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60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六0卷)  2007/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大喻第十五看起。第十五有二首偈颂,「梵王殊现喻,况菩萨解脱自在德」。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三千世界大梵王。一切梵天所住处。悉能现身于彼坐。演畅微妙梵音声。彼住世间梵道中。禅定神通尚如意。况出世间无有上。于禅解脱不自在。】

  第一首偈讲『三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大梵王』,梵王是初禅天主,比他化自在天高。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所以经文上常常讲「彼有贪欲瞋恚痴」,他有贪瞋痴。梵天没有,梵天也就是贪瞋痴慢完全被禅定伏住,所以他的断不是真的断。断,在佛法有二种:一种叫灭断,那是真的断了,真没有了;第二种叫伏断,像石头压草,根还在,但草长不起来,如果石头拿掉,它又会生起来,定功控制住,如果定失掉,贪瞋痴慢就又起来。这是定功修成。欲界天上面四层也修定,定功不够,换句话说,还伏不住。虽伏不住,愈往上面愈轻,这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譬如欲界天禅定伏烦恼就有四个等级,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要到初禅,再升一级,真的伏住,真把它伏住了。所以我们知道如果把烦恼分成四个等分,夜摩天只能伏一分,比忉利天强多了,忉利天是完全没伏,跟我们凡夫一样。不过他有德行,人家修的是伦理道德,比我们凡夫还是要轻,凡夫是非常严重,境界现前,贪瞋痴马上就爆发。人间跟这些修罗、魔道都是伏不住,立刻会爆发。天人,有道德的人,有伦理、有道德的人他能忍,我们讲忍辱波罗蜜,他能忍,所以喜怒不形于色。讲修养,这是人天当中有很好修养的人,能控制,没有伏。到夜摩天才真正有一点定功,伏一分;到兜率天,那就伏二分;化乐天,伏三分;他化自在天,能伏四分,偶尔还有现行,可能那个现行别人都不知道,心里面有些不高兴,颜色上看不出来。到初禅就没有了,全部控制住。所以四禅天的天人相貌好,跟菩萨一样。这个道理我们懂,佛在经上常讲境随心转,换句话说,相随心转,他没有烦恼的心,所以相都非常清秀、非常慈祥,他完全伏住了。四禅天人跟菩萨的相没有两样。

  禅定愈往上愈深,上面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上去有四空定,定就更深了,那时候他连色身都不要了。老子说过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有很大的忧患,我有个身体,身体是累赘。四禅天有身体,四空天身体都没有了,那就自在多了。身体没有了,不需要居住的宫殿,所以四空天我们一般称它作灵界,世俗讲灵魂,他没有肉体,就非常自在。如果真的把烦恼放下,不是伏,放下,没有了,那就出离六道。《华严经》上讲得很透彻,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执着这个念头没有了,你就超越六道,到哪里去?到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就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圣人。圣要用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明了、明白,圣人就是明白人;明白人的对面是胡涂人。所以六道里面,即使是四禅天、四空天,都还是胡涂人,都还没有明白,为什么?他不肯放下,明白了一定就放下。放下执着就是阿罗汉,他就不在六道里头,三界六道他就超越了。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放下分别,他就是菩萨,比阿罗汉高。放下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他就成佛了,他就明心见性。你要问怎样才能明心见性?没有别的,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见性了。见性是什么样子?六祖惠能所说的那个样子,你就证得了。那不是听说的,不是传说的,而是自己现量境界,现前确实是这样,问题是要我们真的搞清楚。我们是不是真的搞清楚?没有,为什么没有?没放下。真搞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慈悲,要度众生」,错了,不放下度不了众生,放下才真正自度度他,这个道理要懂!

