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25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五卷)  2007/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第五段「现诸法门三昧门」,偈颂第四首看起:

  【或以梵住神通门。或以四摄利益门。】

  这是二十门里面第九跟第十。『梵』是梵天,意思是清净。在六道里面梵天是属于初禅,初禅三天,有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确实他们修禅得到禅定,所以脱离了欲界。这个脱离并不是他真的放下,如果真的放下,那是圣人。大乘教里面,我们知道四禅四空天还是凡夫,六道凡夫,我们称他为高级的凡夫。四禅八定,他有能力伏烦恼,在定中烦恼不起现行,这称为伏烦恼;如果定功失掉,他烦恼又起来了,所以这叫不究竟。不像佛门里面所修的禅定,佛门所修禅定是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六道里面的功夫当然都是放下执着,所以只要不执着,修成的这些定功就是出世间的禅定。如果没有放下,修成功,定是相等的,是一样的功夫,就是一个是把执着放下,一个是执着没放下。世出世间法的差别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什么叫世间、什么叫出世间。

  所以小乘须陀洹所修的是出世间法。为什么?他八十八品见惑断了,他放下了。阿罗汉的定,九次第定,第九定超越了。我们从小乘四果四向八个阶级,这四禅天跟四空天也是八个阶级。从禅定方面来讲,初果须陀洹他们所证得的确实是初禅。初禅,神通出现了。在这个世间修,你没有离开人世,只要你功夫到了,这个能力现前。诸位要晓得,神通是本能,没有什么希奇的,在中国国内称为特异功能。比如他的眼能透视,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东西他能看得见,他能看到一个人人身的五脏六腑,他能看见,像X光一样。住在这个房子里面,像香港这个大楼,他能看到隔壁这些房间,他能看到楼顶上上一层,也能够看到下面,没有障碍,叫天眼,天眼通。他也能听,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听得到,叫天耳通。初果就有这两种能力。有这两种能力的人我们也见得很多,特别是天眼通的。这个能力并不大,有限,可是比我们一般人那完全不一样。

  如果定功再往上进级,到二果斯陀含,他又有两种神通出现,宿命、他心。宿命是什么?知道过去世,自己的过去世知道。到底能知道过去多少世?看这定功的浅深,深的能够知道过去十世、二十世,浅的大概二世、三世,这个很容易,有这个能力。他心是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有他心通。到三果阿那含又多了一种,就是他能够变化,像孙悟空七十二变,叫神足通,他能变化,他能飞行。到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最后一个能力出现,叫漏尽通。漏是烦恼的代名词,就是见思烦恼断尽,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

  由此我们就明了,六道真正的因是什么?执着。只要执着没有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还执着的话,你就出不了六道。四禅八定能伏烦恼,所以这个执着是伏住不是断,伏住,所以这个能力可以现前。这就是刚才说了,除了漏尽通之外,天人都有五通,这个五通是报得的,随着他自己功夫浅深不一样,因为那个禅定是自己修的。欲界天人是报得,报得当然这个通虽有通,能力很有限。修得的那个能力就很大,很大还是有限,跟阿罗汉、跟菩萨那不能比。

  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天眼能看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多大的范围?我们要是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说法,这他告诉我的,佛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银河系。一个小千世界就是一千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一千个银河系。这个很厉害,这我们现在科学家都没有办法,用科学仪器都看不到,阿罗汉能看到。阿罗汉里面要再加上修行的话,专修,他这个能力就大!佛经里头有个代表人,阿[/]楼驮,这个人是修天眼通的,他修成了。他也是阿罗汉,跟别的阿罗汉不一样,他有修行功夫,一般阿罗汉只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他能看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普通阿罗汉可以看一千个银河系,阿[/]楼驮能看十亿个银河系,不能比。在这个无尽的太空里面,十亿个银河系还很小,范围不大。这是指阿罗汉的能力。

