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四十一

  日期:2011/10/7 22:18:32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四一集)  2011/8/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4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九十五面,从第一行看起:

  「所作如犯」至「洒心易行」,皆劝奉持经戒。经文里是这么几句,「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这几句都是劝导我们要奉持经戒。「本品名如贫得宝」,完全是从比喻上取的名字。「故知奉持经戒、如贫得宝,乃本品之核心,世尊慈心至极之垂示也。贫者得珍宝,则诸苦顿息,从此欢乐无忧。此乃以宝喻经戒之妙用也。再者,贫者既得珍宝,则命根所系,自当全力护持,不可更失。此劝行人得受经戒,应善自奉持,如护头目,如有缺犯,应速忏悔,誓不更作」。这个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这一品用一个贫穷的人得到珍宝,用这个比喻。世尊以这个比喻来劝导,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典,就如同贫困得宝一样的心情,这是释迦牟尼佛无尽的慈悲给我们的开示。

  宝就是比喻这部经,比喻经里面说的戒相,前一品给我们讲的五戒十善。学佛八万四千法门,净土不例外,必须要知道,都是建立在五戒十善的基础上。如果把五戒十善疏忽,你这一生必定空过。如同过去李老师常说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老人家甚至用莲社同修来做比喻。他在台中建立莲社,领导大家一起念佛共修十年了,我才认识老师,这十年,莲社同修差不多有二十万人。老师非常辛苦,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七十岁,我在台中住十年,离开他的时候他八十岁。诸位想想,二十多万莲友,这些莲友们每个月希望跟老师见一次面,所以他将莲友组织成为念佛班,一共四十八个班。诸位要知道,二十多万人,四十八个班,每个班的人数我们就晓得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都有机会见老师,这个班里头有空、有闲的人希望跟老师见面,每个星期一次。所以老师他老人家的工作,这我们亲眼看到的,大概是平常人五个人的工作量。单单见客就要很多时间,见客一定要跟大家讲佛法,劝大家念佛,时间大概是两个小时。这是每天都有的,不同的班,每天一定有两个小时接见大众。

  除这个之外,他在奉祀官府上班,他是主任秘书,这是他主要的工作,要处理公务。因为事情太多,所以每天上午会到奉祀官府去看一下。还有两个学校的教授,一个是医科大学,另外一个好像是逢甲大学,两个学校的教授。教授比较好一点,一个星期只要上一次课,他不是天天去。另外就是讲经、教学,教我们这些学生。教我们学生,一个星期上一堂课,三个小时,每个星期一次;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星期三;教古文,一个星期一次,星期五晚上。他的时间都排得密密麻麻的,如果想跟他见面,得一个星期之前跟他约时间,一个星期之内是不可能的,真的他没有时间。我们那个时候看到,七十岁的老人,十年如一日,十年之后还是这个样子。老人健康,九十七岁走的。

  我们同学们估计老师,至少能够活到一百二、三十岁,根据他体力、精神状况。为什么会提前走了?这是缺少人照顾。而他自己本身是医生,是非常好的中医。同修,这些莲友们对老师很爱护、很尊敬,老师到莲社、到图书馆,都有同修给他做点心送给他吃,而老师绝不会拒绝。而且你送给他,他在你面前吃完之后碗拿过去,让你生欢喜心。慈悲到极处!这次送的面是面条,大概是时间放久了,因为那个硬的面条,一把一把的,都有防腐剂,没有防腐剂它不能放得长久。老师吃了之后知道,这个面不正常,回去用解药就化解了,第一次吃了没事。过了半年之后又遇到一次,他还是吃了,回去之后用药化解来不及了,它这个毒已经扩散。所以这就吃亏了,病了三个多月。我去看他,看了好几次,每次都叮咛我,不要上馆子吃东西,吃东西一定要小心,闻闻味道不对赶快放下。他给我说了很多次,我的印象很深。所以,他是食物中毒伤了内脏,提早走了,不然的话,我相信他一百二十岁太多,至少要超过一百岁。今天饮食起居别人把关靠不住,一定要自己有常识,自己有高度的警觉性,少吃为妙。决定不可以贪口福,这个对自己伤害太严重。

