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8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八卷)  2006/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8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接着看清凉大师批注,「别显」第三段最后一节的开示,我们把文念一遍。

  「以斯十一,配上答中总别十一段,文并可知,通别交络,应成四句,谓一切愿成一德,一切愿成一切德等,以因愿一多相即,故成德亦一多镕融」,我们看这一段。前面别显里面十一段,我们读过了,知道怎样学习。这个地方总结是说这十一段,配上面文殊菩萨答复智首菩萨,这十一段跟经文配合起来很清楚。最重要的一句,还是文殊答复的第一句,「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一句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学佛关键就是在你会不会用心,什么叫善用其心?这十一句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别显里面十句,加总显的这一句,总共十一句。

  菩萨慈悲,唯恐我们没有办法落实善用其心,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怎样用心。心是大菩提心,我们现在为了方便起见,把大菩提心说成五句,而不是三句。经论里面都是讲三句,通常讲三心,佛门里头常说「三心圆发」,就是这个意思,圆是圆满,这个三心圆满的发出来。那是什么人?那是初住菩萨,发心住。三心真的是圆满发出来,不但不在六道,不在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到极乐世界去了。念佛求生净土的同学要知道,为什么?关系你将来能不能往生。

  《无量寿经》上明白的教导我们,你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里面讲得多清楚。不论是上辈、中辈、下辈,乃至于一心三辈,修学其它大乘的,往生的条件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只懂得一向专念,你没有发菩提心,将来到临命终时不能往生,你可不能怪佛菩萨,你可不能怪经典,人家讲得清楚。八个字你只受持了四个字,「发菩提心」没有,这不行!什么是菩提心,就不能不清楚。《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就很清楚。

  我们还是怕初学的同学,不能够明确了解菩提心的含义,所以我们不得已才说五种心。至诚心、直心,我们把它说为真诚心。深心不好懂,深心是自利,就是说你用什么心对待自己,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对待自己就是深心,我们讲三个,大家好懂。这个三心不是随便说出来的,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你说多重要,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对待自己要知道清净心,清净心是决定不染污。你想,你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你的心不清净,你还有名闻利养,还有五欲六尘,还有贪瞋痴慢,统统不清净了。所以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要放下,我们才能得清净心,这是对自己。

  平等心,平等心决定没有傲慢,对待一切众生就像对待佛一样,大经上常讲「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我们怎样礼敬诸佛,就要怎样礼敬众生,怎么可以怠慢?普贤菩萨,这是最上乘法。觉,我加了一个字,正觉,觉而不迷,这是对自己。现在说是好说,落实很困难。如何落实?读诵大乘,如果有机会听经那更好,经不能不听,经不能不读;你要不听经、不读经,你就跟佛脱离了。脱离一天,你就被社会,这是个大染缸,你就被它污染一天,两天不听经,你就被染污两天。染污严重,里面烦恼习气很重,外面全是污染,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防止污染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读诵大乘,我天天跟佛菩萨接近。现在这个社会染污,最严重的染污是电视、电影。现在的音乐、舞蹈,你去想想看,哪一样不是染污?连商业广告,我们出去街头上走一走,你看到这些东西,你能不受染污吗?不受染污的人那就是圣人,圣人是明白人;你还会受染污,你是胡涂人。明白人就是觉,他不染污,他不接触,他天天跟圣贤接触,跟经典接触就是跟圣贤接触。读世出世间圣贤书,这是乐在其中,对自己,善用其心对自己。善用其心对别人,总的来说就是慈悲,大慈大悲。没有条件的,看到人有苦,帮助他,拔苦是悲心,帮助人得乐是慈心。所以慈悲两个字的意思,救苦,帮助他得乐,离苦得乐。帮助他离苦,悲心;帮助他得乐,慈心。要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是真慈悲。

  脱离究竟苦,六道苦、三途苦,你如何能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帮助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帮助众生圆成佛道,那就是得究竟乐。这些事情从哪里做起?一定从本身做起。我们偈颂还没读到,读的前面智首菩萨跟文殊菩萨的问答。这段文也相当长,我们也讲得很详细,很认真的在学习。菩萨慈悲,问答里头统统都是教给我们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佛法的修持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未度要想度人,无有是处,这话是佛说的;要度众生,先度自己。

  我们希望一切众生得清净心,自己先得清净心,自己先不受染污;我们要想帮助众生得平等心,我们自己先要把贪瞋痴慢断掉。断不掉,先要把它伏住,就是说贪瞋痴慢要降温、要减轻。一年比一年轻,那就是我们功夫有进步,就是好事。不可以说学了多少年,贪瞋痴慢一成没变,还是老样子,一点进步都没有。如果贪瞋痴慢是逐年在增长,那你什么都没学到,在佛法讲,你年年退步,你怎么会有成就?

