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28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八卷)  2006/3/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十二首看起: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这首偈里面所说的,这道路确实有『险道』,我们讲道路当中有危险。古德在此地告诉我们,一般讲有两种,清凉大师批注里头说「险道有二,一多贼鬼毒兽」,这是一类;第二类「狭径阻绝」。这是在道路上,路上有土匪、有强盗,或者有毒蛇、有猛兽,这个贼就是盗贼,或者路上所谓是有鬼怪一类的。像这些事情现在道路上还是有,不过比从前较少,尤其现在我们坐的车比从前安全太多了,基本上这毒蛇猛兽在道路上的时候,行车是可以预防的。如果遇到盗贼还是很麻烦,这就是我们一般讲治安的状况,社会治安状况。

  鬼魅这桩事情是真有,我想我们同学当中可能有很多也遇到。特别是山路、小路、迂回曲折的道路,常常有车祸发生。车祸发生一定是有人死亡,我们一般说的,这是车祸找替身的。真有这个事情,即使在外国也不能避免,中国人知道。早年我住在台湾,台湾凡是常常出车祸的地方,往往他做一个碑,有石头的也有木头的,写佛菩萨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你常常看到,看到立个牌位在这个地方就知道这个地方常常出车祸。

  还有一些司机告诉我,这是真正的实话,不是造谣言的,这个司机我们都很熟的。特别是在晚上,晚上车走这条路,常常看到路当中有人在招手。看到有人在招手,你这个车一让,因为它路很窄,下面就是很深的坑,很容易出事情。有经验的司机知道那不是人,直接从他身上撞过去就没事;没有经验的,你就会让他,这一让,车就掉到山坳里去,所以那不是人,那是来找替身的鬼。这些有经验的司机告诉我,真的不是假的,亲眼看见,而且同车(同坐在车上)的人大家一起看见,不是只有司机一个人看见。这是很多年前我在台湾遇到过这些事情,这是险道。险道就要特别小心,因为在从前是走路不是坐车。现在这个车真的是有保护的作用,在从前,你顶多是乘轿、骑马、行路,所以这些危险的道路比较多。

  另外一种「狭径」,这个径是很窄的路;峡谷,两边是大山,这个山非常陡峭,所以形成山谷,里面真是叫羊肠小道,很不好走。有的时候道路塌方,这个路就断了,可能断几公尺,可能断几十公尺,很不好走,会遇到这些状况。常常喜欢旅行的人会遇到,尤其是名山大川,虽然现在道路是开发得比从前进步太多,甚至于很多地方有缆车,中国国内叫索道,那确实就安全多了,但是真正要游览还是要步行。所以览胜,坐在车上看不到什么东西,速度太快了,真正玩的时候,游山玩水一定要步行。步行,那像经上所讲的这个可能会遇到,总得要小心谨慎。

  去年我有个机会跟几位道友们去黄山游览,我们现在这个背景就是黄山,好像这张照片还是我照的。但是我们从乘车到山下,然后就是上缆车,坐缆车到山顶,这就节省很多时间。我们玩的时间很短,在上面吃一餐午饭,下午就回来了。所以这个地方真正要去玩,至少要两个星期,在山上住两个星期,每天步行,你才能看到这个山里面景色的变换。我们是很有意思去游览,但是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确实值得一看。黄山在中国是第一座名山,很值得去看看,四季风景不相同。山下是皖南徽商的故居,遗留着有皖南的徽文化,也很值得一看。这非常可惜,就是这些文化村,古老的村庄年久失修,我们去看了很难过,听说有十几个这样三百年的旧村庄,还保留着有十几个村庄,我只去看过两个。

  经里面是给我们讲表法的,这两种险道在表法里面讲,第一个「初惑业罪苦,凡夫之险道也」,这后面第二个就是狭径阻绝,是表「自调滞寂,二乘之险道也,皆为难处」。我们先说凡夫的险道,第一类的惑业罪苦,惑是迷惑,迷惑造业,罪苦是受报。罪苦是讲什么?六道轮回,特别是讲的三恶道。大乘佛法里头常讲,特别是现前这个社会,可以说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内有烦恼,贪瞋痴慢的烦恼,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烦恼无始劫以来积得很重,外面的诱惑比从前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决定不止十倍、百倍。

