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三十八

  日期:2011/10/7 22:15:28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八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八十九面第六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是为端耳。如是演申,不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这一段文说的是《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他是怎么成佛的?他是怎么修的?在《楞严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就是经文里面讲的,「各自端守」,端正身心。以观音菩萨为例子,观音菩萨是耳根,他的功夫是六根里面的耳根。耳是对外面的,它的境界是音声,我们一般人耳都是向外,会被外面境界影响。观音菩萨他用的是相反的,他闻自性,不向外面,就是不逐闻尘,闻尘就是音声。所以他回过头来反闻自性,用这个方法他得到禅定,从禅定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了。如果我们对外,肯定会被外面境界染污,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生起贪瞋痴慢,这就叫造业。用菩萨这个例子,我们将它引申,如果我们眼不逐色尘,眼的对象是色,不逐色尘,能够反观自性,那我们的眼就端正了。观世音菩萨耳根端正了,眼也端正了。

  「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不是初学的境界,连老修也达不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个功夫不容易!现在在这个时代,能够用观世音菩萨这种方法的,可能就找不到了,没有人能够像观音菩萨。那我们要成就怎么办?只有一个方法,念佛,这个方法跟反闻自性比起来容易太多了。反过来之后,眼所见的是色性,耳所听的是声性,身所触的是触性,明心见性。这个道理我们懂得,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可是做不到。念佛这个方法,我们有地方下手,我们能做到。念佛容易,功夫浅深不等,讲到最深处,比观世音菩萨这个方法还要高。确确实实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或者在一切法门当中,念佛是第一。念佛人也必须要端正身心,不但我们往生有把握,往生的品位就很高。所以前面浅的解释,身心端正举儒家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取这个。我们六根不应该接触的,我们尽量远离,这样就好。凡夫烦恼习气很重,只有远离干扰,这是最高明的一个方法。在今天这个世界,对我们染污最严重的,这个要知道,就是电视、网络,染污非常严重。

  早年我们在美国,美国的学校小学一年级小朋友就开始用计算机,那时候韩馆长在世,她的孙子上小学一年级就用计算机。计算机在功课上倒不多,他去看游戏的节目非常多。晚上睡觉,躲在被窝里面看,内容我不清楚。有人告诉我,内容全是负面的,杀盗淫妄。小孩从小就开始学这些东西,长大能不叛逆吗?所以许多家长我们遇到,都说孩子难教。为什么难教?他已经学坏了。中国古人说得好,「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要想把小孩子教好,什么时候教?婴孩。婴孩什么?刚出生。这种教学法只有中国古人懂得,而且在中国是世代相传。农村妇女没有念过书,没有知识,但是她懂得怎样教小孩,她有这个本事,有这种常识,这个常识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怀孕期间这个母亲起心动念会影响胎儿,言行举止也会影响胎儿。所以在中国古礼里面有怀孕的这个礼节,这就属于胎教。母亲一定要懂得,妳的情绪、妳的举止跟胎儿有密切的关系。妳举止端详,这个小孩的根就扎得好,如果性情不好,将来小孩性情就坏了,她影响他。出生之后,父母在小孩面前一定要守礼。为什么?教小孩。他虽然不会说话,他睁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学习了,出生下来就开始学习了。所以你给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这个孩子将来就成圣成贤,身心端正,父母教的。

  长大之后,虽然踏进社会,当然免不了受染污,基础好,根好,他在接触外面境界他懂得是非、他懂得邪正,所以他有能力辨别。现在小孩不行,从小接受的就是负面教育。真的从小到大他耳朵所听的就是斗争,竞争、斗争,学会了自私自利,没有爱心、没有慈悲心。现在这个社会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愈来愈少。典籍存在,没有人去念了;有念的人,没有人去做了。这是我们非常忧虑担心的一桩事情,怕古圣先贤这种好东西非常可能失传。我们今天能做到的只是将这些好东西大量翻印,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各个地方都能收藏。我们送给大学图书馆,城市里面的公立图书馆。可是没有人读,没有人真正把它落实,没有人将它发扬光大,这是危机。

