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46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六卷)  2008/4/16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十首偈颂里面我们从第七首看起: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这首偈是讲凡夫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见色闻声都产生严重的错觉,不是说他不觉,他错了,所谓是邪知邪见,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前面两句,清凉批注里说得很清楚,这第三段,一首偈,就是第七首,「迷性中,上半取法」,前面两句,第三句是「迷性」,末后一句是总结过失。这就很清楚了。凡夫见一切法,这个地方『见』字就是接触,说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意分别执着。佛法讲得很清楚,这个六根前面五根是讲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的境界是色声香味触。眼见色,耳闻声,身与外面境界接触,只有了别,没有分别。了是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样,称了别。分别执着从哪里来的?那是意识起作用,意缘法。意所缘的法,实在讲它缘不到外面境界。我们眼见色,意能不能缘到外面色相?不能。它缘的色相是什么?我们眼好比是个照相机,把外面境界相照见了,照见,自己像照相机里面就有个底片,这个印象就落进去了,这就是眼识的相分。第六意识它所缘的是缘眼识的相分,就是说,它看到的是照相机照的底片。现在录相就更容易懂,它所见到的,就是你录相机录下来的影片,外面境界它确实没有接触到。第六意识分别的能力非常强,它一接触之后就起分别心,这一分别,接着第七识起作用了。第七识是末那,末那也缘不到外面,末那缘什么?末那缘第六意识的相分。你看第六意识的相分是从眼识来的,这是直接照进来,第七识缘第六识的相分,那就是把眼识的相分又拷贝过去,复制了一套,它就缘它自己的相分,它也缘不到第六识的相分。所以,见色闻声你就晓得是多么的虚妄。眼了别,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它是照见,坏就坏在第六、第七,第六是意识,第七是意根。佛门常讲三心二意,什么是三心?三心讲的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那就专门讲第六识跟第七识,一个是意根,一个是意识,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这样就错了,『但随于相转』,我刚才讲的这个是大乘法相、唯识里面所说的,它随相转,不是随外头境界相,与外面境界相不相干,它是随眼识的相分,眼识相分只是传递,还是不相干。第六意识的分别,分别它自己的相分,第六意识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它的见分缘它自己的相分。末那识是从第六意识又拷贝进去变成它自己的相分,它执着是执着它自己那个相分。说得多么微细。这只是略说,让你了解这些关系怎么产生的,然后你细心去观察就非常复杂。为什么?与八识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每个心所都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各人缘各人的。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冲突从哪里生的?冲突就是第六、第七生的,自相矛盾。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讲「可怜悯者」,他真的可怜!真正是自作自受,不了解事实真相,他天天在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天天在做,不知道事实真相。

  这桩事情确实是太微细,今天的科学家、哲学家都没有发现。科学里头没有讲到八识,更没有讲到五十一心所。而八识五十一心所从哪来的?这个说法,天亲菩萨造《百法明门论》,便利于大乘初学,说出来的。他这个说法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瑜伽师地论》讲有六百六十法,更细了。天亲菩萨认为太多,对于初学的教学不方便,把它归纳,归纳成一个纲领,就是百法,所以百法是《瑜伽师地论》的纲要。六百六十法展开,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这一切法虽然非常复杂,它有头绪,它有秩序,它有条理,它一点都不乱。为什么?那是性德所现,就是大乘教里头佛常讲,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这个地方讲的法性,讲的自性,或者说本性,名词不一样,是一个意思。自性它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能生万法,万法有秩序,万法一点都不乱,万法和谐,万法决定找不到冲突,这是自性。不和、冲突、没有秩序,那不是性上的事情,那是识上的事情,特别是末那跟意识。末那跟意识如果随顺性德,这就是佛菩萨圣贤的示现,随顺性德,随顺自然,中国人讲道德,道就是自性里面的性德,法尔如是;随顺性德,顺着道,这就叫德,末那跟意识随顺自性,这就是德。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夫妇是道,父子是道,兄弟是道,君臣是道,朋友是道。父子有亲,这是道。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道。我们能够把亲爱,父子是亲爱,君臣是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它做到那叫德。德是做到了,道是自然的。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里面本来具足圆满的道德。如果你见了性,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是这样的,凡是见性的人没有例外的。所以说佛佛道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德性相同,没有例外的。