  佛法今天难,就难在你放不下,你放下就不难。可是愿不愿意放下,这个问题就是觉跟迷,迷的人不肯放下,觉的人才放下。所以觉是看破,看破自然就放下,放下又帮助你看破。一层一层看破,一层一层放下,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五十二个阶级,这才能成就。学佛,净宗同学都知道,最方便的、最稳当的、也最快速的、最殊胜的,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这样讲,《观经》净业三福最后一条,「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这当中还有一句「深信因果」,「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后面是「为人演说」。演是什么?表演,我自己修行这个样子表演给大家看,这是演。人家看了之后,向你请教,你再给他说,他就明白了,他也想效法,也想向你学。你自己没有成就,人家不会问你,不可能跟你学;你自己要有成就,要把你修学的成绩拿出来,这个前面讲得很多,后头还会讲到。

  总结里面,「一切愿成一德,一切愿成一切德」,这是《华严》里常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切愿成一德,一愿成一切德,这才是清凉大师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多相即」,他后面讲的,「以因愿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是一愿里面含一切愿,一切愿里面含一愿。所以成德也是一多,一德里面具足一切德,一切德里头具有一德,「一多镕融」,这是事实真相。

  一多镕融的境界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想象,也说不出来,真的叫不可思议。《华严》跟我们透了一点讯息,我们在前面读过,跟现代高科技来对看,觉得是有道理,科学家也是这么说。大宇宙跟小宇宙无二无别,大小不二。小,我们在此地用一;大,我们在此地说多,多是大,一是小,一多相即,没有大小。佛家讲小,小到一微尘,微尘是物质里头最小的,没有比这个更小了,佛家名词叫「极微之微」。这一粒微尘里面有世界,我们讲遍法界虚空界,都在这一微尘里头。微尘没放大,虚空法界没有缩小,它里面居然有世界,有法界;而且这个法界跟外面法界没有两样,这妙不可言!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

  前面我们读过,谁能够到这个法界里面去参观?普贤菩萨,他可以进去。所以我讲经的时候提醒大家,微尘里面的法界,那个法界里头有没有微尘?当然有微尘。那个里头的微尘里头有没有法界?当然有法界。微尘里头有法界,法界里头有微尘,重重无尽。佛法常常讲「深广」,广我们好懂,深不好懂,这是深!这个深没有底,广没有边,这是什么?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能够现这个境界?境界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怎么会显境界?那我要问你,你有没有做过梦?很多人会点头,「是,我是做过梦」。你梦里的境界是不是虚妄的?那你为什么会常常作梦?你有没有去研究研究,为什么会作梦?梦从哪里来的?醒了之后,梦到哪里去了?你把这桩事情参透了,我们现实的现相,你也就参透了。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句话是说什么?说那是幻相,不是真实。既然是幻相,你又何必认真?认真就是执着,你又何必执着?你又何必去分别?你又何必在现相里头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就迷了,觉就没有了。

  佛法教人修行,没有别的,说穿了就一句话。教我们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只要在这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人就是究竟圆满佛,这个人就是法身菩萨。我们跟他不一样的,就是在境界里头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着。佛说了,你还会起心动念,你没有分别执着,你是菩萨,菩萨没有分别执着;你没有执着,你还有分别,你是阿罗汉。诸位晓得,阿罗汉超越六道,菩萨超越十法界,差别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成不了阿罗汉,那就是什么?不肯放下执着,不知道放下执着是多么自在,放下分别更自在,放下妄想,就是不再起心动念,那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我们无法想象,说老实话,菩萨的自在、声闻的自在,我们也想象不到。如果我们真的能体会到,你就真的想干,你不再想堕落了。执着,堕落了,分别,堕落了,除分别执着,你就向上提升。所以,一里面有一切,再小的微尘,具足虚空法界,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为什么?性德,它是真性。