  菩萨比阿罗汉就大多了,十倍、百倍、千倍,到如来才究竟。如来是指谁?《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法身菩萨。为什么?法身菩萨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在《华严经》里面称为法身菩萨,就是圆教,《华严》是圆教,初住以上。我们现在讲的是十信位,第十信。第十信没有离开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佛法界,这时候妄想将断未断,在这个边缘上。妄想一放下,十法界就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他就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都是一真法界。这里面还有等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在《华严经》前面向诸位报告过,这些等级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了,应该是平等的,怎么还会有阶级?有阶级,岂不是又有分别执着了吗?对不对?那讲不通!没有分别执着哪来的阶级?所以叫一真。

  阶级怎么说的?阶级从无明习气说的。无明是断了,无明的习气没有断干净。无明习气很不好懂,古大德那个比喻很好,古大德用酒瓶来做比喻。酒瓶是盛酒的,把酒倒干净,里面擦得干干净净一滴也没有了,闻闻看还有酒的味道,那个味道叫习气。那个味道没有办法,擦也擦不掉。味道有浓淡不等,于是就分阶级了,阶级从这说的,实际上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所以圆初住的菩萨跟究竟果地的如来(究竟果地的佛),他们的智慧德能,应化在十法界,完全相同,可以说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差别就是他习气没断干净。这个习气没有方法的,只有时间长了自自然然就没有了。好像这个酒瓶擦干净之后,你放在那个地方,瓶塞拿掉,你放个半年、放个一年再去闻,没有了,它要时间。

  佛告诉我们,无明习气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没有?佛讲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说我们现在修行的,是无明习气。这个三大阿僧祇劫要不要修行?不要,一修就坏了,一修,妄想分别执着全起来,所以叫无功用道。他这个三大阿僧祇劫当中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这时候能力是无量无边,能够现无量无边身,可以同时现,也可以不同时现,真的是哪个地方有感就到哪里去,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他去应化,有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给诸位说,没有,完全没有。没有,能行吗?这是我们想不通的,能行。我们看到了,看到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那个水,一杯水放在那个地方,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吗?没有,可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它有感应,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的心不一样,虽然都是我用爱心来对它,爱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它现的相不相同,没有一个相同的。我们就一个人,我用爱心对着这个水,我今天对这个水,这个图案我们用照相机把它照下来,明天我再用爱心对着水,再照下来,两个对对看,不一样,大同小异。为什么?你的念头不相同,就是说那个爱心里头的程度、成分不一样。

  所以一切诸佛如来,这个诸佛如来,诸佛就是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习气没有断尽的。他们在十法界应化就如同那个水的应一样,我们有感,他就有应。我们有感是有心,是有妄想分别执着;他应,没有。他那个应也是剎那之间的。我们无意对他的时候,他的相就没有了;有意对他的时候,他还是起变化。为什么?我的意有浅深不一样,念念不住,速度太快了,我们没有办法想象。所以这神通是本能,到什么时候才完全不变?确实法身菩萨的时候真的是不变了。不变里面有很微细的变化,那是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的。到什么时候微细的变化也没有了?无明习气断尽了,那就完全没有了,微细变化也没有了,这是究竟果地的境界。我们现在只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实际上距离非常遥远!

  功夫,这个理论、方法知道了,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所以禅宗里面讲,「离」就是方法,离一切烦恼。这个烦恼三大类,离见思烦恼,不再执着了;离尘沙烦恼,不再分别了;离无明烦恼,不再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如果我们不认真努力做这个离的功夫,那就是古德所说的,「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四个科目,「信解行证」,我们今天能信、能解,没有解错,信是真信,没有行!要有行才能证,行就是离。宗门讲的这个话我们懂不懂?

