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0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0卷)  2009/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论》文。

  我们接着看「以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我们从这里看起。在凡夫,确实是世尊所说的五住地烦恼。五住地的烦恼,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在《华严经》上佛所说的妄想分别执着,说的名词不一样,是一桩事情。「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这个一切诸佛,就现前境界上来讲,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一切诸佛;如果广义上来说,就是佛在这个经上常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或者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都讲得通。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这是从理上讲的,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从事上讲,还有五种差别。我们现前的凡夫叫名字即佛,也就是说有佛的名字,无佛之实,假名,名字即佛。我们开始发心学佛了,受了三皈五戒,我们学佛,学佛功夫不得力,烦恼习气还是很重,都在名字位中。学佛有了功夫,那就不是名字,叫观行即佛,有了功夫。什么样的功夫算观行即佛?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叫观行即佛。实在说,这是净土宗,要是其它宗派,观行即佛要有相当的定功,也就是讲的放下,看破、放下。放下多少?至少四禅八定,能够把无明、尘沙、见思烦恼伏住,他并没有断,伏住,观行即有这样的功夫。有这种功夫的人纵然是不求往生,他来生得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肯定是生天,这是观行即的功夫。

  再向上提升是相似即佛,相似即佛的标准是阿罗汉以上,也就是四圣法界。六道上面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个阶级是相似即佛,很像,修得不错,为什么佛、菩萨称相似?因为他不是用真心,他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用得正。为什么用得正?他完全依照佛的教诲去做,起心动念跟经教相应,言语、行为跟戒律相应,也就是说佛所教的他全兑现了。做得很像,没有开悟,这个开悟是大彻大悟,就是没有见性。这一见性,十法界就没了,他是真佛,叫分证即佛。为什么叫分证?他还有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他住在哪里?他住在诸佛的报土,就是实报庄严土,也可以说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这个我们最近在《华严经》里面说了很多次,常常来听的同学,我们一提诸位就有印象。这些要多提,印象要深刻,我们境界才转得过来,一遍、二遍是决定不行的。所以《华严经》会给我们提很多遍,常常提到,这就是长时熏修。我们凡夫说实在话,有人成就很快,有人多少年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那个成就快的人肯定是一门深入,一样东西他熏得久,它才会起一点作用。我在学佛的早年,刚接触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很欢喜。我记得大概好像是在两个月当中我看了三十遍,管用!遍数少了不管用。决定不可以说我看过一遍、二遍、三遍,这个我知道了。是,你知道了,知道了你做不到。三十遍、五十遍、一百遍、二百遍,古人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古人定的标准是千遍,千遍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这门课程真的变成自己,跟自己相应。所以,许多不能成就的,不是别的原因,功夫不够,熏习的功夫不够,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

  我们今天讲的基本的课程,扎根的课程,《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弟子规》学得好的人,诸位听蔡老师讲得不错,蔡老师至少讲了五百遍,所以他才能讲得好,契入境界,味道尝到了,字字句句法味尝到了。如果真的很恭敬,用恭敬心、用真诚心、用清净心去读诵、去学习,天天不能间断,一千遍,那不一样。一天至少读个三遍、五遍、十遍,它文不长,只有一千多字,念十遍,一遍是一千零八十个字,十遍才一万零八百个字,不多。一天十遍,十天百遍,百天千遍,能够一天不间断,那境界怎么会一样!一千遍读下来之后你就会讲,我相信你讲的不会输给蔡老师,道理在此地。什么东西,我们古人讲的话,遍数!古代私塾,私塾也就是每个家族的子弟学校,请老师来教子弟们。无论是初学,初学是童蒙,六、七岁,刚刚上学,或者是在学校已经念了几年,到十一、二岁了,十三、四岁也有,还是要算遍数,要高声朗诵,才念得熟,老师督促里头最重要的就是遍数。上的课程叫上书,就是每天念的一段,这一段,今天教的这一段,至少要念一百遍,他才能记住。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天赋不同,标准不一样,从前念书是讲行数。中国古人不能说他不科学,你看他们的书本,木刻版的书本,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标点符号,无论哪个地方刻的刻版,都是一样的,规矩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哪个地方印的书,说第几面、第几行、第几个字,决定相同,这就是科学。

