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11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一卷)  2008/2/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接着看李长者的《论》。长者解释这一品经分为四段,前面两段是解释品题,介绍这一品的来意。今天我们从第三段看起:

  第三段是「都会十住之内,须弥之上,说六品经意者」。这是介绍第三会,十住菩萨会,一共有六品经,在没有讲解之前先把六品经的大意做个简单的介绍。六品里面第一品就是「升须弥山顶品」,这一品说明「信终升进」。十信位修学圆满,当然德行、智慧都向上提升,往上一提升就进入十住菩萨位,这是信终升进。这第一品所说的,我们学习完了。现在是第二,第二是「须弥顶上偈赞品」,这一品经里面所说的是「偈赞当位之法」,这说明用偈颂赞叹,就是十住位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所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劝修升进之理」,希望学人,佛法里面称学人就是菩萨,他的学习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圆满都称为学人,一般称地前的这些果位都是用这两个字来称呼,像前面十信,现在的十住,以后的十行、十回向,都称为学人。十地菩萨也称为学人,但是一般少称,称三贤的多,称十地都称为大士,你看我们称观音大士、地藏大士,称大士。还有个名称是通称,仁者,仁慈的人,这是对菩萨,五十一位菩萨的通称,都可以称为仁者,都是非常仁慈的人。这是劝修,希望我们不要得少为足,要不断向上提升。升到极品,就是究竟果位,性德圆满的流露,这时候你才看到究竟圆满的谦卑,你才真正看到。你才看到平等、普遍的尊敬,所以才看到性德流露,一切烦恼习气都不存在。我们是在凡夫地,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没有智慧、没有福报。心量都很小,怎么样拓开都拓不开,起心动念总是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瞋痴慢。我们用这样的心学佛,是不是佛法?是,五乘佛法里面叫人乘佛法。现在你们也听到有些人在提倡人间佛法,用轮回心修学大乘还是人天佛法。

  诸佛菩萨无尽的慈悲,只要展开经本,三藏十二分教不管是哪一部经,你只要展开,佛都是劝你要认真的学习,要努力提升,要断烦恼。为什么?烦恼障碍了心性,烦恼让我们自性不能现前,让我们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相好不得受用。我们在经上常常给同学们做报告,把智慧变成无明烦恼,把德能变成业障,造业,把相好变成六道、三途。你要问,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造业、我们受报从哪里来的?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德相扭曲了,掺杂这三样东西在里头,妄想分别执着,它变质了。实在讲,我们性德里面本具的智慧德相并没有丧失,扭曲了,变成六道轮回。这个我们要懂得,自性真的是不生不灭。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世尊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根源就在起心动念,「迷唯一念」,你起一个念头就迷了。这一念可不能小看,这一念叫无始无明,这一念叫根本无明。要怎样叫觉?你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让念头生起,但是已经养成习气,它自自然然会起来。古大德教导我们有一个方法,「不怕念起」,这个念是无始无明、根本无明,不怕,「只怕觉迟」,为什么?一觉,无明就没有了,障碍就没有了,要觉。什么是觉?「觉止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有念就不是一心,有念是二心,二心变成三心,三心变成八识,就变成八个心。我们一般人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从不觉变现出来的。所以觉止一心,你看我们净宗修行这叫直截了当,就是修一心,一心就是觉。《弥陀经》上教给我们,我们念佛人念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觉。用什么方法?现在我们用持名的方法。要知道,念佛里面最高的、最殊胜的是实相念佛,那个我们做不到,那是上上根人。我们用的方法,用持名,持名跟实相相应,念久了自自然然它就变成实相,这个好。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变不过来,不要紧,你生到极乐世界就转变过来,持名就变成实相。我们在讲《弥陀经》、在讲《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费了好几个小时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古人说「持名暗合道妙」,道妙就是实相。实相是本觉,实相是本善,实相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它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世尊在《般若经》上说的。