  《金刚经》上讲得好,宇宙这些现相是什么?叫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话讲得有味道。那个「一」就是最小的微尘,科学家讲基本的物质,他们现在讲的是原子、电子、粒子,现在又发现比粒子还要小的,叫夸克。是不是我们佛经上讲的微尘?应该是微尘,微尘里头也有等级,最小的是极微之微。科学家今天发现的是不是极微之微?在我想象当中,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但是还没有法子证明。现在所发现的,就是讲到夸克,也不是极微之微。那是佛家讲微尘,色聚极微,可能是发现到这些。极微之微现在只有在理论上,应该是在数学里头推断有这个东西,还没有真正发现。

  我们看到美国太空总署一份报告,这个报告说物质不是真的,物质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这个就接近极微之微。因为佛法讲极微之微叫「邻虚尘」,跟虚空作邻居,作隔壁,它不能再分,它一分就是虚空,就没有了。科学家有这么个说法,我们觉得这个说法跟佛法里面的「极微之微」说的是完全相同。无中生有,所以物质不是真的。这个无中生的,变现出的物质,就是现相,物质,它存在的时间很短,立刻就没有了;真的就好像闪电一样,闪一下就没有了。可是它有相续相,它不断的闪光,不断的闪光我们看起来就变成一片光明。

  这个道理我想同学们都懂,譬如现在我们用的灯光,这个灯光是不断的闪光。所以我们看到是相续相,它闪的速度太快,于是我们没有办法辨别它当中有间断;物质现象亦复如是。所有一切物质现象,佛讲相有体无,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你把这个事实真相参透了,就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怎么?前面我们报告过,「知一切空」,这就是一切智,一切智就是知万法皆空。不是没有万法,万法相有体无,所以不可得。不可得你想得,你在打妄想,想得,错了;不可得你一定要得,那你就执着了,不可能的。

  所以,你要把它想破,想破就是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明白了,于一切法里头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为什么?全是假的,起心动念是错误的。知道整个宇宙的现象是怎么回事情,佛讲的妙极了,「自性起用」,这句话讲得太好了。整个宇宙现象是什么?自性起用。自性有体、有相,当然有作用。相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它随着众生的心会产生变化;这就是佛常讲的,这是对六道众生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善法是心想生的,恶法也是心想生的,所以心善没有一样不善。心善是什么?人事环境善,物质环境也善,风调雨顺;如果心不善,人事环境就不善,物质环境也不善,天灾人祸。这是佛讲六道众生的现象,一切法从心想生,因此教育太重要了。

  教育的目的,我们都讲得很多,如何让人保持善的念头。因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怎么样能够把本性本善保持住。人人都能保持,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每个人心地都善,行为都善,这个世界是极乐世界。所以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在此地。第二个目标,是如何能把善心、善行扩大,与一切众生镕融,融合成一体,这是佛教育。

  今天社会变成这样子,是教育的方向错误了,它不是教人善,它是教人不善。教人什么?教人竞争,教人斗争,教人自私自利,教人损人利己,人人都有这样的心,这社会就乱了。现在乱的程度已经叫人怵目惊心,有很多同修跟我说,现在儿女不听话;不但不听话,经常跟父母顶嘴,跟父母吵架,很平常,家家都可以见到。什么叫孝顺,没有人懂,不但小孩不懂,做父母的人也不懂。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现在顶嘴、吵架,再十年之后,恐怕天天打架,打架就得动刀动枪了。我形容这个叫什么?恐怖教育!现在讲恐怖分子,恐怖分子是教出来的!现在每家这样教法,将来你的儿女都变成恐怖分子。恐怖对谁?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你的族人,家庭就变成恐怖场所了,社会就更不必说了,这还得了吗?这世界还能住吗?这就叫做世界末日。

