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84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八四卷)  2007/7/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8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还从「慧严光」看起。这个地方有三首颂,我们先念第一首:

  【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悟愚迷者。令其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

  前面我们学到『证谛』,谛是讲四谛,声闻所学的,阿罗汉所学的。下面『解缘起』,缘起是十二因缘,辟支佛所学的。佛法里面有说三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加上人天也叫五乘佛法,这是世尊教学的善巧方便。五乘佛法很少人说,近代太虚法师极力提倡五乘佛法,提倡人间佛教,完全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人间佛教。实际上五乘法就在《十善业道经》上,《十善业道经》前面我们学习过,人天法就是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五乘都讲到了。所以五乘在经教里面也是有依据的,不是近代某个人发明的,都有依据。

  三乘里面的中乘是讲缘起,缘起也叫十二因缘,这十二个名词我们要把它记住,它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乃至末后生缘老死,这十二个名词。首先要把这十二个名词的含义要搞清楚,十二因缘是三世两重因果。什么叫无明?这个地方所说的无明,跟一般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无明,意思不相同,不过它有关系。现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但不是十二因缘里面讲的无明,十二因缘的无明叫枝末无明,这是佛用树来做比喻。《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就是树根,大树的根本;十二因缘的无明是树梢,是树枝、是树梢,所以叫做枝末无明。这个无明,因为你有无明才会去投胎。

  人要是一切通达明了,为什么来投胎?来投胎就错了。投胎有业力、有无明,业就是行,无明缘行。过去生中你有造作的业因,那你又有无明,才会来投胎。投胎无明的相是什么?无明的相就是我们讲神识来投胎,世间人讲灵魂,它来投胎。投胎的时候对父母产生爱憎,这是无明,无明的相就现出来。这个小孩要是男的,他爱母亲,他恨他的父亲;如果这小孩是个女孩,她爱她的父亲,她恨她的母亲。这是来投胎的时候它有这个意念,这个念头是无明,这是佛在《大集经》上说的。所以投胎的时候它有意识,不是无知,它有意识,这种无明叫枝末,不是根本。根本是什么?根本是起心动念,那叫微细的无明,那个无明麻烦大!它真的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

  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根本无明、起心动念变的。十二因缘的「无明」是讲它投胎,这是过去生中,这个「行」就是业,就是你造的业引导你来投胎。在入胎的时候把父精母血当作自己,这自己什么?物质的身体,它把这个当作物质身体,于是神识就跟它融合成一体,这个神识就坐胎。一坐胎进去,十二因缘里面就叫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我们常讲精神跟物质混合是在入胎那个时候。入胎是「识」,识它带着有业力、带着有无明,因为这个时候一入胎,时间都是很短暂的,可以说这都是剎那之间。小孩到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在胎胞里面,那是一团肉,叫它做「名色」。就是这团肉里头它有精神,精神跟物质混合在一起,慢慢长,长到手、脚、眼、耳、鼻都有了,那胎儿,这没有出胎,这个胎儿叫「六处」,也叫六入,就是他有六根。这个小孩在母胎里头,你能够看到他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有身体、有手、有脚,叫胎儿,没出胎胎儿。他有六入、有六根了,这都是果报。

  到出胎的时候就是「触」,跟外面境界接触,触的时间就长;你活多少年,你的六根对外面都有接触,触的时间就长。有触他就会有感受,就有「受」,这个受也是从出胎一直到老死,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就会有感受。佛给我们说,无明跟行是前世的因,过去生中的因,因为这个因你才来投胎。识是你自己,我们一般人讲灵魂,识是自己。你入胎之后叫名色,在胎里面三个名称识、名色、六入,这是在胎中的三个名称。出来之后到你这一生当中就是有触、有受,你的眼会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接触,一直到你这一生,这讲的是果报。感受这里面有满业,你来投胎的时候无明缘行,行是引业,引导你到这个世界上来投胎。

  儿女跟父母都有缘,没有缘不会成为一家人,什么缘?缘很复杂,也很多。世尊在教学当中他用归纳的方法,这就好讲,跟我们讲四种缘,也就是四大类。这四大类第一个是报恩的,你过去跟这个人有恩惠,这一生当中遇到,因缘成熟遇到,他到你家来做你的儿女,是来报恩的。凡是来报恩的,肯定都是孝子贤孙,这个道理你要懂!这就是他天生的纯孝,与生俱来的,是过去世的恩惠,这是第一类的。

