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3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三卷)  2009/0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新年好,请坐。

  今天是中国农历己丑年的元旦,我们在一起学习《华严经?十住品》,确实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有同学问我,怎么大年初一你还讲经?我告诉他「讲经、学习经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快乐的事。」以前方老师介绍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过年当然我们要得到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学习如来的大乘经。昨天我们读到李长者的《合论》,他给我们说,从初住到十地「都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这些话是对法身菩萨说的,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位,他们是真佛不是假的。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智者大师告诉我们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这个真的,以什么为标准?以真心,真心在大乘里面叫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用菩提心那就叫用妄心,妄心是什么?妄心是八识。我们常常讲,佛家的术语叫识心,认识的识,识心,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十法界的众生全都是用的这个心。这种心有的用得很正,有的用得很邪,邪正之区别都是以性德为标准,与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相应就是正,如果相违背就是邪。所以佛经里面所有的教诲,以及世尊为我们所制定的这些戒律,都是正知正见、正语、正行。我们虽然还是用的妄心,但是妄心能够随顺性德。

  在中国,佛教没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中国在过去我相信不止五千年,如果要照《黄帝内经》的讲法,过去至少十万年、二十万年,甚至于可以推溯到一、二百万年之前,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就有高度的智慧。我们不能轻视他,认为他们没有开化野蛮人,那我们完全想错。他们给我们的教诲,那几乎都是叫真理,永恒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诸位想想,五伦、五常、八德,这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这真正是宇宙之间的大道、大德、大能,千万年前他们已经完全明白,已经完全落实。这些教训还好现在还没有失传,还能见得到。不过大家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自以为比古人聪明,毛病就出在这里。所以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受了许多的苦难,这个苦难叫冤枉吃的。中国有句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的祖宗是老人,祖宗的教诲就是老人言。我们不相信,自以为是,所以现在吃苦头,吃苦头还不知道回头,还不知道忏悔,这个罪就有得受。

  十住,从初住到等觉,那是已经开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真佛,他们用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三字经》上第一句话,就给我们说出来,「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我们要作善恶的善来解释,那就把它解错,那把它看太低了。这个善是赞美的词汇,就是太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一丝毫的缺陷都找不到,这叫本善。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本善。如来就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现在我们为什么这东西都没有了?佛后头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我们现在违背了自性,自性里头没有妄想,我们现在有妄想,什么叫妄想?起心动念是妄想。起心动念非常微细,从起心动念就生起分别,就是更严重的妄想;从分别就生执着,执着是最严重的。所以起心动念就现出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今天把它称之为净土,这起心动念才有的,变现出来的。有了分别,就有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有了执着,就有十法界里面的六道轮回,跟三恶道。这把整个宇宙大致状况,你看简简单单的,把业因果报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但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也没有人、天,也没有十法界,也没有实报庄严土,那是真正的一真法界,这个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讲叫常寂光净土。要知道,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这是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就是回归到这个境界里来,这叫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佛法教学不是叫我们升官发财,不是叫我们得人天福报,那个错了,那是佛法里面的小事,叫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不是果报。最低级的果报是阿罗汉,也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换句话说,六道没有了。离不开六道,你没有结果;脱离六道轮回,他叫证小果;脱离十法界那算是大果,大的果报十法界没有了,证得常寂光的时候那叫究竟果位。这在《华严》里面我们学习了很多。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不厌其烦,不断的重复跟我们讲,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太生疏。我们烦恼习气太熟,变成习惯,现在修行没有别的,如何把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我们就成功。我们对于妄想分别执着太熟,现在要把它变生,把它疏远,把它变生疏。我们对于自性体、相、德用太生疏,如何能把它变成熟,熟透了我们就入境界。这叫佛法的修学,我们不能不知道。确确实实,诸佛菩萨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我们六道凡夫也没有离开,这是自性本具的,你怎么能离开!为什么说我们不能离开?我们现在妄想太多,烦恼太多,苦难太多,这东西从哪来的?这些东西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变质了。怎么变质?迷了就变质,觉悟了就恢复正常。所以凡夫跟佛的差别没有别的,就是迷悟的差别,一觉悟,凡夫就成佛;一迷惑,佛就变成凡夫,这么个道理。佛在这部大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我们也学了十几年,也用了四千多个小时,这么长时期的熏习,逐渐咱们搞清楚、搞明白了。

