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九十七

  日期:2011/7/18 16:30:44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九七集)  2011/2/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9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五十一面,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从「如化者」看起:

  「《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是说,「如化」,化是幻化,那当然不是绝对的空无,绝对的空无里头不可能有幻化发生;如果说它是有,有是幻化,不是真有。这个意思我们已经相当能够体会、能够明了。「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意思要是透彻了解,确实能帮助我们放下。既然说是如化,「观法如化」,这些诸法是非有而现假有,这是真相,事实真相,确实没有。但是眼前这些现象在,正如同作梦一样,梦中境界确确实实没有,当你进入梦境的时候,好像这些万法都在你面前。你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在作梦,你完全把它当真,这一当真,肯定就造业;业也不是真的,起业一定引现果报,引来果报,果报也不是真的。因为自己不知道事实真相,也在果报里头受苦享乐,殊不知受苦是假的,享乐也是假的,等梦醒了才知道完全是假的。我们什么时候六道轮回这个梦醒了,也就是说我们果真把执着放下了,分别淡薄了,对于六道里面的事情不分别、不执着,那梦就快醒了;醒来之后才知道,六道轮回是一场恶梦。

  声闻、缘觉、菩萨他比我们聪明,他放下了,虽然身体还在六道,他不执着六道、不分别六道,所以六道对他个人来说没有障碍。身体还在,这个状况在佛法里有个名词叫「有余依涅盘」。他真的入了涅盘的境界,但是他还有身体在,有余就是有身体在。身体虽在,不碍事,他还可以利用这个身体教化众生,行菩萨道。可是凡夫跟他们恰恰相反,以为这个事情是真的,造善业得乐报,享福,造恶业得苦报。这桩事情我们要晓得,受苦是真的,享乐是假的,如果享乐也是真的,释迦牟尼佛也享乐,不必示现苦行,假的。而且享乐的时候,我们细心去观察,哪有不造业的!人在受苦的时候造业比较少,为什么?没有机会;享福的时候有机会造业,杀盗YIN妄,他造这种罪业,这些罪业最后的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参透了这个事实真相,在世间修福对不对?不对,老子说得好,「福兮祸所伏」,祸在福中。一定要学佛菩萨,修福不享受福报。你看佛修三种布施,财布施,佛是用内财布施,为大家服务,他服务的方法就是用教学,用身体做出好的榜样给大家看。言语来教化众生,身行是感化众生,感化跟教化一起来。不享受人天福报,名闻利养边都不沾,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向他学习。沾了边就造业,不沾边叫净业,清净的业。净业是什么?没有染净;不要说善恶,没有善恶,连染净都没有。染净没有是真正的清净,那就是大乘教常讲的三轮体空,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释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现的是最好的榜样。

  为什么佛菩萨要如是示现?这个地方把道理说清楚了,所现的举体是空;也就是说,他知道六道、十法界都是在梦中。梦中不但外面这一切事物你得不到,连身体都得不到,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现象是假的,精神现象也是假的,自然现象还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底下讲到「三昧常寂」,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常,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寂,常寂。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他确确实实是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他的本事,这了不起,就是因为他彻底了解《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显中道义就是显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如是。你说空,它不是空,你说假,它不是假,而空而假,它就是空,它就是假。「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中道就可以用这两句话,非空非假,而空而假,这个经上有说即空即假,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就是中道。你把事实真相看透,这叫看破,看破你才能放下。我们今天放不下不是别的,没看破,不知道它是假的,真看破了多自在!我们要问,这世间灾难有没有?没有了,假的,不是真的,你还担个什么心?你在这个地方已经如如不动,就是底下讲的三昧常寂。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你得到正定,定是如如不动。为什么你能到这个境界?观法如化,所以你就如如不动。也就是说,这些幻化、幻法、幻相,天堂是幻相,绝对不会引起你贪恋,你贪心生不起来,假的,不是真的;地狱境界现前也不会干扰你,你知道是假的,你对它没有一丝毫畏惧的心,没有感觉得那是苦受。外面境界统统明白了,里面贪瞋痴慢疑断掉了,苦乐忧喜舍没有了,这叫什么?这叫自度。自度而后才能度人,这就是你先做到了,你才能帮助别人。我们今天讲经教学比不上佛菩萨,原因在哪里?他做到了,我们虽然讲,没做到。没做到,人家听的人看看不像,你讲的跟你的生活不一样,人家不相信。佛菩萨所讲的他全做到了,真正在顺境、善缘没有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心都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就是无住生心。凡夫不行,凡夫有住,有住生烦恼,无住生智慧,无住是心里干净,一无所有,生智慧。心里有一法都不行。净宗准许,准许你心里有阿弥陀佛,有其它的也不行。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决定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再开悟。那是你遇到好老师了,阿弥陀佛亲自给你讲经说法,你开悟了。没到极乐世界没开悟,到极乐世界就开悟了。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你,首先佛光注照,佛光注照是什么意思?消你的业障。那个佛光是弥陀四十八愿的成就,就是弥陀四十八愿在加持你,你业障消掉了。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听经闻法就豁然大悟,这么个道理。

