏习你才能够契入,你也才真正明了,颜回乐在哪里。回过头来再看,释迦牟尼佛跟这些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善友,他们乐在哪里,就体会到了。这里头有真乐,纯净纯善,没有丝毫染污。善用其心!

  「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胜妙功德是什么?我们先不看清凉大师的批注。胜妙功德是烦恼轻、智慧长,也就是说对人、对事、对物、对世法、对佛法,妄想分别执着逐渐淡薄,一年比一年淡薄。你要能够天天干,一天都不中断,我们大年元旦还是照干,读经、念佛,在一起学习,不中断。没有年节,没有假日,为什么?这个乐!不断烦恼就没有快乐,这是真乐,叫你欲罢不能。烦恼轻,身心自在;智慧长,自然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对于三世因果,理事、性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许多人说这个世间灾难很多,你入这个境界的时候,还受不受这个灾难?不受了。为什么不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谁受?这才叫做了生死出三界。正是《般若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丝毫的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这才是真正胜妙功德,善用其心。

  我们跟佛菩萨比,比不上他们。他们是完全见性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透出来,我们还没有。我们的无明没有破,自性里面的这些智慧德能不能现前。我们今天能够克制着自己,全凭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诲,这是修行必经的一个阶段。我们好像是小学生,一定要依靠老师,一定要守规矩。什么时候毕业?时间没一定。于一切法,分别执着真的断了,就毕业了;还有分别执着,不能毕业。分别执着一断,那就到破无明的边境,只要无明突破一品就毕业,就出去了,超越十法界,那个境界就是华严境界。

  所以我们今天学华严是在教室里面学,是在六道十法界里面学,六道十法界是教室。毕业踏进社会,离开学校了,脱离六道十法界就好比毕业进入社会,这个道理要懂。所以在现前这个阶段,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教室。但是这个教室,只要不离开老师,这个教室是正法教室。刚才我所说的,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提升自己境界。譬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今天在社会上做一桩好事,有很多人来障碍,有许多人毁谤,造谣生事。以种种方法,有意无意的来破坏,不让你成就,他在当中图一点小利,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学佛的人怎么办?佛教给我们,一切顺受而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他去!有些人说我受不了,受不了你就被淘汰。

  受不了也要受,一定要知道,这个情形就跟佛在经上讲的没有两样。同学们《无量寿经》都念得很熟,佛在经上讲「先人不善」,这是真的。他现在造作一切不善,你就问问他的父母、他的祖父,至少三代。祖父母那个时代,大概跟我的年龄差不多,中国圣贤教育已经不被重视,不再学习。只要不学习,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上行下效,上一代不尊重圣贤教育,下一代就更不必说了,到第三代的时候完全没有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现象。所以一定要知道,你看佛讲得多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不知道伦理道德的好处,不知道伦理道德的重要。没有人教,没有人讲,你怎么可以怪他?

  我们曾经听说,现在在全世界常常有这个事情,儿女杀父母,常有!你能怪他吗?不可以怪他,他真的是无知,他不知道这是罪业。他今天受的是什么教育?父母没教他,谁教他?电视教他,网络教他。在美国,我早年住在美国的时候,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用计算机,所以他们没有什么书本,上课甚至于连书包都没有。不像中国,中国我看学生背书包背得好重,在外国没有。薄薄的计算机,带回家来,晚上不睡觉,躲在被窝里头还在看计算机。父母赞叹:孩子用功,你看!谁知道他在看什么?里面的内容很复杂,很肮脏!小孩全学坏了。你能怪他吗?在家里,可以杀父母、杀兄弟;在学校里,可以杀老师、杀同学,这成什么话!所以我们读了佛经,读到这一段,佛教我们不能怪。

  接着佛在经上说,「死生之趣」,死了之后他又有生。业力牵引,他到哪一道去受生?是善道、是恶道?佛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可是世间人不信,他不相信,说没有这回事情。一般大众迷惑的多,觉悟的少。现在人满腔怨气。我常常给同学们提醒,伦理道德的教育、宗教教育、因果教育,如果不尽力的去提倡、去宣扬,十年之后,像这种悖逆伦常的事情,一天至少可以听到一、二十次。现在我们一个星期听到有几次,十年之后,每天我估计可以听到一、二十次;二十年之后,这个世界上每天可能发生一、二百次。你说这怎么办?这不得了!这就叫做世界末日,到那时候每个人心上都是怨恨。

