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37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三七卷)  2006/9/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3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行位,第二首偈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若能具足摩诃衍。则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这一共六句。第一句说,如果我们能够具足大乘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则能如法供养佛』;换句话说,人天的供养,二乘的供养,不能称佛之意。大乘经里面常说,若不弘法利众生,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不能够弘法利益众生,则不名为报恩者。我们怎么样报佛恩?由此我们就知道,怎样叫如法?佛经上有一句话,世尊说得很多,那就是「信受奉行、为人演说」;信受奉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这才叫「如法供养」。如果我们只能够做到信受奉行,不能说这个不如法,这个供养佛不圆满。可是要真正利益众生,首先要利益自己,自己不成就,怎么能成就别人?佛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前面一定有信,信受奉行,读诵在奉行里头,然后才能够为人演说。这样子才能报佛恩,才能不辜负自己,因为自己本来是佛,本来成佛。这句话非常重要。理所当然,我们应该恢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恢复之前,决定不能够离惭愧心。

  人有惭愧,自然就能够精进不懈;人要是没有惭愧,就必然是自甘堕落。中国读书人讲,良知没有了,世俗人常讲良心,有没有良心?有良心就有惭愧,没有惭愧,良心没有了,那就没法子,佛菩萨来也无可奈何。所以,人不能够不振奋起来,尤其是遇到「摩诃衍」,我们真的明白、肯定了,不再怀疑了,就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行。修正过去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叫修行。错还是让它继续错下去,这不行,一定要知道把它修正。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在批注里面说,「次二行摄」,就是第二首偈的前面两句。这个二行是哪二行?第三行「无违逆」,第四「无屈挠」。你看虽没有二行位菩萨的名称,菩萨修行的原理原则,十行菩萨统统都具足。今天我们从哪里下手?记住世尊这一句话就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或者用经末后一句话,「信受奉行,为人演说」,意思都是差不多的。首先我们要能接受,这个受当然就有信,没有信你怎么会接受?清净信心,坚定的信心,我们才接受佛陀的教诲。

  佛陀虽然现在不在,佛陀所讲的教诲在经典里面,经典还遗留在世间,叫法宝,希有难逢。我们在今天,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中文译本的全藏,这是多大的福报!一般人不知道,我们学佛学了五十多年,晓得。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逢,你这一生当中能够看到全部藏经,难上加难。你问问,这个世间学佛的人不少,几个人见到全藏?我相信诸位都能够明了,你一生当中遇到一部经,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能成就,这是真的。

  受持,接受之后,持是你在一生当中,佛家常讲尽形寿,就是我活一天,我就要保持一天。保持是什么意思?不是我把它收藏起来,不是,那个没有用处。收藏起来的话,说老实话,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佛陀,也对不起众生。持是什么意思?做到,天天要做到,那个才叫持。读诵,读多了不行,为什么?读多了也记不得,读多了心散漫,在全藏里头取一部就够了。

  我常常劝人取哪一部?取《无量寿经》,一部就够了。尤其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那是《大藏经》里面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太希有了。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了,实在是像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不容易。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天天读诵,把它当作朝暮课诵。如果年岁大的,《无量寿经》太长,希望简单一点,那我就介绍你去读《阿弥陀经》,小本《华严》!也是非常的希有,古代依这部经修行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果要是求解,蕅益大师的《要解》真正是简要详明。你可以全部受持,连经带解,分量大概只有《无量寿经》的一半。一生就专门受持一部,其它的都不要了,你的心专一,这个力量就大。

  古大德一生受持一部经,修行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心专一了,《弥陀经》上的目标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到相当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一开,跟禅宗里面的大彻大悟没有两样,不但佛法通了,世法也通。虽通,依旧专门念这一部经,一生不改变,这个道理要懂。世尊留给我们的经教非常丰富,各人可以在《藏经》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当然要适合你的程度,不适合程度,你就很难受持;适合自己的程度就很容易,不难。