  三昧是正定。「常寂,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常是不生不灭。真体是自性,真体就是自己,不再认这个身体是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就是真体,它是真常。阿赖耶无常,末那无常,所以它不是我,我是真常。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诸位要知道,体是一个。所以老子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话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自性清净圆明体,一个,能生万法,从一体起二用,二用第一个是宇宙,依报,第二个是正报,正报跟依报是同时发生的。这就好像是作梦,诸位要晓得,梦中境界现前了,起二用。这叫一念,诸位要知道,第一念是真的,正定当中生出来的,你能够保持得住,这个境界是什么?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心现的。心现就是法性土、法性身,真体是法性,没有生命,这是实报庄严土,它只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阿赖耶有分别执着,阿赖耶从哪里来的?那个根就是我见。我见是个妄念,不是事实,这个念头一起来之后,我爱、我慢、我痴同时起来,把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相扭曲了。

  世尊在《遗教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个心是意念,一个妄念,你看它干多大的事情!这个妄念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这是制心一处办的,这个一念是迷。佛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念觉,十法界立刻恢复了一真法界,就在觉迷这一念。一念觉,醒过来了,一念迷是堕在梦中,你睡觉,在作梦,十法界是梦中境界,六道轮回是梦中之梦。你们同学有没有这种经验?作梦的时候,作梦的时候自己睡觉又作梦,梦中之梦。确实有,不太多就是了,真有这个境界,在梦里以为醒了,其实没醒。所以说,怎么迷的?那个迷的人怎么开悟的?我们今天迷了还没有开悟,如果晓得是怎么迷的,距离我们怎么去开悟距离就不远了;我们现在怎么迷的不知道,怎么开悟也不知道。换句话说,你很不容易醒过来,睡熟了、睡着了,把你推醒,哼叫几声又睡着了。六道众生就是这种状况,喊不醒。三昧常寂这一句里头含义很深!

  「绝烦恼之相,谓之寂。」烦恼,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无明烦恼,那是烦恼的起端、开头,延伸下去的就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阿赖耶起作用,它就能把一真法界扭曲变成十法界。在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有分别,执着很轻。六凡法界执着严重,分别也重,什么起作用?尘沙烦恼起作用,见思烦恼起作用。这两种烦恼起作用,让这个万花筒千变万化,就这么个道理。我们今天用三昧常寂就能够醒过来,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常,不必去管它,常是真的,永远不变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绝烦恼之相叫寂,在这上下功夫,这是定。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对六尘境界,眼见色,举这一个例子,眼见色相,当体即空,你就看空了,这个相是什么?幻相、假相,从分别执着而生的,我们离开分别执着,外面相就不可得。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跟我完全一样,你从相上见到它的性,性原来是一样的,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花草树木的本性,我们称它作法性,跟我们也是一个性,山河大地的性跟我们还是一个性,虚空法界同一个性。

