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62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二卷)  2007/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原本是学佛答问,许多同学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就是念佛要怎样念法?刚刚《华严经》里面也提到这个问题,我想许多同修朝暮课诵都念《弥陀经》,世尊在《弥陀经》中两次宣说,极乐国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变化成众鸟说法,听了之后,「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是有情说法;又告诉我们,「风吹宝树,出微妙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无情说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此地就晓得,他们用什么功?他们都用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宝,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我们这个世间往往被大众疏忽,也不知道怎么修法?念佛法门虽然很普遍,怎么念法,懂得的人并不多。

  现在在《华严经》里面,「爱乐光照中」,我们又读到,「又令众生乐佛乐法乐僧」,这个乐是欢喜、喜爱;「普使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宝;「及示发心功德行。令于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由此可知,念佛功德确实不可思议,能够在一法、一念中,一念是念佛,一法是任何一个法门。那个一念也不例外,最重要关键字眼就是一,不能二。二就把这个法掺杂,不灵了。所以这个关键的字眼一定要清楚,「一念」。

  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都是一念。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教我们念佛的方法,他说的这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我们平常眼往色上跑,耳往声上跑,好看的多看,好听的多听。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把眼收回来,不要看外面;耳也收回来,不要听外面,这样子你就一心。六根不接触外面境界,初学的人要用这个功夫。功夫到家了,什么叫到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也不受影响,那叫功夫到家。我们功夫不到家的时候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自己要知道。如果还会被外面境界影响,那你就要远离外面境界。

  过去初学佛的人到哪里去修?道场都建筑在深山里面,佛经里面称为「阿兰若」,阿是无,兰若就是音声,就是他居住的地方听不到杂音,叫兰若。一般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距离农村人家三里路以上,大概距离三里路以上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农民家里养的牛,牛叫的声音很大,牛叫听不到,这个地方就很安静,称为兰若。在那个地方修行养道,这是初学。真的定下来了,去试验试验,走到农村里面看看干不干扰?如果还受影响,赶快回来。什么时候到农村里面去不受干扰,农村可以不受干扰再到都市看看,都市看看还会干扰,不行,考试不及格,赶快再回来。到都市、到花花世界都不动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一念。

  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本事?没有这个本事,你自己要知道方便法。现在在都市里面我们想要找个寂静地方找不到,那要福报。我们在农村找一个地方都找不到。在都市里面只好怎么样?电视不能看,肯定会干扰;收音机不要听,报纸也不要看,杂志也不要看,尽量把这个东西统统摒弃掉,关起门来好好的读经、念佛。读经,一法,学一部经;念佛,一念。真正哪一天到了一,你要晓得一是真心,二是妄心。所以念佛要一念,都摄六根,意思我们懂了。

  净念相继。净是清净,清净里面没有染污、没有夹杂;夹杂,不清净,染污,不清净。那个净,净念就是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到三昧现前,最低的功夫叫成片。你心里只有佛,除佛之外,什么也没有,这一念。一念这个时候就通达,《楞严经》上讲「净极光通达」。通达是什么样情形?通达是法法都通,这经上讲的「悉解无量诸法门」。世出世间法你都通,别人向你请教,没有不知道的;没有人问你的时候,你什么也不知道,真的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别人问你你都知道?这个三昧跟真心相应、跟法性相应,而宇宙之间一切诸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能跟性识相应,哪有不明了的道理!这也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才晓得一心、一法之可贵,决定不能杂,杂就坏了。

  世间可以说自古至今,许多人修行修一辈子,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努力,很多勇猛精进,一生不开悟。原因是什么?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给我们做示现,他十九岁出去学,学到三十岁,不能说学得不多,不能说学得不杂,他表现上跟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求知一样的来给我们看。学了十二年之后,他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弃,全部舍掉,这样就入定。如果夹杂、染污,你就入不了定。可见得他统统放下他才得定,清净心现前,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他成佛了,放下就成佛。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示现用意非常之深,教给我们,可不可以学?可以学;可不可以不学?也可以不学,学不学关系不大,重要是放下。

  佛示现学了十二年,放下了;六祖惠能在中国示现,没有学过,放下。学了,放下,跟没有学,放下,境界相同,没有两样,这我们要懂得。所以一法一心,这是通一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念佛法门都不例外,这是总的指导原则,总的指导纲领。佛说得很清楚,信的人不多,还是要广学多闻,有没有道理?也有道理,为什么有道理?他没有办法做到一心一法,他只好广学多闻,多学一点佛学常识,为什么?开不了悟。所以唯有上上根人他能接受,上上根人他能相信,他不怀疑,他遵照佛陀的指示,他的路就走通了。