  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都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佛菩萨也教我们断恶修善,十恶要断,十善要修,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样教我们的。断恶修善,没有舍、没有离分别执着,叫世间善法,果报在人天,人天富贵;离分别执着,这才是出世间善法,果报不在人天、不在六道、不在十法界,那是真的。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在经教里头常常比喻作「梦幻泡影」,十法界依正庄严梦幻泡影。四圣法界尚且如此,何况是六道三途!梦幻泡影,这个要知道。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自然就不执着。我们底下一句会讲到四摄,这就知道如何在这个世间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修出世间法,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世法跟出世法没有界限、没有差别,差别就是不着相,不着相就是离、就是放下。《金刚经》讲得很具体,不要着我相,不要着人相,不要着众生相,不要着寿者相,告诉我们这四点。你不着,断恶修善是修出世间法。

  断恶修善着相的人多!你看很多寺院里面,施主供养,他布施一根柱子,那个柱子上刻上施主的名字,某某人布施的,有没有着相?不一定。怎么说不一定?那名字可不可以刻?也可以刻,也可以不刻。并不是说刻了他就着相,刻了他不着相,那人家还是修的出世间法。不着相,为什么要刻?做影响众,希望别的人来看到能跟进,多做好事,这个意思,这意思好!着相就不好。所以刻上名字也可以不着相。释迦牟尼佛不在了,你看寺院庵堂给释迦牟尼佛塑像,释迦牟尼佛像有多少!他老人家着相没有?没有。那是你们搞的,他看到也会点头,他不着相。所以这个不着的意思很深,不着就叫「梵住」,清净,永远保持着清净。

  在事实上讲,事相上没有障碍。清凉讲《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是在你的念头上,事上没有障碍。为什么事上没有障碍?事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事是个幻相,不是真的。现在科学家对这个有相当深度的理解,就是事相是物质,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没有物质存在,只有什么?只有能量存在。称能量称为场,爱因斯坦说只有场存在,没有物质存在。他这个讲法跟佛教唯识里面讲的,唯识学家不承认有物质存在,只有识存在。物质是什么?识变的,不承认有物质。

  这种事情,就好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上的画面存不存在?如果你懂得原理,你就晓得不存在。电视上没有画面,画面是什么?是许许多多点,点组成线,线组成面,而且是什么?剎那不住,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所看到的相是什么?看到的相就是剎那不住的相续相,误以为是有,实际上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懂得经上讲的事事无碍,它哪有碍!碍在哪里?碍在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就有碍了。

  而妄想分别执着也不是真的,我们讲过很多次,用现在的话来说,错误抽象的意念。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是个错误抽象的意念。六道凡夫把这个错误抽象意念以为是真实,亏吃在这里。所以佛在经上,我们看到的是佛常讲「可怜悯者」,这是明眼人一种感慨的话,真冤枉!是自己看错了,自己想错了,冤枉起惑造业受报,真冤枉。起惑造业受报都没有这个事情,都是空的,所以佛用梦来做比喻,比喻得好。你作梦的时候,你不知道梦,不知道自己作梦,以为是真的。如果自己知道在作梦,那情形就不一样了,梦里面可以自在,可以很大方,什么都可以舍了。老虎饿了,你也可以大慈大悲把我这个身去喂老虎吃。他真能做得到,他知道这个幻相是假的,不是真的。

  神通可不可以做佛事?在一定条件之下,世尊准许,一般状况之下,世尊不许可。为什么?这个不能不知道,鬼神都有五通,佛菩萨要是以神通为佛事,那么鬼神、妖魔鬼怪来冒充佛菩萨就很容易,凡夫肉眼不能辨别哪是真的、哪是假的?这就造成佛跟魔当中的混淆,所以佛不许可。佛一定是以正法教人,以身教、以言教讲经说法。这个魔不行,魔没有这个能力。魔要能讲经说法,他也是佛。所以,佛法里头有神通,不用神通接引众生,决定是以正法。经教里面教导我们的,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我们看到佛经的内容,总不外乎这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都达到究竟圆满,这使我们佩服到五体投地。

