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67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七卷)  2006/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七段看起。第七段总有二十二首偈,今天我们看最后的两首,从二十五首看起: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从第十五首到这一首都是托钵吃饭。吃饭现在寺院庵堂还有过堂,过堂吃饭首先维那会提醒大家食存五观,也提醒我们受食的时候要知道三德六味。三德六味都是从饮食上说的,可以说把所有饮食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三德第一个就是你吃的东西柔软,我们现在讲容易消化,这是第一德,第二德是干净,现在说卫生,第三个就是如法。都按照佛所教导我们的规矩去做,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这就如法。六味,我们中国人讲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五味,还有个是淡的,食品里面没有这些成分,所以合起来是六味。六味和合,美不胜收,所以调味是很大的学问。所以名厨厨师可贵在什么地方?可贵在他调味的经验非常丰富。厨房里面这些佐料统统都有,中国人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统统都有,问题是你会不会调,调得不好就很难吃,如果调得好这味就非常美。

  我们知道饮食这一道,人之大欲,古今中外这些圣人也是这个说法。世间人的欲望,最大的欲望两桩事情,头一个就是吃,第二个就是色,男女之色,这是人之大欲。饮食这一道如果懂得讲究,在佛法里面接引众生。我过去在澳洲,我们中国的外交官我非常佩服,真有智慧,使馆里面聘请名厨,我们在使馆吃饭完全做素菜,让你在那里吃一次饭你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就成功了,「某一家的菜做得好」,没有不赞叹的。大使曾经告诉我,饮食的外交非常重要,他吃一次还想来,吃两次还想来,常常来,这个朋友就交定了,办什么事情都好办。

  佛门里面接引大众对于这个也很重视。当然世尊当年在世出家人是出去托钵,托钵是修行,无论给什么,我们在念供养咒的时候还是「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这是每次吃饭都要念的;早晨一般都吃粥,「粥有十利,饶益行人」。这都是普贤的大愿,念念不忘,吃饭也是修行。当然出家人修行不能够贪着六味,不能贪着,但是这个东西你要懂得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式,这是佛经上佛教导我们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你先有方法,你叫他很欢喜进入佛门,然后慢慢再教他,再帮助他开悟,所以饮食是很好的方法。

  我初学佛的时候到寺庙里面,台北市那几个寺庙,有时候也到寺庙去吃饭,觉得他们的饮食很讲究。以后出家之后对老和尚慢慢就亲近,常常有机会跟老和尚们在一起吃饭,不是跟大众。老和尚那个小斋堂里面饮食非常的精美,有人告诉我厨房的大师傅都是名厨,待遇都很高,就像酒店里面的待遇差不多。为什么?到以后才晓得,接引上流社会的大众。在这个社会上,上流社会是有地位、有身分、有财富的这些长者。要不要度他们?要不要帮助他们?当然要,但是他们的生活不是普通人的生活,到寺庙里面来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待,他兴趣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一种善巧方便,普度众生,而不是寺院老和尚贪图这些享受,不是的。

  社会大众,过去是从帝王到庶民,佛菩萨心目当中一律平等度化。平等度化是个原则、是心态,但是在事相上面有差别,那叫方便。所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个我们要懂得,你要不懂得你就没有办法护持一个道场,你也没有办法护持正法。所以护持正法的人非常重要,他懂得这些道理,上中下这三等人统统都得度,进入佛门没有一个不欢喜。饮食是很大的一桩事情。

  接引众生我们常常讲形相非常重要,我们世间人愿意接触的,你看看所谓富贵人,他有个富贵相!相固然是天赋的,与他的宿命、与他的修养、与他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相貌端庄、庄严,身体健康,这在佛法里面是如法的,你看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形相就接引了许许多多的众生。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阿难尊者为什么出家?世尊曾经在楞严会上问他,你为什么发心出家?他很坦白说出来,他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他说这个相好绝对不是父母生下来就有这么好的相,一定有修持才得到这样的好相;换句话说,他是羡慕释迦牟尼佛的相好而出家的。

