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68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八卷)  2007/6/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由于调整机器的关系,延误了一个小时。现在我们从「无方大用」第八段,「毛光照益三昧门」,四十四光,我们从第十光看起,第十「法自在光」。这段有两首偈,前面一首我们学过了,我们从第二偈看起。先将经文念一遍:

  【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首是讲「法自在」的因行。四十四种光,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是略举几个例子。毛光,毛是身毛,就是我们说的全身放光。这个光照的利益无量无边,说不尽,世尊为我们举几个例子,略说四十四种。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也能感受,但是说不出这么多,即使此地讲的四十四种利益,我们都说不出来。全身放光是佛法说的,在中国,中国有气功,练功气的讲气,西方人讲磁场,都是一个意思,说的名称不一样,是一桩事情。我们接触到佛的磁场,接触到佛的气分,当然有感受。实在讲我们在平常遇到一位真正有修持、有德行的人,他的磁场不一样。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很喜欢亲近章嘉大师,什么原因?他的磁场非常好。就是一句话不说,我们也愿意在他小厅里面多坐几分钟,感受那种安详、慈悲,这我们能感受得到的。可是这么多的利益,我们不看《华严经》完全不知道,看《华严经》才晓得那个气分里头无量无边的利益。愈是心细的人感触愈明显,细心的人是什么人?当然境界愈高愈不相同。

  「法自在光」我们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因为这一条在大乘教里面有许多种说法,《华严经》里面有两种光,那是略说,从纲领上讲,细说有十种光,前面我们都曾经读过。十种说,实在话还是略说,真的跟你讲,说不尽。它的利益也是没有边际,能化解我们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除掉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智慧就现前。所以经文上有「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这都是真的,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所以佛在经上一再的提醒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在因上怎么修法自在光?今天这首偈就是告诉我们,你要想成就法自在光,在现前的因地,你就要知道怎么修行。首先『恭敬供养持法者』,持法者,简单的讲即依教修行的人。在过去,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跟着佛出家的这些弟子们,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常随弟子,他们就是依教修行人的代表。这些人我们现在知道全是佛菩萨示现的,像唱戏一样,世尊是在舞台上唱主角,他们是唱配角。因地里面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个示现非常重要,为什么?给当时、给后世人做榜样、做模范。

  依教修行这个话说起来容易,里面真正的含义太深,知道的人就不多。祖师大德们常常提醒我们,礼要是没有了,大家不讲礼,儒就没有了;儒没有了,中国传统的教诲就没有了。所以儒,孔孟是代表,继承中国五千年的道统。在孔子那个时候说是二千五百年,从黄帝到孔子二千五百年,孔子到我们现在又是二千五百年。中国道统是什么?道统是伦理、道德的教育,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称之为礼,用这个字来做代表。五伦是道,五千年老祖宗教导我们的那是道!五伦是从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这是天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人创造发明的,天然的。就是大自然的规则、大自然运行的秩序,称之为道;与道相应的思想、言行,称之为德。道德的原点就是父子有亲,这叫天伦,父子的亲爱没有条件。父母对于子女之爱,子女对父母之爱,在什么时候你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在婴儿三、四个月的时候最明显。婴儿在三、四个月的时候,他不会说话,你可不能轻视他,告诉你他很懂事,他已经非常认真在学习。你仔细观察他对父母那种表情,那是天真的、亲爱的流露,而父母对他也是真爱的流露,没有任何条件的,父子有亲。

  中国教育也从这儿兴起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目的,就是这种亲爱,从自性流露的、自然的,如何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变,这是教育目的。永远保持不变,这叫孝。第二个目的,是把这种爱扩大,爱你的家庭、爱你的家族、爱你的邻里乡党、爱你的社会,爱国家、爱众生、爱宇宙,把它一层一层扩大,给诸位说,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所以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仁爱的教育。儒家到孔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代表、继承了仁爱的教育。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仁义礼智信叫五常,五常扩展到社会就变成八德。八德在中国有两个说法,里面有四个重复的,除掉重复的,有十二个纲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中国儒家的精神,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所以,儒代表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