  既然讲到智慧境界,我们特别把《华严经》里面十种智明提出来,我们在一起学习。十种智明,前面两段我们学过,今天我们简单重复一下,第一个「知众生业报智明」,这句话智是智慧,明是明了,这个智慧明了是讲六道的众生。六道众生到底怎么回事情,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众生会造业,为什么会受这些果报,六道里面有染污,它是染污的,它不是清净的。所以它里面有善、有恶,善感三善道,恶就感受三恶道。一切通达明了,没有一点障碍,这样的智明,智慧明了才能帮助六道众生离苦得乐,才能帮助六道众生破迷开悟。你要不知道,你怎么帮助他?所以这是第一条的大意,对于六道是通达明了,没有障碍。这是从现象上讲的。

  第二种智明是「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这是从理体上讲的。现象上虽然是很复杂的因缘果报,这就真正讲到因果教育。第二是讲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怎么发生的?讲到它的本体,讲到它的性质。它的本体、它的性质是自性,自性是清净寂灭,刚才讲常寂光里面不但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所以用寂灭两个字来形容它,寂是寂静,净到极处,灭是灭一切现象,这里头什么现象都没有。所以佛形容它的样子叫大光明,一片光明,不但物质、精神现象没有,连时空的现象都没有,就是我们讲的时间、空间都没有。所以诸位要晓得,时间、空间不是真的。这桩事情,近代的科学家发现了,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不是简单的事情,他们也讲到时间、空间是错觉,不是真实的。可是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相宗入门的教科书叫《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的著作,《百法明门》里面,就把时间跟空间这两桩事情放在不相应行法里面,这归类,归纳、归类,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叫二十四个不相应,时间、空间是里面的两种。什么叫不相应?用现代的话说,它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时间跟空间都是抽象概念,没有事实,完全虚妄,所以在大光明里面没有时间、空间。空间没有就是距离没有,时间没有就是前后没有,这是什么境界?一念,这个一念不可思议!一念是什么?一念是没有念头,有念就叫二念,再有念就叫三念,就愈迷愈深。二念就迷了,一念就觉,所以你要记住,一心是觉悟的,二心就迷。

  十种智明要知道,佛在《华严经》上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听听,虽然不是我们境界,有好处,为什么?这说真话!佛为六道众生讲经,有时候是随顺众生,为什么?不随顺众生,众生不能理解。也就是众生是什么程度,是什么样的根性,现在他生活是什么样的环境,他需要些什么,你跟他讲这些他听得懂,他容易接受;你跟他讲太高、太深,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所以佛教化众生是应机施教,这个才真正能利益众生。佛给这些法身菩萨,他们妄想分别执着全断,这可以说真的,为什么?他用真心。我们听,根利的人真正听懂了,他就很容易把他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那真的就大喜事,他就一下提升到实报土去。也就是他能够一念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像过去惠能大师一样,一念之间完全超越。所以知道体是清净寂灭,这里头任何痕迹都找不到。我们常常用现前的电视、计算机的屏幕,你看电视的屏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拿这个来比喻性体的寂静,清净寂灭。可是它不碍现象的发生,我们频道一打开,色相就现前,虽现前它有没有妨碍屏幕?有没有染污屏幕?没有。我们频道一关,你就看到屏幕上没有一丝毫的污染,那就清净心,清净心永远清净,不会污染。能现万象,什么相都能现,就像你的频道,有一百个频道、两百个频道、无数的频道,你按哪个频道,那个频道的音声、色相就现前,对于屏幕丝毫不染污。屏幕是自性,那就是本性本善,它不染污,它也不妨碍你现相,这叫善,就是太好了。

