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32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二卷)  2007/9/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3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最后一段,「寂用无涯三昧门」,第二小段第三首偈看起:

  【尽于西方诸国土。所有如来无数量。悉现其前普亲近。住于三昧寂不动。】

  下面我们也念下去:

  【而于东方诸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皆现从于三昧起。广修无量诸供养。】

  三、四两首偈跟一、二两首偈可以说完全相同,只是方位不一样,前面第一首偈是「尽于东方诸国土」,这个地方是『尽于西方诸国土』;第二首偈「而于西方诸世界」起定,这个地方是『而于东方诸世界』起定,就是方位不一样,经文的内容完全相同。前面两首我们讲到『亲近』,最重要是这一句,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我们要亲近诸佛菩萨。佛是老师,菩萨是同修伴侣,都非常重要,无论是世出世间的学术,能不能有成就,决定在老师与同学,都非常重要,缺少一个都不能成就。

  我们就以孟夫子来说,这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模范,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夫子已经过世了,他很有缘分,看到孔子的书。诸位要知道,这个缘分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那时候的书本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得到,分量这么丰富,没有。那时候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竹片上,一片一片的,文字刻在那上;那时候还没有笔、没有纸,你就晓得那一部书是多么难得,数量太少!真正叫希有难逢。所以孟子有缘得到孔子著述的书籍,分量当然不多,只有几种,可是孟子很得受用,确实。他之所以能得受用,诸位一定要晓得,基础教育好。诸位都知道孟母三迁,为了儿子学习搬三次家,最后搬到的,那就是后世所讲的私塾,一个老师教几个学生。可能孟夫子得到孔子的这些典籍应当就在那个时候,他非常认真的学习。所以教学,根是在家庭,家庭的根基打得好,他就很容易向上提升;家庭要是疏忽教学,提升就相当困难。

  中国这几千年来,代代圣贤辈出。中国人讲的圣贤君子,数量相当大,占人口比例来说,所以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与人之间明理,懂得道理,守义,仁义之邦,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谦卑自守,懂得尊重别人,祥和的社会。五千年来,从来没有主动侵犯过邻居,邻国,没有过的。所以连世界其它国家民族学历史的人,不能不佩服中国这个族群,爱好和平不是口号,是真的,是事实,有历史为证。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为什么能够做到一片祥和?就是家教,家和万事兴。

  我们要懂得中国在古代是大家庭制度,清朝时候还是大家庭制度。大家庭就是社会,真的是过团体生活,不是像现在小家庭,只有夫妻带两个小孩,不是的。诸位看看小说《红楼梦》里你就晓得,那就是一个家庭,他所描写的是中国古时候典型的家庭,从上到下几百口人。所以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国,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那个平是平等。你看以平等心对待这个世界其它不同的国家,怎么会有冲突?没有冲突怎么会有战争?这是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老祖宗世代相传,教的是什么,我们可不能忘记。拿中国传统教育跟现在学校教育一比较,你就能够很清楚发现,现在世界上为什么混乱,为什么灾难这么多,为什么人活得这么辛苦,你就全明白了。

  现在教学教什么?竞争,中国古时候教你什么?教你礼让,还不是忍让,你要懂礼,事事谦虚,要让别人,哪有竞争的!如果一竞争,那个家就乱掉了。中国典籍里面讲,孔融四岁懂得让梨,一盘水果端上来,他选最小的,小人吃小的,大人吃大的,懂得让!没有竞争的。教育下一代的使命、责任是母亲,所以中国教育,第一任的老师,启蒙的老师是父母,特别是母亲。父亲要外出工作,负担家庭的经济生活,母亲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把家里整理得整整齐齐,让先生安心在外面工作,对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小孩教育的责任她最重。她能把小孩教好,光宗耀祖,祖宗有光彩。