  以后有道家,道实在讲以老庄为代表,他着重在养生,延年益寿。用什么方法?懂得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以后佛到中国来,佛的说法基本上跟儒、跟道完全融合。中国传统讲孝悌忠信,佛法到中国也是跟你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跟儒完全相应,后面两句跟道又相应。所以,儒释道就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第一个就是要恭敬,你看佛门忏仪里面,拜忏的仪规里面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一心恭敬」。再看道、看儒也不例外,儒家《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第一句话,《礼记》一开端头一句话。人与人怎样相亲相爱,怎样和睦相处?就从恭敬上,你说这多重要。

  现在人为什么恭敬没有了?恭敬的反面是傲慢。所以儒家基本的教育《弟子规》,教童蒙的、教婴儿的,头一个教他什么?谦虚。佛讲得更彻底,佛教人谦卑,中国的礼也讲谦卑,礼的精神是什么?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而尊重别人,这是礼的骨干、礼的精髓,尊人自然恭敬就流露出来。所以不能不学恭敬,儒释道三家都是这样讲。不但儒释道,连外国这些大的宗教,没有一个不讲谦卑。我讲过天主教的《玫瑰经》,《玫瑰经》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它摆在第一条。那你就晓得,你要想得法自在,于法自在,你先学谦卑,先学着尊敬别人、尊重别人。这个我常常说,一定要学!认真努力去学。把自己贡高傲慢的习气放下,重己轻人的念头放下,学谦虚、学恭敬,谦虚、恭敬是自性里面的德行,性德才能往外流。把自己看得很重,瞧不起别人,带着傲慢的习气,你的德行全没有了。

  《论语》里面,孔子曾经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跟周公一样,「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已」。你再仔细观察,他傲慢、他吝啬,那就不必说了,假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夫子这句话给我们很深的警惕,我们是干真的,还是干假的?假的是外表装模作样,欺骗众生,欺骗自性。如果你真的学习,那你就学圣人、学贤人,这个难得,你将来一定是成圣成贤。在佛法里面,你成菩萨、成佛陀,得真干,都从恭敬当中学起。恭敬的代表,是真正出家修行人,佛弟子!

  现在的出家人不守戒,要不要恭敬?要不要供养?那你要懂一个道理,他现的出家相,他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就应当对他恭敬、供养。至于他如不如法是他的事情,这个我们不能看在眼里,更不能放在心里,养自己的真诚、厚道,我能成就。他如果不持戒,他不能成就,他的事情。佛门也有句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那就是不守清规、不持戒律的,他们将来要堕落;他堕落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对他尊重、供养,我是看在释迦牟尼佛的面子上,我把他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我修行的一个样子,我们一定是如理如法的修行。《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看这句话说得多好,这是什么?这是修我们自己纯净纯善的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个人是代表,哪三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是这个意思,三人。善人我要跟他学习,他的善心、善愿、善行,我有没有?我要没有,要跟他学习。恶人,恶人是给我们做反省的,他恶的心、恶的念头、恶的行为,我看到了,回光返照我有没有?如果有,赶快要改,有则改之;没有,自己要提高警觉,不能犯这个过失,无则嘉勉,那他也是我的老师。善人从正面教我,不善的人从反面教我,只要我自己会学,两个都是老师,两个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你说,我要不要恭敬?我要不要恭养?都要!为什么?他对我有恩德,他成就了我。你要能这样学习,你的老师太多了,没有一个不是你的老师。那你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给诸位说,你能这样学,你一生决定成就,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华严经》上说的。所以祖师大德常常问你,「你会么」!会的人一生成就。谁一生成就?《华严经》上的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就是这个学法。善人,跟他学善的;恶人,看到认真反省,一定要从内心除掉他的不善。

