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56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五六卷)  2008/4/29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5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赞分,第三小段西方胜慧菩萨。我们看偈颂悟中的两首,第四、第五,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则见卢舍那。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于此性了知。见佛难思议。】

  前一首我们在前面学过偈颂里面的大意,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前面第二、第三首偈是说迷,迷了以后内外都是虚妄的,所谓迷惑颠倒。这两首偈是讲觉悟,清凉大师首先给我们讲,「今有了因,内外皆悟」。什么叫了因?大师在这一段批注里面给我们讲「三因佛性」,三因佛性是佛门的一个术语,第一个是正因佛性,第二是了因佛性,第三是缘因佛性。这里说了一个了因。在三因佛性里面有很简单的说明,「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觉就是讲三种智慧圆满了,这三种智慧是「佛陀」这个术语里面所包含的。因为「佛」这个字是含多义不翻,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字汇来翻它的意思,所以只有用音译,翻音不翻字,「佛陀耶」,然后再加以解释。它有智慧的意思,有觉悟的意思,智有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我们中国「智」没有这三个意思。「觉」也有三种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中国找不到这个字汇,不得已用音译。这是我们学佛同学必须要知道的,因为什么叫佛得讲清楚。翻译佛经的时候造了不少新字,这个佛字就是翻经时候造的一个新字,中国从前字汇里没有,只有没有单人边的「弗」,这是中国的古字,这个字念佛。印度这个佛是人,所以在弗字上加上一个人字边,意思就是这是人,佛是人。然后用三智、三觉来解释,具足三种智、三种觉这个人就称为佛陀,很像中国圣人的意思。中国圣人是对于一切法通达明了,称之为圣人,所以佛的意思有智慧、觉悟。智慧是体,觉悟是用,有体有用,有智慧他才觉悟,没有智慧他就不能觉悟了。

  这个觉还要加以解释,不是普通的觉,不是普通的智。「一切智」,一切是指法,对于一切法总相通达明了。一切法的总相是什么?总相是空,所以讲万法皆空。阿罗汉有这个智慧,所以他对于一切法不再执着,因为知道万法皆空,还有什么好执着?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自己的身是四大五蕴和合的一个假相,缘生的。缘我们现在讲条件,它不是个单纯的条件,非常复杂。佛将非常复杂的条件归纳为两大类,这就好讲了,这两大类就是色法跟心法,分为这两类。这个两类,色不外乎地水火风,心不外乎受想行识,就这样子以这简单的方法来跟我们讲解一切法。所以,一切法也可以说离不开地水火风,离不开受想行识。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第二种叫「道种智」,道是道理,包括方法在里头。宇宙这么复杂,我们要问它这是什么道理产生的;种是多,种种。这是什么?这是讲有,这不是讲空。所以一切智讲空,讲本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道种智是讲现象。现象非常复杂,这些现象怎么产生的?我们今天讲宇宙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那就有种种的道理,太多了。这个智慧要是具足,就称为道种智。阿罗汉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你问他宇宙怎么样产生的,他不知道,他知道这些玩意儿统统是虚幻不实。菩萨比罗汉就聪明,菩萨知道。我们晓得,知道道种智当然一定知道一切智,有一切智不见得有道种智,有道种智一定有一切智。这是菩萨所证得的。最后一个叫「一切种智」,我们看这个名相你就能体会到,一切是一切智,种智是道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圆融了。菩萨虽然有,也通达一切智,也通达道种智,他还圆不过来。到什么时候才能圆过来?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成佛了,在《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就证得一切种智。所以我们说,一切智是声闻、缘觉,四圣法界下面两层所证的;道种智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佛法界所证的;知道现象跟本体是一不是二,那就是一切种智现前,就成佛了,超越十法界。在《华严》是初住以上,这是真佛,不是假佛,成一切种智。这个智慧遍一切处,我们常讲遍法界虚空界全包了,无不照了。《般若心经》上跟我们讲的「照见」,要注意这个「照」字,照见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而且没有起心动念,才照见。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世间,人间、天上,这是讲六道,六道聪明才智那是上面这两阶,是人、天两道。人天两道再聪明的人,对于诸法实相没有真正的了解。这里头我们今天讲有科学家、有哲学家、有宗教家,或者也许有思想家。我们听了,有思想家,思是什么?思是分别;想是什么?想是执着。你看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是智能的符号,你不知道它怎么念法,你看到那个字的样子你就懂得它的意思。你看「思」,思是心,心上面有什么?心上面有一格一格的,有个「田」字,田字是画个格子,那是分别,不分别哪有格子?所以思是代表分别。「想」,想就有相,我们想个人,脑海里头那个人相就现出来,想一桩事,这个事的相现出来。曾经去玩过的地方,我们想想上海滩,那是我大概二十一、二岁的时候,抗战刚刚胜利,我到上海去看过,那个时候的上海滩。现在讲上海滩我都知道,现在的上海就不知道了,那个相就浮出来。所以想是相,相是执着。思想家,你们想想是什么味道?分别执着!