  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你做大官、发大财,不是的,教你学圣人、学贤人,圣贤学不像还是个君子,读书明理。古人的求学,读书志在圣贤,这个方向目标正确。现在读书方向目标在哪里?方向目标全都是做大官、赚大钱,这还得了吗?古今中外,凡是圣贤教育,第一个科目无不是教人克制欲望,把你的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最低的程度是粗茶淡饭,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个小茅蓬能够安身,他没有物质欲望的要求,心安理得。理是什么?就是佛法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熏陶,他是圣人、他是贤人、他是君子,他在社会上决定是好人,他不会作乱。

  我们知道再好的教育,这个社会上还是有不善的人。这个道理我们懂,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因果通三世,过去生中染上很多不善的习气,在阿赖耶里面这是恶业种子,会带到这一世来。这一世纵然有很好的教育,把他这个恶业缓和了,这肯定的,可是有时候他还会发作,所以中国教育里头再辅之以因果教育。这个好!他真正明了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他就不敢做坏事了。

  所以要知道,儒家的教育真学通了,那个人不会做坏事,不忍心做坏事;道家这因果教育要是搞通了,不敢做坏事。所以社会上善人多、恶人少,善人能够原谅作恶的人,作恶的人他也有一个幅度,不敢太过分。太过分怎么样?在社会上自己感觉得不好意思。又何况中国的学术,活到老学到老,他不断向上提升,所以在各个行业都有退休,唯有做学问的人没有退休。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的年龄比孔子大很多,那是一个有道德的学者,孔子亲近他老人家,向他请教。孔子到七十岁还希望老天爷保佑他能够多活几年,绝对不是贪图长寿,希望多有一点时间把《易》学好,他自己觉得学得不够,这现在讲的《易经》。年岁愈大涵养深,心愈来愈清净,智慧愈来愈提升,他有悟处。

  儒家的教学是继承中国过去二千五百年的传统,中国教学至少可以从黄帝开始。黄帝之前神农氏,神农氏之前伏羲氏,伏羲氏那个时代打猎,靠打猎为生,就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是那一种社会状况;到神农氏就发明农耕,农耕人就定居,就不是靠游牧。伏羲到神农到黄帝大概一千年,这一千年没有文字,所以历史没有记载。黄帝时候才发明文字,这就有记载了。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历史,这在全世界也很特殊,重视历史中国人是第一。所以孔子继承了过去,我们可以说从燧人、神农、黄帝一直到文武周公,孔子生在周朝,教学教些什么?教伦理道德。《礼记》里面的「大学」、「中庸」这两篇,非常难得,很有体系的记载下来了,这是中国的教育哲学,中国学术的大根大本。「大学」里面的三纲八目,这是中国老祖宗传下来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三纲是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这三句,总纲领。明明德,我们老祖宗就知道,所谓是「人之初,性本善」,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学明德。以后佛教传到中国来,实在讲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有很大的帮助,儒家用佛教的明心见性来解释明德,是不是老祖宗原来的意思?这不得而知,但是这个解释自然把中国教学的目标向上提升。

  在新民,现在的字上是亲民,但是古人批注的应该是新民,亲民、新民意思都好。新是什么?新是进步,所谓日新又新,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天天有进步,向什么地方进步?向明德进步。在止于至善,性本善。这是教学总纲领,五千年不变。从什么地方下手?下面有八个纲目,从格物下手,跟佛法里面讲的,佛法讲断烦恼,佛法一上来说破烦恼障、破所知障,你的明德才能现出来。明德是本有的,没有一个人没有,平等。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你有障碍,障碍各人不相同,业障薄的人就显得聪明,业障深厚的人就显得愚昧,道理在此地。所以先要把烦恼除掉,教你这个。

  亲近圣贤,头一个就是学断烦恼,佛家四弘誓愿第一条是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这个心。众生无边是讲法界众生,不是说一个地区,不是说一个国家,不是说今天现在这一个地球,不是的,遍法界虚空界。你发这样的大心,你走的是成佛之道,你走的是菩萨道。如果你发心只救全世界,全球,这是人道,你没有离开人间。人道,很小,范围不大。所以你看看佛教我们发的愿,要普度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中国谚语所说「量大福大」,他福真大,智慧大、福报大;量小就不行了,量小,智慧也小、福报也小,什么都小,所以小器。