  天赋高的,根利的,大概每天可以背六、七百字,能背这么多,中等天赋的大概是四、五百字,下根的人大概是二、三百字,所以他就不一样,每个人进度不相同。标准是在哪里?标准是教他念十遍,十遍就能背诵,以这个为标准。老师教你,譬如教你念五百字,十遍背不下来,那就减,四百字,四百字背不下来,背三百字,他是这样教法。所以一个老师教,在一个教室里面,每个人进度不一样,学得很踏实。十遍能背下来,这就是他的标准、他的能力,那就教他、督促他背一百遍,这是一般的。如果记性差一点的学生,加一倍,他要背二百遍。到第二天上课,就是昨天上的课背一遍,接着再教底下的文字。从前这个方法在中国用了几千年,很有效果,跟现在学校讲课程进度真的不一样。人的禀性天赋确实是不平等的,是不齐的,如果把他排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度差的人学得很吃力,程度好的人感到太轻松;总不如过去那种方法有效果,它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而不是有个标准的进度,不是的。这都让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细心去观察、体验,从前这个教学合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要学东西,例如学经书,没有别的秘诀,就是读。你要学一部经,你在这部经上首先你念上一千遍,一千遍熟透了。念的时候不要求解,这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这些,就是念,这叫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一千遍念下来之后再求解,那个解是后得智,看看古大德的批注,你看了之后你能够领悟。天分好的,能在古人批注里悟出更深的道理,为什么?你心是清净的,千遍念下来心定了,定生慧,慧能够触类旁通。

  所以这个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就是诸佛不动智,很有道理!诸佛不动智是根本智,是自性里本有的般若智慧,一切众生皆自有之。这个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无性之性就叫法性,无性之性就是自性,《还源观》里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这个,此地讲的诸佛不动智,体就是这个。他迷了之后,一时不能回头,回头要有缘,「会缘方了」,了就是悟,了是明了,他迷了,迷了暂时他不能够悟,悟要缘。所以,佛法也特别强调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有的时候把因省掉,缘生,它不讲因生,因是本有的。迷悟是一,迷悟不二,迷是迷的自性,悟也是悟的自性,自性没有迷悟,迷悟在众生,所以会缘,遇到缘他才能觉悟。「云何为会缘」,下面就说了,「会缘有三种」,什么叫会缘?会是聚会,遇到了,遇到缘。这三种,第一种,「会苦缘,遇苦方能发心」。确实,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从逆境里悟入的,逆境什么?知道太苦了,遇到佛法,佛法讲求的是离苦得乐,他要如何把这个苦摆脱掉。佛告诉我们,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所以,苦乐是果报,迷悟才是因,这里头有因有果,你必须要在因上下功夫,你要求觉,要破迷开悟。为什么迷?这就给你讲,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迷。