  分别执着不是智,不是智能,是知识,知识不等于智能;此地这三种智是智能,不是知识。放下执着,一切智现前;放下分别,道种智现前;放下起心动念,一切种智现前,所以佛法是教我们放下。这个东西学不学不要紧,没有关系,主要是放下,为什么?因为它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自性里头本有的。三种智现前叫「大圆觉性」,圆是圆满,觉是觉悟。三种障碍都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妄想是起心动念,我们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现前。也就是佛在这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圆满的。德是什么?相我们知道,相是物质,就是弥勒菩萨讲的形,相是形,「念念成形」。德是什么?德是识,「形形有识」,那是德,德就是见闻觉知,色声香味,六根、六尘、六识,这都是属于性德。这些东西是自性里本来有的,你去学有它,不学还是有它,关键在迷悟,迷了叫凡夫,觉了叫佛菩萨,除了迷悟之外,没有差别。

  佛性,觉悟的时候没有增加,迷惑的时候也没有减少,不增不减。《中观论》上讲的八个不,都是形容这桩事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也有说不常不断,《中观论》上讲不常不断。众生跟佛统统具有,佛不比我们多一分,凡夫也没有缺少一分,这叫佛性。三因佛性统统显了就是三德,这个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所以法身、般若、解脱也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的。我们现在迷,法身、般若、解脱隐了,不现前;如果觉悟了,这就现前。阿罗汉,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的,阿罗汉有解脱,解脱并不是很圆满,解脱自在,六种神通现前。阿罗汉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神足通、有漏尽通,这属于解脱。但是般若、法身还没现前,也就是三德里头解脱德他现前了,般若、法身还是隐没,隐现不同。他要慢慢的向上提升,般若现前,般若现前之后,法身就现前。般若在菩萨就证得,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逐渐证得,到圆教初住,法身才现前。证得法身,当然这三德都具足,叫「三德密藏」,这是对我们凡夫说的。凡夫有这三德,但是不显,好像是秘密的、隐密的藏起来,不现前,不是没有。我们凡夫自己不知道,但是佛与法身菩萨看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佛跟法身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礼敬,绝对没有傲慢,绝对不敢轻视,为什么?他是佛,这个众生跟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看他跟自己没有丝毫差别,怎么可以轻慢?所以,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是礼敬、称赞、供养,你说多么美好。六道凡夫这三德统统隐藏了,自己完全没有办法觉察,所以才起贡高我慢,起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把般若变成了烦恼,把解脱变成了束缚,像绳索一样把自己捆绑起来。祖师常常用作茧自缚,就像春蚕吐丝吐到最后把自己裹在里面,解脱没有了,法身变成什么?法身变成了六道轮回,你说麻不麻烦?全在!变质了。为什么变质这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把法身、般若、解脱整个扭曲了。