  这个大心发了之后要怎么落实?后面三愿是落实,从哪里落实?「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落实。烦恼里面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就是烦恼障,尘沙烦恼里面就包括所知障,佛讲得清楚,儒对这个讲得就没有佛那么清楚了。儒是讲格物,人一定要知道把物质生活水平要放下、要降低,为什么?贪恋享受是很大的障碍,障道!道是什么?道是明德。如果我们用佛法来解释它,明是甚么?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德是什么?德是佛法讲的德相,德是德行、德能、相好,他讲一个字,佛讲两个字,更清楚!这些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佛家讲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平等的。圣贤教育没有别的,你迷失了自性,沦落变成凡夫,佛菩萨来帮助你,教你回头是岸。这个回头,首先要把你最严重的烦恼,贪瞋痴慢,要把这个东西断掉。你对于物质生活还有贪恋,这个很麻烦。

  我们想想我们学佛为什么学不好?为什么学这么多年没有成就?你知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你没有能够把物质生活放下,就在这里。为什么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优秀的学生七十二个,他为什么特别赞叹颜回?那就是说颜回确实做到格物,孔子很满意。格甚么?格除,物是欲望,对于物质的欲望颜回没有,颜回一心向道,没有想到改善物质生活,这是一个真正读书做学问人最好的榜样。为什么?一般学儒、学道、学佛不能成就的,就是迷于物质的享受,所以他不能成就。孔子对颜回赞叹的意思很深,他能舍弃。释迦牟尼佛是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你看他做给我们看,老师带头,所有学生都跟老师一样,这样的人有道德、有学问,天天讲经教学,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谁不尊敬?谁不仰慕?感动多少人,真的是天地鬼神都受感动。

  这是亲近佛菩萨,「普亲近」,普是平等的。内心里头清净平等觉,这要是做不到,你的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你智慧就不开。这是教育的第一个课程,儒佛都一样,古谚语里面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通过讯息,他们的作为、他们的教学在理念跟方法居然是完全相同,我们后学要认识、要明了。所以物格而后知至,只有把物欲放下,放下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之后如何?随缘,绝不攀缘,绝不要求,什么都好。释迦牟尼佛做的是最妙了,他每天去托钵,给甚么吃甚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挑剔,日中一食。穿的衣服叫粪扫衣,别人穿破旧的,丢掉不要的,出家人捡起来,破了不能用的地方剪掉,可以用的把它裁下来,所以一块一块的。也裁得很整齐,裁一样大,统统缝起来,就变成一格一格的,这就叫粪扫衣。那么一件衣,我们晓得料子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穿起来不好看,所以统统缝好之后去染,用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染,五色;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黑色的一起染成,我们讲差不多是深咖啡色,染成一个色,叫染色衣,叫袈裟,袈裟就是染杂色的。这做得真的是比我们中国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亲近就是学这个。

  今天我们佛门里面,在课堂上课,上课穿上礼服,表示不忘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他就穿这个衣服,这是纪念的意思。佛陀那个时代,印度那个地方靠近赤道,所以他们三衣就足够了。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是在温带,四季变化很大,三件衣不能保暖,所以佛教它很开放,一丝毫拘束都没有,到中国来,印度这些出家人也穿中国衣服。这种叫圆领,大袖子的袍子,这叫海青,这个衣服是汉朝的,汉朝人的礼服,海青是汉朝的。一般服装上都绣的花纹,领子绣花纹,袖子绣花纹,衣服上绣花纹,这花纹代表身分,颜色、花纹代表身分、代表阶级,士农工商不一样。文武百官你在这衣服上就看到他的身分阶级,便于行礼,所以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服装叫章服,它上面绣的是阶级。皇上穿黄色的,皇族的服装,大臣里面没有穿黄色的,除非是皇帝赐给他的,那是最高的荣耀。像清朝你们看到的,对国家有很大贡献,皇上赐黄马褂,那是很高的荣耀。皇上穿龙袍,龙五个爪,你看那个龙是五个爪,五个爪只有皇上可以穿,其它的人不可以。亲王,这个最高的,差不多都是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儿子,这封为亲王的,亲王的龙袍是四个爪,不是五个,四个,再下一等的三个。所以看龙爪是几个你就看到他是什么样身分,它有阶级的,不一样!这是便于行礼。