  所以现在,伦理道德的教育如果再不救,你就想到将来的社会问题多么严重。怎么救起?学《弟子规》,什么人学?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来学,社会才有救,才能回头。小孩学,大人不学,收不到效果;大人学,小孩不学,也收不到效果。全民的教育,不是一个国家的全民教育,是全世界的全民教育。我们要有这个认识,要有这一份慈悲心,把这个教学推广,这叫自救救他。救他是真正的自救,我一个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要逃避责任,你能逃得了逃不了?为什么逃不了?极乐世界你未必能往生,你说为什么?你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菩提心里头缺了一个慈悲。你看,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底下没有慈悲,你的菩提心不圆满,恐怕极乐世界不会收你。

  要有慈悲心!慈悲心是舍己为人,全心全力帮助人。帮助人不要着相,就是不要有分别执着,你帮助人依旧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都在向上提升;如果你有分别执着,这个事情就难了,你的菩提心变质了,不是真的菩提心。记住,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变质了,你所作所为全都变质;自以为善,实际上不善,因为心变质了。过去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他举比喻,这一杯醍醐,醍醐是佛经里面讲的最好的饮料,里面加一滴毒药,统统变成毒品。这个比喻意思告诉我们,善心里头不能掺杂丝毫不善的念头,掺杂,善心全变坏了。你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没有慈悲,你前面全是假的,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都没有。真诚变成虚伪,清净变成染污,平等变成贡高我慢,正觉变成迷惑,五就是一,一就是五。

  真诚里面决定圆圆满满的含摄着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慈悲里面决定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一多镕融,这才是圆满的,这叫纯善!这真正叫善心,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本善。我们今天如何能够从不善回归到本善,这里头有大乐!同学们在此地,每个人善根深厚。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你就不可能到这个讲堂来坐下来听两小时《华严经》,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你看香港多少人,不要说香港,我们这栋大楼有多少人,有几个人进到讲堂来听《华严经》?你就晓得,佛菩萨非常感叹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不知道闻佛法,一生空过了。你能体会到这一层,你才晓得得人身最可贵的是什么?闻佛法,闻到佛法之后,他怎么会舍弃?锲而不舍。

  人间什么最快乐?闻法最快乐,你才懂得孔老夫子《论语》里头头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快乐。在这个世间,人间天上,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绝对不是世间人讲的吃喝玩乐,吃喝玩乐将来要到三途,要去受苦。又何况现前吃喝玩乐你付出多少代价,你要想一想,不值得。付出代价是什么?你的本性被污染了,被严重污染,那是你付出的代价。在这个身体,身体过这种生活,这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不健康的生活,你会染上种种疾病,大幅度的亏折你的寿命。

  我在年轻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他是个很好的中医医生,李老师。他跟我讲,他一生给人看病,没有一次有错误,他说这个我有把握。他也当过法官,他说当法官判案子,如果说不留意,会冤枉人,他说这个可能有;但是看病用药,一生当中决定没有一个错误的。这个话用意很深!他说照中国医学的理论,《黄帝内经.灵枢》上所说的,人的寿命;人是个机器,这个机器的运作,你要好好的保养它,爱护它、保养它,可以用两百年,就是说这个机器正常使用可以用两百年。用不到这么久,是你自己不会用,把它糟蹋掉了,这话讲得有道理。

  所以佛门提倡素食,我那时候就想到,佛家这种养生之道是最圆满的。我们社会人只懂得卫生,生是生理;伊斯兰懂得卫性,他的饮食有选择,凡是性质不好的,统统不吃。佛教选择素食,卫慈悲心,保卫慈悲心。所以佛教的饮食,卫生、卫性,就是很善良的性情,又卫心,卫慈悲心,这个圆满。我明白这个道理,采取素食,三方面都顾到,这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世间人不懂,以为吃素有什么功德什么的,我不是从这儿来的,我是从理论上通达的。这是最健康、最好的选择,卫生、卫性、卫心。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下面第四段,「对辨成例」,清凉给我们做了简单的解释。「谓若以初后二事相对辨例,略有十例」,初后就是后面的偈颂,偈颂一首有四句,就是第一句跟最后一句相对来看。第一句都是讲的事,最后一句都是愿,所以它有事、有愿。下面举的例子就很清楚,他举了十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会事同理」,这是个例子。这十个例子也是纲领,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要是明白了,可以说统统都能用在生活上,都能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前面所说的,菩萨善用其心,我们要从这里学。

