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42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二卷)  2007/9/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今天我们读到最后一段,「通显三世间自在」,最后的一段,第四有四颂半,「周遍入出以明自在」,这是「器界事中」,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一切尘中入正定。金刚地中从定出。金刚地中入正定。摩尼树上从定出。摩尼树上入正定。佛光明中从定出。佛光明中入正定。于河海中从定出。于河海中入正定。于火大中从定出。于火大中入正定。于风起定心不乱。于风大中入正定。于地大中从定出。于地大中入正定。于天宫殿从定出。于天宫殿入正定。于空起定心不乱。】

  这四首半的偈颂是讲的器世间,周遍圆融,自在无碍。清凉大师在这段里面告诉我们,「菩萨身普遍,略有四位」,这就是四类。第一个「普遍一切十方剎海,二遍彼剎内树等物中,三遍一切尘毛等中,皆圆遍,非分遍」,圆满周遍,不是有局限的,「是故皆全身显现」,最后一个,「以是法界身故,不异不分,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清凉大师说的话不多,意思全说出来。经上说的是菩萨,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确实是佛菩萨,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染上烦恼习气。烦恼习气不是真的,这个事实必须知道。烦恼性空,问题在我们能不能觉悟?能不能放下?觉悟是看破,就是把这桩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佛在经教里面一再告诉我们,迷悟都在一念,一念不觉,境界就现前。就好像作梦一样,一念不觉,梦境现前。梦境是虚妄,不是真的,这我们容易懂,因为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境界确实了不可得。但是我们不知道现实的境界是梦境,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没有这么长时间在经教里的熏修,很难接受。你说佛经这些道理,你跟西方科学家讲,他不会相信,他相信科学。科学是拿证据来,佛法真的也拿证据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现前,证据不在别人手上;科学是你拿证据来,佛法是证据在你自己。别人证据拿出来,不关你的事情,问题是自己把证据拿出来。

  你看看这三大类的烦恼,佛说放下执着,你就证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放下分别,那你就是菩萨,看你放的多少。菩萨位次高下不一样,放得多,地位就高;放得少,地位就低。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完全放下,连妄想也放下,那妙觉。佛教导我们的,佛一丝毫武断没有,没有成见,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是他亲证的,也就是说他放下了,所以他知道我们若能放下,跟他没有两样。这桩事,正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无关文字」。他不认识字,人家拿着佛经来给他,他说,我不认识字。你不认识字,怎么懂得里头道理?这个道理与文字不相干。你看佛经,尽管来问,不可能有一字一句把他难倒,他全知道。这是什么?这是自性里的东西,只要你见性,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统统现出来。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没有,智慧迷了。迷了要靠什么?要靠思惟、要靠研究,一研究就坏了,愈研究愈错误,为什么?研究是第六意识,就是分别执着,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分别执着变现出来,你还用它,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佛说得很清楚,怎么样才能出六道?不去研究就出得了。所以佛法里面叫参究,不叫研究。参究是什么意思?参究是不用心意识。你看我们凡夫,六道凡夫都用心意识。心,阿赖耶,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就是记忆,阿赖耶落谢形相的种子就是记忆,像仓库一样;末那是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六道凡夫用这三样东西。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想起夏威夷土著那份报告,他里面讲到,他说我们凡夫最大的恐怖分子,现在美国恐怖分子很紧张。我们最大恐怖分子是什么?就是记忆,这个记忆是什么?阿赖耶识里头那些落谢种子,这是我们最大的恐怖分子,这是要命的。现在就是怎样把那些记忆解除、把它放下?用什么方法?他用的方法跟我们净土宗方法一样,「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用的一门是什么?就是一句话,「我很抱歉,我很爱你」。就这一句话,不断重复念,就跟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一样,我们是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他也是六个字,「很抱歉,我爱你」。一天到晚就念这一句,对人、对事、对物统统用这一句,念到成熟了,这性德就现前,那是什么?慈悲心念出来。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给你念出来,他用这么一句。

