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七十四

  日期:2011/11/10 15:57:25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七四集)  2011/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7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六十一面最后一行,从第二句看起:

  『难值难见』,「《净影疏》云:明值佛难。生当佛时,名之为值,目睹称见,此皆难也。诸佛经道,难得闻等,明法难闻。于中先明经教难闻」。这是经上的第二句,难值难见。隋慧远大师解释得很清楚,这句经文是说明,值就是遇,我们遇到佛是非常难得的一桩事情。为什么?生当佛时,你出生到人间,跟佛同一个时代,这叫值,就是遇到了。跟佛虽然同一个时代,你有没有见过佛?经上说舍卫大城,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了不少经典。这个城确实在古时候是大城,居民十万人,古代十万人的城市确实是大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佛,佛每天出去托钵见过;有三分之一的人闻名,没有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名都没听说过,都不知道。生在跟佛同时代,同住在一个城市里面,不见得人人都认识,人人都知道,所以这难事。遇佛那是很有福报,没有福报的人遇不到。遇菩萨、遇阿罗汉、遇善知识,都要有福报、有缘分,这是提醒我们要珍惜。

  『诸佛经道』,「经」是经典,所说的这是经典,「道」是修行的方法,这道路。难得闻等,不容易得到,不容易听到,于中先说经教难闻。「手得经卷名之为得」,这个得字,你得到这部经典。「耳听曰闻」,我们听到有人讲这部经,听到有人读诵这部经。「亦可领诵名之为得」,这个诵名就是念佛,名是阿弥陀佛的名号,称诵名号你听到了,也叫得。「耳餐」,餐是采取的意思,我们听到了,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句佛号你在一生当中听过一次,这个名号印在阿赖耶识里头,这是阿弥陀佛的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会消灭,生生世世都跟着你走。不一定在什么时候,来生后世又遇到缘,再听一声阿弥陀佛,你的印象就更深,把阿赖耶识里这个种子就提起来。所以眼见耳闻都得无比殊胜的利益,但这个利益不在这一世。

  这一世我们得到的利益,你就可想而知,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学习过,所以听了欢喜,听了真发愿,真正要到极乐世界去。那听这一部经,这一部经的内容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还详细把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做了一个比较,让你的印象更深刻,更清楚,你有所选择。只有彻底明了的人,他才有正确的选择,知道这个世间只有苦没有乐。这是要我们冷静细心去思惟观察,你就明白了。这个世间人以为是乐,佛说了一句话说得好,殊不知乐是苦因。现在很快乐,死了以后到三途,也苦了。为什么到三途去?享乐的时候造罪业。造什么罪业?贪瞋痴。享乐的时候是不是在造贪瞋痴?自己纵欲,贪图名闻利养的享受,贪心是饿鬼道。如果有人障碍你的贪欲,你就瞋恚,甚至于造杀业,地狱道去了。愚痴,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这畜生道去了。你能把这个东西看清楚、看明白,你就不会干这些傻事了。

  释迦牟尼佛看清楚、看明白了。很年轻,十九岁他就搞清楚、搞明白了,把王位放弃,荣华富贵放弃,去求道,求什么道?了生死出三界的道。释迦牟尼佛用哪一个法门成就道业?《弥陀经》上说的,我们念《弥陀经》都含糊笼统,没有留意,蕅益大师给我们点出来,这才恍然大悟,释迦牟尼佛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一个点醒,我们要感恩蕅益大师,从来没有人点醒过。经上说他在五浊恶世,难行能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成佛了。五浊恶世难信能信、难行能行,就是念佛法门。大家不相信,大家不肯干,他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做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这才能相信,这才能发心,以世尊做榜样,认真跟他学习。一生虽然讲那么多经典,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说,这什么意思?《无量寿经》传到中国,从汉到宋八百年间十二次翻译,这是不是佛力在加持?如果不是佛力加持,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金刚经》大家非常熟知的,这是佛门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传诵非常普遍,它只有六次翻译。《无量寿经》加一倍,十二次翻译。