  我们从这个地方认知,这是佛知佛见,世间人、世间众生无论做什么颠倒过失,你都不会再放在心上,心量突然大起来了,夫子所说的你会完全用上。「成事不说」,已经做成的不说,不管是好是坏不说,好事赞叹,坏事不说了,不赞叹也不说,就跟十大愿王「称赞如来」一样,好事称赞,不是好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你心多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夫子忠恕之道,这也是弟子们赞老师的,赞叹老师「夫子之道无他,忠恕而已矣」。三昧常寂是忠,忠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恕。别人有一点小小的过失就斤斤计较,不肯饶恕,这错了,你在生烦恼,你在造业!你读《大藏经》,你看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发过脾气?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骂过人?没有,责备人也是和颜爱语,劝导他。为什么?忠恕存心,夫子之道。在今天这个社会,所以英国人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孔孟学说是什么?今天这个带来了,孔孟学说是「仁义忠恕」,大乘佛法是「真诚慈悲」,确实可以解决现在的社会问题。我们把它刻在这个印章上,我们想请联合国赠送给每个国家的领导人,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是汤恩比博士提出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疏忽了传统教育两百年,这个帐要从慈禧太后算起,她不重视,所以上行下效。在她以前,读书人非常认真,你所学到的一定落实在生活。大概慈禧太后的烦恼习气很多,圣贤教诲好像处处都在责备她,她听了一定感觉到很难过,算了,别听了、别讲了,把宫廷里面礼请儒释道这些高僧大德讲经教学这个制度废止了。她有了问题她问谁?在从前帝王都是找专家学者来请教,她问谁?她问鬼神,她喜欢驾乩扶鸾。宫廷里面上课废除之后,宫廷里头设乩坛,扶鸾,她喜欢这些。上行下效,于是读书人只读圣贤书,不干圣贤事。清朝亡国之后,到今年一百年,这一百年当中,不但没有人行圣贤事,说的人也没有了。所以今天提到圣贤教育很多人非常陌生,不是一般人,知识分子,大学生、大学教授,他真的不知道,从小没学过。《弟子规》,刚刚大家在学的时候,许许多多人,什么叫《弟子规》?莫名其妙!所以,从慈禧算到今天两百年,两百年多少代?至少是九代。

  佛陀慈悲,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先人不善」,我们前面的老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这我们先人,先人无知,疏忽了传统教育,「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人教我们,我们今天做什么错事情,不要再责怪他。我们做得太离谱,为什么?没学过。没有学过,他干坏事情,你要责备他,这个很残忍,这个不合理。那要怎么样?要饶恕他、原谅他,应该要好好的教导他,这就对了。今天外国疏忽了宗教教育,至少也两百年了,科学发达了,大家相信科学,不相信宗教。科学人能拿证据出来,给你讲清楚、讲明白,宗教是神说的,神到底在哪里,没有办法把神请出来给大家见见面。东方丢掉传统,西方不要宗教,社会乱了,灾难现前了。灾难跟我们的信仰有密切关系,这是一般很多人不相信的。今天科学家提出来,人的意念确实能够影响环境。现在少数人明白了,不是多数。

  量子科学真正起到一点作用是八0年代,一九八0年代,一九九0、二0一0,现在是二0一一,才三十年,这是很近的事情。量子力学没有发现的时候,对于物质现象解释不清楚,佛经上虽有解释,我们看了也是半信半疑。佛在经上讲的,我们是佛门弟子,受了古圣先贤的教诲,尊重圣贤,不敢批评圣贤,但是怀疑。到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现象是什么?是意念的累积连续产生的幻相。我们也看到《菩萨处胎经》里面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跟这个讲法完全相同;换句话说,佛经上所说的得到科学家的证明,说明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物质现象搞清楚了,物质的本质是意念,这是念头,念头的本质是什么?这个科学家还没说出来,他只说无中生有。我们不能说他错,就是含糊、不清楚。佛法里头对这个说得清楚。精神现象从哪里来的?它的体是自性,科学家没有明心见性,不知道有自性这个东西。自性真难,科学能不能探测到?探测不到。为什么?它不属于现象,你怎么探测?自然现象可以探测,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可以去探测,它不属于现象,所以这就难了。