  我们香港这边的同学们,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一九七七年,三十年前。三十年前香港社会的诱惑在当时一般大都市里面来讲,诱惑力量是非常之强大。三十年之后今天的香港,诸位想想比以前增长多少倍?这个环境能修行吗?解放战争那个时候,虚云老和尚到香港来过,香港的同修们很难得,给他建了个小道场(精舍),我去参观过,环境很幽静,当时香港同修希望虚老和尚长住香港弘法。老和尚看看香港的环境,告诉大家,这个地方不能修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太严重,哪个修行人在这个地方能够不动心?所以最后,听说他住了一个月还是回到中国去,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

  这个地方修行能够不受染污,给诸位说,那是真功夫,真放下,真的觉悟、明白了;功夫不到,住在这个环境里头你就很难成就。这个环境对修行人来讲,凡夫、没有成就的,这是险道。禁不起诱惑,你迷惑,迷惑一定是起贪瞋痴,惑是痴,决定动贪瞋疑慢;换句话说,你在这个环境里面天天生烦恼不是生智慧,天天往下滑,你不是往上提升,你是往下堕落。所以古来大德道场都是建在山林里面。

  香港不是没有道场,有!大屿山就有好几个道场。在从前公路没有开要走路进去,那个路很长,也是小道,为什么?不能叫你太方便。现在大屿山公路开了,我在三十年前去的时候,车可以上去,但是路很窄,真正是险道。香港驾车驾得很好的人到大屿山不敢开车,路太窄太险,山太高了,道路都是迂回的,很不好走。很有经验的司机,他们山上的,经常走这条路的,他熟悉,这叫小心驾驶。

  一九七七年,圣一法师邀请我去访问他的宝林寺,我们坐车到宝莲寺,宝莲寺到宝林寺车就不通,小路,羊肠小路,要走半个小时,车不能走,好!我那时候对圣一法师很佩服,不要修路。一般游客听说要走半个小时路,他就不愿意走,游客就少,你才能得清净。所以当年那地方参禅的,它有禅堂,还有四十多个人每天在禅堂坐香,难得有这么一个好道场,我们看了非常欢喜。

  从前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往往从山下走路走到寺庙要走三天,当中有些小茅蓬可以给你休息,等于是一个站、一个站的。所以出家人远离,不但是都市,连村庄都远离,佛家称为「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寂静处,这个地方清静,标准是听不到牛叫的声音。农村里面牛叫的声音很大,这个地方听不到;换句话说,距离农村至少是三里路以上,牛叫听不见。这是为什么?用现在的术语讲「环保」,环境保护,保护修道人的清净心,保护修道人不受染污;这些修道人是凡夫。在今天我们看到古时候这些道场,现在都建造公路,车都可以开到庙门里面,开到大殿的前面,很方便,游客络绎不绝。所以现在都变成什么?叫观光旅游胜地,诸位要记住,可不是修行清净道场。千百年的道场,谁不想去看看?这是中国文化古迹,特别是国外来观光的人都想去看看,这也无可厚非。

  我记得我第一次回到中国,好像是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在北京拜访赵朴老,我们是同乡,所以非常亲切。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聊天谈了四个小时,他请我吃饭,当时我就跟他老人家说,这些道场干脆就开放给观光旅游。在观光旅游里面要着重机会教育,接待的人员把佛法介绍给观光客,导游也要集中训练,给他讲解一些佛教的常识,让他也能够介绍。真正修行,现在交通方便,不像从前,另外选地方建修行的道场,修行道场就不要再建现在这种宫殿式的房屋,不需要,这是古时候的建筑。现在道场应该建什么?建现在学校的形式。那时候我住在美国,像美国的大学城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教十个宗只需要建十个道场就够了,就是十个大学城那样的。道场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解门,一个行门,解门用学院,禅宗,禅学院;行门可以用学会,禅学会。我们净土宗,净宗学会,这里面是修行道场;净宗学院,那是净土宗教学的道场。十个宗派,每个宗派都分这两个部门,解行两门。像华严,华严学会,我们一看学会,这是修行道场;华严学院,这是教学的道场。天台学院,天台学会。赵朴老听到非常欢喜,他说这个主意不错。真正这样做,我们把佛教兴旺起来。