  所以说耳听这叫闻。「故云诸佛经道,难得难闻」,得到不容易,听到不容易。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印刷术特别发达,所以经典大量的印刷,得到容易。六十年前我学佛那个时候,看到这个经典就触动甚深。为什么?真难得。我们想得到一部经典,到哪里去找?到寺庙找《大藏经》去抄。那个时候没有影印,你只有自己手抄,一部经有的时候抄一、二个月,真难得,哪有现在这么方便!这么低廉的成本,印刷这样精美,我们要格外珍惜。我们是过来人,经过那一段苦难的日子,找不到经,抄过经的,所以对经典非常珍贵。现在人没有看到这个现象,认为太多了,很容易得到,所以都不重视,都不知道爱惜。这也许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富贵学道难」,他太容易得到,他不珍惜。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遇到真正善知识,听到说法,能够去修行,这个难。我讲经这么多年,在我身边的出家众、在家众,可能在家众修行比出家众还好一点。我也是耳闻,耳闻我自己都吓呆了,天天讲经,这些出家众听经,彼此都互相说,「这是师父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我们听的。」我也承认,为什么不是说给他们听的?因为他们不听,说也没用,这跟我一辈子,什么也没学到。我们回想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师讲经确实我一堂都不放过的,在哪里讲我都跟到哪里,我们是常随众。常随众有十几个人。老师讲经字字句句都是为我讲的,我们是这样的心态,所以能学到一点东西。老师是给别人讲,不是给我讲,那我不是什么都学不到?那十年不是白跟了?所以你能学到多少东西,说实在的话,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后来的弟子把它结集成经典,留传给后世,我们今天得到,展开经卷字字句句是为我说的,不是为别人说的,与别人不相干,我才能看得懂经,我才能体会到意思。在马来西亚,有一次我跟马哈迪长老聊天谈到,我告诉他我读《古兰经》我是什么心态,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如果不是最虔诚的穆斯林,《古兰经》的意思你不能领会。我读《新旧约》、读《圣经》,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我才了解它所说的是什么。这就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读诵、你听讲,一点诚敬心都没有,你什么都得不到。那没有跟我见面的,他们在网络上听经,在电视屏幕前面听经,他有我当年学佛的那个心态,「法师字字句句是为我说的」,他就得利益,他就真学到了。如果说法师讲的是为别人,与我不相干,他什么都得不到。

  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讲经教学,是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慈悲心普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分。他能接收多少,那是他心态的问题,印祖所说的,你有几分诚敬,你就得几分利益。我曾经说过,我用惠能跟神秀做比喻。神秀大师追随五祖时间长久,总有十几二十年,成为五祖座下的大弟子。五祖的法没传给他,传给一个大家根本不认识的惠能,什么原因?我用这个做比喻。神秀对五祖有百分恭敬,神秀得的利益是百分利益;惠能对五祖是万分恭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所以衣钵传给他,没传给神秀。你就想到,这个跟老师在一起时间长短没关系,听经多少也没关系。神秀可以说,五祖说法,神秀一堂不缺;而五祖说法,惠能大师一堂都没有听过,只是最后召见半夜三更在方丈室里面,跟他讲《金刚经》大意,他就上了这么一堂课,一生当中就听这一堂课,我们估计不超过两个小时,他得万分利益!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祖师大德、中国古圣先贤无不是教给我们,直下承当,这一句话重要。佛对谁说的?对我说的;孔子对谁说的?对我说的,直下承当你就全得到了。你要客气,要不敢当,不愿意,那好了,那你什么也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祖宗恩德的加持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也看你的心态是什么。加持的力量跟你的心态一定成正比例,你要真信,要真正能理解,真信深解,你才能得到。如果你发心依教修行,为人演说,那个加持的力量就大,往往出乎你意料之外。为什么?你不为自己,你为别人,为众生。这个心态跟佛菩萨的心态完全相同。佛菩萨没有一个是为自己的,都是为一切众生,没有自己。

