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59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九卷)  2009/11/11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前面我们学到「本分」,「总显体相」,清凉大师《疏钞》的前面一段。今天我们从「十住直心增故,故名为解」,从这里开始,从这个地方开始。「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世出世间法学习,就像现在学校上课一样。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心,所以讲十住是讲心。住在哪里?清凉大师在这里很清楚为我们说出,住在大菩提心中。菩提心是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为了同学理解方便起见,我们把经论的深心,完全用《无量寿经》经题的一句话来解释,大家就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清净平等觉」。前面还有两个字,「真诚」,这个真诚就是住。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没有真诚心就学不到东西,所以能不能学到关键在真诚,什么都要用真心去求、用真心去修。深心是自受用,必须有清净心、有平等心、有正觉心,这是自受用,我们才能够理解。所以你看看,今天大师这一句话说得好,十住直心增故,增是增长,所以下面决定是连到他学习的时候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了,所以他能够理解。这个就是我们前面举开经偈里面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有这个能力。我们现在学习圣教,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往往学了很多年,甚至于有人一辈子在学习,都没有达到解的标准。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没有真诚心,我们现在人所谓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不但学佛没有办法得到解,这个解也就是悟,不是大彻大悟,我们常讲的是小悟、大悟,说的是这个。没有彻悟,彻悟就见性了。见性是什么?这个三心具足,三心都增上,直心、深心、大悲心,那肯定会开悟,我们今天缺乏这个。

  佛祖为我们说这段经文,他的对象,这个我们要记住,是法身菩萨,所以他确确实实是三心增上,他们才是真正理解如来真实义,这是开经偈上说的。世尊当年在世,教学四十九年,无不是以此为根本。你什么时候有条件接受如来的教诲?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你什么时候有资格去听?就是菩提心,你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你就能解如来真实义。在中国,我们近代的印光大师,远的不说,说近的。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你读经、听教,佛法里面上课叫听教,教是什么?教育、教训,听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点都不假。所以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课,众多的学生,我在台中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这个班的人不多,只有二十几个人,不到三十个人。我们上课的教室比我们这个摄影棚还小,大概只有一半大。你看同样老师在上课,这二十个同学受益个个不相同,有的人能记住,有相当深度的理解;有一些人大概能记得一半,理解力也差一点;还有少数人,听了记不住,不懂得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这种现象每堂课都有。其实就是以世间学校来说,同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大概教四、五十个人,学生程度不齐。考试的时候,前几名的程度,前十名跟最后十名的,就有很大的差距,什么原因?就是印祖所说的,他有几分真诚,他能得几分受用。

  这个地方大师们讲得非常好,解与信心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首先第一个,对自己有没有信心?这头一个条件。对自己没有信心,佛菩萨来教你,你也得不到受用。所以佛家讲信,跟一般宗教不一样,一般宗教第一个要信神,佛法第一个信自己,第二个才是信佛,你要信老师,第三个要信课程。对课程没有怀疑,对老师没有怀疑,具足诚敬,这叫师资道合。这样的教学,老师跟学生同时得利益,老师能够深解,学生也能深解,这教学才有乐趣。这样的缘分非常不容易得到,不是到处能见得到的。所以一个好学生亲近善知识,谚语所谓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善知识?哪有那么容易?古人所谓千里寻师。可是反过来,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可以传授他一生所学的,比学生找老师更困难。哪一个好老师不希望有几个好学生,能把他自己的道学传下去?所谓后继有人,中国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此可知,那个无后不是说你没有儿女,不是说老师没有学生,是你的儿女有几个能承传你的家业,这个重要;你的学生当中有几个人真正能传你的道,这难!这个才是不容易的事情。