  第二类跟那个相反,报怨的,过去世跟他有过节、有怨恨,他到你家来做你的儿女是来报仇的,长大之后作奸犯科,会搞得你家破人亡,这报怨的。从前李老师讲经讲到这个地方,常常举方孝孺的例子。方孝孺在历史上大儒,很多人尊敬,而不知道他有一段故事在里头。从这个故事上说明,人不可以跟人结冤仇,好像是方孝孺的曾祖父,就是他祖父的父亲,曾祖父,他那个时候是父亲过世,看到一块很好的地理,把他父亲葬在那个地方。那个墓穴穴很好,风水好,选定了。在下葬之前三天,两次梦到有个老人,穿红衣服的老人向他哀求,请他把下葬的时间延缓几天。他说他家的家族一家九百多口,住在这个穴里面,给他一点时间搬走。三天当中两次梦到,他曾祖父不太相信,还是依照这个时间去下葬。这一挖下去下面是蛇,小蛇是红色的,真的,八、九百条!挖的时候都死了。所以才晓得那个老蛇跟他曾祖父托梦。

  由于这桩事情,所以蛇就投胎投到他家里,给他做重孙子。可见得他们家是大家,至少是四代同堂,这个人就是方孝孺。方孝孺得罪了燕王,明成祖。燕王在那个时候传说是篡位,明太祖过世之后,因为他的长子死了,想把王位传给他的长孙。燕王不服,所以在北京他就称帝,他手上有军队把南京占领了,可是这皇帝失踪,不知道到哪去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历史上有这么个说法,就是去找皇帝,也没有找到,始终没有下落。明成祖是要方孝孺给他写个诏书,等于一个文告,方孝孺不肯写,明成祖发脾气:你要不服从命令,我就灭你九族。方孝孺说灭我十族我也不在乎,所以方孝孺是灭十族,十族到哪里去?把他的老师也杀了,老师也算一族。真的方孝孺这个案子,大概真的是杀了将近一千多人,蛇报仇!方孝孺蛇来投胎的,一报还一报!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不是跟人结冤仇,他是跟蛇,那蛇也是个家族。

  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佛在经上讲的话,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警觉。佛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冤冤相报,生生世世互相吞噉,惨不忍睹。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你自然就不吃众生肉,不可以杀害众生,尤其是小动物。小动物里面,小孩无知最容易伤害的是什么?蚂蚁。蚂蚁、小虫杀多了也要遭果报,果报也非常之凄惨。你们知道杨老师,杨老师小的时候杀这些小虫杀得太多,她是幸亏学佛,弘法利生、长斋,天天给冤亲债主回向,才饶过她,她自己知道。她要不是回过头来,真的是学佛、长斋,在佛门里面做这么多好事,她的果报很凄惨,她自己比谁都清楚。所以我们明白这个事实,在这一生当中要知道遇到逆境恶缘,决定不能够有怨恨,为什么?自己从前结的。人家对我这样,我过去对他就是这样的,一报还一报,决定不能有怨恨,决定不能有报复的念头,这样才能化解。

  所以佛、圣人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结了怨总是麻烦。我这里化解,他不肯化解,怎么办?没问题,只要我这里解,他那里也就没事。我这里解的时候,他报不到了,报必须是两面,这边没有了,那边也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要懂,一生不跟人结怨仇。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尤其是自己看不顺眼的,表现的言词、言行都不是很好,让人家感受不好,这是有意无意都结了怨。我们这种态度对人,将来别人是这种态度对我,我们遇到的很多,遇到之后我们有警觉心,马上就接受了,一点怨恨都没有,能忍受。忍受就是消业障,忍受当中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总是以和颜悦色,柔和的言语来承受。什么时候才真正能够学到像佛菩萨一样,「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干什么?到这个世间是来学习的,是来接受上课的,来学习。学什么东西?在这个世间至少把做人的道理学会,也就是说伦常、道德、因果,这些东西学会,人道就圆满,来生就上升,来生就生天道。我们晓得天有二十八层,一层课程比一层要高,生生世世继续不断的在学习,学习到究竟圆满是成佛,成佛才真正叫毕业。没成佛没毕业,没毕业在十法界学校里头,一不小心课程不及格就留级,太差就降级。时而升,时而降,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升得少、降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升要善行,往上升,心善、言善、行善,这是往上升的标准;如果心行都不善这就往下降。