  底下为我们解善知识,「善知识者」,什么叫善知识?「善谓于我有益、导我于善道者」,这叫善。对我有好处,对我有利益,能够引导我向善道,这善。「知谓知心。识谓识形」。知是什么?心心相印,我跟这个人志同道合,这叫知;识,认识他,认识这个人的形状,这认识他的人,合起来叫善知识。「《法华文句四》」,四是第四卷。「闻名为知」,这又是个解释,「见形为识」,我听说这个人的名字,没见过面,这知;见过面,这是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益是利益,益也是增长,他能够帮助我增长菩提道业,这个人就是我的善知识。

  「故知此知识二字,为知心识形之义,故善知识亦称善友。相识相知导我于善之人,称为善友」。《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对五十三位善知识都称为善友。确实相识相知,引导我于善。善中之善,无与伦比之善是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今天阿弥陀佛、释迦世尊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这是无比的大善,我们要是认识这两个人,这两个人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是我们真正的善友,我们要亲近他。他在哪里?读诵经典就是亲近他,分享学习心得就是亲近他。古人有所谓「祭神如神在」,这个心多善!我们展开经卷,面对经文,就像阿弥陀佛在我面前跟我说这些话,释迦佛在面前为我介绍。要用这样的心去读诵、去受持,你才真正得到利益。

  现代这一代的年轻人,比过去有很大的差距,这个过去要指一个世纪,我们都比不上。一个世纪之前的念书人,读书人,真的有君子之风,风范还在,认真努力,有那分诚敬的意思。这一百年之内,这种心态逐渐就淡薄,愈来愈少了,在我这个年龄的就不多了。我能遇到三位善知识,他们热心来教我,我很感激,很多人为我庆幸,说我的运气好。我也曾经冷静思考,这什么原因?还是印光大师讲的诚敬,我还有那么一点点诚敬。换句话说,别的同学连我这一点点诚敬都没有。我这一点诚敬在一百年前,善知识是不会理我的。为什么?不够,只有一、二分诚敬,不够。可是在现在已经没有诚敬,那一分、二分也很可贵,也不容易,所以他就不舍弃我。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人应当要谦虚,不要跟现在人比。跟现在人比,好像我觉得很了不起,跟古人一比就比下来,差远了,你的贡高我慢就消掉,你的谦诚恭敬心就生起来。我们现在这几分恭敬心算什么!所以展开经卷看不透。

  古人说的,我们自己也知道,经典里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无量义我们能看到多少?你要是瞧不起释迦牟尼佛,瞧不起孔子,那是封建时代,落后时代,你要这样说他们。他们对于这些经典字字句句真的是无量义,我们今天甚至于一个正确的意思都没有看到,所看到的全是偏的,全是邪的。为什么?我们的心邪,我们的心偏,偏心看偏的,邪心看邪的,没有正念,所以正的东西你一点没看到。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心要是正,你态度也正了,你的行为也正了。你有几分正,都表现在外头,瞒不住的。瞒那些无知的人,他不知道,真正有学问,有道行的人,你瞒不住,人一眼就看穿了,不说而已,人家有德行不说你。所以遇真知识要用真心,总得有几分诚意,你才真正遇到,真正得利益,否则的话,遇到等于没有遇到。

  底下引用,「《圆觉经大疏》曰」,十五是第十五卷,「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这是从对治上来说的。这个善知识为什么称他善知识?他知道真妄,哪是真哪是妄,凡夫不知道。道德仁义礼是真,贪瞋痴慢疑是妄,他们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就决定不干妄,妄就会放下。贪瞋痴慢还是喜欢,还是舍不得放下,好朋友!道德仁义礼,不理它,好像对我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好处,排斥、拒绝,这是什么?不知道真,不认识妄,不知道病,也不认识药。病发作,知道苦了,为什么得的病不知道,怎么样来治这个病也不知道。现在在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我们身边这些人,如果是真正学佛,真的把经听懂、听明白,真的依教奉行,你的心态完全不相同。这娑婆世界是妄,极乐世界是真。六道轮回是病,念佛求生净土是药。你真搞明白,你能不干吗?我们没有真放下,还有许多牵挂,还有许多杂念,那是什么?愚痴,迷惑。真搞清楚、搞明白,心态就不是这样的。所以真回头不容易,真难。