  特殊情形,那是对有特殊影响力的人可以用神通,帮助他建立信心,他可以护持佛法,可以推广佛陀的教学。这些特殊的人是哪些人?头一个就是国王大臣,这个影响力太大了。所以我们在高僧传里面可以看到,高僧传里头还特别有一分叫《神僧传》,这些高僧当年在世都以神通感化那些国王大臣。那些对这个世间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这个可以,不是随便能现神通,这个道理要懂。另外一种就是他有特别的缘分,宿世因缘,会遇到。这样的人遇到的时候,大概在这一生当中都能成就,这个成就最低限度的超越六道。我们念佛同修所说的感应是属于这一类。这个形式不定,确实有这些感应,个人的,帮助你起信,帮助你坚定信心,你亲眼看到的,那不是假的。

  我的老师,这一方面的事情,章嘉大师我没有问过他,我只问他扶鸾。这是我小时候在福建,福建驾乩扶鸾的风气很盛,我看得很多,那是念小学的时候,十一、二岁,也都很懂事了。看大人在扶鸾,我们在旁边看,沙盘上写字。这个扶鸾的人不认识字,多半是那时候有拉黄包车的,黄包车现在没有了,拉黄包车的,都是些苦力,挑水的、卖柴的。都市里面没有自来水,所以专门有挑水来卖的。这些人都不认识字。厨房里头还烧灶,灶是用柴火,所以有樵夫。扶鸾的时候多半都是找这些人。找这些人他不认识字,两个人扶。那个鸾坛上,扶乩的时候,真的像那个畚箕一样,前面插着一枝笔,两个人,一个人在一边,居然在沙盘上会写字,而且字写得很工整,我们做小孩在旁边都认识。大概是半个小时会写三、四十个字,写得速度不快,端端正正的。我很相信它,为什么?因为扶的人不认识字,居然能写出来。

  抗战胜利以后,我到台湾的时候,也看到台湾有专门扶乩的地方,我去参观过。乩童,别人不行,他是专门的那个人,就是一个人,速度很快,我站在旁边看,看了一个多钟点,我一个字都没有看出来。就是看笔在那,他口里念念有词,旁边人给他记录,一个小时下来写了好几千字。我对这很怀疑,我向章嘉大师请教,这到底怎么回事情?大师告诉我,像台湾那种不太可靠,除非是什么?乩童附身,鬼神附在他身上说出来。是不是真的鬼神附身,还是他自己冒充的?这很难讲。但是我们在福建看到的那是真的,那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个应当要有能力辨别。

  大师告诉我,这是鬼神的事情,孔子的态度正确,「敬鬼神而远之」。他也是众生,我们对他有礼貌、有恭敬、有供养。他传来的讯息,自己要好好看看,是不是如理如法?合情合理的可以做参考。如果不是合情合理的不能够相信,你要相信,被鬼神骗了。被人骗了还情有可原,被鬼骗了,愚不愚痴?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这个事情。同时他跟我说,满清亡国,亡国在扶鸾上。这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晚年,国家大事她不相信别人,她相信扶乩,政策都是扶乩来决定的,所以把国家亡掉了。真是中国古人所讲的话有道理,国家兴旺听于民,国家要败亡的时候,听于神。听鬼神的,国家一定会亡;听群众的,国家会兴旺,人民需要什么。所以这是讲到神通。

  现在无论是在国内、在国外,这些小神通时时会遇到,附体的现象很多。附体,你也要注意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他附体,说出来话之后,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不知道,这是真的,鬼神传递讯息。是真的,我们要看传递的内容,内容合情合理,可以参考;不是合情合理,提出一些要求的,这个不能接受。而且对鬼神一定要保持距离,真的是要敬而远之,否则的话,你很容易被他控制,那可麻烦大!被鬼神控制,将来你到哪里去?你一定到鬼神道去,这个要知道。我们学佛,可不能跑到鬼神道里去。我们要有大慈悲心,帮助这些鬼神学佛,帮助这些鬼神念佛求生净土,他会感激你。我们要他跟我们走才对,我们要跟他走那就大错特错。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一句:

  【或以四摄利益门。】

  这是世尊教导菩萨、声闻在帮助众生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最普遍的。所以四摄跟六度常常连起来讲。这个地方虽然是略举二十门,二十门展开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明。但是这些例子,可以说四摄也能够圆满的包含。四摄可以说是个总纲,我们一定要了解得透彻,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善于运用,善巧方便,确实能够做到自利利他。『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世尊教我们用这四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所以我把这个方法看作是我们佛门的公共关系法,佛门的交际法,与大众相处的最高指导原则。你会不会处众,你的人际关系好不好,与这四种法有密切的关系。

