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80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八0卷)  2007/7/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8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还是看寂静光,这是禅定的氛围,虽然只有八句偈颂,我们也学了不少。对于佛法里面讲的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最简单的区别,修禅定没有能够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世间禅;因为执着没有放下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是世间。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四禅八定,就是执着没有放下。定功现前的时候,执着是暂时伏住,就是经教里面所讲的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这是舍受。在禅定当中,定功现前的时候,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是舍受。可是定功一失掉,我们讲出定,入定的时候有,一出定,身还是有苦乐,心还是有忧喜,这个禅就叫世间禅。实在讲这个功夫也算不错了,很希有难得。

  出世间禅一定是执着放下、分别放下了,这在什么境界?这不是在六道,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在四圣法界,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如果能把妄想放下,这叫出世间上上禅。出世间的禅定就是超越六道,出世间上上禅是超越十法界,这大家就很好懂,很容易懂得。由此可知,我们念佛如果真的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什么禅?出世间上上禅,为什么?他超越十法界,不只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世尊在《大集经》里面讲,念佛是无上深妙禅,一点都不错。

  念佛人虽然是暂时伏住烦恼习气,叫带业往生,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暂时伏住烦恼习气,为什么?在平常,就是日常生活当中要练,就是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太认真,太认真你的烦恼习气它起作用,它伏不住,不要太认真。做的事情不如法,不太过分就行,纵然有一点小的损害,不严重可以,就不要去计较。从这里去练,这叫练自己的禅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就是禅,六祖所说的就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用现在的话来说,外不受外面境界影响,里面烦恼习气不生。烦恼是现行,很不高兴;习气是什么?虽不现行,心里还是不高兴,心里能忍住,外表还是很平和,这是习气还没断。习气要是断掉,内外一如,那就是功夫到家了。有那样的功夫,念佛往生就靠得住。

  所以,外面人事物小小一点刺激就不能忍受,这个自己要提高警觉,往生没把握。我们今天求往生是这一生第一桩大事。大的、严重的冲击,这等于说都是考试,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在考试,看能不能通过。关关都通过,好。用这种心态来学习,你才真正能体会到这个世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都来考验我,都来帮助我提升,都来帮助我消业。感恩的心生起来,忏悔的心生起来,修学功夫才得力,道业才有长进。

  我们在《地持经》看到九种大禅,这九种大禅就是出世间上上禅,你看它怎么讲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学习。第一个叫「自性禅,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于外不求,故名自性」,这个实在就是六祖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所以这叫自性本定。实在说一切众生的自性就是这样的,这是性定,这个禅有没有修的?没有修,它本来就是。而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禅也没有了;不是没有,它不起作用。祖师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现在动摇得太厉害,这个动摇是念头生念头灭。前念灭后念就生,从早到晚你说有多少个念头,你没办法计算。念头的生灭太快,真的就像煮开的水一样,水泡的起灭,止不住。

  可是你要晓得,本来一个念头都没有,那是真心,大乘教里面讲得很多,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没有念头的时候是本无动摇,真心不动,一动就叫做一念不觉,你现在能体会到吗?就是一个一念不觉,这一念不觉下面接着又是一个一念不觉,这个一念跟上念有没有关系?给诸位说,没有关系。你能听得懂吗?如果要听不懂,是很难懂,我们还用电影底片做比喻,你就容易体会。电影在放映机里面,那个胶卷在转动,一个念头就是一张,它那是幻灯片,就是一张幻灯片。前面一张幻灯片跟后面一张幻灯片有没有关系?一张幻灯片就是一念,前一念的生灭,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生,后一念灭了底下又一个念生了,你懂得吧?这一念。我们今天看这个世界看花了,迷在里面,念念生灭,每个念念都是一念,你能从这个地方体验出来,你就有一点觉悟了。所以是一念顿现,这个世界一念顿现。

