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21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二一卷)  2007/9/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九段,「主伴严丽三昧门」。前面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学习毛光照益,现在看到的是主伴严丽。在这段经文不多,总共只有六首偈,不像前面经文很长,也分成很多的小段。这段里面清凉大师在科题给我们显示出来,「第九有胜三昧下」,底下的六首偈颂,「主伴严丽三昧门,亦出现三昧」,就是出现三昧。什么叫出现?用我们一般来说,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怎么应法?应一定要出现,虽出现他依旧是如如不动,这就是三昧。不像我们凡夫,凡夫我们这个身也出现,出现在这个世间,这什么出现?业力出现的。你造善业,你这一生享受福报;你造作恶业,那你这一生要受苦受难,这是业力的出现。

  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是应众生之感,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他的出现是无比的殊胜。虽然出现,确实是如如不动,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世间,中国过去历代祖师大德当中,确实有不少的叫再来人。再来人就是佛菩萨,当中也有阿罗汉,他们与这个世间的众生有缘,众生有感,无论是显感、是冥感,他们统统都有应。我们的感有时候是有心去求佛菩萨,有时候叫无意,虽无意也起感应。无意是什么?实在讲还是有意,但这个有意的念头很微弱,连自己都没有发现,极其微弱的波动,佛菩萨统统很明显的就能接收到,为什么?因为他在定中。我们甚至于很明显的应,我们都感觉不到,那是什么?因为我们的念头是浮动的。

  像我在前面举的例子,周邦道老师的夫人,地藏菩萨化身到她家的花园,她都没有感觉到。走了之后发现什么?门没有开他怎么进来?走的时候门还是关着的,他从哪里走出去的?这个疑问存在她心里面很多年都找不到答案。以后住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把这桩事情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那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她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显在面前都没有感觉,也以为他是个普通和尚来化缘的,不愿意理他,化五斤香油没给他。这是告诉感应之事不可思议。人家在三昧里头,我们出现是业力,佛菩萨来应的时候,他出现他在三昧当中,那个境界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看到是我们的境界,他看到是另外一个境界,用现在的话说,是个不同空间维次。这个不同空间维次可以重迭,这都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段文给我们提示一桩非常重要的大事,那就是全世界宗教可以团结在一起,理论依据就在这段经文里头。我们先把第一首偈念一念:

  【有胜三昧能出现。眷属庄严皆自在。一切十方诸国土。佛子众会无伦匹。】

  如果你细心去思惟观察,你就晓得这个场面的殊胜。这是说佛菩萨应现在世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有没有原因?没有,这一定要懂得,没有原因。佛在经上讲这个现象叫法尔如是,就是性德它起用本来就是这样,你要问它什么原因?什么理由?那你已经打妄想了,你就落在第二意。必须用极其清净心来受,那你受用就大。不但出世间法要清净心,清净到里面一个杂念都没有。世尊在《十善业道经》,这是我们初入门,初学,他老人家就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那是什么?那是十善三昧。你的感受就跟《华严经》上说的,遍法界虚空界你都能够感受得到,你得大受用。我们虽然扎这个根、学这个基础,可是有很多不善夹杂在里面,虽有这么多不善夹杂,这也是正常现象,为什么?你是凡夫,无量劫来迷惑颠倒,你造多少罪业!

  过去生中种的善根,这一生当中有缘遇到佛法,难得发心学习。学习一定要知道从《十善业道》学起,这是启蒙的一本书。你不从这里学起,你从其它经论学起,那你就是插班,你没有按照先后顺序。插班前面没有学过,所以你学习很多困难,不得受用;如果你是从最初这个课程学起,你就省很多事情。我们学佛,没有人指导我们,我这个学佛算是比较幸运,早年在台中遇到李老师,李老师还是很着重这三个根。他在台中,儒家的根,他叫我们读陈弘谋先生的《五种遗规》;道家的根,他讲过《感应篇》,讲过十善业。不过是没有严格督促我们依教奉行,我们也就听听,没有在这上体会到这个重要。所以他的经教是从这些基础上,一直教导我们的,我们学小乘经、大乘经,早年在那里住了十五个月,一年三个月我学了十三部小部经,那算是扎根。老师也不像我现在这样苦口婆心一遍一遍的劝告,没有。如果他老人家像我这样的一遍一遍劝告,我们的基础比现在就稳固多了,那这些年的成就一定比现在殊胜多!这就是遇缘不同。