  什么人能具备这个条件?发菩提心的人才行,也就是说那个心真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这样讲法诸位就很容易懂。真诚就是此地讲的直心,清净、平等、正觉就是这里讲的深心,慈悲就是这里讲的大悲心。人真的是存这个心,他有资格传道,他有资格承传佛法,所以直心增这才能解。解是行愿之本,解就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行是放下。你要不能解、不能看破,你怎么能放下?佛门的行,千言万语,放下而已。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华严经》上说的。烦恼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在一般大乘名词里面称为烦恼,妄想叫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这些名词在佛门一般经论里面,大家都很熟悉,名相都很熟悉,这名相里头的意思能不能深解?咱不要说深解,就一般讲解,或者讲浅解,恐怕都不多,只是含糊笼统。所以不求深解那怎么行?这个行就是你怎么能落实在生活当中。

  佛法里头说起行门的纲领,为什么叫人放下?你看这就是没有解,如果有解,哪有这种疑惑?没有疑惑。而实际上这些重要的原理原则佛常讲,尤其是《金刚经》,分量不多,五千多字。在中国过去,无论是儒释道,读书人一生没有不念过《金刚经》的,在从前都有。为什么?它代表了佛教,可以这么说法,行,能代表佛教。佛教讲什么?教你放下,《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是对这个真的理解,你还会执着吗?你还会分别吗?分别执着一放下,恭喜你,你就证得菩萨的果位,你虽然没有超越十法界,你已经超越六道轮回。你看这种殊胜的利益,不可思议!所有一切现象不是真的,六道不是真的,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从执着来的,也就是见思烦恼来的。有见思烦恼就有六道这个幻相,有尘沙烦恼,就是分别,就有四圣法界的现象,所以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华严》里面讲的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十法界都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的,十法界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到哪里去?叫一真法界,你看真法界现前,也就是真的我找到了。真我不生不灭,真我是灵性,那个心与直心、深心、大悲心圆满的相应。它是什么心?用我们常常讲的,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念念都没有离开,纯净纯善。所以它是行愿本。

  愿,愿度众生,在佛法里面通常用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的第一条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条是大乘里面的本愿。度是协助、是帮助,十法界特别是六道里面苦难众生,你要帮助他,你要协助他。帮助他什么?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我们自己得到诸佛菩萨的帮助,我们已经回头,我们已经觉悟,这一觉悟就离苦。所以佛法教学总的目标,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法教学目标。一切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来的,你看看《论语》里面第一句话,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说什么?说那个乐,悦是快乐、喜悦,喜悦从哪里来的?从学习来的,学而时习之。你把你所学的完全做到了,那个习就是现在讲的落实,落实在心里、落实在生活、落实在行为,快乐!你没有白学,你所学的全用上了。这种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名闻利养的喜乐,不是五欲六尘的喜乐,这个喜乐是从自性里头往外面流,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在佛法里面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是学习。

  愿,我们现在是两个愿,第一愿正法久住,第二愿度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行愿里头就这一条,另外还有那三条呢?有那三条这一愿才圆满,没有那三条这一愿是假的,空愿,你做不到。这就是说,你愿度别人要先度自己,自己没有得度,要想度别人,佛在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无有是处是没这个道理,得先度自己。度自己怎么个度法?第一个「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看你先要把烦恼断掉,这在今天讲的什么?道德的教育、品德的教育,你要先成就。台湾教育部最近提倡的「有品教育」,就是佛法里头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看看古时候儒释道都把这个摆在第一,我们学习先学什么?先学品德,然后再求学问,品德是根本。现在社会上也提倡以人为本,品德是什么?是做人的教育,你不能不懂,你不懂,你不会做人。在佛法里面讲,不会做人,那这个问题很严重,不会做人,来生怎么办?来生到三恶道去了,来生人身就得不到,你说这个问题多大、多么严重,先要学会做人。在佛法里面以什么为代表?十善业道。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上品十善,天道,欲界天;中品十善,不失人身,你来生还在人道,来生在人道,肯定比这一生日子要过得好、要殊胜;下品十善,修罗道,这就是讲品德教育多重要。

