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92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二卷)  2006/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偈颂第一首看起。这是文殊菩萨说的,文殊菩萨代我们启请。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这首偈前面两句是结前,后面两句是起后,结前起后。这个『我』是文殊菩萨自称,『今已为诸菩萨』,这个地方的「诸菩萨」是指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位,这是狭义的。广义的来讲,通五十一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菩萨的究竟位,全包括在其中。虽然说广义,确实是真实义,我们不能不知道。

  前面说的「净行品」是佛,三世诸佛,在成佛之前他们是菩萨,所以『说佛往修清净行』,「往」是往昔,往昔是在菩萨位,比佛低一个位次是等觉菩萨,再下面是法云地菩萨,一直到初发心的菩萨,十信里面的初发心,全都是修的「净行品」,「净行品」就是普贤行。我们现在一般人都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纲领,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净行品」里面一百四十一首偈颂,展开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前面介绍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里面都包括其它的一百四十愿,愿愿如是,少一条这个愿就不圆满了。再跟诸位说,前面也都做过报告,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十大愿王,愿愿具足;而十大愿王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百四十一愿,那是菩萨行,真菩萨。

  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惟观察,也许你读了之后,有些我可以做到,有些我还没有做到。事实是不是如是?不是的。有一条没有做到,全都没有做到;真的是一条做到了,全都做到。《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华严境界。为什么?华严境界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念念称性,行行称性。所以展开来,八万四千细行。这还有数量的,无数量的,四弘誓愿里面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佛往昔所修的清净行,如果没有清净行,你怎么能入华严境界?

  华严境界一般所指的是初住菩萨,华严境界到十信心满,在行门里面你就圆满了。往上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直到成佛,佛是妙觉。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外面、表现在生活、表现在工作、表现在待人接物都叫清净行,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佛给我们说我们的行,起心动念是意业,就是心行,言语是口业,身体的造作是身业,叫身口意三业。这三业所做又分为三类,有善、有恶、有无记,总不出这三大类。善业感善果,恶业感恶道,三恶道;无记业就是说不上善恶,我们喝杯茶、拿个毛巾擦擦脸,说不上善恶,这属于无记。凡夫所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都称之为染业,不清净。

  这个染就是跟佛菩萨对称,佛菩萨修的是清净行,我们在六道轮回里面是修染污行。善也是染污,恶也是染污,这个诸位要知道,不要认为恶是染污,善大概是清净,没有,善也是染污。你要问为什么是染污?《华严经》上给我们说了个最高的指导原则,佛讲的是一句话,真的是简单明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就明了了。你心善、念头善、言语善,一切造作都善,试问你有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有,有就叫染;如果这里面没有分别执着,那就是净,就是清净行。前面清凉大师给我们在长行文里面的批注说得好,「顺违皆顺,客尘不能浊其心」,也就是说善恶皆染;换句话说,善恶不二,对的,这才叫清净,还有善、有恶,不清净。

  那么你要知道,人在没有成佛之前,包括菩萨,包括等觉菩萨,都在修行。修什么?修自利行,提升自己的品位,从初信位一级一级向上提升。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位次?有没有得到初信?初信是佛门小学一年级,你不要瞧不起他这地位很低,才小学一年级,但是他是真正佛弟子。真正是佛子,他已经入了学,真正佛弟子就是圣人,不是凡夫。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还没有入门,说得好听一点,我们今天是在小学附设的幼儿园里,一年级我们没有拿到。拿到一年级就不错了,决定不堕三恶道,知见纯正。在修什么?修菩提心。前面也讲过,李长者《合论》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也用了很长的时间在一起学习。十信菩萨在修菩提心,没证得;菩提心现前,真的证得了,是初住菩萨,不是十信,是十住位。初住叫发心住,就是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发起来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

  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起信论》里头马鸣菩萨给我们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真的发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名词不相同,什么是菩提心?佛第一个讲至诚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清楚多了。至诚心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是你自己的真心,一切众生统统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个心就是至诚心。有体当然有作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就是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心对别人。我们在讲席里面用最浅显的言语来表达,希望大家容易明了,真诚心的自受用就是自爱,真诚心的他受用就是爱他,诸位想想对不对?我们从《无量寿经》的经题取了五个字,经题上的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也是我说的自爱。

