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零八

  日期:2011/10/7 21:08:29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0八集)  2011/7/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三十六面从第六行看起:

  『命终弃捐』,「此四句」,这个四句是下面,「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这个四句,「泛指一切世人,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这些都是人间事实真相,纵然是同修善业,各人感报也不相同。所以确实可以同时死,特别是灾难,你看同时死的人有多少,去处不一样,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了解。灾难来的时候怕不怕?不怕。如果我们一生知道伦理道德,相信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自然与性德相应,纵然遇到灾难,不是坏事,你提升了,你向上了,是好事。如果不相信古圣先贤教诲,不能够断恶修善,那灾难来了你是往下面去,你不能提升,来生想获得现前这个果报都不容易。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来生再想得人身这个机会非常渺茫。那要怎么看法?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达到中品十善的标准?这佛在经上说,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不失人身。下品就不行了,下品虽然不堕三恶道,多半落在魔道,修罗、罗剎到那里去,那也不是个好地方。由此可知,十善业道是标准。

  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以前,中国人怎么办?中国老祖宗有标准,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善完全相同。中国人讲的有伦理,五伦、五常,五常就是五戒,有四维、八德。表面上看比十善讲得还细,讲得还清楚,这从表面上看,深处看那就不然。深处看,声闻把十善展开变成三千善,叫三千威仪;菩萨更殊胜,将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善;善圆满了,十善圆满就成佛。这个意思就是说,千万不要小看十善,等觉菩萨十善业道还不能说圆满,还差那么一点,到佛才圆满。何以见得呢?我们只稍稍留意,你能看到,彩画的佛像,佛的圆光顶上有三个字,通常用梵文写的叫「唵阿吽」。在中国我们看到有中文写的、有藏文写的,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身口意,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身业就是不杀、不盗、不YIN,口业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是不贪、不瞋、不痴。那个顶上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到成佛才圆满。怎么可以轻视它?现在一般学佛,无论在家、出家,把这个小看了。就像学儒小看了《弟子规》,学道轻视了《感应篇》,认为这都是最浅最浅的,浅得不得了的。没有想到最浅原来是最高,最平常的原来是最殊胜的,这是佛法所说的不二法门。谁能体会呢?确实能体会到的人太少!如果到有一天「命终弃捐」,这个弃捐是身体,身体丢掉不要了,到这个时候后悔来不及,想学,机会没有了。

  末后这个四句泛指一切世人,这个一切世人不但是六道,还包括十法界,「临命终时」,这特别是指我们欲界,欲界临命终时身舍了。这个死,命终是身命终,这个要记住,灵性没有命终,灵性不生不灭。不但灵性没有生灭,灵魂也是不生灭,灵魂有转变,所以它叫变易生死。身体叫分段生死,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生活了几十年这一段,这一段一段的,所以说有这个身体就分段生死。没有这个身体,灵性叫变易生死,变易是什么?它不断向上提升,或者往下坠落,都在变易。到这个时候你就真的明白了,你一切所爱的、所贪恋的眷属财宝,你一样都带不去,皆当舍离。佛家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去的什么?能带去是你的业。你的善业帮助你生三善道,你的恶业帮助你去生三恶道,统统都是往生,到哪里去往生,各人有各人的业报,所以你是独去独来。再恩爱的夫妻,两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去处不相同,这个不能不知道。只有一个方法去处可以相同,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早年慧远大师给我们做了证明,远公在庐山东林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往生当然不是同时,有先有后。后往生的人,弥陀来接引,都看到先往生的人跟在阿弥陀佛的旁边一起来迎接他,这就是说明命终弃捐还可以在一起,大概只有极乐世界,除极乐世界之外就不可能。你自己的恩爱眷属,你要是明白、觉悟了,确实只有这个办法,生生世世永远在一起。怎样才能够真的实现?就是每个人心里都要把阿弥陀佛装进去,心里不要想别的,统统想阿弥陀佛,我心是阿弥陀佛,你的心也是阿弥陀佛,他的心也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远公东林莲社当初的办法,个个都往生。在这个世间大家聚集在一起修行,到极乐世界也聚集在一起修行,这是个可靠的方法,我们永远不会离开。最近我看到有几封信,各地的同修们,希望有缘分跟我在一起共修,今天我把这个方法传给大家,确实可以永远在一起。那你的心里要有阿弥陀佛,不能有净土法门法师,有净土法门法师不能往生,有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这个很重要!大家记住,有愿必成。