  我们现在才知道这三个根重要,这三个根没有,你学佛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为什么?展开经本「善男子善女人」,没有你的分;换句话说,你在佛门是旁听生,不是正科生。我们如何能从旁听变成正科生?那你就是十善业道做到了。十善业道里头最重要的,《无量寿经》上世尊教诫我们,首先是口业,这排列的顺序跟一般经典都不一样。我们也说了很多,这个排列顺序不同,它的意义就不一样,最重视的口业,为什么?最容易犯的就是这个,它把这个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摆在第一条。口业是什么?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绮语,我们可以说不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就是不绮语。说得是很好听、很中听,目的是什么?目的是骗取别人的供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绮语,把这个摆第一。第二条才讲「善护身业,不失律仪」,最后「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是修净土。《无量寿经》是修净土,修净土要具备这三个条件,这是基本的条件。没有讲到戒律;换句话说,这是人天道。

  《十善业道经》上告诉我们,这个十善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法,无上菩提的根本!我们能把人做好,这才能够学佛,才能入佛门。真正皈依三宝是三福第一条做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有这个基础你才能受持三皈,才能受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没有前面这个基础,那个三皈、受戒叫结缘。结缘三皈不是真的,是跟你结个缘,让你生欢喜,你并没有真正皈依。你现在想想就知道,我有没有皈依?没有。皈是回头,你没有回头;依是依靠,你没有依靠。最浅显的三皈要依佛法僧,皈依佛,我回过头来依靠佛陀的教诲,这是皈依佛。皈依法那就具体了,佛的教诲在哪里?经典。第三个我皈依僧,我依靠僧,僧是什么?依照经典修行的人,这是一般最低的三皈的标准。

  提升呢?提升那太高了,皈依佛,皈依自性觉;皈依法,皈依自性正;皈依僧,皈依自性清净。这是《六祖坛经》里面讲的。那我们晓得,六祖大师讲得很明白,他是接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三皈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他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我们今天皈依的是住持三宝,也算,最低级的,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供养的佛像,有没有把佛像当作真佛来看待,那样的恭敬?真佛坐在这个地方,我们在他面前一定规规矩矩的,这是真恭敬。佛菩萨的形像,古德的造像用意就在此地,恭敬是性德、是本善、是本觉,用这个方法把自性的性德引导出来。所以这个住持三宝真有用,你要懂得的话,功德无边。如果把他只看作泥塑木雕,无所谓,坐他面前随随便便,那功德利益你什么都没得到。不但没有得到,还造业,造什么业?轻慢,轻佛。这是你的习气,这是烦恼,供养佛菩萨就是要把烦恼断掉。作用在哪里?作用是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把一切众生,都让我对佛菩萨那样的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把所有的烦恼习气都能改变过来,这叫真的皈依佛。

  皈依法,天天学习经论开智慧,我们怎么生活,怎么过日子,怎么样工作,怎么处事待人接物,经论里头全都有,那要学多少?任何一部经典里面都有。经律论三藏大分是这三大类,其实你要细分,每部经典都有经律论三藏,有教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一些规矩,那部分就是戒。像刚才我们念《无量寿经》这段开示,这是戒律。佛在这部经说的这些规矩就多了,集中在一起讲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里面内容是什么?五戒十善,我们把它选出来当晚课。早课我们念四十八愿发愿,跟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三十二到三十七是同德、同行。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你只会念佛,你的心跟愿跟佛不一样,你德跟行跟佛不一样,你怎么能往生?那种念佛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的心不是佛心,愿不是佛愿,行为不是佛的行为,这要知道。

  所以夏莲老常讲:要真干!不能干假的,你干假的造罪业。罪从哪里结?第一个,你欺骗你自己,你是个假佛教徒,第二个,你欺骗三宝、欺骗佛菩萨,第三个是你欺骗大众。这个罪讲得合情合理,没有办法辩别。学佛的人,古人讲的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什么人堕地狱?这种人最容易堕地狱,无论是出家、在家。为什么?打着三宝的招牌,干的是营私自利的这些事业,这就不如法!自己有时候晓得不如法,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是真的,所以连佛都不信,不是真信。如果真的相信佛的话是真的,你就不敢,哪有这么大的胆子。眼前得一点小小的好处,你有多长寿命?顶多你一百岁吧!一百岁毕竟很少,你享一百年的福报,你后来到三途去,你要受多少时间罪?论劫数算的,那你一想,就不值得。