  现在有几位同修告诉我,他说他的小孩才八、九岁,有一天忽然告诉他,跟他爸爸、妈妈讲:你们所有财产都是我的,你知道吧!做父母的人都呆了,他怎么会说出这个话?谁教他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电视、网络上有这种节目,让他学去了。父母的财产儿女继承,还不到十岁的这些小孩,他就已经在开口要等着要。这怎么得了!学的佛也许在佛经里面有,这讨债的,那怎么办?还他。所以佛告诉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纵然别人毁谤、障碍,甚至于陷害,我们一切顺受而已,决不能有怨恨心,决定不能有报复心。能劝就劝化他,不能劝随他去,一定要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吃亏是福」,福在哪里?不跟人结冤仇,不会招得将来生生世世冤冤相报,你说这是不是福?要懂得忍让,要懂得吃亏。现在这个社会,如果不肯吃亏,那肯定就是冤冤相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生生世世彼此都痛苦,这个错了!这些事情,如果不是佛在经典上这样教导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可是经典这种教诲是很严峻的,我们要长时间的熏修才真正能够悟出来,「佛讲得好,有道理,应该要依教奉行」。所以因果教育重要!

  世间事无论大事、小事,都没有办法脱离因果,统统都有因果关系,这个一定要知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当中有很多豪贵,做国王、做总统的,这是果报,他有这么好的命!果报从哪里来的?佛在经上说,都是过去生中礼敬三宝、护持三宝当中种下的善因。三宝功德不可思议,教化人天,这个功德太大了。他能够恭敬护持,所以果报是国王大臣,豪富长者。发大财的,佛说从布施中来。人长寿的,健康长寿从持戒中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都得大福。相貌好,端正,从忍辱当中来的。过去生中造什么因,你这一生当中一定受什么样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所以今天这个社会,因为大家对佛法、对宗教总是认为这是迷信。半信半疑,不求深解,当然他就不能奉行。不解、不行,烧香拜佛,得不到果报,于是怎么?迷信,真的是迷信。佛法是受了冤枉!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换句话说,每天生活是贪瞋痴慢做主,他造多少业?不要说造作,这是有了行为;没有行为,起心动念都有果报,何况身口的行为,哪有不感果报的道理!这些都摆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到、听到、接触到了。可是最重要的,社会是一面镜子,我看到之后赶快回来,回光返照,我有没有?这个才重要。我如果要有,想想看要不要改过自新?如果不改,轮回决定逃不过;出不了轮回,三途决定有分,三途可就太苦!

  宋朝莹珂法师就是知道三途苦,这才死心塌地念佛,往生净土。我们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许多念佛往生的,你就看到,什么因由帮助他成就的?都是知道三途苦,自己晓得造三途的业因,如果不往生的话,决定脱不了三恶道;才勇猛精进,才真正的是万缘放下,这成功了。世间再殊胜的事业,只要不能放下,决定障碍往生;连往生都障碍,其它的行门就不必说了。所以自己要想真正成就,不放下怎么行?

  古时候佛门里面有个谚语,出家人跟出家人,他说你要是想害他,你就请他做住持,请他做当家。这个话什么意思?他不能了生死,他出不了轮回,管事太多,心不清净。如果他是个好住持、好当家,成就不少人往生,念佛成就,他有福报。这就是前面讲的,来生,他如果说贪恋人天福报,他就去做国王、做大臣了,来生得这个果报。不定是出家身分,或者是在家身分,总是护持佛法,弘法利生,他才能得这个果报,这个我们要相信,中国、外国没有例外的。修这种行门的人多,此界他方,大国王、小国王很多,各个地方去受果报。这是前面我们讲的「异熟果」。

  可是真正修行的人,逆境、顺境都是增上缘。如如不动,不被外面环境所转,叫善用其心。在初学的时候,凡是会影响我们的,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自己要懂得远离,要懂得亲近善友,这个善友是一定天天要读佛经。现在我讲经也很方便,我们都制成光盘,你可以天天听经。听经不一定要听很多种,古人提倡的是非常有道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譬如听《无量寿经》,一遍一遍的听,一遍听完,再听一遍;百遍、千遍、万遍,你就开悟了。一悟一切悟,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得到,一切法门都证得。《华严》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这是真话,不是假话。难得的就是你相信,你才真得利益;你如果不相信,你要广学多闻,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就学乱了、学太多,你的精神意志都不能够集中。这样你所得到的是佛法的皮毛,你所学得的是佛学常识,与心性毫不相干。