  这就是《还源观》里面讲的,四德里头头一条,「随缘妙用」。你看这个屏幕是不是妙用?一丝毫不染着,不障碍万象发挥;万象虽然发挥,它还是丝毫不染污,妙用!我们要记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常说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应化在这个世间,就像这个屏幕一样,那么妙,他不染。我们现在呢?我们现在很糟糕,虽有,不知道,我们现在这个心就好像照相机一样。现在照相机进步,用数码,从前用胶卷,用胶卷做比喻好,容易比喻。尤其是古老的相机,现在人没见过,我们讲他不懂,最早的相机不是用胶片,是用玻璃板,那个底片是玻璃片,我最早的时候用过那个。你照一张,这一张底片就抽出来要拿去冲洗,如果你是再照一张它就落两个影子,照三张就落三个影子,照多了这个底片是一塌糊涂。我们现在凡夫用心,就像老照相机那个硬片,不是胶卷,心里面落的印象落得非常复杂,非常杂、非常乱,理都理不清,我们这很糟糕,变成这样的,没有办法像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再多的印象他丝毫不染着,就像电视的屏幕一样,它不染。

  古时候虽然没有电视,也没有屏幕,但古人用镜子做比喻也好。你看镜子照人,所谓「汉来现汉,胡来现胡」,这中国古人讲,汉人照的时候汉人的面孔,胡人这外国人,外国人去照是现外国人的面孔,镜子有没有沾染?没有。从前古人用的比喻教我们「用心如镜」,这就是佛菩萨,这叫妙用。境界现前,就是智慧现前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境界过去,心地痕迹都没有。不但是如此,境界现前正在照的时候,镜子里有没有痕迹?你们想想,没有!正在照的时候也没有,那才叫真的妙用。我们什么时候学会用心如镜?早晨我们起来洗脸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洗脸也照镜子,天天早晚都要照镜子,就没有学会镜子的妙用。什么时候觉悟过来,领会到我的心要像镜子就好,别像照相机,照相机落印像,镜子不落印像。落印象,我们用是妄心,阿赖耶识落印象,末那识的执着,第六意识的分别,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什么时候真的觉悟转过来,转过来就是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耳闻、身接触、意里面的知,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落印象,这就是佛菩萨。佛菩萨跟我们的差别就在此地,他没有烦恼、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牵挂,他什么压力都没有。我们的烦恼、习气、忧虑、牵挂,统统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出来的,自性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这是我们应当学的。

  今天我们继续再看第三,第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我们看这个十条,句句都是讲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这里头有个简单的解释,「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我们读了这十条之后,就晓得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跟我们哪些不一样完全清楚。所缘这个境界就太多、太复杂,我们眼睛张开接触的对象,眼是能缘,外面境界是所缘,眼看一切色相,耳听一切音声,一切音声是耳所缘,耳是能缘,鼻闻香、舌尝味、身接触,念头的分别执着,这是六根能缘。六个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境界是所缘,非常复杂!在佛法教学里面,再复杂的东西把它归纳,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这就好讲。物质环境里头两大类,一个是你喜欢的,一个是讨厌的。喜欢的叫顺境,这是境界,外面境界,喜欢叫顺境,讨厌的叫逆境,总不外乎这两大类。人事环境里面也是两大类,我喜欢的人叫善缘,我讨厌的人、不喜欢的人叫恶缘。缘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物质环境里面有顺有逆,人事环境里面有善有恶,喜欢的是善缘,不喜欢的是恶缘。你看佛跟菩萨讲的,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这是讲菩萨以善巧智明。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要记住,这个善是纯善纯净,里头不但没有善恶,连染净都没有。巧是巧妙,巧妙是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它不染这就妙,所以他用的全是智慧明了。我们凡夫不善,不善是什么?我们从起心动念,这个念头里面有真、有妄、有邪、有正、有清净、有污秽、有善、有恶,很复杂!不像一真法界里面的人,十法界里面有这些现象,愈往上面去这个现象愈淡薄,他不是没有,愈淡薄,离开十法界才没有,那才是真正的善巧智明。他能入十法界,他要不入十法界他就不能帮助众生,他能入四圣法界,他也能入六凡法界,他也能入饿鬼法界、也能入地狱法界,无论在哪个法界里头他决定不染污。他是智慧的,他不生烦恼,他没有世人这些苦难,这就是巧。为什么他能做到?他看破,了知就是看破,他明了、他知道。