  有了品德才可以修学技术、才能,所以底下接着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正式可以接受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科目非常之多,绝不是一所大学能够相比的,你喜欢学哪个科目它统统有。我们将佛法介绍给人,通常都是归纳,有人问我,佛经里讲的是些什么?我把它归为五大类,介绍容易。这五大类一分开叫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五大类第一个是伦理,第二个是道德,第三是因果,第四是科学,第五是哲学。佛法不迷信,科学、哲学都讲到最高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是非常适合科学的,为什么?科学讲证据、讲实证,佛法重视实证。所以你看《华严经》四分,清凉分为四分,信解行证。信解是学校教育,释迦牟尼佛在世,所有的学生跟他,主要是到此地,法门无量誓愿学,得跟释迦牟尼佛学。

  最后一条,那是自己证的,「佛道无上誓愿成」。证有等级,证好比毕业了,有小学毕业、有中学毕业、有大学毕业、有研究所毕业,那哪里会一样?所以佛门里面有学位的名称。现在的学校里面,你们知道最高的学位,博士,再下来有硕士、学士,它有学位的。佛门也有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最低的学位叫阿罗汉。诸位要知道,这个名词术语是佛门学位的名称,就是你证到哪一个阶段。佛法证的标准就是放下,放下一切虚妄,把假的东西都舍掉,所以你要真干才行,你不真干你没法子证得。果然你能够对于这个世间,所谓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从什么地方开始?我讲得很多,讲了几十年,从放下我们跟一切人的对立开始,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身心和谐,从这开始。具体的,我也说得很清楚,我们于一切法里面,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也就是说,对一切法的控制放下,对一切法的占有放下。你在什么地位?这你才真正入大乘之门,你上了学校,你在大乘法里面是大乘法的小学一年级。佛法也是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你看十信是小学,十住是中学,十行好比是高中,十回向好比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

  你明白这些道理,你就晓得,你才能在佛法修学里头,你能够成就。所以对于一切法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这是入门。我们想想,我们今天有没有放下?没有放下,自己记住,还没有入门,在门外。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绝对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哪有那么容易?说明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学佛,为什么没进门?没有肯放下,没入门。入门就快了,入门真得三宝加持,像法慧菩萨在此地,进步就快速了,为什么?你的道路很清楚,你的目标很清楚,你没有疑惑,你没有顾虑,菩提道上一往直前。如果你很幸运,你真的遇到净土法门,能信、能愿、能行,这是个快速道路,是个快捷方式,你要碰到的时候,你这一生就可能拿到菩萨的果位,我们讲的硕士学位。如果成绩优秀,你这一生可能拿到博士学位,成佛了,一生成佛。有!《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一生拿到;《法华经》里面龙女给我们做了个示范,龙女八岁她拿到了。

  在我们中国也有非常好的典范,唐朝时候有个惠能法师,二十四岁拿到的。他怎么拿到的?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也放下了,这三样东西放下,你就成佛了,你就明心见性。他为什么要明心见性?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前,你统统受用到了。单讲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刚才归纳的五大类,伦理的、道德的、因果的、科学的、哲学的,全部达到圆满,没学就圆满了,为什么?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惠能大师表演给我们的,我们相信了,能大师不认识字,能大师一生没有进过一次讲堂,他也没有在禅堂去坐禅一天,更没有像我们打佛七这样念佛,统统没有,这些形式全没有。他在黄梅八个月是做义工,厨房里头舂米、破柴,做苦工,做了八个月,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虽然是佛经根本没有接触过,你念给他听,他没有一样不懂,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你向他请教,他没有一样不通的,全通了,这是什么?这是智慧。道德,他做出来了,神通,他也展现出来了,他知道过去未来,他知道此界他方,这是说明见性的好处。他知道生从哪里来,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般人做不到。读了《华严经》我们才明了,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他想到哪里去就能到那里去,那是他见性的人生活的空间,遍法界虚空界。