  所以在理论、方法、效果都相同,但是不如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最后一真法界现前,极乐世界现前,他念这「我很抱歉,我爱你」,那不能现前,只能说是把阿赖耶识里那些不善的业习种子变成善。这我们很清楚,到最后的效果是这个,就是你心里没有恶念。没有恶念,你要知道,他还是染念,他不是净念。这个恶的种子少,善的种子多了,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应当都是在天道,他不是净业,也就是说他的分别执着没断。执着统统没有了,对于世出世间法、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着,这功夫比他高明,这是什么?转染为净,你染业没有了。净到哪里去?净业不在六道,六道是染污变现的。净业在哪里?净业在四圣法界,就是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它有四层,四层就是净业的纯度不一样,愈往上面去愈净。如果在四圣法界里面把妄想断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那就超越十法界,染净都没有,染净不二。诸位要晓得,只要说到不二法门,就不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都是相对的,还是相对,四圣法界也是相对的,你看四圣对六凡,染净相对。到不二法门,超越了,不在十法界里面。我们对这清楚,所以一看别人这些报告,他是什么境界,我们就了了然然、清清楚楚。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功夫,这功夫就是修行。

  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如何能够把执着放下?是非常困难。在佛法一般总的原则就是禅定,就是《华严经》我们这一章念的「寂用无涯」,那你要会用就行了,就超越了。也就是要学,要真学,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夏威夷土著功夫成熟的时候,他讲他的爱心遍法界,像地球上,人道的、畜生道的、饿鬼道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没有一样他不爱,他那个爱心是平等的。他爱他,他就会关怀他,他就会照顾他,他就会帮助他,这就是他的功夫成熟。我们知道这样的心量,量大福大。他的心量可以能够达到一个相当大的境界,用佛法来讲,他能达到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说,是一个银河系。这就不小,他的爱心有这么大。佛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境界是一个大千世界,那就不止一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菩萨境界愈来愈广,到地上菩萨那个境界几乎跟佛很接近,遍法界虚空界,慈悲心。我们前面读过的「毛光照益」,那是讲一个毛孔,一个毛孔里面放的光明遍法界虚空界。那这身上多少毛孔?每个毛孔光明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有缘的众生就能感受到。佛法里面说毛光,外国人说磁场,中国人讲气氛、氛围,都是说一桩事情,名字不相同,说一桩事情。

  我们不知道,搞不清楚,这话不能讲,讲了没用处,还让人家怀疑。学这么久了,经讲到这个地方,这不能不说。那你听不懂,慢慢听,慢慢的学。真听懂了,要干,要放,不再执着,知道执着是傻事,不再干傻事,知道这宇宙实相是什么?是剎那生灭的相似相续相,根本就不存在。《般若经》上讲得好,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事实真相。这句话真正明白,你的心定了,寂用无涯这样的功德对你来讲就现前了。

  我们今天心为什么定不下来?你的心还有念头,你定不下来,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古时候学《华严》的,他用什么功?他修止观,什么止观?华严止观,华严三昧。华严止观是什么?法界观,观法界的真相。法界的真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清楚明白,不起心,不动念,这叫观。起心动念就不是观,我们讲看,看是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叫观。观就好比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没起心动念,用心如镜,那叫观。那个镜子永远是寂静的,起作用,寂用。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叫看,叫听,闻一闻,尝一尝,这是起心动念,都是分别执着,这是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现在我们想回归自性,恢复我们的自性,佛告诉我们「止观」,止是什么?前面讲三种止,三止三观,那个意思太深,我们现在学的止,止什么?止执着,不要执着;观怎么样?观不要分别。看外面不要分别,不要生执着心。不是叫你不看不听,要看要听,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叫真用功。可是你是用定慧把分别执着控制住,并没有断。控制久了,纯熟了,慢慢就没有了。

  执着没有了,你自己清楚,你在六道十法界里得自在,就像经上讲的这个自在。你自己知道你的身多大?遍一切十方剎海,这是法身菩萨,就是起心动念断了,你自己感觉到身这么大。有缘的众生,或是在定中,或是在梦中,或是在一种微妙的境界,似睡非睡,见到佛菩萨。佛菩萨相多大?跟虚空一样大,那就是十方剎海的现象。虚空多大,这佛相就多大。大,太大了,我们不是看不清楚?看得很清楚,就像我们人面对面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情?本来如是,虚空法界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惠能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自己身相是这么大,那你出入怎么会不自在?你还有什么障碍?

