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梵网经

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9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梵网经  (第九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1-001-0009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一面第六行,科判这里起,这是第二大段「舍那酬答」又分为三段(三个中段),第一段是「初总答心地,二广答释名,三结答问义」。下面的科判诸位自己去看。经是隔了一段时期,今天我们再继续讲。也非常的难得就是我们的经本印出来了,从前没有经本,我们影印经文的单张提供给诸位。这次批注的本子印出来之后,我们就依这个批注做深入详细的研究,希望真正的能成为我们修学的依据。这部经分量不多,我们这个本子有这么厚是因为有批注的关系,它的本文只有两卷,薄薄的两卷。本文一定要把它念熟,要常常去念,熟了之后才能够受持,这一点相当的重要。这个批注我们要深入的研究探讨。

  在前面我曾经跟诸位说过,古德判教,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判为一乘经典的只有三部,第一部是《华严经》圆教一乘,第二部是《法华经》也是属于圆教一乘,第三部就是本经,判作别教一乘。我们讲五乘佛法里面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乘,这是一乘佛法,《法华经》里面常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由此可知,《梵网经》这两卷经文就是《华严》、《法华》的精要。《华严》、《法华》大,不容易受持,这部经小,换句话说,就是《华严》、《法华》的纲领,读这个经就是读了全部的《华严》跟《法华》。因为一乘经里面不外讲的是用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用心,这个心是菩萨心;另外一个就是待人接物行事,那就是戒律,菩萨行。今天这一段要说的是卢舍那佛答复释迦牟尼佛的问题。释迦牟尼佛所提出来的问题在五十九面,我们把这个问题念一遍。

  【时释迦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释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当成佛果。为何等相。如佛性本源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正请决疑」。这段文前面讲过,我们念一遍就晓得佛所提的问题,今天这个文就看到卢舍那佛的答复。请看经文,答复里面分四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这个经的确是不简单。我们在一切经里面所见到请法的人大概都是比丘、菩萨、长者,或者是国王、天王这些人,没有看到佛来请法。在这一会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请法。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报身佛来解答,来给我们说法,这个因缘非常非常的希有。『尔时』,释迦牟尼佛请问的时候,问题提出来之后,卢舍那佛非常欢喜,为什么?这个法门是成佛的法门,正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直截了当问到成佛的法门,当然欢喜。

  我们读了这几句之后,也就能够联想到我们这个道场启讲《梵网经》,卢舍那佛在常寂光中看到了一定也是大欢喜,这是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在末法时期,诸位想想有几个道场来讲这部经?又有几个道场来讲这个批注?讲《梵网经》可能有,每年在传戒的时候,戒坛里面都要讲讲,但是那个讲,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心地法门」不讲的,就讲讲戒条而已。这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没有菩萨心哪有菩萨戒?心不像菩萨心,那个戒律也是很勉强的去学,学了也不像。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修菩萨心,要修菩萨行,因此我们这部经是特别着重在上半部,就是「心地品」。「心地品」真正明了、做到了,就是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心地,我们的行持自自然然就符合十重四十八轻的精神。凭这个心行入华严不思议境界,住弥陀常寂光净土,这是办得到的,不是一个理想,是会成为事实的。这是讲佛的欢喜。

  『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这一段诸位看这批注,我们有了这个本子实在是方便太多。「前释迦身放慧光」,前面我们看到过的,「为发问之端,是果中明因」。释迦牟尼佛这是果佛,他发问,问菩萨如何修四谛,这是讲的因。接着「玄主身放白云色光,集众兴疑,是因中明果」。菩萨是在因地,要问成佛之道,成佛是果。这两个示现就是世尊放光,玄主菩萨放光,含的意思很明显,所谓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意思。因果是一不是二,这一点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开示,佛法是不二法,如果说因果是二,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因果是一不是二。