  三因先说「正因」,正是中,中是不偏,不偏叫做中,正则不邪。我们简单说,你的知见,你没有偏见,你没有邪见,那你就叫正知正见;如果你的见解思想偏了、邪了,叫邪知邪见,「正」是这样解释法。中就不偏,决定是双照,面面都照到,不偏,照空、照假,双照,空假都照到。这个照是照见,像观世音菩萨在《心经》里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今天这个偈子就谈到,你看『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你什么时候能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于此性了知,见佛难思议』。这首偈可以用《心经》来解释。照空、照假,空,能见一切法空。一切法怎么来的?现在科学家发现,一切法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就是佛法讲的空。空不等于无,如果空等于无,怎么能生有?所以佛家讲这个空字很难懂,它能生有。所以空是什么?空是法性。知道一切法无所有这是真谛,就是总相,一切法的总相,万法皆空。照假,假是幻相,是俗谛,俗谛是缘生的,也就是说它具足某种条件,假相现前。像我们这个宇宙是假相,它具足什么条件?具足一念不觉,也就是起心动念。

  为什么会起心动念?没有原因,你要找它的原因,你怎么找也找不到,愈找就愈陷到里面去,就是你迷在里面,你不找它才能够省悟过来。这个东西你找不到,在佛法修行层面上来讲,此处用不得力,这在什么时候?我们学《华严》学过,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无始无明的习气还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法子断。你不要去理它,什么事都没有,你一想它就错了。你想它,分别执着起来了,那马上堕落,你不想它,你不会往下坠。所以讲此处用不得力,真的用不得力。一切要随顺性德,性德与一切众生它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为什么?整个宇宙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佛讲法界就是现在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在理上讲无量无边,为什么?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法界,你说你有多少念头?真叫无量无边。科学家给我们讲,我想应该是从数学里推算出来的,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这个说法跟佛法也有些相应,但是不见得就是佛法所说。佛法里面讲十法界,加个一真法界,不是也十一个吗?我想那是一种巧合,不是真实的。佛法讲得深,佛法决定不是用思惟想象能解释得了的,这是个很深、很广、很复杂的课题,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办不到。

  早年我年轻的时候,接触佛法还不久,不久大概也有七、八年,我曾经提出这个问题向方东美先生请教。方先生告诉我,佛法向上一着,也就是我们讲的高级的佛法,他说科学的方法论、逻辑、辩证法、因明统统用不上。这个话是真的,你想想看,这属于科学的方法论,尤其是逻辑、辩证法,这是纯粹的哲学。他要不要用分别执着?他要不要用心意识?既然落在心意识里面,就不能解决问题。你对于六道的问题这个能解决,你对于心性的问题,这个方法就不能解决。向上一着是讲心性、讲理,不是在事,是在理上讲,理上要是不能透彻,事上你怎么能圆满?佛法用的方法跟现在科学家的不一样,科学家用数学,数学是科学之母;用仪器,尤其现在制作出精密的仪器来观测。佛法不是,佛法是用内功,是用禅定、用清净心来突破空间维次。所以他所见到的,不是推测的,不是想象的,是突破空间维次亲自看到的。

