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四十四

  日期:2011/7/16 12:27:55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十四集)  2010/5/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十七面。

  我们看「丁,判教」这一段。第一,「四教与五教。古今诸师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与贤首宗之五教」。判教,这也是后来祖师大德们所发明的,三藏、二藏、五时、判教,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全都没有。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就世尊这四十九年的教学研究,研究它,他到底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东西,所以把它分为很多的科目。对于后世学佛的同学来说的确是有一些方便,可是总的来说,这些东西值得参考,不能够死守着这些原则,那你就错了。世尊一代时教非常活泼,他老人家在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来无有定法可说」。《楞严经》上很明显的告诉我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见得佛是随众生的根性、随着众生的程度,没有一定的方法。像前面我们读到的「究竟方便」,那是大智慧、大神通才能做到,而不是像后学这样子的分法。这样分法都是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表现的。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的。判教,教就是教学,用现在来说,是教学的制度;古人讲教学的仪式,所以有教仪、有教法,法是方法;仪是仪式,我们今天讲制度,譬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属于制度,这在古时候就讲的是教仪。方法,那是教学的方法,对根性利的用什么方法,根性钝的用什么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仪式是依照进度不相同有差别。开始学习,这初入门,这小学,然后慢慢再向上提升,提升到中学、提升到大学、提升到研究所,这种方法叫渐教,渐渐的向上提升。还有一种叫顿教,所谓是天才儿童,他不需要经历这么多层次,他一入门就可以进研究所,前面什么小学、中学、大学,他都不需要念,那是特殊的。有没有这种人?有,不多,很少。由此可知,这些说法因人不同、因时不同、因事不同、因地不同,你都要能够懂得,这叫契机。古今诸师,这都是很早,都不是现在,大概分科判教都在隋唐时代。说古,在隋唐之前,古人;说今,大概就是隋唐这个时代。那些祖师大德们说分科判教有十二家,这十二家里面最著名的是天台跟贤首。所以以后学教的人,不是依天台就是依贤首,一直到民国初年还不例外。现在我们学不学这些东西?现在不学了,到我这一代就没学了。没学怎么办?李老师把这些东西简化,编成一部书,叫《内典讲座之研究》。我们就依靠这个,这个东西就是什么?就是四教、五教的简化,这是适合于现代人。没有古人那么详细,但是很适合于现代人的口味。

  「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圆」,下面一个简单解释,「藏教」就是小乘,这个藏就是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开这三个科目。经藏,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讲规矩;论藏是研究讨论,这开智慧,这里面很多是一问一答。初入佛门得学这些东西,学戒修定开智慧。第二叫「通教,谓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这个通教就是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这里面所说的有声闻乘、有缘觉乘、有菩萨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如果说二乘,缘觉跟声闻就合并,算是小乘教,菩萨是大乘;说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通被三根,上中下三根都讲到,这好比是佛教的中学。「别教,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这里面没有小乘的教义,真的提升了。但是他还能够向上提升,向上提升到圆教,这好比是大学,圆教好比是研究所。「四者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这才是大乘的圆满,里面所讲的多半是法身菩萨,到究竟的佛果。这是天台他们的教相,就是教学的样子、教学的仪式,我们现在人讲教学的制度,这大家就好懂。

  「贤首宗判教」,贤首是华严宗,贤首大师是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最初华严初祖杜顺和尚、二祖云华、三祖贤首。这个判教的建立是在贤首大师这一代完成的,成立很好的一个体系,所以华严宗不叫杜顺宗,都称为贤首宗。他是华严前面五代祖师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也就是华严宗的建立到他手上才算是圆满。好像盖房子一样,到他这里盖完成,开始盖的时候是前面的两位祖师。他判教,他说「圣教万差,要唯有五」,圣教就是,圣是指释迦牟尼佛,大圣,他一生教化千差万别,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要,把它归纳、精简那就有五种,「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天台是把顿跟圆合并在一起称为圆教,贤首从圆教里又开出顿教。小教是小学,始教是中学,终教是大学,顿、圆都是研究所。比天台讲得细一点。

