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25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五卷)  2006/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二段略示胜能,这二十句经文当中的第十五句看起。我们把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信能超出众魔路。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

  第十五句我们读了之后自然会想到在现代这个时代,在国内、在国外我们曾经遇到许多的魔事,佛门里面常讲某人着魔了,还有一些是某人有众生附体,这些事情常常见到、常常耳闻。在此地佛告诉我们『信能超出众魔路』,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说得不多,但是是很重要的提示,他说「非不正信,能超魔路」,这是从反面上说的,若是不正信,你就不能超魔路。魔路如果要细讲,两个小时也讲不完。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了五十种阴魔,这都是修行走到叉路去了,所谓是误入歧途,什么原因?这点我们要懂得,那就是不是正信,所以就入了魔道。为什么说他不是正信?我遇到不少,来找我有没有方法救他?我首先问他的家人,他是不是喜欢神通?是。是不是喜欢感应?是的。是不是常常跟这些什么佛菩萨、鬼神交往?是这样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宗教的信仰,不论是哪个地区、族群,自古就有,人在遇到极端困难的时候,自然就求神、占卜,佛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魔路。可是我们初学佛的人在佛教修持功夫不得力,我们遇到的困难、灾难愈来愈多,我们到哪里去求?我们去求谁?佛菩萨知道众生习气,所以也非常慈悲,你喜欢占卜,佛就教你。有一部经是属于地藏法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这是求感应的,依照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你去占卜。我在年轻时候也读过这部经,照这个经典里面讲的方法做出一个轮相,一共是十九个,我还记得做了不少套供养喜欢占卜的人,好像现在还剩有一套在澳洲。我这几十年没用过了,对佛法了解愈来愈深,知道用不着占卜,起心动念跟佛菩萨就有感应,跟这些妖魔鬼怪也有感应,跟动物、植物都有明显的感应,这是我们这些年来常有的。

  心正,佛法里头最重要的是正信,对于佛菩萨的教诲(就是经论)决定没有怀疑,生起坚定的信心、清净的信心,魔不会来干扰,为什么?佛说的话没有妄语,这我们要相信,不能有丝毫怀疑。佛说一个人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保护你;你受了五戒,每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五戒就是二十五位护戒神,其余的不必说了,在家出家至少你受过三皈五戒。不过我也常常告诉大家,为什么从前人有感应,现在人受三皈五戒好像感应很少?很少听说有感应,什么原因?三皈五戒是受了,没有去做;换句话说,有名无实。这样护法神、护戒神不来,你不是真的,你是假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这话说得好。我没有去受三皈依,我也没有去受五戒,护法神、护戒神保不保佑我?这不可能。可是三皈五戒我照做了,我没有在出家人面前受这个戒,但是我每天真正学佛,供养佛菩萨形像,念念不忘佛菩萨教诲,依教奉行,你说护法神、护戒神保不保佑他?有,这在理上才讲得通,所以重实质不重形式。由此可知,有形式还不如有实质,这个要紧,要真干。

  生在现代这个社会,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是魔路。在这章经文前面,第一句告诉我们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是魔路。我们学佛,受过三皈五戒,甚至受过菩萨戒,出家人受过三坛大戒,你心里面有没有这些东西?王位是广义的讲法,就是领导的地位。出家人在寺院里面,方丈住持、当家,这都是领导地位,你心目当中有没有争取这个地位?财富、名闻、利养、信徒、道场,出家人总是离不开这些。如果心目当中有这些念头没放下,还是去想,那你就错了,魔路。我这一生幸亏是老师的教诲,章嘉大师教我的,他说你一生佛菩萨照顾你,只要你自己这一生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为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利益众生,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所以我们这个念头就没有了。没有这些念头,心得清净。如果有这些念头,你的心怎么能清净?我一生就是这么个方向、这么个目标。

  我跟诸位同学说了,这几年参与世界和平这个工作也是佛菩萨安排的,我们怎么会去做这种工作?这事情不是我们的本分事情,本分事情是讲经教学,这是本分事情。这种事情是偶然遇到的,别人很诚恳的来请求。我们想想这也是现前社会上一桩大事,能够帮助他们化解冲突,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这也是佛菩萨本分的事情。佛菩萨天天办班教学,这个事情也是办班教学目的之一。我们办班教学,终极的目标是帮助大家破迷开悟、断烦恼证菩提,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放下万缘,回归自性。佛法不是说自然,回归自性。自然,《楞严经》上讲的古印度的自然外道,所以佛不讲自然,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