  这个世界里面,花花世界,形形色色,森罗万象,无量无边,怎么会有这个情形?觉悟的人知道,无量无边的森罗万象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它本来就是这样的。现相就是现这个相,一念灭的时候相就没有了。所以《证道歌》里头两句话讲得太妙了,「梦里明明有六趣」,你们想想作梦,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有没有先后?你想想看,细心去想,细心就是观,你观想,是不是一时顿现?那个一时时间是非常短,我们讲万分之一秒,很短了,《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我们在讲席给诸位报告说得很清楚,《仁王经》上的说法是世尊的方便说,从方便你就能够体会到真实,真实比这个速度还快,不知道快多少倍。方便说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一时顿现,本来就是这样子。你不研究、不要分别,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研究、一分别,坏了,你什么都不知道了。可是我们凡夫迷得太久,养成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要去研究、要去分别,愈研究、愈分别,距离事实真相就愈来愈远。那就是说明什么?迷得愈来愈深,愈来愈严重。妄想分别执着统统不要了,恍然大悟,妙诀就在此地。

  所以修行,佛家讲的修,关键就在禅定。世间禅定能够突破六道轮回里面的空间维次,六道之外他不行,六道里面空间维次能突破。如果真的把执着断掉,六道外面的空间维次你就发现,你就超越六道。所以佛、道,高级的儒也不例外,教我们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放下就是。《地持经》里面讲「所修之禅,观心实相」,实相就是真相,真相不能研究,研究就变成妄想,因为研究是妄心。真心是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心,动摇就不是真心,染污的不是真心,生灭的不是真心。六祖所悟的这几句话你细细去观。

  真心清净,一丝毫染着没有,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生灭,真心永远没有动摇,对于真心讲了这三句,对于万法讲了两句,一个是「本自具足」、一个是「能生万法」。我们要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这作梦,梦里面所有的现相,你每天都作梦,梦醒之后你观,不要想,观梦中境界怎么来的、怎么生的、怎么灭的。梦中许多的变化,不就跟这个世间差不多吗?一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迷的时候有,觉悟的时候没有,睡觉是昏迷,觉了就没有了。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为什么去研究它?完全是个幻相,你去研究它,你去分析它,怎么分析都是一场空。实相是什么?实相是一切法的实相,「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实相。

  你去研究宇宙这些现象,你看多少人研究,你到图书馆里看看,多少书都在研究这个东西,都讲这个东西。如果在佛门里面真正是个修行人,他这一看,说老实话,连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的《大藏经》是什么?垃圾。所以佛讲经,当年在世讲经的时候,痕迹都没有,他没有教材,他没有书本,什么都没有。这个示现,你看这意义多深。细心去观察我们会明白、会觉悟,明白、觉悟就是看破,看破之后才肯放下。就是我不再研究,我不再分别,我不再执着,那好了,你马上一转变就是菩萨,超越声闻、缘觉。

  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读经用什么心去读?用观心实相去读,那是修行,那是修禅,是修无上深妙禅。恭恭敬敬的读,这是戒,恭敬是持戒,一心专注是修定,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字字清楚,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念的时候不起一个妄念,这叫修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般若无知,这是修根本智。那个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圆满,用读经的方法同时圆满具足戒定慧三学,般若无知。起作用呢?起作用无所不知。这是用读经的方法修出世间上上禅。

  我们净宗也是用这个方法,但是这一定要拿着经本对照着去念。还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是持名,持名也是出世间上上禅。但是你持名念佛不是,你那个是世间禅,是世间禅没学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修禅定的时候至少,譬如我念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初学的人念一遍大概两个小时,念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大概四十五分钟、五十分钟,念得很熟的。念一遍,最重要的,不能有一个杂念,那你戒定慧三学真的是在那里修,念一遍修个四、五十分钟,清净心得到,清净平等觉现前。天天不间断,天天能够念个五遍、六遍,不间断,三年,虽然你的分别执着没断,世间禅定成就了;用这个功夫求生极乐世界够了,生凡圣同居土,决定得生,品位高下那在你功夫的浅深。这用在念佛上。