  下面介绍第一个,「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所以小乘教里面讲得最多的是讲人我空。法空有说,说得不多,说得不究竟,略微提一提,所以小乘人对于万法的缘起他没有明了,六道的缘起这讲得很多,没有讲诸法缘起,讲六道的缘起。所以小乘人的修学,确实最高的果位超越六道。六道怎么来的?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的。见思烦恼断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显现出来的境界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讲十法界,加上这四法界,十法界。十法界,这个四法界称为净土,前面六道凡夫,这六法界是秽土,染污的;四圣法界清净不染污。染污里面讲善恶,你修善在三善道,造恶就是入三恶道,这个境界是从念头变现出来的。这个道理大乘教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般人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众生有心无心起一个念头,不知道这个念头影响多大,不知道这个念头会造成什么样结果,他不知道,大乘菩萨知道。我们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面看到的三种周遍,那还了得!极其微细的一个念头,甚至于这个念头我们自己还没有觉察到,那为什么?习气,微弱的习气,动了这个念头。念头一起就周遍法界,你说影响多大!这个周遍法界是信息,现在科学家讲信息。大乘教里面叫转相,它能变,境界相就是所变,就随着这个念头变了。善念变善的境界,恶念就变恶的境界;恶念变五浊恶世,善念变极乐世界,念头变现的。善恶念头都没有,那才叫净念,只要有这些念头都是染污,都是不清净。到四圣法界,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善恶二边没有了,不存在了,所以四圣法界才称之为净念,那些人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净土,道理在此地。还有染净,那就不是真的清净,真的清净是什么?连染净也没有。你看染净还是对立的,还是二法不是一法。一法里面,一法里染净没有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对立都不存在,那叫一真法界,那是实报庄严土,那是圆教,到实报庄严土是圆教。

  大乘终教,终教是大乘,大乘的圆满。大乘圆满向上提升叫一乘,《法华经》上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就是大小乘,三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没有!那是假设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就是佛乘,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回归自性,你成佛了。所以这是大乘之终。大乘终在哪里?在十法界里面佛法界。他没有见性,依旧是用阿赖耶,不过阿赖耶他用得很圆满,为什么?他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依教修行,所以在形相上看,他跟佛没有两样。智者大师讲「六即佛」,称他们为相似即佛,很像,很像是佛,还不能算是真佛,为什么?他没有能转识成智,他所用的心依旧是阿赖耶。真正成佛,阿赖耶转变成四智菩提,那是真心,他还是用阿赖耶。如果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是真佛,一真法界,那叫明心见性。禅宗叫明心见性,法相宗里面叫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一转变他就是真佛。真佛还没有做到究竟圆满,所以天台大师叫分证即佛,从圆教初住到等觉都叫分证即佛。等觉再上去那圆满了,究竟圆满。这我们在《华严经》上,我们学了很多,这四十一个位次统统都是明心见性的,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他是真平等。真平等里面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无始无明的习气带得多少不一样。刚刚证得圆教初住,不起心不动念,可是不起心不动念的习气还有。那个习气不碍事,不像分别执着,分别执着那个习气还造业,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习气它不造业,所以它就没有妨碍。把这个习气断尽,断干净了,那就是究竟圆满佛。

  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或者我们说,把起心动念放下,这就是圆教。圆教不起心不动念,顿教也是不起心不动念。顿教是一下放下的,这种人非常难得。圆教,放下起心动念才是圆教,可是圆教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的,这是圆教。顿教,顿教没有经过小、始、终,没有经过,他真叫一步登天。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参学了十二年,知道不圆满,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定,豁然开悟,那是顿。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下放下,没有阶级的,统统放下,这就成佛了。在我们中国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示现的是顿教,他不是圆教,他没有经历过小、始、终,没有经历过。只是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半夜三更进去亲近祖师,祖师跟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这是什么原因?讲到这个地方,他把起心动念放下了。这是顿舍,放下是舍,顿舍,他不是渐渐的舍。我们今天这个根性跟他不一样,我们不是顿根,我们是个渐根,我们在经教里头学习,真的功夫是什么?真的功夫就是放下。一年放下一点,一年放下一点,几十年慢慢放下有了效果,这叫渐修。我们学小教,放下小教;学始教,又放下始教;学终教,又放下终教,这样慢慢的走到圆教。哪是圆教?《华严》是圆教、《法华》是圆教、《无量寿经》是圆教。我们是慢慢学成的。