  所以头一句讲的是「菩萨身普遍」。菩萨是谁?菩萨是我们自己,只要你把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菩萨,这个身相就现出来,不思议境界。第二个「遍彼剎内树等物中」,这个剎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讲所有星球里面的山河大地、树木花草,你的身遍在其中。就是你的身包括它,它并没有包括你,你在它身中(它这个身体),所以你出定入定非常自在。在这个树上入定,在那个石头上可以起定,得大自在。在大石头入定,可以在大山上出定;大山上入定,可以在大湖里面出定,出定是起用,没有不自在的。

  第三「遍一切尘毛等中,皆圆遍」。尘是器世间,毛是正报,依正皆遍。遍不是分遍,是圆遍,圆满,那个圆满是什么?圆满就是自性里面本自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而且什么?大具足,小也具足,没有大小。大是讲什么?遍法界虚空界,这东西像什么?现在我们用的网络、卫星电视,这是很好的比喻。你看电视跟网络的晶体小小一片,我们在这摄影棚里面跟远方同学在一起学习《华严》,用这种高科技的技术把我们的画面摄入镜头,融在那个很小芯片里面发射出去,你看不是遍法界虚空界?只要你有接收的这些机器,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你家里,你能收得到,在旷野里面也能收得到,这是藉机械。自性里面不需要机器,诸佛如来,这空中的信息太多了,无量无边,我们地球上这个仪器,高科技所发的信息,那要跟自性比,真叫法界虚空界跟一粒微尘相比,不能比。我们现在这个机器科技是分遍,不是圆遍。自性里面这个讯息是圆遍,圆满。我们这才得悉一分、二分,而且范围很小。

  所以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些,也能肯定佛在经上所讲的是事实。为什么?今天人用这些媒体、机械也能做到少分,分遍。自性里面圆遍,我们能信得过,我们不怀疑。又何况我们在前面学习好几遍,不只一遍,微尘里面有世界,微尘里面的信息也是圆满的,它不是局限的,它是圆满的。大圆满,小也圆满,大小不二;近的圆满,远的也圆满,远到什么程度?远到没有边际的地方,还是圆满。远近不二,大小不二,这是个什么道理?自性法尔如是。如何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证得了。

  释迦世尊当年给我们示现,十二年参学不得要领。这在菩提树下,真的放下了,把十二年参学的统统放下,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这一放下,没想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凡夫一下就超到妙觉位。如果他要不放下,分别执着都不放下,十二年所修的、所求学学得来的,佛法的名词叫什么?叫所知障。他修了很多东西,阿赖耶识落谢的种子,这些种子变成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他不能开悟,障碍他不能见性。它的作用绝不输给烦恼障。贪瞋痴慢是烦恼障,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统统是烦恼障,它障碍你不开悟,障碍你不能见性。佛说六道里的众生,这两大类的障碍。那我们今天要不要学?学可以,不是不可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学怎么样?别执着,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着心去学,那会开悟。你真正能懂得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这句话可不简单,「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重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的烦恼轻一分,所知障淡一分,你就得一分如来真实义;你烦恼、所知淡两分,你就得两分如来真实义。如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很浓,你学习佛经,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你自己读这个经,自己想这什么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是你自己的意思,不能解决问题。这才知道放下多重要。