  「今舍那答释心地之道,不在别处,就是我与释迦、菩萨、众生,若凡、若圣、若因、若果,总是一道光明,无二无别」。这是解释卢舍那佛现虚空光体性的意义。答是答复,释是解释,心地之道。什么叫道?这个字要把它搞清楚,道就是觉,道就是一,《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这个一心就是道。佛法讲到究竟圆满的大道就是讲一,《华严》讲一真法界,《维摩》讲不二法门,这就是道。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就是道。所以简单的说道就是清净心,道就是至诚心,心里面一个念头都没有,这是道。起念是道的起作用,起念是道之用,不起念是道之体,体就是心地,心地就是道,道就是心地。在哪里?不在别处。这八个字要记住、要相信,或者说这个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不在别处。在哪里?就是自己的心。这个心上与十方诸佛,下与一切众生是一样,无二无别,没有两样,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它是一样的。

  所以第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我这个字一定要相信,是我本人,我本人与释迦就是与诸佛,与菩萨就是与贤人,与众生这是指一切六道众生。若凡若圣、若因若果,总是一道光明,无二无别,真正是生佛平等。我们修学要想有成就,首先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不相信自己与佛菩萨、众生是平等的,那就没有门路可入了。所以你的成就大小就看你的信心大小,决定是成正比例的,你有十分的信心就有十分的成就,你有一分的信心就有一分成就,你没有信心就没有成就,就这么回事情。特别是一乘的大经,必须要具足坚强圆满的信心,没有不成就的。

  卢舍那佛将要开示我们的时候,你看先放光。「故将自己一段受用境界」,这一句话很重要,「满盘托出,示与诸人面前,要令人人直下承当,返本还源,识得自己本有光明金刚宝戒,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圆满具足,无欠无余,故将定光示诸大众也」。这一段我们总得要去多念几遍。佛这一段的示现是身教,示现自己常住法身三昧,就是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自己住在常寂光净土这个境界摆出来给我们看。满盘托出就是全部统统拿出来,一点都不漏的摆在我们面前,用意是要我们自己能够直下承当。卢舍那佛你有,我也有,你常住在寂光净土,我们哪一个人不是住在寂光净土?虽住在寂光净土自己不能觉察,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自己不晓得自己住在寂光净土,自己不知道与诸佛如来一般模样,这是我们迷失了自己。

  我们讲迷,迷的是谁,迷失了自己,不是迷失境界是迷失自己。一旦觉悟,一旦相信(承当就是相信),我原来也是这个样子,这就返本还源。一返本还源就识得自己本有光明,识是认识,一发现自己原来也跟卢舍那佛一样,智慧、光明、德能没有一点差别。我们现在一觉悟,虽然觉悟了,理上说跟诸佛没有差别,智慧、德能都没有差别,可是现前还是不行,还是愚昧、还是无能,这又怎么说法?诸位要晓得这是你才觉悟。才觉悟还没有完全恢复,还没有返本还源,可是你现在觉悟了,觉悟就承当。这一觉悟就不容易,这一觉悟叫始觉,从始觉、分证觉到究竟觉就完全返本还源了。一觉之后再也不迷了,这就是回头,知道自己与诸佛没有两样。我们现在就恢复我们的光明,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我们做这个工作,这就叫修行。本经就是讲恢复智慧、德能的道理方法,主要是讲这个。境界在《华严经》里面、在《法华经》里面,此地只讲原理、原则、方法,只讲这些。

  「本有光明」是智慧,般若智慧,三德秘藏里面的法身、般若、解脱。「金刚宝戒,菩提涅盘」,自己都认识,金刚是比喻,《般若经》里面常常用这个字样,戒是行持,宝在此地也是比喻当作受用讲。菩提涅盘是无上的果报。「真如佛性,圆满具足」。这个圆满具足就是指前面光明宝戒,菩提涅盘,真如佛性样样都是圆满具足,与释迦牟尼佛、与毘卢遮那佛、与卢舍那佛完全一样。我们跟他相比并不缺少什么,他也并不比我们多什么,完全是平等的。这一段示现这个定相的用意,下面解释,就是注释,先把这个大义说出来。

  「尔时者,即释迦请问时也」,这一看就明了。「即大欢喜者」,为什么大欢喜?「谓宣说此心地法门,能令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得究竟乐,正是世尊本怀,故大欢喜」。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法门是成佛的法门,所以讲是究竟乐,永离诸苦。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那就是苦相,虽然得乐,乐不究竟,因为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如果我们能够明了、通达这个心地法门,以这个心地法门来修学,一生成佛,究竟圆满,这才真正畅佛本怀,所以大欢喜。