  学会那就过佛菩萨的生活,现前在这个世间就过佛菩萨的生活,这里头真正有乐趣,真正是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在《华严经》里,这句话很难体会,人生最高的享受。能够净行,能够落实,那我们的(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得到清净。佛法里常说的「心净则佛土净」,怎么个净法?「净行品」提供了最好的方法,最好的实例,有心的人应当学习。心净、行善,净跟善是离不开的,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我们现在看第一个例子,会事同理,「如菩萨在家,事也;性空,理也」。这是下面偈颂的头一首,「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在家菩萨。在家修行一样成佛,出家要不懂得修行的话,不如在家。在家跟出家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不二法门,那是佛法里最高的境界。

  我们看经文里头,菩萨在家,《无量寿经》我们展开经文,居然世尊给我们说了十六位在家菩萨。「贤护等十六正士」,是在家菩萨,什么地位?给诸位说,等觉菩萨,他所证得的地位,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无二无别。贤护是在家菩萨的班首,好像一个团体里面,他是个班长,在佛法里面称之为首座。德号称为「贤护」,这里头含的有很深的意思,「贤」是他自己的成就,他的成就跟普贤没有两样,「护」是护法。护持正法,正法久住世间,护持众生少灾少难,护持修行人得一切方便,你看意思多深,在家的菩萨。

  佛法能不能久住世间,给诸位说,不是出家菩萨的责任,是在家菩萨。在家人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在家人没有感,佛菩萨就不来了。可是,众生在迷,他怎么会知道这个事情?就如同《释迦谱》里面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夜睹明星,大彻大悟,释迦成佛了。成佛之后,他的事业就是普度众生。度众生,一定要有众生来启请,这个世间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来启请。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人来启请,佛就示现入般涅盘,他走了。世间人不懂,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在哪里?四禅里面的五不还天叫做净居天。

  四禅是凡圣同居土,第四禅福报最大,大三灾没有了,所以四禅是福田。这里面圣人,圣人是三果圣人,也在那里修行。三果是阿那含,他们不到人间来,不到欲界,在那个地方修行。那个地方修行再往上升,就出六道了,证阿罗汉果,就超出六道,这是圣人。他们看到,他有天眼,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没有人去启请。赶紧下来,下来变化成人身,在释迦牟尼佛面前顶礼,请他老人家住世,弘法利生。净居天人代我们启请,要不是他启请,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没有了;他成佛,入般涅盘,没有人知道。

  由于这个启请,佛才住世,所以净居天人化身做带头,请佛说法。他们首先来听经,听闻佛法。慢慢一看到有人在听,释迦牟尼佛在讲经,这几个人坐在这儿听,别人好奇,也来了,这就愈来愈多。听佛讲,佛讲得是契机契理,除非你不接触,你接触没有不生欢喜心的,你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佛都给你解答。这一来,听众就愈来愈多,以后就形成僧团,这个教学的事业从这么展开。所以在家菩萨对于正法久住世间,他起多大的作用!

  现在正法不彰,问题出在哪里?在家菩萨不听经,在家菩萨不认真修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许多在家菩萨求福,修福报。到道场寺庙来烧香,来建庙,来造佛的金身,造佛像,全都是修福边事,不开智慧。他不晓得,真正正法里头有慧,慧里头一定有福,福里头没有慧。有智慧的人,哪有没有福报?哪有这种道理!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把修慧摆在第一,福是附带的,福报是附带的,那就没错了;只着重修福,而疏忽修慧,这个错误。

  这使我们联想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有人推荐他给梁武帝。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听说印度有位高僧来了,赶快召见。我们知道武帝对佛法的护持,在历史上有名的,一生当中建寺,史书上记载,四百八十座大小的寺庙庵堂。度僧,他喜欢人出家,人出家他都修供养,十几万人,这是佛门的大护法。他自己也感觉得很自豪,跟达摩祖师见面,梁武帝就向他请教:我做这么多事,我的功德大不大?我有多大功德?达摩祖师回答他一句话,「并无功德」,你做这些事没有功德。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话不投机,就把他赶走了。梁武帝要是问「我的福德有多大」?福德大的不得了!福德边事,不是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修清净平等觉,是功德。

