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04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四卷)  2008/1/31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经文第九段第七首颂看起。

  【弗沙明达第一义。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弗沙』是梵语,意思是「增盛」,「明达胜义,是增盛也」,这是清凉给我们做的开示。『明』是明了,『达』是通达,胜义就是第一义,义是理,义理。什么是『第一义』?与自性相应的是第一义,与自性不相应的,那就第二义、第三义。古大德常讲,六道凡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不是第一义。三心是什么?第八识是心,第六识也是心,第七识也是心,第八识就是第二义。由此可知,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第一义。大圆镜智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本觉,这是第一义。换句话说,完全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是第一义。才动一个念头,动念,就是第二义,念头一动,自性就变成阿赖耶。所以一念不觉,我们的自性就变成阿赖耶,由阿赖耶就变成末那、变成第六意识,末那是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所以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识,这叫二意,三心就是八识、七识、六识,这叫三心;二意就是指七识跟六识,七识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叫三心二意。所以三心二意都是属于第二义、第三义,不是第一义。大乘教里面这样说就很清楚,绝对不是含糊笼统,三心二意真的把它讲出来,哪个三心、哪个二意。用三心二意是凡夫,不是圣人,用第一义才是圣人。

  在《华严经》里面,哪些人用第一义?《华严》是大乘圆教,古大德也称为一乘,大乘中之无比殊胜的大法,初住以上就是第一义。我们学了这么久,逐渐这个道理也都相当的清楚,初住菩萨就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因为他无明断了,也就是他把妄想放下,完全跟自性相应。所谓四十二个阶级,清凉大师说得好,那是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同,是世尊的方便说。所以大乘教里面也有这个说法,十住又名十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十住菩萨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十地菩萨确实没有分别;差别就是十地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很薄,十住还相当浓。因为刚刚破无明,还带着很浓的习气,但是这个习气不会起作用,不碍事。他的活动空间不是一佛土、一尊佛的教化区,也不是百佛土、千佛土、万佛土,不是的,他是遍法界虚空界,为什么?完全回归到法性。法性没有边际,所以他的活动空间就没有范围,这回归自性,这才是宗门里面所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都是佛,这个我们一定要承认;如果这句话不承认,就没办法学大乘。学大乘,一定要肯定佛陀这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真的,千真万确的事实。十法界是假的,十法界是迷了自性之后,变现出来的境界,就像作梦,「梦里明明有六趣」,梦里明明有十法界,「觉后空空」,就没有了,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理跟事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

  「弗沙如来」,这是究竟佛果。此地讲的十尊佛都是证得究竟果位,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全都断尽。我们现在虽然不能断,一品都没断,你知道这个讯息就了不起。你看六道里头芸芸众生,几个人知道?知道就是解悟!解悟有什么大的好处?解悟的人,他找到目标,他找到方向,只要自己肯干,决定可以达到目的。没有找到的人很可怜,无论怎么修,用再长的时间都不能成就。像《楞严经》上举的比喻,他方向目标错了,犹如蒸沙作饭,给你再长的时间,沙煮不出饭出来,为什么?它不是那个因。所以你认识这个方向目标是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

  真正要快速成就,没有别的,古大德五千年的经验,我们要重视!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老办法;说实在话,决定不能创新,创新你还要通过实验,看看这个新方法靠得住靠不住?有没有效果?老方法已经通过五千年的实验,在中国最近这两千年来,就是佛法传到中国这两千年来,宗门教下,真正明心见性,明达第一义的人,我们概略的估计,应该接近一万人。净土不算,要把净土算进去,那往生的太多了。不算净土,算宗门明心见性,教下大开圆解,这个合起来,这实验成功!那我们要走近路,就不要再费这个心,不要再搞创新,学做老实人,我常讲孔孟是老实人,为什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释迦牟尼佛是老实人,跟孔老夫子的态度完全相同。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没有一个不是老实人,为什么?你想创新,你能创得出来吗?所有的创新都跟自性相违背,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科学天天在创新,现在有不少科学家觉悟了,创新怎么样?破坏了大自然的环境,这是创新。破坏大自然,后面必定遭大自然的报复。这个报复,那就是大祸临头,谁也没有力量去抗衡。