  四摄里面的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名字相同,义趣不相同。六度里面布施,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的,这一定要懂得,它的目的是要度悭贪的。六道众生哪个没有贪心?贪瞋痴慢,贪是头一个。自己有的不肯布施,吝啬,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是无量烦恼的根源。所以佛把这个摆在第一。贪瞋痴是三毒,布施就是度悭贪。六度里头,忍辱是度瞋恚,般若度愚痴,它都有对象的。这就是凡夫烦恼虽然无量无边,归纳起来有六个最严重的,悭贪、恶业(持戒是度恶业)、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这些毛病,我们想想,不想别人想自己,有没有?全有,真的有悭贪,有恶业,有意无意都造恶业,瞋恚、懒散(懒惰)、散乱(我们现在讲的心浮气躁)、愚痴,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佛用这六个方法帮助我们,叫六度。所以六度是度自己。

  可是此地四摄法,四摄法是与人往来,这个关系重要了。人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所以一定是依众靠众,这个关系法就太重要了。所以这个地方的布施,我讲过很多次,我从学习里面体会到的,这个「布施」是今天所讲的送礼、请客。人与人往来,千万要记住,多送礼、多请客,这个关系才搞得好,谚语所谓礼多人不怪。最亲密的,父子、夫妻,最亲密的,要不要修布施?要,非常重要。做子女到外面去,回家给父母带一点东西,父母很高兴,父母外出也会给小孩带一点好吃的、好玩的,这就是四摄法里头布施。先生出门,尤其是出远门,一定给太太带一点小礼物。太太常常出去,甚至于每天上街去的时候,她都不忘记先生,买一点他喜欢吃的,他喜欢要的东西,小东西,一点点。这里头含的什么意思?关怀、照顾,时时刻刻没有忘记,他感情怎么会不好?百年好合,这个关系太大!

  在公司行号里面,老板出门,常常到外面,能够想到员工,给员工带点小礼物,员工感激,老板没有把我们忘掉。员工出门也没有把老板忘记,老板喜欢吃的东西,这是最平常的,又很便宜,带一点,上下关系就好了。这是上下关系。同等的,人与人之间兄弟姊妹、同学同事,都要懂得送礼,请客、送礼。请客当然不是常常有的,一年至少要有一次,亲朋好友有一次聚会,这感情才会好。早年在台湾,我们抗战期间的同学在台湾还不少,都有一百多人,将近两百人。我们每年举行一次,就是校庆校友会,大家聚集在一起,一年一次。我们有校长、老师,同学们见见面、叙叙旧。同班同学,这个非常亲密了,有十几个人。同班同学怎么样?我们每个月聚会一次,轮流作东,这个关系比自己亲兄弟都好。常常见面,生活状况彼此都了解,互助合作,有困难时候大家互相帮忙。

  以后,我就把这个四摄法用在团结宗教,搞得很成功。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把新加坡九个宗教团结成一家人,像兄弟姊妹一样。新加坡有个部长曾士生先生,他问我:你用什么方法把宗教团结起来?我说:释迦牟尼佛教我的方法。他说:佛教给你什么方法?四摄法。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把四摄法介绍给他。四摄法,今天化解冲突,真正要恢复世界安定和平,你懂得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去做外交,无往而不利。所以曾士生称我是个特殊外交家,这个宗教很不容易搞的,有办法团结。佛法无边,用这个方法,就要懂得运用。破费不多,非常有限,能够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