  我们来想一想,佛在经上给我们讲,这是讲到识,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业习种子。善法,佛给我们讲有十一类;不善的,不善有二十六类,数字比善法超过一倍。善十一,不善二十六,这是我们自己本身的,不是外面的,叫烦恼习气!不善的比例大于善的比例。再看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我们在环境里面,环境遇到是善的多,还是恶的多?在古时候圣贤的教诲盛行于世,那个时候的社会人心淳朴,确实善多恶少,这对于我们的影响很大。这就是讲的教育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受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熏陶,环境是善多恶少,自己里面的毛病是恶多善少,这样一调和就差不多,能稳住。

  可是现在的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社会是家教没有,学校教育不讲伦理道德,这社会上大家都看到。所以现在麻烦真的是很大!可是在中国几千年圣贤教诲的底蕴,使我们感觉到很深厚,为什么?近几年来,大概三年,我们提倡读经,儿童读经,提倡学《弟子规》。现在国内很多同学告诉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里面,响应的这些人多半都是学佛的。我们能想象得到,为什么?学佛的人他要听讲经,听的时间久了他明白了;不学佛的人,他不会听经,我们的网络他不会收看。由这个地方我们也知道,收看讲经网络的人很多,所以他们都对于儿女教育非常重视。于是在国内听说有很多类似私塾这样的班,私人开的班很多,都在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圣贤教育,孩子们在读经。这是说明什么?传统文化的底蕴厚,虽然中断一百年,有人提起,警觉心很高,这是个很好的现象。可是要真正恢复是要我们自己努力。

  这个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报告,从哪里做起?从我做起。你在家里面,希望你小孩都能够教好,一定从你自己本身做起,就会产生效果。你自己做好了,你的儿女就会去学习,他没有怀疑,自然他就学会了。一定要自己带头!所以我们常讲《弟子规》是教小孩的,不是教他念的,不是教他背,那怎么教法?父母做到。中国人讲胎教,如果怀孕的时候疏忽了,至少小孩一出生就要教。佛在这个经上讲十二因缘,你要晓得,他来投胎不是无知,灵魂来投胎的时候他对父母就起憎爱,这是佛说的。我们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所以他入胎之后坐胎,跟父精母血融合成一体,把父精母血做为自己的身体,他就产生对身的执着,不是长大才执着,入胎那一剎那他就执着,你说这个多厉害。所以外国人,我们看到卡西跟魏斯博士的这些报告,他们从催眠里面的实验,让一个人在深度催眠回到小时候,回到你出生的时候,回到你在胎胞的时候,那个时候什么样子,他都能说得出来,母亲起心动念他都有感受。你怎么能说他无知?我们从这些报告才知道中国古代讲胎教,太有道理了。

  佛在经论里面讲坐胎,这十个月小孩在胎胞里面的种种感受,居然跟他们这些催眠实验讲得都很接近。佛那时候没有用催眠术,你想想看,他怎么会知道?一般人没想到的。从这些地方,佛经佛所说的,再加上科学的证明,我们不能不相信。所以小孩一出生感觉非常敏锐,这都是催眠时候叫他说出来的。你出生几天、一个月、两个月,你感觉怎么样?他都能说得出来。所以外国这些报告对我们学佛,对我们因果教育很有启发的作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科学证明。证明就是他的触、他的受,本来这个受是讲出生的时候,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感受,现在从催眠这里我们知道,他在母亲怀孕期间还没有出生就有感受,从他一入胎就有感受。

  我们现在学这种东西,把经上所讲的提前了。受是三大类烦恼里面的执着。所以佛说没有执着就没有轮回,他就不到六道里头搞轮回,六道就没有了。只要你有执着,受是执着,触是分别,我们在一切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我们懂得,这是生生世世因果循环,相续不断!于是佛教给我们既然是一家人,无论是报恩也好,报怨也好,讨债也好,还债也好,那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这是因,缘能改变一切,所以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非常有道理。过去生中我们的因不好,今天我们结好缘,果就化解了。圣贤人教导我们「以德报怨」,这是对的,就是把怨恨化解。