  真正的出世间上上禅,是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舍掉,那你就晓得,我们做不到。惠能大师在世那个时代,能做到的也不过四十三个人,我们相信跟六祖大师学习的至少是几十万人,几十万人里面只有四十三个人成就。同样用功夫,有人得出世间上上禅,也有人得出世间禅,得出世间禅我们相信人数就多了,得世间禅人数就更多。真的,得世间禅就像经上记载的,人不计其数。这是禅定三个等级,我们一定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门道无量无边,方法不同,可是目标、方向完全相同,目标是开智能,方法都是修禅定。我们净宗虽然讲的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门余大道,但是方向跟目标还是相同,方向跟目标不相同那就不是佛法,这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所以自性禅是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是性定,自性定。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一切禅」,一切禅是什么意思?「能得自行化他一切之功德,故名一切。」前面头一条是自性本自具足的,第二条这个修行跟自性相应,跟自性什么相应?跟自性清净相应,跟自性平等相应。给诸位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就是平等,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是平等,有生有灭就不平等,没有生灭。一切经里面讲的大般涅盘的境界与这个相应,与本自具足相应,与本无动摇相应,与能生万法相应,这就是能得自行化他一切之功德。相应,功德就现前,功是功夫,相应是功夫。本自具足的就是《华严》里面讲的如来智慧德相现前,这个现前是德。我们从哪里看?从释迦牟尼佛示现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性德现前,那是自性本有的,本自具足的统统现前。你看他讲的,无量智慧,身还带表演,做出来给你看,这是能力,德行、德能、相好,不统统都看到了吗?

  在中国,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一丝毫差别没有的是六祖惠能大师的示现。你看他是不是得到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他真得到了,怎么得到?他自性本来具足的。真正跟世尊常常在经教里面讲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证明,释迦牟尼佛跟惠能大师做出来了,在三转法轮里面这叫作证转。本自具足,你细心去观察他,他真的没有一样欠缺,我们讲智慧、道德,能力就是善巧,方便,相好是福报,没有一样欠缺。偶尔有时候欠缺,那是什么?那是众生福薄,跟如来果地上自受用的毫不相关,众生福薄。所以世尊现身现丈六之身,劣应身,随心应量。六祖在中国所现的身相,比释迦牟尼佛当年所示现的身相又要差一等,不是他不能现像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他不能现,众生没有这个福。所以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没有意思,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哪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意思就是六道凡夫,才有自己的意思。

  我们学,学到什么时候没有自己的意思,那你就真的是菩萨,你是真菩萨,你不是相似菩萨;天台大师讲菩萨有相似位、有观行位、有名字位,你不是这其中,你是真菩萨。无论是你自己修行,自己修行没有别的,是不断向上提升,化他是永远无止境的帮助众生觉悟,他只要觉悟了他就知道自己怎样提升。他不会想方法提升自己,他还在迷,他还没有觉悟。虽没有觉悟,佛不舍弃他,佛在旁边看着,常常照顾他。所以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多人说,佛菩萨虽然这么说,佛菩萨从来没有照顾我。不是佛菩萨没有照顾你,是你拒绝佛菩萨照顾你,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你不信!