  由此可知,相好能接引很多众生,让没有接触到佛法、初接触到佛法的人看到你的相好,他生仰慕之心,生欢喜心,于是这就接引他入佛门。如果修行人一个个都是干巴巴的、瘦瘦的,一点福相都没有,人家看到就害怕,就跑掉了,「这个佛不能学,学佛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你看看诸佛菩萨,我们现在看到画的像、塑的像,都是福相。你再看看祖师大德,相貌都非常端庄,佛家讲的庄严,让人见到生欢喜心、生尊重心,这就能接引很多的大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修行功德圆满要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特别用一段长时间,经上讲是百劫,我们不要执着在这个百劫上,我们可以说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专修相好,修福!没有福不能度众生,为什么?众生不愿意接近你,你虽有慧,虽有能力,你没有福报。所以福很重要,不修怎么行?

  佛做这些示现是给我们六道凡夫看的,告诉六道凡夫学佛要福慧双修。你看看把福放在前面,慧放在第二,这是什么意思?佛法确实重视慧,并不重视福。重视慧不重视福,是你自己修行成就;重视福,把慧放在第二,这是菩萨接引众生。你个人不接触大众,可以把福报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它,专修定慧,如果你要是主持一个道场,弘法利生,这个道场里面从住持、当家到下面所有工作人员,这在从前丛林里面叫一百零八单,这是执事,工作人员个个都有福报,你这个道场决定兴旺,肯定的。

  你要是懂这个道理,我也教过不少同修,他们从事于工商业,自己有公司,是老板,有的时候常讲员工不好带,怎样去选择员工?我就教他一个方法,我说员工跟你见面你细细观察,这个人有没有福报从相上能看出来。你所用的人都是福相,你的事业肯定很顺利,你用的人如果一点福报都没有,你会很辛苦,纵然你自己有福报,你底下人没有福。所以有一个时期台湾选举,有些同学来问我,他说:法师,你看看我们应该投谁的票?我这个人很公平,绝不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我就告诉他,这几个候选人你细细观察哪个有福报,你就投他。有福报的人选上,大家享他的福,没有福报的人你们把他选上,大家要受他的罪。我只教他这个原则,你们自己去观察,这样就很好。

  世间法里头福摆在第一,可是世间要到领导阶层的地位,福慧就要双修,你没有智慧你不能领导人,所以要有福、要有慧。修福不容易!没有福报的人,有修福的机会他都不会修,这我们看得很多很多。所以我们常常也感慨,机缘在面前没有福报不知道修福,懂得修福的人又愁没有机会,只有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一点小福,大福报没有机会。所以今天想到我们佛门里面吃饭,总共有六首偈,今天我们讲饭吃完了,结斋,『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世尊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饮食一定要卫生、一定要简单,所以佛门托钵,以后在中国佛教里面也就是一个菜,许多菜煮在一起,叫大锅菜,在佛门里面叫罗汉斋,罗汉斋就是大锅菜。大锅菜有煮得很好的,真的是三德六味。早年香港有一家湛山寺,应该很多同学都知道,我每次到香港来一定要到他家里去吃饭,实际上饭只吃一碗,菜至少要吃二、三碗。它是罗汉斋,那个罗汉斋做得真好,让你一碗吃下去还想吃第二碗,第二碗吃了还想吃第三碗,你已经吃饱了,所以饭是吃一点点。湛山寺这些老和尚现在也都不在了。