  我们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代表的人物男女老少,在家的多,出家的少,出家只有六个,其余全是在家的,各行各业。有极其不善的,善财童子都是以他们为老师,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回光返照,自己有没有?他在提醒我,所以他是我的善知识,善财童子统统恭敬、供养。只有一个不一样,善财童子对于善知识他有赞叹,有恭敬、有供养、有赞叹;对于恶人,他有恭敬、有供养,没有赞叹,差别就在此地。他默默的自己改过自新,对那个人不赞叹,这个意思很深!所以对于真正修行人,「持法者」我们中国人讲修行人,我们一定要恭敬供养。不是真正修行人,拿着佛法的招牌在社会上做些不善的事,他自己谋求一些利益,这个我们要看清楚。那我们对他怎么供养?不能不供养,不要用财供养。为什么?他贪财,你供养财不是增长他的贪心吗?不是害他了吗?我们如何供养他?我们对他法供养,这就好;换句话说,我们做出一个很好的样子给他看,让他自己慢慢的他能够觉悟。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他帮助我们,我们回头也帮助他,叫报恩,这就是供养。所以不要用财物供养。

  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在家人不觉,出家人觉悟。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我们体会到无尽的慈悲,无尽的关怀、爱护。他老人家一生没有道场,这个示现的意义太深了。有道场、有信徒,容易生起贪瞋痴慢;没有道场,处处自然表现就谦虚,你看这个方法多好。真正的道场是在哪里?佛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大部分时间都在旷野,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晚上找个树底下打坐就行了。而且休息的时间并不长,这经典上我们都读到的,中夜睡眠,休息的时间,中夜。

  那时候古印度把一昼夜分为六时,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样分法,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它的六时,一时是现在的四个小时。所以西方这二十四时制传到中国,中国人称小时,为什么?它比中国的时辰小。中国从前一昼夜是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个时辰,它比中国小。但是中国时辰比印度又小,印度一个时辰是中国两个时辰,是现在的四小时。所以中夜睡眠,中夜是什么时候?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换句话说,十点钟就要休息,两点钟就起来。这是佛陀在世时候的制度,他老人家跟他所有的弟子作息都是相同的,每天休息的时间四小时。除这四小时之外,其余的时间佛全是在那里讲经教学,不说话也是讲经教学,用什么教学?身教。确实我们现在人所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一样不是给大众做好样子,这就是在教。

  在家学生里面不乏富贵之人,有国王,经上我们常看到十六大国王,小国就不算,大国,十六大国;长者、居士,这大富长者,这是佛的在家学生。有时候也礼请佛到他们的别墅,到他们的园林里面去供养,佛也接受。像经里面讲的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地方佛也去住,住几个月在那里面办学,这个课程讲完,佛就离开了。所以,佛一生游化,真的是没有固定的住处。带着这批学生,这批学生都非常难得,都能够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他们就非常满足了。每天亲近世尊,听他老人家的教诲,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确实达到超凡入圣的善果。学生里面有证阿罗汉的、有证菩萨果位的,不但出家人如是,在家人弟子当中也不例外,证果的人多!给我们后人做榜样。

  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文化跟古印度不相同,古印度的社会风气对出家人这种苦行的生活,无限的礼赞、赞叹;中国对于世尊那种生活方式不能忍受。服事老师,中国人对老师很恭敬,如果让老师住在野外,露天,让老师每天出去托钵、去要饭,中国人这个受不了,这是乞丐。学生让老师去做乞丐,这个学生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尤其佛教是中国帝王帕特使迎请过来,到中国是皇上的老师,皇上老师怎么能叫老师去住到山林树下,这不可以。那他喜欢清净,也必须找个山林树下去建个宫殿,皇上住的是宫殿,老师居住的也应该比照皇上。所以,寺院的建筑全是建宫殿式的,皇家的园林,这就不一样,到中国就有住处了。

  可是我们想想,佛教是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到中国,怎么样去想,尤其看到现前佛教这个状况,使我们想到还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有道理。如果我们出家人依旧欢喜过释迦牟尼佛的生活,现在有人,在中国,不要我们到野外去住,有居住的场所,寺院庵堂,好,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以前接受过。这个寺院庵堂的主人应该是国家的,从前是国家建的,是国家的。还有一部分是长者居士们他们供养的,功德主,是他们的,出家人只是在里面借住,这个可以,应该要这样供养才如法。像我们这个道场,我们这个道场是三层楼,三位功德主,道场的所有权是他们的,道场的使用权是我们大众的。我们大众有使用权,他们有所有权,这个好!