  像弥勒菩萨跟我们讲的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用我们中国人的计算方法就是三百二十兆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生灭,三百二十兆生灭,这样快速。这个生灭是动相,震动,这样微细,这样快速,什么人能看见?佛经上给我们说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心地非常清净,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感觉到。由此可知,粗心大意那怎么能解决问题?怎么能见到事实真相?心浮气躁不能学习。世出世间学习真能成就的话,都要靠心地清净、专一,你才能学到东西。心要专,心要一,禅定就是专一到极处。修定有方法,方法是什么作用?方法是帮助你收心,帮助你从心浮气躁回归到安静。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守这些方法,用这些方法,就叫做持戒,所谓因戒得定。像我们净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我们持名念佛为什么还得不到定?原因是我们虽然持名念佛,依旧没有懂得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的目标不晓得,方法也不晓得。什么方法?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圆通章」上教给我们,那是念佛的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很多同学读过《楞严经》,我一提你们都知道,我们念佛有没有做到?「都摄六根」就是专心,觉明妙行菩萨讲的是一样的话,但说法不同,我们听起来更好懂。他说什么?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好懂,这是方法。我们现在念佛实在讲,对于经教所说的极乐世界是半信半疑,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没放下,极乐世界没看见,念佛念这么多年,极乐世界连消息都没有,念佛的时候夹杂着妄想,常常间断。所以多少年念下来,功夫不得力,原因就是不如法。念佛有方法的,《十六观经》上说得更详细。都摄六根是收心,跟孟子所讲的非常相似,孟夫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心都在外头跑,眼,心从眼跑到色那边去了,去分别执着色法,从耳跑到音声上去,眼耳鼻舌身,从这往外跑。现在佛菩萨教给我们收回来,都摄六根,收回来,眼不要去缘外面的色法,耳不要去闻外面的声法,六根收回来,收心然后才能念佛。念佛是「净念相继」。净念,你有怀疑,不是净念,有夹杂,不是净念,所以净念就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相继就是不断。你能够保持住,念不念没有关系,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不在口念,在心上真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别的都放下,这个人叫真念佛人,他肯定得念佛三昧,那是得定。

  开悟的时候叫「理一心不乱」,得定的时候叫「事一心不乱」,有一点清净心,功夫得力了,叫「功夫成片」。所以念佛法门殊胜,达到功夫成片,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你能够把我们常常讲的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你就能到功夫成片,有功夫成片就能带业往生。这个标准是一般人统统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再向上,我们讲事一心不乱,那就不是每个人能做到,为什么?事一心不乱是得念佛三昧,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真放下了。他这个境界跟阿罗汉相等,我们在《华严经》前面念过,是七信位的菩萨。我们讲功夫成片那是初信,初信位的菩萨应该是我们都能够办得到的,决定往生,没有问题。念得功夫好的,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自在往生,里头也有九品。如果得事一心的,就是得念佛三昧,他生方便有余土,不是凡圣同居土;得理一心的生实报庄严土,那个人就更少了。可是极乐世界很特殊,这是我们没想到的,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就像办学校一样,一般人办学,总是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办研究所,小学有小学校,中学有中学校,他把它分开。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的,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也是这样的。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特殊,特殊在哪里?它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在一个课堂上课,这很特别。你看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确实有菩萨、有罗汉在这个世间,他见得到我们,我们见不到他。同在一个地球,但是空间维次不一样,所以见不到。如果在极乐世界,那天天见面,为什么?它空间维次没有了,时间跟空间都不存在,极乐世界是这样的情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天天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跟他们在一起。他们确实是实报土,我们确实是凡圣同居土,可是天天见面,就是同在一个教室上课,这是很特别的,十方诸佛剎土里面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劝我们求生净土,都劝我们亲近阿弥陀佛,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知道一切法假有,不是真的,这是俗谛,是从相上讲的。什么时候你知道性跟相是一不是二,任何一法是性空相有,空叫真空,有叫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这叫「中谛」。三谛具足,这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哪个人没有?诸佛菩萨有,他现前;一切凡夫统统都有,虽有怎么样?虽有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现前?佛说得很好,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不能就是不能现前。由此可知,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正因佛性就现前,那就是三智、三谛你就证得。