  五戒十善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必须要晓得,五戒十善在三福里面,它排在什么地位?第一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二个「慈心不杀」,第三「修十善业」。五戒是排在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这里头包括五戒。五戒在十善之上,十善在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之上。我们就明白了,今天为什么五戒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你没有孝亲尊师的基础。孝亲尊师是什么?是《弟子规》。所以我这才毫无疑虑,斩钉截铁给同修们说明,不学《弟子规》你就不能学佛,你在佛法上肯定不会有成就。真正有成就那是学者,你搞佛学有成就,你学佛没有成就。这是我学佛六十年的心得,我找到这个原因。古人有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把这个根基打好了。我自己这一生当中有这么一点成就,就是对于传统文化小时候沾一点边。什么时候?十岁之前。我弟弟小我六岁,他就完全没有接受到,你问他他一无所知。

  扎根教育是成败的关键,真的像盖大楼一样。孝敬是基础,自以为孝敬不错了,要是跟古人标准一比就差很远。现在有没有人学古人?没有人了。所以,佛法能不能延续下去,我们心目当中是非常的悲观。但是有一线希望,那一线希望是什么?众生有福,佛菩萨会乘愿再来,来救众生。除这个之外,要想在芸芸众生里面让他回头,从根本扎根认真学习,几乎是不可能。当然,诸佛菩萨慈悲至极,众生有心学善,我们深深相信他会再来。这个经典里面的教训,确实字字句句都不可以疏忽。

  「贫者得珍宝」,那就发财了,物质生活就不愁,所以欢乐无忧。这是用珍宝来比喻经戒,经戒就是珍宝,我们得到也就无忧,特别是在现在灾难现前,得到这个,无忧了。灾难来了,两种状况,一种,我跟这次灾难有共业,有共业一定在灾难当中过去了;过去了,有好地方去,到极乐世界去,这不是坏事情,好事情,无量的欢喜!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终于想到了,天天想亲近阿弥陀佛,终于满愿,这多喜欢。如果我们自己不在这个共业当中,那是什么人?那是肩负灾难之后重建地球的使命。这些人不是普通人,这些人是大慈大悲、大仁大孝大义之人,他要负责灾难善后的工作,要把人民教好,要把地球带到更兴旺、更好的境界。那我们就知道了,这桩大事情当然是佛菩萨安排的,随顺佛陀教育就是随顺大自然的规律。这部经、这个法门、这一句六字洪名,无上的珍宝,宝中之宝!妙用就是二六时中不离弥陀名号。

  「此劝行人得受经戒」,接受这部经。经中我们选的是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三十七就是这一品,这最后一品,这六品经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戒律这一章。我们要「如护头目」,就像保护头、保护眼睛,全身最重要的地方。遇到灾难,把这两个地方保护好,其它地方受伤容易治疗。「如有缺犯,应速忏悔,誓不更作」,如果有违犯,赶快忏悔。什么叫忏悔?后不再造是真忏悔。这早年初学佛,章嘉大师教我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后不再造。今天忏悔了明天再造,这个不是忏悔,那是搞形式。「去恶就善,改往修来」,这两句话就是「舍昔非之恶行」,过去所造不如法的这些恶行。与经戒所说的相违背的就是非,就是恶行,这个要舍掉、要放下。「修今是之善业」,今天做对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经戒都相应,这叫善业。

  『朝闻夕改』,「谓从善如流,知过速改」。世间读圣贤书的人,他们都能够闻过欢喜,别人说他的过失,恭恭敬敬接受,感谢来告诉你的人。如果是误会,他批评你的是错误的,你没有这个过失,他来批评你,用什么态度?还是恭恭敬敬接受,感谢他的指教。唐太宗就遇到过,别人批评他,说他的过失,唐太宗笑笑,很感谢。那个人走了之后,旁边这些人说,「皇上你没有,他错了,他是误会,完全讲错了」。他说,「对的,我要不真心诚心接受他,以后人没有敢说我罪过的,那我永远就听不到了」。太宗一生的政绩,谦虚、好学,能包容人,纵然是误会也感激,他是好心,帮助我改过自新。听的人,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没有,要注意以后不要犯这个过失。永远是谦虚、感恩,所以他有成就。从善如流,知过速改,这个人修行才会有成就,念佛肯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欢迎这样心态的众生。