  我打着佛的招牌欺骗众生,我得的利益、得的享受,纵然让你享一百年,你将来到阿鼻地狱无量劫,这个帐怎么算?自然就不敢了。你今天还敢做,原因在哪里?你不读经,你不听教,你完全不懂,迷在里面。佛菩萨的教诲,它不是宗教,它是教学,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业感变现的,这个道理现在我们逐渐清楚了。阿鼻地狱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里面恶业变现出来的,自己变现自己去受报。所以阎罗王是自性阎罗王,地狱是唯心地狱,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道理,西方极乐世界你行善,自性弥陀出现了,唯心净土出现了。一切法,善恶念头在变,这佛讲得清楚,自作自受,你要是怪人,那你是罪上加罪。为什么?与别人不相干,与佛菩萨毫不相关,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说你麻烦大不大?这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偈颂头一句说『有胜三昧』,殊胜,三昧是清净心,有殊胜的清净心。『能出现』,没有殊胜的三昧,你就没有这个能力。三昧最低的程度,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九次第定,阿罗汉证得的,因为阿罗汉能应化,能在六道里面众生有感,他能应。所以胜三昧最低的是九次第定,超过世间四禅八定。他在那里出现、现身,现身或者是应身,应身也是到这个世间来投胎,投胎在胎狱里面很苦,佛经上把坐胎比喻作地狱,十个月怀胎等于在地狱里待了十个月。人间是十个月,他在里面感受时间就很长,因为太苦了,叫度日如年,这要知道。有胜三昧这些圣贤、佛菩萨、阿罗汉,他们来坐胎会不会受苦?不会。佛经上跟我们介绍,释迦牟尼佛当年从兜率天宫下来坐胎,他在母亲肚子里面讲经说法,还在那里教化许多大菩萨。他在那里开法会,而他那个肚子里面的道场,跟外面虚空没有两样,这是不可思议境界。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华严经》连微尘里面都有世界,母亲肚子里比微尘大太多!他为什么有这种示现?他这就是胜三昧,无比殊胜的三昧,是三昧功德所出现的。

  华严宗的祖师大德们告诉我们,这是「主伴圆明具德门」,在十玄门里面,这是最后的一条。这是说诸佛菩萨的示现在世间,「横竖之万法既成一大缘起」,这是佛家讲的大事因缘。「由于法法交彻」,我们现在看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诸法。在这里说「而举一法,他法伴之而速带缘生」,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小段。所以缘起的速度太快,在佛门里面讲,缘起要多少时间?是一念之间。一念我们概念是很含糊,一念到底多长?一念是一剎那。而且现,没有次第的,顿现,佛法讲顿现,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一起就变成阿赖耶,很快!相宗讲的四分它立刻就出现,是有次第,但是次第太快,好像是同时出现的。出现境界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一时顿现的,没有先后次第。念念顿现,实在讲确实就像电影银幕里面现相一样,电影银幕上的现相是一秒钟二十四张幻灯片,因为速度太快,我们就把它忘掉了。现在阿赖耶的速度,一秒钟多少幻灯片?亿万张幻灯片,你怎么办?这是我们现前的现象,你把它当真,你不知道是假的。

  佛一再提示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还是没有办法体会到,依旧把这个事情当真。当真就起什么?起分别、起执着,起心动念是已经起来,不起心动念没有这个现象,这现象不生。既然有这现象,就是有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所以你在里头有分别、有执着。分别执着是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数不尽,像微尘、像恒河沙一样无量无边,你在里头分,全是假的,所以你分别也是空的,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执着,执着是烦恼障,见思烦恼,有执着就有轮回,严重的执着就是三途。有分别没有执着,四圣法界,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六道依正庄严是这么来的。你放下执着,于世出世法确实不再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为什么?烦恼没有了,烦恼真的断掉了。六道的业因就是烦恼,没有烦恼就没有六道;虽然还有分别,没有执着,到四圣法界去,那个地方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到那里去。跟我们六道比,那是净土,六道是秽土,它比六道清净。愈往上面去愈清净,在那个地方修行,把起心动念给断掉,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这成佛。

  横是讲虚空法界,竖是讲过去、未来,中国人讲宇宙,现在人讲空间跟时间,横是讲空间,竖是讲时间。时空之内所有的万法怎么来?《华严经》上是「一大缘起」,缘起是顿起的、顿现的,不是有次第慢慢现的。科学家讲的进化,佛法不是讲进化,它是一时顿现,这个讲法非常合理。法法都有关系,法法交彻,譬如我们的人身。人身很复杂,现在解剖已经观察得非常清楚,这整个身体构造、结构谁造的?为什么造得这么微妙?里面每个器官、每条经脉少一个都不行,造得这么好,互相配合成为一个人身。宇宙也是一样,现在西方医学它不晓得这个道理,哪个地方有病把它割掉,不能割,要能割掉它何必长这个?何必生这个东西?既然生了它就有作用,你不可以给它割除,你割除破坏你生理环境的平衡。同样一个道理,地球上所长的一切生物,它都有用处,你要是把它消灭掉,就等于人身体的器官,把它去拉掉一条,它就不健康,它生态失去平衡就会出麻烦。人身生态不平衡就生病、死亡,地球上生态要是失掉平衡,也是生病、也是死亡。