  所以福德跟功德不一样,做这么多事,着相了,着相就是福德,离相就是功德。事是一样的,做这么多事情,若无其事,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功德。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别清楚,换句话说,清净心做一切善事都是功德;染污的心,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夹杂在里头,干什么善事都是福德。所以,从事相上看,看不出来,从心地上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坛经》上说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生死大事,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这个大事,福德做不到。福德是你来生得人天福报。我们晓得,梁武帝所做的事情是人天福报,而且天道也只限于欲界天。而欲界天,我们一般的看法是四王天跟忉利天,夜摩天恐怕都不行。夜摩天要修定,他没有这个功夫,所以他是欲界天往生,不能出六道轮回。

  在家菩萨护法应该要超越梁武帝,不见得事做的那么多,那是福报。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但是我们尽心尽力去做,福报是圆满的。他有一万块钱,拿出一千块钱来做好事,十分之一;我只有一百块钱,我把一百块钱全都拿来做好事,我的比例是百分之百,我的福报超过他。说明不是穷人不能做好事,修福或者是修积功德,不分贫富,人人都能做到圆满,只要你的清净心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佛法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要懂这句话的意义,你的心是圆满的,你的福德、功德都是圆满的。有求回报,求来生福,就是福德;不求回报,我求生净土,功德。绝不求来生做官、发财,没有这个念头;所修一切善事,为众生,不为自己,为正法久住,这才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这些是事。

  菩萨知道性空,事有性空,所以性空是理也。你看,理、事,知道性空。他为什么不执着?为什么不求福报?佛门中说,这是经典里头讲到的,世间人,做国王的,现在做总统的,做大臣的,现在讲做部长、做省长的,福报从哪里修来的?佛法里讲,都是过去生中供养三宝当中得来的,福报!如果你是修财布施,你这一生得财富;护持三宝,福报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是从三宝里头修的福。如果专是修财布施,那他这一生得大富,他没有这些地位,他发大财。专门只有法布施的,他有聪明智慧,今天所谓的专家学者,学者、名教授,前生修法布施得的果报。

  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个也不分贵贱。我们看到很多穷人、乡下人,活一百多岁,身体很健康。我在澳洲,澳洲有个村,都是老人,都长寿,八十岁是年轻人,九十、一百多岁的还干活,动作很灵活,一问到年岁,九十多,我们不能不尊敬。生活相当清苦,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我们看到心里就很明白,自己想到,我要想长寿,我就要修无畏布施;要想聪明智慧,我要修法布施;要想得财富,财用不缺乏,我要修财布施。修三种布施,得这三种果报,但不是做大官,不是做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不是的。领导人一定在三宝当中,最重要的是护法,弘法、护法。

  弘护里面也有很多出家人,修得很好,弘法利生,贪恋世间的富贵。看到帝王,看到宰相,很羡慕,好了,来生?来生跟他一样,去做帝王、去做宰相去了,修得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他生在帝王家,他是王子,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最好的榜样。你要做一个帝王,你在佛门里面修福,绝对不是一生,帝王的福报,我们一般想想至少十世。你看悟达国师,十世修行,他没有想搞在家的,十世都是出家。他的地位到国师,皇上拜他做老师,做国师。使我们联想到,如果他恋慕人间富贵,那十世的修行,不是做皇上,至少也做宰相。可是一享富贵就迷惑了。迷惑了,如果说一个错误的政策,你害多少人,把你十世修行的福德全都折掉了,这个多可怕,这很有可能。

  我们看到许多,末世的帝王,不要看开国的,开国的很聪明,有智慧。那就是什么?他十几世的修行没有舍弃修慧,他就不胡涂。如果在佛门里面修福,修大福报,疏忽了修慧,就是听经、闻法、依教修行,这方面疏忽了。只着重照顾僧团,帮助大众修行,这就是疏忽了修慧,那他的福报将来是末世的帝王。他没有智慧,他有大福报,有这种权势,他就会做很多错事,造很多罪业。这因果讲起来很复杂,要细心去体会。福享尽了,业报现前,要堕三途,佛经里面讲的「三世怨」。第一生修福,这种大福报,做末世帝王的,做帝王都是大福报,总是多生多劫修福,但是都是偏重在福,而疏忽了修慧。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开国的帝王,前几代的,一定都是福慧双修,所以他不胡涂,他不颠倒。错误的政策不能说没有,少,还是善真的多,不善的少。死了之后还不失人天福报,余福!但是不像前面福报那么大了。所以要晓得,事有性空,相有理空,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执着。