  讨债还债事情也很麻烦,我早年在台北讲《楞严经》,有位邬老居士,这个人已经过世,年龄比我大,大概大十几岁,每天来听我讲经。他是商人比较富有,在那个时候他有台录音机,那个录音机很笨重,是个很大的箱子,提起来很重,每天他都来录音,还用圆盘的,那种带子圆盘的。我记得《楞严经》他留了一套完整的录音带,好像当中缺了一次。他有一次没有录到,要我给他补讲,我没有给他补,我讲过之后就忘掉,没法子补,算是一套完整的。《楞严经》讲过很多遍,只有两次讲圆满,我记得一共讲过七次,经太大了。

  邬老居士告诉我一桩,他说有个讨债的,这是他亲眼所见的。上海,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在上海做生意,这个人跟他是朋友,好像也是同乡,他们是浙江,大概是宁波的,在上海做生意。他说他这个朋友在一次大战之前,跟一个德国的商人做伙计,这个人很可靠、很老实、很忠厚。这是第一次大战,还早,民国十几年的时候。这个德国人回去,就把生意交给他,好像他是做轮船公司,完全交给他。回去之后以后消息就没有了,所以这公司等于说是他自己的,整个接过来。以后经营得不错,发达了,变成一个大企业家。好像是过五十岁生日,这个人年龄应该是比他大,过五十岁生日的时候。他有个小儿子,小儿子好像十岁,在生日那天,他突然看到小儿子的面孔就是他的老板,他吓了一跳。他的警觉性很高。这个小孩不听话,真叫花花公子,才十岁很顽皮,他警觉到他是来讨债的,他并没有把公司送给他。

  那个小孩,邬老居士告诉我,小孩上学,有天身上带的钱掉地下去,是一张银票,十块钱银票。那个时候十块钱很大,十块钱差不多应该是怎么样?十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足够了。通常一个人一个月能赚十块钱的,不多,想打工赚十块钱的不容易,能养十口之家。一位老先生捡到,老先生跟他父亲是朋友,他就叫他名字叫他过来:来,叫一声伯伯,我还给你。小孩怎么说?你叫我一声伯伯,我再给你。你就晓得这小孩多顽皮,当然他也要告诉他这个朋友,你这小孩不懂事,很不好教。他这个朋友一看到小孩现的相是他老板,他很聪明,就在他过生日那天向大众宣布,所有财产都给他儿子。这个做法正确的,统统还给他。这都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你知道是他投胎来的,来做你的儿子,是来讨债的,全部还给他,就什么事都没有。这是邬老先生告诉我的,真的,这事情是他亲见的,亲眼所见。

  我们讲到讨债还债,他告诉我这桩事情。时间太久了,我记得不很清楚,但是我在讲《楞严经》的时候讲得很详细,他这个故事我讲得很详细。所以要有智慧、要有德行,你才能把事情处理好。以后这父子关系还不错,还能够维系着。小孩来投胎,实在讲过去生中的事情,他也忘掉了,但是潜意识里面,这个业因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们人与人之间欠债的一定要还,别人欠我的最好是一笔勾消,不要再搞这个。为什么?你要是不肯勾消,那来生还要来,你就是生生世世轮回不断。真正要想超越,要想念佛往生,我欠别人的统统还,别人欠我的全不要。别人对我有过不去的,算了,完全放下;别人对我有恩的一定要报,知恩报恩,绝不报怨,我们这一生才能了生死,才能出三界。

  所以今世的果报在十二因缘里面说了五个,识、名色、六入、触、受,说了五个。人生活在这一世除了受果报,果报是过去世的,过去世业因这一生感受的果报。受果报一定又造业,那是今生造的业,今生造的业来世受果报。今生造的业是什么?是「爱」、是「取」、是「有」,爱取是烦恼,有就是业。《大集经》上说得很简单,但是很重要,爱是「由领纳故,心生爱染」。这个爱字范围很大,合乎自己心意的叫贪,贪爱,或者说爱贪都可以;不适合自己意思,就想离开,远离它,那也是爱,爱离,这不是爱贪,用这一个字。这一个字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控制的念头。取是占有的念头,这烦恼!