  断烦恼,烦恼太多,无量无边,佛把它归为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随顺烦恼就是走魔的道路,你就错了。魔道走到哪里去?高级的走到天道去了。天道里头有魔道,欲界天跟色界天的当中就是魔天,有人说就是他化自在天。魔有修行,功夫也相当可观,他也有定功,他也有五通,没有漏尽通,我们一般人要是遇到了,会把他当作佛看待;一般宗教遇到了,肯定把他当作上帝看待,我们肉眼凡夫没有能力辨别。可是你要细细的去观察也能看得出来,为什么?佛菩萨教导我们的是纯正之道,魔里头决定有邪道。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教我们要小心、要谨慎,他说高级的魔给人说法,九十九句是正法,只有一句是邪法。老师比喻说,譬如一杯醍醐,醍醐是古印度最好的饮料,醍醐灌顶,最好的饮料,里面有一滴毒药。一大杯的醍醐,一滴毒药,那一滴毒药就害死人,几个人能够逃得过魔掌?

  修行人不能够开悟、不能够证果,魔来扰乱。这不能怪他,你要怪他就错了,古人常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是什么?怪自己没有正信,自己的信心不清净,自己的信心不坚固,所谓是见异思迁,所以麻烦来了。由此可知,正信重要,你具足正信就有能力超越。第一个,你有正信,这个正信也很难讲,对佛正信没有怀疑、对经教没有怀疑、对老师没有怀疑、对道场没有怀疑,你心坚定,你不容易走入叉路。如果说我对佛菩萨没有怀疑,对经教有怀疑,那你得好好学。对经教没有怀疑,对老师有怀疑,只要有疑,肯定就有麻烦,所以佛法讲正信,断疑生信,不能有怀疑。

  凡是破怀我们信心的,你要有高度的警觉,否则的话,你就上当了。大概破坏信心的,有,有说你经典靠不住的,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初学的时候就有人批评佛教、批评经典。经典的结集,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古时候有四次结集经典。最早结集的是小乘经,释迦牟尼佛走了之后三个多月,往后的三次都是佛灭度后几十年,最后一次结集是三、四百年,你能相信吗?我们要听人家这样说,心就动摇了,这怎么办?根本动摇了,信心丧失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

  对老师的批评更多,正如同现在社会对释迦牟尼佛的批评、对孔子的批评。大学里头有「比较宗教学」,有这个课程。我在印度尼西亚参观印度尼西亚的大学,校长就告诉我,他们学校里面有宗教课程,有比较宗教学。我就跟校长说,宗教的典籍是圣人传下来的,谁有资格去比较、去批评?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人能超过耶稣,有什么人能超过穆罕默德?有什么人能超过释迦牟尼佛?他所说的东西你怎么批评法?你怎么比较法?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晓得不能批评,没有资格批评。宗教学课程可不可以上?可以,非常好。我说我们的态度,我们比不上,智慧德行都比不上这些圣人,学校有这个课,我们就乖乖的、诚诚恳恳的来接受,我们会得利益。如果我们存着有批评、有比较,我们就走上魔道,什么也不是。这个观念不能没有。

  我给校长说,我虽然不是在学校里头上这个课,我读经,我读佛经,我读道教的经,我读《古兰经》,我也读《圣经》,我可不是批评,我是学生。我展开《圣经》,我就是耶稣的学生,耶稣是我的老师、摩西是我的老师。我展开《古兰经》,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师、先知们是我的老师。我展开佛经,佛菩萨是我的老师,我做他最好的学生,我能受教,我能得利益。像学生在学校一样,学校有很多老师,不是一个,学生能不能批评老师?每个学生随便批评老师,这学校还能成学校吗?接受老师的教诲,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这才能超魔路。

  所以我跟学校商量,宗教课程可以学,决定有好处,可不能比较,一比较就坏了,一比较怎么样?把这些圣人看低了,看成普通人,把自己抬高了,哪有这种道理?所有宗教都讲谦卑、都讲仁慈,这种心态你才能受教。一个不能受教的,再好的老师,佛菩萨教他都没用处,他不接受。没有谦虚的心,没有诚恳的心,他就不能得益,所以总在正信。这一大段经文全是给我们讲信。