  所以我们修行,始终就没有把这个要领掌握到。提起来你马上就想到,听了很耳熟,听了很多遍,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不管用,人事一现前,妄想分别执着还是起来。虚伪,真诚的反面是虚伪,清净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不平,还是这个统统起作用,难!什么人听经闻法他听懂了呢?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做到就懂了,为什么?懂了一定做到。他做的时候还有疑虑,不能够很干脆!古人形容是斩钉截铁,大乘教里面讲顿现,顿悟、顿现,这是上上根人。所以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经听上一千遍,听上一万遍,毛病习气还是存在?菩提心还是发不起来?那是他过去无量劫中在生死轮回里头,他染的习气太重了。他对于佛,信,不是真信,夹杂着怀疑,严重的怀疑,这是什么?对自己不相信。所以我们在佛法里讲信心,头一个是相信自己。他不相信自己!不能相信自己,在这个世间找一个可靠的人相信他也找不到,甚至对父母都怀疑,你还有什么法子!世间至亲至爱无过于父母,对父母还怀疑,他对佛菩萨怀疑,那还有什么话好说?佛菩萨跟父母相比,佛菩萨摆在第二,佛菩萨没有站在第一的。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要问问,这个世间你去打听,有几个人对父母没有怀疑的?然后你就晓得,对佛菩萨怀疑很正常。吃亏的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不吃亏,谁吃亏?自己吃亏。自己本来这一生可以成就,变成不能成就;本来这一生能往生,他往生不了。在佛门里面做很多好事,也认真的修学,全变成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很危险,享完之后到哪里去?很少人想到这个问题。福报享完,智慧也没有了,业障现前,这个时候后悔莫及。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跟母亲一样真正的爱护你,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希求你报答,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你不相信,真正是大好机缘当面错过。到你舍身的时候,我们一般讲沦落到鬼道,你就后悔了。为什么?鬼道有报得的五通,他没有漏尽通,天耳、天眼、他心、宿命、神足,这个五通的能力大小不一样,那是各人修行的功夫不相同。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人,哪个人对我真好,我辜负他。可是怎么样?来不及了,机会错过了。下次再遇到这个机会可不是那么简单,佛在经上讲要多生多劫,开经偈上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说来生又会得到,那可不容易。所以,建立信心太难!菩萨在这品经里面,以偈颂赞叹他自己修学的法门,劝我们这些人要效法,要向他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第二品,就是偈赞品的大意。

  第三「说十住品,明当位所行之行」。这一品是正说,佛跟我们说,十住菩萨所学习的功课。当位,初住学什么,第二住学什么,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个位次修一个法门。初住修的法门是发菩提心,所以它叫发心住。经上给我们介绍,「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十住心在前面跟诸位做过介绍,这里头最重要是真的方便法。方便这两个字是佛门术语,现代社会上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术语,方不方便?方便。方便的意思,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合起来讲就是最妥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称作方便。上面加个真的,真方便。由此可知,方便不是确定的,活活泼泼,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时不同,它是活的,它不是死呆板的。你都能用得很恰当,叫真方便。我们跟人相处,你对这个人要细心观察,要了解他,他的个性、他的习气、他的爱好、他的忌讳,这方方面面都搞清楚。他做些好事赞扬他,这个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他做错事情你想劝导他,这就不容易了!那要细心观察他能不能接受。他的毛病很严重,非劝他不可,怎么样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让他自己省悟过来,他不至于生烦恼,不至于生怨恨心。所以这就相当不容易。自古以来,真正看到你做错事情,帮助你纠正,实在讲只有两种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可是现代的社会孝道没有了,做父母也不能劝儿女,他反抗,他不接受,做老师的更不能劝学生。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跟所有同学相处的关系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是用朋友的关系,我们大家都是朋友,不敢自称为老师;换句话说,他跟你做朋友,你有过失的时候,他是以朋友的身分来劝你。朋友身分劝顶多两次,两次不接受,绝不劝第三次,第三次会变成仇人。如果说老师,那就不一样了。师道没有了,所以他就不能用老师的身分来教你,用朋友身分来劝告。我们的亲没有了,我们的师没有了,我们的过失永远改不掉。那怎么修行?全靠自己帮自己,自己认真的反省。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受岁经》,就是过年,集合大众跟大家讲话,讲话的内容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就是两点。第一个,我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过失?换句话说,我跟一切人事往来,有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情?你看这释迦牟尼佛头一个忏悔的。第二桩事情,是我有没有犯身口意?这就是说明我有没有造十恶业?犯身口意就是造十恶业。释迦牟尼佛是何等人物,每天还要用这两条来反省、来检讨,改过自新。实在说,这两条做得圆满,决定没有过失,初住菩萨做到了。如来为我们做这个示现,这是教导我们这些凡夫,让我们看看如来世尊尚且天天来反省,检查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我们是六道生死凡夫,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我们在六道轮回是每况愈下,不会提升。这个要知道,不是向上走,是走下坡路,你说多危险!为什么不能说?我们自己认真反省,别人说我的过失,我真的有这个过失,他来跟我说、来劝我,我是什么态度?我乐不乐意接受?我要不能,我就想到别人也不能。不要说现前的社会,孔子当年在世,我们看他对学生的批评,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真正有成就出人头地的七十二个人。其中只有一个人夫子赞叹,颜回。他说颜回有四德,就是有四桩好的品德,跟儒家讲的君子(圣贤君子)能相应,称得上是个君子人也。四德里面有一条,他很容易接受别人批评,从来没有反驳,而且对批评他的人都恭敬有礼。夫子学生当中只有这么一个。颜回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即使是看错了,以为他有过失,实际上没有,他也不反驳,他非常感谢你。他没有这个过失,他会常常记住你的话,以后我不会犯这个过失,这个了不起。我们在这一品经偈赞里面看这个大意,初住修什么、二住修什么、三住修什么,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十住品」里面,我们看到每一住,这是佛给我们说的,他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因果。