  早年我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常常提这个问题跟我讨论,次数多了印象就深刻。以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也是这样提醒我。没有放下,就是你没有明了,你听得再多,思惟、思量再多,去研究它、探讨它,并没有彻底,就是没有真的明白。我们现在也能理解,为什么真的没有明白?因为你有思量,你听了你会想,就完了。所以佛法有句话说得好,叫「不可思议」,你听了,不可以想,思是想,不可以说。你听了,一落到思议里面去就不行,为什么?世间法。你所听到的叫似是而非,不是那么回事情,你没有真正见到。惠能大师在五祖那里听老和尚讲《金刚经》,他为什么能见性、能开悟?他专心听,听的里头没有思想,他觉悟了。这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完全相应。《起信论》教我们怎样去听教,听老师说教,教导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头一个是「不着言说相」,你不要去分别、执着他的言语。「不着名字相」,讲很多名词术语,什么菩萨、佛、般若、禅定,这都是佛门的术语,你不要着这个相。第三个「不着心缘相」,心缘相,我听听,我想想这是什么意思,一想就错了。懂,就悟了;不懂,想也不懂。绝对不是说,听了之后你怎么样去想,我想明白了,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想明白了,全放下了。真想明白了,还没有放下,这对于我们初学的人关系太重要了,就是我们对于诸法实相是不是真的明白,要从这个地方测验,古德讲勘验。你是不是真懂?真懂,真放下;真放下,真懂;换句话说,你放下多少是你懂得多少。

  祖师大德测验学人,测验就是现在讲考试,考考这个学生,他不是在言语,也不是说什么神通,不是的,看你放下多少,你契入是哪个阶段的境界。见思烦恼,这都是执着,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须陀洹,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了,真的入了佛门,佛门小学一年级。我们今天讲,我听懂了,我悟了,我明白,一点也没放下,这是佛门幼儿园的小小班,自己在什么位次上要清楚。真的清楚,真的明白,就有一个意愿要把自己向上提升。提升的方法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苦心教导我们,这是个增上缘,帮助我们提升我们。但是真正提升还是在自己,自己不肯往上爬,佛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好像教小孩爬楼梯,小孩刚刚会走路,会爬了,你站在上层,叫他,逗他「来,上来」,他慢慢爬上一层。他要是坐在那里不动,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没有办法去拉他一把,总是要教他自己。佛对众生就是这样,讲经演教都是在诱导你,你自己肯上来,你上一级,下面那个台阶你舍掉了,你放下了。放下第一层,升第二层,放下第二层,你才能达到第三层,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怎么开悟的?放下开悟的。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一天也没学过,怎么开悟的?放下开悟的。能大师开悟跟释迦牟尼佛开悟是同等的境界,一点差别都没有。由此可知,学跟不学没有关系,不重要,关键在放下跟放不下。学的再多,放不下,那叫所知障。所以学,可以,不是不可以,你要知道放下,放下就对了。不学,放下!那个学那么多的人,那个不学就放下的人,他也通达,他不要学就通了,这是宗门跟教下。宗门讲求的是顿悟,妄想分别执着一时放下;教下是渐悟,爬楼梯,一级一级慢慢往上爬。这是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他说得非常坚定,我们的程度不是惠能,学顿悟绝对不可能。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应该怎样学?学爬楼梯。所以学爬楼梯,你真正肯舍得现在这层,你才能晋级,才能向上一层,现在这层舍不得,你永远不能升一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初禅天王就是大梵,初禅,我们知道四禅天,四禅天里面有王,有天王、也有大臣、也有人民,所以叫三天,初禅三天。大梵天,这是王,大梵天王,梵辅天是大臣,梵众天是初禅天的人民,都是禅定修成功了,生到这个天。虽然禅定修成功,初禅修成了,初禅里面还有等级。等级修得最高的就是梵王,比梵王差一等的就是梵辅天,再差一等的是梵众天,是这么个意思。全都修的初禅,初禅里头有分。就好像我们在念书,同一班,程度都一样齐,可是考试还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还有不同。天上也不例外,像四王、忉利都是修福报生到天上去,十善,修福。往上去,欲界六层天,都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还加一点禅定,他都有修禅定。至少初禅真的修成了,也就是说烦恼习气控制住,不再起现行,这是初禅。梵王他的地位在二禅之下,初禅的最上,初禅三个等级,他在最上。