  灾难确实是非常频繁,大家比我知道得更清楚,我不接触媒体,五十年来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才能保持一点清净。我每天所看的是佛经,也看一点古圣先贤的这些书。这是我们自己保护自己,避免染污。今天像我这样的人有,不多。我们担心的,底下一代怎么办?现在灾难频繁,频率月月上升,灾情一次比一次严重,所以很多人心慌,这也是正常现象。不过我们学佛的同学一定要知道,救自己、救家庭,除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这个一定要认识。灾难来的时候一定要一心不动,要坦然、要镇定,你才有智慧。如果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非常之好。灾难当中我们知道许许多多人都是死于惊慌失措,也就是常讲被吓死了,被吓死的人很多,这是我们可以避免的,我们了解,不害怕。实在说,美国这个电影片,能找到,「2012」这个片子,多看看,多看是什么?看成习惯了,灾难就是这样子,你就了解了,你就不害怕了。没有见过突然来的时候,真的会惊慌失措,会被吓死。最重要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平常要把心量拓开,大公无私,能够舍己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先不求人人为我,先只顾我为人人,你去修善积德。

  佛在经典上讲得很清楚,人在这个世间有共业、有别业。每个人不一样,这别业。如果大灾难,我们有共业,也会在大灾难当中走了。走了是不是不幸?未必然。每个人的造作,就是去处不相同;造恶的人,灾难当中走的,他到恶道去了,行善的人,他到善道去了,学佛的人,真正学佛,能放下万缘,一心专念的人,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修善积德,他对这个世缘有留恋,不想离开,他又生到人道来了,而来生会比今生更幸福、更美满。所以学佛必定要知道人没有生死,我们自己永远没有生死,这是真的,生死是这个肉躯,这个肉身有生死,肉身不是我,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不懂你这个佛是白学了。我是不生不灭、是永恒的。惠能大师明心见性,在报告里头说,「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不生不灭,这他见到的事实。肉体丢掉了,有一个灵性的身体,这个身体不是物质,这个身体好,我们肉体有束缚,不自由,灵性摆脱这个身体之后,得大自在。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好好的修我们的灵体,这身体不重要。可别让我们的灵体跑到三恶道去了,那就错了,那真的叫大错了。一定要修善积德,帮助我们灵体不断向上提升。

  修净土的人,佛在此地劝我们,端正身心,与善相应。这个目的何在?到西方极乐世界提升我们的品位,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这是应该要去做的。现在在这个世间受一点苦好,受一点委屈更好。为什么?这个世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的心,我们离开容易。情执深的人很难离开。我们不肯放下,有人逼着我们放下,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对于逼迫我们的人,我们要生感恩的心,他逼着我们放下,换句话说,他帮助我们超生。大乘佛法里头说仁者无敌,仁者是菩萨,菩萨永远不跟人对立,这叫无敌。不但不跟人对立,跟一切万物都没有对立,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万法跟自己是一体。只有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叫修菩萨道。所以我们六根绝不贪外面的境界,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你的心就清净了。只要有贪瞋痴慢,你的心就不清净,就染污了。经题上教导我们的「清净平等觉」,那就是修学的目标。我们能够得清净心,你就决定得生净土。佛在经上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极乐世界是净土,是清净心现的,阿弥陀佛的清净心现的,也需要我们自己的清净心,自己心不清净,跟阿弥陀佛冲突,没有感应。我们要清净,别人要贪瞋痴慢,我们跟他们没有冲突,我们不要贪瞋痴慢,他要贪瞋痴慢,给他;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不要,他要。所以菩萨跟一切众生永远不会有冲突,没有利害关系。我们要的是清净心,要的是平等心,要的是慈悲心,这就是智慧光明,朗照心源,这是真正的端正,真正的第一。

  下面说『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亦同具上之浅深二义。浅言之即身心离垢无染」。我们初学,这非常管用。凡是有染污,我们远离,不受染污。生活当中一定要平淡、要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叫修行,随缘妙用。「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这个很重要。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现在跟初学不一样。初学的时候心里所想的是仁义道德、是五戒十善,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跟它相应,绝不能违背。最近这十几年来我们特别重视提倡《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跟《沙弥律仪》。净宗学会成立之先,这二十多年前,我们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的,第二个是在加州,在旧金山,美国净宗学会,这两个会现在还都在。当时我们提出我们行门五个科目,行门是真干。第一个科目就是净业三福,那是修行的总的指导原则。世尊讲得很清楚,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多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菩萨修行成佛一定要遵守这三条,你不遵守这三条你不会成就。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修行最高指导原则。