  「现虚空光体性者」,这解释这一句,「光即本体智光,言智体即法身,法身本无形相,本无来往,本无迁改,犹若虚空,无动无摇,万象森罗,于中显现,以智性即色,故能现于色,然以华光任运,若隐若显,不离法身,故曰虚空光体性」。大师在此地这几句话解释得很详细,言语不多,说得清清楚楚。本体就是法身,智光就是般若,三德秘藏里面讲的「法身,般若,解脱」,其实是一而三,三而一。从体上讲叫法身,从相上讲叫般若,从作用上讲叫解脱(解脱就是自在),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

  法身没有形相,能现一切形相。好比我们作梦一样,能作梦的那个心没有形相,如果能作梦的那个心要有形相,那每天做的都是一样的梦,不会有第二种不同的梦,它没有形相。因为没有形相能随缘现一切相,所以天天作梦都不一样,唯有无有形相才能现一切形相。像我们电视屏幕它没有形相,它才能现一切相,如果它有相,它就不能现一切相。你明白这个道理,无相、现相都是法身,不现相是法身,所现的相还是法身。就好像我们知道能作梦的是心,那个梦境是不是心?是心,不作梦的心是心,作梦那个梦还是心,一心无二心,六祖给我们讲「一体三身」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这个肉身,四大五蕴身是不是法身?是法身。法身现的相,性相是一不是二,那怎么不是法身?但是它不是法身的全体,是法身的一部分。法身的全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法身,我们在虚空法界里面这是一小部分、一点。好像整个大海是法身,大海里头一滴水试问问那是不是叫大海?是的,它是大海的一滴水,它跟大海无二无别。我们这一个身,就像大海的一滴水,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佛具足三身,我们哪一个不具足三身?只是我们迷失了自己,不晓得自己还有法身。下面这几句话很不好懂。

  「本无来往,本无迁改」,这两句话不好懂。如果你要懂得,下面「犹若虚空」就不必说了。法身确实如此,诸位想想要有形相才有来往,才有迁改,好像我们现在人有个相,有个相就有来往。我们在六道里面前生不晓得在哪一道,这生到人道来,寿命终了之后又不晓得到哪里去了,有来有往,六道里面来往,有迁改。你看我们由童年到少年到壮年到老年,面貌不相同,剎那剎那在迁改,你有形相就有,相上有这些事情,跟诸位说理上没有,相上有理上没有。所变的相上有,能变的体上没有,你就明了能变的法身没有,没有来去,没有迁改,没有动摇,所变的这个相分上有来去,有迁改,有动摇。

  如果你仔细一观察,再深入你就会发现到真相,真相是什么?来往即是无来往,无来往即是来往,迁改即是无迁改,无迁改即是迁改,动摇即是无动摇,无动摇即是动摇。行了,你也跟六祖差不多了,入了境界,你大彻大悟。为什么大彻大悟?这个时候你心是一不是二。来往跟无来往二,二是什么?凡夫见解。来往就是无来往,无来往就是来往,是一不是二。一是圣人的见解,是佛与大菩萨的见地,你岂不是超凡入圣了!由凡夫境界一悟,入了佛境界,就是这么回事情。我们不要看这些经典,我们就看中国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哪一个人悟入之后不是这个境界!这一桩事实变成自己现实的境界就是悟入,这个时候你自己晓得你已经入了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理一心不乱,你已经入了不二法门;这个时候正如古人所谓的与佛菩萨把手同行,这个意思就是地位平等没有高下,与他是同一类。明白这个意思,底下这几句你自然就能够体会。

  「智性即色」,不但即色,智性即声(音声),智性即香。色、声、香、味、触、法一个性,就是一个智性。智性是能变,色受想行识是所变,所以能现于色,能现于身,能现于香,能现于一切万法,底下几句不必说了。「华光任运」,法尔如是,隐也好、显也好总不离法身,所以我们说佛的体性,叫做「虚空光体性」。虚空光就是形容法身,形容我们的本体,这是哲学家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法讲的真如佛性,或者像禅家所谓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虚空光体性是我们本来面目。再看末后这一句。