  佛在经上说,这桩事情「唯证方知」。怎么证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知道了,所以唯证方知。妄想是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你就知道了。科学家研究任何一个东西,一定起心动念,一定有分别执着,所以他永远没有办法见性。他能够说明阿赖耶的现象,他没有办法见性,他们研究所得的,在佛法讲那叫所知障。障碍有两个,一个是烦恼障,贪瞋痴慢疑、七情五欲是烦恼障;你研究这么多成果,你相信它,这科学可以拿出证据来,这是所知障,障碍你见性,对于法相你可以了解它,法性你不能。科学家如果有一天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把十九岁到三十岁参学,学的那些东西统统放下,他就开悟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他十九岁出家的时候,烦恼障放下了,三十岁的时候把所学习的东西放下,这就是给我们示现,教给我们。先放下烦恼,再放下所知,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问题就解决了。所以绝烦恼之相,这叫寂。

  「《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这几句说得好。不生不灭是真常,不生不灭就是自性,只有自性不生不灭,阿赖耶有生灭。阿赖耶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有生灭,我们讲的这三种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都有生灭。我们要懂得,生灭的是法相,相从哪里来的?相从性变的,性不生不灭,相有生灭,性不生不灭。性是真的,真谛,相是俗谛,是假的;真假是一不是二,那就是中谛,真正证得。在起用的时候不偏真也不偏假,对真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对假相、对法相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叫中谛,中道。那就完全正确了,你在这个世间,跟诸佛如来应化到这个世间没有两样。

  「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津是比喻。这句话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的,这是教给我们学习的一个秘诀。你想学大乘,因为那个书叫《大乘起信论》,你在听讲的时候,你要记住三个原则。听讲,第一个不执着言说相。这个不执着里头包括着不分别,没有说到起心动念,当然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关系,不分别、不执着言说相,他说长说短、说浅说深没关系,别执着。第二个,不执着名字相。你看看名、相。名字相,名词术语,三昧是名词,庄严是名词,自性是名词,法相也是名词,这些名词术语是教学时候方便的用法,它也不是真的。所以,你对它也不必去分别执着,你懂得它的意思就好,最重要是懂得义理。第三个是离心缘相。你听懂了就懂,听不懂别想,愈想愈错。为什么?你想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如果想「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段什么意思」,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与如来真实义不相干。你要是不想,如来真实义就出来了,你一想就把如来真实义障碍住了。这就是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平常我们读经,对着经本叫读经,不对经本叫背诵,叫诵经,诵是不看经本的,念得很熟,可以背诵了,叫读诵。读诵的时候不着文字相,因为文字是语言,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听讲不执着言说相,读经诵经不执着文字相,这个很重要。不执着名字相,不执着心缘相,决定不要去想它什么意思。为什么?因为你一想,常寂就没有了,不常不寂是生灭法,佛所给你讲的那些东西全是白讲了。为什么?你错会了意,你着了言说相、着了名字相,还有心缘相,你错会了意思,你不会学。宗门教下古大德常常问学生「你会么!」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会的人绝不用自己的思想去想经典上的意思。告诉你们,经典没有意思。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般若会上否定他老人家的说法,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佛法,谁要说他说法那是谤佛。为什么这么说?怕你执着。法怎么说出来的?是自性清净心自然流出来的,你要用清净心去对待它,你完全明白了;换句话说,他的清净心把你的清净心给引出来,他所说的一切经就是你自己说的,自他不二,我们是同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一不是二。所以佛佛道同,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说的,古佛是什么?自性流露出来的。古佛也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他也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他跟古佛无二无别、不增不减。如果我们见性了,我们跟他也是无二无别,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一生一个字都没说,全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跟他一样,没有两样。这才叫真正到家,没到家不知道,到家才晓得事实真相。