  《华严经》往下讲,愈讲愈殊胜,这是真正大圆满的境界,我们有机会遇到了,一生可以能够成就。关键、问题就在自己肯不肯,自己要肯,没有一个人做不到,佛法是平等的。要想起「我过去今生做了许许多多的罪业,恐怕不行」,罪业一忏除就没有了、就消了,问题是你肯不肯忏悔。为什么别人能忏悔,我不能忏悔?忏悔真正的意思,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因为他晓得我业障很重,教我忏悔。我那时候刚刚接触佛法,佛门的仪规什么都不知道,连拜佛都不会拜。所以他老人家给我说,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也就告诉我,你不懂那些规矩没关系,那是形式,最重要是心态,这是实质。什么叫忏悔?实际上忏悔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不贰过」,这真忏悔。知道自己过失,从今以后再不犯同样的过失,那叫真忏悔。我们中国儒家讲不贰过,这是孔子赞叹颜回这个好学生,他有没有过失?有,但是他改得很快、改得很彻底,这叫真忏悔。所以心里一觉悟就明朗,过去所有一切这些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论、不善的行为全部都没有了,这是真忏悔,从心地里头忏。首先不能有不善的念头,标准从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是佛门第一个标准,它包含了全部的佛法。所以你看十善在大乘里面一展开,八万四千细行,在小乘里面展开,三千威仪,归纳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法里头行门的根本,这个不能不重视。我们今天讲《弟子规》,《弟子规》里面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十善能不能把它包起来?能,离不开十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善恶因果讲得非常详细,十善能不能包?能。所以佛很了不起,十条就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心行统统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个解要深解,解得浅不行。愈讲愈深,愈讲愈广,广到没有边际,结果还不出十善。所以这一部经不长,分量很少,你可不能轻视,愈是重要的经典愈简单,决定不麻烦。《华严经》在行愿上,你看这么大的经典,行愿上,在行,文殊菩萨讲的十波罗蜜,十条,在愿,普贤菩萨也讲了十愿,那是《华严》行愿的总纲领。你要能把十愿、十行讲清楚,那就是全部经文,还得加上祖师的批注,都是讲这个。所以「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学习也很难得,在这个之前,我们将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学过两遍,那是解,非常重要的解,那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哲学与科学,里面还有伦理、道德。前面的三条,一体、二用、三遍,从理上讲是哲学,从事上讲是科学;四德是伦理、是道德;后面五止六观,那是修行的方法,五止是讲放下,六观是讲看破,分量不多,《华严》的精髓尽在其中。从这个地方说,就是十住在解上圆满了。

  我们再往下看,「十行深心增,故名为行,依于前解,以起行故」。解了以后得真干才行,不干不是假的吗?解了之后,有没有不干的?有,我们看到太多了。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跟章嘉大师请教过这个问题,我说老师,我是看到很多人懂得了,但是他没做。老师怎么回答我?老师摇摇头笑到,他不解。以后我们想,想了很久,是有道理。而且老师有个比喻,他比喻说是,我在桌子上摆了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黄金,这一边摆的是黄铜,一个乡下人,也没有见过金,也没有见过铜,我说我这两堆送一堆给你,你选哪个?他选黄铜,他不选黄金,不认识。如果真懂得的人,他一定取黄金,不要这个黄铜。这个比喻浅,我们能理解,这不识货。今天把佛法摆在这边,这一边是现在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摆在这里,你要哪一个?他要五欲六尘,他要名闻利养,他不要佛法。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能够麻醉你一时,像吸毒打吗啡一样,佛法能叫你得到永恒的快乐,不识货!有什么法子?所以必须你先要识货,然后你起行,那是受用,你真得受用。

  起行,行是深心增。深心是什么?「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喜欢,喜欢修善,修善一定断恶,恶不断,他怎么能修善?普通一般讲深心都讲好善好德,没讲错,跟这个地方讲的乐修一切诸善行意思是相同的。可是对于一般初学的,在佛法没有深入的,还是不能够透彻理解。所以我在过去,在二十多年前,常常想这个问题,菩提心这个三心,怎样讲让大家能够容易了解?所以我就选择《无量寿经》上这个修行纲领,「清净平等觉」,我就取了这个,这是深心。深心增,这就是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了。诸位要知道,清净心是戒,功夫得力,戒的功夫得力,你心清净了。戒的功夫怎么得力?你肯放下,心才清净,你不肯放下,你心怎么清净?真放下,是在心上放下,事上放下不放下没关系,那是什么?功夫到家的人才行。功夫不到家,事上没有放下,他还有牵挂,有牵挂,他心就不清净。所以佛教导我们,先要从事上放下,然后你心才能清净,也在事上不分别了,你的心才得平等。所以平等是属于定,清净是属于戒,戒的功夫得力,定的功夫得力,哪有不开智慧的道理!觉就是开智慧,智慧就开了。