  第二句「处染翻染例」,这个例子也好。「如若得五欲,染也,拔除欲箭」,欲箭是比喻,「翻染也」。这个意思是什么?处染污而不染,真功夫!菩萨没有离开家,家里面五欲六尘样样具足,但是菩萨心地清净,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家庭作为道场,把亲眷当作法侣,当作同参道友,在这里面修清净心,高明!就是处染而不染,他并没有离开染污,但是他能够不染,这有相当功夫,要有很好的家教。古时候有这种功夫成就的人不少,现在没有了。即使你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但是你在这一生当中,从小没有好好的照顾,没有人教你。天天看电视,天天接触现在这个社会,慢慢的你被它们熏习,你的善根就埋没掉,善根就不能现前。你不善的习气养成之后,养成这个习性就不善了,你怎么会有成就?

  所以我们看到周朝开国的帝王,太公、王季、文王,多少代积功累德,家里出圣人。太公的夫人太姜,王季的夫人太任,太任就是文王的母亲,太姜是他的祖母,都很会教小孩。教小孩就是防止他染污,保护他的本性,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如何能把本善保护住,不让他受染污。特别是太任,就是文王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叫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闻YIN声,口不出傲言」,佛家讲的身语意,都做到清净、善良;心地清净,行为善良,影响胎儿。还没有出生,怀孕就这样教,这么样用心,文王出世,他母亲对他的教养我们可想而知。

  所以圣人是教出来的,贤人是教出来的,好人也是教出来的。现在大家讲恐怖分子,我也说了,恐怖分子也是教出来的,看你怎么教!「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教育摆在第一,家庭,也摆在第一。你做父母,对你儿女怎么教法,你要是不好好的教他,自己夫妻两个都忙着生活,把小孩交给佣人。佣人什么都不懂,佣人希望小孩乖,不要找他麻烦,那叫他看电视!他看上瘾,他对佣人就少找麻烦。在电视里面学的什么?学的暴力、色情、杀盗YIN妄,这不就是你教他做恐怖分子吗?他长大了,不要说很大,现在我听说,同学们有告诉我,犯罪,最小的犯罪罪犯多大年岁?两岁;四、五岁他就杀人了。

  我们在美国看到小学生杀同学、杀老师,不是新闻了,常常有。这不是叫什么?你教他做恐怖分子,你教出来的!恐怖分子在哪里?在家庭,他不知道孝顺父母,他不知道尊重尊长,从小就跟大人顶嘴,这个事情不是小事,不能小看。再长大一点的人,再长大一些,他就跟你吵架。再大一点,他的拳头比你厉害,他就打架了,打架就动刀动枪。所以恐怖分子是你家里教出来的,你说可怕不可怕!你要想一家和睦,那你要教圣贤教育,电视、网络不能看。

  我在美国住的时候,那时候韩馆长的孙子念小学一年级,美国一年级就用计算机教学,就学会用计算机。计算机里面有些什么节目,大人不晓得,晚上看到小孩半夜三更还在那里看,做父母的人:你看我儿子多用功,这么晚他还在那里做,还没有睡觉。他在看什么?看色情、看暴力,你都不知道,你以为他在做功课。他哪有那么多功课?小学生哪有那么多功课做到半夜,做到一、二点还没有做完,哪有这个道理!大人没有警觉,还赞叹,没有警觉性,不知道教小孩。那么你家后代不是出圣人、不是出贤人,是出恐怖分子,你不能不知道。小孩确实有善根,需要人教导,这不能不知道。馆长的孙子还不错,因为他祖母常常教他、带他,带他到十二岁。也算是有一点根,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这不容易。