  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落实在《弟子规》,你把《弟子规》真正做到,孝亲尊师你就体会到;不是深层的体会,是开始有一点体会。如果这个东西没有做到,孝亲尊师你说说而已,你体会不到,体会一定要自己契入境界才知道。像吃东西一样,吃到口里才知道滋味,怎么讲都没用处,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尝到,你讲出来才有味道。不是亲身做到的不行,总是隔一层,说得再好,别人听了怎么样?听不出味道,不能感动人。亲身体验的,你向别人讲解的时候,人家听到受感动,会流眼泪。你做得愈多,你体会就愈深。这桩事情,胡小林的报告最清楚,特别是他最后他父亲在病重的时候那四个月,他照顾他的父亲,尽到孝道了,这是现在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他做到了,他在《弟子规》体会就深了。《感应篇》、《十善业》都是要去做的,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头一句「修十善业」,这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把这个学习的顺序排出来了,从《弟子规》学起,再学《感应篇》,最后修十善业。前面两个没有,十善业道都是空的。

  我们冷静细心观察,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学佛的,出家的、在家的,在家的,《十善业道》没做到,出家的,《沙弥律仪》没做到,不但《沙弥律仪》没做到,《弟子规》也没做到,佛教怎么能不衰?不但衰,恐怕将来没有了,会在中国消失掉。没有人真正干,佛教在中国就变质,变成什么?充其量变成学术。像伦敦这几所大学汉学系里面所学习的,我们去看过,把佛的经典当作世间一门学术来研究,它变成世间法,它变成知识,而不是智能,儒释道全变成知识。在古时候中国不是的,儒释道全是智慧。佛讲求大彻大悟,道也讲求开悟,儒也讲求开悟,开悟才真正管用,不开悟的不管用。今天要开悟你就要走开悟的路,佛教给我们这条道路就是开悟的道路。你看先把规矩学好,这是第一条,净业三福头一条。

  头一条做好之后,才能升级学第二条,第二条是「受持三皈」。三皈是觉正净,这是修行最高的理念。如何能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是觉的意思,见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就要提起觉而不迷,听到人读经,看到经本,就要想到正而不邪,看见出家人,他就提醒我们净而不染,他染不染我们不要管,他提醒我净而不染。他这个形象教我,他自己染不染与我不相干,我看到这个形象的时候,我就想到净而不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三皈,是皈依自性,皈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现在受三皈依的人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三皈完了就完了,一切都完了。拿到皈依证,我是皈依三宝了,你看他,他还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还是搞的迷邪染,假的,不是真的。「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在家的是五戒、十戒,就是八关斋戒,在家有菩萨戒,出家有沙弥戒,沙弥律仪,有比丘戒、有菩萨戒。五戒、十善、三皈都没有,哪来的众戒?古人早就忧虑了,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蕅益大师对这个事情就非常忧虑。明朝末年人,距离我们现在三百多年,差不多有四百年,明朝末年。四百年前的人为这个事情已经非常忧虑,怕佛法在这个世间失传。虽然佛说了,他老人家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释迦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一万二千年已经过去三千年,后面这个九千年,我们是后面九千年的开始,才过三十八年,佛的法运还很长,不至于断掉。