  所以我感激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没有保留。你看我们见面,我第一句话就问他,我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的好处,我也非常喜欢,我向大师请教,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叫我很快契入境界?我这个问题提出,他老人家看着我,一句话不说,眼睛眨都不眨,看着我,我也看着他,等他老人家指教。我们这样看了半个多钟点,他才说了一句话,有。我们听到有,精神马上就振奋起来。他又不说了,这一次大概停了有六、七分钟,不像前面那么长,停了六、七分钟给我说,「看得破,放得下」。这种教学法现在没有,古时候有,古圣先贤传法就是这样的。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立刻答复我?我心浮气躁,所以他看着我,等我整个心情定下来了,他才跟你讲。讲一个字有,这有,我们那个浮躁又动了。动了,他又不说了,必须等到你整个心情定下来,跟你讲才管用,为什么?你一生不会忘记。古人教学方法跟现在人不一样,但是现在用这种方法去教学,学生都跑光了,学生不懂事。这高明,最高明的教学法,你没有定力不行。

  我亲近过这样的善知识,我那个时候年轻,二十六岁,这个老人家非常喜欢我,大师那一年六十五岁,我二十六岁。他六十八岁过世的。在晚年,我能有机会亲近三年,每一个星期见面一次,两个小时,在台北市青田街,我记得八号。这是当年政府给他一栋住宅,是日本式的建筑,一个别墅,外面还有一个小的庭院。到二、三十年之后,我才知道古人讲的师承,原来师承就是这样的。我跟方老师、跟章嘉大师,都有这个意思,没有说出来。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亲近李老师,李老师说出来了,那两位老师没说出来,但是做到了。李老师怎么说出来的?这个我在讲席里也说过几次,大家听听也好,以后可能没有了。我到台中去拜访他,说明意思,想跟他学经教。那个时候有朱镜宙老居士的介绍、忏云法师的介绍,这两个人都是李老师很尊敬的善知识。我拿了介绍信去见老师,老师见面之后,态度慈悲、安详也很严肃,跟我约法三章,三个条件,你能够同意,我可以收你做学生,你在台中求学;如果觉得不能接受,你可以另寻高明。

  第一个条件,你过去所学的,无论是跟方老师学的、跟章嘉大师学的,我都不承认,你到我这里来,从头学起,这是第一条,确实很严肃。第二条,从今天起,你所阅读的文字,无论是经书、普通的书籍,没有经过我同意不准看。还有一些大德们,出家、在家在各地方讲经、讲学,不准听,这是第三条。一共就这三条,我听了之后,真的很震撼,想了大概有五分钟,我接受了,依教奉行。然后老师告诉我,我给你这三条有期限的,多长期限?五年,一定要遵守五年。所以你看过去所学的不承认,从头学起,所以他教我东西,我决定不能说,过去方先生怎么说的,章嘉大师怎么教我的,那都不要提,不承认,老实听教诲就对了。这个老师是真的给你负责任的,所有东西不能看,什么人讲东西不能听,这一下就清净了很多,三个月之后就见到效果。为什么?妄念少了,智慧增长,真是佛法里面讲的烦恼轻、智慧长。可是你要真的执行,没有得老师同意的东西不能看,老师给你同意、给你看的不多,那就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要真听话才行。那不听话?不听话的你就学不成功。有没有不听话的?不听话有,很多。我那个时候以为老师收的学生个个都是这样的条件,结果一打听,没有,专对我的。因为我学佛的时间不长,我到李老师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我学佛才五年,而且不复杂,我就跟两个老师,跟方先生学哲学,跟章嘉大师学佛,很单纯,所以老师还可以教。如果学多、学复杂了,不能教了,为什么?先入为主,你的成见很深,老师要把你那个东西去掉很困难。对一般,点点头,好吧,你到这边来听课,不会要求。