  第四品是「梵行品」,这一品属于戒律,「明总十住之中所持无相之性戒」。所以这不是律仪戒,不是有戒条的律仪戒。律仪戒是十信菩萨修的,十住是法身大士,他们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分证位佛,是真佛,不是假佛。那么,他们持不持戒?他们持的是性戒,明心见性,真性里面纯净纯善,没有一丝毫的邪恶,更没有是非。我们用凡夫的话来说,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纯净纯善。这在大乘教里叫道共戒,他得道了,所以他的戒行就圆满。比这个位次低一点,叫定共戒,他得定,得定就是得清净心。我们一般讲,可以这样说法,他的分别执着断了,这个人得清净心,定共戒;妄想断了,无明破了,道共戒,因为破无明就证法身,就成佛,所以这是道共戒。我们今天也没见性,心也不清净,不是妄念就是无明,怎么办?那要持律仪戒。律仪戒的根本就是十善业道。我们可以这样说法,佛家讲的五戒、十戒,在家居士们受持的;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萨戒,出家比丘、比丘尼所学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总不出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总纲领,说了十善,把这些全部都包括了。所以我讲了一句话,《十善业道经》不长,我们通常的经本大概是四页,四张纸,四页,我说它的分量,要比重它跟《大藏经》平等。放在天平上,这边放《十善业道经》,那边放一部《大藏经》,两个分量平等。有很多人听不懂!真的平等,不但《十善业道》是佛法戒律的总纲,也是经藏的总纲,也是论藏的总纲,它是整个佛法的总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无量无边的佛法,都不出这个总纲领。你把这个总纲领抓到,认真修学,所有一切法你全得到了。

  所以世尊做检讨他不用别的,我有没有犯身口意?这是十善业道。身杀盗YIN我有没有犯?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我有没有犯?意贪瞋痴我有没有犯?就用这句话做总检讨。所以我说《弟子规》的分量等同《四库全书》,《感应篇》的分量等同《道藏》。没有十善就没有佛法,没有《弟子规》就没有儒,没有《感应篇》就没有道。我们学从哪里学起?从这三种学起,生生世世都要受持。成佛怎么样?成佛,无论是生活、无论是教学,佛的行业就是教学,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离十善业。这个要知道,要认知。我们在佛法里头,或者是我们在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里头,真的把这个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找到了,认真的学习,你就是大圣大贤,你就是佛菩萨。愈是大道,愈简单、愈容易,所以中国最高深的典籍叫《易经》,易即不难,它里面有最高深的哲理,可是做起来很简单。你只要认真去做,有相当长的时间去熏习,里面的道理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圆满的性德流露,通法界虚空界,也就是告诉我们通十法界、通六道轮回。我们跟不同的族群往来,不同的宗教往来,不同的文化往来,能行不通吗?只要你行十善,什么障碍都没有,和谐世界、和谐社会要依《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略说,落实在日常生活,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弟子规》?没错,不但是《弟子规》,也是《感应篇》,全都包括在其中,也包含了「梵行品」。