  下面一句,『示现无上解脱道』。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注得很简单,四个字,「正信解脱」。什么叫解脱?先把这两个字要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含义很深也很多。脱,脱离疑虑,我们有疑惑;解是开悟,解悟,了解、明白了,我就不疑惑了。这是浅的解释。我们天天在学习,天天在上课,这就是得益了。深一层的,脱苦,解是什么?解除苦因,苦的因消失了,苦的果就没有了。三途的苦因是贪瞋痴,我们能把贪瞋痴解除,也就是放下,我了解,我舍弃它,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永远脱离三恶道,这是解脱。

  再深一个层次的,六道轮回苦。佛在经上常讲的三苦、八苦,欲界这三种苦统统有;色界没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连身都没有了,所以他坏苦没有,有行苦。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讲「三界统苦,犹如火宅」,这不是个好地方。如何能够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那你要晓得造成三界轮回的因是什么?佛告诉我们是见思烦恼,见是见解,思是思想。见解跟思想说成为烦恼,那就是错了。你的见解错了,我们一般讲看错了,你看人、看事、看天地万物,看错了。思是思想,起心动念你想错了,你所想的是什么?贪瞋痴慢疑邪见,佛最后把它归纳为六大类,根本烦恼。你所想的是不是落在这六个里头?就因为这个因素,你脱不了六道轮回。如果你要是真正相信佛菩萨的教诲,你一定会放下见思烦恼,为什么?信。正信就是明了,就是看破,看破什么?看破事实真相,明白事实真相,你对于世间这一切人事物不会再有贪恋。顺境里面不生贪恋,逆境里头不生瞋恚,对于诸法实相清清楚楚不再迷惑,贪瞋痴就没有了。

  六道轮回的因没有了,当然果报就不存在,这叫了生死,了就是解,了解了;脱轮回,就脱离、离开了。都要靠正信,没有正信,你没有办法解脱。这个解脱是第一层,不是究竟,为什么?往上还有。你脱离六道了,你没有脱离十法界,十法界还是个大关口,比脱离六道轮回要难得多。十法界的因是什么?是妄想、是分别,妄想分别比见思烦恼要细。见思烦恼很粗,容易断;分别妄想微细,不容易断,要怎样才能断得了?还是要正信。大概到断无明尘沙,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分别妄想,那个信是真信,比正信又深了一级。《华严经》上所说的,《华严经》上讲的解脱,究竟解脱,成佛了,我们通常讲回归自性,那才是真正解脱。

  所以脱离六道轮回只是摆脱见思烦恼的系缚,你生到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在六即佛里面所说的,叫相似即佛。诸位要记住这个名词,相似,相似不是真的,很像,很像佛,不是真佛,为什么?他见思烦恼没有了,尘沙烦恼没有了,他还有无明没断,所以很像佛。那一品无明要是断掉,他就是真佛,他不是相似的,真佛。

  无明是什么?《华严经》上讲妄想,什么是妄想?我们通常讲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非常微细,我们能不能觉察?觉察不到。说老实话,我们平常能够觉察的是执着,非常容易觉察,起心动念执着。分别就不容易觉察到,分别比执着微细多了,谁能觉察到?菩萨觉察到。觉察才能断,觉察不到你怎么个断法?起心动念谁觉察到?我们现在念的贤首菩萨觉察到了。

  我在讲这一大段的经文,我把十信菩萨配在十法界,用这个方法来讲。初信到六信,这六个位次没有离开六道,没有出轮回。到第七信,我们在天台贤首教义里面看到,祖师大德所判的七信位的菩萨,他们断烦恼的功夫等于阿罗汉,我们知道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七信超越,六信没超越。六信这六个位次是怎么说法?这六个位次,刚刚好小乘在阿罗汉之前有六个位次。我们知道这是祖师判的,华严初信菩萨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须陀洹,初果,七信等于阿罗汉。我们从这里就能体会到,初信是须陀洹,须陀洹是初果;二信是二果向,二果是斯陀含,还没证得,向那个路上去了。三信位证到二果,跟二果平,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是三果,六信位是四果向,七信位是四果,真的是这么回事。七信是阿罗汉,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信就是十法界的佛,贤首菩萨代表十信。