  所有从前几百年以上的这些道场统统开放给观光旅游。一定要建新的,新的就是完全是学校的形式,解行两门,出家在家四众都可以收留。选择好地方,慢慢就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城,由文化村到文化镇,到最后一定形成大学城一样。我把我这种想法告诉他,很欢喜。非常可惜,朴老是年岁太大了,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希望将来还是要从这个路子。尤其现在社会开放,全世界说是地球村,人与人之间往来密切,要想真正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人与人的交往是最重要的一环;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人的往来。像宗教里头,中国的佛教有这十大道场,来观摩学习佛教的文化,有地方给人看,有东西给人学习,这就对了。

  在目前,我们的处境真的是险道。这个险道的意思,道场不是教我们减少贪瞋痴、增长戒定慧,诸位同学,你在什么地方看到有这么一个道场?它真的帮助你息灭贪瞋痴,增长戒定慧,这就是真正道场,真的是有修有学,我们不能不知道。行门的道场,道场还有一桩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才能成功。住在道场,心是定的;心浮气躁,佛菩萨都帮不上忙。心一定要定、要清净。古人讲「身安则道隆」,你居住的环境要安静,简陋没有关系,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茅屋都很好,真的搭个小茅蓬都很好,整洁,便于清修。

  研教,当然有大规模的这种学校好,但是在中国没有。我在前年访问埃及,参观一个回教的大学,这个回教大学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在世界上很有地位、有声望。我看了之后很感动,我们佛教就没有一个佛教大学,就没有一个佛学院有上千年的历史,没有,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从前佛教的教学、修行都在寺院。寺院实在讲就是学校,首座和尚负责教学,讲经说法,培养弘法人才,他的事情;各个堂口的堂主领众修行,禅堂、念佛堂也很有规模,但是跟人家学校比,学校确实制度好。别人的长处还是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少。

  今天在现前这个环境,我们要怎样懂得在险道里面能够避免灾难?那你一定要懂得克制自己。我们讲席里常说,自私自利的念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时时刻刻检点反省,要把它放下。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不违背佛陀的教诲,行行不离开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规矩,我们从哪里学起?要从弟子规学起。你能把《弟子规》一百十一三桩事情做到,你在这条险道里面就有了防身的工具,然后再进一步落实十善业道,这路上的盗贼、鬼魅、毒蛇猛兽都不敢侵犯你,你可以履险如夷安全的通过险道。你没有这两套防身的本领,你在险道上很可能进去就出不来,你就会遇害。这进去出不来就是你堕三途。谁肯认真学习弟子规,认真学习十善业?有,什么人?善根深厚,有善根的人、有福德的人,我们一般讲有福有慧。有慧就是有善根、有福德,他肯修,他肯认真。换句话说,不能认真学习,不能够落实,什么原因?善根福德太薄,也就是说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善根福德薄。

  所以世尊在小乘经里面教导我们,学道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求明师受戒,这第一个条件。明不是名气大的,光明的明,明师。这个老师有修有证,你跟他就不会错。话是这么说,有修有证的老师恐怕在现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在过去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要找一个什么?有解有行的老师,行解相应。虽然他没有证,但是他真正肯修、好学,他懂得,而且也认真在做,这样的老师在现在也很难得,有,不是没有,当然不多。实在找不到,李老师就告诉我们,还有办法,找古人,所以他老人家常常劝我要以印光大师为老师,向他老人家学习。印光大师也不在,《文钞》在,大师指导我们的纲领在,抓住纲领,从《文钞》里面去学习,真的,那就是印光大师最好的学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你愿不愿意拜他为师?愿不愿意跟他学习?

  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的总纲领,四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真的很像大势至菩萨的行持,所以有人讲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相信。你看他老人家的存心,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愿,跟大势至菩萨非常接近,这我们要懂得。敦伦尽分要怎么做?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闲邪存诚就是十善业道,你有这个基础,然后才信愿持名,这就是净宗的三资粮,信愿行;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念佛的同修要晓得,如果前面两句没有,你光是有后面信愿持名,念佛求生靠不住,不一定能往生。前面两句是基础,由这个基础,你发愿求生净土才能成就。基础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同学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想成就的,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基础教育;圣人给我们的。这是讲的凡夫。