  信的标准是依教修行,我懂得多少我就会做多少,那就是真信。这是从前李老师给我说的,佛家信的标准是在这上建立的。我受了三皈,我知道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就真正求觉,放下迷惑,这是你真干,你真做到,这真的皈依了。做了皈依的形式,日常生活当中依旧是迷而不觉,晓不晓得自己迷?晓得,晓得不肯回头,这什么?这不信。皈依法,正而不邪,晓不晓得?晓得,可是自己依旧是邪知邪见,不肯求正知见。求正觉难,求正知见就容易多了,正知见在哪里?在佛经里头,佛经是佛菩萨的知见,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正知正见。皈依僧,僧是清净不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的六根在六尘里面严重的污染,眼见,见到顺意思的,贪爱的心生起来,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念头马上生起来,严重污染。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你想想哪一样不是如此?这叫没有皈依。这是入佛门首先跟你说的,没做到。所以我们虽受了三皈仪式,甚至于出家了,出家到一辈子,到死了,迷邪染都还没有舍掉。这就是李老师讲,到死都还不信,你不要把信佛两个字看浅了。这是老人家慈悲,特别提示我,印象深刻,指着我的鼻子说了好多声,「你要相信,你要相信」,这是叫你一生永远不能忘记。

  第三「难禅」,什么叫难禅?「深妙难修之禅,故名为难」,这是真的,确实深、妙、难修。我们刚才所说的,不说别的,就说三皈依,你就晓得深妙难修。最难的是第一条,「皈依佛,觉而不迷」,这是最难,那是上上根人,我们没有办法,走这个路走不通。觉而不迷我们一般讲那是性宗,是禅宗;正而不邪,那是教下,像华严、天台、三论、唯识,那就是讲正而不邪,这个比较容易。为什么?有很多经书,有很多层次,像念书一样,它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慢慢向上提升。第三个门就是清净心,专修清净心,这有两个宗,密宗跟净土宗。这两个宗虽然都修清净心,净土宗容易,密宗难。难在什么地方?净土宗是远离染污修清净心,密宗是不离染污修清净心,所以它修成功夫比净土宗高,高太多了;修不成?修不成就一点不如净土宗。就好像我们住大楼,我们这是十一层,他有本事从下面一步就跳上来,就到十一层。没有这个本事的人,走楼梯,慢慢也能走上来。可是那个跳上来的,要是没有这个功夫,一下摔下去就摔死了,靠得住吗?这个比喻诸位好懂。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就不能修密,你有这个能力可以。

  但是经教里佛告诉我们,密宗是上上乘佛法,一定要修,不修不能成佛。到什么时候修?真正开始修这个功夫是初地菩萨,你想想看。为什么?初地菩萨心清净,很清净了,在染污里头他也没有关系,他也不染,他不需要离开染污。你想想看,净土宗我们的祖师印光大师,他的关房里面什么都没有,就供一尊小佛像,阿弥陀佛像,一对蜡台,我去看过,一对蜡台,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一个香炉,一杯供水,什么都没有,这个样子修清净心。你看看密宗,你到西藏布达拉宫去看看,那个里面上师居住的地方富丽堂皇,都是金银七宝。为什么?他不舍,得清净心;换句话说,心地清净,一丝毫贪恋都没有,这两个对比你就知道了。他一切不离,得清净,那个清净比离相得清净要高深得很多。一般净宗的,要是在那个场合当中有的时候还动心,一动心七情五欲就起现行,功夫完全毁掉了。

  所以净土宗到什么时候修密,就是说一切可以随缘,不需要离一切染污?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还不行,理一心不乱。所以密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道理你要懂。从前章嘉大师教我,他教我的时候都是从显教,要从这里打基础。没有深厚显教的基础,你学密,不能成佛就堕地狱,没有中间的路子,一个是成佛,一个是堕地狱;修成功了,成佛,修不成功,堕地狱,没有当中的路子。不像净土宗,净土宗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逐渐往上提升。净土宗跟密宗就好比禅宗里面的如来禅跟祖师禅,密宗是祖师禅,净土宗是如来禅。如来禅是有阶级的,有等级的,慢慢向上提升的,都是修清净心,一个是圆顿法,一个是渐修的方法,净土宗是渐修的。但是我们晓得,净宗很特别、很殊胜,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它就平等了,四土三辈九品,它是平等法,这个不可思议,所以难信之法,深妙难修。可是深妙难修要换在净土里面也有可能成就,深妙禅难修,深妙的净宗一生可以能够修成,这是法门殊胜之处,诸佛赞叹之处。