  迷了自性,它就产生变化,迷就是你起念头了。所以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念迷,本明就变成无明。佛法里面讲无始无明,加了个无始你就晓得,无明不是真的,无明是假的,无明是一个错觉。本性不动,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是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自性本定;也就是说,真心是定的,没有念头。起心动念就是迷,就是妄心。你要知道,你的真心从来没有动过。现在?现在还是没有动过,要动了就不叫真心,从来没动过。我们现在这个念头七上八下,前念灭,后念又生,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更不是你的本性。所以你要知道,诸佛如来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用心不一样,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用真心,就是从来没有动过,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更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你的真心,这是你的本性,你要用这个心,你就是佛,或者称你法身菩萨。什么人用这个心?在佛教里面,诸位晓得一个名词,叫明心见性,明心,可以说就是《大学》里头第一句话「明明德」,明德是真心,明明德,你用真心。用真心,这是佛、这是菩萨、这是圣人。

  我们今天不会用真心,用妄心,妄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是阿赖耶,执着是意根、是末那,分别是意识,六道凡夫用的是三心二意。我再跟诸位说,阿罗汉比我们强,阿罗汉他用的是二心一个意。阿罗汉有妄想、有阿赖耶识,有分别、有第六意识,他没有执着,他不用执着;也就是说,他不用末那识,不执着了,比我们就高。权教菩萨,这是讲十法界的,十法界的佛菩萨,他用一个心,没有二意,他只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他不用末那,也不用第六意识,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不用,他用什么?其实他是把它转变了,转什么?随顺性德,相宗里头「转识成智」,用这个功夫。八识有因上转的,有果上转的,不一样。果上转的,我们对它用不上力,必须证果,自然转了,用不上力了,那是什么?前五跟第八,果上转。因上转的,我们现在可以用得上力的,就是第六、第七。他们的修行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懂得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妙观察智就现前。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有执着就不平等,执着没有了,平等性智现前。离开执着,你看到一切万法一如,你的平等性现前,你的看法、想法不一样了,跟诸佛菩萨靠近了,见解思想距离拉近了,佛知佛见。

  如果不会,转不过来,还是分别,还是执着,那就造轮回业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分别执着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是因上转。功夫在哪里?功夫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明白这个道理,尽量的放弃执着。这执着最严重的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坚固执着,要求别人随顺我,我不肯随顺别人,这叫坚固执着。不执着的人,他能够很随和,跟什么人都能合作,你干什么我都可以跟你一样做。做错了?做错了是你有错,我没有错,为什么?你有执着,你就有错,我没有执着就没有错;你有分别,你有错,我没有分别,我没有错。所以同样干的,你结业,我这里不结业。他有能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头不造业,这是本事,这叫功德。你作恶是有心作,我作恶跟你一样做是无心随,随,不作,心里不结业。你恨那个人,我在表面装那个样子,随顺你!内心里确实没有一丝毫怨恨心,就是你是真动怒,我是在唱戏,装的,那怎么会一样?明白人是游戏人间,在这个世间完全是表演的,所有表演,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是启发众生。根性利的,业障薄的,他一接触就看出来,一听他就明白过来,这是什么?这叫有缘人,佛度有缘人。没有缘的是业障很重,粗心大意,他看不出来,他也听不出来,他不会觉悟。

  我们要怎样才能够看得懂、听得明白?总的一句话来说,必须要消业障。因为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能是圆满的,跟诸佛如来是相同的,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今天所以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了。《华严经》上说的妄想就是大乘教里面常常讲的无明烦恼,所说的分别就是大乘教上讲的尘沙烦恼,所讲的执着就是大乘教里讲的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烦恼就像乌云一样,云彩,三重的云彩遮盖住,你的自性透不出来。这个比喻现在人好懂,你看我们在阴天,非常阴暗,下雨。我们把太阳比作自性,确实不止一个云层遮住太阳,我们乘飞机上去,确实有三、四层的云层遮住太阳。现在飞机飞得高,飞一万多呎,往下看,下面三、四层的云层。你看飞机下降,穿云下降,穿好几层的云层。必须把这些障碍除掉,业障就没有了,业障就这个东西。