  可是说到此地我又要特别强调,摩诃衍不容易。具足摩诃衍,从哪里来的?从常修波罗蜜来的,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六度的基础?没有六波罗蜜的基础,大乘有名无实,这个不能不知道。波罗蜜是从哪来的?波罗蜜是从戒定慧来的,六波罗蜜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可见得最初方便是持戒。在佛法里面,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最初方便,就是你从哪里入门?全是戒律。所以,戒律在佛法里头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必须要遵守。没有说不持戒能成就的,没有,找不到。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牢牢记住。我们今天戒律,十善、五戒都做不到,那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就是说说而已,做不到。

  早年,我在李老师会下学经教的时候,我们虽然很努力,但是认真来讲,持戒、苦行要跟古人比,我们差得很远,只有那么一点点基础而已。李老师看到当前弘法的人少,那个时候在台湾,寺庙里面就不讲经了。善导寺一年讲两次经,请法师去讲经,一次是一个星期,好像我还接受他们两次邀请;其它的都没有了。一年五十多个星期只讲两个星期,其它的道场可能一年一个星期都没有。所以李老师很慈悲,开班教学,教我们这些年轻人,鼓励我们发心出去讲经,为人演说。这谈何容易?所以老师对我们是大开方便之门,教我们讲批注。我们同学们就接受了,讲经没有人敢接受,讲批注那就方便多了。

  古人的批注太深,李老师讲的很浅,所以最初老师是让我们复讲他所讲的。我那个时候参加,第一部就是老师教游俊杰居士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老师上课是用私塾的方法,一次教两个人,这两个人跟他面对面坐。其它同学都要用心听,但是我们不讲,他两个人要上台去讲。老师把这部经讲一遍,每个人都要做笔记,那时候我也要写笔记,写了干什么?给游居士拿去做讲稿的数据,他就拿回去写讲稿,为什么?他记不了那么多,大家帮着记。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录音机,所以同学帮助记,记完之后统统给他,他回去整理,写出讲稿出来。讲稿写完之后,大概要写八千字,一个星期。写完之后,上台讲一遍给我们同学听,我们同学当听众,老师也听。讲完之后,接受同学的批评,接受同学们提意见,帮他修正。最后老师做讲评,回去再修正,要经过这么多手续。再修正之后,才正式上台跟莲社莲友、同修们讲这部经。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台语,好像是翻译,实际上讲稿相同,两个人在台上表演。我们学讲经是这种方式学出来的,就是古时候讲「讲小座」,小座就是复讲,这就简单多了。

  老师用这个方法引导我们入门,引导我们对讲演、讲经产生兴趣,觉得这个不难,我们可以学。到讲了几年,有基础了,老师再告诉你讲批注,批注里面最好是讲古人的批注。为什么?古人注经都是有修有证,那就不会错。现在人如果是没有修行、没有证果,那就难免不出差错,讲错了要负因果责任。可是古人的批注有些地方很深,不懂怎么办?可以用今人的批注做参考,就参考你不懂的那一段、不懂的那一句,实际上还是以古注为主,这就对了。我们跟老师学的就这么一点本事,说老实话,很浅薄,并不深。这就是谚语所谓师父带进门,带你进门,往后修行在个人,各个人将来的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引进门之后,你真的在这个经教里头有心得,锲而不舍,不畏艰难困苦,真的叫一门深入,你会有成就。

  悟,每个人都有悟处,有小悟、有大悟;彻悟,我们同学里头还没有,小悟很多。小悟也有浅深不同,大悟亦复如此。悟得深、悟得广,靠什么?靠放下,换句话说,还是要靠持戒,要靠修定。修定不一定要盘腿打坐,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修定,换句话说,你的妄念要减少,希望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妄念少了,智慧就现前,为什么?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这个诸位不能不记住。