  再说到佛法里面就更需要、更重要了。我刚刚到新加坡的时候,新加坡还有位老法师,也是老朋友,演培法师,他大我十岁。我初学佛的时候听他讲经,他那时候是善导寺的住持,他讲经我们一定都会去听。他是从台湾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二十多年。我去的时候,这是老朋友见面,非常欢喜。他看到我的法缘非常殊胜,听众多。他有一天在一个素菜馆,「灵芝」,请我吃饭。吃饭,好像就是三、四个人,他问我:净土法门法师,你知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请你吃饭?我说:我不知道,要请老法师指教。他说:你的法缘很盛,你能不能教教我?我说:这个不敢当。教,不敢当。老法师,这是我们前辈,问了(谈到)这个问题,说为什么会法缘殊胜?我就跟他讲,布施。

  我每到一个地方去弘法,没有去之前,结缘的这些经书、法物很多,跟大众结缘。到马来西亚去讲经两天,好像送去这些法物五吨,那边听众是不少,一万多人。这些年来,参加很多国际和平会议也不例外,我赠送的礼物非常之多,这别人没有的。每位来参加法会的都带一大袋子礼物回去,布施。这财是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这几年来,我们居然有能力赠送《大藏经》,这是在从前连作梦都没想到。现在我们想想,这么多年来,赠送一般的法宝,没有法子统计。单单讲《大藏经》,已经送了六千五百套以上,大概将近七千套。我们现在准备再继续印四千套,想超过一万套。这是跟十方道场结法缘。其它的法师,真的,四众供养多半用在建筑上,建寺庙、建道场。我一生没有寺庙、没有道场,所以四众供养全都布施掉了,这是我学印光法师。

  印祖一生没建寺庙,这四众供养,他搞了一个印刷厂,在苏州报国寺,叫弘化社。就是印刷厂,佛经流通处,印送佛经、善书,就做这一桩事情,给我们做榜样。他印的东西,版本的选择,校对的精确,很少错字,版面大方,叫你看到很舒服。我们很喜欢弘化社的版本,在现代讲,可以称为善本书,给我很大的启示。怎么知道老人一生就干这一桩事情?大概印祖一生公开办活动只办过一次,「上海护国息灾法会」,一共是八天。他老人家一生搞活动大概就一次,这个法会有记录,他老人家讲开示的时候有记录,我看过。头一天,他在讲演当中有个报告,那时候国内有灾难,他特地从印经的经费里面(款项里面)拨三千大洋赈灾。那时候钱很值钱,三千银元去赈灾。从这个举动我们才晓得,他没有做别的事情,专门印经,赈灾是从印经款项里面拨出去的,这都是少有的。所以老人家一生从事于弘法的事业。

  我到香港来讲经,一九七七年,今年二00七年,三十年整,我就住在界限街倓虚法师的图书馆,就是「中华佛教图书馆」,是倓老建的。图书馆不大,里面藏书也相当丰富,我在那里面看到很多弘化社的书,就是印祖那里出版的,给我很大的启示。我看书,一打开,我都喜欢看版权页,看它印了多少。发现他老人家对《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这三种书印得最多。三种书,我把它概略的统计了一下,大概有三百万册。我那时候非常惊讶,他印佛经没这么多。这三本都不是佛教的,《感应篇》道教的,《安士全书》里头第一个部分,分量占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了凡四训》可以算是儒家的,《安士全书》后面的两篇,《万善先资》戒杀生,劝人戒杀,《欲海回狂》劝人戒YIN,后面一小篇《西归直指》,那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很难得。《安士全书》的文字好,意思也好,印祖把它看作近代善书里面是第一部。所以他印的数量非常之多。

  我们想了很久,看到这个现象,我总想了一个多星期才懂得,他是拯救现在社会的灾难。这三样东西都是讲因果。现在这个社会,用儒来救来不及!用佛来救也来不及!佛度有缘人,不是个个都能接受的,因果大家都能接受。真正知道因缘果报,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都会好好的想想将来会有什么报应。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与其说他是弘扬佛教,不如说他是弘扬因果教育。一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净土第十三代祖,有道理。在这个时节因缘之下,如果舍弃净土法门,修其它的法门很难成就。这是印祖给我们的启示,一生所有一切供养,不做别的用,全部印经布施。我看到这个现象才跟着学。所以我一生,大家对我的供养也全部都印经,印经、印善书、印佛像,跟全世界的人民广结善缘,所以法缘殊胜就这么来的。这就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四众同修对我财布施,我对大家法布施;也把大家对我的布施延伸,因为法大家都有分,到处都法缘殊胜。所以我跟演培法师讲,法缘殊胜是这么来的,要广结法缘。