  「如是真实教诲,遍见大乘诸经」。佛这个开示,大乘教里头我们常常看到。从这里面我们体会到,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佛念众生,真慈无尽,于兹可见」。你能体会到这个地方,你才晓得佛恩的广大,佛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私心、没有偏爱,普遍的加持,无时无处而不加持,我们众生不知道,完全没有觉察到,这叫什么?这叫迷。

  三宝怎么念法?我们利用这个时间为同学们略说,「念三宝大意,亦以此供养现前十方大众」。先说佛,「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佛是本觉、本善、法性、自性」,这个佛也称如来。这什么意思?是本觉的意思,是本善的意思,是法性的意思,是自性的意思,所以佛不是外人,是自己。你看《华严经》里面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拥有本觉,你拥有本善;中国童蒙教学《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佛,本性本觉是佛,在《华严经》里面称法性,一般大乘经里面佛常常讲的自性。

  六祖惠能开悟了,什么开悟?妄想、分别、执着一剎那之间全放下了,全放下就成佛。给诸位说,全放下了,十法界就没有了。我们看他住在十法界里面,他不是,他在一真法界,境界完全不相同,他就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我们一念不觉就变成凡夫,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所以境随心转,这是真实的,是事实真相,决定不是虚妄的,外面境界是随心转。如果你能够把执着放下,你就成阿罗汉。这个阿罗汉是自性罗汉,你本来是罗汉。阿罗汉的境界是四圣法界,六道没有了。虽然阿罗汉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排排坐、手牵手,他在四圣法界,我在六道轮回,不一样,两个境界。我们跟六祖在一起、跟世尊在一起,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六道。我们看佛也是像凡夫一样,佛看我们是真佛,这绝对不相同。佛看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所以你要问你什么时候成佛?你什么时候成菩萨?不要问别人,哪一天发现你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那恭喜你,你成菩萨了。菩萨眼睛里面看都是菩萨,凡夫看到佛菩萨也是凡夫,境随心转。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现前的一桩大事,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严重染污,佛在经教里常讲五浊恶世,现在可以说浊恶到了极处,到了饱和点。有没有法子挽救?你要晓得境随心转,你就懂得挽救之道,只要人心一回头;人心都能够回归到清净,这个世界马上就变成极乐世界,马上就变成四圣法界,这决不是假的。我们看到现在灾难这么严重,我们不能帮助别人转,至少自己要会转。你学佛真管用,你这个佛法真的得利益了。不能说这是众生的共业,我跟他们有共业,共业里面有不共业,外面共业,里面不共业,外面决定受里面的影响,里面是能转,外面是所转。

  所以个人修清净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比什么都重要。说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就是本觉、就是本善。本觉本善是自己的真心,迷失了真心就变成妄心,妄心怎么样?妄心不觉不善。不觉不善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叫一念不觉。所以你要肯定自己,这在佛法里面叫信心。信心头一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你才能修成佛;不相信自己是佛,怎么修也成不了佛。而且修怎么样?怎么样修,功夫不得力。所以首先要肯定我本来是佛,我这个功夫才能得力。

  这是佛跟其它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其它宗教是先信他,信上帝,然后再信自己;佛法不是,先信自己,再信释迦、再信弥陀,那是在第二位,他们可以帮助我。如果头一个不信自己,帮不上,诸佛如来想帮都帮不上。所以什么叫有缘人?能够深信自己是佛的人叫有缘人。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佛,佛菩萨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没有缘。没有缘,佛也不会舍弃你,总是常常旁敲侧击来帮助你觉悟过来。什么叫觉悟过来?哪一天相信我本来是佛,你就真的觉悟。诸佛菩萨欢喜,为什么?帮得上忙,你能接受了。

  本来是佛,那你一定要肯定六祖大师开悟说的几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有没有被染污?没有,现在有没有被染污?没有,那个染污是什么?染污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不是自己。像我们用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做的比喻,黄色的比喻妄想,蓝色的比喻分别,红色比喻执着,这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佛在经上常常讲,三种烦恼统统具足,这个人叫凡夫。三种烦恼障碍着我,我看不到外面,外面人也看不到我,跟瞎子一样。你仔细再看看,这个东西,我们把我们的眼睛比喻作法性、比喻作佛性,你说它有没有障碍我?没有,有没有障碍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法相,森罗万象,也没有障碍,你才晓得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