  下面说得好,「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这个同时死在现在我们看得很平常,灾难当中,你看一个灾难死多少人,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为什么?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这一离开之后,纵然再遇到,回头再遇到不认识,为什么?改头换面。除非你证果有神通,至少证小乘二果以上,为什么?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能认识你,改头换面也认识。我在人道,他在畜生道,我也认识他,这有神通;初果还办不到,还没有这个能力。「故云莫谁随者」,没有人能跟随你。「《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这个剎那是讲最后那一念,「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是说什么?说你的灵魂离开你的身体,你身体所有的器官功能都失掉,这个散坏就是功能失掉。「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亲戚跟你告别。「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这个地方举的例子是国王,你的权力、你的势力跟着你的身体一起走,灵魂离开身体也就离开一切。「辅相大臣」,这是帮助你的人,你是个国王,你底下的宰相大臣,这讲人事离开了,不属于你的。「宫城内外」,宫是宫殿,你居住地方,城是城市,古时候讲的京城,京是大,今天讲的大都会,内是讲宫,外是讲城。「象马车乘」,这是你的交通工具。「珍宝伏藏」,你收藏的这些珍宝。

  「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这一切的一切,没有一样能相随,你要这个干什么?这个世间人确实有这些嗜好,想收藏。我们是贫寒出身,从小没有这些东西,长大之后学了佛法,觉得这是个累赘、是个负担,你有这些东西,心就不安,你常常惦记它,常常牵挂它。所以这些年来,同学们送给我这一类的珠宝玉器艺术品,我统统都不要,随手我就送掉。为什么?我没有地方放,虽然很名贵没地方放,都送人。他们居住的房子大,有厅有堂可以悬挂这些艺术品,我没有这个地方,我也不愿意要。我需要用的我都用复制品,你看我背后这一组佛像,应该是唐朝的绘画,我这是复制品,原来的呢?原来的送人了。复制品放在这放心,不值钱,原件我统统不要,以后有人送这些东西给我送复制品,不要送原件,原件我不要。决定不要去操心,丢了也欢喜,人家拿去我也欢喜。

  底下讲「常云」,佛门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此地也有。「不论贫富,莫不皆然,个中忧苦无尽」,故云『万端』。这个世间人谁没有这个苦处?都有。这个苦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你有执着你就有这个苦,你不执着了就没有这个苦。财物,有,很好,没有也很好,决定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苦了。常常想着财物不是我的,我到这个世间来,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人间,什么也没带来;将来走的时候也是赤裸裸的走,什么也带不去。换句话说,这个世间有缘我暂时用到它,要想到都是暂时借我用一下的。决定没有一个念头说据为我有,那就错了,你就有负担,你就有累赘、有忧虑、有牵挂,一大堆的烦恼都来了。像我们住旅馆没有烦恼,为什么?很清楚,这个房子居住里头不是我的,我明天走了,走了也不会再牵挂它。用这种心态住在这世间是很快乐的,我们到地球上来观光旅游的,这里面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与我丝毫不相关,我可以欣赏,可以游乐,绝对不会有个念头据为己有,没有这个念头。控制它的念头没有,占有它的念头没有,就自在了!有这两个念头,叫造业;这两个念头没有,那叫净业。真的你可以享受它是净业,没有占有、没有控制,这个态度就好。再看下面一段经文,讲眷属和敬,这是佛劝导我们的。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是一小段,劝导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和为贵」。下面劝导,也是教导我们,要看破、要放下。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

  『或』是有的时候,心里起了个念头,这个念头无非是想控制、要想占有、想干预,都错了。古大德有一句话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智慧,好事也是造业,那业就有善恶,善恶往往自己没有智慧不能判断,自己以为是善,殊不知它是恶,为什么?给别人带来不方便。我们以为这好事,那是我们的标准,不是他的标准,这难!只有罗汉以上才能见到实情,真实的情况,为什么?阿罗汉是真的无我,见思烦恼断了,才能见到真相。带着这些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这个有色眼镜看外面东西,你全看错了,全是自己的标准,自己的标准,当然就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冲突一发生,自己要不知道退让,最后是两败俱伤,别人如果含着有冤屈,就会变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有同修告诉我,世间最残酷的业报无过于战争,在战争当中死亡,他永远还在战争。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给他印证,一点都不错。我在学佛的早年,应该在学佛之后二十年,常常作梦在打仗。因为我们小时候生在抗战时期,中日战争,在逃难,在打仗,你看这个印象多深刻,学佛二十年了有时候还做这个梦,在逃难。由此可知,在战场上死亡的,阿赖耶的意识永远抹不掉。死了以后怎么样?他没有觉得死,他还在打仗,如果不觉悟几百年、几千年都在打仗,真的是苦不堪言,每天都在惊慌当中过日子,恐惧,身心都不能安稳,生生世世要搞上几百年、几千年,你说多苦。只有菩萨慈悲,遇到菩萨了,菩萨跟他们现同类身讲经说法,帮助他们觉悟。觉悟之后才知道错了,觉悟之后战争早就结束了,他不知道结束,再慢慢恢复正常,多可怜。心有争执就『有所恚怒』,怨恨恼怒烦就出来了。