  底下一句说,『一切梵天所住处』,初禅天,梵辅天、梵众天都是住在初禅。一个单位世界只有一个初禅天,所以初禅是单位世界的天顶,最高的地方。要是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说法,一个单位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这么大的范围,这一个银河系里有多少个初禅天?一个。一个小千世界有多少个六欲天?有一千个,有一千个六欲天。那我们讲欲界第二层天,中国人常常讲的玉皇大帝,一个小千世界里有多少个玉皇大帝?一千个。多少个夜摩天王?也是一千个。多少个兜率天王?也是一千个;他化自在天,也是一千个。一个单位世界里一个,一个小千世界里头就是一千个。到二禅的天顶,二禅天是小千世界的天顶。初禅是单位世界的天顶。世界太大了,世界太多了,说不尽,这是一尊佛的教区。像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里面数不尽,无量无边无数。我们一想,人太渺小了。《华严经》上告诉你,你并不渺小,为什么?无量无边大千世界是你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你看《坛经》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万事万法、一切众生,哪里来的?你自性变现的。所以跟你讲真话,诸法实相,实相里面讲的没有大小,大小是一不是二,这是真的。为什么?在法性里面,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时间、空间全是假的。没有空间,没有远近、没有大小;没有时间,没有先后、没有古今、没有过去未来。这是讲到科学。

  所有一切境界确实只是一念,有念境界就现前。为什么现前现得这么复杂,而且还这么有秩序?这是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虽然本自具足,可是你现的相不一样,缘不一样,这是大乘经教常讲的佛法因缘生,缘不一样。你一念净,一念清净现的是什么?现的是极乐世界,净土,华藏世界,现这个;一念染,现十法界。染里面有善有恶,一念善,三善道法界,一念恶,三恶道的境界。染也好,净也好,善也好,恶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在觉悟的人它是平等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差别从哪里产生的?妄想分别执着里生的,你看冤不冤枉!所以佛菩萨说六道众生是可怜悯者,太冤枉了,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是从你严重执着里面生的,是你的执着,你要没有执着,根本就没有。染净一如,不二,善恶不二,这叫一真,这才叫解脱。境界在哪里?就在现前,你这一念就转不过来。但是我们在经教里头,对这个事情理、事、现象好像是很清楚,但是现在还放不下,这个很清楚对我们就很有帮助。为什么?你会对这个执着慢慢就淡化,到哪一天淡得差不多了,一下放下,恭喜你,你就见性。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在什么缘分,一触动你就明白。

  我们看到惠能大师逃难的时候,有个惠明,是他的师兄,惠明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将军,四品将军,四品将军若是现在大概是少将,军衔是少将。大家一起分头去追,他追到了,只有他追到。追到之后,惠能大师想这个人是抢衣钵的,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起来,藏在草堆里面。惠明看到人不见了,逃掉了,衣钵在此地,就去提,提不动,他马上就觉悟。他是个将军,衣钵那是小包袱很轻,怎么拿都拿不动,他忏悔心生起来,他知道这不可以夺的。所以就叫着惠能,他说:我是为道来的,为求法来的,不是为衣钵来的,请你赶快出来。惠能大师就出来了,他来求法来的,不是为衣钵。能大师就坐在石头上,他跪在下面,请惠能大师教他。惠能大师沉默了良久,就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是什么?我们从章嘉大师那里学到的。你的问题提出来,看着你,一句话不说,等你的情绪完全定了,你不再有丝毫分别执着,这时候行。你是情绪定下来了,但是你的妄想执着还没有放下,不行,没有用处,一定要看着他。能大师就说话了,「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个代表字,就是相对的,二边,二边都放下,这时候提醒他一句话,他叫惠明,称他作明上座,「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在这句话里头他就明白,他就开悟了,他就明心见性。然后他再问了一句话,向惠能大师再请教一句话,真的他觉悟了,他说还有没有密意?有没有秘密的传给我?惠能说「密在汝边」,有密意,不在我,在你。