  这是我们用这个东西,有相的时候你看到;实际上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形相,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它是个什么东西?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一个错误抽象的概念。你能够一下晓得这错误,马上就放下,放下就本来是佛。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做示现,他放下;惠能大师跟我们做示现,放下了,做样子给我们看。你看学,释迦牟尼佛先学,学了,放下;惠能大师不学,不学也放下,学跟不学没关系。悉解无量诸法门,这相同。释迦牟尼佛什么法门都通达,惠能什么法门也通达,他为什么会通达?因为自性能生万法,这么个道理。所以真正用功,佛法里真正用功,不是在念多少佛号、念多少声,不是磕多少大头,也不是读多少经典,完全是放下,这真正用功。

  佛教给我们中下根人,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先把执着放下。执着没有了,还有妄想分别。这虽然遮住,就像戴太阳眼镜一样,我们对外面境界看得很清楚,加上这个确实看不见,这个拿掉,清楚多了,像戴一付墨镜,太阳眼镜,这是阿罗汉。如果再把分别放下,那就更清楚,这样几乎我们都没有障碍,外面可以看到我,我也能看到外面,这是菩萨,菩萨还隔这么一层;再放下,本来是佛。我做了这么一个道具,显示出凡圣、迷悟,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佛法不是别的,佛法放下而已。希望你能放下,实在不能放下,执着淡一点,一年比一年执着轻,你烦恼就轻,烦恼轻,相对的智慧就长。因为智慧是本有的,就是这个东西障碍,障碍去掉,智慧就现前,智慧不是学来的,甚至于说连常识都不是学来的。

  统统放下,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你照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你要相信我们真心「本自清净」,这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出来。「本不生灭」,没有生死,你不再贪生怕死,你对于生死的恐惧完全消除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是佛法讲的大般涅盘,这是什么?这是自性涅盘,这不是修来的,本来是这样的。「本自具足」,这句话里面就是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能、如来的相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统统具足。佛说得好,这种种具足,一切具足,在佛,成佛了,没有多一点;在凡夫,甚至于堕阿鼻地狱,你也没有减少一点。

  从这比喻上你就知道是真的。在佛是什么?这东西拿掉了,对内、对外没有增减。虽然有这个障碍,于自性、于法相也没有妨碍,真的没有妨碍。所以妨碍的是错误抽象的概念,这个东西要放下。要晓得烦恼本来没有,习气本来没有,我们现在染上了,染上也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萨清清楚楚,佛眼睛里看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里看众生都是菩萨,阿罗汉眼睛当中看众生都是阿罗汉,凡夫看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凡夫。为什么?凡夫这三种统统都有,看不见,迷惑颠倒,都是凡夫。所以从示意图里头诸位细心去体会,你才晓得,慢慢的就了解事实真相,「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动摇就是妄念太多、杂念太多,这个东西消耗能量。我在早年学佛,跟李老师提到这个问题,那时候因为李老师他是日中一食,他每天吃一餐,我跟他学,我学到八个月才告诉他,我每天吃一餐,吃了八个月。他听说我吃八个月,你身体有没有什么影响?我说没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保持下去。为什么?我们色身在这个世间需求很少,你一生不要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养生需要很多的资源来滋养,你就要有求。你一点点都够了,就不需要求人,所以李老师做到。

  在这个时候,我就提出我的一个想法,向老师请教,我跟老师说,人的肉身(色身)是个机器,这个机器的运作一定需要能量,饮食就是能量的补充、能量的来源,提供这个机器的运作。可是机器有消耗能量的,有节省能量的。能量消耗,最大的消耗是在哪里?就是妄念。所以我那时体会到,一个人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妄念消耗能量太多。我跟老师说我的看法,大概能量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念上。老师对我这个看法很肯定,是正确,完全对。