  真正修行的人我们没见到,肯定有。我曾经将这个问题向章嘉大师请教过,章嘉大师叫我放心,佛教不会灭,但是有兴有衰,这是肯定的。现在是衰到谷底,要兴不会突然兴起来,最快恐怕得要一百年以后。两百年以后肯定兴旺起来,为什么?对佛法认识的人逐渐会多了。这些是什么人?科学家。近代科学研究的报告,很多跟佛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让这些科学家们非常惊讶,几千年前佛经上所说的,现在被科学证明了,它当然会复兴。将来出家学佛的可能都是在科学上有非常伟大的成就,他们回过头来,那很快就成佛了。因为他们的研究已经达到开悟,就是大彻大悟的边缘,只要他真正能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他就成佛。而且他放下比我们容易,因为他了解现象是假的,物质现象是假的,精神现象也是假的,自然现象也不是真的,他了解得非常透彻,所以放下很容易。这是我的一个看法,将来佛教,科学家、哲学家他们出家,他们来继承,来继承如来家业。佛法讲得好,诸佛如来的弘传,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宗教,他以宗教的身分出现,众生喜欢科学,他用科学的身分来出现,喜欢哲学,他用哲学的身分来出现,佛法是圆融的,它没有执着,它没有分别。所以我的想法,很可能将来哲学跟科学继承了佛法。这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我们学了六十年,接触到最近的这些科学报告,看到这些科学家对佛法感到非常惊异而且惊喜,所以它也是科学的最高峰。

  善的标准,世法、佛法,佛法的标准是五戒、十善;世法的标准,在中国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都落实了,你表现在外面就是威仪有则。则是一个标准,你的行住坐卧,你的言谈举止,你的起心动念,是一切众生,人天大众的标准。这是最好的标准,是与自性性德相应的标准。这个人我们就晓得他将来是一代的大师,他继承了如来家业。现在在世间不多,往后慢慢会多起来。这个人大公无私,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所以都是善。「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才是与善相应」。这个境界就高了,这是证果的人,凡夫做不到。「但应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表现在外面,究竟佛果,妙觉如来,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是佛法讲的第一善。你看第一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说绝了!这三句话,浅言之,对凡夫说,深言之,是等觉菩萨、是妙觉如来。

  下面我们看,「更就本宗」,讲到我们净土宗,「第一之善,实即大势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都摄六根,孟子说过,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跟都摄六根的意思非常接近,这是儒家。孟夫子那个时候佛教没到中国来,他所说的跟大势至菩萨讲的是一样的。我们前面读到的,菩萨不逐闻尘,不逐色尘,六根不逐六尘就是都摄六根。把眼耳鼻舌身意收回来,不要向外去攀缘,收回来,你的心就定了。我们的心为什么定不了?六根心都在外面,意根在里面,意根也缘前五识落下的印象。在哪里?在意识的相分里面。意识的相分,对外缘前五根落谢的印象,对内它缘阿赖耶、缘末那识,所以它的能缘境界非常广大,你要不把它抓住,你心就定不下来。大势至菩萨言语很简单,对修学非常非常重要。都能收摄,净念就现前;净念相继,说明你里头没有杂念。这个净念是什么?就是一句佛号。

  下面说,「一声佛号,六根俱摄,即六根自端也」。灵峰蕅益大师,这两句话是他说的,「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这是讲到念佛法门,至少每天在修行定课用功的时候,我们六根决定不缘外头六尘境界。你在念佛看到有人经过,还仔细看一下,你受他影响了,你心往外头跑了。听到外面有声音,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你只要有反应,你的耳识跑到外面去了。怎样才收摄六根?念佛的时候心里只有佛,外面东西没看见,外面音声没听见。为什么?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个心是什么?就是心识,你眼识收起来了,视而不见,耳识收起来了,听而不闻,你所听到的、所闻到的就是那句佛号,这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什么东西?念佛三昧现前了,这就是六根俱摄,六根自端。灵峰大师这两句话讲得好,我们的心本来是妄念很多的,一集中在佛号上,妄念就没有了,妄念全变成阿弥陀佛了。心既是佛,六根自然统统都是佛。六根是佛,给诸位说,六根对象六尘也是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故云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自端者,一声佛号,六根自然端正也,自然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这善是什么?「是心是佛也」,这善,完全回归到自性。你用功,这个功夫是「是心作佛」。作什么佛?作「是心是佛」。大乘经上佛常说的,本来是佛。你本来是佛,你现在是心是佛,你就回归本位,是心作佛就回归本位。这是真善,绝对的善,这不是相对的。