  第五「发心功德品」,这一品经里面给我们说明,十住菩萨发菩提心所得无量无边的功德,让你知道发心的殊胜,发心的功德利益。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当然发心。我们今天称赞一个人,某人有大智慧、大德、大能,大智大德大能从哪来的?全是自性流露。真诚是自性心,不是从外头来的,真则不假,诚则不虚。什么时候我们的真诚心能显出来,真诚心是自己的真心,这个心一出来,恭喜你,你是初住菩萨,你超越了十信。中国谚语有所谓诚则灵,什么叫灵?心想事成,有求必应;那是什么心去想?诚心。我们的诚心到哪里去了?在,迷了,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自私自利的心,变成名闻利养的心,变成贪瞋痴慢疑的心,迷失了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要想想,我们怎样恢复我们的诚心?把这些东西丢掉,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疑放下,诚心现前。再告诉诸位,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对待自己是清净平等觉,对待别人是大慈大悲,它的体就是真诚,真诚太可贵了。真诚心一切众生都有,只是你迷而不觉。什么时候你能够破迷开悟?大乘教里面,诸佛菩萨字字句句都在劝导我们,希望我们觉悟。我们听了,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什么原因?没放下,放下就真懂。所以,放下是多么重要。

  世间人对于荣华富贵他追求,放不下。真正修行人哪一个不想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放不下。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菩萨最大的障碍,障碍他精进,障碍他提升,只有一样东西,就是疑,是菩萨的大病。因为菩萨贪瞋痴没有了,他还有疑虑,而疑虑造成的障碍太大了。为什么会疑虑?佛讲的东西他没透彻;要是透彻,疑虑就没有。佛讲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真正把这关透过,你就没有疑虑了。对人、对事、对物再不怀疑,你马上就提升,你的大智、大德、大能统统现前。要知道,佛告诉我们,诸佛如来跟九法界众生平等平等,所以佛菩萨没有一丝毫骄慢,不会有个念头是瞧不起人,连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尊重。为什么?他本来是佛,怎么可以轻慢?为什么他变成这样?他迷了。迷不是真的,迷不是永恒的,迷是一时,早晚他就清醒过来,好像喝醉酒一样。对他要尊重,不可以轻慢他,酒醒之后,他不就正常了吗?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迷!我们自己认为修行不错,可是你要晓得,说不定这个地狱、饿鬼、畜生他将来一醒过来,他地位在我之上,我还得去拜他做老师,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谚语所谓「人不可貌相」,我们套这句话说,地狱、畜生都不可以貌相。所以要懂得平等的恭敬,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平等的供养,包括尊重、敬爱、关怀、照顾。才显示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让我们跳出六道,跳出十法界,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生活在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佛经上常讲的得大自在。我们在发心功德品里面,能看到这些景象。

  末后一品「明法品」,「明当位之法,升进向十行之因」。这是末后一品,说明十住法,修十住法,提升上去证十行的果位。换句话说,十住是因,十行就是果;十行是因,十回向是果;十回向是因,十地是果。当位之法,升进向上,我们要把我们自己本位做好。我们现在到人间来,这是业报,得人身能闻佛法,这是你的福报,福宝,真正有福,没有福的人哪能闻到佛法?那一定要把人做好。人里面有这么多的行业,我们选择的是佛陀教育这个行业,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那我们一定把这个行业做好,这就是当位之法。想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从十九岁,舍弃荣华富贵的权位,他是王太子,他要不舍弃,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他做国王去了。他要舍弃掉,他去出家,从事于教学的工作,干了一辈子。三十岁开悟了,也就是说三十岁他才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告诉我们他证得十住位,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是十住菩萨,成佛了,开始教学。所以要知道,自己成就才能教别人,自己没有成就不能教别人。