  所以你看看佛陀在世,阿罗汉一个星期吃一餐饭,他心清净,他世出世间执着统统放下,他比我们一般人清净,一个星期一餐,补充能量足够了。辟支佛的清净心比阿罗汉更殊胜,辟支佛是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就是半个月他吃一餐。我是从经上这两桩事情体会到,辟支佛吃一餐这能量可以支持半个月,阿罗汉吃一餐可以支持一个星期(七天)。所以僧团里面每天出去托钵,那是示现,那是做样子,做给大家看的。如果僧团里面那些大阿罗汉每个人都是半个月去托一次钵,没有人敢接近僧团,为什么?你们都是神不是人,我们做不到。所以他必须要把层次降低,降到最低,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你看我们能吃一餐,你也可以,敢接受。如果要是真的,是以他们那个境界的话,佛法就推不动,没有人敢学,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是从本性来讲,「本无动摇」,这叫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讲「师子奋迅大定」,自性本定。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的动摇(妄念),妄念不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妄念,就是真心里面没有妄念,妄心里面有妄念。妄心是迷了,迷的时候有妄念,不觉的时候有妄念。如果是真的觉悟了,就没有妄念;换句话说,你必须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就现前。

  后面说,「能生万法」,法是法相,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的,自性能生万法,所以万法跟自己关系太密切了,这个要知道。万法与我是一体,我们现在完全不知道,把万法跟我完全分离,分离就对立,这就错误了。真正觉悟之后是一体,决定没有对立,人跟天地万物决定没有矛盾,决定没有冲突,永远是和谐的。这个要认识、要肯定,自己要承认,丝毫疑惑都没有。一切众生,天地万物,跟我是一体。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真的,事实,本来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现在心量变这么小?变这么小你才天天制造六道轮回,天天制造三恶道,到里面去受尽那些苦难。这个苦难都是冤枉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就好像做恶梦一样,你天天在制造恶梦,天天在恶梦里面去打滚,根本就没这回事情。

  所以《证道歌》上讲,「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轮回是个梦,一场梦;「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真的醒过来,六道不存在,没有六道。不但没有六道,十法界也没有,只有一真法界。可是你迷了之后,十法界、六道、三途自然就现出来,迷里头的境界不是真的,也就是这个错误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这个理跟事都非常之深,深密。所以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对于佛就不奇怪了,佛是什么?佛是自己,佛不是别人。最简单的解释,佛是本觉,佛是本善。

  佛懂得了,法是什么?「法是法性」,你要晓得,法性就是佛,法性前面讲,法性就是佛,佛是法性,「法尔如是之法则」。这个法尔就是自然,我们现在讲自然,它比自然还自然;换句话说,它本来就是这么个样子,「自然运作之规律」。「宇宙森罗万象」,「人体」,宇宙是大的环境,人体是小的环境,有「五官百骸新陈代谢,法尔如是」。这个大宇宙,你一下想不通,你觉得非常神秘,不可思议,你先仔细观察你的身体,因为这个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你在这里面细心去观察。实在讲我们是很不容易观察到,为什么?新陈代谢,剎那不同。我们前一个小时到这个讲堂来,在这里坐了一个小时,前一个小时我们的身体跟现在(一个小时之后)不是一样,不知道换了多少!佛要不在经上讲这个真相,我们哪里会知道?懵懵懂懂,不知不觉。

  佛怎么说?《仁王般若经》上讲,那还不是究竟讲法,方便说法,这方便说法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佛讲一弹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们弹指弹得快的话,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二百四十,二百四十分之一秒叫一剎那。一剎那里面有九百生灭,那我们就是用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们这个身体新陈代谢的生灭,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我们都以为是真的。

  这是我们从看电影,电影比较简单,你很容易觉察到。你看电影,看电影的银幕,放映出来的银幕,你看不出来,你以为好像很逼真。如果你到放映机那个地方一看,你就晓得全是假的。那个放映机的镜头打开,一张幻灯片,那里照出去,再关起来,又换一张,再打开,又换一张,一秒钟换二十四张,一秒钟换二十四个生灭,你在银幕上已经没有办法辨别它是假的。现在告诉你一秒钟里面,放映机放多少影片?一秒钟放二十一万六千张的幻灯片,你怎么知道是假的?所以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金刚经》上讲的话一点没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所以我读《大般若经》,读完之后,我写了十二个字,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也包括我们现前身体,身体上五官百骸,一切法,真的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再仔细去观察,这是什么?法尔如是。为什么?一切动物都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都有头、有手足,为什么要这样的?没有理由。为什么这个大地是个球在空中运行,为什么?为什么它有山?为什么它有河?为什么它有树?佛给我们讲法尔如是,这个法尔是无量因缘,法尔如是。

  什么时候你才真正能够搞清楚、搞明白?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行了。放下之后,你清楚明白了,你也说不出。你跟释迦一样,你要告诉人,也会跟释迦一样,法尔如是。所以这个事情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彻底究竟明了,说不出。为什么说不出?老子讲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大宇宙跟小宇宙是同样的复杂、同样的奥秘,佛经上讲深密,同样的深。