  「品末重复劝勉,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这一品最后佛慈悲到极处,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勉我们应该要把欲放下,要把恶放下。欲是欲望,欲望是恶之缘,贪瞋痴慢是恶的因,你只要还有欲望存在,你决定造恶业。所以欲望愈少愈好,少到没有了,你就成佛,佛没有欲望,万缘放得下。欲,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财色名食睡,叫五欲。凡夫还有这个身体在,这个五欲还离不开,要把它降到最低的界限。世尊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给我们示现的,弃欲止恶,做榜样给我们看,不是做一天、二天,做了一辈子。从十九岁离开家,到七十九岁圆寂,他能保持几十年如一日,慈悲到极处,我们要明了,要能体会到这一种慈悲的大德。

  在现前这个时代,美国布莱登先生说,我们如何应对明年这个灾难,二0一二?我们现在看的许多征兆,这个灾难不是假的。他提出三句,第一句弃恶扬善,跟此地弃欲止恶一个意思。我们要把一些恶的念头放下,恶的言语放下,恶的行为放下,才能够平安度过这个劫难,不放下不行。要求我们在言行上,做到下面四个字「安和专诚」,身安,心诚,行要专,态度要和。这四个字表现在外面,不但自己能度过这个灾难,也会感动别人。这个头带得好,因为这四个字灾难当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你能做到。为什么?你把欲恶放下了,所以你才身安、态和(态度)、行专、心诚。

  『嗜』,嗜欲的嗜,「爱好与贪求也」。这两个我们把它放下了,没有爱好、没有贪求,一心只知道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要说我们的欲求,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欲求,对娑婆世界没有欲、没有求,我们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求亲近阿弥陀佛。『欲』,《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是什么?「色声香味触」,这是五尘。「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五尘就是五欲。《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是故世尊劝诫众生,『勿随嗜欲』。这个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这就是修行,真修行。对于饮食起居随缘,不要在这个里面生起贪心,有,可以,没有也可以,也不必故意,一切随缘就好。佛常教我们,随缘不攀缘。我们要想吃些什么、穿些什么,这就是攀缘。跟大众在一起样样都好,这叫随缘。随缘,没有烦恼,心是清净的;攀缘,你有起心动念,你心不得清净。所以不要随嗜欲。

  「且诸欲之中,淫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淫也」。这个是五欲里最深的,伤害最大的,会引导你堕地狱的,引导你做杀盗淫妄的,这就是淫欲。所以佛慈悲,对出家人头一个是断淫欲,对在家人的戒律头一条是不杀生,这最重的,出家戒律头一条是不淫欲。因为在家人他还没有发心出离六道生死,所以欲没有断。出家你都是为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这个障碍,淫欲第一,最严重,所以先要把它断掉。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这个欲是五欲,五种欲,财色名食睡,统统要把它放下,你自然不会作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这把诸恶莫作讲清楚、讲明白了。

  下面说,『言色当和』,言语,色是容颜,我们讲面色,现在讲表情,你的言语、表情要祥和,《还源观》上讲的柔和,要避免粗暴。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举止一定要端详,不能过于急躁,这些现在人不讲究了。我们看两百年前曾国藩在世,曾国藩对他子弟的要求,对他晚辈的要求非常严格,你看他的家书、家训,你就知道。那些要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现在人不懂。我觉得我们将来如果办佛学院,曾国藩的家训可以开一门课,必修课。里面全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你不学,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作佛?经典戒律威仪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怎么落实?曾国藩家训里头就有落实,子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过失,他全把它说出来了。现在人没有了,你有过失人家不敢讲你。那怎么办?最好看曾国藩对他晚辈的教训,我们在这里头吸取教训,认真修学,这才有好处。对于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这个里头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有《十善业道》。中国古人家家都有家训,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都在这一句经文范围之内,不学怎么会知道?