  「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者」。大师在解释里面先用比喻,「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一棵大树它有主干就叫做本,有本才长出枝,有枝才长出条。主干是本,本的下面是根,所以我们一般讲根本,有根有本它才能够枝叶繁茂,才能够长成一个大树。水有水源,这个水源要是很远,这个水就流的一定很长,源远流长。你看在大陆上长江、黄河发源在青海,它的水源在青海,它流到大海所以有几千里路长,形成这样的大河。水一定有个源头,这是先从比喻上说。

  「一切诸佛」,诸位要记住,「一切菩萨,修因证果,无不依此本源智定,为因地心成佛」,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自己学佛目的是成佛,目的是成菩萨,要想成菩萨、成佛,既然过去、现在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依这个为因地心来修学的,可见得这就是成佛、成菩萨的大根大本。我们如果舍弃这个本源,另外找门路修学,决定不会成就。所以这就很重要,不能舍、不能离开这个本源,一定要依此本源智慧大定。

  定跟智是一不是二,智就是定,定就是智,《般若》里面常讲的根本智就是说的这个。佛在《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无知是什么?是智定,无知自受用,自己受用这个心常清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智定,心常清净,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记住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如果是自受用那就坏了,自受用要无所不知,那就叫妄想分别,那就迷失自性。自己怎么样?自己无知,一无所知,别人来问,问什么答什么,这是清净心起作用。

  所以起作用叫后得智,不起作用的时候叫根本智。根本智就好比是木之根本,水之源头,它永远是清净的,开花结果是他受用,他受用与自受用不二,自他不二。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讲「十如是」,最后一条讲「本末究竟」,本末究竟是一不是二,说到最后是万法归一,缺少这一条就不圆满,缺少这一条就不是佛法。十如是里头最后一条说出本末究竟,这是佛法。所以我们看看一切诸佛,看看一切菩萨,他们修因证果依凭的是什么?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他所依凭的本源智定为因地心成佛,换句话说,这个本源智定就是《梵网经》里面所说的主要的义趣。

  「常住法身道果,以显三身圆现一光也」。法身、报身、应身,一而三,三而一;根本智、后得智是一体三身显露无余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示诸大众者,即以此本定光,示诸众生使悟入也」。上根利智的人不要听佛说法,一看这个样子就开悟了,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当然这与自己的功夫修持有密切的关系,经上常说善根福德,若是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人,他一见相就开悟,一听音声就开悟了。由此可知,佛菩萨在世,他那个相好庄严不必说,人家一见,上根利智的人一见刚才讲了他就开悟,一见到这个相他就开悟,一见到这个相他智慧、福德就增长;中根以下的一见到生仰慕之心、生尊重之心,这是中下的人。

  明白这个道理,这佛像的塑像很重要。佛像画像、塑像,塑造这个菩萨形相非常重要,所以塑像、画像与他本身的修养有关系。他本身是个凡夫,画的佛像也是个凡夫相;如果本身有修持,他就画个凡夫,你看到这个凡夫像佛、像菩萨,不一样,脱俗!我们世间人讲脱俗,某个人他的风度、他的仪表脱俗,与众不同,叫人很明显的就能够感觉得出来,所以他一见他就能悟。非常明显的就是我们本省塑造的这个佛像不如大陆,你看看有很多大陆佛像从香港流到我们台湾来。我在华严莲社看到的那一尊毘卢遮那佛,那个像很大,供在它的二楼,你们去看看,跟我们本省所塑造那个佛像不一样,你一看心里就欢喜。名山古剎大道场里的塑像,唐朝时代的,宋朝时代的,你去看看那个时候的佛像,我们没有这个机缘,但是你在故宫博物院里看的图片,再把现在大陆上所塑那个佛像比一比又不如他们,这些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那些塑像的人不是普通人!像在四川山上利用山的石头塑的大佛像,几十丈高,什么人塑的?法师塑的,不是工匠塑的,是法师塑的,他自己有修有学,甚至于还有证果的我们都不晓得。所以古时候有很多佛像天人塑的,不是我们世间人塑的,所以你看起来自然就不一样。由此可知,我们个人修持有关系,你修持好,人家一看到就不一样,给人的观感就不相同。你一个真正修持想掩饰掩不过,没有修持想装也装不像,自然流露的。这能叫众生开悟。能叫哪一类?根性利的,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一见就开悟、一见就证入。前面是事相,就是我们看到卢舍那佛的庄严,身相庄严,我们今天所谓的风范,他的风度、风采,这是今天的术语,在佛法里称之为庄严。下面佛就说话: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佛要为我们开示,首先告诫我们,就好像我们有人来请教:好,你要好好的听。就这个意思。你得好好的听,注意听,就是这么个意思。请看大师的批注。