  这是我们想到佛门的饮食起居,早餐多半是吃粥,佛给我们讲粥有十利,都要会做。烹饪是大学问,佛门里面四众同修都是慕道而来的,但是身体健康还是最重要的一桩事情,佛家常讲「法轮未转食轮先」,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很好的身体,饮食是调养身体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所以饮食的调养在佛门里面讲是一个大功德,你先把他的色身养好,然后他才能办道,没有体力怎么能修行?所以粥也有煮粥的方法。佛说它的利益,第一个是资助现在来讲是我们的气色,第二个是资助体力,第三个是健康长寿,第四个是安乐,第五个是清爽,无论从你的风度,佛法里面讲威仪,仪表清秀,而且还会带给你辩才,容易消化,第八讲它能除风,它能够消除饥饿,能够消化浊气,就是我们身体里面有浊气粥帮助你化解,也能帮助你排除。所以粥有很多的好处。

  出家人生病怎么治疗?就是断食,用断食的方法来治疗。我们现在看「山西小院」就懂得,生病的时候并不求病好,念念求往生,身心清净,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饮食只吃一点流质,一餐、二餐、三餐都没有关系。生病的时候,老和尚教给我们少吃多餐,不要吃太多,吃一点点,保持着不饥不饱,要懂得这个道理,这是真正健康之道,不能吃太饱。即使中午吃饭的时候,中午要吃得饱,也只能有个八分、七分最好,不要吃太饱,吃太饱你肠胃消化的能量损耗太大,也就是说加重它的工作能量,有时候它受不了就会生病,这都要想到。身体每个器官都不能叫它超过负担,这是养生之道,所以饮食不能够太饱,要保持着不饥不饱。佛法里面常说,吃得太饱人昏沈,如果饥饿他就不稳定,佛法里面的名词叫掉举,掉举就是身心不安。这两样都是妨碍用功,无论修什么法门它都产生妨碍,所以在饮食上应该要着重不饥不饱。善调饮食也就懂得养生,你就知道怎么样保养,对于自己的道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晓得吃饭之后菩萨这个大愿的意义,「当愿众生,所作皆办」。这个所作有自利的、有利他的,自利总的原则一定要掌握到,总的原则一句话,一定要知道提升自己的灵性,天天要向上提升。一天不能提升,这桩事情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这一天没有进步它就退步,这肯定的,所以佛教菩萨勇猛精进,道理在此地。提升灵性从哪里做起?从烦恼轻智慧就长,实在讲灵性就是智慧,智慧是真正的灵性。智慧是可以带得走的,烦恼能带得走,智慧能带得走;智慧帮助你向上提升,烦恼帮助你往下堕落,十法界里面的升沉,原理就是这个。

  我们要怎样真正做到烦恼轻智慧长?这叫真正修行,真正的功夫。我们现在问:怎样才能落实?章嘉大师教给我「放下」,你能懂得这个话吗?宗门里面那个话意味更深,「会么?」意思深,会是什么?会就是放下。真正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我们常常在讲席里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是绝对要放下。修行人的生活,记住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纲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随缘而不攀缘。你心里面不生烦恼就是不起分别执着,妄念是难,起心动念我们暂时不谈它,先只是说分别执着,日常生活当中随它去,只要看到没有大的妨碍,你一切都应该放下,练!什么都要放下。所以我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为什么?这些人跟事帮助我们放下。

  我们的功夫在哪里练?首先我们喜欢的,譬如衣服、饮食,我们喜欢读书的人这书籍,你所爱好的,人家看到了把你拿走,在这里就练功夫,这就是修行。你还会不会生烦恼?你生烦恼就警觉到功夫不够,这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这个事情挂在心上,错了!什么样的嗜好都要舍弃,为什么?那是轮回的因,这个东西要不舍掉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总是要把七情五欲放下,我们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顺境里头要练,逆境里头更要练,练到真的没有分别执着,只要一切都不执着,什么都好,都能够随顺众生,我们念佛往生就有把握;一定要这样要那样,这是执着,这个心态念佛往生没有把握。