  佛很慈悲,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讲,佛是教菩萨,我们沾光,教菩萨首先要断三重障。三重障第一个是傲慢,第二个是嫉妒,第三个是贪欲。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不但不能证果,实在讲,佛菩萨帮助你,给你讲经说法,你听不懂。那就是什么?你听,听了很长的时间,不开悟,什么原因?你有这三个障。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你自己本身有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放下。怎么放下?破傲慢就学谦虚,这有方法。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个教你什么?礼敬诸佛。世间法,我们读《礼记》,这儒家的,《礼记》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从这里入门。所以童蒙教学,你看看《弟子规》里,都是教敬,从这里开始。学着敬父母,然后你就懂得敬老师,再懂得敬一切人,不但是对长辈要恭敬,平辈、晚辈都要恭敬;不但对人要恭敬,对一切万物统统都要恭敬。这是什么?除傲慢的障碍。不能说我没有傲慢,说「我没有傲慢」就是傲慢。傲慢从哪里来的?佛跟我们说叫俱生烦恼,有了我,傲慢就带来了。我们学佛学到这个地方可以算是相当清楚了,我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一念不觉,《还源观》里讲就出现两种作用,从一体起二用。这一念不觉我们讲起心动念,一起心,第一个作用出来,宇宙现前,动念,动念我就出来了,所以我跟宇宙是同时出现。从哪里来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佛家讲心现识变,识就是起心动念,最细的,粗的是分别执着,这都是识。起心动念是阿赖耶,分别是意识,执着是末那,第七识。佛给我们讲,第七识里面精神现象出现,有我见,我见就是有我执,执着有我。那时候虽然没有身体,一有执着,执着是我,就是我们的自性变成一个灵体,现在人讲的灵魂,就这么来的。执着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灵魂没有,变成什么?灵魂没有,变成自性。一有这个执着,灵魂就变成我,你就执着这个东西,它没有的,你执着它,我就会现行,一切法从心想生。有了这个东西,就有我爱,我爱是什么东西?根本烦恼里面的贪,贪爱;有我慢,慢就是瞋恚;我痴。我们讲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时候有的?最初那一念跟着就起来了。你看,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叫四大烦恼常相随,怎么能没有我慢!所以,佛首先教我们修敬。世出世间的大学问,根本就是自卑而尊人。儒家的礼,什么叫礼?简单的讲,礼就是自卑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有礼,这是礼的精神。

  第二个,嫉妒是造业。嫉妒从哪里来的?嫉妒是从贪瞋痴来的。看到别人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里面超过自己的,心里就难过,这就是嫉妒。严重的,障碍别人、破坏别人,那就造业。用什么方法来对治?佛教给我们,随喜功德,对治这个,见到别人比我好,应当要生欢喜心。这是消极的,积极的,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这个好!从这个地方把嫉妒化掉,修随喜功德。殊不知嫉妒是障碍,障碍自己,不障碍别人。我们常常说,障碍别人只能障三分,另外七分障碍自己,因为是自己的严重烦恼。障碍自己开悟,障碍自己证果,甚至于我们修念佛法门,障碍自己一心不乱,障碍自己功夫成片,障碍自己这一生往生,这个麻烦可大了。所以,一定要学菩萨随喜功德,欢喜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是大功德,不可以阻碍。

  世尊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一开头就讲个故事,两位法师讲经说法,徒众很多,法缘殊胜,另外有几个出家人就生嫉妒心,就来破坏这个道场。给信徒们说这个法师说得是不错,这个人德行不好,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听众听了之后,对这个法师信心退了,这个法缘就被他破坏。跟法师有没有结罪?没有,法师有德行。跟谁结罪?那些信徒们闻法的机缘被他断掉,他罪在这里结。造作这个罪业,以后堕地狱,地狱罪满之后变畜生,到人道,故事很长,我在此地不必再叙说,他要受到这个果报。得到人身的时候,贫穷下贱,这五个人,五个人造谣生事的,叫五扇提罗,是一个皇后的轿夫,抬轿子的轿夫,这个因缘。那个皇后是从前护持法师的护法,供养法师、护持法师的护法,他们这些人破坏了。你看做好事的人有好报,他以后做了皇后,这五个出家人以后就做抬轿子的轿夫,佛说出这段故事。我们相信佛没有妄语,佛所说的句句话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一念之间,化嫉妒为随喜,随喜的功德可不得了,譬如法师讲经,他有多大功德,我随喜的人功德跟他一样大,不增不减。这个比喻古人讲譬如灯明,法师讲经是一盏灯,他点燃了,我们自己也是一盏灯,没点燃,没有缘;随喜,我借他的光把我自己的灯点燃,我灯光跟他灯光是一样的,没有两样。这个道理我们细心去思惟能体会得到,所以不能干傻事。古人教给我们成人之美,别人的好事我们成就他,不要障碍他;不成人之恶,别人做坏事,我们决定不会帮助他,不会成就他。他做好事我们应当要成就他,成就他,他的好事我们有一分在里头,我们这一分跟他是平等的。