  所以这个是古时候的师承,我遇到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知道的?一九九九年我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师,这也是我很尊重的一位老法师,他大我十岁,以前在善导寺做过方丈,他在善导寺讲经,我常常去听经,我们认识,所以这一次到了新加坡,他听说我去了,他到机场迎接我。有一天他请我到他的道场跟大众讲开示,我就把我学习的经过告诉大家。我说大家现在难得,演培法师是一代的高僧,要好好亲近他,就谈到这些过去跟李老师约法三章的事情。我讲完下来之后,在小客厅里面喝茶,他就告诉我,他小时候,他很小出家,十几岁的时候住观宗寺,谛闲老和尚主持这个道场,也看重他,也给他这三条。我一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李老师的专利,是我不知道,是在中国代代相传都是这样的,得要老师看重你了,才跟你约法三章。才知道,以前不晓得,李老师也没讲过。所以我一直以为是他的这个条件,结果不是的,谛闲法师对演培法师也是这三个条件。可是演培法师没遵守,偷偷的溜了,没有让老和尚知道,他跑掉了。跑到哪里去?跑到闽南厦门,太虚老法师在那个地方办一个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他去跟太虚法师去了。说出这么一段故事。我听了之后,我替他惋惜,如果他要不离开谛闲法师,那他的成就不得了。太虚大师搞的是新的学派,办的学校完全是用现代的这种教学方式来教,就变成什么?变成学术,就是佛学。而谛老传的是学佛,学佛跟佛学不一样,学佛是从心地上去领受,所以这个机缘多么难得。演培法师也走了,也往生了,他专攻唯识,法相唯识。

  所以行,实在讲就是把你所信的、你所解的,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不是别人的。我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学到的,变成自己的,叫成就。佛法这些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佛法里面讲的这些规矩、伦理道德,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真得受用。佛法在哪里?佛法在我心行上,我的身口意三业就是佛法,这叫学佛。而不是经教所讲的与我身口意不相干,那就错了,那你没有学佛,你学的是什么?学的是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要像佛,你真的把释迦牟尼佛学到,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释迦牟尼佛不容易。所以李老师,我跟他十年,五年满了,我就向老师报告,我说老师,我守你这三个条件很有受用。他就笑起来了。我说我希望再延长五年。他说,好。所以我遵守他老人家这三条约法是十年,这佛法扎了根。确实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决定要把学习的东西与自己的身口意相应。

  所以这个里头解就非常重要,因为你解,你才真能做得到。譬如别人冤枉我、毁谤我、陷害我,我还是以善心去对待他,这个你要不把理贯通很难做到。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暴君,遇到这么一个不讲理的国王,把他凌迟处死,没有一点怨恨。而且还告诉歌利王,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弟子,证阿罗汉的,憍陈如尊者,就是歌利王的后身。说话真算话,不打妄语,没有怨恨,我成佛头一个要度你,这个如果对于诸法实相不是真正通达明了,做不到。诸法实相是一回什么事?你真正通达明了,宇宙万有跟我自己是一体,一体还会有怨恨吗?我想很多同学有这个经验,我自己也有不少次,不小心牙齿咬了舌头,舌头咬破了,舌头怎么样?是不是还要报复?是不是还有怨恨?没有,为什么?一体。你要知道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他用什么方法来陷害我,你也会一笑了之,不会与他计较。所以解,解得深,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凡是出现这个东西是迷于法相,就世间讲,不知道是一体。佛在经上,大乘经教里常常讲这个,也比喻比得好,他把我们法性比喻作大海,性海,那我们每个人是什么?是大海里面的一个水泡。迷了之后,以为水泡是自己;觉了的时候,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这个水泡是什么?我执。我执破了之后,原来大海是自己,大海里面所有水泡,虽然还没有破的,还是自己,它总有会破的一天,只是早晚不同。不管它破不破,反正它没有离开大海,它还是大海水。这个比喻好,大乘教里面佛常常用这个比喻来告诉我们事实真相。