  「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还没有谈到这里,大乘开始没有谈这个。「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所以说一阐提不能成佛。阐提是印度话,什么意思?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他怎么能成佛?可是圆教不是一样的,圆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在他那里不能说,说了他怀疑,他不相信,所以只说没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名为始」,这是大乘始教。「终教」,终教是讲「中道」、讲「妙有」,讲「定性」,定性是阿罗汉,「阐提」是没善根的众生,统统都能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我们今天所学的,我们学到什么地方?我们学到大乘终教,顿跟圆我们还没分。「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这像惠能大师所收的,他是顿教,顿舍、顿悟、顿证、顿成。所以从理上来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悟了就成佛。那个觉悟是怎么觉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放下,真觉悟了。我们今天悟不了的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不下。我们也能悟,不是顿悟,是几十年的修学累积,就是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每天不离开大乘经教,天天在读诵、在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这个悟叫解悟。祖师大德像释迦、六祖那样,他是证悟,证悟的管用,他得真实受用。我们解悟是明白了,可是事上还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做不到还是要搞生死轮回,这个苦了,幸亏遇到带业往生的法门。

  如果我们是真的觉悟,我们自己好好的衡量自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不能顿舍,再想想恐怕这一生也断不干净。不但起心动念断不了,分别执着也断不干净,断不干净的话六道出不去,我们修了这一辈子,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人天,可以说来生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能得人身。修得好一点,欲没有断掉,到欲界天;欲要是很淡很淡,你到色界天,你到天道去了;欲望完全能控制,实在讲根没有断,完全能控制确实不起作用,到无色界天,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知道超越六道是多么困难的一桩事情。遇到净土法门,这是给我们带来天大的喜事!这个法门不要断惑,只要伏住就行了。你有能力伏住见思烦恼,就是能伏住执着,我在一切法里不再执着了,我真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就决定能生西方净土凡圣同居土,你决定得生。你的功夫能进一步,你有能力把尘沙烦恼也伏住,就是说你有能力不分别,分别控制住了,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的功夫更高一层,你能把起心动念都控制住,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了,你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

  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真信切愿就能往生。往生到那里是四土三辈九品,那是你念佛功夫的高下。在极乐世界不要紧,不要去考虑这些东西。极乐世界是什么?平等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纵然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跟实报土平等,这不可思议。这话怎么说?我们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这个地球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的四圣法界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见不到,这是什么?不一样!这里面现在人所讲的,空间维次不同,他们能见到我们,我们见不到他们。可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一样,我们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去的,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断,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的智能神通道力居然就跟阿惟越致菩萨相等。阿惟越致是什么?圆教初住以上,就是实报土;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土里面的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都在那边,天天可以见面。他是佛的学生,我们关系是同学,他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学习有任何困难,他都会帮助你,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决定不会退转,什么原因?照顾你的人太多,你想退转都退不了。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一段顿教后面还有,「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得诸法正性,为什么?全从自性流露,而且你也都能够听了之后,就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像惠能这样的人。「《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等」。这里头没有次第,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地即八地,这是个比喻。初住,在《华严经》上,初住即初地,八住即八地,它没有阶级、没有次第,这叫顿教。后面是「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圆是什么?前面所讲的小、始、终、顿,统统包括,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这是圆教。在大乘经里面,《华严》是圆教,《法华》是圆教,这部经也是圆教。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圆,一往生就圆了。到极乐世界,真的一即一切,一位即一切位。譬如我们生到那里去,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地位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是这么个位次,可是到了极乐世界,这一位马上就变成一切位。我们要是跟观音势至往来,往来一定同等地位,不是同等地位不能往来,那你就变成等觉了。这叫做难信之法,这真正不可思议!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居然可以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的菩萨往来。古大德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没有说过这个话,只有在净土法门里面说过的,这绝不是自己修成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的。所以我常常讲,到极乐世界你享受的待遇,现在人常讲级别,你到什么地位?阿惟越致菩萨的地位,阿惟越致菩萨的待遇,地上菩萨的待遇,初地即是八地。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还会愿意走弯路吗?我相信真懂得、真明白的人,他会把万缘放下,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像莲池大师一样。莲池大师示现给我们看的,他对这个法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他也是想通宗通教、广学多闻。搞明白之后,他老人家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你们哪个想学,你们去学去;「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你们喜欢哪个尽管去学,他自己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没有第二个念头,做给我们看的。没有搞清楚、搞明白跟搞清楚、搞明白之后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这个法门成就,我们看《净土圣贤录》,看《大藏经》上这些往生传,那过去的人,再细心观察我们周边念佛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年。人家三年能成功,我们三年为什么不能成功?这外国人讲灾难,不是二0一二吗?我们距离二0一二年底正好三年,觉悟的人应该怎么样?克期取证。我把西方极乐世界拿到了,灾难来也好,不来也好,与我不相干。来了,到极乐世界去;不来,再住几年也可以。住几年干什么?住几年度众生。为什么?自己已经得度了。自己得度之后,这才能度人!你才真正无碍。自己没有得度,想度别人,经上说得好,「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度人先要度自己。