  圣人教给我们,在中国儒释道都一样,「息灭贪瞋痴」。佛法是讲息灭;儒虽然不讲息灭,儒讲贪瞋痴要克制,要把它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可以超过,这是儒。佛法要息灭,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我们老祖宗知道,七情五欲,本善里头没有,那是不善。随顺自然的法则是老实人,也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有德行的人,他的思想言行,他的生活,没有一样不是随顺自然。随顺自然,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随顺法性。我随顺法性,法性也随顺我;我不随顺它,它也不随顺我,这是因果的道理。因果从哪里来的,这要知道。因果是一念不觉,这是因,因之前没有因,一念不觉,果是什么?果就是阿赖耶。所以因果是跟一念不觉同时来的,它的来源深,有天地就有因果,有万物就有因果,有众生就有果报。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如佛法所说,甚深甚深,难知难解。知解都难,说就不容易,信当然就更难,所以佛才告诉我们一句话说,「唯证方知」,什么时候你明了、你通达?你证得就明了。

  要怎样才能证得?这个经上处处都提醒我们,你看底下一尊佛,「波头摩佛净无垢」,就是叫你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你就证得。放下执着,你证得少分;再放下分别,你证得多分;把妄想也放下了,你就圆证,圆满的证得。千经万论,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比一般人多,他就成为贤人;再放多一点,他就变成圣人,就这么个道理。不是说你念了多少书,你学了多少年,不是,是你在放下。我们这个道场,很难得,这么多菩萨在护持,提供大家修学的环境,修什么?学放下,把你的毛病放下,把你的习气放下,把你的欲望放下,把你的贡高我慢放下,就是放下这些。这些东西都是障碍自性的,只要放下,性德就现前了。所以第一义就是自性圆满的显露出来。阿罗汉没有得到,因为阿罗汉只放下执着,还有妄想、分别;菩萨也没有证得第一义,因为他还有妄想没有放下,分别执着虽然放下,妄想没有放下。凡是没有证得第一义的,都不能离开老师。跟着老师走,没错,老师在前面走,带路,我们跟他走;他认识路,我们不认识路不要紧,跟着他。明达第一义,就认识路了,可以不必跟老师,你自己走,你走的路跟老师走的路一定是一条路,不会是两条路,这叫什么?佛佛道同,你成了佛。成了佛,你走的路决定相同,方向相同,目标相同,你才能证果。

  佛的路在哪里?佛的路太多了,无量法门,我们找不到。可是佛给我们示现一个我们这样的程度可以依循的一条正路,这个路是什么?这个路就是经典。佛陀留下来这么多经论,经典里面,佛说得很清楚,学习就跟上学一样,要有次第,循序渐进。你遵循着次序,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你要遵循这个顺序,你不可以躐等。小学、中学没有念,就去念大学,这个搞法,佛菩萨摇头,错了,你搞不成功。如果小学、中学不要念,就可以念大学,国家办小学、办中学有什么意思?不是都办错了!浪费那么多金钱,浪费那么多时间,让这些小孩统统去念研究所去,一年、半年,博士学位就拿到,那不是很好?他不行,还得从幼儿园念起。所以《佛藏经》里面世尊才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这句话说得多么严肃,不承认!小乘是什么?小乘就是戒律,小乘是人天佛法,教你在世间做个好人,不要做坏人。学佛要从这里学起。你看经典一打开,「善男子,善女人」,小乘就学这一句,我要学做一个佛陀那种标准之下的善男子、善女人,然后才能入门。「净业三福」第一句指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很清楚,你要从这里做起。