  第二个「了因」,了是照了,就是照见,照见、明了。什么东西照?正因照,没有正因,就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起作用,它才能照。我们今天把我们的正因佛性,就是这三种智,已经把它变成烦恼。所以,教中常常讲「烦恼即菩提」,从凡夫说,烦恼即菩提;迷了自性叫烦恼,悟了烦恼就转变成菩提,这个菩提就是我们在此地讲的三种智。智现前与理相应,理就是性,与理性相应,这叫了因。所以清凉大师讲,「今有了因,内外皆悟」。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了因?后面还有个「缘因佛性」,我们现在缘不足。缘是什么?助缘,助缘是讲「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这叫缘因佛性。这也是世尊在《弥陀经》上告诉我们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正因,你怎么知道极乐世界,知道之后想到那里去,这个属于了因跟缘因。

  所以,每一个往生的人,绝对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的,那是不可能的。往生是什么?过去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成熟,你才能得生。过去修得很有基础了,这一生还没成熟,那还得加一点功夫,让它在这一生当中提升、成熟,这也要靠助缘。助缘总不外乎现在讲的教学,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能够遇到这些经典,特别是净宗的经典,遇到之后,能信、能解、肯发心、肯念佛,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你在这一生就很可能往生了。为什么很可能?这三个条件,不能夹杂、不能间断,你就决定得生;如果你还有夹杂,还有间断,那就难了。夹杂什么?总不外乎名闻利养,这最容易夹杂在里头;自私自利,一夹杂这个,你这一生的机会就错过。说老实话,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念佛没能往生,错在哪里?错在名利不肯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不知道错过多少机会。这一生难得又遇到,如果这一生还是不能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放下,你这一生就又错过了。我们要知道,每错过一次,下一次再遇到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是一世一世接着的,要是一世一世接着的,我们早就走了。有的时候,上一次跟这一次当中间隔无量劫,所以遇到这个法门,总是很辛苦、很长的时间,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才相信。这是什么原因?隔太久了,有人到几十年、到老死的时候才相信。从这些事上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他上一次跟这一次当中距离时间多长。如果很近的话,大概在过去十世,十世算是近的,遇到他就能相信,他就不怀疑。细心观察,前因后果全在我们面前。

  所以这三种具足,第一种是性具的,第二是智慧开显,了因,此地是『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第四偈「翻前外取」,不再执取外面这些境界相,为什么?一切法相有性无,就是相有体空,当相即空。你要从相上见性,性是空的,性是不可得的,无所有、不可得的,我们就不再执着一切现象,不会再把这些现象放在心上,你很自在,你的烦恼去掉一大半了。世间人的烦恼从哪里来的?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贪心在作祟,得到之后又怕失掉,要怎样保持,患得患失实在讲是烦恼的真正根源。「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这个烦恼就断了,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有没有是缘!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个重要。清凉这里这句话说得好,「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现」,这个叫见法身佛,就是你证得法身了,『卢舍那』是法身佛,「称于法性,无内外也」。

  小注里面我们可以把它念一念,「谓了一切法」,这是指上面这句经文,「即心自性,此是表诠」,诠是诠叙,表是表法,「由一切法无性故,即我心之实性」,实性就是自己的佛性,就是自己的法性。清凉大师后面还说了一句「性亦非性」,这是怕你执着,所以这是遮,遮是防止你执着。你执着还有个性,那你又错了,为什么?这是假名,这是名字,名字不能执着,名词术语不可以执着,这才是真性。说真性,如果你又执着这个性是真性就错了,所以清凉大师再说「以无性为性」,无性之性就是真性。「即心自性,如圆成性」,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性亦非性,如胜义无自性性」,这是讲三性,三性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佛说这三种,实际上性哪有那么多?从方方面面来说,让我们对这桩事情能够理解,是帮助我们理解,不得已而说的。所以马鸣菩萨讲得好,我们不要执着言语,不要执着文字,不要执著名相。听懂了是悟了,听不懂不能去想,愈想就愈错。听不懂没有关系,你阿赖耶里面落这个印象,这个印象就是疑情。所以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你有这个疑的种子,说不定遇到什么缘就豁然开悟,就明白了。所以佛说的这些话,要晓得说完之后痕迹都把它扫除,扫得干干净净的,痕迹都不留,这是一个善说法者。