  『洒心易行』,洒跟洗刷的洗是一个意思,「洒心即洗除心垢」。心垢是什么?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这是心垢。「易行」,行是行为,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自自然然就说错了、就行错了,想法、看法改正过来,言行的错误当然也就改变了。「易指变易,谓止恶向善,去邪从正,回小向大,舍伪存真」,这些统统都叫做易行。恶,与五戒十善相违背的,杀盗淫妄酒是恶,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善。圣贤的教诲,这是正,正说;与圣贤教诲相违背的是邪说,邪知邪见。东方的圣人,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正知正见,中国老祖宗说的「人性本善」这是正见。西方人不承认人是善的,他们提倡的,人都是恶人,人都是自私的,人要是动个念头帮助别人,肯定他别有用心,他有企图,跟东方人完全相违背。在这个时候,我们是跟古人学还是跟西方人学?

  现在人崇尚西学,否定祖宗,不相信世间有圣人。古圣先贤教你的东西,他们心目当中,都是这些聪明人设计这些愚弄人民,来维持他封建的势力,他是这么个想法。谁是谁非?谁是正、谁是邪?今天社会动乱,地球灾难现前,这是业因所感的果报摆在面前。灾难的因是什么?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西学没办法了,他们现在急着到东方来找,到印度去找,希望能找到化解劫难的方法。即使他找到了,他能不能相信?能不能像印光大师所说的,用真诚心来接待?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心,拿着什么心理?怀疑的心,试试看有没有效,这就难了!

  唐朝时代惠能大师的开悟,什么原因?神秀跟五祖至少也有二、三十年,每个人都知道,五祖的大弟子,五祖的助教,接大众的时候常常代五祖说法。祖位没有传给他,传到惠能。惠能在一般人心目当中一无所长,乡下人,土里土气的,他懂得什么?真正认识他的就是五祖一个人,没有人认识他,衣钵传给他。什么原因?我曾经讲过,神秀学习的心态,印祖说的诚敬,神秀有百分诚敬,他得的是百分利益。而惠能是有万分诚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不一样。与学习时间久暂不相干,与认识字不认识字、与有没有听讲经统统不相干,关键在诚敬。现在的人普遍没有诚敬,不讲诚敬,认为诚敬是封建时代古老的东西,是那些聪明帝王用这些东西骗老百姓的。现在人用什么心态?都要怀疑,打问号。你说好,拿证据出来证明你是好人。这样的心态,学古圣先贤之道不行,他自己的关口太紧了,对古人东西也是怀疑,所以他永远不能开悟,永远学不到东西,再努力、再认真只能学个皮毛、学个常识,今天讲的佛学。学佛他不可能,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下手,要从真诚下手、恭敬下手。

  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菩萨吝啬、吝法,不是。佛菩萨说的老实话,没有东西给人。佛菩萨所有的那一套,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自性里为什么不能够流出来?就是因为贡高我慢,没有诚敬心,把你的门堵塞,你自性里头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透不出来;你能把门打开,不就显示出来了,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为什么不把那些障碍放下?问题在这个地方,不能不知道。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这种慈悲,你这种心态感受不到。慈悲确实加给你了,跟加给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诸佛菩萨能接受、能得受用,你排斥,你不能接受,所以你不得受用。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你自己也会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想不诚、不敬、不仁、不义。所以,佛菩萨对你没有办法,只好在旁边看着什么时候回头,人要一回头,诚敬心就生起来了。诚敬要不要学?不要学。我早年在台湾,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见到蒋总统,他自然就好像那个恭敬态度就流露出来,没有人教他。说话声音低了,走路脚步慢了,行动缓和了,他自然那种恭敬心出来了。确实没人教他,都是从内心。所以,「诚于中而形于外」,一点都不错!所以止恶向善,去邪从正,回小向大,舍伪存真,要真干,要真懂得。