  我们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的那些学生分头向四面八方传播佛法,南传这一支成功了,从印度往东面走,到达现在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到越南,是南传小乘。北面这一支传到中国,中国接受的是大乘,为什么?小乘教义里面所说的,中国儒跟道都讲到,所以中国向上面再提升,儒跟道再向上提升,这是大乘。最成功的、最殊胜的就是这一支,向中国传的这一支,其它的都没落,有的一、二百年没有了,有的六、七百年没有了。唯独南传跟中国这一支一直到现在还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南传小乘严格执持世尊的教诫,特别是戒律;北传这一支重视在定慧,用儒跟道代替小乘的戒律。这个根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就是基础非常好,佛法一来之后就开花结果。这些历史我们不能不认识。

  现在佛教没落,没落的原因在哪里?根没有了,现在我们不学儒、不学道,也不重视佛的戒律,佛的戒律里根本的根本是十善业道。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十善业道经》不长,先后两次讲到,十善是人天法,你怎么样得人身?你怎么样能生天?修十善业。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不失人身。换句话说,你不会堕落在三途。下品十善,阿修罗,三善道。没有十善,三善道就没有了。我现在这一生在人道,三善道之一,我这一生不重视十善,不学十善,不学十善跟十恶相应,虽然我没有杀人,不杀生,我没有杀人,我有没有叫别人因我而生烦恼?这想想,有,可能有,这属于杀戒里头的。人没有杀,有没有杀过小动物?蚊虫蚂蚁你还杀不杀?你这么一想就知道了。偷盗,我没有偷人的、没有抢人的,有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有,想占一点便宜,那就是偷盗。这心没有断,杀心、盗心、YIN心。前面讲的三垢,现行、种子、习气,现行虽然没有,种子、习气有,所以一遇到缘不知不觉就起现行,你就晓得烦恼习气是多么重!什么时候才真正能把它化解掉?这些恶缘现前,依然如如不动,这是功夫,这是定功。

  所以我们学佛,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候,诸位想想,如果不用《弟子规》来打基础,还有什么方法?没有办法。这一个基础还不够,还要用《感应篇》来帮助,用《十善业道》来帮助,希望这个根扎稳,这三个是主要的功课。辅助的东西很多,印光大师跟我们介绍的,最好的是《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我发现印祖他老人家一生对这三种书的提倡,真正是世俗所说的,不遗余力,一生全心全力在流通这三样东西。他的弘化社,我看过他的本子,翻翻后面的版权页,我概略的给它估计一下,这三样东西,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印的数量将近三百万册,那个时代这么大量来流通,为什么?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书。印祖弘化社印的佛经很多,数量都很少,一千部、二千部,三千部以上太少了。可是这三种你看到都是五千部、一万部、二万部、五万部,他这样印法,为什么?我三十年前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倓虚老法师办的。它里面收集弘化社的书,收集得很多,我白天没有事情,晚上讲经,白天我就去看这些书,看版权页。我就想,想不通,佛门的祖师对佛经流通没有这么热诚,对这三种东西是全心全力在做,不遗余力的在做,为什么?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终于想通,这是祖师的慈悲心,要挽救劫运。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佛法,儒跟道也就没有了。

  我对于这个认识是在香港讲经的时候给我的启发,愈想愈重要,难怪祖师这么用心。所以那一次我回到台湾之后,我就把这三种书大量流通。第一个是《了凡四训》,好像那时候我印了五万册,这是最大一次分量;《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开始大量印。而且我到处讲,讲这三样东西,弥补我们基础之不足,一定从这里扎根,这是很多很多人都疏忽,都没有注意到。那看看,这又过了半个世纪,看看现在,现在再不认真的救,再过个五年、十年,没得救了,是真的,神仙出来都救不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够不重视。我们学大乘,同时扎根,一定要晓得,没有根,这大乘不会结果。所学的这些时间,我们只可以说,你得一点大乘的常识,大乘法里面所讲的殊胜德用,你一分都得不到。如果你有根,那是活的,这大乘对你是最殊胜的滋养,你会很快的长成。所以希望我们同修有这个认知,一定要把四个根扎好,我们自己才有救,佛法才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灭绝,这就是报佛恩,这就是利益无边众生。