  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有,什么都不缺,只是被烦恼盖覆住,透不出来。所以烦恼轻,它就透,轻一分就透一分,轻两分就透两分。不是说烦恼统统断掉之后,智慧才现前,不是的。就好像什么?智慧像一盏灯一样,我们摄影棚里面的灯,因为灯光太亮,都要用纸把它盖住,要盖好多层,透不透?还是透。你盖的纸张盖的层数愈多,它光透得愈小;你盖覆得愈少,它透出来就愈亮。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亦复如是,只要你烦恼轻,智慧就现前。不但智慧现前,德相也现前,德是能力,相是福报,统统现前。不要去羡慕别人,也不要嫉妒别人,这个事情大家是平等的。他有智慧,他放下的多,他烦恼比我轻,所以他智慧比我多,道理就在此地,我再能放下,我跟他没有两样。所以持戒是叫我们放下。

  我们的毛病习气真的是太多,给你讲原则,你听了点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现在我们提倡《弟子规》、提倡《感应篇》,从这儿下手。这什么意思?《弟子规》里头头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你说这什么意思?这是戒律,以父母做例子。我们人有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你看大乘教里面讲唯识,执着是末那,末那识与生俱来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第一个我见,执着身是我,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爱是贪,痴是愚痴,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三毒烦恼,末那识具足。

  这个事情,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晓得,你看《礼记.曲礼》里面讲「傲不可长」,这就知道傲慢人人都有,不要再增长就好。儒是世间法,它不出六道轮回,所以傲慢要降低,不要太过分,叫你傲不可长。佛家讲出世法,这个烦恼非断不可,你有这个烦恼,六道出不去。不但六道,欲界都出不去。你就晓得《弟子规》头两句,持戒破我们的傲慢;换句话说,你要把慢放下。一切众生叫我们,我们都应该很快就答应;别人拜托我们做事情,如果我们答应了,就要很认真把它做到。你们想想看这是什么?是不是戒律里面的断傲慢?所以《弟子规》能够做到,我们过去今生烦恼的习气纵然不断,它控制住了,理性控制住,对我们持戒就大有方便。我们现在持戒为什么这么困难?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儒会减轻一些,道又减轻一些,到佛就不难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不能不认真的落实。认真落实,对你契入摩诃衍大有帮助。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一定就是从这个地方扎根,然后你才能够深入经藏。

  深入经藏,一部就行,一部经就代表经藏,你真能够在经教里头有所领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真正得法喜。法喜现前,你的精神倍增,你会勇猛精进,你不会懈怠;现在精神提不起来,懈怠懒散,你没有得到法喜。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世间什么是最大的喜事?最大的快乐?觉悟是最大的快乐。你读经,遍遍都有悟处,你怎么不快乐?然后你才知道经典的奥妙,妙在什么地方?妙在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你从开始学,这个时候念,念到老、念到死,愈念愈有味道,真正进入到学不厌、教不倦。为什么学不厌、教不倦?味道太足了。学是享受,教也是享受,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感激方老师。

  这次我拜托人找一张老师的照片,因为老师的照片我已经没有了。我看到我们十楼图书室里头有一张,照得很好,那一张原来是四吋的,老师送给我的。原来的照片都不知道,搬家搬太多了,不晓得搬哪里去了。可能还在,因为书籍太多,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这一张我在台湾印三百张。

  非常怀念老师的教诲,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学不厌,最高的享受,教不倦,最高的享受,其乐无穷,决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可以相比的。这个乐趣,不契入你得不到,得到之后,欲罢不能。干什么天天孜孜在经本上?乐!这是真正供养。自己得到之后,不要学小乘,小乘是不愿意跟人分享;大乘得到一点点,与一切大众分享,决定没有保留,和盘托出。统统都给人,你自己还有吗?明天又会提升,天天有进步,你说多快乐!人怎么会堕落?最痛苦的是什么?最痛苦的是,如果三天不读经,五天不读经,那很苦。至于为人演说,这个事情不能中断。你在讲台上、在讲堂上为人演说,平常跟人谈话也是为人演说,跟一个人聊天,也是为人演说,解答问题还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一天到晚不中断,这个生活多快乐!