  佛菩萨教给我们,这是道,宇宙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这是道。随顺道就叫做德,随顺就是德,我们今天讲道德。道德是什么?道德里头最重要是随顺大自然,决定不能跟大自然相违背。跟大自然相违背灾难就来。你个人跟大自然相违背,你的疾病就来,你就会生病;严重,那就是你寿命完了。在环境里面,这大自然的环境,这个生态,如果我们随顺,这自然环境是美好的;如果你要想改变它,自然灾害就产生。自然灾害就是地球生病了,地球生病就有水灾、火灾、地震、飓风,这都是地球生病。地球怎么病的?是人把自然环境改变。就像我们身体一样,身体,父母生下来,那完全是法尔如是,你偏偏要去改变它,那你是自找麻烦。

  改变最明显的,现在是整容,整容就是破坏自我的自然生态。我过去在澳洲,澳洲有个义工,不长的时间,在澳洲精舍里面做义工,做厨房工作。常常我看到她愁眉苦脸,痛苦不堪,问她怎么回事情?鼻子难过,为什么?她说十几年前,大概也将近二十年,她做过鼻子整容产生的副作用,苦不堪言。父母生下来这是自然的,你要想改变它的话,你就要麻烦了。决定不能破坏自然环境,这个道理你要懂。我们看到街上很多整容的医生,那叫破坏自然(这自然生态),都给你带来麻烦,这都是不懂得,不明道德。

  我们再讲到现前,哪些是自然的法则?「五伦五常」。五伦是道,父子这是天然的,这是自然,法尔如是,不是哪个人创造、哪个人发明、哪个人制作的,不是。君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都是自然的。所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道。父子有亲,亲就是德;君臣有义,义就是德,你随顺自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叫德。你随顺,你会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你要是违背,灾难就来了,你的烦恼痛苦就来了。你随顺里面有安乐,不随顺里面有痛苦。所以教育从这个地方产生。

  五常,常道,仁、义、礼、智、信,这是完全随顺大自然。仁是仁爱,我们从自己小宇宙里面去观察,仁是仁爱,你们有没有看到眼睛嫉妒耳朵,有没有?耳朵跟鼻子对立,有没有?鼻子跟嘴巴矛盾,有没有?没有。实在讲眼睛也希望眼睛第一,也希望耳朵第一,也希望鼻子第一,也希望嘴巴第一。为什么?样样都是第一,身体健康;哪一个要摆在第二、第三,那个地方出了毛病。这是仁,这是义。礼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虚,自己忍让。牙齿不小心咬到舌头,你看舌头有没有忍让?决定没有报复,决定没有怨恨,这是礼,这是智。所以从小的一身里面,你就能看到身体这个五官百骸,它们的相处,确实都在仁义礼智信中。所以它跟外面大宇宙真的没有两样。我们能把这些道理,能把这些原理原则,运用在生活,运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叫和睦相处。所以说五伦五常,八德十二目。八德在中国是两个讲法,古时讲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代人有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把这两种讲法合起来,里面有四个重复的,去掉四个重复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目。这十二个字是德,是随顺大自然,是随顺道。

  在佛法里面,「三福三学」。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你看你这么做,你有福;如果你做不到,你没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大家讲,第一福我没有,第二福我有了,我已经受了三皈。假的,跟上楼一样,第一层没有,你哪来的第二层?你得有第一层才有第二层,第二一定包括第一,第一不包括第二。从这个地方你能细细去反省,你的三皈五戒是真的、是假的?再往上面一层,「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劝进行者」,那是最高的一层。前面两层没有,上层也没有!你那个发菩提心是口头里发的,有口无心,不是真的。

  所以佛法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什么都得不到。你拼命苦学,我们现在人讲的,你是搞佛学,你不是学佛。学佛要有三福的基础,你才能学佛;没有三福,你所搞的是佛学,把佛学经典当作一门世间学术来研究,搞这个。搞这个你成不了佛,搞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提升你自己的境界。从前李老师常讲,你还是受业力支配,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搞佛学。学佛就有受用,学佛确实能提升你自己境界,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佛学不行,佛学不能改造命运,学佛能改造命运,不一样。三学是戒定慧。