  我们要把《弟子规》当作我们修学最重要的戒本来看,你有了这个基础,你再去学戒就很容易,一点都不困难。我们今天感觉得戒律很难修、很难学,处处都是束缚,都是妨碍我们的自由,这是我们放逸惯了,完全违背了性德,完全违背了本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三途的因缘。这些事,只要头脑稍微冷静一点,你会看得很清楚。看自己看不到,看别人,看了别人之后,立刻回光返照,再看看自己跟别人是不是一样?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现在走的是什么路?是佛道,还是鬼道、还是畜生道、还是地狱道?都是道,那个道不一样,到达目的地不相同。佛道,第一义;菩萨道,第二义。我们现在连人道都不走,人道是什么?人道是弟子规,《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绝不失人身。所以你有弟子规的基础,你再修十善业就不难。《十善业道》这个经虽然不长,内容非常丰富,为什么?他从初发心讲到人乘,一直讲到无上乘。所以要记住,佛在经上讲的话,这个法是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行处,乃至无上菩提,大根大本,你说多重要。所以从初发心到无上道不能离开,离开就错了。离开十善,你就离开了佛法,你就走上邪道,你的方向就偏差。

  我们学习还是从《弟子规》,《弟子规》提升到《感应篇》,就是增盛;从《感应篇》再提升到《十善业道》,增盛;由《十善业道》提升到《沙弥律仪》。给诸位说,前面这三种,《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我们用一个总的代表来说,它教我们什么?孝养父母,《沙弥律仪》教什么?奉事师长。人不孝父母,决定不会尊师重道,所以孝是根,孝是本。唯有孝养父母,才懂得尊师重道。我们的学习,这是大乘法。佛在《菩萨戒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人生观。这正确观念是什么?「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世世,此界他方,六道轮回,互为父子亲属。这样的心态去修学,孝道才圆满,那是佛菩萨的孝道。而学《沙弥律仪》,我们的心态一定要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是佛弟子,一切众生是佛,是我的老师,师道才圆满。圣贤教育无他,孝亲尊师而已,这是圣贤教育。

  你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道理太深,儒释道三教的经典精华都在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可是你要是把道理都搞清楚以后你才干,太迟了,恐怕时间来不及,你的寿命、福报、缘分可能就没有了。所以真正有福德的人,听到一句干一句,听到两句就做两句,这是有福的人。佛在经典里用看病做比喻,这比喻得很好,你的病很重,看到是病危,有人送你这个药,告诉你那个药很好,特效药吃了,你病就会好。如果你没有怀疑,相信就吃了,果然病好。如果你要问他,你这是什么药?从哪里来的?这药是什么性质?对不对我的病?问长问短,问个几天都问不清楚,你病入膏肓,寿命到了,药还没有入口,已经过世。这个比喻很值得我们省思,我们对于圣人的教诲,就像这个处方一样,一丝毫怀疑没有,要想了解它,等我病好了,我再来研究,现在头一个救命要紧,这是个有福德的人,也算是有智慧的人。所以对于大圣大贤,诸佛菩萨,要有清净的信心,决定不能怀疑。

  弗沙如来也曾经在这个场所,忉利天王的善法堂,讲过十住法,所以这个地方『最吉祥』。我们再看第八首:

  【提舍如来辩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提舍』,清凉大师给我们开示,「亦云底沙」,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度」的意思,也有「说」的意思,总的来说是「说法度人」。说法度人最重要的要有辩才,所以这是赞叹佛德辩才无碍。「辩才无碍」,这是「能说」,佛经里面常常讲四无碍辩才,如果没有辩才,你就不能说。辩才是不是学得来的?是有这一门课程,学演讲。一生从事于教学工作的人,你看师范学校里面,有教育心理学,有教学法,这都是属于辩才的范围。我们学佛,要学讲经,老师给我们编了两个教材,一个是《实用讲演术》,讲演的方法;另外一本是讲经的,《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讲讲经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初学的时候必修的课程。这个东西学了之后,有人会用,有人还是不会用。正如同兵法一样,《孙子兵法》,现在很流行,外国看的人很多,翻成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字,全世界流通。学了之后,几个人会打仗?这就是岳飞所说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是被害死,年龄不大,能说出这句话,可见得他对传统教育、对汉学的底蕴还是很深;得力于母亲的教诲,得力于周同老师的教诲。他讲一心。你学的方法是个原理原则,可是怎么样会用,那是本事。方法是死的,可是应用是活的,应用是学不来的,老师也没有法子教你。