  「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实相是什么?实相无相。这就是我们刚才讲,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逆缘,都是一实相理,这不好懂。所以对初学人来讲非常困难,对老同修讲,你们一直听《华严》比较容易,你会有这个概念,印象虽然不深,但是听过不少次,你就晓得现象怎么发生的,这个现象怎么回事情。现象分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现象,一种是精神现象,物质现象,色声香味这都是物质现象,它有色你看得见,它有声音你听得见,它有香味,有香你闻得着,有味你舌头能尝得到,当然你手可以能摸得到,这是物质现象。但物质现象像音声你摸不到,你耳能接触到,你摸不到它,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它有见闻觉知。佛告诉我们,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是分不开的,物质里头就有精神,精神它就有物质,它决定离不开的。这桩事情,近代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证明,水是物质,它不是生物,像动物、植物是生物,水它不是生物,是矿物,但是经过实验真的证明它有见闻觉知。他做了十几年这个实验,从实验当中证明到水它有看的能力,它能看。我们写字贴在水瓶里面,他用小玻璃管,里面盛的水,你写个「爱」字贴着它,写个「恶、讨厌」贴着,经过冷冻的处理,放在冰箱摄氏零下五度它结冰,变成雪花,你就看它那个雪花的图案。凡是正面的,「我喜欢你、我爱你」,那个图案都很美;「我讨厌你、我恨你、不喜欢你」,那个图案就很丑陋,十几万次的实验一点都不差。所以他告诉我,「水会看,不管写哪个国家的文字都一样,它都懂。」水还会听,给它听古典的音乐,那个图案很美;给它听现在西洋的摇滚乐,图案就很难看。它会看,我们人的意念,我们好的念头对它,它感应到,不善的念头对它,它也感应到,所以它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属于精神现象。佛法讲,一切物质现象统统有精神现象。

  江本跟我谈这个问题,我就告诉他,根据佛在经教里所说,不仅是水,所有物质现象里头都有见闻觉知。我劝他努力再研究,像泥土、沙石,不仅是水,任何物质它统统都有这个现象,你用什么方法来把它发掘出来。人身体上汗毛这很细的,汗毛也有见闻觉知,你把这汗毛尖端剪一点点,那一点点它都有见闻觉知。这种现象,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所谓全息信息,与佛在经上讲的这桩事情非常接近。那就是说任何部分里面都含藏着全体的信息,一粒微尘里头有整个宇宙全体的信息,一根汗毛里面亦复如是,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佛法里头有高等科学,高等科学里面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佛法里头统统说出来,有待科学去证明,全都讲出来。你看佛经上讲的微尘,微尘里面有宇宙,现在只发现什么?微尘里面有信息,有全宇宙的信息。佛告诉你不仅是信息,微尘里面的宇宙跟现实的大宇宙是一样的,宇宙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微尘里头有宇宙。谁能进去?我们前面读过,普贤菩萨能进入,能到那里面去参学。然后又告诉我们,微尘宇宙里面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宇宙,重重无尽。这个科学没说过,那就是现在科学家跟佛法的科学来讲,差一大截,差得太远了。

  今天这个世界,哲学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佛经上解决了;科学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佛经上也解说。我们今天把佛经总归纳为五大科目,佛经讲什么?第一个讲伦理,第二个讲道德,第三个讲因果,第四个讲哲学,第五个讲科学,都讲到究竟圆满、登峰造极,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地球上、社会上发生这些问题,在佛法里叫鸡毛蒜皮,哪有不能解决的?太容易了。这么好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大家把它看成为宗教、看成迷信,根本就没有意愿去接触它,这才叫真正可惜。这种现象,实在讲我们也是受害者之一,从小以为这是迷信,以为这是宗教,不接触它。我很幸运,如果不是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我永远不知道佛教是好东西,永远不会知道,不接触。方老师跟我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高等的享受。」我跟他老人家学习,才把对佛教的误会化解。他告诉我,佛经的哲学是在经典里面,在大乘经典里面。我学习到今年五十八年,五十八年的学习发现不但是高等哲学,而且是高等科学,喜出望外!宇宙之间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在佛教称之为佛菩萨。完全通达明了,这个人称之为佛;通达明了,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称菩萨。