  我总希望将来中国的寺院丛林,这就是在家同修要懂得恭敬、供养、护持,出家人真正在这里依法修行,如法的修行。真正做到他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他在这里只是办道,在这里教学。道场都是十方的,不是专门供养哪一个人的,你的心才清净,你的心才平等,才真正慈悲。这个法师别的地方有缘,到那个地方教学去了,那我们这边再另请一个出家人,或者是在家居士都可以,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教学。道场是学校,这里头有道,有什么道?有佛道。在中国的佛道,跟印度的、跟其它国家的佛道确实不一样,为什么?中国佛道,内容里头有儒家的道、有道家的道,儒释道合成一体。形相上是有僧、有道长、有儒家的夫子,形相上有,实际上呢?实际上,佛,你看看哪个学佛的人不学儒、不学道?学道的人也学佛、也学儒,学儒的人也学道、也学佛。严格的来讲,中国儒释道是分不开家的,是一家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特色。所以,我们要懂得应该恭敬,应该怎样供养。

  供养如法,佛法就兴旺了,传统文化不但能延续,而且能发扬光大;供养不如法,那叫造孽,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要如法的供养。我是鼓励将来在国家政府、长者、居士有这个力量,你们自己建立道场,礼请,现在社会上讲聘请,正式聘请是可以的,聘请出家人到这边教学。聘请有期限的,在佛门过去的制度,执事的期限是一年,每年有一次改选。这个方法是好,不是长期的,一年,一年做得好,明年再聘请,可以延续,但是每年都有礼请;如果他做得不如法,他到期我们就不聘请,他就得走。这个方法好,好就是修行人一定要认真修行,你才能够得到这一方居民的尊重,他希望你常常在这里教化;你要搞得不如法,时间到了就请你走路,我们另外再请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到这个地方来教化我们,这个方法好。而不是把道场送给他,道场送给他,你就不能够再干涉,他如果做得不如法,你也无可奈何,为什么?你已经送给他了。所以,世尊在世那个示现很了不起,我们要懂得他的用意,能够遵守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不能用人情佛事,要有智慧、要理智。

  不但你要能够恭敬、供养,下面有『给侍守护』,「给侍」是什么?照顾。像我们道场里面许多的义工,义工就是给侍,内财布施,照顾这个道场。「守护」,道场的主人,也就是道场所有权的这个人,他守护。守护是什么?你们教学如法,他保护你,长年守护;你不如法,不如法就换人,老师不如法换老师,学生不如法换学生,这守护。像现在这个道场不是一个人捐的,是很多人合资捐助的,但是所有权还是他们的,他们可以组成一个董事会,是这个道场守护的权力机构,所以这是属于地方的。