  我们把菩提心用十个字来说明,真诚,真诚就是至诚心,就是直心。真没有虚妄,所以真则不假,实则不虚。我们人人都有个真诚心,可是现在失掉了,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迷而不觉。虽有,迷而不觉,不起作用,等于失掉了;什么时候觉悟,就什么时候又把它找回来。觉悟实在是不容易。六道凡夫用的心全是虚情假意,可是六道众生听了怎么样?不承认!他自己拍拍胸膛,我用的是真心,你怎么说我是虚情假意?他讲的真心是六道里面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为什么?佛的标准是你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都放下了,那才叫真诚。只要你有执着、你有分别、你有妄想,那个心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这个心叫什么?佛法叫妄心,法相宗里面就叫它做阿赖耶。阿赖耶的作用很大,能变,心性能现,阿赖耶能变,变出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阿赖耶变现的,心现识变。

  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才会认错,在佛菩萨面前我们自己承认错了,确确实实我迷失了真心,我现在用的是妄心。用妄心修行,成不了佛,但是也有佛的名号,这是怎么回事?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有佛、有菩萨、有缘觉、有声闻。这是怎么回事情?还是识变的。所以你用妄心修行,最高修到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讲得好,就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讲六即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六即佛里面的哪一类?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有点像。为什么?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净行品」,我们现在很用心、很努力,把「净行品」每一个字、每一句意思都懂得了,完全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我们妄想没断,做得跟佛一样,你是相似即佛,你不是真佛。真佛怎么样?真佛,妄想没有了。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着。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不懂怎么样?你会走错路,你会把中途休息站误会当作目的地,那就是大错,这个不能不知道。

  菩提心的自受用是自爱,什么是自爱?《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自爱,自爱的人常常保持着清净心。清净是什么?不受染污。别人赞叹我们,听了很欢喜,你染污了,你被喜染污了。诸位要晓得,七情是烦恼,七情第一个就是喜,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七情,你被它染污了。别人毁谤你,你很生气,瞋恚心起来,又被染污了。染污就不清净,就不自爱,这个事实真相你明白吗?你在日常生活当中,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里面修什么?修清净心,这自爱,为什么?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修平等心,没有高下。没有高下,不是傲慢,傲慢是严重烦恼。根本烦恼里面,你看贪瞋痴慢,你就晓得多严重。那他的表态是什么?谦虚恭敬,心地平等,对待任何人、任何众生都是一味的谦虚恭敬,他心真平等,平等心现出来的样子是清净。觉,觉是智慧,心生智慧,不生烦恼、不生邪见。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

  经论里面都讲一个深心,这个深怎么讲法?古来祖师大德讲了很多,我们一般人看不懂。什么叫深心?古人的批注注得很简单,好善好德,说得没错。我们用《大乘无量寿经》经题上这五个字来解释,很具体。好善好德,喜欢清净、喜欢平等、喜欢智慧,自受用;对待别人,慈悲。所以我们讲堂这副对联,上联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提心也就是菩萨心,十信位的菩萨就修这个。在哪里修?在生活里面修,从早到晚,从工作里面修,从待人接物,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起心动念处。这修行,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善修的人,会修行的人,他懂得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这叫真修行!我们讲修心,心地法门。

  在事相上、形相上,下一联就是讲形相,「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什么是看破?明白了。真正明白是觉悟,没有觉悟,我们知道一点讯息,这个讯息是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传递下来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所以我们今天这个悟实在讲谈不上悟,我们是属于记问之学,我们听得多、读得多,也记得不少,记问之学,自己没有悟处。为什么没有悟处?你就要想到,一切诸佛如来应化在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剎土,干的是什么?无一不是教化众生。所以,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在十法界,都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

  要知道佛法是师道,师道是教学。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榜样,十九岁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去修行,寻师访道,十九岁就修行了。三十岁成道,成道就是觉悟,大彻大悟。觉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他老人家七十九岁过世的,所以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十岁到七十九岁,四十九年。教学,天天跟大家上课,跟大家在一起学习、研究、讨论,这是佛教的本来面目。佛当年没有道场,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在一起学习,算不错了,有个房子,还有个舒服的座位,还开了空调。要知道世尊当年教学都在山林树下,坐在石头上,坐在草地上,没有我们这么舒服。我们现在如果还觉得不知足,怎么能成就?不知足是烦恼、是习气,不能受苦。