  出家人穿中国的素服,没有纹章,没有,就是没有花纹,没有绣花的,出家人穿这种衣服。在佛寺就是教学,从前佛寺是教学,见客穿上礼服,我们的礼服就是这个,现在叫披衣,这是礼服。大礼服二十五条,九条以上就是大礼服。我们现在也是三衣一钵,这三衣就是二十五条、七条、五条。五条是工作服,现在我们工作不穿这个,不搭这个衣,都做为纪念,这要晓得。佛在哪个国家地区都适合他们当地人的文化,适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只有外面这个形式,袈裟,这个东西不变。可是袈裟的形式每个国家也都不一样,印度的袈裟还保存着原样子。我们在此地,香港这个地方是多民族杂居的一个城市,这边印度人很多,你看他们穿的衣服,一块很大的布裹在身上,那就是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一块布太大了,在中国觉得很不方便,怎么样?把它缩小了,缩成二分之一,所以中国现在这个衣是二分之一,缩小了。在韩国、在日本就缩得更小,它有大、有小,大的也比我们缩小了一些,小的现在变成小方块。它也是有格子的,多半都是七格,七条衣,面积一小块,它可以放在西装口袋里,他要用的时候就套在脖子上,挂在面前,这是日本,的确是很方便。都是形式,纪念的意思,不忘本!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代,大概跟中国孔子、老子相同,可能稍微早一点,在中国历史上记载,这古人记的,周昭王二十四年佛出生,周穆王的时候佛灭度,时代是很近。东西方的圣人都是教我们克服物质生活的欲望,有也不接受,为什么?这叫大慈大悲,做给社会大众看,给后世人做个好榜样。所以出家人,你看看古时候这些典籍,出家人自称「贫僧」,修道的人称「贫道」。在家居士也不例外,富有的乐意去帮助贫人,救济贫困,做这些好事,就是自己有也要做好样子给别人看,这是慈悲。这些精神,过去世世代代都留传下来,到最近的两百年逐渐变质了,社会动乱,灾难增多了。我们要怎么样挽救?挽救之道,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好!我们过去学《金刚经》,以江味农居士批注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料。他老人家提倡,真正要把佛教再兴旺起来,一定要恢复托钵的制度,佛教会兴旺。我们看了这段文字之后,很冷静的去细心体会,他讲得有道理。

  在现代社会,跟从前不一样,我记得在十几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接受赵朴初老居士的接待,非常难得,也非常有缘,赵老是安徽人,我们叙叙乡情。我曾经跟他老人家建议,他听了很欢喜,现在社会走向工商,不是农业社会,走向工商,走向高科技,佛法也必须要适应当前的时代。从前这些寺院丛林,几千几百年留下来的,这些道场世界闻名,现在观光旅游非常发达,这些地方都是观光旅游必到之处,所以我觉得这些道场应当全部开放为观光旅游的景点。那不能修行,也不能教学,游客太多了,作为什么?作为佛教的博物馆,全面开放给大家来看,机会教育。这里面有一些出家人负责,要把佛教一样样介绍给这些观光客,等于说给他们上课,让他们认识佛教、明了佛教,不至于迷信产生误会,机会教育。