  如是则『自然感降,所愿辄得』,你真能够依教奉行就「自得感应,佛力冥加」,三宝冥冥当中加持你,「凡所愿求皆得圆满」。由此可知,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把「佛氏门中」删掉,「世出世法,有求必应」。向谁求?向意念当中求,念什么它就现什么。我们念善,善境界现前,我们念恶,不善境界现前,没有一法不是心现识变的,所以自得感应,一切愿求皆得圆满。善愿,圆满的善,恶念,圆满的恶,一切法从心想生。依着经戒的教诲,那是善愿,那是善的圆满;违背经戒,那是恶的愿,恶的圆满,大灾难是恶的圆满。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就晓得佛教里没有迷信、没有妄语。

  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是佛化政教,大同之治,比中国《礼记》「礼运大同章」讲得还好、还要完备。用我们现在人来说,这一章经文在这里是两行半,是佛法里面理想的大同社会。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这一共十五句,一句四个字,六十个字,是佛法理想当中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能不能现前?看你能不能做到,你把这十五句都做到,大同世界就现前了。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右文表佛慈德无量」,慈悲的大德。『佛所行处』,「指佛所行履之处,即所到之处;复兼指后世佛法流行之处」。末后这一句讲得好,我们通常在讲经的时候,这句话就讲得很白,「佛所行处」,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处所。念老在此地讲「佛法流行之处」还容易被人误会,我们直接讲的佛陀教育。佛陀的教育就是讲经教学,讲经教学的这个地区叫佛所行处。『国』是国家,『邑』,这里讲是乡里,邑也可以说为城市。『丘』,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山丘」,第二个叫「四邑」是丘,称为一丘,「丘」是聚居之处。「聚者聚落、村落。望西云:小乡曰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国是国家,在从前,国大概就是城市、都市,邑是我们今天讲的镇,丘就是乡,聚这是村,一个村,是这些意思。无论是都会,是一个镇、一个区,小到一个村落,从大到小,众生居处的地方,这些地方有佛的教学。所以在古时候,寺院庵堂都是佛陀教育推行的机构,像学校一样。

  出家人,出家之后他的目的何在?是献身于佛陀教学的工作。就像年轻人选择去读师范学校,毕业出来干什么?做老师,终身从事于教育工作。出家,我们终身奉事于佛陀教育工作,是为这个出家的。从教学,这教学是第一线,直接跟学生、跟群众接触的。年岁大了,退休了,这是我在初学佛、初出家的时候我常说,我有这么个看法、想法。四十岁之前,一定要成就自己德行、学问,认真去学习;四十到六十这二十年,要从事于教学工作,当教员;六十岁之后就退休,年岁太大了,教学教了二十年,退休下来做护持的工作。这个护持是学校里的行政工作,做校长、做教务主任、做训导主任,从事于内护;佛法的外护是在家学生。内外护持,正法永住世间,那叫正法常住,正法久住才能做得到。现在问题发生了,没有护持的,一般做住持、做当家不知道栽培下一代,所以佛法衰了;不但衰了,逐渐就像天主教所说的,可能二、三十年之后,宗教会在地球上消失。