  「四摄四悉」,最近我们都讲过,在《华严经》上讲得非常详细。境界之广,义理之深,《华严》上看到了。这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性德,特别是处事待人接物。四摄四悉,四悉就是四种普遍的布施,应用在家庭,那个家庭真幸福,幸福美满的家庭;应用在团体,这个团体是值得人尊敬的一个组织,值得人效法,值得大众向你学习,为什么?你是一个和合的僧团。「六度十愿」,十愿是普贤菩萨十愿。这是我们举几个例子,「皆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从哪里学起?要从这些地方学起。信心从佛那里建立,肯定本来是佛。我们如何能够回到本来是佛的境界?那一定要靠法。法是方法,法是轨道,所以法有轨则的意思,是轨道,是原理原则。你一定循着这个轨道去走,你才能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

  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太和、中和、保和,六和敬」,所以僧叫和合僧。为什么叫和合僧?僧是团体的意思,四个人在一起共同活动,这个团体就叫僧团。如果你一个小家庭,夫妇有个子女,四个人,四个人能够依照六和敬去做,你这个家庭就是僧团,家和万事兴。太和,宇宙的和谐;中和,没有一丝毫偏心的和谐,中是不偏不邪;保和,永远保持,真的是和为贵。中国历代帝王以和治天下,你们到北京去观光旅游,你看看故宫,故宫三个最重要的建筑物,从前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殿堂,世间人叫金銮殿,它不是金銮殿,你去看它的匾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个名字是从《易经》里面来的,最大的大殿,太和殿,太和是宇宙和谐,中和是万物和谐,保和是提醒你,我们自己如何能够与天地、与万物和睦相处。你看看用这三个和来命名,这三个大殿,这个意思多深!时时刻刻提醒王公大臣,上自帝王,下至贩夫走卒,统统包含在其中。僧是这个意思。

  修六和敬,六和敬头一个,见和同解,见和同解怎么修法?佛法很高明,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是见和同解,为什么?性德现前。这见解不同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着,每个人不一样。放下不都一样了吗?而不是佛说我的见解是正确的,你们凡夫见解是不正确的,一定你们要放下你们的执着,要依我的,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这个说法凡夫不服。佛说我们大家把见解统统放下,不就没事了吗?真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从哪里放下?先从执着,一切事都不执着,六和就现前。所以这个和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见解。今天社会的动乱,恐怖在这世界上蔓延,冲突不断,什么原因?见解不同。见解是什么?是每个人虚幻的执着,不是真的。真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些见解,真心是一心,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有念皆妄。起一个念头,那叫无明,那就妄念起来。佛这个教法没有一个人不服。佛先做到,佛没有妄念,菩萨没有分别,阿罗汉没有执着,所以能做到。

  戒和同修,戒是生活规范,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十善业,统统做到,我们今天十善业还太高,做不到,那再往下去追,下面还有,有《感应篇》、有《弟子规》,所以《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就是戒和同修。《弟子规》做到了,要提升,要学《感应篇》,要学十善业。能够有这个基础,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你真有把握。品位虽然不高,不要紧,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平等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它平等的;不像十方诸佛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西方世界是平等的,所以真的是像《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西方净土无比殊胜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

  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我们如果真正能做到《弟子规》,你就会知道你这个团体和睦,以这个为戒律。《弟子规》总共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你要做到的时候,协会能做到,协会就是诸佛护念的僧团,就是龙天善神拥护的僧团。这个地方有这么一个僧团出现,这个地区的灾难就没有了,不但救自己,你救多少众生!我们在此地要跟一个人不和,你就晓得,你造多重的罪业。不但自己不能免除自己的灾难,你还让这一个地区众生都受灾难。我说的话都是真话,一丝毫没有夸大。所以为自己消灾免难,为这个地区化解灾难,不能不做!你不能做到,是你迷惑颠倒。没有闻法的地方,迷惑颠倒还可以;我们这里天天讲经,天天劝,你要有本事,什么本事?你能做到听而不闻,没听进去,老毛病、老习气还是照常,这个罪业深。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天天反省,天天检点,天天改过,天天自新,这叫戒和同修。

  下面的好懂,身同住,口无诤。口业是最容易犯的,大乘教里面佛常教给我们,「守口如瓶」。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法身活就是成佛。所以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尤其是现前这个世间灾难很多,有同学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来给我看,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灾难,水灾、旱灾、地震、风灾,这些灾难全都是共业所感。共业里面你要把它归纳起来,找出它总的根源,说实在话就是不和,所以才有无量无边的行业。这个事情从哪里做起?从我做起,你不要指望别人。指望别人永远失望,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像西方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肯定会现前。