  后面这首偈,第五首,「翻前内取」,因为前面第四首偈是迷内取,这首偈是对前面的,不执着五蕴。「了蕴性相,则见自心之佛」,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我们讲「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现象的归纳,四大是色法,地水火风,前面跟诸位都有详细的介绍。地就是讲的形,弥勒菩萨讲的形,「念念成形」,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的相分。八识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就是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相分是物质,见分是精神。弥勒菩萨所讲的念念成形,那个形就是色,「形皆有识」,识就是心。这是说明物质跟精神,现在哲学里是这么说法的名词,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心法跟色法。它是同时生起的,它是密切集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割,物质里有精神,有心法,心法里面必然有物质。物质里怎么知道有精神、有心法?心法是见闻觉知,这个我们从最近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得到现代所谓科学实验的证明。我跟江本博士说,不但水有见闻觉知,我告诉他,所有的物质现象统统有见闻觉知。尘沙有,微尘有,树木花草有,山河大地有,没有一样没有,只要有形的东西统统都具足心法,心跟物是一不是二。

  根据这个道理,这佛经上说的道理,确实有许多人做各种不同的实验,真的证明了。我看过一些报导,有些小学生他们用馒头做实验。一锅蒸的馒头把它放在两边,一边,每经过那个地方都赞叹它,赞叹这个馒头,那一边就用讨厌的心对待它。大概放了七天,赞叹的馒头发酵,颜色变得黄黄的,闻起来很香;对它不善念头的那个馒头变得黑黑的,味道很臭。这就实验出来了,就是它有见闻觉知。还有人用香蕉、水果,也用这个方法,隔几天之后,赞叹的那支香蕉就变得很好吃,味道很好;反过来的那支香蕉就不能吃了,变坏了。一切万物没有一个是例外的,这是诸法实相,真相。所以,四大五蕴包括了所有的法相,所有一切的现象总不出四大五蕴。你能照见四大五蕴,你就照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的事实真相,你就统统了解,全是自心变现的。

  所以佛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我们听得耳熟,佛讲的遍数讲太多了,可是怎么样?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作用。如果起作用是怎么样?起作用我们至少证阿罗汉,为什么?我们对于这一切法真放下了,真的不再执着。为什么我们还放不下?我们依然在执着,佛经天天在熏习,这说明一个事实,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虽然天天熏还不起作用。我以前讲经举了个比喻,好比一根木头放在水里面泡,大概泡了很长的时间,湿透了,整个湿透了。现在我们把它捞出来,拿一根火柴想把它点燃,一根火柴点不行,点不燃,好,再来一根,一盒火柴烧光了还没有点燃。我们现在的烦恼习气就像水里浸透的木头一样,佛法的熏修就像火柴一样,你说要烧多少包火柴才能把我们点燃?就这么个道理。我们无量劫来被烦恼习气在熏习,熏成习惯了,现在虽然听到佛经,点点头,很欢喜,不起作用。可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你不要灰心,继续不断的熏,总会有一天把它点燃。那就是对于经教要乐此不疲,其它东西要放下,这门东西要加强。真的有个二十年、三十年的熏习,锲而不舍,起作用了,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你回不了头来。有人回头得早,三、五年回头的,根利,那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而且上一次跟这一次距离时间短,才会有这种现象。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次一等,上一世跟这一世的时间距离得长,距离有几十世甚至于几百世,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要花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回头,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真的回不了头来。所以,这里头的道理我们很清楚、很明了。