  真正佛教,现在交通便捷,不必建那么多道场,我向他老人家建议,建十个,为什么建十个?中国十个宗派,每个宗派建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另外找地方,建成什么样子?像外国的大学城,这一个道场、这一个宗派。譬如说净土宗,全国、全世界修净土的人都到这里来学,这是一个城市,净宗城市,里面有净宗学会,有净宗学院。学会是修行的道场,大规模的念佛堂,念佛堂可以有许多个,为什么?每个人修行的方法不一样,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可以有好多个念佛堂。学院是教学的,净宗至少要讲解净宗的五经一论,至少也得有五个到十个讲堂,在这边教学,什么人都可以来听,懂得这是宗教教育,社会教育。在听众里面选拔优秀的,培养他作为老师,代代承传。这个大学城里面,居士们统统都住在这边,他们可以开店做生意,都可以,都是学佛的;出家人就可以托钵,这个城市都吃素的,都是学佛的,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江味农那个理想就可以兑现。朴老当时听到我这个意见很高兴,他说有道理。

  时代不一样,丛林制度也是在中国兴起来的,外国没有,所以我们今天就必须要搞新的丛林制度。佛教如是,每个宗教都可以这样做,不必分散,分散你照顾很不方便,现在交通方便,都可以集中。不在一起的,我们用远程教学,你天天在家里面打开电视、打开网络都可以学。一年希望你能到大学城里面来,像朝圣一样,到圣地来参学,至少一年有一、二个星期,或者有一个月、半个月,到这边来学习,可以做得到的。我跟朴老认识,可惜的就是他老人家年岁太大了,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第一次见面谈了四个半小时,这都是讲求「能亲仁,无限好」。佛法的学习、修学、教学都是活活泼泼的,它不固执,它教我们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你就晓得它多活泼、多自在。

  前面讲自利利他,这个地方讲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就是教一般群众,自度度他在现在这个时代,就应当建佛教城市,新兴的佛教城市。佛教是教育,用大学城这个方式来建,不必再建宫殿式的房子,就是建学校,两个部门,一个是修行,念佛堂;一个是教室,讲堂教室,人数可以容纳几千人、几万人都没有关系,像个学校,一个大学,学生是有几万学生,里面有几千个老师,这样子佛法就兴旺了。能不能落实?我们相信可以落实,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佛教的法运还有九千年,佛陀的法运一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佛教是像法时传到中国来的,就是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来。像法,禅定成就;正法,戒律成就;到了末法,末法一万年,净土成就。如果说理想当中,建立一个净土的佛教城,应该不是难事。实际上我们希望是中国十个宗,最好统统都能够兴旺起来,十个城市,十个佛教城市。

  学习,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有方法,头一个你就懂得不能不离开欲望,所以世尊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非常重要。吃苦,世间人看到是苦,修道的人快乐无比,生活简单。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我们亲眼看到他老人家的生活,李老师是日中一食,吃得很少,而且是自己料理,没有人照顾他。住的一个小房子很小,一个人住,台湾的面积算是十五坪,一坪是三十六尺,十五坪,十坪是三百六十尺,大概他那个房子是五百尺的样子,一个卧房,一个小佛堂,一个客厅,洗手间,简简单单。他老人家在台中过了三十八年,到最后的两年,才同意学生来照顾他,九十五岁才答应学生照顾。这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也是我们很好的榜样,证明什么?他身体健康,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洗衣服、烧饭都自己来。

  我在台中十年,我学他老人家的生活。那时候厨房里炊具没有现在的现代化,现在用电,干干净净,方便,我们那时候也算很不错,从烧煤的炉子已经改成烧煤油,煤油炉子,那火一点就燃,不必生火要搞半天。老师是一个小锅,带把子的,带把的一个小锅,那是锅也是碗。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台湾叫面线,我们家乡叫挂面,这是他的主食。一点点,几片青菜叶子,水一煮开,面放下去,菜先放,面下去之后这一滚,火就熄掉,焖在那个地方,大概十分钟,连这个锅端下来就是碗,就能吃了。一餐饭从点火起到吃完,二十分钟,就洗得干干净净,很简单。你看一天吃饭的时间,从煮饭到吃完、洗干净,弄干净,只要二十分钟,生活简单,他怎么不快乐?