  我在台中学《讲演术》、学《内典讲座之研究》,我用了多少时间?不到一个星期,全都学会了,我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上台不会用,怎么办?李老师讲经教学,我一堂都不缺。上课的时候,我听他什么?我跟一般同学们真的不一样,一般同学都听老师讲的是什么,我不重视他讲的什么,我要听他,他为什么这样讲?那就是什么?他在讲台上,他活活泼泼用上了,我要学这个本事。这个本事他不能传,活的,上了讲台之后,因时不同、因人不同、因处所不同、因环境不同,千变万化,活的。这个经验,常讲经的人都有,你看没有讲经之前,你备课,准备了很多很多,可是有的时候一上台之后,看看大众的神情,所预备的东西一条都用不上,这很多。不能没有准备,但是准备,可能到时候用不上。准备得很丰富,也许只能用上几句。活的,活学活用,活用活学。这就要讲求什么?悟性。掌握住原则,灵活运用,这才能做到无碍,特别是在答问的时候。

  早年我在求学的时代,跟着李老师,李老师在台中,也可以说是首创第一家,大专佛学讲座,利用寒假、暑假,学校放假了,这些年轻学生们,对佛法有兴趣,到台中来向他老人家请教,于是办了这个班。这个班在慈光图书馆,所以也叫「慈光大专佛学讲座」。这个讲座的起源是我给他建议的,因缘,是在那个时候,台湾大学,这是台湾高等学校第一个有佛学社,同学们组织起来学佛,有佛学社。这个佛学社的领导人周宣德老居士跟我们李老师是老朋友,他是教授的身分,他是佛教徒,所以在学校里面就正式组成佛学社,叫晨曦社,学校的学生社团。周教授把这个讯息写了一封信给李老师,李老师看到跟我们大家宣布,讲经的时候宣布:好事情,高等知识分子学佛了,这证明佛教不是迷信,大学里面正式有学社成立。每个人听了都很高兴。下课的时候,我就跟老师说:老师,不是一件好事情!他就瞪着我说:你怎么说这个话?怎么不是好事情?我就分析给他听:高等知识分子,他们学佛,如果学有偏差,没有真正善知识指导,所谓先入为主,他一下学错、学偏差了,谁去帮他们纠正过来?我这样一说,老师立刻就想到,他说这是个问题,他回过头来就问我:那怎么办?我说我可以想个主意,我们利用寒暑假,把这些学生找来,我们在这里讲,你就把他纠正过来。这个提议老师立刻接受,所以我们慈光图书馆就附设这么个讲座。

  这讲座办得很成功,办了很多年。以后平时,星期六跟星期天,星期六晚上,星期天一天,那对什么?对当地的大专学校的学生,报名参加。寒假、暑假是对全台湾省各地的大专学生,开六门功课。修学期间最短是两个星期,最长是四个星期,好像第三届就是四个星期。第一届,我记得,就是大专讲座开始第一届,李老师自己教,一个人教,好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三个是华侨,两个马来西亚的,一个香港的,一个是台湾本土的;这个学生好像是师范大学两个,台大一个,政大一个,我跟他们都很熟。第二届增长两倍,十二个学生,第三届二十七个学生,第四届就一百多个学生。第四届的时候,老师要我参加,我担任什么课程?答问。这个课程是李老师自己担任的,他一个人讲三门课,讲《弥陀经》,讲《佛学概要》,还有一个「答问」。也是忙不过来,所以「答问」这门功课就是每天下午两个小时,学生提问题,我们现场给他解答,第一天第一次,老师自己主持,下来之后就跟我商量,要我代课。所以这四个星期,我就代他答问。一百多个同学,里面有六个研究生,念研究所的,我也是战战兢兢,因为那个时候的同学年龄跟我差不多,所以老师做后台,反正答不出来的时候,再向老师请教。