  晓得法法交彻,因此随便举一法,这一法是主,其它的法都是伴。主不是独一,不是说哪个最主要,那些不重要,不是的,各个都重要,所以佛法是平等的。而我们现在人不是这样,人,脑最重要,其它器官好像都要差一点。在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平等的,脑重要,眼也重要,耳也重要,十个指头伸出来各个都重要,身上每个细胞都重要,决定是平等的。讲真平等是大乘佛法,绝不轻视任何一门,所以一个是主,其它都是伴。它这个主不是独一,一法就不是独一,是任一,任何一法它都能够做主。譬如你观看的时候眼是主,用眼看;听的时候可以闭起眼睛细细听,耳为主。这一个为主,全身都要跟它配合,它才能够领略、才能够欣赏。你吃东西舌为主,你嗅香就鼻为主,各个都能做主,不是哪个当老大,永远是它做主的,没这个道理。

  下面引申,引申就很详细,「申言之」,这引申来说「即举一法为主,则余悉为伴」,那等于都是他的下属,这些下属「而赴于此一法」,我们今天讲的护持这一法,来协助这一法,这一法为主。「更以他法为主」,再换一个,譬如眼睛换成耳朵,耳朵是主,那眼睛也是伴,「而尽集于其法」,这是举例子说明这个道理,主伴的圆融。这个人为主的时候,大家都要服从他,都要听他的,等于说都要替他服务,主即是伴,伴即是主,是一不是二。你不能有分别心,你有分别就错了,为什么他是主,我要听他的,那你错了,你完全不了解事实真相。

  下面再给我们举个例子,「譬如一佛为主而说法,则他之一切佛为之伴」。释迦牟尼佛为主,他在那里讲经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在底下坐着听他说法,那是伴。不能说哪个佛大,哪个佛小,没有,平等的。佛没有大小,成佛之后佛没有先后。古人用个比喻说,成佛好像水从江河流到大海,你在江里面流水有先后,有前浪、有后浪,流到大海里头就没有了,前浪、后浪没有了,流到大海是平等的。这也说明没有见性,不平等,有先后;见性之后是平等,先后没有了,大小没有了,胜劣没有了,所有一切相对的都没有了。没有入大海的时候,有对立、有相对,在自性里头没有。海是性,心性是海,到心性什么都没有!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个千不是一千,是无量无边,它是代表无尽的,表法的。《华严》用十代表无尽、代表圆满,十倍倍相乘,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它是取这个意思,代表什么?代表一切。代表无量无边诸佛都是学生,一个老师,其余都是个学生,那再换成阿弥陀佛为主,释迦牟尼佛是学生。

  这段说「譬如一佛为主而说法,则他之一切佛为之伴,更以他佛说法亦然」。换一尊佛,阿弥陀佛为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换药师如来为主,阿弥陀佛也是伴,都是学生、都是听众。在这里我们得了一个启示,这是佛法,如果我们是以耶稣为主行不行?行,耶稣为主,所有一切诸佛都是他的学生,都是他的伴;以穆罕默德为主,耶稣也是他的学生。主是一个,这个主是任何一个,这道理要懂;不是独一,永远是他一个,不是的。永远是一个就不能圆融,任一这才圆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契入到这个境界天下太平,什么争论都没有了,什么冲突也没有了,对立都没有了,而且真的六和敬的团体,这才是事实真相。总而言之,起心动念就迷,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相。

  所以宇宙之间,佛给我们讲无量无边佛,释迦牟尼佛略略介绍一下,介绍诸佛就说了一万二千多个名号,现在称《万佛名经》,佛随便说一说。我们现在能够体会到,里面这些诸佛包括许多不同宗教在里头,在佛法里头统统称之为佛。所以宗教可以团结,宗教可以走向一元化,宗教可以没有对立,宗教可以和谐,《华严经》上有理论依据。这个道理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家哪有不和的道理!