  下面说「是谓能了别真妄」,了是明了,别是分别,真正明了分别哪是真、哪是妄。「通达真际」,真际是真性,真际,明心见性,叫实际。「知众生根」,知道众生的根性,「应病与药」。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学佛人,在大乘佛法来说,只是种善根而已,这一生得不到受用。在现前不能离苦得乐,将来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是只有善根,不得真实利益。我们这一次下定决心,应病与药,把所有的经教都停下来,不讲了,专讲这部《无量寿经》,专讲黄念老这部批注。为什么?这是良药,真能治病。如果我们把这部经听懂、听明白了,能够依教奉行,确实能解决我们现前的问题。肯定可以帮助我们烦恼轻、智慧长,帮助我们调整人事关系,我们跟一切人都能够和睦相处,化解冲突。我们自己好了,家庭好了,社会就好了,国家就好了,世界才能恢复正常的秩序,它真的是阿伽陀药。如果真觉悟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来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真正得大圆满。这叫真正的善知识。

  「又《安乐集》依《法句经》曰」,引用《法句经》上说的,「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哪些是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这是真正说得深,这个不是假深。空、无相、无愿是大小乘法里头叫大三空三昧。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这是谁的境界?如来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有我就不平等,只要有我,平等就不见了,只要有我就有业有报,就有因有果。真的无我,这些真的没有了。那我们想想,阿罗汉有没有到这个境界?没有。阿罗汉无我了?阿罗汉不是无我,阿罗汉不承认身是我,他还有我执的习气。《金刚经》前半部所说的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破四相,但是他还有习气,习气没断。《金刚经》后半部破四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什么?念头,还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都没有了,才真正叫无我。这是什么境界?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这种人的境界。换句话说,十法界里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们还是有业有报,有因有果。一定要到实报土,也就是超越十法界,才能说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所以它真的是深!严格的来说,实报土里面三贤菩萨,这是《华严经》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实报土里一共有四十一位菩萨,后面是十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前面三十个位次,业报因果习气还都在,没有干净。什么时候真正干净?佛常讲八地以上。大乘法里头,连妙觉果位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五十二个位次最高的五个位次没有,这几句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八地以上。七地之前还有余习,还有习气,事决定没有了,但是习气有。才知道这几句话太深!真正善知识能说深法,这个真正善知识不是普通人,决定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做不到。

  在中国历代,确实祖师大德当中有不少法身菩萨,惠能大师是的。惠能大师会下,就是他的学生当中有四十三个,证得的境界跟他平等,都是明心见性。诸佛、大菩萨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的,在中国有。永明延寿,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这化身来的,真善知识。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这都很著名的,大家都知道。还有真正再来人身分没有暴露的,我们相信比身分暴露的人会更多,这些人能说深法。但是你看看,真正是佛菩萨,他能够于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确实证得空、无相、无愿三昧,这几句用在释迦牟尼佛身上完全相应,是释迦牟尼佛现实的写照,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

  「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那是什么?为我们讲经教学四十九年,给我们讲有,给我们讲空,最后给我们讲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建立一切佛法。初级的佛法,初学,给你讲有,你懂,有因有果、有业有报、有六道轮回、有十法界。这些众生现前生活在其中,你给他讲他很熟悉,他完全能接受。佛的教学是慢慢把他向上提升,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前面十二年是奠定基础,阿含教。这个基础是什么?先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没这个道理。先教你做人,小乘教里头,教你怎么做一个好人,这个分量非常之大,跟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中国圣贤教育的核心,几千年来世世代代都奉行,所以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政治出现大治、圣世,是教育成就的,不是别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什么成就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五劫修行之所成就。