  所以《华严经》上说的我们好懂,妄想分别执着,我能不执着吗?真的放下,不执着,智慧就现前。没有放下,想放下,想放下还是执着。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遵守佛菩萨的教诲,祖师大德的方法。我们的根性是中下根性,这个自己要承认,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根性,就晓得我应该怎样学习。这样的根性在六道里面是占绝大多数,那用什么方法?用学习。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初示现在人间,教学四十九年,完全是为我们这种根性表演的。上上根人不费力气,你看像六祖惠能那一流的人物,几句话人家就解决了,就大彻大悟了,哪有要这么长的时间!下下根人也好度,为什么?他老实,教他一个方法,他不会问你什么道理,他就能死心塌地的去做到,这很可贵!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一生不改变,他真的念上个三年五载,他预知时至,他真往生了,阿弥陀佛真的把他接走了。这种人也好办,都是容易得度,容易成就。最麻烦的是当中,而且他还是多数,上不上,下不下,我们属于这一类。这一类,佛祖告诉我们一个原理原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行,你要能遵守这个原则,你在这一生当中很可能成就。你要记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为什么?这一个指导跟戒定慧三学的原理相应,你守这个规矩做,这是持戒。我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持戒。戒能得定,一般根性的人三年五载就能得定,得清净心;得到清净心,再过个三年五载,就可能开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就是悟。悟当然有小悟,小悟常常有;有大悟、有彻悟,彻悟是明心见性。不是没有方法。这个方法只要我们真干,不肯真干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凡夫成佛不难,天下事什么最难?求人难,登天难。为什么?你求,靠外面境界就难了,成佛作祖是自家的事情,往自己里面求有什么难处,就是自己愿不愿意、肯不肯干。自己不肯干那就难,自己肯干就很容易。这个不是求人的事情,是求自己的事情。

  再跟诸位说,有没有老师、有没有修学的环境都不重要。有好老师指导,有好的修学环境,你会提早得定,提早开悟;如果没有,得定、开悟晚一点,不是做不到,能做得到。我们看古人,世出世法里都有所谓私淑弟子,那就是没老师,没修学环境。世法里面代表的人物是孟子,我们读孟子的传记,你就晓得他幼年丧父,母亲把他带大的,童年、少年生活非常艰苦,母亲好,懂得教育。他能够私淑孔子,孔子过世也有几十年了,不在世了,孔子着的书籍流传在世间,他看到了欢喜,决心学孔子,以孔子为师,叫私淑弟子,依照孔子的教诲认真去学习。学习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学而时习之」,习是真干,学了要真干,学了不干没用处,学而时习之才有法喜,才不亦悦乎。学了要不能做,不能把自己所学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自性里面那个欢喜透不出来。所以这个悦,喜悦,是性德,跟乐不一样,乐是外面的五欲六尘的刺激,那叫快乐,跟喜悦不一样,喜悦是内心的,是性德往外面流露,那是真的欢喜。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论语》上讲的喜悦就是佛法讲的法喜。常生欢喜心,那是待人,法喜充满是自己的享受,怎么会一样!这是性德流露。所以孟子能够专心学孔子,学得很像。

  夫子之德,那我们想孟子一定是圆满具足,夫子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态,这是他的学生对老师的赞颂,也是述说老师的德行。大家都公认的,老师有五德,温良恭俭让,我们有没有做到?温是温和,表现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良是善良,我们今天讲的爱心。恭是恭慎,恭敬、谨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细心,而不是粗心大意,都认真负责。俭是节俭,一点都不浪费。让是礼让,决定没有竞争的念头。见到别人好事,从内心里面佩服、赞扬、欢喜,没有丝毫嫉妒心,这是性德自然流露。所以真做到,真的把它学到了,你才会有法喜。念了,念了学不到,那有什么用处!所以《论语》头一句话是总纲领,总的教学指导的原则。学就是为了要做到,我不想做到,我学它干什么!