  【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从小怨变成大怨,从小的磨擦变成大的仇恨。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想破』,就是你要看破。

  右面这段经文,「劝世人,亲眷之间应当和敬,不和成怨」。怨万万不能结,古大德劝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跟人结怨。别人来找麻烦,我们心里马上就明白,过去世的怨恨现在遇到。八苦里头怨憎会,冤家对头这碰到了,碰到怎样?要忍、要让,对他要谦虚、要恭敬,把它化解,恭敬、谦让,解冤释结这是有智慧,这是聪明人。我们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会感动,如果他一觉悟,很好,他也放下了。决定不能坚持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不坚持。错跟对没有绝对的标准,今天对了,也许明天就错了,今年对了,也许明年就错了,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这个世间指六道,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几乎都免不了这些现象。不但是亲眷之间应当和敬,对一切人、一切事物都应当和敬,不跟人结怨,不跟畜生结怨,乃至于花草树木都有灵性,我们还是以谦敬来对待,不跟它们结怨。

  下面念老给我们的解释,『敬爱』,「恭敬与慈爱」。这是我们应当要有的,不要轻慢,轻慢是个小事,由小累积就变成大恶、变成大怨,所以小礼小节守住,大礼大节就不会失去。『憎嫉』,「指憎恶」,憎恶是讨厌他、不喜欢他,这个也很能够积怨,「嫉妒」,经上所讲的,在我们现前社会,到处都可以看见。『有无相通』,「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别人有缺乏的,我要帮助他,要欢喜施舍,从这个地方下手。学大乘之后,我们晓得,佛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最大的恩惠是什么?法布施。因为法布施能帮助人觉悟,人要是觉悟,一切问题自然解决;不觉悟,他迷惑,迷惑哪有不造业的道理?『言色』,「言语与面色」。《还源观》四净德里头第三句「柔和质直」,你看贤首国师德行只提了四个纲领,言色在里头,言语要柔,表情要和。『违戾』,「违」是违背,「戾」是乖、是狠。「《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是谓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经中之和颜爱语」。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好听的话有的时候害他,爱他是爱真诚,从内心里面真诚爱护他的话,这叫爱语,他有过错劝导他也是爱语。规劝不容易,谁能接受?不能接受决定不能劝他,犯了过失也不能说他,不接受。你要劝他:你知道什么?

  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常说,劝你的人是谁?两种人他有义务,一个是父母,你有错误他纠正你;一个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教诲还得察言观色,这个学生不能接受的,别跟他结怨。我们在学校念书就见过,老师很严厉,常常责备这个学生,不喜欢这个学生。这个学生怎么样?毕业文凭拿到之后就想办法来整老师,报复老师,好好的揍你一顿,真的,不是假的,报复。所以李老师就教我们,学生当中有可以教的教他,不能教他把他看作旁听生,对他客客气气,他有什么毛病从来不说。因为我们班不大,是小班,讲堂大概就是我们摄影棚这么大的样子,同学们就二十几个人。看到老师就对几个学生非常严厉,有打有骂,被打骂里头都哭哭啼啼,老师对他们从来没有好脸色对待。有几位同学,二、三个同学老师对他很客气,从来没有不好的面孔,都是笑面迎人。那个时候我年轻,我三十一岁跟他,我看不懂,老师怎么会是这种态度?我这个疑惑没说,被他老人家看出来,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里,问我「你看到我对待同学是不是有疑惑?」我说「是的,我不敢讲。」老师就说,「同学真肯学,打他、骂他都打不走的,他还感恩,虽然哭得很伤心,他感恩,他听话,真学,要教他了。」我们那个班成年的人多,我在那里还算年轻的,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六十岁,已经有孙女儿,做祖母了。老师说,我们才恍然大悟。那几个对他很好的,根本就不听,老师说什么,好好好,说完之后我行我素,表面上看到很恭敬,老师的教诲没放在心上,根本就不能去做,这样的心态就看作旁听生,老师对他只有恭敬、客气,不闻不问。所以和颜爱语这个很重要。