  惠明也了不起,六祖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他算是第一个,在追赶他的时候,他头一个开悟的。悟了之后,下了山告诉大家,这条路我都走遍了,没有,大概到别的地方去了,让他安全脱险。这是头一个开悟的,那都是上上根人,比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还要简单。惠能大师开悟,五祖还给他讲《金刚经》讲了一段,他只几句话。我们从这些例子里面就看到,真的放下了,一句、两句就明白了。甚至于不需要,看风吹树叶也能开悟,甚至于听人唱歌,他开悟了,那都是什么?他统统放下的时候,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就是将悟未悟的状况,不定是什么样缘分触动,他就悟了。凡是不能开悟的,没有别的,他有严重的执着,有严重的分别,有严重的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明心见性必须是不起心、不动念。那我们就晓得,惠明当时在六祖面前,那是没有起心动念,一句话就把他点醒;还有起心动念,那就没用处,那不能彻悟。这是宿世的善根,宿世的缘分,让我们看到了。

  大梵天这是初禅天,我们知道天上众生多,很多,多到没法子计算。大梵天王『悉能现身于彼坐』,也就是说天王有能力分身,天众有多少,天王能分多少身,分身『演畅微妙梵音声』。我们在这个几段经文里面看到,忉利天王在善法堂跟天众说法,他化自在第六天王也是现身为每个天人说法,大梵天王也不例外,这不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吗?他们没有去开会,也没有用种种法律去约束人,没有,讲学、说法。这些诸天,不但他自己会说法,常常礼请佛菩萨给天人说法。所以我们对于其它宗教的人士要恭敬,要劝他好好的修,基督教升天堂。他现在不相信佛讲的没有关系,他到天堂去的时候,天王请佛菩萨在天宫里面讲经说法,他那时候就学了,我们很清楚。

  遍法界虚空界,一个心性所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一个,不是两个。大乘教里面把心性比作大海,把一切众生比作海里的水泡,水泡从海生的,这就是能生万法。水泡不离海,起水泡的时候,这个水泡跟那个水泡有界限,可是水泡破了的时候,界限就没有了,是一个完整的大海。起水泡就是我们迷在六道里,六道是水泡,每个众生是一个水泡,破了之后才晓得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是佛讲的本来是佛,本来是大海;水泡破不破,本来都是大海,你要觉悟。所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可以执着、不可以分别,能做到这样,很好的功夫。这个事情要自己去做,自己不做,谁都帮不上忙。佛菩萨对你无能为力,只是天天把这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连中国儒家都讲「克念作圣」,念是什么?妄念,你能把妄念克服住,你就是圣人。有妄念,有妄念是凡人,不是圣人,圣人没有妄念。他说得是比较笼统,可是跟佛的意思可以会通。这就晓得妄念不是真智慧,佛法讲那叫什么?世智辩聪,世间智慧、聪明、辩才,不是真智慧。这就说清楚了,真智慧里面没有分别执着,是真智慧。阿罗汉没有执着,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小智慧,不是大智慧,差别就在此地。

  所以从这里看,在经文上看,诸天他是教化众生,接受教化,在天上没有看到其它的,都是讲经教化,愈往上去愈是。到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极乐世界没有天主、没有天王,也没有听说那边有什么大臣,没听说过。那极乐世界是什么?极乐世界是学校,阿弥陀佛是老师,导师,好像是校长一样,观音、势至是老师的助教。它是学校,正式的校长也没看到,谁管教务、谁管总务也没听说过,那都不需要。每天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回归到自性。世法里头也有这个话说,反璞归真,就这个意思。