  佛法它的特性,的确它是以学问为主体,严格的说起来它不是宗教。所以,将来宗教在世界上消失,佛法不会,佛法变了,佛法变成科学、变成哲学。所以它不是以宗教的身分在世间,就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它是高等哲学跟高等科学。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失去佛法真实的作用。佛法真实的作用是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帮助你成佛,帮助你明心见性。它变成科学、变成哲学,这个好处、这个利益得不到,佛法还是在世间消灭了。它变质,味道完全变了,真实的利益得不到;也就是佛法的解行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佛法的证没有了,证果没有了。果要怎么证?要放下。经上讲得很清楚,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不再执着,你清净心就恢复,成阿罗汉果;如果把执着的习气也放下,那就是辟支佛果,比阿罗汉还高一级;不但执着放下,分别也没有了,你就证菩萨果位;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恭喜你,你成佛了,那证的是佛果。证果这种殊胜利益,是科学跟哲学做不到的;不是说他做不到,他不肯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都不肯放下,就不能证得,就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我们要想证,一定要从放下下手。现在要不要?要,特别是灾难来的时候。我放下世出世间这一切法的执着,你决定得生净土。真放下了,你生方便有余土。放下了,还不干不净,你是凡圣同居土,真放下了,不干净;换句话说,没有彻底放下,放下一部分,还留一部分,放下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这不干不净。真放下,是方便有余土。如果能把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你往生是实报庄严土。所以,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的品位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你放下多少来说的。是不是真的有这些品位?告诉你没有。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决定没有。为什么要说四土三辈九品?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你放下多少,你还有多少,是从这个地方来说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所以四土三辈九品,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有,它不是真有,你说它无,它不是真无。事实真相一定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佛所教化的地区没有分别,完全是平等的,看这个地区大家喜不喜欢接受,愿不愿意接受。佛度有缘人,这个缘不在佛那边,佛那边的缘永远不缺乏,佛是平等慈悲,没有厚薄。我们对于佛法爱好,佛就来了,我们对于佛法排斥,佛也没走。怎么说没走?佛在等待,在旁边等待,什么时候你回头想要了,他就来教你,慈悲到极处!父母对儿女那种爱,跟佛对众生的爱不能比,佛对众生的爱万分之爱,父母对儿女只有一分。生生世世永不舍离,这是佛菩萨对众生,无论你沦落在哪一道,总是关怀你、总是照顾你。你自己能信能解,那就有显感,明显的感应;如果你是排斥、不接受,这个感应你自己不能觉察,叫冥感。佛菩萨永远不离开你,这是真话。

  所以,真正能接受,有热心的人来教学,地方上人有福,没有障碍,佛法盛行在这个地区,那是「无不蒙受佛之教化」,故云『靡不蒙化』,没有不蒙佛陀教化的。「既受佛化,则必感降吉祥」,这句话的意思,感动佛菩萨,感动天神、感动地神,都在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方吉祥,永远没有灾祸,永远没有灾难。总的来说,「天下和顺乃至各得其所」,这段经文上所说的。『天下和顺』,就是世界大同,「世界和平,万邦和睦」,邦是国家。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天下一家。先说人事,为什么?人心好了,人的行为好了,居住的环境就好了,因为境随心转。『日月清明,风雨以时』,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风调雨顺」,没有旱灾,旱是旱灾,涝是水灾,没有水灾、没有风灾。雷电也造成灾害,我们在新闻里面看到,一次大雷雨,三十多个人被雷打死。这是我们从前没听说过的,我活到八十五岁第一次听讲。偶然说雷打一、二个人,我听说过,雷一次打死二、三十个人没听说过。怎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些现在所谓的自然灾害,没有。『灾厉不起』,灾是讲灾祸,厉是讲瘟疫,没有山崩地裂。现在有,山崩地陷,地突然陷下去了。「地震、海啸、陆沉等祸」,陆沉就是现在讲的天坑、地陷,水灾、火灾,刀兵是战争,这些灾害统统没有。「又无瘟疫流行之厉」,这些天灾人祸统统没有。

  佛法教化这一方,这一方人都能够接受佛的教化,依教奉行,这灾难全没有。我们现在仔细观察观察,凡是有这些灾难的地方,圣贤教化没有,佛陀的教化也没有。哪个地方有圣贤教化、有佛陀教化,这个地区就太平,就安然无事。我们很冷静、很细心去观察,真是这个样子,非常明显。你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就知道这个东西好,不能不要;你不要,那你得受苦受难。为什么?像此地所说的,水灾是贪心所感,佛教我们不贪。人离不开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佛对于这个没有禁止。佛教导我们对于这些欲望要知足,要有节制,不能够泛滥,泛滥灾难就现前,有节制不会。戒律就是节制,儒家的礼就是节制,每一个宗教都有节制。只有少数修道人,他们的眼光远,看到过去未来,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这个五欲要完全放下。为什么?六道轮回是五欲的影子,也是六道轮回真正的第一个因。五欲放下了、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你就从六道醒悟过来,然后你知道这是一场恶梦,终于醒过来。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是这个境界,清净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染污,这个世界没有灾难。