  释迦佛灭度之前,学生向他请教,世尊住世的时候,我们都以你为老师,你不在了,我们以谁为老师?这个话问得很重要,佛没有指定哪一个人,佛只说了两句话。佛不住世了,大家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告诉我们,学道不能怕吃苦头,要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头,要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不收学费,完全是尽义务,世间人谁肯干?世间人一切所作所为都要讲求报酬、讲求利润,没有报酬、没有利润的事情没有人干。佛干,菩萨干。只知道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因为佛知道,所有一切苦的根源是迷惑颠倒,所有一切真实的大乐是大彻大悟。

  迷悟说的什么?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了就觉悟了,真相完全不知道是迷惑。迷惑,你会随烦恼、随着你的习气造作无量无边的业障,业障感果报,这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本来没有。菩提心里面,真诚心里头,没有六道轮回,也没有十法界,那个法界叫做一真法界;迷了之后,一真法界变现为十法界。这桩事佛在大乘经里讲得很多,如果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也叫悟,这是什么悟?叫解悟,我们从经教里面了解、明白了。诸位要知道,解悟容易退转,为什么?没有真实的功夫,没有把你所悟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完全落实在生活,那就是解里头有行,行里头有证,叫证悟;证悟就不退转了,有解无行会退转。为什么?烦恼习气除不掉,你还是会受它影响。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真正修行的人,《华严经》到末后非常难得,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示范。早年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单元,同时就把《华严经》也介绍了。《华严经》是佛经的哲学概论,他说我们这个世间东西方的哲学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这个经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周密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在全世界找不到。所以我那时候初学,知道佛门里面有一部《华严经》,老师常常赞叹的,听了有印象,非常欢喜。以后看到这个经本,就好像遇到故人一样,非常亲切。

  善财他的示现,要记住,五十三参怎么回事?从早到晚,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当中你所接触到的人事物,佛菩萨把他分成五十三类,就叫五十三参,你看善财怎样学习。你所遇到一切人里面,有善人、有恶人,有非善非恶,所遇到的事里面,有顺境、有逆境,有非顺非逆的境界。大概非顺非逆、非善非恶比较难学,高层次在这个里头破无明,一般初学的时候,是在顺逆这两种境界。顺境里面学什么?学不贪,逆境里面学不瞋。所以,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在学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长戒定慧;不贪戒得增长,不瞋定功增长,不痴智能增长。

  我们从早到晚看到一切人事物是不是这样的?遇到一个善人,看到好事,心里很欢喜;看到这个人事情做错了,心里觉得很别扭,很难过,说不定还要批评几句,教训几句。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落在贪瞋痴上,没有落在戒定慧。出家了,甚至于会讲经说法讲得不错,可是对人对事对物还是落在贪瞋痴里头,你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修行不在经本上,修行也不在老师那里,修行在实际生活上,这些理事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个修法?你怎么成就?所以,细心去观察善财童子,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你就知道「佛往修清净行」,这才晓得,我们才能学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还将文殊菩萨「正明发起」这首偈颂念一遍:

  【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于此会中。演畅修行胜功德。】

  这首偈里面含义非常之多,我们要能够体会,要能够去学习。学习首先要学菩提心,就是要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简单扼要的说,那是真心,那是本性,人本来是这样的,你我本来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大经里面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话你能懂吗?本来你是真诚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现在怎么样?现在你把你的真心迷失掉了。我们学佛,学佛的目的何在?没有别的,恢复本性而已。所以《楞严经》上讲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的全是你自性本有的,自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

  那么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别人对我们是用虚情假意,我们对人要用真诚。为什么?我们要学佛,希望这一生能成就,他不学,他还在迷惑颠倒。我们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不能跟他一样,你要跟他一样,那你就退转,你就错了,你不是在修菩萨道,不是在修成佛之道,你还是在修三善道、三恶道,这就错了。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中,我们都在六道搞生死轮回,从来没有觉悟过。这一生难得,第一个,善根发现了,第二个,遇到善友为增上缘。明白了,不再干胡涂事,我们以真诚心待人接物就是不再干胡涂事。还要用虚伪的心对别人,这叫干胡涂事,还要用染污的心对自己,是干胡涂事。