  现在学佛我们才真正理解,能不能控制?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都不能控制。如果能控制,我们让身体中止老化行不行?永远不再老,做不到,还是一年一年的衰老,一天一天的衰老。佛告诉我们,剎那剎那在衰老,你怎么能控制?你怎么能占有?哪有这种事!这不是事实真相。所以爱取是烦恼,烦恼就是无明、就是迷惑。真正觉悟的人,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没有这些,他叫什么?随缘。随缘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自己真的没有起心动念,法身菩萨才有这个条件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包括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还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还有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是佛,我们称他作佛,他有起心动念。如果他起心动念断掉,那就是无明断掉,十法界就没有。十法界没有了,那个世界什么样子?那个世界叫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讲的极乐世界,那是一真法界,那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识所变,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识没有了,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他十二因缘都没有了。

  十二因缘是在六道里头有,这点我们要晓得,十二因缘是解释六道轮回的真相,为什么有六道轮回。那我们要问,辟支佛是怎么样修成的?我们知道,辟支佛的道行超过阿罗汉,超过很多。他们两个都是断执着,阿罗汉断执着,还有习气;辟支佛断执着,连习气也断了,所以他比阿罗汉高一级。他是怎么修的?修,诸位要晓得,一定是在因上修,果上没法子修,果,你一定要受,真的叫自作自受,不能够怨天尤人。在因上,因上就是爱取有,如何能把爱取有断掉,他就成功了。十二因缘也叫十二连环,当中一个断了就解开、就超越。这十二个能够断的,像无明跟行那是过去的,过去生你没有办法;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果报,果上没有办法;爱取有是因,你就在这个地方下手。佛菩萨教给我们放下,放下就是这三样,你看这三个字,你能放下哪一个?

  取是「由爱染故,周遍追求」。因为追求,就成六道轮回的因。如果你追求善法,就有人天的因;你追求贪瞋痴,就是三恶道的因,你就有了。贪心很重,贪而无厌,你有了,有什么?有鬼道的业因,你来生到那里去。瞋恚心重,脾气很大,你有了,有什么?有地狱道的业因。愚痴很重,就是是非、善恶、邪正分不清楚,人云亦云,这是愚痴,愚痴有了,畜生的业因。行善,好事!到处做好事,傲慢心很重,个性很强,样样都要站在别人前面;佛前烧个香,他也要烧头一炷香,第二炷香他都不甘心,他有了,他有什么?阿修罗的因。佛对于这些事情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我们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就知道应该怎样生活,我们一般讲怎样过日子、怎样工作、怎样待人接物,一定要修真诚心、清净心,这比什么都重要。

  心里有「爱取有」,就不清净。现在一般人讲,人间要没有爱那还能算是人吗?佛他不讲爱,他讲什么?他讲慈悲,慈悲就是爱。慈悲跟爱的差别在哪里?爱里头有情,麻烦在这里;慈悲里头没有情,慈悲里头有智慧。慈悲是觉悟的爱,他这个爱里头没有取、没有有;爱里头肯定有取、有有,它是连着底下的,慈悲没有,这我们要懂得。所以慈悲,用我们简单的话来说,理性的爱,一般人讲爱是感情的爱,我们也可以说爱是世间人的爱,凡夫的爱;慈悲是佛菩萨出世间的爱,那个不一样。如果我们再用学《华严》过程当中跟诸位说,你就更容易懂,世间的爱有妄想分别执着,慈悲的爱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大家就好懂。所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爱,就叫慈悲,这你就好懂。

  妄想分别执着不是一下断,这个统统没有的时候,佛门叫大慈大悲,谁有?法身菩萨有。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也有慈悲,不叫大慈大悲。佛讲慈悲有四个慈悲,有四种。有爱缘慈悲,这是世间法,这个慈悲跟爱的意思差不多,跟此地讲的爱是一个意思。爱缘慈悲,凡夫的,凡夫有的。声闻、缘觉叫法缘慈悲,也可以包括声闻、缘觉到菩萨,法缘慈悲;佛跟法身菩萨叫无缘慈悲,没有条件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叫众生缘慈悲,众生缘慈悲这是佛跟世间圣人有,这就是《华严经》十种当机里头,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他的心量大,起心动念他能为社会想,为一切众生想,这个爱叫众生缘的慈悲。如果他执着放下,他就变成法缘慈悲;执着没有放下,叫众生缘慈悲,这是世间的善人。