  我供养老师,老师在的时候,我还有物质供养。逢年过节,有些人送给我好的东西,吃的一类好的东西,我转手就供养老师。老师不在,感恩,念念不忘。如果不是他老人家,我这一生就没有机会跟佛法接触,因为那时候有严重的误会,以为它是迷信,不愿意接触。没有他老人家在课程里面最后的单元,「佛经哲学」,我们才知道佛法是大学问,佛法是高等哲学,这才引起兴趣,才能够深入。

  所以我们讲到供养,如法供养,《华严经》,大乘教里面是讲布施。布施跟供养在事上讲是一样的,心上不一样,心上有真诚恭敬。真诚恭敬的布施就叫做供养,没有真诚恭敬不叫供养,叫布施。所以你看一般大乘教里面六波罗蜜讲布施,在《华严》里面,普贤菩萨十愿不讲布施,讲供养,广修供养。你看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第三个广修供养,那个广,意思真的是广大无边。对十法界的众生,这是对象,对于三途,畜生、饿鬼、地狱,都像供佛一样的真诚恭敬,平等的供养。这是称佛的本怀,佛确实希望我们能这样做,这与性德完全相应。

  所以佛没有不恭敬的。为什么?他清楚,整个宇宙无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大千世界,无量的大千世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哪里来的?法性变现出来。法性就是自性,换句话说,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你恭敬众生是恭敬自己,自尊,你爱众生是爱自己。好比森罗万象、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个身体,一切众生是我们身体里面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个粒子,聚集成这个身体。哪个细胞不是自己?怎么能不爱护?怎么能不关怀?只有在大乘法里面才真正肯定,宇宙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个心,一个智慧,力(十力)、四无畏亦复如是,这我们前面念过的,所以它是一体。众生有过,就是我们自己有过,要原谅,要宽恕,要帮助他改过自新,不能够责备,不能够轻视,道理就在此地,这才真正是「如法供养佛」。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后面这首偈:

  【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念佛心不动,及常见佛,并是定慧行」,是属于定跟慧,「故属后六行,释相可知」。后面六个,无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这是「心不动」;「常见佛」是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所以配十行后面的六行,这两句。心不动、常念佛,它的因是如法供养,它的缘是具足大乘。这是华严会上的菩萨,我们现在所讲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萨,有修有证。往上去,无功用道,那个意思愈来愈深,愈来愈微妙,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这个我们应当要知道。就是我们要学,没法子学,只能够学一个彷佛,一个很粗很浅的样子,实际上讲,我们学不到,这不能不知道。

  学不到怎么成就?这就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古来祖师大德说得非常好,《华严》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就不能够圆满,说得再好听,做不到。如果是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华严经》就圆满了。《华严》的圆满在《无量寿》,你才知道《无量寿经》的好处。我原本发愿是一生讲《无量寿经》,讲这部经是韩馆长往生的前两天恳切的要求,我答应她了。答应,不能妄语,她希望《华严经》能够讲圆满,留一套完整的录音、录相,提供后人做参考。我满她的愿,不然的话,我的一生就是希望专讲《无量寿经》。你看《无量寿经》过去我讲过十遍,末后在新加坡这一遍还没有讲完,这是第十一遍。真的是无比殊胜,愈讲愈欢喜,愈讲愈觉得义理无有穷尽,法喜充满。

  但是《华严》实在讲与净土关系非常密切,所以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这关系密切就可想而知。印光大师把《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合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我讲净土经的时候说得很明白、很清楚,这五样东西是净宗的大圆满,其它没有必要了。「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是二百四十四个字。那是什么?那是净土的《心经》,希有的殊胜。所以净宗这五经,加上《往生论》,叫五经一论,无论你依据哪一种修学,统统成就,没有不成就的。可是成就要因缘具足,那个因缘具足在《华严》里面才看得出来,一般讲很难讲得清楚。《华严经》一步一步给我们讲上来,真的好像带领我们去参观西方极乐世界,让我们心里面有个很明确的概念,真正是希有。