  现在,这些年来,我每次回澳洲一定经过新加坡,会在新加坡至少住一个晚上。我一定会把九大宗教通知他们,我请他们吃饭。所以我们一年至少有二、三次聚会。我们各个宗教真的是一家,这是我们要懂得做的。所以多请客、多送礼,我对布施是这么解释的,要认真去做。

  第二个「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那就错了,是真正爱护对方。爱护对方的言语有的时候很难听,所谓是「良药苦口」,真正对你有利益,也就是说劝勉一切同学。我们每天跟大家在一起学习经教,全是爱语,决定对大家都有利益,对社会有利益。今天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我们每天在学习的,对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是决定有利益的。言语里面一定懂得尽量要避免冲突,要避免争论,引起争论就不好;除非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你还能婉转,如何能够说服对方把这个事情摆平,这要智慧,要有深广的观察力。我们常讲的尊重、敬爱、关怀、照顾,离不开言语,这是真正的爱语。所以不能不懂得,而且要善于运用。

  第三个是「利行」。行是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决定对对方是有利益的。在家庭里面对家庭有利益,在公司行号里头一定对公司行号有利益,对社会有利益,对国家有利益,对世界有利益,那么你的事业就无往而不利。我们所看到、所接触到的富贵人家很多。早年讲经我常讲,譬如财富,你有财富是福报,财富怎样去用它是智慧。如果有智慧,一文钱可以抵得一万钱来运用,中国人所谓「一本万利」,那是说他一文钱能做一万钱的事业,这个要智慧。所以用钱是智慧,有钱是福报。如果有钱没有智慧,他不会用,不会用就免不了要造业。所以这钱财不是个好事情。造极重罪业的人往往都是富贵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想造极重的罪业,他没有能力,他也没有机会,这不能不知道。

  一切事业里头,哪种事业是最殊胜的?我们刚才讲一本万利,积极大的功德,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给诸位说,就是教育。教育里面,什么样的教育叫正教?现在这教育事业大家做得很多,你得要好好去想想。教育,真正利益自己、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世界。今天世界动乱、混乱,用什么样方法才能帮助它恢复正常?教育。教育办得这么多,现在世界搞得这么乱,那你就要想想,教育里面是什么教育最重要?圣贤教育,才管事!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讲到最后的是宗教教育,这个重要。所以释迦牟尼佛身为王子,不要做国王,他去搞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搞一辈子,乐此不疲,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真正是绝顶聪明!这个世间行业,哪个行业最殊胜?释迦牟尼佛选什么行业?选多元文化的教学,这一点诸位必须要认识。

  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宗教?不是!现在把它变成宗教,释迦牟尼佛有知,他是天天流眼泪,太冤枉他、太委屈他了,对他不认识。你看他十九岁舍弃家庭、舍弃王位出去学习,我们中国过去讲参学,现在人讲游学,去亲近这些有德行、有学问的大德们。他是广学多闻,当时印度这些宗教学派里面的高人都亲近过。学了十二年,也等于像现在的大学研究所毕业。十二年所学习的他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什么根本问题?生老病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大问题;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佛讲的八苦,这问题没有解决。第二个大问题,这宇宙是从哪来的?印度人那个时候对六道非常清楚,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问六道的状况,大家都清楚;什么原因有六道?为什么有六道?没有人知道。第三个,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更没有人知道了。所以他十二年学到之后,他认为这个不究竟。

  这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底下,坐下来想想,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这一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放下什么?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全抛弃,心开意解,疑问全解决了。所以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如来是自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他那个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证得了。这给我们做示现,让我们在这个地方明白、懂得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所有一切学术都叫世间法;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所有一切皆是出世间法。这我们懂得了。所以重要的,放下。布施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才是最完美的。