  《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通达明了之后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众生统统有的,没有说哪个多、哪个少,只是这些凡夫他起了妄想,有了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些东西障碍,把你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相障碍住,障碍而且把它产生了变态、变形。这个变态、变形是什么?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这是变态、变形,不是正常的;正常的,那就是诸佛的实报庄严土,那是正常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变出来,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舍去,你把它断掉,你就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然后你才晓得,所有一切境缘,物质环境跟人事环境,六根所缘的境界确实一实相,一实相是什么?就是一念。这一念里面虽然现相,但是这个相不可得。就像佛在《大般若经》上所说的,这是中文翻译佛经最大的一个部头,六百卷,佛经里头最大的分量。《大智度论》是《大般若经》的批注,我们在早年学习大乘教的时候看了一遍,我做了一个总结,我的总结很简单十二个字,六百卷《大般若》讲什么?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这十二个字就是此地所讲的四个字,「一实相理」,就这四个字。一实相理不好懂,我这十二个字你比较好懂,我这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初学的人还是难懂,可是我们学过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你就懂了。佛很善巧,提了一个问题问弥勒菩萨,一念,凡夫这一念动个念头,这一念里头有几念、有几相、有几个识?这个话,佛要是问我们,我们答不出来,甚至我们不懂佛的意思。弥勒菩萨清楚,弥勒菩萨回答「举手弹指之顷」,这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以这个为基数,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的念头,三百二十兆。佛问,我们凡夫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有多少微细的念头?弥勒菩萨说:三百二十兆个念头,细念,是我们一弹指那个念头。「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念念生起物质现象。现在科学家发现,物质不是真的,无中生有,跟这里讲的不是一样吗?无中生有。存在的时间太短,一弹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那么短的时间,这不算秒。如果算秒,现在讲算秒为单位,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三百二十兆,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存在的时间,就是物质现象存在的时间。这个概念,如果大家还不容易体会,我们就想电影,我想现在人都看过电影,不是电视,电影。你看电影放映机里面,它的胶片一格一格的,一格是一个画面,就是我们讲的幻灯片。放映机的镜头打开,这张底片照在银幕上,一张幻灯片,再关起来这一张拉上去,再打开镜头第二张幻灯片。第一张不是第二张,第二张不是第三张,张张是独立的。

  可是一秒钟开二十四张,这个镜头开关二十四次,你在银幕上看到这个电影,就好像是真的一样。你看到什么?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么?它每张不是连起来的,它没有关系,张张独立的。弥勒菩萨答复的意思跟这个有一点相像,我们从这里会体会到。现在我们看到电影放映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一秒钟二十四个开合的速度,这个镜头打开、关掉,一秒钟二十四次。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前这个环境多少次?一秒钟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所以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像这个画面上张张是独立的,根本没有相续的,所以说相似相续,好像是相续,它不是相续。只要你念头有,这个画面就存在;如果念头没有,念头没有这个画面就没有。没有是什么境界?没有是常寂光的境界,这叫一实相理。你想想看,一切众生所缘的这些境界,是不是这样子?才恍然大悟,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统统不可得。但是凡夫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不可得里头以为有可得,这就错了。弥勒菩萨是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这个境界相我们没有办法执持,就是你没有办法得到,它的速度太快,所以大乘教里面常常讲这个境界叫不生不灭,我们要用心听这句话。真的如果是没有生灭,讲不生不灭不是叫废话吗?有没有生灭?有生灭,生灭太快了,生灭等于同时,你没有办法看出它的生灭。但是有人能看得出来,那个心要清净,清净到极处,佛经上八地菩萨他能看出来,七地以前没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他那个心的震动速度比它慢,他看不出来;大概到八地菩萨心的震动的频率,跟弥勒菩萨所讲的境界相等,他就见到。到九地到十地、十一地,他那个微细震动比它快,他就看得很清楚。你没有它快你看不到,你比它快才能看到,是非常微细的震动。这是一实相理。