  学佛,那我就想作佛。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真的,惠能大师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到黄梅,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你想求什么?他回答五祖,我想来作佛,不求别的,我到你这里来是想求作佛。我相信五祖一生接触大众,从来没有一个人是为作佛而来的。他心里想作佛,他真的作佛了,真的成佛了,这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一般在家人到寺庙里面来,见到老和尚,你想求什么?我想求升官发财,佛菩萨保佑我平安,求这个。你什么时候听到有一个人他要来作佛的,没听说过,所以他成不了佛,他不想作佛。你把你所学的统统兑现了,你就真作佛了。我真想作佛,我应该怎么学?有没有什么最简单的方法?有,佛在经上讲的,菩萨不学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那你就知道了,普贤行是成佛之道。普贤行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普贤行。这部经很长,内容非常丰富,它有纲领,你就好学了。纲领是什么?普贤菩萨的十条修学的纲要,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一展开是全部《华严经》,全部《华严经》浓缩就在十句,一句四个字,四十个字,全部《华严经》。你能做到,恭喜你,你成佛了。从哪里做起?记住,礼敬诸佛。在近代,有人向印祖请教,印光大师,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也就是作佛。印光大师回答两个字「诚敬」,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可见得诚是内心,表现在外面是敬。你看跟普贤菩萨的教化一个道理。

  普贤菩萨教人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什么?是一切恭敬,因为诸佛是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什么?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为什么?他有佛性,大乘教佛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当来必定成佛,这是未来佛。那是一切众生都要恭敬的,一切人要恭敬。怎么恭敬法?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恭敬,我们对阿弥陀佛是怎么恭敬,对一切众生同等的恭敬,不能有差别,有差别就不敬了。但是在相上有差别,心上没有差别。相上我们见到佛像,我们会顶礼三拜,我们见到一个人,我们不能顶礼三拜。见到一个畜生你也顶礼三拜,人家说你有神经病,你不正常了。你见个狗、见个猫你也顶礼三拜,哪有这种道理!蚊虫、蚂蚁、苍蝇、蟑螂你见到牠也顶礼三拜,那就真的不正常。恭敬心没有两样,完全平等,在相上有差别。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这些小动物,我们合掌称牠菩萨,这就不必拜下去,这就行了。要是对于一切人,不管他是中国人、是外国人,是男人、是女人,对于一切人,大人、小孩,我们都应当恭恭敬敬九十度鞠躬礼。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为什么?现代这个时代大家把礼丢掉了,诚敬没有了。这就是我们表演教诚敬,这是自行化他,自行就是教化他,教人口说不行,要做出样子出来。能以身教,这叫善教,感人至深,人容易受教。如果不是用身教,言教,教人怎么做,这个效果达不到,现在人不相信。所以常常心里要明了,要做最好的榜样给人看,这叫学而时习之。自己法喜,看到别人受教,你就会更欢喜,教学有了成就、有了效果。

  我们学了佛,就不能随着境界转,我们要知道转境界,转境界对自己来讲是自度,对外面境界讲是度他,自行化他这叫真正行菩萨道!所以不能有负面的样子给人看,我们不能学自私自利,我们不能够学傲慢,不能表演个自以为是,这都是烦恼习气。自己要断,要展示给别人看,帮助别人回头是岸,常常存这个心,这是好心;常常做这种表演,这是菩萨行。如果还是随境界转,那就是轮回心,轮回心所造作的都是轮回业,学佛还是轮回业。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内,不在外。佛经称为内学,称为内典,经典,内典,不在外。佛菩萨所说的,说的是我们的自性,不是外面东西。佛菩萨是对我说的,这个认知,这种理念,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不可以说,佛菩萨这是为某人说的,他有这个毛病,对他讲的,不是对我说的。如果有这么一个想法,你在佛法里面学个十年、百年,你一无所得,依旧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如果说有好处,那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看经是一历眼根,阿赖耶识里落一个佛法的种子,除此之外,别的好处你得不到。