  出家人,出家人诸位要晓得,他不是属于一个地方,他是到处去游化,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里落脚。居住时间长短也都是看缘分,缘分厚他就多住几年,缘要薄他就少住几天。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的教区是五印度,就是整个印度这个地区。要晓得在三千年前交通不便,旅行都靠徒步,年岁大的实在体力不够的由马匹代步,多半都是徒步旅行,你就晓得,他不是长住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真正认真努力学习,他一定会在这儿教,看到大家学习的情绪低落、涣散了,佛就走了,就离开这个地方。这里面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意义是什么?所谓是良师难遇,佛法难闻。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来教学,大家都非常认真学习,为什么?知道佛不长住这里,住一天多希有、多难得,非常珍惜。如果佛老住在这个地方,都不走的,不到别的地方去的,这个地方的人就很懈怠。没有关系,今年学不成还有明年,明年学不会还有后年。他用懈怠的心,那怎么能学得好?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的进度、我的进步都比同学快速。同学也常来问我,你是怎么学的?我说怎么学都跟你一样,上课大家都在一起,老师没有特别教我。但是我说我学得比你们多,那是我们的环境不一样。你们是台中人,老师住在这个地方,你们有的是时间,你们可以慢慢来。我不是台中人,我到这个地方就是来学习的,时间不会很长,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所以每天的时间我都看得非常宝贵,在学习的心态上我们不一样。我在台中没有家,住在老师办的图书馆,老师在台中办了个慈光图书馆,我在慈光图书馆做义工,所以那个地方给我一个小床铺。那不是我常住的地方,我不定什么时候要离开,人家不让我学的时候我就得走路,所以每天的时间我都非常珍惜。心态不相同,我总是要抓住时间认真努力学习。我到台中去,老师给我的时间是五年,希望我在台中能住五年,他教我五年。我心里面清楚,我有期限,你们台中人无期限的,你们可以慢慢来,我不可以像你们那样缓慢。

  所以,为什么古时候寺院庵堂里面的执事,聘请都是一年,这个意义就很深。机缘难得,无论是教、无论是学他都会认真把机会掌握到,机会得来太不容易!真的是世间无常,怎么能不认真,怎么能够不精进?道理在此。道场的护法会是这个道场的守护神,道场里面所有工作人员皆是,无论是义工、还是职工统统都是维护这个道场。道场就是学校,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就是从事于教学,我们现在的话讲,办班教学,佛门里面术语叫法会、叫讲经。世尊当年在世,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用今天的话是办班,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九年。

  用今天的人来看释迦牟尼佛,他在社会上是什么身分?给诸位说,职业教师。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神的使者,他一生所搞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他搞的是社会教育。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教学的内容,我们今天展开所有一切经卷,经卷是他的教学内容,把它一归纳,它不外是五个科目。我们概略的把它分析,他教我们伦理、他教我们道德、他教我们因果、他教我们哲学、他教我们科学。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最具体的一个代表,这里面内容就这五样东西,这五样东西都讲到圆满,都讲到究竟。伦理,确实比我们中国儒家伦理讲得高,儒家东西只讲到一世,佛法讲三世;讲道德、讲因果都比儒、道讲得透彻,哲学就更不必说。方东美先生说,佛经里面讲的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科学,我们在《华严》,这还不到一半,九十九卷我们现在才念还不到二十卷。在这里面我们所看到的,里面所讲的科学,无论是宏观世界、无论微观世界,都比现代科学讲得高明,不输给现代的科学。

  我们从这些地方就能把释迦牟尼佛的本来面目认清楚了,他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跟佛的关系要清楚,师生关系,你看我们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不是我们的主,他不是我们的上帝,他是我们的本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他是老师。南无这句话是印度话,什么意思?恭敬的意思,礼敬的意思;我们恭敬、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号,佛是个学位的名称。在佛法里头有三个名称是学位,佛是最高的,佛陀,像现在大学里面的博士;菩萨是第二个学位,相当于硕士;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相当于学士。所以它是学位的名称。佛经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换句话说,每个人好好去学习,都可以拿到佛门里面最高的学位,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里面上帝这是唯一的真神,不能说每个人都去做上帝,那不可以。佛法是许可每个人都成佛,成佛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这个要懂得,所以它是学位的名称。

  名号,佛菩萨名号其实它是一个专门科目的代表,譬如博士,博士有文学博士、有物理学博士、有数学博士,太多了,是哪个科目的。所以佛的名号就很多,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毘卢遮那佛、阿弥陀佛,那就是佛都是博士,但是他们教学的科目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教我们什么?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你要懂得。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晓得,这位博士老师是教我们对人要慈悲,对自己要清净,他教这个。阿弥陀佛教什么?你要懂得阿弥陀是什么意思。阿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弥陀叫量,这个内容就太丰富了,他教的是无量;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学术科目全都包括。药师佛,那你就晓得,药师你就能懂得他的意思,他是教什么?教我们把所有毛病习气断掉。你看看佛菩萨的名号,你就晓得他是教哪个科目,没有迷信。