  凡夫想成就不是不能成就,这是善导大师讲得很好,能不能成就,成就的高下,「总在遇缘不同」。如果有个好的道场,决定不能轻易舍弃,舍弃,你到哪里去学?什么叫如法的道场?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如法。我是早年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接触到佛法之后,亲近李老师,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我认识李老师,三十一岁。这是一个如法道场,教,虽然李老师讲的经论很多,但是部部经论都结归净土,这个难得,到最后都结归在净土上,让你知道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我跟同学们说过,许多的法师、大德、居士,经过台中一定会到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来看看,老师一定接待他们,我看到老师准备礼物,准备请他们吃饭,素斋也都是自己做的,从来不请人家讲开示,不请人家来讲经。我初去的时候看到这个情形看到好几次,心里很纳闷,这些大德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听听?以后老师看出我们的念头,我们心思被他看出来,他就特别教导我告诉我,他说不是不请,同是念佛人,每个人思想观念不一样。请他来讲,他要说他那个法门好,我们这个法门不如他;那就是念佛,他的方法好,我们不如他,我们这么多同修跟老师已经跟了十几年,听了这个话之后,心里动摇了,你说这怎么办?要用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才把大家恢复到原状?我这才明了,想到古人所讲的「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我明白这个道理。

  那真正行家,内行人不多,内行人你就一定要请他,为什么?对我们道场决定有好处。内行人讲什么?他决定不讲他的,他讲我们的,一定是赞叹道场、赞叹法门、赞叹老师、赞叹同学,让同学对我们的道场有信心,对这个法门有信心,对老师有信心,这就对了,这是内行人。他到这个地方来是帮助你弘法利生的,坚固你的信徒、学生们的信心,这内行人。内行人真不多。外行人总是赞叹自己的一门,或者虽然不毁谤,总是提高我这一门好,其它的都还比不上,都还要差一些,让大家听了心里起疑惑,这就错了。这些道理要不是李老师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我们不知道,没想到。多听听,不多好吗?才晓得真有毛病。有人听了,真的他就转变念头,就走上歧途,走上岔路,真的叫险道。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先把这首偈念一遍: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前面我们讲到凡夫的『险道』,实在讲险道太多了,不能不知道回避,必须要明了。古人常讲「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这一生,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从事哪个行业,说一生平平稳稳、一帆风顺,那是多大的福报!几个人能有?自古以来,这样福报人太少了,不是没有,太希有了。那你要问,吉凶祸福为什么会有?佛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三世因果,正是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个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过去生中所造的是这一生当中的业因,我造作的善,我这一生顺境就多、逆境就少,如果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多,那我这一生当中一定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障碍困难多,顺境就少。自作自受,不能够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你就错了,这不能不知道。那要想来世,来世我要想到,想要有殊胜的果报,能比这一生更好,那你就要懂得一定要造善因,善因才感善果,恶因一定感恶道。这一生能懂得断恶修善,那来生的果报一定殊胜。

  在这一生当中遇到有人冤枉我、毁谤我、陷害我,要知道统统有前世因,知道这个因果报应,我们心就平了。受到这些侮辱甚至于陷害,心还是平静的,不怨天不尤人,不尤人就是不怪别人,怪我自己过去没有修得好,怎么可以怪别人?这一生当中守住佛陀的教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过去他对我怎么不好不要放在心上,这个人做了多少坏事也不要去瞋恨他,也不要去说他,不要去指责他,看到他有善事,赞叹他。人都会有良心,做一点好事,人家就赞叹;做多少坏事,人家能包容不说,惭愧心生起来了,这是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改过自新最好的方法。他有过失,你天天骂他,天天责备他,他心里不服,他不会接受。如果他有反抗的心理,那他做得更坏,你就收了反效果,跟人结了怨,这错了。「冤家宜解不宜结」,他跟我结,两个绳子要打个结,对方要合作,对方不合作,你怎么结都结不上,这个道理要懂。人家要跟我结怨,我不跟他结怨,结不上,决定结不上。所以要学的是心平气和,要明理,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最基础的关键之所在,真正明了之后,你心开意解。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读书,读古圣先贤的书,读佛经,你会把道理统统搞清楚、搞明白,然后这一生当中,方向目标清清楚楚,一定可以做到,像行路一样,我一定会走到目的地。我们的目的地在极乐世界。大家都想极乐世界,你的路有没有走错?那就很难讲。你这条路是不是真的通达极乐世界?那这就是大学问,这不是简单事。前面说过,我们如果跟印光大师走,决定不错,跟莲池大师走、跟蕅益大师走,决定能达到目的地。