  现在人讲家概念没有了,因为小家庭。讲家要想到古时候的家,古时候家,一般家庭至少是四代同堂,人口少的也有七、八十,人口多的上千。五代同堂,这个家庭里面二、三百人的很普通、很常见,到处都有二、三百的,七、八十人的家,这个家人丁不旺;总超过三百以上的,这个家族很旺,所谓多子多孙。那个家的代表,它的中心凝聚力的代表,祠堂。祠堂发生的作用很大,家族里面的纠纷,祠堂里解决,法庭,谁来主持?长老,家里辈分最高的。所以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些家规、家训多半都在宗谱里面。宗谱里头一定有家规、有家教,这个家族的人都要遵守,老祖宗制定的,像宪法一样。后代隔一个时期也能够修订,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精神永远不变,条文也是随时代来修订的,所以它有个制度。

  寺院庵堂无论大小也都有规矩,小的道场叫什么?同住公约。这个大家开会制定的,我们在一起要制定哪些必须要遵守的。制定的这些规约决定是不违背戒律,根本戒。根本戒只有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妄语,叫根本四戒,决定不可以违犯。违犯怎么样?不共住。不共住讲迁单,请你离开这个团体,你到别的地方去,最严重的处分,不共住。犯过一定要忏悔,发露忏悔在祠堂举行。祠堂春秋祭祖,平常没有什么活动,那做什么?大概一些私塾都利用这个场所来办学。所以私塾家学都在祠堂,祠堂是家族公共场所。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晓得,中国这个国家民族能够在这个世间延续这么多年,确实就是靠家庭。所以「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非常有道理。西方人比不上中国,西方人没有家,小家庭,不像中国这个大家庭,小家庭它就没有规矩,因为他人少,不需要。大家庭没有规矩约束就乱了,这是懂历史,你就明了。

  最后有一段小结论,「如斯缘起之法,互为主伴,互为约束,故无论何法为主,他一切随伴于是,一法圆满一切之功德,故曰圆明具德」。明了古德这段的开示,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偈里面的殊胜。『眷属庄严及自在』,譬如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他是主,全国人民是伴,主伴圆明。为什么称圆明?每个人,主亦如此、伴亦如此,都能尽到他自己的本分,来贡献给这个团体,这是讲圆满一切功德。像一个人身一样,眼看得很清楚,圆满眼的功德;耳听得很清楚,圆满耳的功德,功德不是为自利,是为整个身体。你从这里想,每个人在自己工作的岗位,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贡献给全体,贡献给整个身体、这身命,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在讲经讲席当中常常说,这国家民族全国的国民,你在哪个工作的岗位上,你把你工作岗位的本分事情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贡献给社会,跟社会上各个行业互动,互动就是此地讲的交彻,这个社会国家多么的美好!

  宗教这个行业是什么一定要懂得,宗教是教育。什么教育?社会教育。因为它不是学校,它没有收固定的学生,什么人来听都可以,所以它是属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非常重要,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统统用这个来互补。社会教育,从小学生到老人他都能来听,这个讲座从前李老师讲,这叫大讲座。什么叫大讲座?各种年龄的人都适合,各种行业的人都适合,男女老少统统适合,这很不容易。不像学校,学校开个班它是整齐的,年龄都差不多,程度也差不多,所以它讲的、教的时候好教。这大讲座可不容易,听众程度不齐,你要叫他每个人都欢喜,程度高的听了很有味道,哪种程度他也听得懂,这就很难。宗教社会教育叫大讲座,不是普通讲座,所以它很需要。自古以来社会大众没有不重视,国家领导人没有不重视,为什么?他需要!学校里没有学到的,这里可以学到;学校里面学的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个地方也可以学到,所以称为圆明具德。而且宗教教育跟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同时开始,我们常常讲四个教育,实在讲宗教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现在社会教育跟宗教教育划开,在古时候是一致的。讲四个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现在的社会教育是不错,不如宗教。宗教教育里面确实它有圆满的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而且这几个主要的学科任何经论里面都具足,佛经里面有事有理,理里头有事,事里面有理,理事永远不分的,所以它是圆融的。这个地方称之为圆明具德,就是这个意思。

  『一切十方诸国土』,这个范围就大!前面两句这是举一方,后面两句像前面的例子,十方通常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剎土。『佛子众会无伦匹』,特别提出佛弟子,佛弟子的众会。其它一切众会不能跟佛子众会相比,那什么原因?我们三皈依里面讲,「皈依佛,众中尊」,众在佛法里面就是团体,会是聚会。因为世间团体里面没有讲到六和敬,佛子的团体里头讲六和敬。所以六和敬的团体,最小的团体四个人,佛家四个人叫一众,就是一个团体,遵守六和敬来修学,才叫做僧团。但是六和敬的基础,第一个是见解,第二个是戒律,这是六和敬的根。见解是什么?见和同解。见解是什么?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应该很明白,见解是放下。你把你一切的妄想分别统统放下,见解相同,这是什么?这佛。放下执着是阿罗汉,阿罗汉见和同解放下执着,没有执着。放下分别这个见和同解是菩萨,你不放下就会有争执,见和同解做不到。所以佛这个方法,你想它多合理,佛决定没有说我的见解正确,你们都错误,你们一定要听我的,佛不是这个说法,放下就一样,不放下就不一样。