  印光大师讲「诚敬」,跟章嘉大师讲「放下」,是一个意思。真正看破放下,你的真诚心、恭敬心生起来,为什么?诚敬是性德,不是学来的。你露在外面,自然就是这样。你接引众生,跟六道里面凡夫不一样,为什么?你能知道这个人过去生生世世的状况,就是你把他看透了,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度他,因为你障碍没有了。所以这种观机(观察人的根机),阿罗汉有这个能力,须陀洹就有了。须陀洹可以看人,过去生中三世、五世、十几世,这没有问题的,他看得到。你看这个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能看五百世,那么须陀洹,在我们用这比例,应该五十世是没有问题,十分之一,阿罗汉十分之一的功力,这都不是世间人能做到的。

  所以不放下,不是真学佛。放下之后,你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跟一般人完全不相同。我们近代看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弘一大师,你看弘一大师,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他是一个多么固执的人,对人对事要求之严格,真叫丝毫不苟。学佛之后,尤其到晚年,你就看他放下了,一点执着都没有。真的常生欢喜心,对人都是满面笑容,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一样不好。真的是我们想象当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心量真的拓开。所以从一个人思想,言行举止,现在讲他真的开放,我们能看到他在佛法上得受用,得法喜充满,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他的生活。

  普贤十愿,前面四个重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你看看弘一大师晚年是不是这样?礼敬诸佛,对任何人没有不恭敬。这个恭敬不是做样子的,出自于内心,真诚恭敬;造作恶业的众生,也真诚恭敬,决没有轻视他。他是个造业的罪人,没有。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本性本觉,他本来是佛,他现在还是佛。现在做错事情,他迷失了本性,本性并没有真的失掉,现在这个相是他本性变的。所以他没有一丝毫差等,对佛如何恭敬,对他如何恭敬;对父母怎么恭敬,对外人也这么恭敬。这个意思比儒讲得深,儒家讲的有等次,他父母排在第一,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平等的。

  称赞如来。这要注意,开口说话,赞叹人家的长处,人家的缺点一句话不提,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是佛。如果一开口,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人是凡夫。这个人学佛没有入门,什么也没学到。真学到了,决定不会批评人。为什么?他性德用事,他不是烦恼。会批评人,还是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他一分都没有除掉。所以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话很有道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看这个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你看他一开口说话就知道。一开口就随便批评人,我们心里晓得这是儒家所谓的小人。对小人,敬而远之。恭敬决定不减,远是什么?不能听他的,他的见解不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佛菩萨从来不批评人的;在中国圣贤君子不批评人,他们境界虽然没这么高,他有修养,他懂因果。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因果。批评人,毁谤人,讽刺人,这造口业。那个人听到,那个人跟你一样,程度是一样的,他会怀恨在心,那你们这怨就这么结下来。这一生当中你比他强,他不能报复你;来生来世,他要比你强,他就欺负你,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在六道里头「因果不空」。这世间圣贤懂得,就是人生在世,只能化解怨结,不跟人结怨。这是世间圣贤,都不肯干这傻事。不要以为我们批评人,好像自己很高明,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笑笑,他也不批评你。所以真正是佛弟子,决定遵守普贤菩萨,称赞如来。你看他是用「如来」,他不用「诸佛」,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他所作所为跟性德相应,善事,这要赞叹;所作所为与性德不相应,不说话,不批评,不赞叹,这要知道。

  父母教导儿女,老师教导学生,儿女、学生成年了,他不是童子,成年了。成年在中国古礼上,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六岁。那个教导不能在大众面前,要给他留面子,没有人的地方教训他。老师教导学生,一定叫到房间里,没有第三者在的时候,教导他,学生感恩。当众他有什么过失也不说,不当众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最容易结冤仇。纵然是你的下属,不敢反驳你,仇恨记在心上。