  第四是说「一切门禅」,什么叫一切门?「一切禅定皆由此门出故。」这个门是什么门?一切禅定都由这个门出的。你在这里要懂得,一切禅定就是一切法门,一切禅定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因为每个法门所修的都是禅定。皆由此门出,这个门是什么门?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得破,放得下」。你们想想看,看破、放下是不是?确实,真的是看破放下。我们很难得、很幸运,遇到这样的大善知识,他用这样简单的话让我们初学的人听到能理解。虽然理解,理解的当然不够透彻,这肯定的;不透彻没有关系,只要你肯做,你肯做就逐渐提升。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好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上去,从初发心到如来地。

  这个法门,佛学里头的名词叫做大总持法门。那用佛经上的话应该怎么讲?佛经真有,而且每个人都知道,虽知道,你也是囫囵吞枣,也是了解不够深度。跟你一讲你都明白、都知道,佛家大总持法门就是鸟窠禅师告诉白居易的。唐朝时候在杭州,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杭州市的市长。鸟窠禅师就住在西湖,我还从那里去走过。为什么叫他鸟窠禅师?这个禅师住在树上,在树上搭了个小蓬,像鸟窝一样,所以大家叫他鸟窠禅师。白居易有一天到西湖去玩,碰上了,碰到他,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大意?你简简单单告诉我佛教是什么。禅师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就哈哈大笑,他说这个话三岁小孩都道得,就是三岁小孩都说得出,有什么希奇?鸟窠禅师回了一句话,三岁小孩道得,三岁小孩会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一听愣住了,真的,八十老翁都做不到。

  这个门就是一切禅定门,诸恶莫作,放下,众善奉行,虽行众善,要三轮体空,要放下,才能真正做到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清净平等觉现前,这是禅定。行善不能着行善的相,我做了多少好事,你还有这个相,禅没有了,那叫什么?修世间福。只要有「我」,你所做的一切好事是世间福报,那不是禅,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这个要知道,为什么?你的意不清净,心不清净。你还常常想着你做了多少好事,好事当然有好报,有福报,在哪里报?在六道里面报。大的好事,天报,天福;中等的好事,人间福报;再下的好事,饿鬼、畜生里面报,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做多少好事也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忘得一乾二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才叫真正修行。见到好事,利益众生的,能帮助正法久住的,赶快做,毫不疑迟,全心全力。做了之后心里头痕迹都没有,什么都不求,念念就求生净土。我也不是拿这些功德来回向给净土,拿那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还是着了相,能生净土,品位不高。如果做一切善事,相都不着,生净土品位高,为什么?你心地清净,你确实不染。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都要晓得用这个功夫。这叫一切禅定皆由此门出。

  第五个叫「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故名。」这个真的,这是祖师禅,大善根的人。回过头来说,修净土念佛求往生的,是大善根众生。《弥陀经》上讲得好,善根福德因缘要不具足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就这三个,善根、福德、因缘。真的是大善根,为什么?大善根他相信,不是大善根,半信半疑。所以,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有道理,佛讲得太好了,太妙了,一丝毫不夸张,这是事实的真相。佛说话从来没有过分的,是真的,因为念佛往生的成就跟禅宗顿悟没有两样。所以对净宗真正相信,为什么?真正相信的人,他的表现一点没有勉强,自自然然的彻底放下,那叫真信。

  在我们眼前距离我们不远的,倓虚法师给我们讲的他的同学锅漏匠。这个故事老法师在香港住了这么多年,讲多少次,常常挂在嘴里鼓励同学。那是大善根众生,不认识字,他怎么能成就?他尊师重道,老师讲的话百分之百的肯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你看老师教的方法多简单,你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就这么简单。他真的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你看看这个法门无拘无束,念累了就休息,也不管是白天晚上,这个都不要紧,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一起来赶快接着就念。