  「以上劝和」,经文解释上面讲的劝和,「下明不和结成大怨」,就经文从「或时心诤,有所恚怒」,这个下面,底下这段文,是不和就结成大怨,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和」比什么都重要。佛教弟子他没有组织,真正是一盘散沙,为什么这些同学都能守规矩?就是释迦牟尼佛提的六和敬。人人自爱,人人想着与别人和,不要求别人与我和,个个都要求我跟别人和。所以团体虽然不小,我们估计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他那团体不会少过三千人,这样大的团体和睦相处,他是六和敬的团体,人人都自爱。他能量的来源就是世尊天天教导,天天讲学,天天教导,每个人自动把六和落实。六和里头最难的一条就是「见和同解」,现在人讲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知,这是和睦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个共识,和睦做不到。佛法的共识是什么?佛没有说:你们想的都错了,我想的是对的,都得要照我的想法。你们想想,有人能服他吗?没有,那做不到。佛的共识非常巧妙,教我们什么?放下,放下不就和了吗?你说你有理,放下;他说他有理,放下。大家统统都放下,和了,没事了,妙极了。你看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不全和了吗?这每个人服了,我放下,你也放下,六和敬是建立在这个道理上,在这个基础上,没有人反对的。在净宗法门就更特别、更殊胜,一切放下,阿弥陀佛,统统都归到阿弥陀佛不就和了吗?

  世尊这个团体是个教学的团体,跟一般世间团体又不一样,学生都尊敬老师,对老师有信心,对老师的教诲有信心,又能认真奉行。戒律从哪里来的?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去想,一条一条定下来的,不是。怎么来的?同学当中有人犯过了,佛就这条以后大家记住,这个事情不能做,就列一条。所以戒律的完成,是长时期完成的,佛没有去想它。这杀生,看到同学当中有杀生,当然不是杀人,杀小动物,定下不杀生这条。有人偷盗,想占人便宜,发生这个事情,偷盗不可以有,是这么来的。都是同学发生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有的是佛看到了,多半都是同学们到老师那里去报告,发生这个事情怎么办?这条不可以做。应该做的没有做也要制戒律,这个一定要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戒律不是预先定好的。这个僧团是大义团体,真的是如理、如法、合情,情理法面面都顾到。下面「《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这个地方态度要学的,不和一定要记住,不和就结怨,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或时心诤』,「诤」,通常就是讲争执的「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讼就是诉讼,告状,现在讲告状。「《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斗诤,故云或时」。这就是讲烦恼习气人人皆有,这不能否认的,六道众生哪个没有?没有缘触动,它伏在那里,它不发作,可是有缘触动,它就爆发,什么时候发作他自己都不能控制,说发作就发作了。这在佛法里叫修行,行就是行为,特别指这些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要把它修正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为。从哪里修?从心地上修,心地是念头,不善的念头才起来,这一觉悟马上把它放下。因为言行是听念头指挥的,念头善,言就善,行就善;念头不善,言就不善,行就不善。所以修行懂得这些道理,把念头抓住就容易了,不许可有不善的念头。止不住的时候怎么办?念佛,无上法门。止不住的时候大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统统归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纯净纯善。阿弥陀佛的本意就是我们自性清净心,我们自性的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真实义。古德说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回来得快,把这个争就化解;回来得慢,他就产生争论。学着不与人争,无理不争,有理也不争,这是真修行人,大修行人,表现出来的确实是前面所说的「净定安乐」。这个乐不是狂欢,而是心情愉悦,表现在身心上满面的笑容,一种喜悦相。特别慎重,就是「一时忽起相斗与争讼之心」,心是念头,不能有这种念头。