  这门功课没有法子预备,只有吃过饭,中午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来应付他们。我们总认为后生可畏。四个星期下来,最后一堂课,我说看看这个情形,四个星期,你们所提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把我难倒、我没有办法答复你,还没有遇到过,看来后生并不可畏。李老师给我这么一个机会。问的问题非常广泛,包括他们学的六门功课。他们六门功课,《佛学概要》,李老师编的,有《八大人觉经》,这两门都是介绍佛法的。另外就是解门跟行门,解门,性宗,老师选的《心经》,《般若心经》,还有法相唯识,法相唯识没有适当的教材,所以自己编的,大概介绍八识跟百法明门;另外是行门,行门一个是念佛的,《弥陀经》,一个是《普贤行愿品》,六门功课。六门功课四个老师教,所以李老师自己一个人教两门。有这么一个机会学习,教学相长。所以我在台湾对于大专学校的学生就认识很多,这以后到美国,缘就成熟。我到美国去的时候,我们慈光的讲座跟台北中国佛教会的大专佛学讲座,道安法师主持的,请我去做总主讲,这些我认识的学生,在美国留学的差不多三百人,美国的缘就这么成熟;他们分散在各州,都搞小型的佛学社,我一到美国去之后,这些人都围绕着我,美国各州这些大城市,每年都要巡回到那里去讲一次,缘是这么来的。

  辩才,真的就是靠清净心,求三宝加持,没有别的办法,你没有法子准备,求佛力加持。当然还有后台,真答不出来,找老师。好在这四个星期下来,没找过老师。辩才,基础还是多读书,多读书还是得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你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学,无论是佛法或者世间法,最忌讳的是你学得太杂,你学得太多、学得太乱,那变成什么?变成都是常识、知识,不是智能,你在应用期间自然就会有障碍。智慧是没障碍的,智慧是有悟性,随机应变,有应变的能力;知识丰富,未必有应变的能力。所以不能执着,这非常重要。执着,你肯定就不能灵活,你就会产生障碍。这个地方,在平常修学的时候,修学当然要参考数据,参考数据还是以一家之言,不能搞多。我们现在学《华严》,我们主要的参考资料是清凉大师的,你们看到经文里面的《疏》,小字是《钞》,这都是清凉的;另外一个参考数据,论,李通玄的《合论》。我们学《华严》,主要就采取这两种资料。有时候在《疏钞》、《论》里面提到一些重要的开示,这些开示里面涉及到一些名词、典故,那我们只查这部分的参考数据。这部分参考数据,最方便的是《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

  如果教诫初学,我们可以穿插一些公案,因缘,业因果报的例子,这些可以搜集。甚至在佛法讲到理论方面,我们懂得经上有很多真的是高等哲学、高等科学,也可以引用东西方的哲学家、科学家的东西来引证,这也很有说服力。像《华严经》上讲宇宙的起源,这是科学、哲学都在探讨的,我们一做比较,还是《华严》讲得圆满,《华严》给我们讲宇宙的起源是一念顿现。现在科学家讲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什么东西爆炸的?爆炸有个原点,这个原点多大?这科学家也很了不起,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应当是从数学里面发现的,我相信他不是从科学仪器,科学仪器还做不到,还没有法子看见,应该是数学,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他们说原点,原点太小了,我说也说不上,但他举这个比喻我记得,他比喻说我们人的头发,一根头发,我们拿这个来比喻头发,已经很粗了,一根头发,把头发切断,切断这个地方有个平面,头发是圆的,它有个直径,这个直径上可以排列多少个原点?它前面是一百万,后面是三个亿,所以是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那一个原点爆炸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原点,我相信现在显微镜看不到,一根头发的横切面,这个直径上排一百万亿亿亿个原点。