  所以做父母现在不懂得教导,我们在美国看到有个小学老师,隆.克拉克,现在在美国很有名。他在学校里头教小学,专门教那些调皮、顽皮的学生,别的老师不能教的他来教,统统收到很好的效果。他用什么方法教?原来他的方法是祖母从小教他的,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处世,祖母教他的。五十五条,他把它写成一个小册子,教别人,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的《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比那个五十五条的内容丰富太多了。如果父母都懂得这个道理,依《弟子规》来教儿女,儿女将来是善人、是贤人,再提升,他是圣人。家里出不出人才,父母有责任,你要认真,要学,要好好的教他。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因为一切的污染、一切的不善,已经由电视、网络的媒介渗透到你的家庭。所以这个地方这一句,这是修行功夫得力,有能力在染污里头不接受染污,翻染为净。

  第三句「相似类同例」,「如若有施,令一切能舍等」。无论是自己,无论是看到别人,在施舍的时候,在行布施的时候,他看到了就生这个念头。对自己来说,一切能舍,没有一样不能舍的。这个大经将来念到后面我们会看到,身外之物,国家、王位都能够布施,你让给别人,这就是施,施舍。妻子、儿女都可以布施,没有一样不能舍,舍得干净。

  我在美国看到一个,很奇怪,当时连韩馆长都觉得不可思议,在美国凤凰城,亚利桑那,在凤凰城。她的小儿子高贵宇认识一个美国的朋友,都处得很好。这个美国的朋友也结婚几年了,没有小孩。他的太太很喜欢他的一个朋友,朋友也喜欢他的太太。他很慷慨,就跟太太离婚,让太太跟他朋友结婚,还去参加他的婚礼。他跟人说,我爱我的太太,我那个朋友比我更爱她,照顾她比我还周到,他说她跟他一定比跟我还要幸福。能舍!没有私心,这叫真正的爱。世间人什么叫爱?爱是占有,占有不是爱,是自私;真正爱是希望她过真正幸福的生活。有人能给她生活快乐超过我,你说要不要舍?你要不舍,你就不爱她。美国居然有出这么一桩事情,这是很多中国人无法理解的,佛法里头有。所以,没有一样不能舍。最后到什么?头目脑髓。阿罗汉遇到一个人说,「罗汉,我有个眼睛坏掉,你的眼睛能不能送给我」?他说「行,我修布施波罗蜜」,就挖了个眼睛给他。这个人说,「你挖错了!我要右眼,不是要左眼」。他说「你为什么不早说?你早说,我这个眼睛就给你布施,现在我这个眼睛也瞎掉,两个都瞎掉了」。这个人拿到他的眼睛之后,往地上一摔,闻一闻,「不行,你的眼睛不能用」。阿罗汉一想,菩萨道难行,算了,我还是当阿罗汉好了。那个来试验的是个天人,看看他心地是不是真诚、清净。阿罗汉功夫还不到,禁不起考验,还是退回做小乘。菩萨道难行!

  菩萨要修忍辱波罗蜜!布施是修福,忍辱是成就,只有布施,不能忍辱,功德、福德,功德是决定不能成就的,福德等来生再去享。所以我们读《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六波罗蜜,特别强调这两条,布施、忍辱,一切法得成于忍。像这样的例子,我们看人能舍财,就知道一切身外之财统统可以舍,外财,身体是内财,没有一样不舍。舍了心就清净,舍掉,真诚、清净、平等、觉就现前;舍掉,大慈悲心油然而生,自自然然就生起。不要说发,发是别人劝,劝也发不出来。为什么?有障碍,不能舍就是障碍,舍掉之后,障碍没有了,所以自然现前。财能舍,法能舍,无畏布施,令一切众生得安乐这是无畏布施。

  饮食里面,吃肉,吃肉里面有两种因素:一个是过去他吃你,现在你吃他,一报还一报,佛经上讲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另外一种,前世跟他没有这么深的怨恨,这一生你也宰牠,你也吃牠,这就结下怨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另外一个是对方觉悟了,你吃牠,牠不恨你。为什么?业报酬偿。牠明白,牠一觉悟之后,不再想报复,牠就超升了。或者是到人道,或者是到天道,超升了,也有念佛往生净土的。六道里头关系很复杂,不能不知道。多读经,依照经教来修学,慢慢的你都会体会到。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49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