  下面,『恚怒』,「瞋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瞋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诸位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安士全书》的上半部,你看一开头叙述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讲他那个时候生生世世报怨,互相残害,造成极大的罪恶,这都是应当要避免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不给别人有生气、有怨恨这种机会,不给他,这是我们修行的真功夫。所以经上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菩萨。一个人所在之处要叫众生生烦恼,他不是菩萨,他是魔,魔给人带来烦恼,菩萨给人带来喜悦。这句我们常常放在心上,时时提起正念,不容许它发生。就是一时瞋心造成小恨,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己要忍耐,对别人要忍让,这一让他会反省,问题确实就化解了。如果不肯相让,一定要争个胜负叫逞强好胜,那就会造成冤冤相报,无有已时,这是八苦里面怨憎会苦。

  严重的演变为战争,确实就像文昌帝君一十七世,这些事情成了大怨,文昌帝君是遇到佛菩萨,开导之后他觉悟。现在这些事情,在人间我们看见了还不严重,最严重的是在鬼道,是在这些幽灵。最近北京居士送了两片光盘,里面的内容中日战争,几乎在每个战场上死难的双方战士,包括将军,现在在干什么?还在打仗。这一小部分觉悟了来祈求超度,说明我们超度诵经有效。他特别提醒,诵经的时候要观想,要真正想到他们,他们才能够得到;如果只是诵经不想他们,想别的事情,他们得不到,这个很重要。古人所谓「诚则灵」,不是诚心就不灵,诚心什么?所谓「祭神如神在」,你一定要想那个。我们这一拜拜释迦牟尼佛,心里就想释迦牟尼佛他就有感应,拜阿弥陀佛就想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想释迦牟尼佛,没有感应。我们消灾要回向给这些众生,回向给哪些众生就要想那些众生。所以为这些双方战争当中,死难的这些将士、人民,你就要想到战场上那种凄惨的状况,他们就会有感应。有善根的这些灵,有些可能它就往生,真的念佛往生,有些到天道,有些到畜生道、人道,都是好事情,他就算畜生道,他从饿鬼也升了一级。有人问他,真的能收到!真的他们现在做游魂很苦,我们看罗马军团的故事那都是真的,遇到佛法他就得到解脱。

  下面括号里头说,「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经上有这个故事,琉璃王,释迦牟尼佛在世,他是大国王,他跟释迦族有冤仇。怨是过去生中结的,这在《释迦谱》里头都有记载,不是前世,也不是再前世,这是过去很长很长的时间。琉璃王这一群,那个时候他们在畜生道,在一个鱼池里面,他们是一群鱼,琉璃王就是这个鱼里面的头目。释迦族在那个时候是些渔夫,捕鱼的人,有一次他们想把这个池塘的鱼统统打捞起来,把池塘的水放掉,鱼全部杀掉。这一群被杀的这些鱼怨恨不灭,生生世世记着要报仇。释迦牟尼佛出世了,生在释迦这一族;那些鱼呢?鱼现在变成人,琉璃王这一族。无量劫前的怨恨,小小的一点事情一挑拨就变成战争,释迦佛想阻止这个战争,阻止不住,如是因,如是业,如是果,如是报,救不了,怎么劝不听、不接受,一定要把这族灭掉。最后释迦佛就劝大家逃亡,所以他的家族逃到西藏,在后藏,以后就没有回去,就在西藏落户,所以释迦族也算是中国人。这桩事情,当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释迦族整个这一族逃到后藏。这是用这些事来告诉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什么样的怨恨都要把它看破,要化解,决定不能结怨,结怨后果太凄惨,生生世世多少世都不能够解决,愈结愈深,连佛菩萨都无可奈何。

  所以这里讲,「指世间冤报之事,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这个事情麻烦,果报能够降临在当时都是属于轻的,愈积愈厚。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决当报偿于后世,慈禧太后的事情,就是明显的例子,她是报私仇,私仇报了,她又造了新业。这个新业是什么?把中国传统文化毁掉,造了更严重的罪业。私仇是清朝在没有入关之前,也就是说,在明朝那个时候,他们附近有个小的部落叶赫那拉氏,他们把它灭掉,这一族灭掉了。叶赫那拉氏的酋长临死的时候对天发誓:我族里头纵然剩一个女孩子,也要报仇。发了这个誓。所以满族入主中国,在中国做了皇帝,就定了这条文,只要是叶赫那拉族的人决定不准进宫,要隔离。一直到咸丰两百年过去了,两百年都没事,咸丰知不知道慈禧是叶赫那拉氏呢?知道,认为这个女孩子有什么了不起,怕她干什么?所以就立她做贵妃。以后没有想到她真厉害,咸丰死了之后她夺权,因为什么?她生了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他继承王位,她就变成太后。儿子年岁小,太后垂帘听政,所以这个国家政权就变成掌握在她手上,为所欲为,灭了清朝再报了仇。但是这个手段,把汉族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文化给摧毁了。藐视佛法,自称为老佛爷,所有菩萨都站在她旁边;清朝历代帝王都信奉佛法,佛门里头高僧大德封作国师的很多,自称为弟子。只有她自称老佛爷,这个罪过重了,真在地狱,她想出地狱可不容易,没人救她,心太狠了,手段太毒了。