  在科学家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现在这宇宙呈现还是在膨胀,所以从膨胀推见,它一定是爆炸的原点。现在很多科学家是勉强相信这个,找不出第二个办法。而佛法讲得妙,佛法讲的是一念顿现。这一念的时间多长?真的,亿万分之一秒,非常非常短暂。我们平常用《仁王经》上讲的,这是佛的方便说,《仁王经》上讲的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我们已经是无法想象,就是一秒钟的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所以我在讲《仁王经》,通常在大乘教里头引用的时候,我都说这是佛的方便说。我们在《法苑珠林》里面看到,有一条记录,我相信那是佛的真实说,那是几十亿分之一秒,而不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说明宇宙不是真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是假的,是虚妄的,是如梦幻泡影一样,一种抽象概念,它不是真的。所以物质不存在,精神也不存在。这个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不承认有物质存在,但是他承认有能量,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能量变现出来的。他们的说法,能量在聚集的时候,会产生物质,就是物质现象;虽然产生物质现象,时间非常短,一剎那就没有了,但是第二个现象、第三个现象,它会连续。我就想起我们电影的幻灯片,我用这个东西来解释一念顿现。

  一念顿现里面告诉我们一个理,这个理是什么?没有生灭。十法界依正庄严,讲老实话,没有生灭。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解事实真相,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你搞妄想分别执着,那不叫冤枉!所以,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事实真相。真正知道事实真相,那才非常痛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真正是慷慨大方,得大自在。所以事实真相不了解不行,愈清楚、愈明白,愈欢喜放下,很容易放下,为什么?知道过去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是错了,这不能再错下去。

  人活在世间,最有意义的一桩事情是什么?帮助别人,这是最有意义。回过头我们再看看,诸佛菩萨他们所表演的最有意义的,契入境界之后,那就是明达第一义,契入第一义,「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入不二法门,所以他没有痕迹。作而无作,是对自己说的;无作而作,是对众生说的。从佛菩萨的应化,像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教化众生,不舍一人。只要是遇到都是有缘人,没有一个舍弃。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说法度人,度这一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协助。帮助他什么?帮助他觉悟,破迷开悟,佛一生就干这么一桩事情,自己的示现是觉悟的样子,戒律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把它记录下来,就叫戒律。我们知道,他生活所做的示范,完全是治我们现前众生的毛病,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他完全把它修正过来。换句话说,我们是违背了性德,迷失了自性。他不迷,他是觉悟,圆满的觉悟,他完全是随顺性德,做出随顺性德的样子来给我们看。我们无论是从先悟后行,或者是先行后悟,都要向他老人家看齐,都要跟他学习,那就对了。上上根人,悟后起修,像惠能大师这样,他什么也没有学过,悟了之后,样样都如法,没有一样是违背自性,这个正确。迷了之后,没有一样是顺着自性,完全跟自性相悖,我们的麻烦在这里。

  头一个,迷了的人没有诚意。中国古圣先贤教人,诚摆在第一个;佛法教人,也是把诚摆在第一个,你看菩提心,菩提心第一句,「至诚心」。《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也就是真诚心,真诚心对自己是什么样子?对别人是什么样子?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对别人就是大慈大悲。那个回向,点点滴滴,一毫、丝毫的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是法相,法相是自己法性变现的,性相是一不是二。

  由此可知,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以前把它当三桩事情讲,现在才知道是一,一而三。菩提是觉性、是佛性,实际是法性,众生是法相,你看看。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会更清楚,菩提是什么?是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佛性,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菩提就是如来智慧,如来是自性,自性里面的智慧。第二个实际,实际就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但是不完全相同,法性是讲全体,佛性是讲法性里面的智慧,单独讲智慧是佛性,所以法性里面有佛性,佛性里面当然有法性,它分不开的。能生万法,万法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永远不能分割。这是欧阳竟无所说的,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哲学有能有所。佛法虽然讲能所,它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不是哲学的意思。法性是能生,法相是所生,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自己自性所生。所以万法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一体,这是一般人不知道。认识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还有什么话好说?你的慈悲心真正是遍法界,你的大慈大悲确实遍一切众生,你真的觉悟!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现前。