  只有迷的时候,平等的性德,迷了以后它才变成无量差别。而且这些差别往往对立,执着让他对立,分别的时候还不对立,执着就有对立,那就愈来愈严重。但是在上位看下来,从法身菩萨看下来,看我们六道轮回,是梦幻泡影,看到这个人他在做恶梦,这真的,就像这个样子。我们一般人看到人在作梦,他吓到了,他在叫,在叫苦,你在作梦。如果有定功的人,能够看到他在梦中的现相,梦中有相,我们凡夫看不见。有定功的人,他那个相跟我们不同空间维次,所以有定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看到他作梦的相,他做什么梦清清楚楚,醒过来的时候,你比他还清楚。唐人传奇小说里面有一篇叫「黄粱梦」。说有个穷秀才,累了,在一个小茅蓬里面,茅蓬里有个老和尚在打坐,旁边煮黄粱,黄粱就是小米,煮稀饭。老和尚闭着眼睛在打坐,这个人累了,在旁边作梦。梦到他考取举人,考取进士,做了状元,以后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凡是有恩的也报了,有仇的也报了,最后告老还乡,一辈子。一下醒来,老和尚说怎么样?老和尚能看到他梦中境界,一个人一生飞黄腾达,到最后也下了台,一场梦。煮的小米还没煮熟,他在梦中已经过了一辈子,过了几十年。所以时间不是真的,他在梦中以为是真的,醒过来的时候才几分钟而已。所以上面境界,法身菩萨看六道众生,真的,不是假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不是比喻,是事实真相。

  底下两句这是说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他住在『世间梵道中』,梵道是初禅,初禅叫梵天。『禅定神通尚如意』,他能够变化,能够分身,能叫梵天里面的大众感到大梵天王跟自己的关系非常密切,时时都亲自来教导他。他的能力从哪来的?能力从禅定来的,禅定能现神通。所以有禅定一定有神通,禅定的功夫愈深,神通能力就愈大,这是属于修来的,修定才能够生到这个境界。他说何况修学出世法的那些菩萨们,『出世间无有上』,「无有上」这三个字那就不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有上,上面还有。无有上是见性,那就出了十法界。要知道,十法界里面有上下,十法界外面没有上下。没有上下,佛也讲法身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明,四十一个阶级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为什么不能说有?诸位要相信,这些人,出了十法界的人,妄想断了。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他已经到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什么阶级?平等世界,所以叫一真。一真就是不二,入不二法门,一真法界,哪来的阶级?所以说他没有。可是佛给我们说他有阶级,有十住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还有四十二个位次,佛说错了吗?佛没有说错,这四十二个阶级是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虽然他没有起心动念,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从无始无明习气上的厚薄而分,这个我们懂得了。

  那么无始无明碍不碍事?不碍事,有,不碍事。所以初住菩萨跟等觉菩萨,跟究竟佛果,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活动完全是相同的;那就是说,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等觉菩萨,那个众生有感,他应,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初住菩萨跟遍法界虚空界感应亦复如是。初住菩萨,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他就现声闻身,应以天王身得度他就现天王身。观世音菩萨讲三十二应,三十二是类,三十二大类,这三十二大类把所有不同的身分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他起作用没有丝毫差别。无始无明习气实在讲你也没办法把它断掉,必须要随着时间,时间慢慢长了自然就没有。你根本不要去理它,你一理它不是又起分别、起执着?那就错了。不要去管它,不碍事。要到多久无始无明习气统统都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大阿僧祇劫,很长很长的时间。三大阿僧祇劫里面含有深意,有很秘密的深意,什么意思?你根本不理会就没事。你何必还要起心动念,好久才能断,不用操这个心,没事,密意。所以这一句「出世间无有上」,这是法身菩萨,初住以上的,入平等境界,入一真法门,没有再上的。

  『于禅解脱不自在』,这是比喻话,哪里说对禅、解脱不自在的事情,哪有这种道理?禅是禅定,禅定、解脱。《坛经》里头有个故事,佛家叫公案,那就是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面待了十五年,他知道弘法的缘成熟了,成熟就不能再在猎人队里住,要现身说法。所以他就来到广州法性寺,就是现在广州的光孝寺,我在这个地方讲过两次经,本焕老和尚做住持的时候。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里面有两个出家人,我相信是坐在后面的,看到外面旗杆上挂的幡,风吹着幡在动。一个人说幡动,那个人说风动,他两个人在争论,彼此不相让。惠能大师坐在旁边,看到这个样子就告诉他,很客气、很谦虚,「仁者」,是尊称,是对菩萨的称呼,两位仁者,「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了吓了一跳,大众都听到,来了这么一个听众。