  「此舍那如来,诏告当机法会大众,诫听勉进思修意也」,到这个地方这句是说明佛说这一句话的用意。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所以成就,我们要去研究他为什么会成就?然后再反省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善财童子用心跟我们不一样。你看我们最近讲的「观自在章」,他去参访观自在菩萨,他在用心里面第一个「善知识者即是如来」。这一点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不能有他那么样的成就,他把善知识当佛看待,善知识就是佛,你想想他起的这个尊重之心不可思议!印光大师所说「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他把善知识当作如来看待,恭敬到极处,所以他得到的是究竟圆满的利益。这些地方我们要留意,我们要学习。

  谁是善知识?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所以善财成佛。如果好人是善知识,坏人不是善知识,五十三参有三个大坏人,这三个人是代表什么?贪、瞋、痴,大贪、大瞋、大痴,愚痴到极处,瞋恚也到极处,贪欲也到了极处,也是善知识。这三个人我们在过去《华严经》里统统讲过,胜热婆罗门愚痴到了极处,甘露火王瞋恨到了极处,伐苏蜜多女贪爱到了极处,都是大善知识。

  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善财童子眼睛里面除了他自己之外都是如来,只有佛眼睛里面看境界都是佛,所以他成佛了。我们眼睛里面看这个高看那个下,看这个善看那个恶,永远是凡夫,你想想看这样的用心你修一心不乱,你怎么能得到一心?善财那个用心很容易得一心不乱,他那境界一个境界都是如来,至善的境界,所以他很容易成就一心。我们今天这个用心没有办法到一心,我们也是无量劫以来就修行,一直修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所以从这个事实我们就敢断定,你现在如果还是这样用心,你再修无量劫以后,你还是像现在这个样子,永远没进步,就是不会用心;你把善财那一套学会了,眼睛当中都是如来,你这一生就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成佛了。当生成就的佛法,一点都不骗人。这是我们特别要留意,所以佛在此地一开口说话头一句就是教诫我们、勉励我们,叫我们不要把这个殊胜的机缘错过了。

  善根福德因缘就是大好因缘,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因缘,舍那佛当年说经如是,我们今天展开经卷也如是。绝不能说舍那佛那个法会比我们殊胜,我们今天不如那个,那你又错了,完全一样,一模一样,无欠无余。你要有这个眼光,你要有这个认识,你就入门了!肉眼凡夫见到的是不一样,法眼、慧眼所见到的是无二无别。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个道场与毘卢遮那佛的道场,与释迦牟尼佛灵山会上的道场没有两样。我跟诸位说的是真实话,你的看法不一样,如果你用慧眼、用法眼来看就是没有两样,你用凡夫肉眼来看就不一样。下面解释经文。

  『是诸佛子』。这一句话怎么讲法?诸是众多的意思,这是比喻「佛为慈父,绍佛曰子」,绍是继续的意思,就是续佛慧命,代代相传。承传佛法的就有子的意思,佛是第一代,继续承传的是第二代,再继续承传的是第三代,所以称之为「佛子」。以世间法来说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代代相传传到今天,从理上讲没有,理上讲只有两代,一个是本师,就是慈父,因为什么?他上面没有,往下承传的都一样。所以老师只有一个,本师释迦牟尼佛,菩萨是我们的同学,是我们的学长,严格的说先后都没有,没有先后也没有大小。这是说真话!我们今天这个世间人有很多地方不如法,这都是障道的因缘,障道是障碍你一心的因缘。你看我们拜的师父,师父年岁很大,我们拜他师父,我们的儿子叫他师公,孙子叫师祖,这样算法如果我们称释迦牟尼佛应该怎么称法?麻烦大!佛法里没有,称师父哪一代都称师父,没有当中这么多分别。如果当中这么多分别,我们对释迦牟尼佛那要写下,我们这个三宝弟子又不晓得重了多少多少代的孙子了。