  心性这门学问,从哪里体会?就是烦恼轻、智慧长,从这儿体会。你自己想想,我们妄想分别执着,今年跟去年比较,是不是比去年轻一点?你从这里看你就看出来。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更有一点智慧?有智慧是看人、看事、看物看得清楚;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冷静,不会冲动,不会愤怒,也没有贪爱,这有进步。一年比一年进步,三十年、四十年肯定契入境界。契入境界的浅深各人不同,那就是你放下多少。你放下的愈多,你契入就愈深愈广;放下的不多,你契入就浅,就这么个道理。用这个方法来勘验自己的功夫,一点都不会差错。

  所以我们今天读到这一句,「诸菩萨善用其心」,真的是不容易。我们今天统统都是初学,这个自己一定要肯定,你知道自己,你才会谦虚。为什么是初学?我常常讲的,你五戒没做到,三皈没做到,十善没做到,甚至于《弟子规》没做到。《弟子规》什么时候学的?真的是幼儿园学的,是幼儿园小小班,这我讲过多少次。古时候,婴儿出生三、四天就开始教,做父母、做长辈的身教。小孩会看、会听,在他面前,言谈举止,样样都合礼,礼节!让他眼见耳闻,所接触到的,全是正面的伦理道德。他看了、听了,落下的印象,深!因为这个时候他没有受到任何染污,你给他的全是正面的,在他阿赖耶识里头生根了。所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样的熏习,熏习到三年,三岁,他就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他辨别得很清楚,他很懂事。所以《弟子规》是婴儿学的,幼儿学的,真的是幼儿园小小班。四、五岁上幼儿园小班,他已经学得很好了。我们今天连这个都没有,还谈什么大乘!

  可是,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甘心再堕落,不想再搞轮回,那我们就要补习。前头没有学的,现在再补,行!我们补《弟子规》,有《弟子规》的基础,十善业就落实了;有十善业,三皈五戒就落实了;有三皈五戒,《沙弥律仪》也就落实了,节节高升!《沙弥律仪》是比丘戒的阶梯,菩萨戒的根基,节节往上升。修学真像个菩萨,真像佛,当然有成就,念佛往生决定得生,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依照这个方法,只要到三皈五戒,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往生;有《弟子规》、有十善业、有三皈、有五戒。

  这几门功课,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尤其现在社会环境,你要真正能够克服,真正能够坚持,真正好学,要知道远离一切不良的影响,远离一切不良的干扰,这个很重要。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接触,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不需要认识,古人讲得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认识那么多人,没有必要知道很多事,知道事情太多,确实对于一心不乱有障碍。一心不乱真难,一心不乱最低的是功夫成片,只要你得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你就有把握。所以没有好处的地方,没有利益的地方,不要去。

  我这个人从小生长在农村,战乱当中,一个人在外头流浪,吃尽了苦头。所以这些年轻人喜欢的热闹场所,歌舞场所,我从来没有涉足过。为什么?生活太苦,衣食都成问题,哪有这种闲情逸趣?以后闻到佛法,非常投缘。这也正是像李老师所说的,不是一生、二生、三生,总是过去生中熏修的善根,所以一接触就生欢喜心。我见嘉章大师,那个时候接触佛法大概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刚刚接触,我也能问得出来:我知道佛法很殊胜,非常好,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契入?老师没有说我这个话问得太过分、太唐突,没有。而是很严肃的答复我:有!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个都是什么?都是教初学善用其心。初学善用其心,最重要就是看破、放下。

  什么叫看破?明白。一切人事物它也有等级的,首先第一个,你要看出利害,什么于自己有利?什么于自己有害?头一个你要看破这个。然而再看破善恶、邪正、真妄,一层比一层深。连利害都不懂,那就很可怜了。现在这个社会上,不知道利害的人太多太多了!把害看作利,把利看作害,对真正利益排斥。真正有害,叫你堕三途的,恨不得马上就得到,真正叫颠倒错乱!佛菩萨看到只有怜悯而已,没有法子,他迷得太深,业障太重!

  所以首先,我们要学着有能力辨别利害,然后你就懂得应该如何放下,放下些什么?放下往后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妙极了!就这两样东西,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所以我很感激我的老师,头一天就把这个方法传给我。这个方法永远用不尽,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还是用这个方法教化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要想离开三途六道、十法界,证得圆满菩提,就是这个方法。看破,所知没有障,所知障破掉了;放下是破烦恼障。真正是妙极了!

  这一句是总说,清凉大师说「善用」,善用其心的善用,就是后面一百四十一首偈。这一百四十一首偈,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去转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凡夫不知道转境界;佛菩萨什么境界都变成对自己最有利的境界,他会转。我们慢慢来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0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2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