  印宗法师下座之后,就来接待惠能大师,那还是个居士身,没剃度,听到他说话的语气,句句跟经意都相应,这不是个普通人。就问他,听说有个惠能大师从黄梅得法,以后就不见了,十几年不见,大家也淡忘了,请问是不是你?惠能他就承认,他说就是。那一定有衣钵,衣钵请出来看看。他就把衣钵拿出来给大家看,证明是真的。于是印宗法师向他请教,五祖当年在世的时候,对禅定、解脱他老人家怎么讲?《坛经》上有这个记载。惠能大师告诉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听了也觉悟了。所以印宗劝他剃度,印宗给他做剃度和尚,剃完头之后,出家了,印宗法师拜他做老师。这个很了不起,这是菩萨示现,不是凡人能做到的。你看印宗法师对他没有一丝毫妒嫉,从猎人队里面逃出来这么一个人,一谈就晓得,这是个得道高人,不是普通人,剃度之后做学生,不敢做他的老师。

  不二法门才是大自在,如果还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禅定、解脱,这是佛教的名词,《起信论》里面教我们不要着名字相,你就有悟处。如果你听到禅定,你分别执着有禅定,分别执着有解脱,这是世间佛法,没有超越世间,这是世间法。什么时候听经、读经、研教真的不分别、不执着,那你处处都通了。所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道是什么?法性,这是见性。性在哪里?无处不是,六根所接触的统统是自性。没有悟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所以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到处去参学,到处去求教,铁鞋都穿破了。说明什么?没悟,修行、学道很勤苦,到处去求教。一旦开悟,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放下就是。几十年苦学为什么?没放下,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比喻菩萨解脱自在。

  解脱这两个字好,解是什么?解开,把迷惑解开;脱是什么?脱是放下、脱离。从佛法上讲,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从理上来讲,脱离了执着,脱离了分别,不再起心动念,脱了,十法界就脱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之后,确实全靠自己,别人确实帮不上忙。五祖忍和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黄梅那么多的学生,他一个都帮不上,他天天表演,天天示现,但是那些人看不出来,也听不懂。遇到惠能这个人,这是天生的,他一看一接触,全懂了。什么原因我们要知道,《坛经》里面有说明,惠能大师你看他见五祖跟五祖说的话。五祖问他,你来想求什么?他说弟子到这边来只想作佛。我想五祖忍和尚一生没有遇到第二个,他来作佛的,他不求,其它什么都不求,他就求作佛。说了几句话,打发他到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干活去。他临走回过头来跟忍和尚说了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听了,去去去,赶快去,别多啰唆。一般人心中常生烦恼,常生妄念,他没有,他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常生智慧。这是什么?这是他放下了。每天上山砍柴,卖柴,买点吃的东西,回家孝养老母亲。他们家庭原本是个望族,家道衰了,父亲死得早,流落到岭南,无依无靠。除了养母亲之外,他什么都放下了,这个我们要懂得。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十六段,也有两首偈颂,「自在数滴喻」,这个能力可大了,比喻「菩萨一念普知德」。

  【摩酰首罗智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于一念中皆辩了。】

  我们先讲这个比喻。摩酰首罗天王,这也是大自在天。佛在经上讲,印度有不少的宗教把他们当作主神,就是讲造人的,人是大自在天造的,宇宙是大自在天造的,造物主。他住在色界的天顶,比前面大梵天高,大梵天是初禅天顶,他是四禅。四禅天顶有摩酰首罗天,摩酰首罗天也是个魔王,大魔王,他统辖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称他作魔王?他很不喜欢人离开他的国度,人都离开了,他说我的人不都没有了吗?他有这个忧虑。总是希望人不要离开三千大千世界,是他的管辖区,障碍别人修道。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魔来试验,来障碍他,就是摩酰首罗天。可是障碍不住,你真成道了,他也佩服你,他也来护持你,做护法神。所以他不是不讲理,你真有成就,他佩服你,你没有成就,他限制你。