  这个种子,实在讲也很不容易,你在来生来世,或者是后生后世,乃至无量劫之后,遇到缘,你的种子会现行,你一定会有一天认真努力修学,你就成佛了。种子在现在种的,所以佛法比喻这个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你在六道里怎么轮回,在地狱、饿鬼、畜生受罪,这个种子不坏。可是你要晓得,三恶道长时间受苦,这是你不能够摆脱的,你一定要接受。这就说到因与果了,因果的存在,从你开始有一念那个时候因果就有了。你起一念是因,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这是果。所以因果跟宇宙的缘起,跟生命的缘起,跟万法的缘起,是同一个时间发生的,这不能不知道。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第三句说你「不了」,就是迷,不明了,「法」怎么样?「法无相」。这句话不好懂,法怎么会无相?我们明明看到这个相在眼前,我们看得见,我们听得到,我们摸得到,怎么会说无相?大乘教,尤其是《般若经》上,佛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佛」,什么是见佛?见性就是见佛,见到法界虚空界的真相就是见佛。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无相,这个无相在哪里?无相在有相里头,有无不二!那恭喜你,你见佛了。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是一不是二。这很难懂,我们凡夫都是把有无看作二边,有不是无,无不是有。佛告诉我们,你看错了,有无是一,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是第一层的开示,对初学的人来讲,你好懂。再进一步跟你讲,性无,性是能现,能生能现,性无,了不可得,无性之性所现的这些万法、这些现象哪里是真有!所以相无,相不是真的,相是什么相?梦幻泡影。这是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教给我们的,这个经大家都很熟悉,佛教我们看外面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有生有灭,变化无常,这一类的都叫有为法。那你看我们人,包括动物,所有的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就是变化,这就不是常住。再看植物,植物有生住异灭,它也是无常的,有生有灭。再看矿物,山河大地,甚至于教我们去观察星球,观察太空当中的星系,它有成住坏空。所以佛跟我们讲,万法无常,无常之法就叫有为法,是假的,绝对不是真的,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很短,「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讲止观,你要这样看法就对了。

  它存在的时间短,经上讲两个比喻,一个讲的露,露水;一个讲的电,闪电。露水是比喻相续相,闪电是比喻物质现象存在的真相。我们今天觉察到的是相续相,相续相存在的时间真的像露水一样,太阳出来,露水就没有了,这是存在的时间很短。我们能感官当中的这个现象短到什么程度?我们这一生,这个寿命尽了,死了,这现象全没有了。怎么知道没有了?实在说,我们人每天都要死一次。你晚上睡着了,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晓得,眼睛一闭,色相全没有了,耳朵闭起来,音声没有了,生灭法。你接触到的全是生灭法的相续相,如露。这些法的本质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我们讲剎那生灭。剎那太长!佛在《仁王经》上给我们讲,一剎那有九百生灭,剎那不是太长了吗?弥勒菩萨跟我们讲得清楚,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生灭的时间之短,我们没法子想象,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万亿是兆,一秒钟有这么多的生灭。这个事情是真的吗?真的,不是假的,唯证方知。什么人能证得?大乘教常讲,八地菩萨。八地菩萨的心定,那定功深,所以极其微细、极其短暂的这个现象他都能感受到,他能见到,就是他的见闻觉知能感受到,能证实这个事情存在。

  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到的是相续相,这要知道,那就是生灭不住,念念生灭,生灭不住,是这么一个现象,哪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现象是自然现象,也就是法性体相作用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这绝对不是有创造、有主宰的,没有。这是自性,用现在的话说,本能如是,自性的本能。佛告诉我们,这个本能我们是可以恢复的,是可以证得的。用什么方法?禅定,禅定是因,通达明了是果,你修因一定会证果。禅定的真义就是放下。放下执着,你得阿罗汉的定,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说,阿罗汉所得的是九次第定。这个定是有浅深不同的次第。世间禅定是到第八个阶段,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天,再往上去是四空定,无色界天,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叫世间禅定。阿罗汉入更深层次的禅定,超越第八定,称它作第九定,九次第定,超越六道,他到四圣法界去了。六道上面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合六道总称为十法界。愈往上面去,层次愈高。十法界到最高层次是佛,这个佛没出十法界。所以天台大师判教,说这尊佛,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是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很像佛的样子。为什么?他不是用的真心,还是用的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都在。可是他能够随顺性德,随顺得很象样,我们凡夫简直分不出来,决定以为他是真佛。为什么不说他是真佛?他没有能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他没转得过来,他是在转,没转过来。一旦转过来,十法界没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讲的弥陀净土,这不在十法界里面,那是真佛,那不是假的。