  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就错了,起心动念是什么?是根本无明,分别就更错了,执着是严重的错误。虽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那是什么境界?叫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讲诸佛如来,自己有分,自己也是诸佛如来。我自己不到那个境界,这境界怎么会现前?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怎么来的?分别来的,你有分别心就现四圣法界。六道轮回从哪来?执着来的,你有执着,六道就现前。所以它不是真的,六道随着你念头在转,你哪一天这个念头断掉了,我不再执着了,六道马上没有了,像你作梦一样,一下醒过来了。梦中境界还记得,那叫什么?习气。其实醒过来的时候是一场梦。哪一天你连分别都放下,十法界还是一场梦,你超越十法界,你回归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一切诸佛实报庄严土都是相同的,全是自性变现的,心现识变,不过那个情识里头还没有分别执着。由此可知,我们只要放下执着,这叫功夫,身语意里头执着没有了,找不到了,你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我人还在这个世间,我已经证得这个果位,这在佛学一个名词叫有余依涅盘,涅盘是你证得,证得你的身体还在世间,碍不碍事?不碍事,真的你生死自在了,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什么时候离开。你离开,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证阿罗汉果,到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如果连习气都断了,那功夫高的,你就生缘觉法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是太殊胜了,来生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无比的殊胜。所以没有看破你就不能放下,叫依解起行。

  再看十向,十回向,「十向大悲增,故名为愿,回前解行,愿诸众生离苦得乐故」。你看看十回向不为自己了,为自己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自己,你看看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得到了,大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出来,为什么?是性德,要知道菩提心全是性德。所以学佛没有别的,学佛就是我们在没有证得之前,一定是要与性德相应,虽没有证得,我们的方向、目标是正确的,一点都没有乱。在这个里面你叫行菩萨道,你法喜充满,真的是常生欢喜心。世间人,不但人不能跟你相比,三界二十八层天也没有办法跟你相比,这都是真的,一点不假。所以慈悲心流露出来了,慈悲心是什么?你有能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这叫愿。你看看十住叫住处,住在大悲心上;十行,深心圆满了;十回向,大慈大悲露出来了。大慈大悲露出来,回前解行,这回向,前面的解、前面的行,解是十住修的,行是十行修的。那个修成,他起作用,成就大愿,愿诸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回向,用现代的话服务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四弘誓愿里头,「众生无边誓愿度」。帮助一切众生的目的,底下这两句好,愿诸众生,离苦得乐。这个诸众生是指十法界,不是说的六道,包括十法界的众生,为什么?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虽然脱离六道,他没有见性。虽没有见性,他依旧用的是阿赖耶,但是阿赖耶纯粹用善的那一面,不善的那一面他没有。这个很难得,就是说他们都是佛菩萨的好学生,个个都是依教奉行,断恶修善。不像六道,六道善恶混杂,是在那里断恶修善,恶断得不干净,善也修得不圆满,这是六道里面的状况。四圣法界,那个不善断得很干净,善法修得很圆满,他不一样。

  所以这一次,我在此地治牙周病,也建议,因为现在灾难很多,同修们应该认真学佛,多念佛,也提倡三时系念法事,做护国息灾法会,做了几场。我也接受邀请,在法会里面跟大家讲几句话,总是时间太短,讲不清楚。主要的是说明这个法会有没有效果、为什么要做,说明这个道理。所以也特别抽一点时间,好像用了六个小时,我讲了一个题目,「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人不能没有福报,一定要修福,修福一定要懂得改过、忏悔,业障忏除了,福报就能现前。人有福,我们居住的地方就有福,所以福人居福地。为什么?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它有变化,这个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会有变化?它随着人心在变化,人心善,没有一样不善;人心不善,它就变得不善,就这么个道理。福地从哪里来?福地从福人来的,人要是没有福报,这个地有福,为什么?过去在这个地方住的人他修福,所以它有福。那个人不在了,走了,现在这一批人来没有福报,喜欢造作一切不善业,他住在这里,他住上个二、三年,这个地方的福就没有了。我们中国人俗话讲风水,它的风水原来是好的,它变坏了,所以才发生一些灾难,水灾、旱灾、地震、风灾,这些东西就出现了。