  可是老师虽然是日中一食,他非常慈悲,有些同学们晚上有宴会邀请他,他照样出席,他也会喝一点汤、吃一点菜,陪大家。绝不是说我晚上不吃,我不参加你们的会,他说那让人家很失望。什么宴席都要摆在中午就麻烦了,所以他随喜,一点都不拘束。我在台中,那时候也跟他老人家学,我也学日中一食,也学那个方式,很快乐、很自在。所以必须要把自己的生活降低到一定的标准。我住在台中,那时候一个月生活费用,所有一切费用包括在内,台湾钱一百五十块钱。老师告诉我不可以再多了,超过一百五十块,你就不是出家人。这个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物质生活必须要克服,如果物质生活富裕,人自然增长贪瞋痴,那麻烦就大!

  圣贤教育总是教我们要断贪瞋痴,要降伏贪瞋痴,可不能让贪瞋痴增长,让贪瞋痴增长你就错了,你应当把全心全力用在学问上。什么事情最重要?亲近佛陀最重要,佛陀在哪里?经本就是佛陀。所以必须要保持至少一天,李老师那时候告诉我,每天读经不可以少过两个小时,一天不能断,你到老师那里上了一课,最好是能有四个小时;这是你的环境许可,应当保持在四个小时,这对出家,在家有工作。真的,我们那时候没有出家之前,跟李老师,一天读经至少两个小时,出家之后一定要保持四个小时,天天不间断。逢人就讲,那是提出自己学习的心得报告,一个人也讲,两个人也讲,人家请我,我讲,不请我也讲,不论什么场所。世尊当年在世就是这样的,他老人家做出样子给我们看,这不能不懂,这要学会。

  在儒家讲的是格物之后致知,致知是破所知障,必须先断烦恼,你那个智慧才是真的;烦恼要不断,你没有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心不清净,那叫世智辩聪,不是佛法讲的智慧,是世间的聪明,聪明跟智慧不一样。所以现在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我们就很清楚,你心里面真正放下分别执着,你所学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智慧,世间法也是佛法。如果你分别执着没有放下,天天学《华严》、学《楞严》、学《法华》,全都是世间法,不是佛法。这我们现在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真的跟老子所说的一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佛法是道,儒也是道,学道是什么?学道天天放下,那个「损」是放下,天天要学放下。

  经典可以学,学的时候你要放下分别执着,你才见到经典里面所讲的奥义,奥妙的义理你才能学得到。你有分别执着,你就有贪瞋痴慢疑,统统的烦恼就具足,你学不到真东西,只可以说你在佛法里面种下大乘的种子,这一生不能成就,为来生后世作因缘,只能这样说法,这个说法是对的。所以物欲伏住了,我们不是断,你真的有这个智慧、有决心控制,好学,念念不间断,智慧现前,意才诚,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知正见,你没有邪思,你能够持戒,持戒对你来讲一点不难。为什么?是你正常生活,你每天起心动念,你所想的、你所说的、你所做的,自然跟戒律就相应。为什么?你是佛心,里面是佛心,口里出来当然是佛言,身体做的自然是佛行。

  我们用儒家东西来讲就是意诚、心正、身修,这个身修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一切时、一切处都是社会上最好的榜样,大众的榜样,你是标准的佛经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自己做到之后,你才能化他,别人跟你接触自然受感动。你在家居士,你家齐了;你在道场,道场整齐,上轨道了。家齐而后国治,你就会影响社会,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你是真正做出贡献。