  离开教育就错了,离开教育决定要走下坡,决定会走向灭亡。一个家庭,你家能不能兴旺起来,靠教育。你怎样把你的小孩教好,下一代他们的成就在你之上?成就里头最重要的是德行,不是权位,不是财富。那个东西是好看,过眼烟云,很短时间就消失掉。真正永恒,禁得起考验的,是道德。你有没有把家里小孩教好?从小教他体会到道德,认真学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再教他的小孩,世世代代的,你的家庭哪有不兴旺的道理!中国自古到现在,以道德传家的,现在只有一家,孔子,他们家教得好,世世代代这个教学不中断。现在断了,现在不教了。我在台湾跟孔德成先生多次见面,他感慨万千,家没有了,家破人亡。所以现在中国家没有了,抗战时候还有,战后没有了,完全瓦解了。我们在安徽江南去看,有不少世家房子还在,变成古迹,人都没有了,年轻人都出去了,散掉了,只剩下几个老太太看家的。真可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根没有了。根没有了,要再能够恢复从前那样辉煌的政绩,长治久安盛世的局面,是决定做不到的。

  但是老祖宗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德行、他们的方法留在经典里头。如果有人发心去真干,还能够做出一个榜样,可以做一个实验区,小区,把古人这些理念、方法、经验做出来,让现在人看看,跟现前社会做个比较,哪个好,也许还有个转机。如果没有这种实验的特区,那肯定就亡国。文化亡了,国就没有了,国亡文化在,不会亡,会复兴。文化要是亡了之后,那就永远灭掉。这个世界上四大古文明,只剩中国,其它都没有了,中国现在也快走向没有了,古文明在这个世间消失了。谁发心来做,这个功德无量无边。现在确实到了最后的关头,这个时候没有人救,以后想救也没法子救,机会失掉了,这最后的机会。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善知识,无限的感慨,善知识之所以了不起,就是他对于诸法实相彻底的明了,在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

  「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这下面从比喻上说,善知识多重要!人不可以没有善知识,不可以不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生死海就是六道轮回,我们沦落在六道无量劫,生生世世出不了。可是确实有很多不知道事实真相,他永远没有想到我要出离六道,没想到。遇到善知识,听到善知识之教,晓得事实真相,想求出离,找不到门路。门路有,佛家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帮助你出离。可是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根利的人行,他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他能出去,根性差一点的人不行,修定得不到定,得定不能开智慧,占绝大多数,确实少数人成就了。你说历代修行人多少?有几个人成就?没有遇到净土法门,没有遇到念佛的法门,遇到了,对这个道理搞不清楚、搞不明白,对这个法门就半信半疑,没有认真修学,机会又当面错过,这占的比例很大。如果真搞清楚、搞明白,不难,净宗修学的总纲就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就成功。

  净宗是诸佛如来都说这是难信之法,可是它做起来容易,难信易行。早年我跟章嘉大师,大师告诉我,大乘佛法知难行易。因为知难,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行真容易,只要你发真诚心,老老实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弥陀经》上讲的,要多久时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你就成就。上上根人一天成就,一天凡夫成佛了,你能相信吗?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例子,宋朝莹珂法师。这是个出家人,破戒的比丘,他劣根性很重,就是习气烦恼很重,自己没有法子控制,所以破戒犯过这些事情特别多。还好就是他有一点善根,他自己知道他自己所作所为必定堕地狱,想到地狱苦,他就害怕了。给大众同参道友,也是忏悔,也是求帮助,有没有方法帮助他不堕地狱?有一个同学给他一本《往生传》看,他看了之后,痛哭流涕,受感动。真正能往生到极乐世界,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他真正发心念佛,寮房门关起来,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三天三夜,真诚到极处,居然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学,等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