  在佛法,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当中,都不向外,都向内,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过失不在外面,在我自己。认真反省,发现自己过失那就叫开悟,这个人觉悟了。把过失改过来,这个人叫真正修行。修行是把过失改过来,知道过失是觉悟。《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觉,清净、平等、觉。不知道自己过失是迷,迷,你不会改,觉就改了。觉而不改,你觉得不够深度。如果真正觉悟,哪有不改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你觉了的时候还不改,不是真的,是假的,没觉悟。

  从前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佛法是知难行易。你看看六祖大师多容易,忍和尚跟他一讲,他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放下,彻底放下就成佛了,你看多容易。可是这些事实真相,这些甚深的义理,你把要它搞清楚、搞明白,一辈子都搞不清楚,都不容易。不但一辈子不行,生生世世,无量劫都搞不清楚,你说知多难。行真容易。可是你行到了,知就圆满,真是妙!彻底放下的时候知就圆满。放不下的时候,诸佛菩萨天天来教你,你都不会开智慧。为什么?你自己的障碍是自己造的,任何人没有办法把你的障碍拿掉,真的是自作自受。「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制造的,你自己要把它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别人制造的、别人找你麻烦的,不是。自己搞的,还是要自己觉悟,把它彻底放下,那就对了。

  所以我们学六和敬,最重要的就这三条,见和同解,不要有自己的意见,能够随顺别人,不要跟人家起争执;第二个就是戒和同修,一定要落实弟子规;第三个要记住,决定不跟人争论。别人无理呢?无理,你想想他妨不妨碍事?妨碍自己的事情,不要辩论;妨碍公众的事情,严重的妨碍,要说;妨碍不大,也就马虎算了,都不要说了,让他自己去觉悟。决定要记住,不跟任何人争。说话要谨慎,待人要有尊重心,要有礼貌。礼貌在哪里?《弟子规》上都具足,学《弟子规》,礼貌也学到。

  六和敬后面两条,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意是欢喜,无论在哪里,像弥勒菩萨一样,欢欢喜喜,笑面迎人。利是利养,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定是平等的。在过去僧团确实如此,方丈、住持、大和尚跟一般清众饮食一定是相同的,决定没有小灶去煮的。可是现在不一样,现在差别很大,连信徒到寺庙里来还分上中下三等,这都错误。佛法决定是平等法。你看我们供佛的菜,三个,一般的;在大的法会里面,六个,决定不超过。为什么?佛经上讲的三德六味,三个菜是跟三德相应,六个菜是六味,三德六味,不能再多,再多就过分了。所以我通常教别人在一般道场都要如法。在外国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自助餐,这菜的分量也是如此,三德六味,吃多少拿多少,很干净、很卫生。所以物质生活大家都一样,心就平了。能够守这六条,你在家里面,家里面是僧团。无论什么样的团体,因为众是团体的意思,僧是和合的团体,就是一定遵守这个六条,是一个持戒的团体,是个和睦的团体,是个平等对待的团体,这叫僧团。

  「与人和」,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信仰,像《弟子规》上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佛法里面范围更扩大,一切众生皆须爱,连蚊虫蚂蚁也须爱,不可以伤害牠们。「与地和」,地是大自然环境,决定不破坏自然环境,树木花草它的生长是自然的,你要用你的意思把它剪成什么样子,破坏它,你有没有想想它很可怜,不可以。在国外,我们的树木花草绝不修剪,不破坏它;可是那个草,每个星期割一次草,那是什么?那是外国政府规定的,我们要守法。你不割草,他就来割,割了给你收钱,收的费用很高,所以他是要保护自然景观。但是你家庭里面树木花草修不修剪他不干涉你。所以与大自然环境和睦相处,决定不破坏自然环境。