  第二这才讲到戒和同修,前面是理,见和同解是理,戒律是属于戒条,这是有约定。所以外国的宗教它们的经书叫《新约》、《旧约》,都是约定的,跟你来谈条件的。佛经里头没有,佛经为什么没有?佛经教你放下,哪来的什么条件!但是当然还有很多放不下的,初学的。初学怎么样?要制定生活、修学、处世待人的一些规矩。规矩依什么定?顺自性。这就是中国人讲的道德,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的,那叫道,随顺这是德。决定不违背性德,不违背大自然运作的规律,每个人学习都会非常快乐,为什么?你愈学愈跟性德愈接近。末后的效果是什么?明心见性。这不是世间人,我要想怎么样定个规约来防范,不是的,是什么?那里头是从烦恼习气生的,这不是,这是性德。

  你说不杀生是性德,杀生是怎么样?刚才这个话听懂了你就晓得,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这是错了;不杀生,我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我们生病了不能把病坏那个地方切除,切除那等于杀生一样,应该怎么样?要帮助它恢复。它生病的时候功能失去了,如何调理恢复它的功能,这叫医治,医治不可以切除;切除,这是破坏生态环境。佛这个基本概念跟世间人不一样,中国古人有接受圣贤教诲,对身体决定不会破坏的。这个治疗方法从西方传来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中医里头也有外科,治皮肤的也有这个,但是决定不切除,决定不破坏。知道什么?每个器官、每个细胞它都有作用,它跟整体有密切关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它有它的道理,它为什么要生决定有道理的。这些我们都必须要理解,总要跟大自然,跟整个宇宙合而为一,从这个地方把自己的爱心显露出来。

  爱心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是你性德里面最宝贵的,可以说是你性德里头的核心。在佛家讲慈悲,慈悲是你的真心,真心流露,范围多大?遍法界。慈悲遍法界,善意遍法界,善意是中国人讲的人性本善。你还有厚此薄彼,那是你迷惑颠倒,厚此薄彼不善!你对那个人善也是不善,为什么不善?因为你有分别、有执着,你就不善。没有分别执着那是真善,你是本善流露,你是本觉流露。因为迷,你把你的本觉、本善才变成贪瞋痴慢疑,才变成这个东西,变质。迷了,你的本性本觉、本善变质了,本来是非常美好,无与伦比,现在变成非常恐怖,非常可怕,造无量无边罪业,现出来的果报是三途、是六道。所以我们想到佛弟子佛教导的,佛的学生,你要持戒、你要和敬,六和敬最重要的就是前面两条。

  落实在实际生活里面,末后一条「利和同均」,所有的利益不是独享,大家共享,大众分享,不能独享。佛法里面请供养,不是特别的原因不受人别请,这讲出家人。佛在戒律里制定的,信徒单独供养你,请你去吃饭,不可以,要请什么?一起请,这是正确的,叫无遮大会,我们世间人讲千僧斋,平等供养这如法,统统都请。不可以个别,我只请一个人、请两个人,不可以,这是不如法。现在都不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道理去做是过失,懂,还是接受人别请,那罪业,那个严重;不懂,受别请是过失,过比罪轻一等,讲果报是决定不能避免的。果报从起心动念就有果报,一个善念,缘遇到的时候就善的果报现前;一个恶念,缘会的时候恶报就现前,起心动念都有果报,不可以看轻。

  所以要学,这要真修,真修就是在这一生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物是万物,蚊虫、蚂蚁,不能起个恶念,你真会修,你真的接受到佛菩萨的教诲。能够这样做不要多久,三、五年你心开意解,为什么?烦恼没有了,业障消除了。业障消除你的福德现前,烦恼少了智慧增长,福慧都现前,你怎么会不快乐!你怎么会不自在!这样的团体,不论团体的大小,确实世间所有一切团体,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是群居的,不是单独一个人生存的,叫社会动物,那就是众会。没有能跟你相比,你这一会太殊胜,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我们常常想,如果自己真肯发心,不是对自己的利益,利益全世界。我们学佛半个世纪,时常求祷这个世间能出现一个僧团,就是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有那么四、五个人,不仅是自利,是利他,地球上出现这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就是他的毫光遍照全球,能化解灾难,能感化人心。你怎么有这么好的一个团体?靠谁做?靠我做。我要希望别人做,你永远做不到,你失望,就是要靠自己,人人都能自觉,僧团就出现了。大家在一起,有一、二个人自觉,还有人不觉就破坏了。但是各有各的功德,觉悟的人这一般讲果报在天堂,破坏的人果报在地狱,转眼之间快得很,不一样!