  整个宇宙跟我同一体,无缘是没有条件,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什么条件都没有。这个世间人怎么会知道?世间人做一桩事情,你什么动机?你为什么这样干?你干这个用意何在?一大堆的问题。佛菩萨没有问题,知道是一体。世间人不知道,迷了,所以他不觉。迷了就有苦,悟了就有乐。悟了,乐个什么?不是我们世间说的很快乐,错了,快乐也是苦,没有苦乐才叫真乐。有苦有乐是什么?相对的,相对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极乐世界是不是到那里很快乐?不是,很快乐,错了。人间、天上有很快乐的事,佛菩萨世界里头找不到,苦乐都没有才叫真乐,入不二法门。一切都不二,也就是说找不到对立,没有对立的。对立尚且没有,你们想想看,哪里来的矛盾?怎么会有冲突?不会。自性的法则,也就是现在所谓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法则是自性的法则,随顺大自然,随顺自性,什么问题都没有。

  由此可知,佛应化在这个世间,他所干的事情,第一桩大事、第一桩有意义的事情是教学。你看看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哪个不是从事教育?他不会做国王,他不会搞别的行业。然后才知道教学是根本,他们完全从根本上做出来,让一般人自己去体会,去悟入,不必用言语教。所以佛出生在帝王家,舍弃王位。祖师大德里面,像安世高,也是生在帝王家,他是安息国的皇太子,汉朝时候的安息,唐朝叫波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是国王。父亲死了之后,他继承王位,做了半年,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他出家了。缘在中国,所以到中国来弘法,汉朝时候来的。早期弘法,翻经最有成就的就是安世高。实际上,他的法名叫世高,安是什么?安息国,把他的国冠在前面当作姓,就像玄奘大师在印度,称他作唐玄奘,唐不是他的姓,唐是他的国籍。所以安世高,安是他的国籍,安息国。真正觉悟,王位不要,哪里还争这个东西!那是什么?成就的人!

  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还没有明达第一义,还没有成就无碍辩才,我们更应当要专心,一心一意来学习。那你要问,我们学多久才开悟?你要是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可以老实答复你,你这一生没开悟的希望,为什么?你怀疑你不会开悟,这是个障碍。大乘教里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没有信心,你怎么能开得了悟?那真的开悟的原因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开悟,没有时间限制,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开悟。放下一分,小悟,抵一分执着,你能放下,我不再执着,于世出世间法都不执着;于经教天天学习,非常认真努力学习,但是不执着文字,不执著名相,也不执着里面的义理,我懂多少就算多少,浅深广狭没有关系,要放下。你放下得愈多,你慢慢的体会就更多,体会得深、体会得广。所以这不是老师教的,是自性的流露。那你能放下分别,你这一生开悟的机会就愈来愈多。最后把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也放下,立刻大彻大悟,那恭喜你,你成佛了。

  总而言之要记住,世尊所说的话绝对不错,「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说得多好!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舍弃掉,你的障碍没有,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你看看大乘教里面讲的,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问题是你肯干,你真肯放下才行。当然无始无明习气,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在里头打滚,很想放下,偏偏放不下,那最殊胜的缘是什么?就是天天我们在研究,天天我们在讲解,天天在熏习,一遍一遍熏习。熏习若干年之后,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后,放下就容易,就不难。

  所以这缘就太重要,到哪里去找这天天熏习的缘?可是现在的确用高科技,我们用网络、用卫星,虽然我们不在面前,我们在网络,你打开屏幕,如同在面前,天天在一起学习。网络上学习的,卫星屏幕上学习的,有没有成功的?有,而且有不少。所以我们在这里讲,愈讲愈起劲。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垂头丧气,讲的有什么用?真有,身边没有,网络里头有,卫星里头有,还有不同维次空间里头有,法喜充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03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05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