  第三个,贪欲。贪欲,佛用什么方法?用布施,教我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布施把贪欲化解,用随喜化解我们的嫉妒,用礼敬、自卑而尊人化解我们的傲慢。佛有方便、有方法,我们要真学。所以无论是世法、佛法,你一进门头一个就是学礼数,进佛门头一个学拜佛。拜佛的真实义要懂,为什么要拜佛?对老师尊敬,学会对老师的尊敬,回到家来要对父母尊敬,对父母的孝敬跟对佛没有两样,然后再知道对一切人的尊敬。这是你真的把拜佛学到了,你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烦恼消除,你的障碍没有了,才能够破迷,破迷苦就离开,开悟乐就现前。从逆增上缘里面成就,这个地方先讲苦缘,后讲乐缘,说明一切众生从逆境里开悟的多。真的,绝大多数是从逆境,从顺境里面开悟的少,不是没有,有,太少了。这是遇苦才能发心。

  第二「会乐缘,久处人天,内心明慧,达世乐果,生死无常,方始求真」。这个处顺境,处顺境少,不是没有,那真的是有大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那就是处顺境。顺境为什么发心?这里讲得很好,生死无常。他确实很好,但是想到生死无常,烦恼就现前,这顺境能长久吗?我们以释迦牟尼佛做个例子,王子的身分,从小生长在皇宫里面,多少人服侍,偶然出了皇宫到外面去看看,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他在外面看到生老病死。问问他的随从,这些随从人员告诉他,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须经过的历程。那想想我有没有?有,生的苦不必说,已经过去了,老不能避免,生病不能避免,死不能避免。想到这些问题,那个聪明人就觉悟了,现在享受的世乐无常,不久。看看病与死,不是每个人都是老之后才死,有很多年轻人就走了,中国古德给我们提出了警告,「黄泉路上无老少」。我在年轻的时候有这个警觉心,早年没学佛,有这个警觉心。我也在公家机关里上班,做文书工作,有时候工作不多,每天看看报纸,我很少看新闻,也不关心什么大事,我喜欢看讣闻。所以有很多人奇怪,你怎么天天看这个?讣闻是每天报导哪些人过世了,我看看有年岁大的,有中年的,也有很年轻的,这一、二天走了。天天都有很多人走,天天也有人投胎过来,我看这个,人家不晓得,我还是有这么一点觉悟心,为什么?我免不了。

  在那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人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我想到这个问题,人从生到死,从生下来,真的一天一天接近坟墓,叫真精进,有学佛的讲真精进,他一天都不肯留,都是往坟墓里走。有人的时间长,有人的时间短,最后必定是这么一个结果。没学佛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个念头,以后接触到佛法,佛经上讲的无常,就是这回事情。想到一切都不是长久的,我们心情就不一样了,会想到什么?这个世间有没有永恒的?追求永恒。接触宗教,宗教里面讲天堂,到天堂就永生,这个不错。以后接触到佛法,才知道天堂不是永生,福报大一些,寿命长一些,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到时候还是要死,这解决不了问题。以后看了很多书,晓得生死怎么回事,身有生死,灵魂不死,这就是讲到六道,原来因果通三世。佛经上也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么因,佛说「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前生造的因;「欲知来世果」,想想我来世会有什么样的果报,「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个因就是来生要得的果报。生死是身体,身体住世长久也是业报,世俗里常讲这命中注定的。谁注定的?不是别人注定,是自己过去世跟这一生所造的业因,业力在支持的。明白这个道理,命运可以改的,不是不能改的。《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就把改造命运这桩事情的理论跟方法还有效果,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改的秘诀就是断恶修善,拓开心量。心量小,对自己的命运关系就很大,你想改变就不太可能,心量一放大,命运马上就转变。尤其是发心舍己为人,不再想到自己,一心一意为社会、为众生去做好事,做好事不求果报,这种心行,命运改得很快,效果就非常的明显。像现在我们社会上发生的金融危机,念头一改,金融危机就消除,你就不受这个灾难。这个道理、原理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可是有自私自利的心,贪财、贪名利的心,他就有苦处,他受的灾难就严重。同一个境界里头,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你的思想不一样、你的行为不一样、你现前造作的业不相同,果报就不一样。所以顺境比较是难。