  说他的智慧,举个例子来讲,『大海龙王降雨时』。这些现在人不相信,从前人相信,都知道,雨,龙王管雨水,所以旱灾的时候要向龙王祈祷,真的会降雨,很灵验。现在旱灾,大家不相信有龙,也不祈祷,不像从前,从前真的牠有感应。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大旱的时候,帝王都出来祈祷,民间地方官更不必说。在莲池大师著述里面有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有一年地方上旱灾,非常严重。就有许多信众跟地方的官员,知道莲池大师是个有道德的高僧,请他来为我们大众求雨。莲池大师没有仪式,带着引磬、带着小木鱼,叫这些信众跟着他走,走到田地里面,念佛。他就用一句佛号,大家一起就像绕佛一样,在灾区田地里面念佛,念了之后真有效,他念过之后雨就降下来了。所以这一句佛号不可思议,他没有一切的形式。

  我们相信佛陀当年在世纯粹是讲经说法,真诚的慈悲,这个慈悲是从自性流出来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天龙八部没有不得佛菩萨教化的恩德。所以佛法所在之处,风调雨顺,确实的。凡是这些灾难,都是众生业力感召的,念佛能消宿业。灌顶大师告诉我们,重大的灾难,所有一切经论好像都失效,最后还有个念佛有效。我们看到莲池大师给我们做出这个例子,应当要觉悟。无论碰到什么灾难,真正有些志同道合的人到那个地方去念佛,就一句佛号,一心称念,他怎么会没有感应?天上落雨落了多少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落雨落多少滴雨,统统都出不了感应的范围。多少滴,摩酰首罗天王清楚,他看得很清楚,『悉能分别数其滴』。而且用多少时间?一念,于一念中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多少滴。我们这个世间人的智慧、科学还没有达到,还没有这个能力。他在这么短的时间,一念之间,他统统清楚。他的智慧从哪来的?底下说:

  【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

  这两句话讲菩萨,前面这一首是讲摩酰首罗天,他的智慧自在,他的智慧从禅定来的。你看他是第四禅天顶,四禅一共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九天,第四禅有九层天。有三天是普通的,还有一个外道天,就是无想天,在第四禅,修什么?修无想定。什么都不想,真修成功了,到第四禅无想天。另外还有五种天,那是三果的圣人,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那个五层天叫五不还天。阿那含在那个地方修行,他不要再到人间来,他就在那里修行,修成功了他就超出去,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所以他不用回来,在那里就成功了,叫五不还天,不再回来。

  这五天的天人统统称为净居,也叫净居天,净居天就是五不还天,净居天人。我们也要很感恩他,感他什么恩?释迦牟尼佛成佛,能留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要感恩他。佛示现成佛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没有人认识,没有人启请,佛就灭度,示现成佛之后就走了。在这时候净居天人看到了,赶快下来,变化成一个凡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法。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是他们干的。释迦牟尼佛看到有人请法,就住世,要为大众说法,这是净居天人做的好事,凡夫谁知道?

  所以佛法是师道。作师,真正求学的人一定懂得尊师重道。重道是因为你尊师,尊师是为了重道;重道是里面,尊师是表现在外面。所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没有说老师到你家里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学要求学,这是道,你要去求。你有真诚心、有恭敬心,有学、有道的人遇到了,他一定教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他一生唯一的一个希望,他的学问能传下去,有道的人亦复如是,希望能得一个传人,世代相传。这就是中国五伦里面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不是说你有儿孙就是后,不是的,你要有人能够传你的道。家也是如此,家在过去有家道、有家学、有家业,你的儿女能不能承传,如果不能承传,儿女再多也没用处。真正有能力承传的,不是自己儿女没有关系,那跟自己儿女没有两样,为什么?师徒如父子。在古礼里面,老师过世,学生也服三年孝,儿女三年有孝服,学生没有孝服,心丧三年。所以老师的地位跟父母没有两样,从称名你就晓得了。