  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真佛,这个地位超过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这个道理要懂。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死心塌地修净土,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世间修到四圣法界谈何容易,这个佛法叫竖出,出三界六道十法界,竖着出,难。西方极乐世界叫横出,我不从竖的,我从人道直捷就成佛了,叫横超!这是稀有难逢的因缘,在这一生能遇到真不是容易事。而西方净土有三辈九品,还有四土,四土三辈九品。但是那个世界的好处,无比殊胜之处,它是平等法界,真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能说它没有,它是有;也不能说它真有,它平等的。我讲到这段经文,很难懂,举一个例子让大家去体会。好像我们通常念书,你看现在的学校,有小学,有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小学在小学校上课,中学在中学上课,大学在大学上课,研究生在研究所上课,不在一处,各有各的学校,各有各的班级。极乐世界像什么?极乐世界大讲堂,阿弥陀佛是老师,这个大讲堂里有小学生、有中学生、有大学生、有研究生在一起上课,这很特别。确实,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你在其它诸佛剎土里面,我们是人天乘,你决定见不到观音、势至,见不到。为什么?他是等觉菩萨,他住实报庄严土,我们住凡圣同居土,不在一处,见不到。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凡圣同居土的学生,天天跟观音菩萨在一起,跟文殊、普贤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这在十方世界讲不通的。所以蕅益大师批注《弥陀经》,讲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上善是等觉菩萨,到等觉才能称上善。你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学习的氛围多好,十方诸佛剎土里找不到的,你这一生要不把全部的精力时间放在这上下功夫,你搞别的就错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印祖教导我们是真话,这是大家都晓得的,西方大势至菩萨应化来的,他给我们讲真话,小道场不要超过二十人,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个个成就,就对了。不可以搞热闹道场,也不可以搞得很庄严、很殊胜。为什么?人住在这里面会生起贪心,不想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不错,挺好的。另外一个是引起斗争之心,有人到这里来,他不是来修行的,他是要想来据有这个道场,拥有这个道场。这都是叫人生起邪知邪见。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一点,就真正敬佩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不建道场,这是给我们后人做最好的榜样。佛法到中国,就建成庄严、美轮美奂的道场,这个原因要知道。佛教是中国帝王帕特使去礼请过来的,请来之后,都拜为国师,中国人是个讲礼的族群,礼义之邦,帝王的老师,如果叫他住一个很随便的地方,这个帝王会受人指责,肯定的。皇上住的宫殿,你怎么可以叫老师住那个地方,皇上自己心也不安。所以天下的寺院丛林都比照皇宫的样子去建筑,这是对老师的礼遇。这些祖师大德到中国来,要教化这地方众生,你不恒顺众生不行,你一定要顺着帝王,他给你这么建筑,你得要接受。可是自己也不能忘本,所以这些宫殿用来做教室,用来做讲堂,用来做接待贵宾,这些用途。出家人、修行人依旧是住方丈。方丈是居住的地方,你自己的寮房,多大?一丈,一丈见方。那我们知道,一丈见方大概是现在我们睡觉的单人床,六呎长三呎宽,单人床三张床就放满了,住这么大的寮房。你想想看,方丈,这个住持,方丈住这么大的房,那其它的清众总不能超过。所以你要晓得方丈是这个意思,就是出家人住的寮房大小都不能超过方丈,守住释迦牟尼佛的道风。寮房一定是平房的建筑,而不是宫殿式的建筑。宫殿式那是学校,我们学习的场所,讲经说法教化大众的场所,清净庄严。我们自己住的房子一定是很小。学习的场所可以,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图书室、阅览室、研究室,这个场所行,没有问题。所以居住一定要简单朴素,让我们能不起贪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