  我们在佛门里有表法的,《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他就是修苦行的,逆境当中提升自己,《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他是顺境里面成就的,这就各人不相同。善财亲近文殊菩萨,依文殊菩萨为老师,在文殊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我们换句话说大家好懂,得真正的清净心。什么样才得清净心?就是他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心清净了。分别执着放下还不行,那是相似的清净,不是真清净,真清净要不起心不动念,真清净。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没有了,他在文殊菩萨所证得的是初住的地位,就是十法界脱离了,这就毕业了。所以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你现在可以去参访一切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你去跟他们接触,你去听听他们所说的,看他们所做的,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那就是五十三参。你看第一位,我们前面也读到,德云比丘,德云是初住菩萨,他能够去参访初住菩萨,他本身就到这个地位,他要不是初住他见不到初住。离开了德云比丘,他去参访海云比丘,这是二住菩萨,他就升级了。怎么升级的?就是后得智把他提升的。到五十三参见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跟他讲十大愿王,引导他到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的归宿是西方净土。你看德云比丘他修的什么法门?念佛法门,般舟三昧,这是念佛法门里头最精进的。般舟三昧也叫做佛立三昧,因为修这个法的时候人不能坐下来,当然更不能躺着。它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里面只能够走动、只能够站着,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着。就是在念佛堂里面最主要是绕佛,它是行走,走累了可以站着、可以拜佛,拜佛也是帮助运动,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所以,修这个法门要有很好的体力,老年人不行,干什么都得年轻,大概四十岁之前没有问题,四十岁以后体力就做不到了。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第一个参访的。第一个参访,古印度跟东方想法都差不多,叫先入为主。你要问善财他修的是什么法门,你从这里就体会到,善财修的是念佛法门,你看一头一尾,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当中所经历的,正如清凉大师为我们指示的,叫历事炼心。什么样的事他都经历,炼心炼什么?炼如如不动,决定不影响他专修净土,专念阿弥陀佛。善财只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条路,他一生才顺利成就,证得圆满的佛果。每经历一桩事,淘汰一分无明习气,经历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四十一品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尽,为我们做这个示现。

  所以,我们在顺境、善缘里面最重要的要能够觉悟到生死无常,我们中国人讲好景不常,要珍惜这个时节因缘,认真求道,那就对了。如果把大好光阴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你就错了,你把你过去生中修的那点福报享尽了。享尽了,你就晓得你阿赖耶识里面还有许多的不善的业,你死了之后随业流转,你就到恶道去了。你不能说不造业,人在享福的时候,不说别的,你吃众生肉。世间人不知道厉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怎么还法?就像佛在经上举的例子,「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吃羊肉,羊死了之后牠到世间来投人胎,投胎了,吃羊肉的人死了之后就变成羊,来生再给他吃,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都还要带一点利息,还的时候要多还一点,你说这个事情不是很麻烦吗?