  他也不是很多人共修,就孤家寡人一个,在温州乡下一个破庙里面,这个庙没有人住,谛闲法师让他住在那边念佛。因为他不认识字,又是四十多岁才出家,在寺庙里面什么佛事功课他都没有办法做,他学不会,是个粗人,乡下人,所以就教他这么一句。这对他很适合,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不难,一学就会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日夜不间断,三年,站着往生。谛闲法师欢喜,真的成就他了。对他的赞叹,说这个世间多少名山宝剎方丈住持、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都不如你!这个话真的,不是假的,确实不如。诸位再看看前年深圳的黄忠昌,就是锅漏匠一流的人物,我们现代你说哪个法师、大德能跟他相比?二年十个月,没有生病,预知时至,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这叫大善根众生。所以,出世间上上大禅是念佛法门。禅宗里面的顿教,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叫祖师禅,是大善根人所共修,净土宗也是大善根众生所共修,不能轻视。

  第六是「一切行禅」。什么叫一切行?「大乘之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就是它把大乘里面统统都包括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全都得到,你全都通达了。一行一切行,一悟一切悟,一觉一切觉,反过来,一迷一切迷,同样的道理。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信,所以信太难了。《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惠能大师,我们从《坛经》上看,你细心去体会,不可思议。确实不认识字,听别人念经,不但一听意思完全懂,而且他听了之后那个经文他能记住,他跟人讲经说法能够引经据典,这个不可思议。

  这就叫一切行禅,为什么?他开悟的时候两句话就解释了,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没有欠缺的,智慧本来具足的,记忆也是本来具足的,不接触的时候不知道,一接触就明了,什么障碍都没有。末后一句,「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生的,明心见性哪有不了解万法的道理?万法的总相是空相,阿罗汉都懂得。总相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最难理解的是什么?是万法种种差别相,就是别相。佛讲这三种智慧,一切智是了解总相,总相是万法皆空。别相呢?别相那是讲有。别相叫道种智,道是道理、理论,种是种种、无量无边,性相、理事、因果无量无边,没有一样不通,没有一样不知道,没有一样不能。这些全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见性,遍法界虚空界他统明了了,这叫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相,就这个意思,现在我们世间是成就究竟圆满的学问。

  第七种叫「除恼禅」,恼是烦恼,「除灭众生之苦恼」。你要是得这个禅定,所有苦恼都没有了。真的像《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这里讲的除恼禅,甚深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都没有了。三苦、八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佛在教学的时候把无量无边的苦归纳成这几类,这些苦全都没有了,离苦得乐。佛能做到,世间法的教学没有法子,佛能做到,为什么?佛知道众生所有一切苦从哪里来的。苦是从迷惑事实真相而产生的,你对事实真相了解,苦就没有了。

  就好像近代西方有些医生,真的有许多的病人一般的医生没有办法治疗,看到他的病束手无策,找这些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用什么方法?现在绝大多数是用催眠,深度催眠。让他自己说出过去生中,医生用录音机把他所说的录下来,医生问他,他就回答。回到过去世,再过去世,有人能够回到过去十几世,生生世世他叫什么名字,他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从事什么行业,怎么样生的,怎么样死的,一生当中遭遇什么灾难,统统说出来。把他这一生的病根找出来,然后他自己再一听,心情就很愉快,苦恼就没有了。这说明什么?迷就总是有苦恼,悟的时候就没有了,真相大白。治好很多人。

  这些医生原本都是学科学的,都认为讲到过去生中都是很难以相信,这迷信,这是宗教的说法,现在全都相信了。肯定生命轮回、前世今生,肯定了冤冤相报,肯定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他们相信了。而且现在这种治疗的方式愈来愈普遍,因为它产生真正的效果。这种方法临床实验不是一个人,现在在这个世间,西方总有几千个医生都用这种方法,不是一个人用的。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就变成科学了,通过实验证明人真有轮回、真有报应,因果教育。因果教育在过去,我们可以说一百年之前,在东方非常盛行,自古以来祖先就教导,很少人不相信,规范了人心。一般人知道因果报应,所以无论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他都会想到因果报应。所以处事待人接物就会小心谨慎,会想到我怎么对人将来我要遭什么果报,自然不会起恶念,不会有恶言,不会有恶的行为。