  「言和」,就是四摄里的爱语。四摄法是世尊教给我们与大众相处的四条戒。人不能够脱离人群,跟大众在一起我们要怎么做?这就是四摄法。我们当年,一九九九、二000年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做得很成功。当时新加坡有一位部长,曾士生先生,他问我:你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些不同宗教团结起来?我说这是佛教给我的。他很惊讶,佛教的,佛怎么教的?四摄法。他对这个很重视。四摄法里头第一个是「布施」,这个布施,我们用现代人的解释,送礼。人跟人往来的时候头一个就是要送礼,礼多人不怪,你要懂得。我应邀到新加坡讲经,法缘非常殊胜,演培法师有一天请我吃饭,在灵芝素食餐厅,就我们两个人,没请别人。他也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的法缘为什么那么好?我就告诉他,行四摄法,头一个布施。人家邀我来讲经,我还没有来,先把这些经论善书结缘的东西统统都寄过来,听众每个人都拿到,欢欢喜喜。吉隆坡第一次去讲演,我们的活动只有两天,我们没到吉隆坡之前,运的结缘的东西卡车已经装了两个卡车运过去,差不多有七、八吨,礼物先运过去了。我到日本去访问,送给日本净土宗每个道场一部《大藏经》,送了三十部。这是四摄法里的布施,人皆欢喜。

  第二个「爱语」,爱语是对他真正的关心,这叫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要为他着想,他有哪些困难,帮助他解决,真诚的爱护他、关怀他、照顾他,后面就是互助合作,这做朋友。第三个是「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有好处,没有坏处,人家欢喜!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是拉信徒,这个一定要知道。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还有一桩事情,自赞毁他,我这个教好,你不如我,这个话不可以说。要平等,要学谦虚,要学赞叹别人,人家才乐意跟你往来。你要自己赞叹自己,要毁谤别人,错了,别人就跟你画界限,永远防范你,你不就错了吗?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宗教?众生根性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在过去人与人之间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的交通,没有信息,真的老死不相往来。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确实有老人一生没有进过城,连城市都没去过,城市不远,不过那时候要走路,都没有去过城市,最近的就是自己居住地区的小镇。所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宗教,都是神圣在教化一方所设施的。我们这种观念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对一切宗教都尊重,决定没有批评,普遍赞叹。四摄最后一个是「同事」,同事很难做,我们只能够做狭义的同事,不能广义。狭义说什么?我们要团结,我们要互相学习,不但学习我自己的宗教经典,别人的宗教经典我统统学,我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狭义的。广义的同事,那要证果的人才能做到,不证果不容易做到。所以言和,这是四摄的爱语。『色和』,慈光照人。柔和质直,心地真诚,言色柔和,大家喜欢接近你。

  『身行』,自身之所行。『专』是专一、专诚、专精。「身行当专」,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教之道、贵以专。学多了,学杂了,你就不专。不专,你的心力分散,你的时间也分散,你所得的东西有限,多半都得一些皮毛知识,你得不到三昧,更得不到智慧。你要想得三昧,三昧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智慧是从定中发生的,所以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没有智慧,你所学的是常识,我们用现代人的话说,是知识,你的知识很丰富,你没有智慧。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而且往往有后遗症,智慧没有,智慧解决问题是圆融的。所以智能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我们在经教里头要求智能,求知识就错了。

  所以,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动作」是行动,「瞻视」是看,「徐」是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是必须要学的,学什么?学稳重、学安详、学镇定,要把现在的那种心浮气躁要把它洗干净。人要表现的是心浮气躁,你就知道,他再勤奋、再精进、再努力,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是皮毛常识,真正的内容他得不到。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那个利益是真的。世出世间圣学都要用真诚心去学习,我们学其它宗教经典也是一个道理。我跟许多人谈到学习的问题,我跟马哈迪长老说我读《古兰经》。他问我,你是不是读中文的翻译本?我说是的,我有好多版本,我读《古兰经》,我说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他看着我。我要不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体会不到经里面的奥义。他点头。我们读《古兰经》要是把它看做那是回教的,这里头有个界限,你所读到的是皮毛常识,你怎么能了解它?我说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所以我们读的,我也曾经讲过,我讲过《古兰经》,他们听了很欢喜,觉得我讲的不比阿訇差。我讲的《玫瑰经》在天主教已经流传开,光盘已经到处都有了。你不是真正虔诚,你怎么能知道它的意思?