  所以佛门里面,世尊当年在世的学生,学生里面有很多宗教的传教师,有很多宗教里面的领导人,都来跟他学习。因为佛是教育,教育跟宗教不冲突,没有矛盾。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很多,你看婆罗门,婆罗门是婆罗门教的,不是宗教里面的领导人就是宗教里面的传教师,他是佛的学生,《华严经》上我们就看得很多。佛在世的时候,印度宗教就相当发达,佛经上记载的就九十六种,大的教派有六种,称为六师,这里面很多人都是佛陀的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它一点迷信都没有。

  这是一个社教团体,主持教学的人跟护持的人,护持的人就是行政人员,教学的人就是这个教学机构里面的老师。所以中国古时候寺院丛林,它里面的职务分配跟现在学校完全相同。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住持,校长,他下面有三个单位,首座就是现在的教务,维那就是现在训导,监院是现在的总务。现在学校有教务、训导、总务,在佛法里面的名称称为首座、维那、监院,监院也称当家师,他是管总务的。你从这些地方去细心观察,它不是宗教。现在佛教变成宗教,非常不幸,佛教灭了,社会教育没有了,变成宗教。释迦牟尼佛是个教师,现在变成神,菩萨那都是老师,都变成神了,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我们真正学佛的弟子,一定要把佛教本来面目恢复,那就功德无量。世尊当年在怎么做的,我们今天要如法炮制,要完全遵循着学习。

  『诸贤圣』,这是修学有成就的人,大成就的是「圣」,小成就的是「贤」,都是讲契入境界。我们依《华严经》的说法就很清楚、很明白,佛在「出现品」,「出现品」在后面,我们现在还没学到。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道德、技术、能力跟福报,相好是福报,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完全是平等的。现在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释迦牟尼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我们的毛病你就清楚了。毛病是从哪儿来的?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不能现前,道德、能力、相好统统都被它障碍住,才变成六道凡夫,才变成这种样子。要怎么样恢复?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是!

  这种修学的方式,他也给我们做了示范。你看释迦牟尼他十九岁舍弃王位的继承权,他父亲是国王,他舍弃,舍弃了宫廷里面荣华富贵的生活,他出门去求学。当时在印度,宗教、学术都是世界上的高峰,宗教里面的大德,学术界里面的这些高人,他统统都亲近过,都向他们学习。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大概那些老师们的东西他都学到了。真是了不起,释迦牟尼佛绝顶聪明。这十二年学到的,他最后的结论是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有几个问题不能解决。

  印度在当时也真的是了不起,比中国人高,为什么?他们学术界跟宗教界统统修禅定,而且是很深的禅定,就是佛门里面讲的四禅八定,在禅定里面能够突破空间的维次。现在科学家证明了,宇宙之间确实有很多不同空间维次,但是印度这些高人能够突破六道,就是在甚深禅定里面他们能看到六道,他们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天,最高的,能够到达下面的阿鼻地狱。对于六道里面的情形了解得太清楚,这不是比量,是现量,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的,他们有这个能力。但是不究竟,不究竟是什么?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没有人能答复,没有人能明了。所以他到恒河旁边找棵大树底下去打坐,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就大彻大悟。他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不能不懂,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于是我们对于世出世间的说法就明白了。什么叫世间法?你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世间法,你学《华严经》也是世间法,你参禅、打坐还是世间法。如果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叫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是出世间法。

  所以,世出世间法在你一个是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个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在这个地方,不在人,也不在法;人里头没有世间、出世间,法里头也没有世间、出世间,这个事实真相你要知道。所以放下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没有放下,哪一法是佛法?关键在这里。佛这才普遍教导我们,我们没有能力彻底放下,没这个能力,为什么?这种染污太深,时间太长。染污太深了,不是你说想放下就放下的,没那么简单。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人,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他也是一下就成佛,顿悟了,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给我们的示现,他没有学,不像释迦牟尼佛先出去学了十二年,惠能他没学,什么都没学,什么也不知道,不认识字。你看他听五祖的教诲,他就居然能彻底放下,这一彻底放下之后,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的境界完全相同。