  「皆如金刚,不可破坏」,为什么?你没有办法得到它。我们讲控制、讲占有,不可能!你想控制它不可能,你想占有它更不可能,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想占有、想控制全是假的,全叫造业。你造业,你才感得六道里面的果报,感得三途果报,你说冤不冤枉?你造的业实在讲也不可得,为什么?它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不可能的事情。将来业报现前的时候,无论是六道三途,实际情况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依旧不可得。你天天忧虑,感觉那些苦受,不是冤枉吗?天人天天在这里享乐,天天歌舞升平也是冤枉,两个不同境界都是不可得!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清净寂灭相。这样你才能真正把一切诸法的真相看破,看破之后你的心是永远清净的,你才能真正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这个时候性德现前。性德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统统现前。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是整个宇宙,然后你自己就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我们中国古大德,老子就讲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能说出这个话来,这个跟《华严经》讲的相应。所以道家它也不是消极,它讲到终极之处,「无为而无所不为」,你看这个话的意思,跟大乘教里面讲「无作而无所不作」,是不是一个意思?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是大乘圆教。

  这就是自己入了这个境界之后,自自然然与十法界六道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的方式现身说法,现什么样身不是自己意思,自己永远没有意思,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他有什么意思!所以现什么样身是众生的意思,众生喜欢佛来度我,他就现佛身。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是众生的心想生,我想观音菩萨来救我,观音菩萨就现前;我想地藏菩萨来救我,地藏菩萨现前。所以楞严会上,佛讲得好,诸佛菩萨现身在十法界,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自己,自己没有,是随众生的心。在这个世界里头,在六道里头,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什么样的遭遇,你不要去问别人,与别人不相干,与佛菩萨也不相干,问自己,自己念头现出来。所以善念,现的都是善境界、好境界;不善的念头,现的都是恶境界。你是在三善道,还是在三恶道,是你自己心里念头现的,如果念头一转,转恶为善,恶的境界没有了,善境界现前。转染成净,六道是染污,六道没有了,四圣法界清净,道理在此地,转凡成圣,都是自己念头在转。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转境界是自己的事情,他帮不上忙。所以佛菩萨是个好老师,老师不能把你的程度提升,你的程度向上提升是靠自己。老师只是教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心态,你自己努力才行,这是佛法。佛法里头丝毫迷信都没有!

  我们再看下面第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这是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绝大多数的众生耳根比眼根的能力殊胜,也就是看不大容易看得清楚,听容易听清楚,我们这个世界就属于这种人。所以楞严会上,佛叫文殊菩萨为我们世界众生选择法门,二十五个菩萨提出他们修行的报告,文殊菩萨选择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是耳根能力最强,跟观世音菩萨的法门相应,所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统统是用言语讲经教学,那个时候并没有记载。每天讲,答复同学们的提问,提问的很多有不少都有记载,特别是在小乘经里面。我们看到小乘经很短,有的时候一、二百个字,为什么?解答一个问题。看到佛的智慧,佛用什么教化众生?用音声、用言语,所以能以妙音。这个音怎么妙法?不用思考、不用分别,随问就随答,这个妙!我们碰到问题,问题要研究,要好好想一想,那就不妙;佛菩萨,你问他,他不要想的。

  所以佛在经典里面有用比喻,用钟鼓做比喻,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你不叩它就不鸣。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亦复如是,这里面有很深的意思。总的来讲,就是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攀缘你肯定是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你攀缘;随缘不是的,随缘是随顺众生,随缘不攀缘。用现在的话说,佛教化众生永远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你不感他不应,你感他就有应,他被动的。这个教育的意义非常之深,人人都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天下太平,没事。人怎么样?守本分,不生事,没有事。所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什么?攀缘,想出这个点子,想出那个点子,其实都是惹麻烦,都是惹灾祸。庸人是个平常人,他不惹事生非,所以这个用意非常之深,这是什么?完全符合于自性,就是性德。攀缘想点子,想怎么搞的时候,这个性德里头没有,这个意思很深!特别是我们自己要想回归自性,想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永远回不了头,就是你要想怎样怎样错了,不可以,由不得你去想。