  另外现在在社会上,我们也常看见,中国、外国都有,败家子,这是什么?儿女跟父母四种缘,报怨的。所以现在多少父母,我们所接触到的,都说小孩不好教;老师,我们也常遇到,老师来跟我们说,现在学生不好教。我们知道这个原因,今天这个世间人,有几个是以仁慈的心待人接物?你用仁慈心待人接物,你与人有恩,他到你家来做小孩,他来报恩的。你没有恩惠给别人,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换句话说,你跟别人结的全是怨,那你家的小孩都是冤亲债主。所以我们也得深深记住,古大德教导我们,决定不跟人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与人要结恩,不能结怨,要能够舍己为人,不能占别人便宜。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盗心,虽然你没有行动,你的心已经犯了盗戒,在菩萨戒上就破戒。小乘比丘戒论事不论心,好守;菩萨戒难,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它结罪是从起心动念,它不是行为。所以菩萨比声闻高太多了,同样一条戒,菩萨比声闻难太多,不起心、不动念。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父母杀儿女的,儿女杀父母的,兄弟互相残杀的,这已经就不是新闻,太多太多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冤冤相报。还有现在妇女堕胎,堕胎是什么?他到你家来你把他杀掉了。他还会不会回来?还会,他来的时候就是要杀你,他来报仇的。如果这个小孩是来报恩的,你堕胎把他杀掉了,你看恩变成仇;如果他报仇的,你把他杀掉,仇上又加仇恨。他是讨债、还债的,债务,你把他杀掉了,不但欠债还欠命。想到这点你还敢造吗?不是造作就没事,造作后头麻烦可大了,佛菩萨都不能给你解决,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在很多活动当中,我也常说,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这种人羞于作恶。他认为什么?我做坏事很丢人,不好意思,这是个约束的力量,比法律好。可是因果的教育,你懂得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你不敢做坏事,为什么?想到后果就害怕,你那个念头自然就停止了。因果教育重要,比什么都重要。中国过去几千年,这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靠什么?老实讲靠因果教育至少百分之七十,伦理道德只能占百分之三十。

  所以在过去不要说太久,七十年以前,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不但每个城市,大一些的乡镇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所在之处的确是镇邪。上城隍庙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城隍有没有?有。我还记事的时候应该是七、八岁,我们庐江县城的城隍庙被毁掉,军队去毁掉。在军队毁掉城隍庙的前三天,我记得那个时候,是冬天过年的时候,我们住在乡下,到城里来看外婆,外婆还在,是冬天下雪。外婆家的邻居,不是紧邻,好像我记得是隔四家不远,隔四家那一户人家有个人生病,大人生病,生病他就跟家人说,城隍要搬家拉夫拉他,拉他去挑东西搬家,那要命的事情。怎么办?他说如果有钱的话,可以请人代替他。所以家里扎的一些马、人,烧纸钱烧了很多,结果他说:够了、够了,差不多了,可以找到人代替了。他的病慢慢就好起来。三天之后果然发生这个事情,半夜军队进了城隍庙,把里面的神像全都毁掉。前一天,毁城隍庙前一天下雪,雪地上有印子,有车、有马、有人走的印子,从城隍庙到出城那条路,好像是西门那条路,在雪地上能看见。我们家乡很多人,大概像我这种年岁的人都记得,真的不是假的,城隍前一天搬家搬走了,第二天他们才毁城隍庙。你要说这是假的我不相信,我亲眼看见的,亲身体会的,年岁虽然小,大概是七岁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城隍搬家了。城隍庙我去过很多次,母亲到城隍庙烧香,带我去,里面的阎王殿,十殿阎王是泥塑的塑得非常好,真正是艺术品。所以我们家乡人对这桩事情,印象非常深刻,真有绝对不是假的。故云『应急想破』,想破就是看破,你应该要看破,果然看破你就能放下,放下不再做这些事情了。