  我们学佛之后知道,自然环境里面山有山神,土有土地神,河有河神,海有海神,树木花草都有神。于是我们对待大自然没有不尊敬的,没有不爱护的,真正做到和睦相处。我们每天对大自然,用佛号供养,用诵经供养,用梵呗供养,现在方便,现在可以用录音机,再放给他们听。我们国外因为土地大,我们有很大的菜园,我们菜园里面就放这些音乐供养这些蔬菜,所以它长得特别好。我们的蔬菜没有化肥、没有农药,农夫来看到我们都非常羡慕,你们是怎么长的?我们的蔬菜是听佛号长大的,听佛教里面的音乐长的。这个事情不迷信,我们从日本江本博士的实验得到证明,它真会听,真有感应。所以总是以真诚爱心对待大自然,大自然的回报非常美好。我们敬它、爱它,它也敬我们、爱我们。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与十界众生和」,十法界众生,今天我们讲的天地鬼神,跟十法界众生也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我们尊重他们、敬爱他们、照顾他们、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他们有非常好的回报。所以宇宙之间所有众生是一家人,所有众生跟我是一体。和就乐,就快乐,「是为人生最高享受」。五十六年前,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实在讲,被他这句话,很大的摄受力,把我引入佛门。在这个之前,我对佛教有很深的误会,认为它是迷信,不能接受。对于佛法不但不接受,而且还躲得远远的,碰也不碰它,所以永远不能够知道它的真相。到方先生介绍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佛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

  方先生介绍给我,佛教是哲学;我们读了《华严经》之后,读了大乘教之后,才晓得,佛教是教育。它教些什么?它教我们伦理,教我们道德,教我们因果,教我们哲学,教我们科学,都是现在人迫切需要的东西,这里面统统都有,而且非常高明,真的是给我们带来幸福美满的人生。这种幸福美满还能够延续,生生世世,永不舍离。我们心里面有佛法僧,口里面常常称念佛法僧,努力去做到,这才是真正念三宝。所谓念,你看看中国这个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什么意思?现在的心,现在的心里面有佛法僧,有三宝,这叫念,念佛,念佛、念法、念僧。你愈念愈欢喜,这欢喜就是《华严》里面所说的,「乐佛乐法乐僧」,爱好,爱好佛、爱好法、爱好僧。

  这里我们简单做个总结,简单的讲,诸位好好记住,佛是自性,本觉本善;法是大自然本有的规则,本有的规律,自然的规律,不是人为的。我们能够遵守,这是法。一定要遵守,不遵守,什么过失毛病都来,都发生。僧是和,今天讲的和谐,与人和,与环境和,与天地鬼神和,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是僧。所以我们懂得它的意思,不能把它错解了,这就对了。

  后面有一句要紧的话,附带跟诸位做个报告,这也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迷唯一念,悟止一心」,这八个字希望同修们常常记住。什么叫迷?你起一个念头就迷了。什么叫觉?一念不生就觉。悟止,止实在讲就是放下,放下才是一心。一心里面有没有念头?没有念头。所以你要知道有念就迷。那你试试看,什么时候你能做到无念?实在讲,你那个无念还是有念,有什么念?有无念,所以你还是不能开悟。有念、无念都没有了你就开悟,这很难。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妄想、无明都障碍你的本觉,障碍你的本善。

  所以有人认为说我无念了,无想定,修无想定生无想天,以为自己真的是无念,其实什么?其实他就执着在无念上,执着在无念上叫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在第四禅,很高。就是他什么都不想,他还有个什么都不想。佛告诉我们,什么都不想也要舍掉,不能有这个念头,你才真正是无念。无念境界现前,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回归到性德。所以这个地方非常之难。

  「一念不存,归无所得,是真精进」,这都是《华严经》上说的。能生万法(法相)

  本自具足

  (如来)

  本无动摇

  无所得是自性,一念不生的时候,你的本觉本善自性就现前。这是真精进,这是「大供养」,为什么?回归自性。「恩报德酬」,我们常讲,报恩、酬德,报佛的恩,报众生的恩,酬佛生的大德。怎样才能够报恩酬德?成佛,见性,才叫真正报恩。没有见性,还不行。这就是「大自在安乐之人」,大自在安乐人是诸佛,他的名字就叫佛、就叫如来。在《华严经》里面也称之为法身菩萨、法身大士,都是说这种人。我们学佛,目标要定在这里,决定不能把目标定在名闻利养、定在求人天的福报,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跟诸位说,人间天上,大福德人,在天上做天王,在人间做皇帝、做大臣的,大富大贵,没有一个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怎么样?他的方向目标错了,他对人天富贵起了一念贪恋,于是他这个果报现前。怎么样比都比不上往生极乐世界,这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世间大富大贵,纵然在天上做到大梵天王、摩酰首罗天王,依旧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永远脱离了。那你再回来做行不行?行,再回来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天王身得度就现天王身,大自在!你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不自在。你修这么大的福报,感应,你做国王、大臣,你将来死了以后,你很短的时间把你福报都享尽,享尽之后那个恶业现前,你马上就退转。这些事情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才不会走岔路,这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61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6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