  莹珂法师听了跟阿弥陀佛说,我习气很重,自己没有办法控制,如果再活十年,不知道造多少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去。这个人聪明,真的是有自知之明。阿弥陀佛就答应,就告诉他,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你。为什么阿弥陀佛不马上带他去?要他做一个好样子给后人看。他听到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来接他,欢喜了,房门打开告诉大众,三天之后往生。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他不是一个好人,在寺庙里大家都瞧不起他。好在三天不长,大家看,看你三天往不往生。三天到了,要求这些同参道友大家念佛送他往生,每个人都欢喜,我看你怎么往生!照他说的时辰,大家集合在大殿里面送他,念到一刻钟,他向大家宣布: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跟他走了。这就真走了,又没有生病,真走了,这不是假的。他念佛念多久?三天,三天三夜,跟《弥陀经》上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他真的三天走了。

  那我们念佛,口里说往生,我这里挂个牌子,一个星期之后决定往生,你敢不敢来念?你看到这个牌子就吓跑掉,你还敢来!这七天就要死了,这还得了?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莹珂法师怎么行?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他知道他在这个世界受不了诱惑,禁不起这些诱惑,他一定会做错事情。想离开这个世界,那个心恳切,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他能,我们也能,个个都能,问题就是这个心不真,假的,心口是两桩事情。人家心口是一样事情,所以他能够成功。这样的例子世世代代都有,只是没有把这个往生的人一个一个都记录下来。两千年来,从慧远大师应该是一千七百年,东晋时代,远公大师建立第一个念佛堂,江西庐山东林念佛堂,第一个。这是中国净土宗专修专弘第一个道场,我们尊称慧远大师为净宗初祖,中国净宗初祖。所以遇到这个法门,一生决定成就,遇不到这个法门,一生很难成就,只是种一点善根而已。

  「善知识者,是汝絙绳」。这个是丝带子,丝带,细长的丝带。丝带虽然很轻,可是它拉的力量很大,它能拉很重的东西,所以说「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这都是比喻,它能够把你牵到了生死出三界。所以这几句比喻,比喻得非常之好,说明我们学佛一定要依靠善知识,不依善知识真正的学,我们这一生得利益不多。真正得大利益,一定要依善知识。「该经复云」,这个经就是《安乐集》里引的《法句经》,「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这个法要就是修行重要的法门,重要的方法。重要的方法无过于看破放下,你真正看得破,真正放得下,这才行。这些重要的开示,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要常常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观照功夫,我们才不会被外面环境迷惑了。

  在中国过去一般观照都用《金刚经》,因为《金刚经》是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听这部经开悟的,随着惠能大师这个名望,这部经的身分也提高了,真的变成中国第一经,家喻户晓,以前读书人没有不读《金刚经》的。《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这些境界,顺境生贪爱心,逆境生瞋恚,生怨恨,把《金刚经》这两句念念就消掉了。贪爱是烦恼,瞋恚也是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不生智慧。如果你真正晓得所有境界不是真的,能作如是观,好!你在境界里永远保持如如不动,这是什么?这是功夫,这是定功。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干扰,这就对了。莹珂法师做不到,顺境他就贪恋,逆境他就瞋恚,所以就造业,他害怕。这个人懂得因果,所以他还有救;他要不懂因果的话,他就没救了,肯定到三途去了。长年听经,慢慢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就了解,了解得愈多,了解得愈透彻,你就真的会放下。放下贪恋,放下瞋恚,放下愚痴,放下傲慢,放下怀疑,你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你念这一句佛号就功夫得力。人家能够把阿弥陀佛念来,我们也能把他念来。阿弥陀佛没有偏爱,佛心平等,全凭感应,我们有感,他就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介绍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这部经、这个批注是最详细的,最透彻的。你要想知道,你就好好去读这部批注,去念这部经,你的愿望一定可以达成。