  所以佛、祖师教我们这些方法,我们能够信、能够依教奉行,这个人叫大福报的人,他没有怀疑。要是怀疑,对他提出问题来质问,这种人学道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三昧常寂他得不到,必须通过三昧常寂才能大彻大悟。三昧常寂的反面就是心浮气躁,妄想多、意见多,自以为聪明,麻烦出在这里。我们修学多年不能成就,毛病出在这个地方自己不知道,所以那就一错到底,一生不会有成就。一生再勤苦,你所得到、所成就的是什么?知识,不是智能,因为你烦恼习气在。智慧从三昧当中得来,没有三昧,智慧不会现前,这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是从定开的,不是学很多东西开的,你能放下,什么都不学,智慧也开了。一千三百年前,六祖惠能大师出现在中国唐朝,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父亲早年过世,留个老母亲给他,母子两个人生活非常艰苦,每天上山砍柴,卖柴过日子,樵夫。他心地清净,没有杂念,什么都不懂,人老实,真的符合这三个条件,老实、听话、真干。偶尔,《坛经》上有记载,听一个人念《金刚经》,他在窗口站了一会,听他念这段经文,他听懂了。进门去看看念经的那个人,他说你念的是什么?这意思太好了!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把他听的、他体会到的告诉这个张居士。这个居士一听,觉得这个年轻人太了不起,二十四岁,就劝他,你应该到黄梅五祖那个地方去学,你的根性很利。他有个老母亲要生活,没法子离开,这个居士也很慷慨,拿了十两银子给他做安家费,「你的母亲我们大家照顾,你放心去学习」。

  在黄梅住了八个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要知道,五祖忍和尚是个开悟的人,明心见性了,一看到他就知道他根机很利,叫他修福。诸位要晓得,没有福报不能学佛。怎么修福?为大众服劳役,派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他是砍柴的人,破柴有力气,他知道怎么劈柴火,舂米,就干这两桩事情,干了八个月,这八个月是修大福报,福慧双修。开悟就是最后那一晚上,五祖要传法,让大家作首偈子来给他看,没人敢作。神秀作了,没开悟,五祖称赞他,依照这个偈子修行就不错了。能大师把他偈子改了,这整个寺庙轰动了。晚上老和尚就召见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是四分之一,不到一半,他就开悟了。说出他自己的报告,他所见到的,五句话,「何期自性」,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忍和尚把释迦牟尼佛衣钵就传给他,叫他赶快走,半夜就离开了,赶紧走。怕什么?怕人不服,嫉妒障碍要害他,要把他衣钵抢回来。你什么都不懂,没有进过讲堂,没有听过一次经,没有进过禅堂,你怎么可以作祖师?赶紧逃。以后逃在猎人队里面十五年,大家把这个事情渐渐淡忘了,大概那批找麻烦的人可能也都不在了,时节因缘成熟,他出来了。

  这是一代祖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修戒定慧,因定就开悟,悟了之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全通了。为什么?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自性流出来的,就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只要你见性,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论,你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通达,这个东西不必学。所以佛家的教学,八万四千法门,许多宗派,都是以明心见性为修学的目标。净土宗不例外,净土宗明心见性是到极乐世界,它把它分成两段,第一段叫你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第二段是阿弥陀佛帮助你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你白学了,你是凡夫,充其量出不了十法界,明心见性才能出十法界。十法界是虚妄的,是属于俗谛,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我们的学习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天天在学名相,在分别执著名相,没有把名相放下;放下你就真通达,名相里的真实义你才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没有开悟,那要看看古人怎么讲的,照着人家批注来讲。这个要小心谨慎,为什么?怕讲错,讲错了自己要负因果责任。

  学习要从恭敬当中学,所以在这个之前,「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那是我们学法基本的条件。恭敬三宝的基础是孝养父母,如果不孝父母,恭敬心从哪里来?中国传统教育的来源是来自父子有亲,就是那个亲爱。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可以说是爱的教育、真诚爱心的教育,这个我们要知道。父子那种亲爱是天然的,不是学来的,最明显的是小孩出生三、四个月。小孩还不会说话,你看父母对他的爱,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你看他的动态、看他的表情,你能看出来。古圣先贤看到这一点,就想到一定要教。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种真诚的爱心一生当中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育,教育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要把这种亲爱发扬光大,让他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爱一切众生。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在此地,教育里头没有名闻利养。