  出家人生活简单,这在从前也保持住了,日中一食。做不到一食,这一天是有早晨早粥,中午这一餐,晚上能够不食的、不吃的,很好,身体不好的需要饮食的,晚餐做为药石,这都是不忘世尊当年在世的示现,做的榜样给我们看的。我们要真学,真学才有法乐、法喜,不学就没有了。现在我们住的,吃住一切都比从前古大德超过太多,但是我们的德学比不上,所以我们的生活苦恼,不是快乐。我们心里有忧患,不安,心不定。从前人心清净,心是定的,安他才有乐。安从哪里来?安从平,中国的文字「平安」,你不平,心不平,他怎么来的安!我们要想得安,看一切人事物都要平等,平是因,安是果;安是因,乐是果,这安乐。你不按这个次第去修,这果报得不到,一个人常常在喜悦当中、安乐当中,绝不堕恶道,决定不会犯戒,不可能,他犯戒他心不安。这是我们应当要认真去学习的。你看看这心地清净平等是多么重要!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平的地方要把它修平,外面事相上不平,我的心平,心平境界就平了,为什么?不二,入不二才平,有二就不平。

  这是我们常常提醒自己,提醒大众,那就是真修行,第一步就是从内心把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对立的念头消除,平等心是以这个为基础。你只要有对立就不会平,对立里面很容易产生矛盾、产生冲突。所以我在多次世界和平会议上,我都讲到这个问题,冲突为什么不能化解,它的根到底在哪里?症结之所在,在我们内心里头有对立,只要有对立,外面平等是做不到的。这就是大家几十年的时间,真的是想求化解冲突,找不到方法,原因在此地。中国老祖宗真的有智慧,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一切问题决定不在外面,在自己。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去反省,本身的问题解决了,外面问题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跟外国人讲,很难,他们文化里头没有这个说法,所以他没有概念,不能接受。外国人接受的,你必须拿出证据给他看他才会相信。你说得再好听,他也很佩服,也很赞叹,他说这是理想,这不是事实,做不到的。可是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用佛菩萨的经论,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决。

  经的结论,见佛,见佛就是见性,中国禅宗说得更贴切的一句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佛。讲得这么贴切,见到你自己真正的面目,那就是佛性,就是法性。然后你就完全明白了,这个性是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的一个性。不是我有你没有,你有他没有,不是的,一切众生个个皆是,无二无别。然后我们回到《华严经》里面来,听佛在《华严经》上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力是十力,无畏是四无畏,这是讲如来果地上的能力、智慧、德能完全相同。不仅如此,再把范围扩大,《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说明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现象跟自己是同一体,就是自己。这叫什么?这叫法身,这是自己的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所证得的叫法身如来。我们大家都有,跟诸佛是一个法身。诸佛如来没有障碍,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没障碍了,他见到法身,他证得法身了。我们今天有障碍,障碍了法身,并不是法身没有了,法身有,只是被障碍了,看不见了。什么时候你把障碍除掉了,法身就现前。

  所以我们不能再当凡夫,连袁了凡先生听了云谷大师的一番开示,他就不想做凡夫了,取了个别号叫了凡,不愿意再当凡夫。我们今天学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很难懂,可是《华严经》上讲得太清楚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解释开了。可是还是不好懂,什么叫一即一切?佛在经上又明白的告诉我们,「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这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华严》说得更好,一微尘里面含着遍法界虚空界,微尘没有放大,虚空法界没有缩小,微尘里头有虚空法界,不是唯独某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是这样的。你想这是不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最好的解释。

  现代科学发现的全息照片,我看到这个报告,跟《华严经》这个意思很接近。如果我们见到全息照片,全息照片就是一张照片,它是用特殊方法摄影的,用二支激光做为光源拍摄下来的。这个照片是立体的,照了一个人的像,你把相片撕成两张,在激光下面去看,每一张照片人像是完整的;撕成四张,四张照片还是完整的,一点损害都没有;你把它撕成一百张,一百张照片是完整的,张张里面撕得再小,张张里面都是完整照片。对于现在人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就相信,一微尘里面有遍法界虚空界,《华严经》上讲得好。谁能够证实?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能入微尘法界里面去供养佛、去闻法、去教化众生。微尘法界跟外面虚空法界是一不是二,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这属于德相。所以《华严经》最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才叫诸法实相。我们现在全看错了,心被境转了,很糟糕,所以不了法无相,不了解真相,成不了佛。「以是不见佛」,就是成不了佛,见不到真相。今天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45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4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