  「敦伦尽分」重要,所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就是前头两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后头一句就是《十善业道经》,前面一句就是《弟子规》。然后具足「信愿持名」,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什么是真?什么是切?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真信切愿的样子。念念心里面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个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纵然是在险道,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十善业道跟弟子规,这就是两个保护的,外面感得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帮助,平平安安通过险道,这个道理是决定要懂。

  在增上缘,那你就要认识道场,这个道场真正是如法,如理如法,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你一生在一个道场有成就,你要常常到处去跑道场就难了,为什么?心乱了。每个道场的道风、学风都不相同,你只能选择一个跟自己相应的,自己愿望相同的,选择这一个就不改了。选择这个老师,选择这个法门,选择这个道场,一生不改变,没有一个不成功。必须要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佛为什么开这么多法门?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道理在此地。众生根性不相同,适合他自己根性修起来容易,这是我们成败第一个关键。

  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是苦口婆心叮咛教诲,学教决定不能学多,多了怎么样?贪多嚼不烂,还是一门。而且老师跟我们说,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就怕你这一经不通。这个话常常挂在口边,让我们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一部经要认真的学,长时间的学习。我讲《楞严经》,前后讲过七遍;讲《无量寿经》,讲十一遍;讲《弥陀经》也是讲很多遍,一定要懂得一门深入。

  虽是一门深入,现在我听说也有同学很发心,《无量寿经》讲了几十遍,讲了一百多遍,这个时候最怕路子走邪了,怎么邪了?这一门深入讲得还不错,必然是有人赞叹、有人供养,这一赞叹、一供养,贪心起来了,这个地方讲的惑业起来了,你就迷惑了,这就坏了。所以什么,本来是在正道上,一动名利的念头,一动痴迷的念头,立刻就堕落,那就太可惜!所以一门深入是一桩事情,深入之后,你要不懂得看破放下,深入也是险道,把你带进去险道,让你生起贪名贪利、贪图供养就坏了。结果什么?把佛法当作生意买卖,古人讲的「裨贩如来」,你把讲经说法当作一种商品,把信徒当作顾客,讲经贪图供养,麻烦了。

  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讲经讲一辈子,讲了四十九年,没有收人家一点供养。佛希望的,大家对他用什么供养?用法供养,什么叫法供养?依教奉行。经上常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对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供养,他欢喜。佛的教诲,你真的接受了,你相信,接受了,信受;奉行,照做,佛教给我,我统统都做到。为一切大众,演是表演,我做给大家看,这就不是假的;说,我说给大家听,先做出来,然后再说。信受奉行,为人演说,真供养。

  佛门里头,如果真的懂得世尊的教诲,如理如法,什么样的险道对你都不起作用,你的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不染污,永远是谦虚卑下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第一句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出家人用什么供养?就是佛讲的这句话,信受奉行,为人演说,这是我们出家人、佛弟子对一切大众的供养,对一切诸佛菩萨的供养,不是在财物,那你险道就避免了。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去观察,现在这个世间险道很多。

  有些场所,这个供养你不能不收,这信徒来所谓是种福田。这一件衣有人说叫「福田衣」,实际上都跟诸位说得很明白。众生想修福不知道怎么个修法,把钱送到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替他修福,这就对了,我们要拿这个钱来享受那就错了。所以决定不可以拿这个供养来改善自己现在的生活,所谓是生活的质量,来改善这就错了。世间圣人都能够甘心过清苦的日子,为什么我们学佛的人还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你有这个念头,说明你对于六道轮回有贪恋,有这个念头就出不去,佛不会来接引,为什么?你念头不善,你还有贪瞋痴慢。

  西方极乐世界人心都是清净的,你不清净,你搅和大众!你怎么能去得了?佛怎么会接引你?什么时候来接引你?心清净,五欲六尘真放下了,佛自然来了。看到什么?看到你还不错,你跟我们极乐世界人差不多,当然欢迎你到极乐世界。你还有七情五欲,这不行,极乐世界决定不许可你去扰乱。看不顺眼就要骂人、就要发脾气,阿弥陀佛怎么敢接你?道理总要想一想,要把它想通。