  大事是这一生当中要决定往生,不能往生我们知道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结个法缘,来生能不能得人身,能不能再遇到佛法,是个未知数。好事做得再多不一定能得人身,这诸位不能不知道,我们前面讲安世高同学那个故事,那是我们的借镜。出家人明经好施,在现在讲是好法师,经教通达又喜欢布施,只是每天出去托钵托的饭菜不好吃,心里有一点难过,就这么一点点毛病,现在看起来这是微不足道,没想到就障碍他开悟,障碍他修行,所以第二生,那是福报,明经好施是福报,堕到神道里面做龙王去了。

  所以你晓得,有福报的,六道里面享福有福报的,前生都是修行人,就是烦恼习气没有断,把一生的修行换了来生的福报。享福就迷惑了,所以龙王一生造很多业,人家恭敬供养他,他就保佑他,不供养他,他就不高兴,就整人家,所以他自己很清楚,龙王舍寿之后,死了以后堕地狱。安世高是个得道的高僧,救了他,让他把财全部捐出来,舍财修福,建个道场,这样他还是落在神道(天神),他生忉利天。这是一般没有智慧,没有定功、没有智慧,完全凭修福。但是修福你要知道,建这个寺庙,这个寺庙真正提供出家、在家众修行,真正有修行成就的,才是福报。如果你建这个道场,这个道场人都造孽没有真正修行,那你的福就没有修到,你帮助别人造业,不但没有福,你还罪加一等,你堕落得就更苦。

  所以修福要细心观察,就像种植一样,这个地方土壤好不好,能种些什么东西,你一定要先去研究它,如果这地方是沙土,不能种粮食,你的粮食种子种下去之后没有收成。所以你要认识福田,什么叫福田,你认错了福田你就没有种到福。所以我常常讲,种福、修福的人本身他有福报,为什么?他才真正找到福田。我初学佛的时候没有这个智慧,什么是真正福田不知道,所以老师教给我,决定是福田,大小不一样,放生是福田,持斋、放生是福田,布施医药是福田,印送经书是福田,这里面决定没有过失。

  以后我们看到印光大师一生他所接受的供养,四众弟子的供养,那个数量很多,自己没有受用,全部拿来印送经书。他办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所有一切供养做为弘化社的基金,印送经论善书。在那个时候是很好的一个手段,确实接引许多知识分子入佛门学佛,成就也相当可观。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老人家是用文字度众生。现在文字好,但是现在看文字的人愈来愈少,国文程度也大大不如从前,现在最重要是电视、讲经光盘。

  经书现在人没有法子读,我们现在可以用电视方法,就是有声书,有文字、有声音,这是个好方法,这个方法几乎可以等同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这个弘化社。我们把经念出来,经文用字幕打上去,你在电视画面上看到文字跟着去读,这样他不费事,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要去查字典,他就很喜欢。如果是一家人,一家人可以在一起读,你看这不是「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吗?我们自己这个经念得熟,口齿很清晰,字没有念错,没有念漏,可以常常用这个方法。

  我也常常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有这么一套《大藏经》,就是光盘的《大藏经》?现在有,这个《大藏经》是有,有光盘的,但是它里头没有人念,没有声音,如果再有声音这个价值就高了。如果很多人同心协力来做,一个人念一部经,小部头念个二、三部经,把它集合起来,将来成立一个有声三藏,有声《大藏经》,这跟印祖弘化社就没有两样,现代的弘化社,无量无边的功德!有几个同学能想到?能真正朝这个方向去做?不必讲经,讲经怕自己智慧不到讲错了,我念经,提倡读诵。甚至于《四库全书》,集合大众就好办了,做一套有声的《四库全书》,在电视上看到文字、听到声音。我相信往后肯定有这种人出来,利用现在这种科学技术做一套这样的书。