  现在这个世界这么样的混乱,众生这么样的苦,尤其我们看到老人没有人照顾,看到儿童没有受到伦理教育,这是什么?这是感。你看到、听到这是感,感了之后我们怎么应法?我们是不是也想很多办法来帮助他们?是的。我们的办法好不好?不见得。多少人想办法,把这个世界愈搞愈坏,那些人都是好心,你想为什么道理?这就是什么?我们自己用头脑在想什么方法来做,不行。怎么解决问题?到佛经上去找,到古圣先贤教诲里面去找,问题就能解决;你要不依靠古圣先贤的东西,你就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古圣先贤是从自性流出来的真实智慧。我们想出来的东西,都是从聪明里头出来的,会有后遗症。满清末年那个时代,这个世界上出了不少的思想家,看到人民痛苦,这个社会贫富不均,马克思想出了共产主义,都是想解决人民痛苦的。孙中山先生想到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修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好不好?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三民主义多少年!台湾的社会你们大家满意吗?很多人依旧不能满意。如果他找老祖宗,问题就解决!自己想,还得要依靠老祖宗。

  我偶尔也跟国民党人接触,我跟他们谈,三民主义为什么不能落实?为什么会变质?就是它里头缺德,缺少这个东西。德要到老祖宗那里去找,民族主义是大团结,好事情。我们今天要化解世界冲突,我们希望国家跟国家要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政党与政党,族群跟族群,宗教跟宗教,这四个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行不行?当然行。怎么才能做到?要靠教育。如果都有伦理道德教育,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人人都学会孝悌忠信,自然就团结。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它起了作用。民权主义,外国人提出来的,中国人没有的,一百多年,一、二百年,在全世界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做得叫人满意,流弊百出,这什么原因?它没有礼义廉耻,民主毛病就出来;如果有礼义廉耻,真的民主,好民主。你看缺这四德!民生主义,没有讲究仁爱和平,所以它也出问题。我说这十二个字是三民主义的精神,民族主义的精神是孝悌忠信,民权主义的精神是礼义廉耻,民生主义的精神是仁爱和平,如果把老祖宗这十二个字搬回来,三民主义就活了,真好!所以老祖宗的智慧是真理,千万不能疏忽。离开老祖宗,想什么点子都会出毛病;依靠老祖宗,那些点子还都算不错。

  所以老祖宗教给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开会没用处,联合国开会想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教学,办班教学就解决问题。我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十几次,不能解决问题,联合国这个会议已经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愈开愈乱。我们在汤池小镇做了个实验,办班教学做成功。这做给联合国看的,不要再开会,好好办班教学,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人民是很好教的,人性本善。孔老夫子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我学到了,《论语》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夫子一生做学问的态度,述而不作,就是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孔老夫子没有点子,老实人。他相信、他喜欢古人,古人大圣大贤,他们所作、所为、所说、所传,都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名闻利养,他没有贪瞋痴慢,自性里流出来的真实智慧。我们不行,我们起心动念都想着自己的利益,夹杂着脏东西,夹杂着种种不善。所以想出再好的点子,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道理在此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那就是大道理,不能不遵守,遵守,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够过着幸福美满,人生最高的享受。

  「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这是前面第二、第三所讲的,了知众生本来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众生,从理上讲、从性上讲,空无所有;可是从事上讲、从相上讲,这个现象存在,你不能说它没有,所以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有,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他迷了,他才有这些现象出来,这些现象是不正常的,迷了他真受苦,他真受难。菩萨有慈悲心,像《孟子》所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天性,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他同情心生出来,这是天性,这是性德。你看,看到这些事情人会伤心流眼泪,甚至听到人说这个事情,或者唱一些歌曲,你听了之后你感动会流泪,这是性德的现前。菩萨既然众生有感,他当然就有应,佛法里面术语叫示现,自自然然的显现,显现有色相,不定是什么样子,是随你自己的感而现的。他虽现,他没有起心动念,这个了不起。没有起心动念,为什么他有感应?感应是自然的。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水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给它感,它为什么会回应?这个回应是自然的。像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啸一声它马上就有回应,响应是自然的,道理在此地。