  现在因果教育没有了,我们非常感谢西方这些心理医生,总是用科学方法把这桩事情证明了。而且现在有大量的报告在市面上流通,他们写了很多书,翻成世界许多不同文字的版本。我听说美国魏斯博士的四本书(四本报告),翻译成三十多种不同文字的版本,在全世界大量流通。我们本来想请他到此地来做一次讲演,时间排不出来,忙得不亦乐乎。这是真正有说服力的,你不能不相信,你要不相信的话,他也可以拿你做实验。给你做深度催眠,让你说明你自己过去世,说出来之后再查证,能查到,你过去是在什么地方投生的,特别是在人间的话,你叫什么名字,你是什么时候人,住在什么地方,去查,真能查得到,一点都不假。所以这是诸法实相,现在人迷失了,不相信,不相信不是没有,不相信还是有,到以后果报现前,你后悔莫及。

  有很多事情确实是在我们眼前,我们看了之后要记在心上,要防止自己犯这个过失。在过去我父亲有个同学,也是我祖父的学生,他在年轻的时候从军,抗战期间他当师长,战后他当军长,官阶很高。做官的时候前呼后拥,从前做官跟现在做官不一样,真的威风,家里面佣人十几个。国共战争之后他到台湾,到台湾就没有工作了,年岁也大了。在台湾好像做过那时候是中部的防卫区的司令官,以后退下来,退下来之后就没有人去看他了。我们是世交,晚辈,去看看他。住在一个克难村,夫妻两个,他没有小孩,每天早晨自己提个菜篮到菜市场买菜。我看到这个现象,这是活生生的对我们的教育。我学佛之后出家了,他也很赞叹,好!这条路子好。老年的时候孤苦伶仃,当年得志的时候不知道修福,如果你对待你的部下、对待你的朋友像兄弟姊妹一样那么爱护,你虽然退下来,还有很多人会照顾你,会来看你。人都是一个情,施恩就有报恩的人,不懂得布施恩惠,晚年就会很可怜。纵然有钱,物质生活不缺乏,精神生活没有。

  我们在国外看到外国的养老院,特别是澳洲,澳洲的老人福利事业,我所看到许多国家地区,不能跟澳洲比,澳洲做得好,但是精神生活痛苦。老人每天吃饱之后没有事情,坐在那里晒太阳,没有人理他。我们有时候看到跟他打个招呼笑笑,他高兴得不得了,就得到很大的安慰。现在全世界人口老化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人的养老是子孙的责任,尽孝道,所以中国古时候,晚年是一生最快乐的一段时期,享福。儿童的时候不是享福,外国是儿童享福,儿童的天堂,老年人的坟墓。中国人不是,中国是儿童的时代是严加管教,奠定德行的基础,那就是伦理、道德、因果都在少年的时候奠定基础;中年的时候造福,为社会、为大众造福;晚年享福。你不能为社会、为大众造福,你哪里来的享福,不可能。中国人读书明理,知道奉献给社会,真正知道为众生服务,确实做到牺牲奉献,所以他晚年快乐。不但子孙孝顺,社会大众都尊敬,社会大众都爱戴。

  孔夫子是个好例子,夫子积的是大德,大德是什么?教化众生。你看他后世子子孙孙在社会上享他老人家的余福,一直到现在,夫子的子孙走到任何地方都受人尊敬。孔德成到旧金山,受到旧金山政府特别的礼遇,听说是孔老夫子的后代,你就想到积福。印光大师常常赞叹的范仲淹,我们看范仲淹的传记,一生为国、为民、为众生,不为自己,赢得整个社会对他的赞叹。范家世世代代都出贤人,在江苏、浙江这一带提起范家,大家现在还是肃然起敬。所以,人在世间要跟一切众生结好缘、结善缘,这个重要。