  我们现在自己没有成就,也天天讲经说法,我跟诸位报告不止一次,我一生讲经说法是学生,不是老师。谁是老师?讲台下面听课的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监学,我每天把自己学习的,给我的老师、给我的监学做报告。我一生是这样的一个心态。我们没有开悟,有什么资格做老师?所说的没有一句话是自己的,全是经上所说、祖师大德所说的,是名符其实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跟着古人学。今人也很不错,有许多的发明,有许多的创造,我看了也很欢喜,我对他也很恭敬,我不学他。什么道理?因为我没有智慧,古人的东西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考验,我相信它。今人这些东西没有经过历史考验,我不放心,所以我看看,很好看、很赞叹,我不学他。我凭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经过考验,靠得住。像买东西一样,老店铺靠得住,这个店开了几百年,同仁堂开了三百多年,靠得住。新开的西药房,那个才几十年,不见得可靠,这是我选择的标准。孔孟、释迦,至少大家承认的二千五百年以上,他还存在,还有这么多人赞叹、学习,应该可靠。我向他们学习,这一生确实如方老师所说,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我不敢说,但是至少我这一生当中,学佛五十七年了,这五十七年心一年比一年清净,这是真的;烦恼、忧虑一年比一年减少,这是真的,这就很快乐;智慧也好像一年比一年增长,这是快乐事情,这是效果。所以,我对于这个行业锲而不舍。你看经论上学习的,天天快乐、天天欢喜,这在世间还能找到这个方法吗?所以我感谢老师,念念不忘师恩,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得不到,这一生就空过了。不但空过,不知道造多少罪业,必堕三途。

  所以当位之法,世尊一生都是从事于教学。我们在一生学习本师的教诲,经典是本师留下来的教诲,我们天天学,天天做学习的报告,把自己学习的心得跟同学们分享,乐事!世间的乐事无过于此。这是我学习的态度,我没有什么长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说老实话很笨,总学做个老实人,难,不容易。李老师告诉我,他一生想学愚,就是学不像。可见得真正把愚学会了,那是了不起的大德,大学问,我们要认真努力在学习。所以,当位这两个字要特别留意。我们现在选择这个行业,一定把这个行业做好,续佛慧命,把佛的家业承当起来,延续下去。如果有缘分也得把它发扬光大,念佛的人多了,赞叹佛的人多了,我们的承传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这一生没有白过。

  末后长者做了个总结,「此六品明当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当位之因是十信的圆满,由此可知,十住菩萨的修行没有别的,就是十信心圆满的落实,这就入住,提升到住的位次上,信心圆满。把自己本位的课程学好自然就提升,本位修行修好这是因,将来升级升到十行位这是果;十行位修好是因,得十回向这是果,不断的向上提升。这是在介绍经文之前,先把大意说到此地。下面这是「随文释义」,再解释经文。经文「总为三分」,这是清凉大师他分的段落,分三大段。第一个是「集众」,集合大众,第二是「放光」,第三是「偈赞」。现在我们看第一段集众。集众里面,批注里面说有十个同。

  【尔时佛神力故。】

  这一句是「集因同」。我们要问,什么原因让大家集合在忉利天宫?原因当然很多,但是众多原因里头一定有个最重要的因素,只说这个最重要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佛力加持,所以「皆佛力故」。也就是大众十信心修圆满,这是能感,佛的神力让大家集合在这个地方,接受进一步的十住法,佛到这个地方传大家十住法。你没有下面的因,就是没有底下的基础,这个课程你不能接受。你有这个基础,佛自然加持你,邀请你到须弥山顶来接受顶法,最高的法。所以这是第一个因。第一个因是感应,这个要晓得,自己已经具备这个条件,感动佛来加持。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这里十,十里面含义很深,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十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方、下方,这十方,全都包括了,一方都不漏,取圆满的意思,叫大圆满。十方各有一位『大菩萨』,菩萨众里面带头的,班长。「主首同」。