  所谓染污,简单的说,你很容易被外面环境影响,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染着,现在讲影响,你会被环境影响。一般人哪一个不如是,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回头的人,他不再被环境影响。为什么?他知道环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再把这个当真,包括自己的身体都不是真的。六道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把这个假相当真,就错了,不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叫真的觉悟了,觉悟,不再会染着。觉悟就是看破,不再染着,就是放下,从内心里面放下。放下什么?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不再有妄想。终日干这个,这就是功夫。跟一切人事物接触用什么态度?随缘,自在随缘,自在跟随缘都是属于智慧,后得智。自在不但是自受用,也是示现给一切众生看的,示现给他看,让他们看了之后慢慢也会觉悟。你说为什么一般人放不下,他能放下,很容易放下,一点困难都没有。

  我们早年,韩馆长往生之后,我们没有想到我们那个小道场起了变化。有在道场多年的老同修起了烦恼,业障现前了,这个业障现前就是造谣生事。目的都是为了权、为了利,名闻利养,都为这个。我处在这个环境,怎么办?随缘。你要?给你。所以我们离开美国的道场,离开台湾的道场。这时候正好李木源居士欢迎我们到新加坡去,我们非常感激。在新加坡,我们帮助他建立新加坡的净宗学会。在新加坡三年半,又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在离开台湾、离开美国这个事情,我预先没有预料到,可是我们很欢喜的退出,决不叫人生烦恼。你要名,名给你,你要利,利给你,要什么我都满你的愿。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生感恩的心。韩馆长照顾我们三十年,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什么?就是我们道场这副对联,所以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离开。十年来,我们每天朝暮课诵都给她回向,都为他们祈福,我们应该做的。

  新加坡的变化我有预感,什么时候?到新加坡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离开台湾到新加坡有二十多个人,台北华藏图书馆的老同修,都是出家众。我就给他们说,我说新加坡我们有两位护法,两位当中有一位出了事情,我们就要离开新加坡。三年半果然,还好正在这个时候,真的就是佛菩萨安排的,澳洲的移民部长(他也是多元文化部长,他管两个部)邀请我,希望我到澳洲,帮助澳洲团结宗教、团结族群,我也非常乐意接受。所以他给我一个永久居留的签证,这个永久居留签证是在香港领事馆拿的。领事发给我这个签证,不是在他们一般柜台,是在领事的办公室,非常礼遇、客气。他说,法师,我们国家发这种签证给你,你是亚洲第一个人。那天中午我们在一块聚餐,谈得非常愉快,我就到澳洲去了。

  澳洲的缘就非常殊胜,真的是我们想象不到,都是佛菩萨安排。到澳洲没多久,我们就跟澳洲大学接触,才知道他们国家的政策,把团结族群、团结宗教这个工作让大学去执行。这个做法非常开明,我非常赞叹。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非常困难,那是居士林个别给宗教去联系的,做得虽然很辛苦都做成功了。澳洲是国家在推动,这个工作做起来就轻松容易多了。

  九一一事件之后,昆士兰大学有个和平学院,邀请我参与讨论怎么化解冲突,怎样促成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所以我也就参与,代表学校、代表国家参加很多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这些都是无法想象的,在我们讲,随缘,自在随缘。大学里面去上几次课,参加几次国际会议,使我们对于现前的教育跟现前国际的状况大致上有所了解。再回过头来想一想,西方许多宗教讲到的世界末日,我们看到现实的状况,不能不忧心。末日真正的因是什么?真正的因是人的心行不善,恶业感召来的。

  许多人问什么时候会到来?来终会是要来的,但是我想我这一生可能遇不到,我没那么长的寿命。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大家的看法总是在三十年到一百年之中。有没有救?我们现前努力在做的工作就是要化解。我们天天在学《华严》,《华严》是希望大家有正知正见,希望大家反璞归真,自爱、爱人。尤其是我们最近这几年,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的根本教学,这真叫扎根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能成就,学儒、学佛、学道都不会成就。所以,扎根就比什么都重要了。需要多少时间?我预定的是一年,一年你就能把这个根扎好,你要真干!要真正有这个认知,有这个觉悟,救自己,救众生。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如果你不能自度,要想度人,佛说「无有是处」,你要想度别人,先度自己。佛能成为佛,孔子能成为圣人,什么原因?都是先自度而后再度他,先成就自己再成就别人,成己、成人最重要的是德行。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弟子规》、把《太上感应篇》看作是我们根本的戒律。佛家的学习,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三门东西是根本戒。别人做不到,我们要做到。譬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见人都行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现在人看到好像不习惯。一般人见面,点个头就好了,哪有九十度的鞠躬礼!九十度的鞠躬礼在哪里学的,在台中李老师那里学的。李老师到八、九十岁,见客人、送客人都是九十度鞠躬礼。客人乘车去了,他在门口一定看到那个车拐弯看不见了,他才回来。老师没有感觉到别人看了奇怪,我们这样做,别人的感受如何,真的有感动。看到什么?看到老师的诚意,真诚心对人。我们从那个时候学到了,今天我教人也是如此。