  我们带头来学习,我们学习他们的经典,他们也会学佛的经典。但是他们学佛的经典,可能也学一点皮毛常识。什么原因?诚敬心做主的,他有真正的诚敬心。我们翻开《圣经》,用对阿弥陀佛的真诚、对释迦牟尼佛的真诚来对耶稣,来看耶稣、来看摩西,我们能看经典里头有真东西。我们翻开《古兰》,就是对诸佛菩萨那种诚敬来对穆罕默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离不开一个诚,人要能把这个东西掌握住,你决定有成就。真诚的人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浮躁的人没有真诚,离经叛道的人没有真诚,自以为是的人没有真诚。真诚的代表,孔子算是不错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真诚表露出来了。述而不作是谦虚恭敬,谦德。《了凡四训》里讲谦德讲得非常之多,「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说的。自以为是,这是满招损,人家看到你的态度,对你敬而远之。

  你谦虚恭敬真得到利益,为什么?别人真教你,真劝导你。自己许多过失自己不知道,谁肯跟你讲?没有人。在古时候真正说你过失的只有三个人,你的父亲、母亲,你的老师,这三个人。朋友不敢说,说什么你不接受,这交情就断绝了。朋友之间相处要知道察言观色,口里说,很谦虚恭敬,请你指教,你要马上去批评他的时候,你看他颜色就变了,脸就红了,就不能再说了,话题马上要转开,否则的话,再见面就难为情了。现在麻烦大了,父母不说你了,老师也不说你了,你如何能改过自新?那怎么办?现在只有找古人。《了凡四训》好,像《感应篇》,都是古人作品,《弟子规》,全是古人作品,找这个。要想真成就,把圣贤的条件具足,基础打好,这些东西不痛下功夫做不到。把它看浅了,那问题就严重,像盖大楼,你永远没有地基,你怎么可能成就?中国现在这些典籍还有,家规,我记得好像有家训、家规,有人把它专门收集起来印成一套书,是从别人家谱里头搜集的,这个很好。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都可以读,都是很大很大的帮助,特别对于现代的社会,这真是自求多福。现在找一个好人来劝导我们,找不到了,人家不敢。安定徐为,就是一举一动都安详镇定,从容不迫。

  『仓卒』,匆促,慌忙。仓卒就是现在所说的心浮气躁。『谛』,审慎。「作事慌忙,必将失败与后悔」。可是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快,动作要快,讲求效率。我们细心去观察,稻盛和夫他违背了今天社会上一般的要求的原则,他违背了,他走中国古老的路子。五十多年的经营,没有失败,营业从来没有亏欠。看看别人的公司,在金融风暴泡沬经济的时候都有受伤害,他如如不动,这些地方能看出。别人看起来心浮气躁,他老人家安详镇定,从容不迫,所以对他不产生影响。不该做的决定不干,所以不义之财,他没有贪心,不劳而获这个事情他不干。商场上投机的生意人家劝他做,他不做,他说这个是不劳而获,投资房地产。他要做的,自己一定是真正辛辛苦苦去耕耘收获的,他说这是他应该得的,投机取巧这是万万不能做,所以一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营利,他不把自己看成第一,他把员工看成第一。营利利益归谁?第一个归员工,员工他们的辛劳,不忘记他们,第二个顾客,为顾客服务,第三个,还有利益,是公司的。所以他的员工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他真干!实际上他就是把中国古代家庭家道、家规、家学、家业他继承了,他用企业做成功了,这些以前我们不知道。我教胡小林的就是这样一个想法、看法。胡小林做到了,规模没有他大,做得很稳当。稻盛先生这两个企业值得去参观、去学习,企业家应该去好好的考察。稻盛先生身体还不错,有机会可以请他来讲学,特别是企业界。他的经验很丰富,他的学问全部都是得自于中国传统二、三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诲。

  所行不慎,则『亡其功夫』,「亡」是丧失,「功夫」是修持的功力,你就丧失了,经营事业那你就失败了。中国的事业真的它是讲求千年万世的,祖宗立下这些规矩,世世代代的子孙如果能够继承,他可以立于不败。所谓是百年老店,他们的人非常本分,非常忠厚,他们的东西没有人不相信,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的做,所以它永远不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三十七
下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三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