  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成年,就称大人,行冠礼,戴帽子;十九岁不戴帽子,扎一个头巾,不戴帽子。童子,别人可以称你名,你没有成年,行冠礼之后,不可以称名,为什么?你对他要尊重。这时候怎么称呼?同辈分的人送你一个字,所以名字,从此之后大家称字,不称名。可是自己对别人要称名,这是谦虚,别人对你不可以称名,一定称字。所以古人有名、有字。纵然你将来做了官,你见了皇上,皇上也称你字,不称你名,对你尊重。一生称你名不称字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所以把父母跟老师等量齐观,看平等,这个要懂得,古人非常讲求。如果你有学问、有道德、有善行,一般人对你格外尊敬,连字都不称你,称什么?称号,你就有个别号。最尊重的连号都不称,称什么?称你的地名,你出生的地名。像清朝末年李鸿章,一般人名、字、号都不称,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这是最尊敬的,合肥的荣耀,出了这样一个大人物,称他地名。在佛门里面也是如此,所以佛门,你一剃度的时候你就有名、有字,但是名跟字都是师父给你的。实际上师父是给名,字是你的同辈分的同学,我们现在讲师兄弟,师兄弟给你的。如果有大德大能,也称号。名号最多的,近代大概是弘一法师,弘一法师的字号应该有一百多个,可能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是随手拈来,给人家写字的时候,他就随手写个名字。他用得最多的是弘一,弘一是他的别号。所以这个都要晓得。

  在佛门里面,对大师级的不称名号,别号都不称,也称地名。像智者大师,已经很尊重了,人家称什么?天台大师,他一生住天台山,称天台大师。窥基大师,他一生住在他的寺庙,都用寺庙的名称,所以称道场。我们称蕅益大师称灵峰,北天目灵峰。这是最尊敬的称呼,世法佛法里面都是这样称法。所以,我们晓得师徒如父子,从前师生的情分太重,老师的子女比自己亲兄弟还要亲,一生都要照顾到,感念老师的恩德。这是讲菩萨们,菩萨是『无量亿劫勤修学』,修成的,『得是无上菩提智』,修戒、修定、修慧,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云何不于一念中。普知一切众生心。】

  你看看摩酰首罗天,他能于一念中知道龙王降雨多少滴,他能知道,难道一个法身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那就像雨滴一样,他怎么会不知道?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一念。一念是什么?一念是无念,诸位要晓得,有一念已经是二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本性。一念这个名词,你看它在什么地方,怎么个讲法,这个一念是自性,有念皆妄。一念就是自性的本来面目,在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叫一念,起心动念就叫二念;换句话说,一念不生,这时候叫一念,不生就是一念,生就是二念。生一个念头就落二三,二是什么?妄想、分别,三是什么?加上执着。这是修行功夫。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最高级的就是一念,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心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看到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一念。才一起心动念就是二三,这速度太快了。起心动念是什么?是无明,无明起来;不起心不动念没有无明。起心动念就是无明,就不明,你就胡涂了。这一胡涂怎么样?连着就起分别,一有分别,连着就起执着。所以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剎那。古大德跟我们讲,「迷唯一念」,这个一念是起心动念,就迷了,「悟止一心」,一心就觉悟,一心,念没有了,有念是二心,无念是一心。所以一心、一念意思很难懂,千万不能搞错,很不好讲。给你讲无念,你执着个无念,那还是有念;给你说一念,你执着一念,你就起心动念。所以这很难,这是迷悟的根源。

  我们现在情形是什么?是念念不觉。一念迷了,第二念,第二念还是迷的,第三念还是迷,念念都是迷。念念里面都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多少时间完成的?亿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知道?所以佛给我们说,八地菩萨才真正明白这桩事情,七地还不行。八地是不动地,定功深,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他知道。七地还会有念头,还会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但是他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经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一念,这个一念是不起心不动念。只要不起心不动念,你的自性现前,就见性了。你见性了,『一切众生心』是自性所变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怎么会不清楚?见性就清楚了,不见性不行,不知道,见性就是遍知。

  这个地方也有个很深的意思,那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骗不了人,可以骗凡人,骗不了圣人。要知道不起心不动念的法身菩萨有多少?无量无边,他们知道,一丝毫都瞒不住。中国圣人教我们慎独,「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佛法讲不止,无量无边的这些得一心的人全知道,这我们要晓得。懂得这个,常生惭愧心,就生起来了;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惭愧心生不起来,以为没人知道,不晓得诸佛菩萨全都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59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861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