  人与人之间往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把自己的利益能够真正放下,那你跟人相处最完美。如果不肯放下,就跟别人要发生冲突,利益冲突!所以释迦牟尼佛真做得彻底,他生活所需就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跟任何人没有利益冲突,跟任何人没有对立。你看,这多自在!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利他的,不是自利的,所以没有一个人不尊重他,没有一个人不爱他。这是什么?自然得到的回报。

  凡夫最大的过失、错误就是处处为自己想。或者是也能为别人想,但是为自己想的多,为别人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还是里头有自己。不像佛菩萨,没有自己,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全是为众生,全是为别人,没有一点私心。所以他对于一切人事物他看得清楚,没有私心。私心是蒙蔽、是障碍,他没有,叫真实智慧。有私心,智慧就没有了,私心里面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他老人家一生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你要想成就真实智慧,你要想成就跟一切众生相处得到大圆满,就向他学习,你就得到了。

  还有人不认识佛的、不了解佛的,也认为他有自私自利,把他看错了,他怎么办?这不要紧,没有关系,没有丝毫影响。这个道理,不但佛懂得,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懂得的人也不少,所以中国古德教诲里面有两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夫有执着,凡夫有分别,凡夫眼睛里面看佛菩萨也是凡夫,这是理所当然的,一点都不奇怪。可是佛眼睛里面看凡夫都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看他怎么会有障碍?没有障碍。凡夫不认识佛菩萨,佛菩萨认识凡夫。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堕落成这个样子,什么样因缘,他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教不教你?教。问题在哪里?你能不能接受,你相不相信,那是在自己。这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

  什么人无缘?他没听懂,他不相信,他不肯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那叫无缘之人。不是他不慈悲,不是他不关怀你,不是他不照顾你,不是他不帮助你,是你不接受。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听到这个话不服,我相信!我接受!为什么我还这样子?你那个信不是真信,你的接受没有真接受,你所修行的是做表面功夫。真诚清净平等觉你没有,那是你的真心。起心动念,自利没有彻底放下,这个障什么?障的是看经看不懂、听经听不明,修行不彻底。所以你里头有怀疑、有夹杂、有间断,这就是没效果。真正能听懂的、听明白的,依教奉行的,给诸位说,绝对不是一生的事情,过去世已经修了好几生、好几世,连续起来你才有这个成绩。

  悟达国师的故事很多人晓得,《慈悲三昧水忏》的因缘。十世高僧,他那一生的成就是过去十世,很不容易。十世都没有失人身,死了以后又到人道来,又投胎,长大又出家。十世都出家,都在那里学习经教,累积的聪明智慧,第十世成为国师。可不是一世修的,生生世世都认真努力修行,才能契入境界。还是习气还没有断,出了事情。皇帝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他起了傲慢心。这个傲慢心生起来,护法神离开,冤亲债主找到身上来,得一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迦诺迦尊者,这是阿罗汉,给他调解的,化解了,《慈悲三昧水忏》的因缘。都要搞清楚、搞明白,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决定是自害的,对自己绝对没有利益,这是世间人迷了,他不懂。真正要想自利,你起心动念都替别人着想,你无往而不利。

  最后这一条讲「同事」。同事本来是菩萨摄受众生,跟众生同事。但是我们不是再来人,我们是凡夫,这一条我们怎么学?我们跟佛同事,跟菩萨同事,跟祖师大德同事,那就正确,不能跟凡夫同事。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是跟凡夫同事,关系才密切,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才能够成就圆满的教化,没有一个众生不欢喜,没有一个众生不愿意接受。佛教化众生决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生生世世。所以你不要着急,这一生不成功,佛不舍弃你,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你今天有这个缘,来生佛还跟着你,不管你到哪一道,他都会照顾你。佛的恩德太大,超过父母,这是真的。这讲四摄,要学会。四摄就是善巧方便,是戒定慧的灵活运用,运用在这四条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24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26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