  上一次北京的郭教授,在这里给我们提了三个问题,他说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族群里面都有很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第一个是人跟人的问题,第二个是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第三个是人身跟人心的问题,严重的矛盾,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自己真的是能够做到身修、家齐,这问题就没有了,这问题就平天下,人跟人之间自然懂得相亲相爱,自然能和睦相处。大自然环境的问题,环境是物质的境界,境随心转,那人跟环境的矛盾没有了,不会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不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人身跟人心的问题也解决了,心清净身就清净,命相家常说相随心转,人身体质也随心转。所以心真正能恢复到清净、平等、真诚、慈悲,身体哪有不健康的道理!这问题全都解决了。所以自度而后才能度他。

  这两首偈,从西方入定,『住于三昧寂不动』,从东方出定,『皆现从于三昧起』,起是起定、起用,『广修无量诸供养』,度他,真正学道,自己成就是处处供养别人,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身供养、心供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在这个世间是修无量诸供养,他怎么会不快乐?他在这个地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无量功、修无量德。我们再看末后这一首:

  【如是十方诸世界。菩萨悉入无有余。或现三昧寂不动。或现恭敬供养佛。】

  这是这段里面的总结。像前面这个例子,前面这讲东方、西方讲两方,『如是』,像前面所说的。『十方诸佛世界』,诸佛的剎土。『菩萨悉入无有余』,这个能力大,菩萨生活的空间不可思议。像《弥陀经》上所说的,往生到西方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同时也接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能力大!他有能力每天去亲近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亲近佛陀、供养佛陀,修福!听佛说法会开悟,依教修行,自己成无上等正觉那个距离就愈来愈近了。

  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会把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愿望全部都把它消掉,人间天上都是假的,人生如梦,这世间人所说的相当觉悟了。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留恋?你还有甚么放不下的?真的明白了,你这个贪瞋痴自然就没有了;贪瞋痴没有了,戒定慧自然现前。为什么?戒定慧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教大家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那是你自性,你本来就是这样的,哪里要学!这是你本来的面目。你现在因为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性,你的思想、见解、言语、所作所为全错了,不是你自己了,这叫众生,迷失自性,你堕落变成众生。

  这些戒律、这些规矩,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学?没有,为什么他做得那么自然,一丝毫造作都没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无论什么人,你要是叫释迦牟尼佛,佛没有不答应你的,你有什么疑难的事情向佛请教,他没有不帮你解决的,自自然然的,所以这是性德。我们今天明白了,看到戒律,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我现在为什么条条都违背?看到这个自己会生惭愧心,我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佛讲你本来是佛,你一看这个,佛就是这样子。经是佛的言语,为什么看不懂?禅是佛心,佛心是什么?住于三昧寂不动,这是佛心,清净寂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念头起伏?这错了。

  本来我的心是水平,平静的一个池塘,好比是平静的、干干净净的,没有波浪,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外面境界,现在为什么起波浪?为什么这么浑浊不干净,又起了波浪?波浪怎么起来的?佛家讲八风吹的,这是外面境界的诱惑,你的心失去了寂静相。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回归自性,本来是佛,不要现在再受这些苦难了,本来解脱,本来自在。只要能够恢复到本来面目,你就能帮助遍法界虚空界许许多多苦难众生。

  末后这首偈子,『或现三昧寂不动』,这是自爱,『或现恭敬供养佛』,这是爱他。我在这五首偈子里面,前面两首是自利利他,后面两首是自度度他,末后一首是自爱爱他,做样子给人看。最后的一句「恭敬」,这两个字重要,现在社会一般大众不知道恭敬,恭敬的反面是傲慢,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因为贪瞋痴慢,所以对圣贤教诲很难接受,为什么?他怀疑。你跟他讲,讲得很详细,他听了之后也很欢喜,他还是怀疑,这能做得到吗?他不相信能够落实。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出榜样来给他看。譬如你学了《弟子规》,《弟子规》学敬礼,恭恭敬敬,九十度的鞠躬礼,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做到?学了要做,这才管用,学了做不到那就没用。待人是不是以笑面对人、和颜悦色?说话是不是把音量降低?这都是你的,你本来是这样的。