  凡夫是爱缘;换句话说,是有条件的,我喜欢你、我爱你,我才会帮助你,才会照顾你,这个心量比较小。众生缘的慈悲心量就大,就像《弟子规》里面讲「凡是人,皆须爱」,那是众生缘慈悲,果报也好,殊胜!所谓是量大福大,这是一定道理的。他修的小福都会大的福报,果报大,为什么?心量大。心量要是小,做很大的福,他得的果报也小。所以得福,施跟报得福大小在心量,不在你布施多少,这是真理。懂这个道理,你就不能小看穷人,往往穷人的施舍,果报超过富有的人。

  你们看《了凡四训》里头有个小故事,一个女孩子在寺庙里布施两文钱,钱很少,两文钱就像现在两块钱一样,很少。这寺庙方丈住持给她祈福,亲自给她祈福,为什么?她真诚,她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心量就大。以后她做了王妃,这个地位高,又到庙里面来,她带了千金,一千两黄金来供养寺庙。老和尚还在,老和尚让徒弟代表他,给她做个消灾法会。她很不满意,问老和尚:为什么过去我年轻的时候,两文钱的布施,你老人家给我主持,现在叫你的徒弟?老方丈说:你那个时候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做,对不起你,今天你富贵了,你的心态跟从前不一样,傲慢,所以我让我的徒弟做,够了!这她才明白。这就说明布施多少没有关系,真诚、恭敬跟心量才是得福报大小的因素。由此可知,人人都可以修大福报,不一定要有钱,往往有钱人修福不如穷人。你看有钱人要进到寺庙,寺庙里面一接待劳师动众,各个都要来给你致敬,福报就消掉,当时就报掉了。穷人到寺庙布施,谁理你?没一个人理你,福报在那里。这是我们都能看得见的!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不能把执着,爱染就是执着,能不能把这个断掉?我常常讲,讲得很白,大家容易懂,就是控制,把这个念头放下。如果我要是主持一个机构,好像这个公司老板,你的公司要没有控制那怎么办?怎么运作?可以,事可以做,心上不要有。就是说你可以有爱,可以做取,你不能有,能做得到吗?能,叫三轮体空。上班的时候你工作摆在面前,你样样会做得很好,你有智慧,心地很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下班之后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里头有爱、有取,没有有,这是最高的!

  我们常讲净土宗跟密宗都是修清净心,净宗怎么修法?净宗是爱取都远离,当然就没有有了。密宗,密宗是爱取都有,没有有,这个高,不离!我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印光大师的关房,这是显教的,净宗,关房佛堂里什么都没有,供了一尊阿弥陀佛的像大概只有这么高,不很高,这么高一小尊,后面写个「死」字,非常简陋。可是你一看密教里面的上师,他的佛堂里面都是供养的七宝,富丽堂皇。显宗为什么不供?怕起贪心,怕你放不下,是这么个道理。密宗供得再多,他心地清净,一丝毫不染,有无不二,他到那个境界。原本这种境界,无论什么境界里面,你心地都是清净平等的,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丝毫染污,就是没有有。那是什么?地上菩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之后,可以,无论什么境界没有障碍。凡夫做不到,凡夫在那个境界里免不了起贪心,所以放下是对的。这就是不同根性的人,有不同修行的方法,都是值得尊敬的,都是平等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密宗的清净比显宗高。可是密宗,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你心要是不清净学这个法门,决定堕落,就跟禅一样,上上根人修的,一步登天;登不上去,你要学他那个样子会堕地狱,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读了《华严》,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才晓得那个修行叫历事炼心,你不通过这些考验你真的不贪吗?你没有通过甘露火王的考验,你真的没有瞋恚吗?甘露火王的考验就像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样,你修忍辱波罗蜜,你一定要通过那个考验。你善心善意待人,人家不领情还要把你杀掉,杀掉的时候还不叫你好死,用小刀给你割肉,一片一片的割一直割到你死,叫凌迟处死。歌利王割截身体看你能不能忍?菩萨能忍!这一关通过,通过他就成佛了,那个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这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当年歌利王就是憍陈如尊者,释迦牟尼佛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一点怨恨都没有。没有怨恨、没有报复,我成佛头一个度你。释迦示现成佛,确实憍陈如尊者第一个证阿罗汉果。佛这些示现,身教!我们受人家一点委屈,算什么?所受一切委屈都在考验你。就好像读书一样,老师来考试,时时在考试,天天在考试。