  告诉我们放下之后的真相,他说了二十个字,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忍和尚一听,衣钵马上就给他了,为什么?真的开悟了。他这五句二十个字,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全都说出来。你要懂得这桩事实,人家要问你佛教说的是什么?你就可以说六祖讲的这二十个字,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诸佛所证的、一切诸佛所传的,就这二十个字。我们根钝,没有法子,不能像惠能那样一下放下,慢慢放,希望你天天放,月月放,年年放。放下愈多,放下什么?放下烦恼,放下愈多烦恼,你的智慧就愈长,烦恼轻智慧长。如果你能把执着统统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事再不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佛教里的学位,第一个学位你就拿到了,学士学位。如果再能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分别是尘沙烦恼,统统放下了,恭喜你,你拿到第二个学位,菩萨。最后你能把无明放下,就是妄想,妄想是无明烦恼,把这个放下你就成佛了,你也成佛陀了,你就拿到最高的学位。它是教学。

  所以佛教这个学校,这个社会大学,学生、老师跟所有的志工、职员、这些义工可以统统一起学,一起都有成就。长年在寺院里面做义工的,后来都证果了,为什么?他接触这个教育,教育是全面的,不只是教科书,他有身教,我们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把圆满的觉悟统统显示出来。你要说惠能大师开悟说这个五句话,在哪里?就在他身上,就在他动作上,就在他表情上,就在他言谈之中,没有一丝毫隐瞒。你会的,你全都看到了,无论是你是学生不是学生,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会了,你天天看,你天天学,长时间的熏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跟圣贤人住长久了,自然就染上圣贤的气氛,这就是毛光照益,毛光照益就是气氛,你染上气氛了。

  所以,学习不要忘记那个根,都是有根的。根是什么?佛法的根是戒律,中国传统的根就是礼义。不懂礼、不知道义,学儒,从前李老师讲,可以做儒家的学者,儒学,他不是学儒。为什么?他做不到孔子,他做不到孟子。为什么?孔子、孟子他守礼、他守义,礼义两个字他做到了,礼义是儒家的戒律。学道的人,如果说《感应篇》没有学习,《感应篇》做不到,那是道学,不是学道。佛法也是如此,佛法的根是十善业,十善业做不到,你搞的是佛学,你没有学佛。学佛要从十善业学起,学儒要从《弟子规》学起,学道要从《感应篇》学起。你千万不要看到这个东西太小、太幼稚了,那是根,没有它你就不能成就。你学得再多将来都变成学者,一生搞的什么?搞儒学、搞道学、搞佛学。以前李老师常讲,这样的人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换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面还是受业力的支配,出不去!如果是学佛那就不一样,学佛你才能真正超越三界,学佛你一定要断烦恼,断见思就是阿罗汉,断尘沙就是菩萨,断无明就成佛。烦恼不断,修学大乘也是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的界限在此地,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明白了,知道怎样办学,佛法就是办学,佛陀教育协会是个社会学校,学习的场所,我们在这里办学。你就懂得怎样护持佛陀教育,真的讲这是无量功德,是好事情。有这样的机构,我们在这里好好的来培养老师。现在建立学校不难,很容易;建立了没有老师,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要记住,古大德说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文化要能够再兴旺起来,确实有助于化解冲突,有助于落实和谐世界,会对于人类有很大的贡献,带给人类安定、幸福、美满,你说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桩事情。

  培养师资,还是要用中国的老办法,所谓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如果不能够定下来,关起门来念十年书,不能成就。而这些老师的基础,必须是百分之百的落实儒释道三个根,他才能成就。也就是《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感应篇》、十善业都百分之百做到,他有十年的根。再能够说是一门深入,十年熏修,他怎么会不成就!那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一流大师级的教授。要认真在这上下功夫,要好好的来培养。有这么多人,能培养这些师资,这比什么都重要,再有个好的学习的场所,就是很一个很完备的学校。