  十信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把无明断了,就是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脱离十法界了。解得愈深,脱离的境界就愈大,把十法界脱离了,无一不靠正信。脱离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诸位知道,平等法界,见性了,平等法界,得佛的受用。但是他无明的习气还没断,无明断了、破了,习气还有,习气不碍事。习气也没办法断,要很长的时间,自自然然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有耐心,可不能着急,一着急,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现前,这不能着急,都要靠正信,所以前面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一大段全都是讲的信。信能示现无上解脱道,无上解脱道是究竟的佛果。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

  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成不坏本」,第十七句。我们想想在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不坏?凡是有形相的都有生灭。人是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找不到一样东西是不坏的,佛给我们讲得究竟。色界天,七情五欲断了,他的断是伏断不是灭断。他有身体,他有宫殿,他还是要坏。换句话说,有生就有灭,哪来的不坏?即使是无色界天,物质完全放下,没有物质了,所谓是精神的世界,世间人所讲的灵界,他有没有坏?还有。那个境界好,不能永远保持,靠定功得到的,什么时候定功失掉,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还是要坏。你看看,不但是六道里面找不到不坏的东西,四圣法界里头有没有不坏的?也没有。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也没有不坏的。真正不坏的,现在我们一般人所谓是虚空,空永远不坏。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空确实在百法里面是列入无为法,但是这个无为法不是真的,相似无为。它的生灭时间很长,我们的生命很短,所以没有看到它生,也没有看到它灭,而认为它是不变的,没看到它生灭。佛告诉我们,它还是有生灭的。

  现在科学家很聪明,他也懂这个道理,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状况之下它等于零,等于零就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就没有前后,没有什么过去、未来,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就没有距离,距离是空间。科学家懂得,不知道怎么突破。这也就是科学里面所说的不同空间维次,这个现象在古印度的宗教里面都明白了,佛教讲得更透彻、更圆满。这些现象是怎么生的?有生它就有灭,在真如法性里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我们讲尽法界虚空界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怎么说?真实说没话说,连老子都知道。《老子》五千言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这两句话跟佛法里头所讲的不可思议是一个境界。这个最高的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能想,你不能说,你一想就掉在妄想里头,你一说就掉在分别执着里头,所以佛法讲不可思议,跟《老子》前面两句话意思是相同的。大乘教里头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想是动念,动念就落到妄想里头去了,妄想分别;开口落在执着里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六道凡夫。

  所以不坏,它后头有个本,不坏的根本是法性。在有情众生的分上称佛性,在无情称法性。无情就是连植物、矿物、自然现象全包括在里面,连时间、空间都包括在里面,法性。性是根本,不坏本。由此可知,这个不坏本就是真如本性,对万物来讲就是法性,法性才是不坏本。

  『信为功德不坏种』。「种」就是本的意思,「功」是你修学有功夫,「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修功,你才有德,修什么?这个要知道,修是修正,把我们过失、错误修正过来,那叫修功,不是别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心里面有对立的念头,错了,为什么说错?自性里头没有对立,对立错了。你把对立的念头放下,这是修功,这就有功了。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有怀疑、有顾虑、有矛盾、有误会、有冲突,这些东西自性里头全都没有。所有一切不善的,自性里头全没有,都要放下。

  所有一切的善行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都能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着相,那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还统统都有,可是怎么样?可是你是向善,你是跟性德相应,性德是纯净纯善。那你现在做到什么?你做到的是世界真正圣人、好人,一点过失都没有,你是纯善,但不是纯净,为什么不是纯净?你有起心动念,你有分别执着,你不净。可是你的见解、思想、言语、行为善,跟佛菩萨一样纯善,不是纯净,这也有功。德是什么?德是人天福报,天上人间的大圣大贤,果报是这个,那是你的德。你看也有功,也有德,但这功德是世间的,世间怎么样?世间有坏,不是不坏种,有坏。那个纯善还是有坏的,到什么时候不坏?纯净就不坏。什么样才是纯净?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纯净,这时候所有一切的不善自然没有,那才叫彻底断干净,没有了,所有一切的善统统具足,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你的自性里头,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你本来有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那叫做不坏种,这是自己本有的。我们要想得到,要想成就,清凉大师批注里头「成」这个字用得好,要想成就从哪个地方修起?从信,真诚的信心,信德不可思议。