  念佛,这两个字也非常的深奥!念佛不就是念阿弥陀佛吗?念阿弥陀佛是个笼统的总称,首先你要晓得什么是佛?这就很难说了。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自性。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说哪一样不是佛?虚空法界无量佛剎,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你说哪一样不是佛?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法」,法法皆是。你在一切法里面看到性,看到法性,这是念佛。只有看到法性,你的心才不会动;没有见性,你的心是动的。这个话怎么说?见性,性是真心,真心不动;没有见性,心是妄心,妄心是生灭法,它怎么不动?你看这个意思比念阿弥陀佛意思深。

  我们凡夫着相不见性,到法身菩萨,贤首菩萨在边缘上,他破一品无明他就证法身。所以这是第十信位的菩萨,我们常讲十信心满,他就入住,就进入初住。初住就是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他到哪里去?华藏世界去了,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好像,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无明没破。无明没破,你用的心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用得正,一点都没用错,完全跟性德相应,是四圣、菩萨,我们常讲声闻、缘觉、菩萨、佛。但是在《华严经》里面都是属于十信位,七信、八信、九信、十信。七信是阿罗汉,讲断烦恼的功夫跟阿罗汉平等,八信断烦恼跟辟支佛平等,九信跟权教菩萨平等,十信跟十法界的佛平等,统统用的是八识。你就晓得,六道凡夫用八识,错用了心,错了!四圣法界用的正,你要问他,他为什么用的正?我们为什么用的错?标准到底是什么?标准是性德。你虽然用八识,但是你所用的八识跟性德完全相应,可是你并没有见性,与性德完全相应。为什么完全相应?他学佛菩萨。佛菩萨是用真性,不用八识,就是转八识成四智了,人家已经转了。所以,他用的是真心,十法界里用的是妄心。由此我们就明白,我们没有见性,我们用八识,八识要用的正一定要依教奉行。

  这个教,佛就讲得很清楚,禅是佛心,教是佛言,戒是佛行(佛的身),身语意。我们能持戒,我们的言语造作就跟佛菩萨没两样,用的正。我们心清净,禅是清净心,跟佛心一样,佛心没有妄念。妄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妄上加妄又加妄,加了好几番。所以佛的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禅。你有清净心,你有清净的行,你的言语就是经,字字句句一定跟佛经相应,就这么个道理。这凡夫成佛了。

  如果我们身语意确实如佛的教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真正的佛弟子。遇到净土法门,那个缘太殊胜了!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不是凡圣同居土,不是方便有余土,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善导大师的话我们要记住,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缘这么样的殊胜,确实希有难逢。我们不但遇到净土,还遇到《华严》,在《华严》里面得相似的身语意,与佛相似,回心净土,这个成就殊胜。我们要认真干,这一生当中超过无量劫。你依照《华严》学,要到圆教十地菩萨,要修无量劫。可是念佛求往生,你这一生当中就能证得十地位,实报庄严土是十地菩萨,还有什么比这个殊胜的?没有了。这种机会,千真万确,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如果不知道珍惜,这叫真可惜。遇到了,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遇到了不修,为什么不修?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对事实真相没有透彻的了解。所以遇到跟没遇到没什么差别,这是非常惋惜的一桩事情。下面这一句:

  【若能念佛心不动。】

  『念佛』是修行的方法,『心不动』是修行的目的。所以这个地方「念佛」包括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的。我这个说法,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德云跟吉祥云是一个人,名字意思一样,翻译的人翻得不一样,一个翻吉祥云,一个翻德云。你看看菩萨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念佛法门,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是表法的。《华严》里面有密宗,密宗二十一代表大圆满,密宗十六也是代表大圆满,正是《华严》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门含摄一切法门,一个都不漏。这个一门就是以念佛为主,无量无边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的。我们想想对不对?