  明了五蕴皆空,《心经》上讲的,观世音菩萨明了了,那你就见自心之佛了。「与卢舍那非一非异,故难思议」,卢舍那是法身佛,非一,不是一样,非异,也不是两样。这个话不好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也就不难懂。卢舍那不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也不是一个人,毘卢遮那也不是一个人;毘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你修行证入这个境界,你证得法身,你跟毘卢遮那没有两样,非异。但是很多人证得毘卢遮那,都证得法身,那就不是一个人,同入这个境界,没有两样。好像你念书,你们都念博士学位,都拿到博士学位,非异;可是你们有好几个人都拿到,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统统拿到这个学位。你从这个地方慢慢去想,你就能想通,然后你再回过头来想自己跟一切万法的关系,跟一切众生的关系,非一非异。我们跟一切众生可能形状不相同,人跟畜生不一样,人跟鬼神不一样,非一;但是佛性是一样的,非异。人有佛性,畜生有佛性,鬼神有佛性,从佛性上看没有两样,从你现在报身上看,那不是一样。从法身、报身,本来是一体,从现在的业报身那就不是一体,非一非异。我们从这里就了解,非一是讲现在的业报身,非异是讲我们本有的法身跟报身,这本有的那是一,那个不异。我们证得的时候,还是非一非异,非一是什么?示现不相同,你在十法界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所以,应化身非一,法、报身非异,这就好讲了。所以这不可思议。

  「然此一偈,文含多意,一但是蕴缚,无有我人,则破前凡夫取我相也」,这个很重要。凡夫都着我,都把这个东西当作是我,这是六道轮回的根,你着了我相。这是一般人没法子接受的,这个不是我,什么是我?没有我还得了吗?实在讲根本就没有我,他要执着有个我。没有我,这是什么东西?五蕴缠缚着这么一个东西,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现的这么一个相,你怎么能把它当作我?那不是我,是什么?我们换个名词叫「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像衣服,衣服不是我,这个大家知道,衣服跟我是什么关系?我所有的。现在这个四大五蕴缠缚着的东西是什么?是我所有的。我是什么?我是法性,那才是我。所以诸位要晓得,灵魂不是我,一般人不把身体看作我,把灵魂看作我,确实是提升了一级,可是还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性,我们用灵性,灵性是我,灵性不异。灵魂跟蕴缚是完全虚妄的,凡夫都着了这个相。

  第二个意思,「前后因依,相续无性,则破凡小取法相也」。法相是什么?法相是四大的相、五蕴的相,四大五蕴也没有,还是众缘和合。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他前后两个意思,前面一个,「但是蕴缚等者,即涅盘二十九」,《涅盘经》第二十九卷,「师子吼」菩萨他提出一个问题,「难」是提出一个难题。「如佛所说,一切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三因佛性前面说了三个,还有了因,这是讲了一个正因,一个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应该说是没有缠缚,既没有缠缚,哪有解脱?他问得很有理由。「是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五阴,有四大五阴,「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缚谁解」。这是向世尊提出问题,知道五蕴是相续相,我们在末后这首偈里面,「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所以一切的现象是虚幻不实,我加上一个,抽象的相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那个相是怎么形成的?是幻灯片,幻灯片就好比是五蕴,前面一张灭了,后面一个又接着起来,你所看到的是相续相。我们今天所看的这个色相,这个物质色相,就是物质的一种相续相,它移动的速度太快。物质现象存不存在?不存在,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第二个相续它又起来,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两句话真的就像我们放电影的镜头的开关,你看一打开,当处出生,一关了,随处灭尽,很有这个味道。可是底下它是念念相续,你看到的是相续相。这个现象谁缚谁解?系缚跟解脱的相都看不出来,佛为什么说系缚?所以他称「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这说得很有道理,跟弥勒菩萨给我们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像幻灯片一样,前一张幻灯片灭了,后一张幻灯片生起来,它有相似,它绝对不是一张。我们讲大同小异,这是相似,没有一张是完全相同的。