  极乐世界,经上讲得很清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是不是上善?那我要是上善,我有求生净土的愿望,不念佛,阿弥陀佛也接我去,具足条件,你跟极乐世界的大众志同道合。如果我们还有自私自利,还有贪瞋痴慢,跟极乐世界的住众要格格不入,佛怎么会来接引你?上善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决定舍贪瞋痴慢,生活里头处事待人接物真修行,修什么?念佛也是一样,念什么?念「烦恼轻,智慧长」,这一句「阿弥陀佛」把烦恼念掉。顺境里面有了贪爱的念头,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贪爱的念头念掉;逆境里头,瞋恚心生起来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瞋恚心念掉,这叫会念。贪瞋痴慢疑恶见统统念掉了,你是上善之人。顺境里头没有贪爱,逆境里头没有瞋恚,念念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跟《无量寿经》上觉正净相应了!这是阿弥陀佛的大道,往生净土的大道,一生圆满成佛的大道,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险道自己要认识,凡是障碍我们修学的都是险道,诱惑我们离开「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那就是险道,要有能力把它辨别清楚,决定不堕在险道上。

  讲到二乘,我们不是声闻缘觉,但是二乘的习气有,这习气从哪来的?肯定是过去生中曾经学过小乘,所以你就有小乘的习气。小乘习气是什么?保守,就是自己只顾自己,不愿意帮助别人,自己落得清净。滞是滞留,喜欢在清净,众生有苦难那是他自己造的业,应该受果报,与我不相干。这小乘人,所谓独善其身,没有兼善天下的悲愿,能不能往生?不能,为什么不能?跟阿弥陀佛的愿不相应,阿弥陀佛的愿是普度众生。如果你说我往生之后,我再回过头来普度众生。行,这个可以。我觉得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全心全力修西方净土。

  说到这个地方,也有个现实的状况,现在在社会上也看到,那就是早年有几位法师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读《往生传》、读《净土圣贤录》(那也是往生传),跟我讲:法师,怎么这个修净土的人,这些往生的人,好像念佛大概都是三年、五年他就走了,大多数是这样的。他说:是不是他们的寿命这三年、五年就到了?问我这么个问题。当时我答复他们:如果说是每个念佛人,三年他寿命都到了,不太可能。那为什么他念三年他就往生?我想他功夫到了,这就是常讲的功夫成片。上品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虽然还有寿命,不要了,早一点到极乐世界去,行不行?行。

  《往生传》里头最明显的例子,莹珂法师,宋朝时候的人,他是忏悔往生的。因为这个出家人,传记上记载得很清楚,不守清规,常常破戒,他怎么能往生?他是真正的相信因果报应,他自己想想自己的行业,造的这些罪业,必堕地狱。想到地狱他就恐怖,所以求这些同参道友,问他们有没有方法救救我?同学们给他一本《往生传》,念佛往生的,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于是把寮房的门关起来,不吃、不喝、不睡,一句佛号念到底。你要晓得这就是经上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念了三天三夜,他把阿弥陀佛念来了。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还有十年寿命,你好好的修,到你寿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有这么好的感应。莹珂听了之后就跟阿弥陀佛讲: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外面的诱惑,这外头一诱惑,我又要造罪业,又要破戒,那十年我不知道还要造多少罪业?他说我十年不想要了,我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听了之后也点点头,好吧!那这样三天之后我来接你。他非常高兴,欢欢喜喜,房门一打开,告诉大众,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寺庙里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破戒犯规,不是一个好出家人,怎么把房门关起来念三天佛,他就说再过三天他往生,说话的语气不像骗人,好像是真的,大家就看,好在三天不远,看三天之后,你往不往生?到第三天,他要求大众念佛送他,大众也很欢喜,果然真的走了。他念了一刻钟,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走了。真的往生,他没有生病。

  许多人看到这个故事都想学他,行,你必须万缘放下,真的把阿弥陀佛念来,你跟他往生那就对了。你看看你能不能把阿弥陀佛念来?跟阿弥陀佛说我纵然有寿命,我也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这个行。如果三天三夜或者七天七夜,阿弥陀佛还没有来,那你自己要好好的想想,你一定是不如理,不如法。你要晓得莹珂法师那是真正忏悔,勇猛改过自新。他为什么十年寿命不要了?他自己讲得很清楚,劣根性太重,自己没有功夫,禁不起诱惑,那又要破戒、又要犯规。这阿弥陀佛真的是可以原谅他的,他有这么一个心,佛带他走了。各人条件不相同,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不是人家有这个样子我就能学得到的,哪有那么简单?宋朝到现在也将近一千年,这一千年当中,当然不是没有,肯定是有,少数而不是多数。