  灾难确实是五欲引发的,五欲是贪瞋痴慢疑。地震是傲慢,这里所说的,海啸是贪婪,怀疑对应的是天坑地陷,水灾是贪心,火灾是瞋恚,刀兵是战争。战争怎么兴起来的?五毒具足。瘟疫也是恶业所招的。我们只要能够把贪瞋痴慢疑从内心里面把它淡化;杀盗淫妄酒一定要有节制,绝不可以任性;在情绪上要控制住怨恨恼怒烦,不控制就造恶业,能控制住,可以不造恶业。天灾人祸都是自作自受,自己不善心行所感得的,不是自然的。自然是最善的、是最美的,自然怎么会有灾害!不自然,灾害才出来。我们把这个称作自然灾害是冤枉了自然,这造罪业,把灾害推给别人,不知道这是自己做的,自作自受。这都是观念上造成的错误,我们要痛改前非。佛法在理上讲得非常透彻,你学了不能不服,特别是现在,学佛可以把最近科学跟哲学上的发现来对照,你不能不服。

  真正依教修行的人,居住在这个地方,『国丰民安』,「国家富足,生产丰盛,人民安乐」。『兵戈无用』,就是没有战争,兵戈是比喻战争,「内无盗匪叛逆,外无他国侵略,故可偃武修文,止戈勿用」。这要靠什么?要靠佛陀教育。大家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要把用战争为手段这个念头要把它消灭掉,永远没有战争。没有战争,可以取得政权吗?不用战争可以缔造一个国家吗?可以,在中国过去有例子,不是假的。中国在三代之前,三代是夏商周,都不是用战争。用什么?用仁义、用道德、用教化取得政权,赢得诸国的赞叹、尊重,推举你为天子。为你道德、政绩所感动,自愿的对你称臣,向你请教,服从你的领导。不用战争,用教化、用教学,现在讲用文化,我不用武力。周朝到末年,对于教学疏忽了,教学一疏忽,什么东西起来?斗争就起来,社会乱了,变成春秋战国,这个动乱先后差不多将近五百年。

  五百年,汉朝统一了,这么大的国家,在行政上统一,怎么治理?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这个社会怎样能维持安定?汉武帝聪明,我相信他从古圣先贤那里得到个秘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他明白、他懂得了,召集这些大臣研究怎么教学。战国的时候,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很混乱,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不能都用。为什么?这些诸子百家个个都认为自己是第一,他不服别人。在这个里面选哪一家好?这是什么?社会大众多数人都能够尊重的,都尊敬、都佩服。董仲舒推荐孔孟之道,汉武帝接受了,这才真正把儒做为中国教育的方针,向全国推行。孔子,在这个之前孔子没有地位,被选上之后,皇帝来推崇他,孔子的地位才提升,在诸子之上。汉一直到清,两千多年,都是奉行孔孟之道。是用教育,不用武力。

  唐太宗聪明,用武力夺得了政权,他知道武力可以取得政权,但是不能治国,治国需要文化。他十六岁劝他父亲起来造反,革命,十六岁。把当时社会动乱平定之后,他们得到政权,建立唐帝国,二十八岁做皇帝。还是年轻,读书不多。治国要有智慧、要有方法、要有经验,真的要有学问。从孔子,他说从三皇五帝,到前面这个朝代是晋朝,大概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祖宗留下来大批的典籍,在那个时候有一万多种,好像差不多有一万八千多种,这些典籍,要在这个里面去找治国的智慧、治国的方法、治国的经验、治国的效果。他下令给魏征,像现在人讲成立一个小组,到古籍里头去找宝。从一万多种典籍,把它缩小到一千多种,再从一千多种里面再选,最后挑选六十五种。六十五种也不是他能够读得了的,他哪有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他就想出一个主意,这六十五种里头,凡是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理论,理论是智慧,方法、经验以及效果,把这些文字抄下来给他看。这就是《群书治要》,《群书治要》从这么来的,唐太宗想读的东西,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得到这部书,手不释卷,王公大臣重要的干部都送他们一本。那个时候没有印刷术,都是手写的、手抄的,所以份量不多。统统依照这部书做为治国处事的原则、方针。所以他的政绩就非常可观,唐朝贞观、开元,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好的朝代。都是懂得什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懂得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汉朝的文景,唐朝的贞观、开元,清朝的康熙、乾隆,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全是靠教学。