  没学佛的时候我们也吃肉,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学佛听到这个说法,愈想愈有道理,不敢吃了,这才真正把它断掉。初学的时候,大概总在十年,应该有十年,还有习气,虽然不吃了,有时候还有这个念头,还会想;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念头真的没有了,从这里我们也知道习气难断。让我们想到佛在经上讲的,见思烦恼的习气就是执着的习气,尘沙烦恼的习气是分别的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是起心动念的习气,如果没有这个习气,凡夫成佛真的是一念之间。就像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像六祖惠能大师在忍和尚的方丈室言下大悟,没有习气他才能做得到。我们有这个习气,而且这个习气太深了。知道,知道做不到,想断断不了,什么问题?习气太重。怎么办?学善财童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待人接物里磨炼,要把它磨掉,磨掉就是时时刻刻提起警觉心。警觉心提不起来,近代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方法,他教我们把「死」贴在额头上,天天想到死,死了以后怎么办?人真的想到死,万念俱灰,真的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在经上说得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我们不造业了,我们念佛,念佛也是造业,造净业,因为这个业在六道里头没有果报,所以念佛的果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造这个业好!其它的都不要再干了。放下,彻底放下,身体还在,遵守佛菩萨的教诲,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什么地方下手?从自己心地上下手。首先是破执着,因为这是最严重的,有执着就有六道,没有执着六道就没有。执着从哪里破起?从人事物。我常常劝勉同修,把跟人事物对立这个念头打掉,从这里下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在五种见惑里面,我们是从边见下手,从身见难,不容易。身是什么?观身不是我,这个很难,这个执着太严重了,我们换第二个,从边见,边见是二边对立。我不跟一切人对立,我不跟一切事对立,我不跟一切物对立,一切求和睦,不对立,求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我们从这里下手,这比较容易。没有对立就不会有矛盾,没有矛盾就不会有冲突,在世间法里来说,你一生会过着很安稳祥和、幸福美满的日子,不跟人对立。事事学着放下,学着宽容,学布施,学舍己利人,学肯吃亏,上当都不在乎,为什么?都不是真的,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平气和,从这里下手。

  真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追求,放下贪瞋痴慢,我常说这些话,真干!这是不是真有成就?没有,我也常说得很清楚,只是把你带到佛法的门口,没进门。进门要破我执,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更进一步,那是《金刚经》上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恭喜你,入门了,《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你入门了。别小看初信,初信菩萨证位不退,永远不会退到凡夫位,虽然他没有离开六道。到什么时候离开六道?到七信位才离开六道,换句话说,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都在六道里面。佛在经上给我们透了个信息,在小乘上讲的,证得须陀洹果之后,初信位的菩萨所证的跟须陀洹完全相等,平等的,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果。那我们晓得,他一次往返提升一个层次,他在人间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他第二生生天,在天上就证得二信位的菩萨,证得二信,再到人间来的时候他证得三信,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到七信,离开六道,他不会堕三恶道。这个信息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了解了,那个七、八、九、十,十信位上面四个就是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所以那四个境界叫净土。十法界里头有染净,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声闻是七信,缘觉就是八信,菩萨是九信,佛是十信,十信圆满了,十法界没有了,就到初住。初住不在十法界,初住在实报庄严土,我们一般人讲一真法界,他不在十法界,那是真的成佛了,不是假的。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他还用妄心,但是到初住以上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妄心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他用真心。我们明了这些才知道,逆境、顺境都能成就人,关键在觉悟,不迷就行。但是太多众生迷了,遇到苦缘他起怨恨,遇到乐缘他骄慢,往往是这种心情,所以他就没办法遇到佛,遇缘不同,成就不一样。

  第三种,「见佛及一乘菩萨,而能发心求佛种智」,这可不是简单事情,见到佛这个缘太殊胜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才有机会遇到佛,跟佛同生在一个时代,同生在一个地区,才有缘见到佛。见到佛,确实你就不愁不开悟。悟有大悟、有彻悟、有小悟,佛决定会帮助你开悟,随着众生根性不同。佛,我们没有这个缘,一乘菩萨,一乘菩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遇到他们也行,他们是真佛,从初住到等觉,会有机会。这些人在哪里?我们看看五十三参就明白了,这些人应化在世间,各行各业里面统统有。如果你能遇到,让你对佛法生起信心,对于经教,通过学习渐渐明白了,这一生当中我们的方向、目标确定了。定在什么地方?绝对不是在世间求安乐,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像《华严》前面所说的,「贤首品」里讲的,「不求五欲及王位」,不求富贵,不求自乐,不求大名称,大名称是我们现在讲的知名度,名闻利养,这个东西统统都要放弃,我们在前面学过。而能发心求佛种智,佛种智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诸佛跟法身菩萨的智能,真实智能,目标定在这里。一切种智,梵语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换句话说,回归自性,这才是学佛真正的目标,真正是离苦得乐。