  『以种种法施众生』,这个法就是教学。以真善美慧之法,真法、善法、美法、慧法,智慧之法,教化众生。现在要做确实不是难事,为什么?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技术,利用卫星电视、利用因特网。譬如有十几个这样好的老师,真的是十年在一块学习,我们课堂每天的功课都同步用卫星、用网络向全世界播放。虽然我们在一个地方,很小的一个地方在一起学习,十年不下山,闭关的形式。可是我们每天学习的内容用科技播出去,就同时可以兼善天下,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跟我们在电视机面前一起学习,你说这个多美好。这就是「以种种法施众生」,在从前很难做到,非常不容易,现在可以利用高科技来推展远程教学。科技实在讲日新月异,进步得太快,要好好的去利用它。我们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利用因特网,用卫星电视是从二00三年元旦开始,到现在也有五年。这是我们佛门的几个弟子他们发心搞的,但是也有相当的影响,成就也相当可观。如果是国家来主持,来搞的话,它的成效超过我们十倍、百倍都不止,那个影响力就大了。我们这些年来做出这个效果,可以提供给大家做参考,希望真正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种方式是很有效果的。我们难得去年有个机会把这些都提供给联合国,希望真正有大心菩萨来接着做有效的推动。所以这个事情实在讲不难,古人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在大乘经教里面给我们讲布施功德,说了许许多多次,财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布施。经上常讲,你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我们初学佛的时候,看到这些经文不懂,没有法子体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我们认为那个功德是真实的;给人家讲四句经文,我们觉得那是空洞的,怎么能比!学了这么多年,这句话的真实义才逐渐的明白过来,是真的不是假的。财宝布施只能解决众生物质生活的问题,不能帮他开智慧,不能帮他觉悟。这两者什么重要?佛经上说得好,身命跟慧命相比,慧命重要,身命不重要。你看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是帮助他身命延续,没有办法帮助他慧命。慧命要是得到,他能了生死出三界,他能成菩萨、成佛;财宝不行,财宝达不到。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你看这个地方的布施是以「种种法」施众生,它是法布施,不是财布施。种种法就是经上讲的,我们把它归纳为五大类,你用伦理的法布施,现在世间人不懂得伦理,也就是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古时候父子有亲,现在父子不亲,夫妇没有爱,人跟人彼此的关系都建立在利的上面,你说这怎么得了!有利就结合,没有利马上就变成冤家对头。从前的结合是道义,不是名利,现在是名利当头,道义没有了。你如何布施一切众生伦理的教育,这是法布施,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哲学的教育、佛学的教育、科学的教育,你能够在这上面去修大布施,那你就是今天的救世主。这是对一切众生真正布施无量的恩德,我们一般人讲恩惠。但是,纵然你是全心全力以恩惠布施别人,可是你要晓得,今天的人并不感激你,这个事实真相你一定要了解。

  他为什么不感激?因为他没有受过伦理教育,他不懂。还要不要做?还要做。甚至你真正以法布施利益他,他还要侮辱你、还要毁谤你、还要陷害你,事情要不要做?要做,还是要做。为什么?如果不做,众生太可怜了,他的恶念、恶行永远不知道悔改,果报在阿鼻地狱。一个明理的人、仁慈的人,看到这些无知、可怜的众生不断的往下堕落,不能不伸手帮助他,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去救他。知道他不会感恩,我们不是为感恩去帮助他,不是为了他有什么好的回报来帮助他,不是;完全是怜悯他的堕落,他将来的苦难是没法子避免的。总看在这个众生他有佛性,他是迷惑得太深,不知道回头,要以种种法施去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改过自新。这是诸佛菩萨、世出世间圣贤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的好事不求回报,纵受侮辱、陷害也不在乎,也不放在心上,还是乐此不疲,还是干得很高兴,这叫佛菩萨、这叫做圣贤。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6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6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