  前天有人问我,说是有些行业不太妥当,造孽,应该搞个什么行业?开这种书店也是很好的行业,有声书店,专门经销有声书,无量功德!这里头没有过失,你可以请人家来读诵,读一部书多少钱,你做这套光盘。如果你要是普度众生,你就可以做「版权所有,欢迎流通」,这个功德无量。好办法,这是这个时代里头新兴行业,我们祝福有同修能够想到,向这个目标上「所作皆办,具诸佛法」。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这一段最后的一首,二十二首。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有个简单的提示,「后一食讫说法,亦为报施主之恩也」,这一条很重要,我们要记住。现在在中国的社会已经不再托钵,但是我们把这首偈的精神要知道引申,那就是接受斋主一切的供养,都要诚诚恳恳给他说法祝愿,一般宗教里面讲的祈祷,这是报恩。斋主以财施,佛弟子对斋主应当有法施,法施做为回报,这个就对了。所以在过去托钵,没有说是接受供养就走的,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有说法。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入舍卫大城乞食,接受斋主供养之后没有说法,赶快就回去了,于是这些斋主就跟着佛一起去,佛没有说法,一定要说法的,佛回去我们就跟他一起回去,听他说法,《楞严经》的发起,从这些事情我们就了解。由此可知,引申的意思,凡是接受供养都要懂得说法,说法要懂得应机。

  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老师教我们,佛法也必须要讲求现代化,你要不懂现代化你就不能度现代的众生。这是我一出家的时候,这些都是从李老师那里学的,懂得本土化跟现代化。再一想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当时这些高僧大德就懂得,所以我们看到摩腾、竺法兰,这是最早接受中国汉朝明帝礼请到中国来。来到中国之后穿中国人的衣服,居住中国式的宫殿,习惯中国式的饮食起居,本土化,所以才受到中国人的爱戴欢迎。以后建道场、建精舍全是中国化,乃至到以后造像,造佛像、造菩萨像也都是中国人的面孔,正是符合《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教诲我们要能体会。佛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原理原则决定不变,方法、手段千变万化,你才能够适应今时今地的众生,他们才能欢迎你。

  所以讲经就不能不懂得这个道理,你参考古人的批注,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才能开智慧,展开这个经本的注疏。同样是一本经,你看看汉朝人的批注他怎么讲法,唐朝人的批注跟汉朝不一样,如果一样不要重新注,你就晓得汉时候适合于汉朝的社会,适合于那时候的人情世故。唐朝不一样了,要重新讲,宋朝又不一样了,元明清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讲法,还是这部经。这些注疏都流传到后世,我们细心参考去体会,然后从这里头推陈出新,我们就明白现代这个社会要怎样一个讲法,你就明白了。

  我在教学的时候常常做比喻,佛经好比是千年的老树,树龄有三千年,它还是活的,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年年开新果,还是一棵树,今年跟去年不一样。我们就想到,明年跟今年当然不相同,活的,不是死的。那个树是根本,就好像是经教、经典,经典是永远不变,怎么讲法、怎么用法是可以变的;换句话说,原理原则不变,形式跟方法是可以变通的。正如同经教里面佛菩萨告诉我们,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就讲形式是可以变的,应该用什么形式就用什么形式。

  古时候那个时候寺院庵堂的建筑宫殿式的,跟皇宫一样,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到民主了,没有皇宫,今天我们建道场就不要再建宫殿式那个样子,那是什么?你没有变!从前那些寺院保留,那是古迹,可以供给大众观光旅游,去考古,这个行,它有历史的价值在,所以应当要保存,应当要修复。修一定要照原来的样子,像日本人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日本寺院庵堂的建筑多半是唐朝的建筑,这我们能想象得到,唐朝时候日本、高丽派了很多的留学生到中国留学,回去之后完全仿造中国的建筑,所以把中国的建筑带到日本。我们现在看日本的建筑是汉唐的建筑,跟明清的风格不一样。他们懂得保存,原来是什么样子,再翻修还是那个样子,原来用什么材料,到今天还选择这个材料,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到日本寺院里面去参访,就等于回到汉唐时代一样,甚至他们穿的服装也没有改变。但是在今天接引现代人就不用再做这种形式,用什么样形式?现代化建筑学校这种方式来建筑,不要用宫殿式的。在某一个地区一定是用当地的建筑风格,当地人欢喜。