  凡是逆境恶缘是考试,顺境善缘也是考试,顺境善缘考一考你起不起贪心?你还有没有爱取?逆境恶缘考的是你还有没有瞋恚?你还有没有愚痴?如果你真的觉悟、明白了,一个人生生世世无论在哪一道都是在学习,那我相信什么样的考试你都能够接受,你的成绩一定非常优异,你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灵性。成佛要多久?一生!像善财童子的示现,一生成就。《法华经》上龙女的示现,也是一生成就,不要很长的时间。修行要无量劫,要三大阿僧祇劫,那对什么人说的?不认真学习的。那个事情就麻烦,他的学校永远念不完的,为什么?升级很不容易,降级很容易,留级很容易。死了以后又回到人间来了,留级,在人间的课程没有学得好,再学!实在太坏,贪瞋痴慢太重,降级,这就非常麻烦。我们现在很清楚、很明白,升级、降级都在哪个阶段?都在欲界。总而言之,执着放不下!

  佛多慈悲,千经万论时时在提示不应该有执着,执着放下你就超越六道,往后修学就一帆风顺。六道这关是最不容易突破;换句话说,就是执着这关不容易突破。因为执着是因,六道是果,突破六道这个关就是要放下执着,怎么做法?佛祖有善巧方便,让我们每天放下一点,不要放很多,每天放下、每天放下。凡事起头难,真正做到三年五载就有效果,真的你得要天天放,每天放一点,每天放一点,放个三年五载效果卓著。然后什么?然后你就能大幅度放下,愈往后面愈快,愈往后面进步就愈多,一生就成功了。尤其是修净土法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真能把执着放下,生方便有余土,不是生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就彷佛我们这边的六道,方便有余土就是这个地方的四圣法界。那个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是大幅度的提升,相当于阿罗汉、辟支佛念佛往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三个,爱取有三个,爱取比较容易,从「有」断很难,这是说这一世当中,我们的造作,佛很简单归纳为这三大类。三大类当中,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就是不要有占有的念头,这是最严重的。我们在这一生非常想有,可是怎么样?缘分不许可你有。我们很想有个道场,我学佛到现在五十六年也没有一个道场,没有这个福报,缘不许可,好事!如果有这个福报,有这个缘分,可能我也是大庙的方丈住持,也不会这样子,想想好事。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在世,就是这么示现的,一生没有道场,说一句好听的话,乐得清净,没有这些人事来烦你。你有道场就有很多事情来找你,什么都没有,这些烦心、操心的事情没有了,想想还是好事。

  有了今世的因,肯定就有来世的果,诸位要晓得,今世的因「爱、取、有」,这个爱取就是无明,有就是行。过去讲无明、行,这一生现在讲爱取有,爱取是无明,有就是行。好了,你有了这个东西就决定来生有果报,来生有生,牵引你六道里去受生。你这一生心善、行善,你来生得人天果报,所以十善业道最低的层次人天因,人天的根本。我们细细想想,十善业我们做得怎么样?这十条自己给自己打分数,及不及格?想想如果不及格,你颠倒过头再去想想,想那十恶,十善反面是十恶,十恶给自己打个分数,看看有多少分?我十恶跟十善做个比较,哪个分数多,然后你就晓得你到哪里去了。不要问别人,别人知道也不会说你,问自己是最可靠的,自己生死要自己了,总要真干。

  现在我们从传统文化三个根做起,这个好,时时刻刻检点反省我做到多少?天天看,天天想。昨天我还想到我们把这三样东西,《十善业道》、《感应篇》跟《弟子规》印成一个小册子,三个根,时时刻刻检点,一天至少要有一次反省检点,不能再迷惑,不能再造业了。再迷惑、再造业来不及了,尤其现在整个世界灾难频繁,你要常看到这些讯息都感到很恐怖。对修行人来说,这也未尝不是桩好事情,警策你自己,你赶快要干;你要是不干,灾难临头的时候后悔莫及。我们有一天平安好好的修一天,有两天平安要好好修两天,不要去想灾难。抓紧现在的大好光阴认真学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提升自己,这就对了。自古以来,往往逆境(逆增上缘)比顺境还要好修,还要容易成就。所以我们今天的缘也可以说是希有难逢,大家认真努力就好。