  今天我们知道了,度自己不是别的,就是放下,放下就得度了。放下见思烦恼,你就证阿罗汉;放下尘沙烦恼,你就成菩萨;放下无明烦恼,你就成佛,都在一念之间。学佛学什么?学放下!可不能学分别执着。学分别执着你亏吃大了,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它有的是智慧、德能、相好,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妄想分别执着自性里头没有,你本来是佛,这些东西盖覆住了,让你的佛性不能现前,让你的智慧不能现前、德能不能现前、相好不能现前。佛在一切经里面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现在也都读到了,也懂得了,也明白了,现在所欠缺的就是放下,看你放下几成。不要紧,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你能放下多少,那是到极乐世界之后,四土三辈九品地位不相同。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生到西方净土,往生极乐世界是决定相同,生到那个地方品位不一样,这是管你放下多少。所以这个不是跟别人竞争的,是跟自己竞争。我想品位高,那我得多放下;我也不想那么高,那马马虎虎,好好念佛就行了,深信切愿你就决定得生。

  下面第二段讲二教,「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前面讲过隋唐时代判教的有十二家,这十二家《华严疏钞》里面都提到。最重要的,除了天台、贤首之外,有一个共同的二教,那是每位祖师大德判教都肯定,顿渐二教。中国佛教里面自身称宗教,诸位一定要晓得,佛教不是宗教,但是佛教本身称宗教,跟现在宗教的意义不一样,中国称宗教就是顿渐二教。禅宗是属于顿教,禅宗之外的都是属于渐教;禅宗讲顿悟,没有阶级,禅宗之外的,包括小乘九个宗派都是属于渐教,也就是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只有禅宗没有阶级,他一开悟就成佛。成佛是什么阶级?至少圆教初住。他确确实实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我们看到两个典型,释迦牟尼佛顿教,顿舍,一下放下,把妄想分别执着一次放下;第二个给我们表演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也是顿舍、顿悟、顿证。世尊当年是三十岁,惠能大师是二十四岁。所以问题是肯不肯放下,这个问题不在别人,完全在自己,而且人人平等的。顿,我的看法有圆顿、有不圆的顿,什么叫不圆的顿?你能把见思,我讲的就是《华严经》讲的执着,执着放下,你证阿罗汉,那也是顿,顿证阿罗汉,但是不圆满,证佛才圆满。你能把分别放下,那你就证得菩萨果位。这个菩萨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就是四圣法界的上面两层,佛、菩萨,下面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是放下见思烦恼;佛菩萨是放下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没有了,不分别了,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放下之后那是圆顿,圆满的顿悟,十法界没有了,他超越十法界,他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他到那里去了。这才叫圆顿,都不是容易事情。

  我们现在都没有这个能力,把见思烦恼叫我们一下放都放不下,得慢慢来,一点一点的放,一点一点的舍。所以从根性上来讲,我们跟古人比差太远了。但是还好,还能放下一点,一年放一点,年年都要放,累积起来有个三、五十年,境界也不错了。如果只学不肯放下,给诸位说,那就变成佛学。你的知识很丰富,你的境界不能提升,在境界上你还是原地踏步;你能言善道,你把经典也讲得像古人所形容的天花乱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还是随业力去流转,这就是能说不能行,没有真智慧。因此,明白之后,修行就比什么都重要!修行就是放下,不肯放下,就离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天台贤首两家,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着,通名为渐。」在天台,藏通别都是属于渐教;五教里面,这是贤首的,小、始、终可以说都是属于渐教。「言说顿绝」,这个绝就是断掉,「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跟佛平等,这叫「顿」。顿是一次、一时就把它放下,不是一点点、一点点慢慢来,一次就舍干净。