  《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有这段经文,「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后头一句就是发菩提心,说明善知识对我们太重要了。善知识是什么?老师。净业三福头一句,就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奉事老师。今天这个社会麻烦就出在这里,人从小没有学过,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师长。现在儿女对父母无礼,学生对老师一点礼貌都没有,甚至于我听说还有一些学校让学生批评老师。这老师还能教书吗?而学校重视学生的意见,学生对老师批评不好,老师下个学期就解雇,学校就不要他了。那老师还能教吗?如果老师是为了生活,讨好学生,学生能学到东西吗?考试,学生要求老师考卷先发给我们看看,让我们个个都满分。老师要是不肯的话,你下个学期就不要来了,我们不喜欢你。教育到了这样,下一代怎么办?我们能想到这个社会一代不如一代了。

  中国古人常说「严师出高徒」,现在的家长配合学生,不配合老师,老师可怜。这个教育沦落到这种程度,也不过是最近五、六十年的事情。我念小学的时候是中日战争,是那个时代,所以上一代的老人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从小就学了尊师重道,印象很深刻。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村里有私塾,我们家乡乡下读书的风气很盛,那是桐城派的老家,受这个影响读书风气很盛。我记得六岁的时候上学,父亲带着我,我们亲戚家里有一个祠堂,他们家的祠堂,私塾就利用祠堂办学。只有一个班,同学大概三十多个人,那我们是最小的,六、七岁最小;同学最大的,有十三、四岁,这么一群小孩在一起。上学那一天,父亲带着我,带了礼物是供养老师的。进了学堂,祠堂的大殿改为礼堂,当中供了一个大牌位,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那几个字我都认识了,供个大牌位。老师站在孔子牌位的旁边,同学站在两边两排,我们先拜孔子,向孔子的像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古礼三跪九叩首。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带着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你想想看,爸爸对老师三跪九叩首,老师的话敢不听吗?这是什么?这是老师跟家长在表演,教学生尊师重道,这个印象太深刻,一生当中永远不会忘记。尊师重道是这么学来的,不是家长讲,口讲不行,要做出来给他看。不听老师的话,受了老师处分,老师那个时候打手心、罚跪,回家去告诉父母,父母明天会带着礼物到学校去,又给老师磕头,感谢老师管教。家长跟老师真配合,把这个小孩教好。

  尊师重道是家长教的,孝顺父母是老师教的,这换着教。老师不好意思说,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我,这话说不出口。做父母的,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要孝顺我,也说不出口。所以教孝亲是老师的事情,教尊师重道是父母的事情,这样把小孩教好。现在没有了,现在是父母站在儿女一条在线,把老师看作对头,跟他对立,这就完了。我十岁之后离开家乡,那个时候战争爆发,中日战争爆发了,我念小学。那是现在学校政府办的正规学校,跟私塾完全不一样。可是父母对老师还是非常恭敬,没有三跪九叩首,还是三鞠躬,见老师还是行三鞠躬礼。如果在学校犯了错误,被老师处罚,我父亲第二天一定到学校去看老师,感谢老师。那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以后再也不干坏事了。为什么?干坏事,你看看父母要来跟老师道谢,还要跟老师送礼。我们就自动注意,不干坏事了。受一次教训,再不做第二次错事,这真有效果。所以现在的学校不像学校,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这是讲善知识真的重要,真要重视这一桩事情。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这一段更精彩。「欲证菩提,当求善友。求友之道应如《圆觉经》所云」。我们要想证菩提,证菩提就是成佛道。要想真正成佛、成菩萨,那这个老师是关键,太重要了,你得要找好老师。求友之道,这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老师之道。应如《圆觉经》所云,《圆觉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末法时期,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真正发大心,想学圣贤,想学佛菩萨,希望消业障、长智慧。「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经文的意思非常好!求善知识,过去老师教我们,要求什么样的善知识?有修有证,这是我们决定要求的。可是在这个时代没有了,这个时代有修的人已经不多,有证的人没有了。那怎么办?不得已而求其次,求其次就是能真正了解经义,能修行没有证果的,他所学的东西他还能做到。如果实在没有,他做不到,但是他讲的没讲错,也行。他做不到,我们自己能做到,这最好,这个就是古人所讲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成就超过老师,老师能说不能行,学生能说能行,这也是个好老师。最怕的是老师知见不正,那这个人就不能跟他,所以关键在知见。