  甚至于佛像,我早年居住在美国的时候,我跟那边的佛门同修常说佛教没有到美国来。他们问为什么?我们在这里不是建了寺院吗?我说你看看,寺院里面供的佛像,哪个佛像面孔像美国人?这大家才恍然大悟。不是中国人就是日本人,在小乘就是泰国人,不是美国人的面孔,这个不行,当地人他不会进佛门来,他一看不是他的面孔、不是他的文化,建筑的形式还用中国宫殿式的模式,让人一看这是外国文化,这就是不懂得佛家所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所以当年印度这些高僧大德他们懂得,到中国来马上就中国化、就本土化,是当时那时候的现代化,非常得到中国人热烈的欢迎,道理就在此地。

  『说法』,当然言辞表达的方式也要现代化。讲演,现在一般讲演多半是站着的,我们采取坐的方式可以,坐也显得端庄。因为佛法的这个「说法」,我们综合起来讲总不外乎伦理、道德,因果、智慧,所以用端正庄严的这种方式来表现,现代人可以接受。用现代式的讲堂,大家就更欢喜,破除社会对佛法迷信的这种误会。讲经的时候,我在过去还想了一种方法,在从前讲过,讲堂里面不供佛像,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到讲经的时候可以用投影机把佛像打在银幕上。讲台后面是大银幕,就像大黑板一样,讲什么样的经,哪几位佛菩萨这个像就打出来,讲经完了,我们电源一关就没有了,讲经开始的时候佛菩萨就现前,现在我们做得到。

  在中国古道场多,造像非常庄严,做成幻灯片,现在还可以更进步的做成光盘。讲《华严经》后面是华严三圣,毘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个像就现前。这堂经讲完,像上课一样,课完了电源一关,佛就没有了,佛菩萨都没有了。让你在不是讲经这种活动之下,这个地方你见不到佛菩萨。讲《地藏经》,地藏菩萨出现了,讲《弥陀经》,阿弥陀佛出现了,讲观世音菩萨经,观世音菩萨出现了,讲《般若经》,文殊菩萨出现了,这个有味道!所以讲堂就会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事情将来有机缘我们还是要带头来做,这跟佛的表法相应。做得很活泼,做得让人欢喜,也会给人很大的启发。

  道场当然可以流通经书,可以流通光盘、有声书、佛像,佛像全部都做成光盘,我们讲全堂佛像。各个大道场,特别是有历史性的,甚至于可以到全世界去搜集,将来做为一个新的时代道场里面的需求。道场要不要用塑画的?都不需要,但是在一个佛教大的活动的时候,佛菩萨在这个讲堂全都出现了。所以这就是跟着时代,适应时代,「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菩萨的大愿,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辩才,广宣法要」,这两句实在讲就是说法的目的,这就是法布施,法布施的目的一定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是迷失自性,悟是觉悟自性。迷的时候生烦恼,迷的时候把一真法界扭曲变成六道三途,觉悟的时候六道三途又回复到一真法界。所以经论上也用这个做比喻,六道、十法界好比是梦中境界,你看《金刚经》上都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什么?十法界、六道都是有为法。有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有生有灭,无为法是不生不灭,佛家称为一真法界,没有变样子,一真。

  一真法界是怎么来的?一心现的。所以总的来说,佛是一句话说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面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这叫一真。所以佛法一真那个一不是数字,不是一二的一,是不得已说个一,一二的一是有分别、有执着,那是十法界里面、六道里面的。什么才叫做一?一是什么样子?《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时候叫做一,起心动念一就没有了,一就变成二了。