  六道苦,四圣法界也苦。六道苦,佛把它归纳为八大类,叫八苦。除了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每个人都要受,不分贫富贵贱,你没有办法逃避的,除这个之外,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这也是人不能避免的。你有求,求不得,求不到;你亲爱的人,你喜欢的事,往往不能够长时间的保持,你要跟他别离;不愿意见的人,不喜欢的事,偏偏遇到,这叫怨憎会,都会给你带来烦恼。还有一条叫五阴炽盛,五阴炽盛是你里面的烦恼,你的妄念多,习气重,你的身心静不下来,叫五阴炽盛苦。八大类,叫八苦。四圣法界的苦,我们讲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他苦什么?不见性,没有办法破无明,没有办法见性,以这个为苦。真正离苦是法身菩萨,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脱离十法界。十法界是个苦海,六道是最苦,苦中之苦是三途,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

  真正知道了就要求出离,出离难,八万四千法门之外,佛给我们开了净土法门。任何一个人遇到净土法门,那就是无比的幸运,为什么?你这一生有出离六道轮回的机会,不但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脱离了十法界,西方世界是实报庄严土。我们烦恼一品没断,我们带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是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四土在一起,它不分,所以生凡圣同居土就是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你想想看,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都是等觉菩萨,他们住实报庄严土。在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里面天天看见他们,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四土有差别,不在一起,见不到。偶尔有特别的缘分,菩萨化身来一下,指点一下迷津,这是有这么一桩事情,不能常常在一起。极乐世界是天天在一起。不但有这个缘分,而且生到极乐世界就有这个福分每天到十方世界去参访诸佛如来。十方诸佛剎土你随意去,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去闻法,闻法开智慧,这是极乐世界人日常生活。每天都去,同时去拜访许许多多不同的诸佛如来,怎么去?分身去,在阿弥陀佛面前还是有个身,没有离开阿弥陀佛,分身到十方世界去。那你就想想,那个地方修福修慧真不可思议,供一尊佛的福报就很大,你一天去供养十万亿佛,这是佛经上举个例子,其实不止十万亿。祖师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十万亿是什么?是佛告诉我们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透这个讯息,你到极乐世界你可以随时回来,用意在此地。实际上不止,法界、虚空界里不止十万亿佛国土,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你统统有能力。你说你一天培多少福,你每天增长多少智慧,一切诸佛都给你说法。所以生到极乐世界,证得究竟的佛果不难,太容易了,你这个缘太殊胜了。

  所以,学佛的同学要把握这一生的机会,无论什么人说有更好的法,比这个法门还要殊胜,你要多想想。舍弃念佛求生净土之外没有快捷方式,如果有快捷方式,世尊慈悲,弥陀慈悲,早就告诉我们了,不必等到现在找个人传递信息。我们的头脑要清楚,可不能上了当,把这一生大好的机会断掉了。那些传递讯息的人,我们想都是冤亲债主,都是来障碍你、扰乱你。为什么?你们还有许多恩怨,他还要报复,你到极乐世界他就找不到报复的人。所以在你的信心还没有坚定的时候,半信半疑,他有机可乘,来破坏你,这就太可惜了。我们要有智慧,对自己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别相信别人,相信自己才能得佛菩萨威神加持,我们这一生才真会有成就。到我们自己真有成就,才能够帮助别人,这个重要。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不贪生、不怕死,这是学佛人一个基本的概念,寿命到了,念佛往生,寿命不到也能往生,只要功夫成片,生死就自在。

  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里面许许多多的人,我估计差不多到一半,都是念佛不到三年就预知时至走了,有站着走的,有坐着走的,瑞相稀有。他是不是寿命都到了?这个话讲不通,哪有那么巧,刚刚好寿命只有三年?不是,决定不是。而是他的功夫成就了,虽有寿命,不要了。就像宋朝莹珂法师,他真的勇猛精进,三天三夜不睡觉、不吃东西,一心专念,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之后我来接引你。法师聪明,我十年阳寿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佛答应了,佛就告诉他,好,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三天之后真的往生,没有生病。这段例子记在《净土圣贤录》里,宋朝时候的事情,寿命不要了。