  末后这句话,「众生但知畏果,菩萨则畏因」。这就是什么?迷惑的人,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没用你不能不受。菩萨聪明,菩萨怕造因,怕造恶因,为什么?恶因后头肯定有恶报,决定逃不了。前几年我请也是我的一个同学,李老师的学生江逸子,台湾的画家,我请他画地狱变相图。我在缘起里头写得很清楚,我怎么会有这个念头?城隍来找我,附身,他告诉我,他是庐江县的城隍,说出我小时候的事情,没人知道,我弟弟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大概只有我母亲晓得,他能说得出来我相信了。找我干什么?希望我帮助把城隍庙恢复。我说「这个事情我可以做得到,但是国家政策不许可。」他也明了,他就想了一下,他说:十王殿非常重要。我说:「我知道,城隍庙里最重要的就是十王殿。」十王殿是什么?教因果。当时我在新加坡,他到新加坡来找我,附在一个人身上找我。居士林正在建外面的围墙,用福建惠安的浮雕,里面雕的二十四孝做得很好看。我就想,我说:能不能把十殿阎王殿做成浮雕镶在墙壁上?他就马上回答我,那这浮雕就不如画画,如果能把这个地狱画出来,把它多印,希望我能够在全世界净宗道场都能够把它展出来。我说这是好事情,这他提出的建议,这更好办。

  所以我就跟江逸子商量,我一提起他马上就同意。我说为什么?老师在世的时候曾经提过,希望他画一张地狱变相图,他没有画。老师还希望他,跟地狱变相图对比的,画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图,让大家看看这边是苦,这边是乐。我说好,那你现在应该要做了。一年的时间完成的,很多同学都看到,那是一张巨幅的制作,五十多米长,二十六公分高,五十多米长,这张图大概可以印上上千张都不止。城隍来找我的,我替他做的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迷信。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绝对不是说信就有,不信就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看底下这段: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任何人代替不了。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念老的批注,「右段劝谕世人,舍恶修善」,这是这两行经文所说的宗旨。『爱欲』,「指情爱与贪欲」,现在所谓的情执,这个很难断。「爱不重不堕娑婆」,这是古大德讲的,「念不一不生净土」。「世人举体沉溺于爱欲之中」,这句话是现前可以说是全世界社会的写照,这不是一个地区,全球性的都沉溺在爱欲之中。情爱、欲望,这个情里头真有爱吗?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说永恒不变是真的,见异思迁是假的,今天这个社会上真有爱情吗?真正有爱情还情有可原。都是虚情假意,大家互相欺骗,一丝毫真诚都没有,今天这个社会不像人间,有人说人间地狱,这个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地狱在哪里?今天人间是地狱,人伦基本的道德观念都丧失,完全丧失。我们讲五常,确实今天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中国过去社会这五常是底线,任何人都得要有的,没有你怎么立足于社会?不能不讲究这五个字。仁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就要想别人,从哪里想起?先从父母想起,然后想妻子儿女,然后想兄弟姐妹,一层一层扩大。要尽自己的本分,要爱护这些人,要关怀这些人,要照顾这些人,要帮助这些人。现在没有了,现在人只想到自己,除自己之外都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什么?欲望,情欲。夫妻之间恋爱结婚,你要问这结婚的两个人,你们两个当中互相真的相信吗?他会摇摇头:走着瞧吧!这个态度是真的不是假的,观望,不能长保。几天分手的有,几个月分手的有,一、二年分手的很多很多,都在造罪业。给谁结了怨?如果他生了小孩,跟这个小孩结了怨,你们不和,他受罪,他的怨恨这一生一世都洗不掉,来生后世有意无意遇到能不报复吗?

  我们看念老这个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这就古人讲的「爱不重不堕娑婆」,这个世间人完全沉溺在其中,这讲六道轮回。「于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六道从哪来?就从这来,佛法讲的贪瞋痴。「纵使眷属满堂,于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故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你一生遇到善缘行善积德,你去的地方好,好也只是人天两道。如果心行不善,你去的地方就不好,这个不好是指三恶道,苦乐自当,自作自受。「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善恶变化』,「善变化」,就是善道,「即善趣报」,三善道的果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人变成畜生,变成饿鬼,变成地狱,变化。「《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过是过失,天灾人祸都是自己造作不善的业因所感召的。现在我们虽然是恶报很苦,但是所做的善,来生的时候它就变成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都能讲得通,也都是事实真相。总之,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真理、是事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谨慎。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零七
下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零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