  佛这个说法跟我们中国道家的讲法很接近,你看道家讲太极,那个太极很像佛法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太极。才一动就变成阴阳,一动就变成二,所以太极生两仪,迷了时候就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愈来愈复杂。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心想断了就是一真法界,这是不得已给它说一个名词,实在讲在那里头连名相都没有,你没有起心动念哪有名?哪有相?所以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个意思他都说出来了。老子跟释迦牟尼佛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一个在东方,一个在印度,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讯息,对于宇宙人生的观察、说法非常接近,中国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真正有智慧。

  所以一切众生,我们就讲六道,六道轮回之苦从哪儿来的?从迷失自性来的。怎样脱离这个苦难?唯有觉悟,一觉这就没有了,因为它不是真的,幻相,佛家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何以不空?真空能变成妙有,所以它就不空。妙有怎么没有?它相有性无,事有理无,确实就像梦中境界一样。你想想看,梦境里面的有就是佛法讲的妙有,有而非有,当我们醒过来,梦中境界没有了;虽没有,你还会作梦,那就是真空不空。你从这些比喻里面去思惟、去观察,对于佛法里面所讲这些道理渐渐能体会少分。如果从少分锲而不舍,认真努力,依教修行,这个少分就逐渐逐渐增长,所以是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彻悟。到彻悟,不但超越轮回,轮回没有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本有,你应该有信心恢复。迷惑而生起的烦恼,佛给我们讲迷跟烦恼本来无,自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知道它没有,自性里头没有,我们就有信心这个东西能断,真能断得了。诸佛断了,他成佛了,菩萨断了所以他能成菩萨,我们只要能断就行了,《华严》给我们无比的信心。

  我们这一品经快讲完了,到底下一品「贤首品」诸位就看到,「贤首品」要把菩萨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佛法的名词讲果德,修因证果,果德在底下一品为我们说出来,十信菩萨。这一品经里面所讲的一百四十一愿是讲妙行,在《华严》上讲圆行,圆满的修行,举出一百四十一个例子。就像现在我们提倡大家学习的弟子规一样,《弟子规》里面一共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这个地方给我们举出来一百四十一桩事情,全都是日常生活,从早起到晚上睡觉,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能启发自己回归自性。

  所以这个偈颂第一句是事相,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第二句是启发,末后两句回归到性德。所以菩萨是怎么明心见性的?原来用这个方法修的。这些事都是很平常的、很普通的,菩萨每天遇到,我们还不是天天都遇到。他遇到的时候他能把它回归自性,我们遇到的时候回到什么地方?回到烦恼,就错在这里。我们遇到顺我们的意思就贪爱,起贪爱之心,从贪爱再就更严重的要想得到,所谓爱取有;不合自己意思就是排斥、拒绝,把它舍掉,生烦恼,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生贪、瞋、痴、慢、疑、恶见,生这个东西,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起心动念烦恼当家作主,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轮回,头出头没。生到三善道好比头伸出来,人掉在苦海里头,头伸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堕三途就好比又栽下去了,在苦海里面。佛讲得很清楚,我们能得人天身的机会很少,时间很短,决定是在下三道,饿鬼、地狱、畜生的时间长,苦难多!

  我们学佛这么多年,细心去想想佛讲这个真有道理,为什么?这个事情的业因是善恶。我们想想,我们一天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认真反省我这一天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言语造作是善行多还是恶行多?只要自己想想,自己就明白。如果善行多,你来生还能得人天身,如果恶的念头多、恶的行为多,肯定就三途去了。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贪心重是饿鬼道;瞋恚心重,不如自己意思心里就难过、气愤,地狱道;愚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常常搞颠倒,是非颠倒,邪正颠倒,畜生道。痴,我们一般讲胡涂,胡涂就是愚痴,不是明白人。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是最重要的纲领,就是此地讲的『法要』,佛法里头最重要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是不是还干这个事情?干,照干不误,虽然天天念经,天天拜佛,天天念佛,可是起心动念还是贪瞋痴,没有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没有。天天面对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没做到,一条都没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也没做到。这十句我讲过很多次,一句做到了十句都做到,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说这里头我只一个做到,其它的没有做到,那是假的,你那一个也没做到。