  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只要忍耐一点点,把贪瞋痴慢忍一忍,我不再干了,好好依照佛的教诲,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你要是忍不过,忍不过你就想到必堕地狱。也常常想,你现在能贪图的便宜有多少?得不偿失,你得到的利,毫发之利,你将来受的苦报无量无边。连这个帐都不会算吗?念念想求往生极乐世界,你要知道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不是想去就能去得了,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易行道,不是你想象那么容易。你看看世尊教诫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遭到家庭变故,国家的政变,伤心透了,哀求世尊来帮助她,问佛有没有好的地方,环境好的地方,我这里不想住了。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把十方的佛国土展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看。她看了之后跟佛说,极乐世界好,我看到了,我想到那里去。怎么去法?极乐世界,你看看她自己选择的,不是佛介绍给她。佛只是把十方佛国土就像我们现在电视一样,画面整个示现给你,你自己选择。她选得不错,真是选中了。

  怎么去法?佛首先教她净业三福。这你要懂得,没有净业三福,念佛也去不了。净业三福三条,我讲经的时候常讲,做到一条生凡圣同居土,做到两条生方便有余土,三条都做到,恭喜你,你到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三条里头一条都做不到,跟阿弥陀佛结了善缘,西方极乐世界的种子在你阿赖耶识里头,什么时候能去?什么时候具足这三条你能去,不具足不行!头一个「孝养父母」,你想想你孝不孝?你把《弟子规》展开来念一念,就知道了。有很多人自己认为很孝顺,到汤池去一学习知道自己不孝。所以学弟子规,汤池已经营造弟子规的氛围,就是他们有这个气氛,你到那个地方去学,你才学到真的东西。你不在那个氛围里面学非常困难,虽然听讲,真正意思你体会不到。你要到那里去看,看那个地方老师、同学,看那个地方的居民,看那个地方的社会风气,这个你感受才深。

  大概就是这两天,头一个国外的教师团,新加坡的,我看到名单上三十个人,里面有好几个校长、老师,有小学的老师、有中学的老师,他们要到庐江去学习。下面接着马来西亚的教师团,人数可能比新加坡的还多,后面还有印度尼西亚的。他们在那边学不就行了吗?请杨老师、蔡老师他们几位到那边去教,为什么一定要到汤池?他们去教,没有那个气氛,到汤池才真正感受到弟子规在那地方落实了,那完全不一样!现在国内我们知道许多学校的老师,还有主管教育的这些领导,统统都到汤池去学习。汤池现在很热闹,听说每天接待都是几百人。那我们要不要学习?真正想扎根,你不到那里去怎么办?你到哪里去学?

  我们这些年来常常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根,汤池那里是中心,只能教儒。佛跟道这在中国社会认为是宗教,宗教只有在宗教寺院里面可以讲学,宗教之外不可以讲学,所以三个根只能扎一个,另外两个根,那我们在寺院里面讲。庐江已经有这么好的氛围,好在什么地方?好在那地方闭塞,还没有受现代社会的这些污染,受得比较少一点,人民还淳朴,很容易教。我们在汤池半年,这个教学的效果就非常的显著,如果在香港,我想六年都做不到。为什么?这开发早,开发早就是染污严重,名利心太重不好教。那个地方闭塞,一般人不知道那个地方,问起庐江在哪里?不知道,很少人到那边去,它有它的好处,好教。

  我们还是希望将来佛与道也在汤池开班教学,现在我们把一个旧的寺庙还是买回来,金刚寺。这个寺庙规模不大,在市中心区可以做个讲堂,将来讲佛、讲道,这可以讲。道,讲《太上感应篇》;佛,讲《十善业道经》。我们去请老师一遍一遍的讲,一遍讲完了从头再来。因为这个讲座是属于社会教育,它不是报名的,随便你来听的,我们就晓得,天天都有新来的。尤其是到庐江学习的人,他可以在中心学弟子规,可以到金刚寺来学十善业道、学感应篇。他们川流不息的从各个地方来,从海外来的,有这么个地方好好的来教,好事情,三个根都扎下去了。没有基础不能成就,有这样好的基础,无论你是学儒、学道、学佛,没有一个不成就,根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有这个认知,这个认知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看破,看破是智慧。真正有这个认知,你才肯发心学习,放下许多不好的习气烦恼,道业才会有成就,你不肯放下就不能成就。