  我们相信佛的话,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切法包括树木花草、包括山河大地、包括自然现象,都是从心想生,我们心想善,没有一样不善;心想不善,那全就坏了。所以现在整个地球成了问题,所以很多人说地球病了,真的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什么灾难都出现了,什么原因?要是概括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现在人心都不善,这才是造成今天整个世界灾难的第一个因素。怎么知道不善?我们中国老祖宗说了两句话,就把现在这个状况的真正的因说破了,这老祖宗的智慧,真了不起。老祖宗怎么说的?他说「万恶YIN为首,百善孝为先」,这两句话就把现在状况全说了,而且还告诉你怎样拯救。你看看现在全世界,各地方所宣扬的是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都是暴力、色情、杀盗YIN妄。哪个带头?邪YIN带头,我们走在街上,看到这些广告画,都是在宣传邪YIN。邪YIN是什么?宣扬万恶,这还得了吗?这社会怎么会不乱?怎么会没有灾难?我们把真的原因找到,科学家没找到。

  怎么样拯救?提倡孝道就行了,「百善孝为先」,只要把孝做到,人就有福报。这个孝具体从哪里做到?《弟子规》上两句话,「身有伤,贻亲忧」,所以孝是什么?首先要自己身心健康,那是孝顺父母;「德有伤,贻亲羞」,我们好好的让自己的身心健康,让自己有品有德,这真正孝顺父母。你看看这不就对治了吗?万善之首是孝道,所以孝道能救这个社会,能救这个灾难。所以修福,什么是福?孝道就是福,那是万福的核心,你要能找到你就懂得怎么修福。唯有断恶修福,恶就是邪YIN,这个要断;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佛教给我们的。你看「净业三福」,头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为什么?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慧命得自于老师。中国几千年来长治久安,靠什么?就靠这两样,孝亲、尊师。所以几千年来,维系了中国的大一统,维系了社会的安定和平,政治上的长治久安,就靠这个东西。所以在社会上要提倡孝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道没有了,佛法一定会灭掉,佛法是依孝道而生存的。所以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孝养父母」,你想想这个意思多深。我们今天要救我们的家庭,救自己、救家庭,你要讲孝道。自己得救,你就能帮助你的亲朋好友,帮助你的邻里乡党,自度而后能度人,这个就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真正的落实。你今天不从这上下手的话,你怎么能离苦?你怎么能得乐?讲什么都是空的。我们中国古谚语有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教我们断恶修善,老人教我们孝养父母、教我们奉事师长,你要不听的话,你要随顺今天这个社会这种风气,这是坏到透顶的这种风气,怎么得了?所以社会上人也都知道,这个风气是邪的、是不正的、是歪的、是乱的,确实是有严重问题的。

  离苦得乐,我们现在知道了,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推动、来落实?教学。古时候的佛教,寺院庵堂它是学校,每天讲经教学,它是一种社会教育。里面的内容,你看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它都讲,而前三个科目是讲得最多,普及教育。现在寺院庵堂不讲了,所以佛教衰了;如果还要不讲的话,我相信三十年之后佛教会灭了。这个话今天我在此地讲,早几年前我在日本讲过,我也警告过日本人,佛门弟子,如果我们不能够把佛教的经典弘扬出来,佛教没有前途,这个大家要知道。我跟水谷幸正先生讲,这是当代日本佛教的领袖,我们相处的关系也非常好,在一起无所不谈。所以希望我们认知,希望年轻人真正觉悟、回头,发心学习经教。就像当年我在台中,我还没有发心,我只是想学佛,没有发心,不敢发这个心要上台去讲经。李老师鼓励我,所以我讲经是得他老人家的教诲,才走上这条路。原本只是自己修行,当个自了汉,自己就很满足了。老师告诉我,不行。章嘉大师叫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弘法利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58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2060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