  下面他又举了个比喻,「如子生芽」,像种子,像瓜子,我们种在下面,种子生芽了,「子不至芽,而能生芽」,子不是芽,但是它能生芽,生芽之后种子就没有了。「众生亦尔」,众生也是这样的,前一个形相跟后一个形相它不是一个,这里头哪来的系缚?哪来的解脱?这个问得很有道理。下面你看佛怎么答复,佛「引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喻」,用这个来做比喻。蜡印印泥这个事情是古时候的,现在人见不到了。古时候用蜡把它刻成一个模型,然后用泥,印在泥里面。这个泥多半是烧窑,放在窑里面一烧,蜡就没有了,可是印的文在这泥里头现出来了。大概从前瓦当都是用这些方法来造成的,有很多精美的这些艺术品,它原来是在蜡上刻的,怎么样用泥把它烧成。所以,印坏了,蜡印坏了,文成了,瓦当成了。用这个比喻,比喻什么?「生时诸根有具不具」,生是现相,现相生的时候,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有具足的,有不具的。你说哪些有具足的?哪些有不具足的?现相,譬如我们人的现相,人有具,眼耳鼻舌身有具。那一杯水具不具足?水不具足。江本胜博士用水,水是矿物,放在玻璃瓶里,玻璃瓶里的水它有没有眼耳鼻舌身?它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它就起了这个东西。不具它就不生,它有没有?有,不能说它没有。你看我们用色相,你写个字给它看,它懂,它能感受到。甚至于什么都没有,我们给它个意念,你对它说「我很喜欢你,我很爱你」,你用真心对它说,它起反应;「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它也起反应。不具,它有,不是没有。

  佛在底下说,「狂故生贪」,见色的时候,狂是迷了,他不觉,他才有贪,这叫「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什么是颠倒?下面给你说出来了,「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举这四个例子,常、乐、我、净,根本都没有,自己以为有。这是什么?你见解错误。要知道,贪爱、无明,自性里没有,从哪里生的?从妄想分别执着生的,自性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要想到佛所说的,起因是妄想,妄就不是真的,妄想里面起分别,分别起执着。可见得分别是妄中之妄,执着是妄中再加个虚妄,妄想是第一个虚妄,分别是第二个虚妄,执着是第三个虚妄。从这里你就看他迷得多深,这叫四颠倒。颠倒之后,「作善恶行」,你作善、作恶,「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五阴现象就是众缘和合这样生起来的。

  「此中意云」,佛说这里头的大意,「虽复生灭」,刚才讲了,它虽然就像相续相,这相续相的生灭「不妨系缚」,确实有系缚的现象,随着这相续相它传下来。这系缚实在讲就是因果,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用因果来解释大家就好懂,它随着相续相它也跟着下去,所以才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地方用意,「故今用云,但是蕴缚,无有我人」,主要是用这个来解释这个意思。确实我们今天这个色身是四大五蕴和合,缚是比喻,像绳索一样把我们捆绑在一块,缚是烦恼的意思,烦恼障碍了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虽有,因为这个障碍迷惑了,不起正用。但是你不能说它不起用,它起了副作用,副作用就是把智能变成烦恼,把德能变成造业,把相好变成灾难,变成三途六道,这就是把三德密藏完全给扭曲了。扭曲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身体的真相,它是四大五蕴和合的一个假相,它不是我。

  我们明白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我们用这个来修真的,叫「借假修真」,这个东西是假的,行,你只要好好的利用它。所以说,造三途业报是它,修行证果也是它,看你会不会用。这里头就是缘因,你遇到什么样的缘,缘是机缘,一般讲机会,你遇到这个机会,你抓住这个机会,掌握这个机会,你好好的用它,这一生用这个证果。如果你迷失了,把它当作我的话,样样为它,吃东西讲求美味,美味谁尝?这三寸舌头,舌头下都不知道味道了,为这三寸舌头造多少杀业,这个就错了。如果晓得这不是我,我为它干什么,你就不会贪味了。你虽然接触外面境界,不生贪心,也不生爱心,这个爱是贪爱,是情执,你就会用智慧、用理智了。样样都能随顺自性,这能成佛道。所以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要会用。今天这一段没讲完,但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接着来学习。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55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95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