  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郭子仪。当时朝廷里有个小官,名字我一下忘记了,在历史上查得到。这个小官有天来拜访他,他的级别像现在大概处长的阶级,郭子仪是封王,汾阳王,地位非常高。他来拜访,郭子仪是穿着大礼服来接见他。家里人都奇怪,多少大官大将来访问你,你都很随便,这么一个小人物来,你为什么要用这么隆重的礼节来对他?他走了之后,郭子仪告诉他:这个人不能得罪,如果他将来要得志的话,他会记仇,他会一个一个报复。这郭子仪很厉害,他能看人,不可以得罪,跟别人不一样。以后果然这个人做了宰相,确实跟他有过节的人,没有一个能逃过,都被他整掉。他对郭子仪很尊敬,因为郭子仪向来都对他尊敬。这是李老师常常用这个故事来提醒我们。所以历史上有很多高官,到最后都不能够保持善终,不是没有原因。都能像郭子仪这么小心谨慎,哪有问题。郭子仪不但自己晚年很好,子孙都很好,这是在中国做武官的人有这么好的下场,太少太少了,武官是杀业太重。这是难得真有学问、有德行,不跟人结怨。在古时候读书人警觉心比较高,现在人不读圣贤书,你要认真反省一下,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你哪一天不得罪人?你哪一天不跟人计较?想到这个地方就太可怕!所以现在的灾难,全球性的。灾难现前,有许多的果报现前,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从不善业变现出来的。不善业是自己造的,是大众的共业。大众共业,我们自己无可奈何,但是要知道共业里有别业,有不共业,好好修自己,这是高度智慧,这是大德大能。

  依靠大乘的教诲,连英国汤恩比博士都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对于一般大众,我对于他这句话的解读,儒依《弟子规》,佛依十善业,最低限度。能依《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希有因缘。这过去生中,没有大福报,你怎么会遇得到!真正是古大德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这是过去生中确实多善根、多福德,才有缘分遇到。遇到要信要解,不信不解,遇到也等于没有遇到,那非常可惜。能遇到,能理解,依教奉行,你以这个福德,说老实话,多少罗汉、菩萨都以羡慕的眼光来看你。

  这遍一切毛孔中都是圆遍,「故皆全身显现」。这个全身就是全性,圆满的佛性,圆满的法性。底下讲得好,底下就说出来,第四「以是法界身故」,这里说出来。法身本有,是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有没有真的障碍法界身?没有,也没有障碍自性,但是这种障碍要是不除掉,它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你见不到法身,法身就在面前,你见不到;你见不到法性,你生活在哪里?你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这就错了。放下的人,他生活在法性、法界身中,不一样。

  说到这个地方,放下重要,为什么放不下?没有看破。什么叫没有看破?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总是在想,怎么想都想不通,他不知道不想就通。他告诉我,不想,不想也不通。我不想,我也不知道;我想也不知道,有时候想好像比不想还好一点。这都是错觉。想,错得更多,想是什么?是妄想,不想是无明,所以都不起作用。无明要什么时候破?无明要不起心、不动念,无明才破,这很困难的事情。那真的学佛,做佛的好学生,只有依教奉行,我们先把执着放下,再把分别放下,妄想什么时候放?妄想到四圣法界时放下,在凡夫这个境界里面,希望这妄想愈来愈轻,这就好。怎么轻法?那就要学寂用,怎么学寂?净宗法门就是一句佛号,我们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不再有第二念,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那有人说,你这句佛号是不是妄想分别执着?是的。这句妄想分别执着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可以!蕅益大师胃口很小,你看在他的注疏里面他常讲,我只要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很满足了,这正确的。心里面是想下下品往生,而实际上那品位太高。为什么说太高?因为他妄想分别执着是非常非常少,就那么一点点,他带的这个业带得少,带得少,品位就高。一般人还要争取,我要高品位去往生,那他的妄想就多。换句话说,一般人念佛的心没有他清净。他只有这一念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你就想想他的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够跟他相比的。