  「我国隋代慧远师判本经曰」,这举慧远大师的例子,慧远大师这个批注在中国很通行。我早年在台中学《华严经》就是学他的本子。这个慧远不是晋朝的慧远,名字完全相同,在佛教史里面称作小慧远,他是隋朝时代的。诸位将来在古人注疏里面看到小慧远就是指他,他有《无量寿经》的批注,注得很好,他用的本子是康僧铠的本子,魏译的,是五种原译本里面流通最广的。他判这个经就是《净影疏》,《净影疏》就是隋代慧远他老人家写的这部疏。「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这是指《无量寿经》,二藏之中,它属于菩萨藏。「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他把《无量寿经》判作顿教。「云何知顿」,怎么知道它是顿教?「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大,故知是顿」。我们想想它是不是属于顿教?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要把这个世间舍掉,你要不放下去不了,你不能把娑婆世界带去。所以念佛堂的和尚,就是堂主,带领念佛人常常提醒大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专念求生净土」,这是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顿舍,你才能往生。聪明人要知道,能带得去的才努力认真去干,带不去的统统放下不要再操心了。你看你哪一样带得去?念佛这一句佛号带得去,发菩提心这个心带得去,其它的带不去,带不去的统统舍掉,带得去的你一心专念。确实这不从小大,它不是渐修,它是顿,一生当中就成就。

  「明大佑师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大佑法师有《弥陀经》批注,他在批注里面判这个法门,也肯定它,它属于顿教。渐教要修多生多劫才能成就,顿教是一生就圆满。「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故知本经在顿渐二教中为顿教所摄。以上乃就顿渐二教而判。若依贤首小始终顿圆五教以判本经教相」,这用贤首宗的五教做标准,「古今中外净宗诸大德,虽因机缘不同,而稍异其辞,而其实旨,莫不以本经不但实属圆顿教,且为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也」。老居士后面还有解释,「清代彭二林居士」,就是彭际清,彭二林就是彭际清,「于《起信论》中判本经曰」,这个《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彭际清居士造的,他在这一篇论文里面判《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彭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一位在家的大德。他是清朝乾隆时代的人,出身于望族,他的父亲官做得很大,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他的父亲。这个人非常聪明,弱冠十九岁考取进士,进士及第。因为家里环境好就没做官,他喜欢学佛,成天跟佛门一些高僧大德在一起,他学得很专心,很有成就。所以他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还有《无量寿经》的节本,他不是会集的,是节本,后面会提到。他曾经说了一句话,后来的古大德常常引用,他说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有缘分遇到这个法门,跟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意思很接近。开经偈是武则天作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你能遇到这个法门。遇到之后你要能把它抓住,你不能轻易把它放过,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无量劫来才碰到一次,这句话是让我们珍惜,「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能闻到佛法里头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的法,到哪里去找?我们闻到了,轻易放过,没有能掌握住、没有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是什么原因?虽然听说,了解得不够透彻,了解得不够明朗,粗心大意,没认真去学习,搞得这一生依旧还去搞六道轮回,你说多可惜。

  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会集这样完善的一个经本;又遇到黄念祖老居士,晚年带着病完成这一部批注,不容易!批注里面引用古今经论、论疏一百九十三部,证明经典一切经所说的、祖师大德们所说的,助长我们对这个法门的信心,用心良苦,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经读不懂,我们再看这个批注,在这个批注里面看到许多经上说的,许多祖师大德论疏上说的,还不动心?还不知道这部经的宝贵?末法往后九千年,一切众生靠什么得度?就靠这部经典,这部经典要大量流通。我第一次印这个批注的本子就印了一万册,第一次印夏莲老的会集本也是印一万册。一万册分量太小了,这个地球上六十亿人。好在这么多年来,我们利用卫星电视、利用因特网,把我们的学习通过这些高科技的媒体,与全世界有缘同学一起分享。最近听说所谓的自然灾害愈来愈多,真的我们从信息看到,频率不断在上升,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所以我们把《华严经》暂时停下来,希望用一年的时间,我们重新再温习黄念老的批注。夏老、黄老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作不出来这个事情。我们怎么报恩?依教奉行,辗转流通,这真的报佛恩,报这两位老人恩。