  【一一。】

  『一一』是十方每一位大菩萨。

  【各与佛剎微尘数菩萨俱。】

  这个人数就无法计算。每一方菩萨带了多少人?『佛剎微尘数』,「佛剎」最保守的说法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用黄念祖老居士的话来说,十亿个银河系。把十亿个银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磨成微尘,你说有多少微尘?一个微尘算一个菩萨,你就晓得有多少菩萨。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须弥山?一个世界有一个须弥山,一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须弥山。现在说是十亿个微尘数菩萨要到须弥山顶上来,那个须弥山能容纳得下吗?这成了问题。十亿个须弥山,我们就不说别的,十亿个须弥山,那么多菩萨的人数,现在到一个须弥山上来住,怎么办?决定不能包容。前面说到大小不二,一个须弥山称性,一微尘也称性,称性就没有大小。所以不要说一个须弥山里头容纳佛剎微尘数菩萨众,就是一粒微尘里面也容纳佛剎微尘数菩萨众,在一个微尘里;或者在一个汗毛毛端上,这毛端上有佛剎微尘数的菩萨在那里集会。这无法想象,这就是我们讲到的最高的科学,今天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所以方先生讲佛经是最高的哲学,我说它是最高的科学。佛法到最高讲到不二法门,这在《华严》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能入这个境界。

  这是「眷属数同」,就是跟随这位大菩萨来的,算是他们的眷属,每一方都有佛剎微尘数菩萨众俱。那现在就要加十倍,十方。现在须弥山顶上,忉利天王的宫殿里面要容纳十个佛剎微尘数菩萨俱,都在这集会里。所以前面我们看到,在「升须弥山顶品」,佛一升座,那个大殿豁然扩大。扩大到多大?把所有菩萨众统统包容,所有菩萨众在这里看到了,数目字晓得了。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都在忉利天主宫殿善法堂里面,听释迦牟尼佛说十住法。再看下面一句,第四句:

  【从百佛剎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

  这些菩萨从哪里来的?不止一个佛剎,也不止十个佛剎,十个佛剎里头找不到这么多人。像这种聪明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人口现在将近七十亿,你能找多少?真正修到十信心满的,我们这个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一万个人?恐怕找不到,一千个人也许可以找得到。所以他找的数字大,是『百佛剎』,在一百个大千世界里面找到十个佛剎,也就是十分之一,算不错了,十分之一,找到这么一个数字。这是「来处量同」,数量也相同。下面:

  【其名曰。】

  这是把十方各有一大菩萨的名号宣说出来。第一位:

  【法慧菩萨。】

  第二位:

  【一切慧菩萨。】

  第三位:

  【胜慧菩萨。】

  第四位:

  【功德慧菩萨。】

  第五位:

  【精进慧菩萨。】

  第六位:

  【善慧菩萨。】

  第七位:

  【智慧菩萨。】

  第八位:

  【真实慧菩萨。】

  第九位:

  【无上慧菩萨。】

  第十位:

  【坚固慧菩萨。】

  这十个名号代表十住,名号的意义在下面偈赞里面都会介绍。下面我们看第六段,他来的世界名字也相同,「世界名同」。

  【所从来土。】

  从哪里来的?

  【所谓因陀罗华世界。】

  这个世界都有个华,『因陀罗华世界』。第二个:

  【波头摩华世界。】

  第三个是:

  【宝华世界。】

  第四个是:

  【优钵罗华世界。】

  『优钵罗』是青莲花,『波头摩』是红莲花,红色的莲花。第五个是:

  【金刚华世界。】

  第六个是:

  【妙香华世界。】

  第七个是:

  【悦意华世界。】

  第八个是:

  【阿卢那华世界。】

  第九个是:

  【那罗陀华世界。】

  第十个是:

  【虚空华世界。】

  这是「世界名同」,这世界都有一个华字,它都有表法的意思。好像植物开花,十信位好像一棵树一样,它长成了,枝叶很繁茂,十住位开花了,到十地结果了。他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修行人德行智慧的成就,他有阶段性。