  所以「不异不分」。不异是没有两样,不分就像我们现在这频道上播出去的电讯,无论在哪个地方,你只要有这些接收的机器,马上就能收到,不异不分。「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我们在这个摄影棚里讲经,恒在此,天天在这讲。昨天刘富台到这边来看我,我们很多年没见面,大概也有十年了。他在美国加州,同时间,他在网络上可以收看我们卫星,你看恒在此,常在彼。他天天收看,他看网络、看卫星。我们现在这个网络全世界都能看到,卫星就更方便。科技进步很快速,在我想象当中,三年之后,这宽带网络肯定会代替卫星。卫星成本太高,这个东西成本低,效果不亚于卫星,所以这讯息是愈来愈方便。将来接收的机器,就像现在的你们用的电话手机一样,摆在手掌心,放在小口袋里面,随时能够接收得到,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间。如果我们二十四小时不断的来播送,在全世界学习佛法,这个方便是古人无法想象。古人念的是恒在此,常在彼,讲这是菩萨境界,现在凡夫也做到了。在这个地球上,真的没有前后,没有先后,几乎是同步。因为电磁波的速度快,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大概绕地球绕好几圈,所以没有感觉到它有时差,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的现象。

  从这个现象我们就能够理解,阿罗汉的神通不可思议,阿罗汉活动的空间,普通一般的阿罗汉,佛说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要用黄老居士的话说,一千个银河系是他的活动范围。他在一千个银河系里面,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空间时间都突破。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他的活动空间三千大千世界,十亿个银河系,恒在此,常在彼,无有前后。我们听了真是无限的羡慕。可是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自己把分别执着放下,这个境界就现前。愿不愿意契入这个境界,不在别人,这全操在自己手上。实在讲,除自己之外,别人帮不上忙,这个道理总要懂。

  后面还有一首偈,总结,「无方大用」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学完了。我们看末后一首偈。

  【是名无量功德者。三昧自在难思议。十方一切诸如来。于无量劫说不尽。】

  那你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的略说,要详细说,不是一尊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说,说无量劫都说不完,自性的功德。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初句」,第一句『是名无量功德者』,「以德命人」。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是寂,德就是用,寂用无涯。我们现在没功夫,就是心定不下来。这你就晓得,真正佛法修行讲功夫是什么?是禅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德就是智慧,功就是禅定;功是寂,德是照。这是自己,不是别人,「功德者」是你自己。『三昧自在难思议』,这第二句讲「依人显德」。你得三昧,你得正受,三昧就是正受,也是前面讲的正定,你是不是已经得到?得到三昧的人,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也就是身心都是清净平等,这是得三昧的人。我们学《华严》,得三昧叫华严三昧;我们修净土念佛,得三昧叫念佛三昧。华严跟念佛是方法不一样,三昧是一样。好像在学校念书,你拿到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一样,但是博士里面有文学博士,有理工学博士,有很多差别,那个不一样。但是博士是相同的,三昧是一样的。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法门,哪个法门都可以让你得三昧、得正受,就是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帮助你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离苦,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就是离苦。离苦就是乐,乐是自在,这里讲的自在。你才真的知道什么是乐,得大自在是乐,智慧无量,神通无量,相好无量,这得大自在,这是乐,乐在此地。

  所以「难思议」,用我们这一段的教义来说,这个难就是寂用。有动,有寂,这还是可以思议。你心定下来,像一般修定的人,阿罗汉就是这样的。你们在这《地藏经》上读到的,光目女遇到阿罗汉,向他请教,她母亲造作的罪业,现在不晓得生在哪里?阿罗汉入定,入定就是寂,出定,寂就没有。入定之后,再出定,告诉她看到了;不入定就看不到,就是他这动跟寂是二,他没有到不二。那不二,不二就更深的定,菩萨。菩萨你问他,他立刻就看到,他不需要去入定,功夫纯了。那就是阿罗汉只放下执着,分别没有放下,所以他必须要入定,要摄心,就是前面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入定就是制心一处,他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才能够看到地狱。他心不能控制在一处,他心是散乱的,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所以法身菩萨,那不一样,实在讲,比阿罗汉高的,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们已经不需要出定入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里还讲有出有入。