  禅宗不念佛,禅宗观心、参究,是不是得定?是的。得定之后开悟,悟就是觉,佛是觉的意思。我们中国一般翻佛称大觉,所以佛是觉的意思,佛是智的意思。智是体,觉是用,没有智,当然你没有法子觉;有智慧,他才觉悟!觉心不动。我们做了一个「凡圣迷悟示意图」,诸位都看过。觉心是什么?觉心就是我们用白色的圆表法,不动!那是法性,那是真如,那是真心,佛法里面称之为无上菩提,菩提是觉。妄心是动的,因为妄心是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所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讲宇宙的起源,是这么回事情。

  宇宙的现象生起,诸位要晓得,在剎那之间,没有先后。大乘教里面讲不二法门,有先后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那我们讲,讲一定有先后,事实实在讲还是有先后,为什么说它没有?它速度太快,快到我们看不出它的先后。快到什么程度?我们通常讲,用个比喻讲,万分之一秒。你们现在用照相机,快门,你看飞机在天上飞,大概五百分之一秒就能把它照下来,现在的喷射机。照下来看得清清楚楚,好像没动一样,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就更清楚,现在跟你说万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是比喻,你就没有法子了,分不出来它有先后,它真有先后。

  世尊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这个生灭法,生灭就是有先后,快到什么程度?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个生灭。我们照这个算,我们弹指弹得快,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不是万分之一秒。要用《仁王经》上的话来说,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你怎么能觉察它有先后次第?所以好像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同时起来的,太快了。一迷一切迷,同样一个道理,一悟一切悟。可是大彻大悟不容易,上上根人才行,上根以下的都不行。那怎么办?渐悟,慢慢的悟。所以迷,迷得很快,可是你要从迷再回到觉悟那可费事了。佛教导我们先放下执着,再放下分别,最后再放下妄想,十信菩萨就是这么修法的。可是每个层次都离不开戒律,都离不开三学,都离不开六波罗蜜,我们这个地方讲十波罗蜜。这些是方法,帮助你放下,帮助你回归自性。你要不依这些方法去修学那就难了,迷,愈迷愈深。

  说个老实话,六道里头,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在那里头不知道待了多久。好不容易出来,这一生能够得个人身,人身难得,我们得到。得人身闻佛法难,你看现在世界上人口将近七十亿,你去打听一下,几个人遇到佛法?然后你才知道佛法难闻。闻佛法里面,佛法有真有假,闻到真的有几个人?这一层一层淘汰,真的到最后没几个。你在这里头如果算数的话,那你很了不起,所以不容易。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珍惜,这个缘太殊胜了。百千万劫这种机率我们才遇到这么一次,这一生要是不能把握住,下一次再逢可能又要一个百千万劫。这百千万劫在六道里面苦不堪言,愿意干吗?所以真的觉悟,他就放下了。