  但是今天教育没有了,前面跟诸位说,我们的传统教育丢掉两百年了。现在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所,教什么?教如何争得名闻利养,它是这种教育,幼儿园就教竞争。我还听一个同学告诉我,真事情,不是假事情。好像是他朋友的一个小孩,念小学,二、三年级,同班一个同学,成绩很好的,车祸死了。他回家去的时候告诉他爸爸妈妈,这个同学死得好!他们家人都吓一跳,为什么?「我少了一个竞争的对手」。这小朋友好像成绩大概比他好一点,竞争。这种心态还得了吗?这个心态不是他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不善后天学来的。这种心态会造成社会的动乱,会造成地球上的灾害。所以今天,整个问题根在哪里?根在教育错了方向!不是没有教育,学校那么多,方向搞错了。古人教育是念念为别人想,现在教育念念为自利想,从前是念念为利他想。利他,社会安定和谐,念念是自利,决定是有斗争,斗争、战争是决定免不了,天灾人祸跟着来了。所以,我们要求智慧,你不依照这个老办法不行,用现在科学方法来学佛,错了,佛法就变成科学了。科学解决不了问题,科学所得到的是知识,不是智能,佛法是智能,不是知识。

  《净影疏》是隋朝慧远大师的著作,隋朝的,历史上称他小慧远。他的名字跟东晋时候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名字完全相同,两个人,不是一个人。他有《无量寿经》的批注,对于这个地方,他批注是这么说的,「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观,止是修定,止行深。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后面讲修行方法,五止六观,华严宗讲的止观。下面说「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怎么修法?「止心一处曰止」。我们念佛人就是修止,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止心在阿弥陀佛,在这句佛号上。所有一切思虑、杂念统统把它止住,也就是全都放下,心里只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叫止心一处。这是禅定的异名,你把心定在一个地方。佛说得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把心定在阿弥陀佛,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成功。不成功的,是你没有把心止在这一处,你的心里面,东西太多太杂太乱了,杂乱就是六道轮回,六道是个杂乱的场所。心清净、生活简单,意念才能够集中,才能够开悟。你不用戒定慧这条路子,佛法走不通!所以我们要记住,佛在戒经上讲,「戒为无上菩提本」,如果我们不在这上面用功夫,你的一生白学了,你完全错了。

  这多少年来我劝大家,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扎三个根。《弟子规》我们要把它看成是佛教的戒律,是真的,不是假的。隋唐大德放下小乘,用儒、道来代替,我们今天不学小乘,如果没有儒跟道,入大乘那是笑话,佛不承认你。佛说得很利落,「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佛说的话,佛不承认你。唐朝初期之前,十个宗派那时候建立的,律宗是道宣律师,终南山的,小乘当时两个宗,成实宗跟俱舍宗,是学佛人必须要修学的,这是根。你有这个根,然后再进入大乘,大乘八个宗派,由你自己选择,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戒学是共同科目、必修科目。我们今天,你不学《弟子规》、不学《感应篇》,你就得学小乘,小乘的经典很多。这些祖师大德为什么放弃小乘,教你学儒、学道?儒道可以代替小乘,而且儒、道的思想更接近大乘。你看差不多隋唐到现在一千五百年,这一千五百年当中,宗门、教下,还有在家学佛的这些居士,成就的人有多少?开悟的、证果的,念佛往生不算,那算起来太多了,至少有三千人以上。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在《神僧传》里面看到,每个宗派语录里面记载的、山志里头记载的你都能看到,证明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这个方法没错,我们应当接受。不从戒律,你没有根,你怎么样苦修、怎么样聪明,像种树一样,你认真努力在种树,这树没有根,长不大,稍大一点就枯死了,没根。扎根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世法、佛法都要根,根是相同的。