  佛教传到中国来,所有这些寺院庵堂,学习佛教的出家在家,都在这个地方讲学,没有一天中断。平时培养人才、培养师资,对大众教学就是假期。特别是过年,因为过年假期最长,从腊八,十二月初八,放假放到什么时候?二月二龙抬头,两个月假期。这两个月假期每个寺庙都讲经,会讲一部经,有头有尾。喜欢听经的人,喜欢听什么经,到哪个地方去学,到那里去可以挂单,叫讨经单,听完你再离开。到寺庙,寺庙原则是不收供养的,但是都会带一点钱、带一点米供养寺庙,在那里供两个月听一部经。假期短的,短期的班,一个星期、半个月的。常常办,办班教学。儒释道三家对社会贡献太大了,把人都教好了,所以社会安定,人民和谐,没有作乱的。所以,国家富足,生产丰盛,人民安乐,兵戈无用。兵戈无用,对内就是没有盗贼反叛,对外没有跟其它国家发生战争,偃武修文,止戈勿用。唐太宗做了皇帝就走这个路子,不再使用武力。

  『崇德兴仁』,尊崇道德,这叫「崇德」。兴施仁政,叫「兴仁」。仁政是什么?用佛法来说,帮助人民离苦得乐,是国家施政第一个目标,这叫仁政。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几乎都相同,所以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这个思想,二千五百年前提出来的。哪一个帝王能够懂得这句话,他在做皇帝的时候把人民看得很重,他决定兴旺,他在位的这个时代决定是安定和谐,得到人民的拥护。老百姓的幸福摆在第一,国泰民安。如果把老百姓的利益不顾,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享受,这个皇帝就会被人推翻,他就会亡国。你看每一个朝代末代的皇帝就是这个样子,被人推翻,不顾老百姓。清朝这一代,说实在话,每个帝王书读得不错,都明白这个道理,连最后一个皇帝光绪都非常仁慈。可是他没有权,慈禧太后掌权,慈禧只顾自己的享受,不顾人民的死活,所以清断送在她的手上。有人说她是报仇来的,她是叶赫那拉氏这个小族,清朝开国的时候把这个小族灭掉了。这个族的酋长对天发誓,我族里头有个女人也要报仇,这是深仇大恨。所以清朝入关统治中国,宫廷里面不许可叶赫那拉氏的人进入,它有禁令。到咸丰,两百年过去了,没出事情,咸丰皇帝知道慈禧是叶赫那拉氏,准许她进宫。不遵守老祖宗的教诲,它灭亡了。这桩事情真是应了叶赫那拉氏当年被杀掉那个酋长的话,族里头剩一个女人也得报仇。

  慈禧确实是我们今天灾难的祸首,她对传统文化轻视,她对佛法也漠视,自称为老佛爷;换句话说,诸佛如来都坐在她下面,她坐在当中是老佛爷。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她的列祖列宗,清朝的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皈依上师,自称为佛弟子。对于古圣先贤、佛菩萨那一分恭敬到慈禧就没有了。这个头带得不好,上行下效,所以底下的人对传统不尊敬了,对佛法不尊敬了,佛法从这里渐渐就衰了。慈禧影响一百年,到清朝亡了之后,儒释道全都衰了。民国初年还有人讲,没有人做了,最近这五十年连讲的人都没有了,所以灾难起来了,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四十
下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四十二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