  别人有过失,你是老师,学生有过失,你责备他、处罚他,他内心生感恩的心;不必要板着面孔,还是和颜悦色,用不着气愤,用不着发脾气。发脾气是最糟糕的,发脾气,记住,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不要认为我一发脾气问题就解决了,解决不了,怨恨在心。你对哪一个发脾气,然后还问你感不感恩?不可能的事情。改正别人的过失还是和颜悦色,那个人心里受感动,你是真的爱护他,你是真的成就他,他怎么不感恩?人都有良心、都有良知,再恶的人还是有良心,他不过是一时被烦恼习气障碍了,良心不能现前,如果你以善良的态度对他,把他良心就引出来了,他就受感动。

  这桩事情,我们《弟子规》的教学,在海口监狱就产生明显的效果。有不少重刑犯受这个教育之后,痛哭流涕,真正忏悔,原来是打爹骂娘的,受这个教育之后,家人来看他的时候,他都跪下来忏悔,让他的父母感到惊讶,不敢相信,所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从甚么地方学起?从恭敬。你看佛门里面有很多忏仪,在这些仪规里面,你会看到许多「一切恭敬,一心顶礼」。非常可惜的,只在佛寺里面你这样做,你没有把这个东西学会,落实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统统忘得干干净净,那是佛堂里面的,学了不会用。《弟子规》是生活教育,佛法里面所有仪规戒律也都是生活教育,如果这些教学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这个教育是假的、是骗人的,为什么?没用处,学了没用处。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是学了之后改造你的身心,你的人身跟人心跟人性都会恢复正常,无始劫来所染的这些坏习气,不善的心行,都能借着佛菩萨、圣贤教诲修正过来。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行为不是在佛堂,不是在大殿。佛堂教室里面是学习,学了之后要用在你身上,用在你家庭当中,用在你生活当中,用在你工作当中,用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你是真的学到东西。你学佛像不像佛?学菩萨像不像菩萨?学以致用。

  世出世间法没有一个不重视恭敬的,《礼记》我们一展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万物,头一个教我们恭敬。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知道恭敬,这是最大的毛病。汤池教学最明显的,首先就是教你敬礼,你看汤池,无论哪一个见面,都是九十度鞠躬,现在成一个风气,使外面人到汤池都感觉得惊讶,这地方跟外面完全不同,没有傲慢的习气,见人都是和颜悦色。所以你真正学习圣贤教诲,就是学习你本来的性德,你本来性德露出来,哪里还有问题?哪里还会有业障?没有了,统统给化解了。

  首先我们要认知,你为什么起怀疑?你不认识它,你认为这是孔子的教诲,这是释迦牟尼的教诲,他要教我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跟他学?我为什么要听他的?傲慢,贡高傲慢,不晓得佛陀教你的、佛陀表现的是你自己的性德,所以你不了解,你不自爱,你不认识自己。我们讲这个经,在最先的时候就跟大家说,《华严经》说的是什么?完全说的是自己,字字句句没有离开自己本人,读了《华严经》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才知道自爱,知道自爱才知道爱人。为什么?自他不二,才知道爱万物,万物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不尊重就是不尊重你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性德。几个人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开悟的人他讲得很清楚,像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是你的心现的,是你的分别执着产生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六道三途,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会看到这个现象,是你变出来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现象就没有了。

  你用甚么供养佛?总的来说,恭敬供养佛,你才晓得恭敬里面包括那个范围无量无边,一切供养是为恭敬,我们对人恭敬,送点礼物给他,代表恭敬。无量无边的善行,无量无边的修法,都是恭敬供养里面的一个小科目,恭敬供养是总纲领,大分所谓是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身供养、心供养,总纲领全部包括了。「恭敬供养」这四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法、行法、理法全部在里头。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31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3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