  我们是没扎根,现在希望大家补习。现在的社会民主、自由、开放,谁都没有权利干涉谁。父母教子女,不能骂他,不能处罚他,为什么?你侵犯人权,你虐待儿童,法律保障儿童,法律保障学生。所以现在伦理没有了,师道没有了。六十年前,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那个时候我的愿望就是希望他老人家答应我,到学校去旁听他的课程。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你不知道,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想到课堂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他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因为之后我出家了,我出家在学校教了五年书,文化大学,在哲学系里面开「佛经哲学」。方老师讲的话一点都不错,现在只能劝人,善言相劝,老师态度严肃一点,学生掉头而去,理都不理你,你有什么法子?方老师慈悲,没有舍弃我,给我开了个特别课程,每个星期天在他家里小客厅,给我上两个钟点课,每个星期两小时。我跟他学的是这么学来的,不是在学校,没有同学。

  我感恩!如果不是听他老人家这堂课,我们怎么知道佛法?不可能认识佛法,不可能知道这是个好东西,那一生当中当面错过。从形式上看,你看从寺庙门口经过,里面都是敲打唱念,在超度死人,我们误会了,以为这叫佛教,不知道佛教里头有这么大的学问。老师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告诉我,第一句话说,「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跟他学哲学,「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今天要问,特别是你们这些出家同学,你们是不是已经尝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尝到人生最高的享受,证明你们真的学佛,真的契入境界了。我常常告诉你,我感激老师,老师不在了,天天对着他的相片拜他。为什么?我真的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享受是什么?读经、教学,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每天快乐无比,与名闻利养不相干。我们才真正体会到颜回之乐,《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是快乐。快乐从哪里来?从学习当中得来的,不是外面物质什么精神刺激,不是,内心里面的喜悦。佛法更殊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怎么会有忧虑,怎么会有烦恼?佛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佛经看懂了,字字句句里头无量义,一字一句讲不完。

  这部书,《净土大经解》,我会讲得详细一点,估计大概一千个小时。还有同修、听众希望我这部经讲完之后继续讲《华严》,《华严》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细讲,以前那样细讲,估计会超过两万小时,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华严经》讲大意,希望三年讲圆满。我们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才讲到「十住品」,大概四分之一,后面还有四分之三,准备三年完成。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没有老师怎么知道!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给我们的肉身,老师给我们的法身。这是可遇不可求,「百千万劫难遭遇」。

  所以修行的秘诀在此地告诉你了,就是止心一处,这是秘诀。你要真正听懂,放下万缘,你看念佛堂堂主,一天到晚一句口头禅挂在嘴皮上,「放下万缘,一心称念」,这是堂主的一句话。放下万缘是止,提起正念是观,观就是念佛。这句佛号要怎么念?净念相继,净是清净,要用清净心,不怀疑、不夹杂叫清净心;相继是不间断,一句一句念下去。快慢、高低、缓急不重要,你自己喜欢怎么念念得舒服你就怎么念,是以自己念得很快乐、念得很自在,念得又不累,欢欢喜喜,那就是好方法。这些不必学别人,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原则要学菩萨的,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切放下;不需要看的东西别看,不需要听的别听,不需要说的就别说,这叫都摄六根。统统放下,净念就产生,这才管用。清净心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一句一句的念下去。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怎么不欢喜!时间久了,大概如果这个念法,三、四年念佛三昧就得到。得到念佛三昧不是很深的,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还没到。很浅的,不是很深,很浅的一心不乱,往生极乐世界自在了,想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就能往生,你看你多自在。跟这个世间有缘,众生听你的,喜欢听你的教诲,你就多住几年,决定不碍事,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你得大自在了。你在这个世界上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住在这个世间只为一桩事情,帮助有缘人信解行证。看这个有缘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信的帮助他信,已经信的帮助他了解,已经了解的帮助他修行,真正修行的人帮助他往生,他干这桩事情,除这个没事。

  「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我们学佛的人一心念佛,常寂是非常不容易,常寂是明心见性,是大涅盘的境界,我们可以到达它的边缘。我常说,没入门,到它的门口了,已经受它磁场的加持,有那么一点气氛,并没入进去,往生决定不成问题。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这个意思还没讲完。



上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九十六
下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二百九十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