  佛门里面特别重视结法缘,我们在台中学教,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结法缘,如果不结法缘,即使你将来成佛,你讲经说法没人听,为什么?没有缘。缘要怎么结?我们那时候非常清寒,自己的生活,一个人生活都很难维持,哪有财力跟人结缘?老师给我们说结缘不需要用钱,怎么结?老师每个星期讲一次经,星期三,对大众,他叫我们这些学生在门口接待听众。来听经的人,笑脸相迎,带着他,引导他,给他找个座位坐下来,这都是结缘。我们才恍然大悟,不要用钱的,笑脸迎人,让人家欢欢喜喜,感觉到宾至如归,这个地方的招待很亲切、很真诚,将来你的法缘就好。老师还教我们,如果能有一点钱,买一包花生米,来的时候一个人抓个几粒,这都是结缘的方式,我们才知道。花生米要买剥了皮的,不要让他在讲堂里面有垃圾,都要想到,一些糖果都可以。我们这才懂得怎么样结缘,养成一种结缘的观念,时时刻刻想到那些听众,照顾这些听众,无论什么时候来我们都会亲切接待,他需要什么我们都会帮助他,听众到慈光图书馆就像到家里一样,这是老师教我们的。所以以后我们自己出来弘法,法缘殊胜,就这么来的;老师如果要不提醒、不教,我们把这个事情就疏忽掉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法。所以这是灭众生苦。

  第八个「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乐」,这一生离苦得乐,来生还是离苦得乐。这个二世不是就是讲两世,为什么?你到来生的时候,来生就变成今世,又有个来生,所以这个二世是永远不会间断的,能使众生生生世世得乐,这不是容易事情。真正令一切众生生生世世得乐,是要他真的开悟,真的证果。小乘证须陀洹果,大乘能证得,像《华严》是圆教,真正能够证得初信位的菩萨,那他生生世世离苦得乐。如果这一生当中不能证得,求生净土,往生净土跟证得圣果没有两样;不但没有两样,真的,比一般证圣果还要殊胜,永远、究竟的离苦得乐。

  最后一条「清净净禅」,这有两个净字,「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重曰净」,所以它有两个净,清净净禅。惑是无明,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业是造作,造作就是分别执着,诸位要晓得,分别执着是造作,是业,惑是迷惑,起心动念是迷惑。断尽了,这是什么境界?这是法身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所以他得的是大菩提的净报,清净报土。在一般大乘里面讲,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他到这里去了,他不在十法界,这个真的叫清净了。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还不能说真的清净,为什么?他的无明烦恼一品都没有断,只是断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还在。无明烦恼断掉了,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妄想,无明烦恼断掉才真的清净,证法身,生报土,清净的实报庄严土,这叫清净。

  清净有清净的相,如果他还有清净相,有这个念头,他有没有证实报庄严土?没有。他有清净的相,有清净的感触、感受,给诸位说,这在十法界,十法界的人有清净的相、有清净的感受。妄想断掉了,清净的感受是妄想,清净的相也是妄想,这个东西断掉之后,那真的是实报庄严土,脱离十法界。他们清净心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哪有什么感受?哪有什么清净不清净,还会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清净的相、清净的感受都不可得。所以这个叫清净净禅,这是真清净,究竟清净。十法界里面讲的清净不是究竟的,不是圆满的,他还有清净的感受。

  所以《地持经》说的九种都是出世间上上禅,出世间上上禅,我们一回头观照我们的净土,净土跟这个九种大禅都能够相应。这个法门,我们读了之后就能够肯定,深信不疑,世尊在《大集经》上讲的念佛法门是无上深妙禅,我们就懂得,一点都不怀疑。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79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81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