  下面一句,『信能生长菩提树』。「菩提树」是比喻,菩提树也不是单独指某一种树。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此界他方菩萨示现成佛,都是坐在大树下面打坐入定,示现豁然开悟,大彻大悟,都是这种形式来示现。为什么用这个形式?这个形式告诉你定才能开悟,所以他不用别的形式,用这个形式。处处都是示现做一个好的样子,行为世范,给世间大众做榜样、做模范。他在哪个树下示现大彻大悟,那个树就叫菩提树,因为菩提是印度话,意思是觉悟。佛在这个树下成佛的、觉悟的,就叫它做菩提树,所以菩提树并不是专门指一种。现在我们一般用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所坐的这个树下,这个树我们称为菩提树。这是专门讲释迦牟尼佛的,不能说其它的佛,我们要懂这个意思。

  生长菩提树,这意思就是能生长菩提。佛家常讲烦恼轻、菩提长,同时还有一句话说烦恼轻、智慧长。你把这两句合起来念一念,你就明白了,菩提就是智慧,信能生长智慧。但是它底下一句「信能增益最胜智」,所以这个地方用菩提,下面就用中国话说,这是用印度话说。菩提也是智慧的意思,底下一句讲胜智,殊胜智慧多从体上讲的,说菩提都从用上讲。菩提翻成觉,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用的意思多。觉而不迷,阿罗汉在六道里面觉而不迷,正觉;菩萨在十法界里面觉而不迷,正等正觉;佛在遍法界虚空界十方一切诸佛剎土觉而不迷,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觉而不迷有三个不同的等级,愈往上面愈殊胜,到无上那是究竟圆满。菩萨虽然是在十法界,还不能说究竟圆满。阿罗汉只限六道,在六道里面觉而不迷,他只断见思烦恼。无一不是从信扎根的。我们今天如何培养我们的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再看底下这一句:

  【信能增益最胜智。】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跟我们说,「增佛胜智」,增是增益,佛殊胜的智慧。诸位想想,佛那个殊胜智慧还能加一点吗?如果能加一点,那就可以减一点,如来果地上不增不减。这一句的意思是赞叹的意思、是强调的意思。如果不谈圆教,要讲藏通别圆,要讲小始终顿圆,行,这个字真的是增佛的殊胜智慧,为什么?说那些也称作佛,不是究竟圆满,这个能讲得通;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佛。贤首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这个字就有意思了,他要靠真信才能把最后一品无明断掉,真正相信。在一切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

  如来果地上的智慧,佛说得清楚,一切众生皆有,我们为什么得不到?没信心。我是凡夫,我怎么能跟菩萨比?怎么能跟佛比?没错,是凡夫,为什么是凡夫?因为我们具足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叫凡夫。你要是真正相信,佛给你说的,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如来智慧就现前。对信心来讲这叫增,增上的信心,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解释得好。我们学佛,特别是学这一大段的经文,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恢复我们的信心。信心是本有的,我们丧失掉了,不相信自己了。信是德,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末后一句:

  【信能示现一切佛。】

  『示』是显示,『现』是现前。这句话怎么讲?清凉大师有批注,「究竟见佛,谓信自己心,自佛出现,信外诸佛,诸佛现前」,这几句话很重要。佛是什么?佛就是自己的真心。这些年来我们提倡中峰禅师的三时系念,这个提倡产生效果,在全世界,净宗同学已经把它变成功课,很多道场一个月做两次,冥阳两利。中峰禅师在开示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就是自心(自己心),自心就是阿弥陀佛,所以你能够相信自己的心,自佛就出现,为什么?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佛是智的意思,佛是觉的意思。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就是自佛,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自佛。

  成佛是怎么成的?没有别的,相信自心,凡夫不相信自心那就没法子。相信自心就不要向外去祈求了,不相信自心你就不能不向外求,向外求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在佛法里面讲的外道。所以外道不是毁谤,这诸位要知道,决不是轻视、不是毁谤。是说什么?你心外求法叫外道。所以佛法自称为内学,向自己内心去求,不向外。信外诸佛,诸佛就现前,自他不二,所以我们要向自己,自性弥陀,是自佛。极乐世界有没有阿弥陀佛?有,是他佛。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现前,自他不二,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

  如果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大师引用后面这句话所说的,「经云,一切诸佛,从信心起」。这地方讲的一切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佛境界距离我们远不远?有信心就不远,没有信心远之远矣。真有像十信菩萨一样的信心,你就能见到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在哪里?就在现前,你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看到一切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现象,同圆种智,皆成佛道。入这个境界那恭喜你,为什么?你成佛了。你要不成佛,你见不到这个境界,正是所谓佛眼看众生皆是佛,凡夫看佛菩萨皆是凡夫,这个话你能听懂吗?你能理解吗?