  我们在庐江办文化教育中心,用一个小镇来做试验。小镇的居民四万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来学《弟子规》,现在不到半年,效果真是出乎人意料的满意。这个小镇每个人见面都行九十度鞠躬礼,地方上领导看到之后,他们现在也行九十度鞠躬礼。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肯定圣人所说的人性本善,《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有人教,有人带头,大家真欢喜做。你两个人有过节,有什么不愉快的,九十度鞠躬礼鞠下去,把问题解决了,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没有了。礼貌不能不讲求,不是不重要。

  所以这个小镇里面,以前夫妻吵架很平常,很多,现在没有了。婆媳不和现在也没有了,小朋友懂得孝顺父母,邻居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都是以往没有的现象。我们这一个试点做好了,希望其它地方都能照这个样子去做。每个村镇都能够这样做,这个国家真正成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就能够带头让世界和谐,所以这个要认真努力做。只有这种认知,这样的行持,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真正的幸福美满。所以,修行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前面清凉大师讲「顺违皆顺」,这一般人很难做到,这句话也很难懂,怎么说违顺皆顺?违顺是两方面,同时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以古人的例子来说,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他是顺性德,被秦桧害死了。秦桧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他真的是担心,如果岳飞真的把金兵赶出中国国境,把宋徽宗、宋钦宗迎接回来,秦桧自己心里很明白,将来这个宰相肯定是岳飞,不是他,那不能不把岳飞整掉。宋高宗,我想跟他也是同样的心情,徽宗是他的父亲,钦宗是他的哥哥,哥哥比他大不了多少。回来之后,这皇帝位子是不是还要让给哥哥?一个不愿意把皇位让给哥哥,一个不愿意把宰相让给岳飞,岳飞只好受委屈了。

  你看这个顺跟违,「顺违皆顺」,皆顺是什么意思?两个都是老师,教导中华民族的后裔,两个都是好老师。你到杭州西湖,你去岳坟看看就知道了。秦桧夫妻两个铜像跪在岳坟庙的前面,跪在那个地方就是教育。岳飞是好老师,教大家要精忠报国,秦桧夫妻两个也是好老师,教大家不要当汉奸,不要害好人,你害好人就像我这样,违顺皆顺。所以,他们对于民族精神都有贡献,一个从正面的,一个从负面的,都是民族精神教训的导师,教训的材料。只有菩萨清楚。我早年还没有学佛之前,我就有这个认知。有人问我,秦桧是堕地狱永不翻身,我告诉大家,秦桧照我的看法应该在天堂。他说怎么回事?他做了多少好事!你看这将近一千年来,他的像跪在那里,让很多人看到之后不敢干坏事,这就是他的功德,他的功德决不亚于岳飞,违顺皆顺。

  那么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误会的人,对我们了解不清楚,误会的人;或者是听到外面闲言闲语,有些破坏伤害的人,他信以为真,或是毁谤、或是侮辱、或是伤害。我们很清楚,我们对他决定没有丝毫瞋恚,赶紧离开,离开依旧对他赞叹。为什么?他对我们有恩德,有一天的恩德,我一生就赞叹他一天的恩德,对我有不义的事情,绝口不提;不但绝口不提,心里头决定不能有这个印象。对自己来讲,大幅度把自己向上提升,对于教化众生来讲,做了很好的榜样。

  所以我常常奉劝联合国从事和平工作的这些仁人志士,每次参加会议的时候,我在大会上说话我都会提出来。化解冲突要从哪里开始?从我心开始。必须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立的念头要化解掉;使自己内心对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没有对立,我们就顺了,到那个时候顺违皆顺。你还有对立,那就顺不了!顺境你会生欢喜,逆境你会生瞋恚,你没有办法做到皆顺。这是什么原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决定不能忘掉,《大般若经》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能体会,你要能明了。顺境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逆境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它不是平等的吗?皆顺!