  所以往生的人在一般讲,一个是平常如理如法的修行,积功累德,临终往生;一个是平常不懂佛法,有意无意造作很多罪业,临终的时候真正忏悔,真正改过自新,念佛求生净土。有例子,阿阇世王念佛往生就是这个好例子、好榜样。在形式上有这么两种,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宿世的善根福德肯定有密切关系。这个法门哪有那么简单信心就生起来?不是说看到别人,我也装这个样子就行,装模作样是不能成就的。这些人过去生中肯定生生世世修净宗法门,临命终时一个错误的念头障碍了,没去得了,而在这一生成就了。我们看到他的成就,没有看到过去世那种善根福德因缘,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他那种忏悔一断,真的叫一刀两断,把这个烦恼习气恶业他真断了,那就真往生。我们今天学他那个,我们内心里头的烦恼能不能一下断掉?关键就在此地。贪瞋痴慢疑,我常常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是不是在一下真的舍掉了?果然能够统统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讲的「身心世界」,身是身体,心就是念头,身心世界,世界是外面环境,「一切放下」,你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行,那就是障碍。统统放下,彻底放下,求生净土会有效。可是你还是要发大乘心,二乘心不能往生,二乘心自利,大乘心利他。我求生净土不是为自己,求生净土是为了普度众生。

  现在在这个世间,第一个是我没有能力,第二个是没有缘分,可以提前到极乐世界去。如果在这个世间,众生跟你有缘,你还有能力,通达净宗,那你现在应该是自行化他,要把世尊的教诲,就是「信受奉行,为人演说」,做出来给大家看,这个好,这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应,决定得生。在娑婆就是在极乐,这中峰禅师讲得好,「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此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此心」,身心境界跟西方极乐世界完全融合,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弥陀的弘愿要我们做出来给人看,这就对了。

  你还有这个缘,你还有这个能力,你不做,想先求往生,这有嫌疑,我们一般讲逃避责任。凡是逃避的这种心理,你想西方极乐世界收不收容?要想清楚。逃避现实的人能收容吗?他发的那个愿能算数吗?所以极乐世界需要什么?勇于负责,勇于有为,你才能广度众生,普度众生。阿弥陀佛可不是一个逃避责任的人,所以这种心态、这种行为就不相应,你学莹珂学不到,你学阿阇世王也学不到。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还是从弟子规、十善业道,遵守印光大师的教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教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对了。

  这是我们从二乘人这个心态,他不能往生。佛的经论、祖师的注疏里头明白的告诉我们,二乘人的心愿跟阿弥陀佛相违背。跟阿弥陀佛相违背就是跟极乐世界所有大众心愿相违背,这怎么能去?西方净土是大乘不是小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不是小乘。所以小乘那一种心态不能往生,那要怎么样?回小向大。真的修行,念念既然是好像把这个世间看得很冷淡,好,一回头就是菩提心,为什么?我活在这个世间不为自己,我为一切苦难众生,这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完全相应。那我们要好好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给念佛人看,增长他的信心,帮助他向上提升;不念佛的人看到,种了善根,他看到这种瑞相生起羡慕,所谓是一历眼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做一个真正好念佛人的样子,天天做给大家看。

  《无量寿经》要熟读,《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诲我们要落实,头一个落实就是十善业,你看看《无量寿经》上面告诉我们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从十善道修起。我们能够把它统统做到,这就是表演,表演给大众看。不但不杀生,凡是伤害众生的念头都不能有。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这就是杀心,你杀业没有做,你杀的念头没有断。虽然你没有偷盗,你还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占便宜的念头是盗心,你的盗心没有断。

  我们都要很真实的做到,自己做到了肯定就影响周边,那我们在这个道场一定是爱护这个道场。如果十善业做不到,不但不是爱护道场,反而是破坏道场。人家一看,这个道场不是真的,他哪里是修行人?修行人是这个样子吗?所以一个人不如法,让别人造罪业,让别人毁谤三宝,这个人毁谤三宝是因为你把他引起来,你要不要背这个因果责任?肯定要。所以自己在道场,甚至于在任何地方,不能不谨慎,不能叫人因我而毁谤三宝。我做得不如法就是害他堕地狱,他堕地狱,我也没好处,我也跑不掉,我跟他做增上缘的。这些统统是凡夫修行的险道,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2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2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