  我再举个比喻给诸位说,我们戴上一个绿色的太阳眼镜,你看到外面所有形相都有一层绿色;你戴上一副黑的太阳眼镜,你看到所有现象都有一层灰色,这个大家有经验;戴上一副红的眼镜,看到外面统统都带了红色。是不是外面现象都变成有颜色的?不是,是眼镜,眼镜实际上也没有颜色,颜色是镜片。这个镜片就好比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有了这些东西,我们看自己看不清楚,看别人也看不清楚,要怎么看清楚?把眼镜拿掉就看清楚了。眼镜拿掉的时候,自佛;看外面,他佛,诸佛现前,我这个说法你有没有听懂?所以经上说一切诸佛从信心起,真信,这个信心不是别的信心,信自己本来是佛,信一切境界同圆种智,《华严经》上的话。自己真的成佛,自佛现前了,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佛,为什么?这些形形色色皆是法身,是自己的法身,是诸佛的法身。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一句是讲法性,因为法性原本就具足智慧德相。法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中观论》上讲的八不,法性自然具足。性法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但是它能够现精神、物质,它是体,它是能现,精神、物质、森罗万象是它所现,能现跟所现是一不是二,这个话也很难懂。古来的祖师大德讲到这个问题用比喻,譬如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黄金比作法性,把这些器皿比喻作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我们到制作金器的工厂去参观,你看它的展览室,样品花样没有相同的,一万多种样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那是什么?一个字,金。讲金就是讲法性,如果再加一个字,金器,讲金器就好比讲法相。金跟金器是一还是二?不二。金离不开器,器离不开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细心去观察,不能粗心大意,你会觉悟,悟到什么?悟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佛经上常讲,讲了怎么样?听了不懂,没悟处。

  佛法里面常讲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听太多了,念得太多,没有悟。没悟是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得不到受用,什么叫得受用?真正得受用,不分别了,不执着了,那叫得受用,你真懂了,真信了。你不得受用,你还是有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没有明了,你不懂,你不信,你那个信佛是迷信,连正信的标准都达不到。十信品里面是正信,十住以上是真信,为什么?他完全证入了。十信里面虽然讲没有完全证入,他得受用了,得到佛的气分,得到佛的受用,这叫真正学佛。

  《般若》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真相你一定要知道、要明了。然后你还有个身体在,还没死,身体留在这个世间有两个用途,一个是不断再把自己的灵性提升,这是自利。第二个,你自己无论是言语行为,你一定会给社会大众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自自然然,不要人教。如果要人教那就不是,那你还没学到,还要人教你。契入境界哪要人教?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有的这些德能,刚才讲所有一切善法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自性本有的,在这个境界里面自然流露,不是这些德行的流露你没有见性。没有见性是烦恼盖覆了自性,所流出来的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就是性德的相反,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不义、无廉无耻,反面是烦恼习气。这些烦恼习气自性里头没有,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戴了有色的眼镜看外面都有颜色,那个没有,本来没有,有是你以为自己有,别人看起来没有,把有色眼镜拿掉就恢复正常。正常全是性德,决定没有扭曲。佛陀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没有别的,恢复性德。

  所以中国古人讲本性本善,没有不善,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所以你只见了性,不善就没有了。没有见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人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染污时间太长,染污太深了,这些染污就是不善的习气。荀子所说的性恶,那是从迷了以后,在六道三途里面养成的习气,不是本性,本性里头决定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这些习气是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决定可以断掉。自性里面的仁义道德是本性,自自然然就恢复,所以这是真的。

  圣人所说的绝对不是他的发明,不是他的学说,不是他的创造,我们要以为是他的发明、他这一家的学说,错了,那你完全不能够了解、不能够体会。佛家讲得好,唯证方知,你不契入这个境界,你不远离妄想分别执着,你不能证,你永远不能知,都是用自己烦恼虚妄分别在那里猜测,怎么猜都猜不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24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26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