  十二因缘说出来,给我们说明三世因果永远在那里循环,相续不断,这就是轮回怎么来的。轮回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解决没有别的,就在爱取有,这三个你能断掉一个,问题就解决。这些都是在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总的纲领。「解缘起」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一句『诸根智慧悉通达』。诸根是六根,眼,你比过去看得明白,过去看东西看不清楚,现在看得比过去清楚;耳,比过去听得明了,过去听没听懂,现在能听懂了,这智慧。智慧悉通达里头,还有个很深的意思,那就是什么?眼见、耳闻、鼻嗅、口尝不再执着了,不再执着是智慧悉通达。弘一大师为我们做示演,这是我在新加坡听广洽法师说的,这个老人跟弘一大师的交情非常深厚,他住在南洋,有个小道场,我去过几次。老人很慈悲,前几年往生,专修净土。他请弘一大师到南洋,在南洋弘法就住在他的小道场,也就在那个小道场讲经,听众并不很多。他说弘一法师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平易近人,人非常慈悲。日常生活,因为弘一大师身体不好,他往生才六十几岁。照顾的人感到法师慈悲,什么都不要求,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饮食起居可以说是一丝毫执着都没有。广洽法师陪他,吃东西是不是咸了一点?广洽法师嫌咸了、嫌淡了、嫌什么了,他怎么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没有一样不欢喜,很好侍候,一丝毫挑剔都没有;你给他穿的,他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从来没有拒绝过,没有批评过。

  我们想想弘一大师在没有学佛之前,那个少爷脾气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他年轻在日本求学,那个时候他很执着,跟朋友约定,早晨八点钟约好来看他。大概同学迟到两分钟,他在窗户旁边,打开窗把他臭骂一顿,为什么不守时间?差两分钟,算了,明天再来,拒绝他,你说那么样的执着,到晚年时候变那么随和。你就晓得弘一大师年轻,没有一样不讲求,而且还有洁癖,那才是真不好侍候。学佛之后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所以实在讲,在这个末法时期给我们学佛人做了个最好的榜样,他真放下了。他对于文学、艺术那种爱好、偏爱,而且他的成就也非常之可观,全都放下了。他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最尊重的印光老法师,印祖教他念佛,老实念佛,他完全接受,真干。我们到杭州看他以前的故居,他住的寮房还在,寮房里面的陈设,接待我的人说,完全是弘一大师在那个样子,没有改变。很小的一个床,一个破旧的蚊帐,我去看了,铺盖都很单薄。房子里面很简单,一个小桌子,也不大,大概只有我们这个摄影棚一半大,他老人家当年在寺院里面住的房间。这都是「诸根智慧悉通达」的表现。

  由此可知,这不是学术,这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才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他心里没有妄念,他单纯,也就是说他爱取有没有了。你有爱的,你就麻烦,为什么?你常常会关心它。读书人爱书,弘法的法师爱经典,都是麻烦!还有些法师爱佛像,我都见到过,收藏名贵的佛像,他还有收藏室。难得了,碰到我还带我去参观,全是古董,就是他有爱、他有取、他有有,出不了六道轮回。出家为什么还这样子?很简单的一个原因,读经不够。讲经说法的法师没放下,我也遇到好多,走的时候相不好,什么原因?名利没有放下,权位没有放下,那个住持不肯让给别人,道场不肯给别人,死了以后又带不去,很多很多!这我们亲眼见到的。这些都是我们现前的一面镜子,那我们学佛修行不能犯这个错误。我一生,现在这么大年岁,往后我也不会有道场,我也不会去建道场,别人建了,我就住就好了。

  一生在教学,教学,是的我是印了很多《大藏经》,印《大藏经》不是我自己看的,我是供养全世界佛教的道场、大学图书馆,还有其它宗教,他们乐意收藏的我都供养。希望《大藏经》在全世界到处都有,将来这个地球真的有灾难,《藏经》不会失传。为什么?到处都有,这个地方损坏了,那个地方还有,这是保存经藏最好的方法,分散。你说古人用的心用得很苦,刻在石头上藏在山洞里面,如果一个地震就整个完了。房山石经,我们知道雕刻了八百年,你说多辛苦!很难保持。多印这比什么都好,什么样灾难都毁不掉,这是留传法宝不二法门。在从前做不到,现在科学技术方便,我们可以做到,不要再雕石经了,多印就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83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785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