  所以动寂不二之寂,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寂,法身菩萨的境界。寂跟用,有寂有用,寂用不二,这是菩萨;有寂没有用是阿罗汉,他必须出定才能起作用,不出定他不起作用。菩萨不出定也起作用,出不出他都起作用。凡夫有用无寂,眼耳鼻舌身有用,眼能见,耳能听,有用,但是心是散乱的,心意不能集中,这是凡夫。

  我们再讲一个很粗显的例子,用儒家来讲,这个境界还不到阿罗汉,但是什么?我们凡夫学得很受用,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现前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可以做到。这个境界修成了,在佛法里面讲,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与寂用有少分的相应。《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特别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儒家讲的。寂相当于什么?相当于诚意,这是少分的寂。

  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曾先生肯定读过佛经,他讲跟佛经意思是一样的,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那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这是诚。所以儒家讲功夫,讲「主敬存诚」,敬是尊敬,一切恭敬,毋不敬。外面是敬,里面是诚,所以不诚,那个外面的敬是假的、是虚伪的,不是真的。必须里面有诚意,表现在外面,那是真的恭敬,能感人。所以八目的核心是「诚意」,诚意是性德。

  可是现在我们的诚意没有了,怎么恢复法?儒家讲的方法,跟佛讲的方法也是不谋而合,他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格物是放下烦恼,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们没有能够把分别执着放下,所以这是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修养跟佛法很接近。由这里你就晓得,格物是第一个先决的条件,要从这下手。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除,用佛法来讲,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这东西是烦恼,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欲,你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智慧没有离开分别,就变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没有烦恼障,这个所知还是起很好的作用,就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六道里面这种聪明智慧他具足了,他才明了诚意重要,所以努力在这上加强他的修养。修养里头最重要的,修布施、修忍辱,六度里头,布施、持戒、忍辱,他修这个,这才能把心定下来,意诚。意诚之后心就正,也就是说,他的思惟正而不邪,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欲望,他所想的是大公无私,他为众生想,他为国家想、为民族想、为人类想,这不一样,他知见正。邪知邪见是什么?邪知邪见无非是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们家的利益,这都是私心。我这个地区的利益,我们国家的利益,都是私心。

  每个人都想到我们国家的利益,国家跟国家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别人也想到我们的利益,这国家跟国家能和睦相处,能互助合作,道理在此地。人跟人都是这样的,你常常想到别人的利益,别人就想到你的利益,你跟人处得非常好,一点冲突都没有。冲突就是我的利益,怕别人占了我的便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念头,人跟人怎么会不冲突?没有不冲突的道理。这是正心,诚意而后才是正心,才没有私欲。这才能修道,这才能建大功、立大业,世间圣人、世间的贤人,不容易!那学佛的更不一样,佛教我们起心动念怎么个想法?要想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教我们想这个,这个心量多大!常常这样想,你容易开悟,这就是谚语所讲「量大福大」。你的量大,你开智慧容易,也就是你障碍比较少,就容易开悟,容易契入诸佛如来的境界。

  心正身就修了,这个身修就是他自己这一生在家庭里面的私生活,处理事物,待人接物,你要是把它记下来,那就叫戒律。戒律要不要学?不要学,他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学什么?我们迷失了自性,我们起心动念是邪思邪念,不是正知正见,所以一切作为都有过失,我们向佛菩萨学习,这叫持戒。持戒真正的意思恢复我的性德,我如果明心见性,跟他完全一样,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戒律是自己的性德,戒律不是吃人的,不是约束人的,法尔如是,这总要知道。你就欢欢喜喜的去学习,真做到一条,我的性德露出来;做不到,我这烦恼业障很重,你看我这一条自性的性德,就流不出来,就被障碍了。