  《华严经》我们读这么多,读了非常欢喜,能不能得受用?能。慢慢觉悟了,这叫知解,你知道了、你理解了,得到的受用在此地。真正得受用那是要行证,怎么行?行还是这三个根,我们知解之后回过头来,在行证上从根开始。譬如,今天我们讲很现实的问题,在家学佛,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十善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这最低的,什么原因?这是佛法不是普通法,佛法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佛法是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教弟子「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中国佛教从唐朝开始起,就用儒与道代替小乘,祖师这个做法,我们要懂得他的意思;换句话说,中国不学小乘,要学儒、要学道。儒学什么?儒就是学弟子规,道就是学感应篇,你有这两样东西,十善业道就落实,沙弥律仪就落实。没有这两样,想做做不到。哪个不想做,为什么这么困难?底下的基础疏忽掉,所以这个认知比什么都重要。

  千万不要认为这三样东西是初基的,初基的,我们连初基的都没有学过,你怎么能学高深的?怎么能学大乘?你所学的,费尽一生的精力得不到实用,真实的利益你得不到。什么原因你自己去想,你的烦恼习气断不了,这明显摆在此地。烦恼习气断不了,三途六道你逃不出去,念佛也不行。佛讲得很清楚,念佛必须具备的条件,净业三福你有没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非常重要,这两篇是教我们怎么念佛,念佛要具备些什么条件。佛在这段经文里面特别为我们强调发菩提心,你有没有发?特别强调修十善业,下辈往生修十善业。这就明了没有十善业不能往生,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真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面讲的「清净平等觉」,就是觉,菩提是觉。你还在迷,你没有觉,你怎么能往生?你更应当要晓得,发菩提心在上面,下面才是一向专念。

  没有觉悟,菩提心没有现前,一向专念也没有用,也不能往生。你要问那些老阿公、老太婆,不认识字,没念过经的,什么都不懂的,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往生?你仔细去问他,你细心去观察,他对这个世间有没有贪恋?没有贪恋了。没有贪恋就是放下,就觉了。不觉是什么?不觉是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一样不要,这是迷,这不觉。那个人虽然是没有念过书,没有文化,他什么都不要,他什么都知足,人家觉,所以人家能往生。他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不起贪瞋痴慢,尤其是这些人自己自卑感很重,决定没有傲慢,为什么?他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教育,遇到任何人,他说我不如你,你比我们强。而实际上,他高人一等,可是他自己从来没有觉得「我比别人强,我能够往生」,他没有这个念头。他就是老实念佛,功夫成就了自然现前。所以这个地方「佛子众会」,太难得了!

  我们说老实话还有时间,修行要多少时间?三年就足够了。这样的场所这是弘法的场所,弘法的场所是什么?是把佛法介绍给大众,就是佛法介绍所,是这么个性质。真正修行,是有真正修行的场所,修行开始那是真的有福报,依众靠众,志同道合几个人在一起修行。没有这个环境,那你就要晓得,修行在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只要你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没有一个不成功。所以真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今天在此地一同学习,这叫师父领进门,真正修行各个都能成就。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应化再来的,他老人家讲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亲口宣说的,「净宗法门万修万人去」,你只要依照经典教训去做,没有一个不成就。

  我在过去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了十一遍,遍遍我都提醒同学,《无量寿经》上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你至少要能做到十分之二,你才能往生。为什么说十分之二?我是按九品分的,上品上生百分之百做到,都做到,上品中生做了百分之九十,上品下生做到百分之八十,这样中三品、下三品,所谓到下品下生要做到两成。两成做不到,这一生跟阿弥陀佛结了缘,去不了。特别是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讲的三种净业,那就是十善业道,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善护意业,就善护三业这句你要真做到,那就是落实十善业道,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础。这三条做不到没法子,这是我们常讲的,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三条做到,才是名符其实的善男子善女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欢迎你。你没有做到,他不肯带你去,为什么?你到那边会扰乱那边的磁场,会扰乱那边的规矩。也就是说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最基础的条件是这个,这个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

  你说孝养父母,我有没有欺骗父母?十善业道没有做到,就是不孝。我有没有尊敬老师?十善业道没有做到,不敬老师。你才晓得,这个基础教育多重要,基础教育决定不能够疏忽,要看得比什么都重。用多长的时间把基础教育落实?一年。一年足够了,要真干!汤池那边的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弟子规两个月落实,就是真的做到了。他不是背的,他不是讲的,字字句句变成自己的思惟,变成自己的行动,所以他的教学能感化大众。一般教学为什么不能产生这种摄受力,他只是讲,他没做到,言说到了,精神达不到。也就是说听,听众他听到,心灵不能起感应;真正做到,他的精神、他的心灵能够叫对方感动,那个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扎根,要真正把它学好,我还是劝勉同学们,要找时间到汤池去学习,能够学三个月是最好的,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至少一个月,不得已半个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20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22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