  下面第七段,「所事佛同」。他们都有老师,都有本师,本师是佛。我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常常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要回头依靠老师,要跟老师学习。以前迷惑颠倒,不知道,我们跟谁学习?跟这个社会,社会里面这些风俗习惯,我们跟它学习,染上了不良的习气。现在我们有福报,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缘遇到佛法、遇到老师,我们向老师学习。老师,根本的老师,人不可以忘本,根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本师。老师不在了,老师在临走的时候有遗教、有交代,他不在了我们依靠谁?他老人家教了我们两句话,「依戒为师,依苦为师」,这都是他老人家一生做给我们看的。释迦牟尼佛没有一天过过好日子,他小时候在皇宫里面那个不算,十九岁离开家之后,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是他的财产,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我们学,学佛就得学释迦牟尼佛,要学得象样子。佛用什么心、佛说什么话、佛干什么事,这个总要想到。我们要学佛的存心,佛的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的言语,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绮语是花言巧语、骗人,恶口是说话很难听,让别人生烦恼,佛没有这四种言语。佛的言语真诚,言语柔和,言语总是充满爱敬,利益别人。佛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贪、不瞋、不痴,身心清净。这是我们要学的,本师天天做样子给我们看的,一切都是为利益众生。佛有智慧,所谓是大智、大德、大能,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大公无私,念念帮助别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苦从迷惑、造业、受报。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觉悟之后你才会断恶修善。

  所以这桩事情要靠教学,佛就一生干教学的工作,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他自然就离苦得乐。这个叫什么?这叫救人的根本法。不是说他没有得吃,送点吃的给他,没得穿,送一点穿的,这救不了人。这叫救急,他有急难,要帮助他,这只能救一时,不能救永久。佛是救人救到彻底,帮助众生回头,破迷开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救到底了。佛帮助人是以这个为目标,救人要救到底,他知道,一生干这桩事情。我们以佛为老师,跟他老人家学,继承他老人家的道业、德业,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干。只要自己在自己现前环境当中锲而不舍,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环境里面许多障碍,自己知道回避,不要受它障碍到,我们念佛、读经、演说绝不中断。演是做到,把十善做到,把觉正净做到,把五戒十善做到,真干!读经、听教慢慢就觉悟,悟多少就做多少,真悟。悟了之后没有做等于零,等于没有悟,悟到要真做到。

  这十个大菩萨,还带着他们的眷属,眷属程度也不差,同班同学,所以都是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这么多,他们的本师:

  【各于佛所净修梵行。】

  『梵』是清净,修十善就是清净法。修而无修,无修而修,那就是真正的梵行。下面十尊佛的名号:

  【所谓殊特月佛。】

  这十个佛号都有一个「月」,月表清凉,在十住位上见的佛都是月佛。『殊特月佛』。第二位:

  【无尽月佛。】

  第三位:

  【不动月佛。】

  第四位:

  【风月佛。】

  第五位:

  【水月佛。】

  第六位:

  【解脱月佛。】

  第七位:

  【无上月佛。】

  第八位:

  【星宿月佛。】

  第九位:

  【清净月佛。】

  第十位:

  【明了月佛。】

  本师的佛号说出来了。下面我们再继续看:

  【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

  这个大会太殊胜、太庄严了,你看十方菩萨带领大众,十方佛也到了,看这些大众拜自己的本师佛,你看这个道场多么壮观。

  【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于其座上结跏趺坐。】

  这是「威仪住同」,威仪我们讲规矩,秩序非常之好,一点都不乱。这么多人来集会,整整齐齐,让人看到生恭敬心。每个人座位庄严,『毗卢遮那藏师子』宝座,从哪来的?变化来的。所以,这个座位不需要忉利天王去费心,不需要,每个菩萨自己变个座位。大家所变的座位都一样,看起来非常整齐、壮观。我们在维摩丈室只看到一万个师子座,你看这个地方多少?十个佛剎微尘数菩萨众,那师子座也就是十个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宝座。今天忉利天宫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无比殊胜的庄严。下面末后一段,「结十方同」:

  【如此世界中须弥顶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诸菩萨所有名字。世界。佛号。悉等无别。】

  十方世界亦如是,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10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12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