  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你的心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平等生智慧,不生烦恼。现在许多国家领导人,真正是想做个好领导人,为人民化解苦难,都在祈求有智慧、高明的人指点他、帮助他。我们做一个宗教人士,中国人讲方外之人,也有这个机会跟他们做朋友,提供他们一些意见、建议。确实有些领导人他有感动、他有接纳,这就叫「顺违皆顺,悲智双游」。永远保持自心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于境界,人事也好、环境也好,总是要懂得自在随缘。

  末后念佛很重要,重要在哪里?念佛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的终极目标不在这个世间,也不在天上,我们终极的目标是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上,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但是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是菩萨,不是菩萨是凡夫,最怕的是隔阴之迷。人决定有死,死虽然是身体有死亡,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但是烦恼习气没有完全放下,在六道里面到哪一道去轮回,还是业力在牵引着你走,你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这个很可怕。修到这么一个阶段,不错了,来生怎样?肯定得福报,人一享福就迷惑颠到,这个事情可怕。所以,人间天上的福报统统舍掉,不要了,到极乐世界去。

  到极乐世界就是成佛,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都是一生圆满成就。「往生经」里面讲得透彻,《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能不知道。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希求的目的,那么这个世间事情得过且过,何必认真!总要有定慧,「悲智双游」,悲就是定,大慈悲心从定中生起的,智慧也是从定中生起的。大慈悲怜悯一切众生,这是个动力,在那里推动着。智,这个智是权智,就是佛法常讲的善巧方便,你才能够应机施教,利益一切众生。文殊菩萨这前面两句意思确实深广无际,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后面两句是劝贤首菩萨,接着把诸佛往昔修清净行的功德,就是利益、好处,希望他向大家做个报告,这是后面两句的大意。『仁』这个字是对菩萨的尊称,在中国佛教,通常下面加个「仁者」,仁者就是仁慈的人。菩萨是仁慈的人,这是在佛门里面最常用的敬词,对别人敬重的称呼,文殊菩萨对贤首也称仁者。仁者,你也应当在这一会当中,这是华严的第二会,为什么文殊菩萨不说,叫他来说?诸位要晓得,他是当位的菩萨。什么叫当位?他正在修这个法门。十信,这是第十信的菩萨;换句话说,从初信到他这个地方,在行门里面是圆满了,这一满一切都圆满了。

  前面跟诸位介绍了,不仅是十信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完全落实,将来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这个样子的。决不是说他升级升到上面,这些都不要了,不是的,那就错了。像我们盖高楼一样,这是第十层,第十层是什么?基础,将来再往上盖,盖二十层、盖三十层、盖四十层、盖五十层。我们把五十一个菩萨位次比作五十一层,想想看这五十一层是不是都在这个基础上?没离开基础,然后你就晓得这基础教育多重要。基础不打好,哪里会有成就?基础怎么样打好?那要靠自己的认知,你的认识,你的了知,然后勇猛精进把不好的那些习气全改掉。

  而且要知道什么?要知道每个条目千变万化,不是只说一桩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赶快答应,对,经文上是这么写的。那不是父母叫我,我就可以不必答应他?我就可以慢吞吞的爱理不理吗?你错了!所以你要想到《菩萨戒经》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众生叫你,你都要像对父母一样的对人尊敬。这是什么?性德的流露。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点架子都没有,一丝毫傲慢都没有。对贫穷下贱的乞丐,释迦牟尼佛都非常尊重,都一样的礼敬。这叫礼敬诸佛。

  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学了《弟子规》,死在字里行间,不知道《弟子规》展开来是遍法界虚空界,字字句句无不如是。即使对我有不义的人,他叫我,也赶快答应他,那你就真的学到了。所以,贤首在行门这个基础的教学,他完全落实了,落实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所成就的殊胜的功德,他自己亲身感受的,请他来说明、请他来做报告,这是最好不过的。他正修这个法门,而且这个法门修圆满了,所以由他来做报告。文殊菩萨这一问就问出贤首后面三百五十九首半偈,他还有个半偈,来说明修清净心的功德。诸位要知道,清净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正觉的、一定是慈悲的、一定是真诚的,这个圆满就往上升,就升到初住菩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91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59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