  所以戒律说得详细一点,我们今天采取《弟子规》,采取《感应篇》,采取《十善业》,这三个是基本。儒释道的三个根本,你不从这下手,你就没有地方下手;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你不是真学佛,你也不是真正学儒。换句话说,你并不想恢复你的性德,你还是希望你一迷到底,还是希望你在三途六道里面去打滚,你没有意思想出离,这是真正迷惑颠倒。《华严经》说的这些,只给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个种子,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所以要学,只要这三个根扎下去,老实念佛,决定往生,那就是莲池大师所说的,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极乐世界不可思议,虽然也是有这个四土,有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净土,它四土在一起,当中没有障碍,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就,这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心满意足。

  身修而后家一定齐,「家和万事兴」。就凭你的身教,你一家人没有不服你,都感染了,你就把你一家都度了。所以家齐而后国治,那你会影响社会。一个社会变好了,你就影响天下。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信息发达,影响全世界是很快的事情,不是一个难事情。所以你一个人能把《弟子规》做好的时候,不但救自己,你救了世界,你这个功德多大。你在从前做不到,现在有网络、有电视,你能做到。真的,在这个地方讲,全世界都能听到、都能看到。为什么不干?所以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终极的目标,止于至善,那这一生真的没有白来。归根结柢,成就无量功德,要从《弟子规》做起,疏忽了这个,你什么都不能成就,你这一生空过。

  我们看大师后面还有几句话,这是总结,「近结第十,定用无尽」。第十就是第十大段,就是「寂用无涯」,这是第十大段,这是总结。「远结」,远结就是「无方大用」里面的十大段,总结。所以「远结前十,定用无尽,以是无尽之法门故」。这就是包括无量无边的法门。清凉后面这个小科题,第十「寂用无涯三昧门竟」。这个「竟」就是到这里就学完了。「大科第四无方大用竟」。大科就是大段,「贤首品」一共分五个大段,无方大用是第四大段,说到这个地方这就圆满。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总结。

  后面李长者的论文有十行,这十行,现在我们只剩五分钟,讲不完,我们留在下一堂再讲。此地我们也自己做个总结,「贤首品」确实法味无穷。我想一直我们在一起学下来的同学都有这个感触。贤首菩萨是十信位里面最高的一位,第十信。凡是第十信的菩萨都叫贤首菩萨,所以它是一个通名,不是一个别名。就好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是毕业班的学生,贤首就是毕业班的学生,十信位的毕业班。在这个地位,这是我们前面读过的,真正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他有能力与九法界众生感应道交,可以用佛身,示现佛身教化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我们以前有个误会,以为一定是法身菩萨,也就是初住以上,才能够以佛的身分教化众生,大概贤首菩萨还是用菩萨身分。这我们在这边看到的,他能以佛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可以现这个身。他跟法身大士是只隔一层,非常靠近,妄想一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一放下就超越十法界。

  超越十法界,回头再看十法界是一场梦,梦醒了。六道是一场梦,梦醒了是声闻法界。六道是梦中之梦,梦醒了,还有一个梦境他没醒,要通过声闻、缘觉、菩萨、佛,才真正大彻大悟。十法界也是一场梦,这才到一真法界。这是说什么?渐修渐次,也就是一般我们讲大乘上中下根人。如果真正是圆顿根性,他不需要。圆顿根性,六祖,六祖一生他接引的众生是什么人?上上根人,不是大乘。神秀接引的是大乘,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顿悟,他自己顿悟,就是说,你在这一生当中,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那这个地位跟究竟佛果是相等的,超越一真法界里面菩萨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那现在我们明白了,在理论上是决定讲得通,就看有没有这个根性的人?也就是说,肯不肯放下的人?在理论上讲是人人都可以,并不是由那个选择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放下?肯放下,人上人,天上天。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要真正觉悟,这个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是假的。真放下,到纯熟的时候,不二,入不二法门,你是法身菩萨。真彻底放下就成佛,究竟圆满佛。所以众生成佛在一念之间。《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四个字「一心不乱」真做到,这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不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41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4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