  在今天确实,找一个知见正的人很难很难,我这个年代碰到三个,那个时候还有,我遇到的是方东美教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三个人不但是正知正见,还真修行,真正可以做我们的榜样,这真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不怕苦,你真正想学,在现在这个时代,所谓嫉妒障碍决定不能避免。那怎么样?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你要不能忍,不学了,算了,别的地方去吧!你机会就失掉。我遇到的障碍就很多,我绝对不离开老师。为什么?老师没有叫我走,我决定不走。除非老师自己叫我,你去吧!那我只好走,老师没有说这个话,任何人想什么方法逼着我走,我都不会走。能忍辱,能受得了,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你在这个地方学,同学很多,信徒更多。李老师虽然是个在家人,他创办这个莲社,我跟他的时候,他的莲社已经十年了。莲友有多少人?有二十万,真了不起。所以他在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力。你说这么多人当中,有人瞧你不顺眼,欺负你,你要是不能忍受,你就离开了,你什么都学不到。我们是来学习的,来学习那就得学习忍辱波罗蜜,无论用什么方法逼我,我自己也知道,我就是不走,我不学成我不会离开。那个时候有些好的朋友我说过了,跟他们讲过,我说我学成之后,我不会再到台中来了。没有学成,我绝不会离开。我在那里住满十年才离开。这些都是古大德早年就说过,叫「同行相忌」,同学们嫉妒你。信众里头也有少数,有拥护你的,爱护你的,有嫉妒障碍的。所以这是说明求友的重要。

  《圆觉经》里面特别是提出末世众生求善知识,你真正想修行,要求一切正知见人。我们着重这一句,正知正见用什么做标准?经典。他的思想不违背经典,他的言论不违背经典,这就是一个正知见人,经典是标准。如果他所讲的、他所教的,跟经典不一样,我们就要小心谨慎。为什么?如果跟他走了,走上邪知邪见,我们就吃亏,我们就错了。染上这个气分,以后再回头很麻烦。那怎么办?离开。如果这个人他所讲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看他的谈话,都跟经典、跟圣贤这些典籍统统能相应,这个不容易,非常非常之难得,那就不能离开。甚至于,这里讲得好,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这是一桩一桩事情。心不住相,这个难,这就不是普通人。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这是小乘境界,那是修大乘的。虽现尘劳,心恒清净。他工作量大,我们在台中看到李老师,他的工作量是一般人五个人的工作量,年岁那么大,我跟他的时候七十岁,我离开他的时候,他八十岁,十年。五个人的工作量,那么大的年岁,他能受得了。七十岁的时候,你看他的人,大概好像只有五十多岁的样子,精神体力旺盛,心地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有些他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别人做到,赞叹别人。自己谦虚,自己忏悔,那个人比我修得好,我不如他。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自己戒律有些做不到的,希望别人能做到。这就是正知正见,心量大,没有嫉妒,没有障碍,那你跟他就对了。所以求如是人,即能成就无上菩提。

  下面是念祖黄念老说的这句话,「彼经示曰」,《圆觉经》里面所说的,「欲求善知识,首须求具正知见之人」。正知见的标准是什么?这下面说的,「《圆觉大疏》曰:善达觉性,不因修生,抉择无疑,名正知见」。这底下是批注,「觉性者,性觉妙明也。善能通达本有性觉,故云善达觉性。本有觉性,不从外来,非因修得,故云不因修生。因此正是行不到处也」。这就是自性的流露。「抉择者,善能分别诸法相」。就是说他对于经教能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这样的人才是善知识,这样的人一定要亲近,我们跟他、接受他的熏陶,慢慢熏养成正知正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七十三
下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五百七十五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