  有些人真的到佛来接引,他这边事情还没有完,像交光法师,明朝时候人,跟莲池大师同时代,明朝万历年间的人。他真的是寿命到了,念佛功夫成就,临终时阿弥陀佛来了,他突然想起,《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之后,虽然有许多批注,他感觉到这些批注里面有错误,不是佛讲的真实义,他领悟到了。他给阿弥陀佛说,能不能让我在这个世间多住一段时期,把《楞严经》批注完成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同意了,向阿弥陀佛告假。这段事情就写在他《楞严正脉》的序文上,我们相信交光法师不是妄语。真叫生死自在!可以提前走,也可以延后几年,把事情办完再走,这个决定不是骗人的,我们要信得过。真正能够相信,不怀疑,这就是大福报,这是真正的善根。这是遇到一乘菩萨,我们讲真正的善知识,发心求佛种智,决定不求世间名闻利养,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以会三缘,近正善友,而能自觉无明本是佛智,三乘同然。」这三种缘,你只要遇到一种,都有这个机会回光返照,回头是岸。这一回头,你肯定是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你会在佛法里面精进不懈,而能自觉无明本是佛智。这句话我们现在体会很深,一点怀疑都没有。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生死跟涅盘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没有生死,哪来的涅盘?无明烦恼是什么?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迷的时候起的作用,迷了变成烦恼,觉悟之后,所有烦恼都变成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体的两面,觉了叫菩提,迷了叫烦恼,一桩事情,迷悟在人,体上没有迷悟。生死、涅盘也是一体的两面,迷了的时候好像有生死,实际上生死了不可得。实在讲,迷了的时候好像有涅盘,悟了的时候这个名词就没有了。凡夫跟佛菩萨没有两样,就是迷悟不同而已,觉悟了得大自在。自己的心与自性相应,与法性相应,自己的身体跟法身相应,法性就是法相,你慢慢去体会,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如果从这个地方体会得,佛法里讲这叫解悟,不是证悟,你明白了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己。解悟之后,你应当努力去证实,你要契入这个境界,这就证得法身,那就超越十法界。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把它判作四分,信、解、行、证,如果能够到解行这个位次,不错了。努力去契入、证实,证就是入法界,末后五十三参叫「入法界品」,《四十华严》叫「入法界品」,你就入进去了,你完全过的是法身菩萨的生活。法身菩萨生活在哪里?就在现前。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他一生过的是法身菩萨的生活,表演给我们看,三衣一钵,一无所有,得大自在、大安稳、大安乐。

  在中国历代祖师大德当中,有不少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也有不少大开圆解,净土宗里头也有得理一心不乱,这些都是此地讲的一乘菩萨。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我们在这些祖师大德遗留下来的文字里面看到,都是我们的模范,都是我们的榜样,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为我们所示现的是真能放下。最近的,像印光法师,这个距离我们近代。印祖往生是在抗战时期,我们中国人讲一甲子前,六十年前,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给我们指导,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这个环境,这个太重要了,应当怎样修行你决定得成就?告诉我们,小道场。我们把他老人家的教训都写在挂在我们十一楼。他的指导,道场人数不要超过二十人,在一起共修,修净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二十人的小道场,有二、三个护法就够了,你不要求人。道场,我们是讲一生成就,成就不要超过十年,所以这个道场也不要做得很好,十年足够了,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到五年就往生,简陋一点可以,什么都不操心,三年到五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了,这是祖师接引我们的方便法门。道场太大,建立得太豪华,变成什么?变成观光旅游景点,那你什么都搞不成功,你天天带来些烦恼,带来些应酬,这是你修行的障碍。他不像从前这些祖师大德,建这些寺院丛林,住众几百人、几千人,大道场,那是那个时代可以,现在在这个时代,观光旅游事业太发达,祖师早就晓得。接触大众多了,古人所说的,「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这个心怎么能静得下来?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成就,你守住印光大师的教训决定不会错误,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亲近正善知识。我们的正善知识真的就是印光大师,大师虽然不在了,《文钞》在,我们向它学习就够了,每天读《文钞》就是每天亲近印光大师,决定不错。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29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1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