  放下,一定是要自己下决心,什么人都帮不上,佛菩萨也帮不上。迷是你自己迷的,悟是你自己悟,说老实话,佛对一切众生只是做增上缘而已,还是要自己修、自己证。你不自己修,没有人代替你修,没有人能代替你证,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懂得这个,为什么不放下?一定要知道人在世间得这个物质的肉身,肉身有生一定有死,肉身死掉之后,灵性不灭。灵性迷了,迷了叫灵魂,灵魂不灭,它又投胎去了。善业,一生行善是三善道,不善业就三恶道去了。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能带走,一定要记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现在有身体,还需要用它,可是念念当中不能执着,包括身体,都不能执着,身要舍离。什么东西能带走?业力能带走,智慧能带走,你做的这些好事能带走。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有能力,尽量做好事,好事可以带走,善业。当然最好是净业,净业就是善业里头不求果报,心就清净,清净心修善就是净业。心不清净修善,这称善业,清净心那就变成净业,这个东西能带走。所以在这个世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悟性,你悟得愈深、悟得愈广,你来生的层次愈高。如果没有遇到净土法门,妄想分别执着没断,你在六道里头,二十八层天那是你将来的去处。你悟得愈深,境界愈高,二十八层天。如果是遇到净宗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愈来愈高,这是你应当求的。如果你放不下,你就没办法,你求不到。放不下,可能有累赘,这个东西累赘,恐怕你不能往上升。搞得不好,帮助你往下坠落,往下坠落就是三途,那就苦了,那就冤枉。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怎么能不用功?你怎么能不发愤?勇猛精进,自然的。愈精进,感应愈不可思议。我现在懈怠懒散,精神都提不起来,拜几拜佛都不行了,我很想精进,就是精进不起来。还是没发心!真正要发心,拼命,求忏悔,业障重,不要命了,拼死去干,这个瓶颈突破。确实感得三宝加持,你有精神、有体力了。拜佛一天三千拜没问题,一天十万声佛号没问题,真能做得到。你身体里头,科学家讲潜在的能力显现出来了,科学认为这是人的本能,在一个大的挫折里头激发它,这个能力现前;佛法里面讲三宝加持。问题在什么?经上讲的信心!你要不相信,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要相信自己,第一个相信自己,第二个相信佛菩萨慈悲加持。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了六个信,信自、信他(他是佛)、信因、信果、信理、信事。具足这六个信心,哪有做不到的事情?哪有不能克服的难关?

  真正的关键,头一个就是放下。我这一生能得一点力,这是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诲,看破放下。你不放下,你永远看不破。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你更看破,看破再帮助你放下,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切诸佛菩萨用什么功?最简单的就是这四个字,看破、放下。你只要真正懂得了,真正会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末后两句:

  【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心不动』,这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楞严经》上讲的定是性定,性定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得来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现在有没有失掉?给诸位说,没有失掉,可是不起作用。我们现在是妄心起作用,自性不起作用。自性本定,自性是戒定慧圆满具足,戒就是自性,见性的人决定没有过失。所有戒律都是防非止恶的,他没有过,他没有恶,戒具足了;自性本定,他没有散乱;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所以,首楞严定是自性本定,要怎样才能得到?在「凡圣迷悟示意图」里面,诸位就看清楚了。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自性本定,就是大佛顶首楞严定就现前。

  怎么修法?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因为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他们都是修楞严大定的。大势至菩萨是用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收心!我们凡夫眼往外看,东张西望,心从眼睛跑到色里面去,心从耳根跑到音声上去,心从鼻根跑到香里面去,心从舌根迷到味里面去,酸甜苦辣咸五味,迷到味里去。心从六根往外跑!大势至菩萨教我们把心收回来,都摄六根就是收回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都摄六根,他用一个耳根做比喻。我不闻外,我回过来反闻,我向里面闻,里面是性,是心性;换句话说,耳收回来向内,眼也收回来,也向内,这叫都摄六根。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干扰,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个功夫不错了。头一个要有这个功夫,然后念佛功夫就得力。

  你们想想看,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跟我们这段经文里面讲的哪一句相应?不求五欲,不求王位,不求富饶,不求自乐,不求名闻,是不是都摄六根?不求就放下了。《金刚经》上说得更彻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我只取一门,其它的我也放下。心定了,心定智慧就开,障碍就没有了。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然后那个念,念佛,清净心了,才叫净念,清净心念佛。清净心念佛,决定没有怀疑,决定没有夹杂,后面相继不断。这个不断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断,不是这个;是你的心跟自性完全相应,没有一分一秒不相应,相应是真念,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讲得好,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我的心跟阿弥陀佛融成一片,这叫净念,这叫相继,永远不会断,那你就常见无量佛。无量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看到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切众生不但包括一切人,还包括一切事、包括一切物,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没有一样不是,这个境界妙不可言。你见无量佛,见无量佛就成佛了。好,十行位,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36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638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