  佛菩萨的响应,能说一切法。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释迦牟尼佛灭度是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给我们示现的是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一生从事于教学,办班教学。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看他一生教学的方式,你就能体会到。《华严经》不算,因为是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这一入定时间很长,经上有讲二七日,有讲三七日,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经上有这个记载。到底是二七、是三七,我们不必去追究,追究没有人能解答,都有经典做依据的。我们知道佛在定中讲《华严经》,出定之后给我们人间讲经教学,第一个就是鹿野苑的五比丘,这是最早的。给他讲什么?给他讲小乘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四阿含。以后僧团不断的扩充,扩充到最后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变成世尊的常随众。他们过的生活是游牧生活,游不能说牧,游化的生活居无定所,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佛一生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舍得干干净净。但是他老人家很活泼没有执着,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有别墅、有花园,请他到那里面去讲经教学,他也接受。所以他在祇树给孤独园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竹林精舍也住了好几年,最后老人家圆寂是在野外,在树林里面,这做给我们看。世尊一生没有建道场,这是教我们放下身心世界,在这个世间我们物质生活所需,只需要吃得饱、穿得暖就够!

  所以佛陀在世,这个僧团接受在家人的供养,只限于四桩事,四种,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不是说这一家人就给你一满钵,就让你吃饱,不是的,这一家人他吃下来多余的,可能就是一点点,也许只有半碗饭他就给你托,这个你吃不饱,你要到第二家走。佛允许托七家,七家托得还不够不能再托,再托你起贪心,不允许过七家。你托的东西不是托来一边走一边吃,那就太难看了。一定要回到树林里面去,昨天晚上在这个树林里面休息的,还回到这个树林里面去,再把大家所托的饭统统放在一起,分而食之,真的是一钵千家饭,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出去托汇合在一起分吃,这平等。有人托的饭菜很好,有人的饭菜不好,它汇合在一起。佛法真的是平等,六和敬里头「利和同均」,托不到的也没关系,回去之后还是要分一份,真的过的是这物质生活平等,这是当年的生活方式。释迦牟尼佛坚持了一辈子不改变,给我们后人做好榜样。第二种是衣服,衣服不是天天有,衣服穿破、穿旧,可以接受斋主供养一件衣服。佛当年在世这个地区是热带地区,所以他们的衣着很少,三衣一钵。这个三衣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盖在身上,白天行动的时候可以披在身上,所以他什么都没有,他得大自在。第三个是卧具,晚上睡觉的时候,铺在地面上一块布。现在出家人还是有,称之为具,把它做什么?把它垫在拜垫做拜佛用。它原本是晚上睡觉做垫被的,铺在地下的,这卧具。第四个可以接受的,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供养医药这可以接受,叫四事供养。没有接受金钱财物的,没有接受人家供养房屋田园,没有这个。

  这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幅度的改变,因为中国人没有乞食这种的尊重,没有这个习惯。中国人乞食是讨饭的,是乞丐,这在中国社会里面是最低层的一种人,是既贫又贱。贫是没有财富,讨饭;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佛跟佛弟子是这么尊贵的人,怎么可以能叫他去托钵?这个不可以。所以到中国来之后,法师是帝王礼请来的,帝王的老师,帝王老师要是托钵的话,在中国社会上是不许可的。所以到中国来,要接受宫殿的居住环境,衣食皇家供养。佛确实他是随缘,他不执着,讲究的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所以他能够随顺各个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他的教诲能发扬光大,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里面有很多规矩是不能变更的,佛没有,佛的东西是活的,活活泼泼,就是戒律也是活的,解释不一样。所以你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它是教育,它是教学,它不是宗教。所以我们称佛为老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一直到现在还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自称为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在宗教里头没有,所以这些都要知道。

  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都是一生从事于教育工作,现在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们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不接受报酬;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很多婆罗门教的、瑜伽的跟数论,很多印度古时候那些宗教,他们的宗教传教师,甚至于宗教的领导人,都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跟他学习,他统统收,并没有叫他改变宗教思想,没有。所以它可以跟一切宗教并存,它是教育,这个我们要搞清楚,不至于产生误会。所以佛虽然知道一切法空,但是现象有,他还能够照顾到,只是随缘而不攀缘,这一点非常重要。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一定要请法,没有自己送来的。你不请,他就来了,这个不可以,这是什么?这会受到侮辱。你自己去,他不请,如果他不理你,他把你赶走,这个多难看。所以随缘不攀缘,这个道理就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2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34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