  佛法是一不是二,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不能把佛法变成世间法,佛法就是佛法,佛法里面只有师生关系,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亲近一个善知识,以他为老师跟他学习,他就是我们老师,他的师父我们也称老师,他师父的师父也称老师,所以我们自称三宝弟子。里面没有祖上多少代,没有多少孙子、重孙子、曾孙子没有这么称呼的。有了这些虚妄分别,这个心不能达到一,障道因缘,障碍你一心不乱。所以念佛念了多少年都不能得一心,这些都是因素、都是障碍,像分别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话是佛讲的。

  「谛听等者」,底下几句话很重要,教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学习。「即闻思修三慧」,这实在是不简单,「谛者审也,听者领也」,领就是闻的意思,谛就是思修的意思。他老人家是用三慧来解释谛听,这个谛听意思有深有浅,看在什么经上。本经是一乘佛法当然是三慧,那是没话说的;本经的对象是法身大士,所以他这个境界是相当高明。

  「谓诸大众佛子,若不审谛诚信而听,则所闻之法,心不相应,心法既不相应,心慧妙行,何繇发起」。这几句的意思,简单的讲就是依一心而听,一心就具足闻思修三慧。或者我们说得浅显一点,容易明了一点,虽然容易明了但是也容易误会,依理智来听,不迷信,不盲从,是经由理智审查而信解奉行的,这就叫谛听。所以谛听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心与法相应,什么叫相应?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就相应,心不是法法不是心就不相应。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就相应,这个时候心里面就生智慧,生活行为以智慧来行叫妙行,妙行是自在之行,在生活里面得大自在,所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妙行。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哪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饭,不思议解脱境界。妙慧妙行,你看看马上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讲的生活质量,把我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到最高峰,与诸佛平等,与诸菩萨一般,这是多大的受用!这种佛法你们想想看我们要不要学,不学是愚人、是痴人。

  下面是引《楞严经》上几句话,我们念念就明了了。「故曼殊大士」,就是文殊菩萨,「于楞严会上,独选耳根圆通为妙耳门,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故先诫听也」。这引得好,引得太好了!为什么讲经之前一定要告诫你要谛听,要仔细的听?拿《楞严经》上这首偈子来说明,实在是非常的圆满。「善思修行者,谓善能体会所闻之法,如听而思,如思而修也,若不如听而思,听则无益,不如思而修,思亦徒劳,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复诫思修也」。所以在谛听之下又有一句『善思修行』,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修行是修慧。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圆满,所以我们听要能够理解、要能够相信。解就是思,信就是受,信解之后,一定要把它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那就是心法相应,变成实际生活就叫做修行。

  底下这几句很重要,「必须如是谛听,如是善思,如是妙修」,谛听的是如是,善思的是如是,妙修的是如是,「方契如如实相,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内容是什么?「光明金刚宝戒」,光明是般若,金刚是一心,就是代表的定,宝戒是代表的行,自利利他的行为,自利利他的德行。心地法门的体相大用,无有一法不如是。

  今天在经上只讲了两句,可是大师的批注给我们注得这样的详细,实实在在是难得,希望我们要认真好好的来修学这部经。在这个三经里面,我们提出的三经是《梵网经》、《华严经》跟《弥陀经》。三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梵网经》跟《弥陀经》。持戒念佛,这个批注真正用心研究,对这个戒才明了,你才晓得什么叫持戒,什么叫持戒念佛。《华严》是境界,是现实的生活,如果没有梵网心行,《华严经》听也是白听。此地讲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得受用,必须自己有梵网心行,《华严》才有受用,净土才有分,我们决定生净土。《华严》是我们现前的生活,净土是我们未来的归宿,所以三经都重要,都重要里面这两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告诉大家我们这个道场是第一道场,我们这个道场是与毘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个道场无二无别,你们看不到我看得到,你们不相信我相信,我一点怀疑都没有。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8
下一篇:一九八三年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10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