  真正念佛人,你问他有没有做到?他真做到了,所以他那个佛念的有感应,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口念弥陀,心不诚不敬,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心里头愚痴,没有智慧,心不慈悲,那个念佛不相应。他没有看破,没有放下,他也没有自在,他也不知道随缘,所以只有那一个佛,其它的没有,那不是念佛,有口无心!真正念佛,上面那九条一定是圆满具足,他的佛号就有功夫、就有能量,就跟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好像电报、电话打通了。如果少一个就不通,少两个当然更不通,完全没有他怎么会通?这就是李老师早年常讲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你就晓得道理在哪里。不容易!烦恼习气要不放下,决定是障碍。

  我初出家的时候住在临济寺,临济寺有个念佛会,成立很久了,我去出家的时候就有,它是每个星期天一次。多半都是福州人,这个寺庙里头出家人大半都是福州人,所以他们念佛的这些同乡、道友,每个星期天在这个地方聚会,中午在寺庙里面吃饭。上午念两支香,下午也念两支香。领导念佛的一个维那,法器敲得很好,林道棨居士,他那时候好像是在台湾哪家银行做襄理,地位也很高,是个老修行。法会总是他当维那,因为念佛会都是在家人,法师不参加,只照顾他们,所以他们自己当维那。林道棨往生的时候业障就现前,病重的时候怕死,同修来帮他助念他拒绝,不肯念佛。

  那时候我有一个老同参,在家时候是老朋友,明演法师,他是福州人,他看到这个情形来告诉我,他说怎么会有这种现象?念佛会的维那师带这么多年,居然临终的时候不念佛,什么人念佛他就骂他,业障现前!你再想想,我们这十句二十个字,他只有念佛,其它那九个都没有。贪恋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口里说得很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来的时候吓得不得了,赶快跑。你由这里可以能够想得到,那个不能往生是什么原因?多半都是这样的人,他自己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习气!自己不知道是愚痴。到最后一口气,那个时候还是迷惑颠倒,烦恼习气现前、业障现前,很可惜。

  我们那时候看到这个情形,我跟明演,那时候法融都在,我们都在一起,法融不在我们这个道场,好像在宜兰那边的庙,我们也常常见面,同戒的戒兄弟。常常提出这桩事情警惕自己,然后想到章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那真的叫法要,看破放下。这就是没看破、没放下。人贪生怕死,这是一切众生在所不免,但是那时候我们对佛法知道的少,这些人学佛比我们久,我们虽然出家,他佛法比我懂得多。不知道诸法实相,所以你说这关系多大!

  而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终极的目标就是教人觉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不要讲很深的,最浅显的,就是告诉你一个事实,没有生死,也没有轮回。这奇怪了,没有轮回是什么事情?只是舍身受身,称之为轮回,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轮回是什么样子?就好比我们这一天,一天就好像这一世,到第二天那又是一世,你从这里看你就把轮回的真相体会到。早晨起来就好比我们出生,晚上睡着好比我们死去,所以我过去讲经也说过,我们每天就是小死一次,第二天又出生了。实际上六道轮回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这个身体死了,身体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

  我把这个身体比喻穿衣服,你看早晨起来衣服穿上去,就好比又有一个身体,晚上睡觉衣服脱掉,身体不要了,死了,你从这里体会。然后怎么?你对于生死就不害怕,就没有恐惧,不会贪生怕死。对于死亡没有恐惧决定不堕三恶道,凡是贪生怕死的人一定堕三恶道,这是教人不堕恶道一个觉悟。这是对一切众生,不论他信佛与不信佛,他只要相信因果都可以跟他说清楚。那么你舍身来生要得一个好的身体,善业,心善、行善,如果心不善、行不善,你换的衣服愈换愈难看,愈换愈肮脏,所以断恶修善多么重要!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一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66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68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