  下面引用日本道隐法师的话,他在《无量寿经甄解》,这个批注是道隐法师作的,「直判本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彼土大德多同此说」,彼土是日本,日本净土宗很兴盛,这是隋唐时代日本派了不少这些高僧在中国留学,他们亲近过善导大师、亲近过智者大师。所以这两位大师在日本的声望非常之高,在日本佛教寺院里面都能见到大师的塑像、画像,在中国佛教里见不到,到日本都见到,日本人对祖师的尊重超过中国人。中国人第一个是敬佛,第二个是敬祖师;日本人第一个是敬祖,第二敬佛。有道理,祖师跟我们近。像我们是第一个敬父母,第二个敬祖宗,日本承传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到今天都不衰,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大经释》曰: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这是用天台,真言是密宗,来做一个比较。天台跟密宗虽然也叫做顿教,那它们怎么样?它们同意断惑证理,断惑证理还是属于渐教,渐次,像我们刚才讲的,断见思烦恼证阿罗汉,再断尘沙证菩萨,最后断无明这才证得佛果,是顿断,它还是一个阶层一个阶层的。这《无量寿经》不一样,它讲的是没有断惑的凡夫,烦恼一品没有断,他就能直捷超出三界;不但超出三界,还超出十法界,偏是此教。这两者比较的时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证明这个见解是有来由的,不是随便说的。

  「又日溪师云」,他的名号叫日溪,也是日本人,「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利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这是从很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圣道诸教,这是讲整个的佛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诸教是一切经,理是圆融的,这是真的。为什么?大小乘的经教都是从世尊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哪有不圆融!但是利益不一样,各人所得的利益不相同。这是什么?这是以其顿机难得,圆顿根性太难了,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像六祖惠能这个根机,我是三个老师都告诉我,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他们三个人没有开过会,告诉我同样的话。像惠能大师这种根性,惠能大师过去没有,没有见到过;惠能大师过世之后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过,就那么一个人,空前绝后。所以三个老师都警告我,你可不能学他,学不到。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他说那叫一步登天,能登上去成功了,登不上去,那跌下来就是粉身碎骨。所以这三个老师都警告我,不要去学《坛经》、不要去学惠能。方东美先生介绍我学佛要从法相宗下手,从《百法明门》入门,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你真得利益。章嘉大师要我修清净心,学释迦牟尼佛,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告诉我读《释迦方志》、读《释迦谱》。学佛首先认识释迦牟尼佛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学习不会走岔路、不会走向歧途。我认识李老师,李老师把净土法门介绍给我,把《无量寿经》这个会集本传给我,真得受用。

  所以说根性不相同,我们不是圆顿根性,那就应当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锲而不舍。你在学习当中尝到味道了,叫法味,古来祖师大德常说的,「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讲六道轮回里面,要跟佛法来比那差太远了。法味确实浓于世味,法味里面有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喜悦。孔夫子得到了,你看《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从圣人那边学到的,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内心里面就生法喜。那个悦,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面环境的,与外境不相干,所以夫子尝到。佛法祖师大德讲得就更多了,你真正契入经教之后,尝到法味,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诸位不要小看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你要是明白了,你有大受用。世间谚语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换句话说,你得体会到养生。中年以上的人都感觉到,养生很重要,身心健康很重要,这是真正的福报。健康从哪来的?健康从欢喜心来的,如果你每天都愁眉苦脸,你一定多病,你哪来的欢喜心?所以健康就没有了。健康从欢喜心来的,每一天生活都快乐,这个人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年龄增长,老而不衰,这叫福报。你要想得这个大福报,那大乘经教里面就太多了,到处都是。这是佛法对我们最直接的,也是最少分的利益。你得到这个利益肯定身心健康、家庭美满、事业顺利,再扩大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在佛法讲小利,这不是大利。大利益是帮助你成菩萨、成佛,你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去教化众生,大利益。

  因为顿机难得,像我们都不是属于顿机,是以教虽圆顿,真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没有一句不是圆顿法门,所以咱们不是圆顿根机,看《华严》、看《法华》、看这个经也变成渐教,这是真的。净土言圆顿者,这回归到我们现在所修学的这个法门,于圆满速疾利益,这个「于」当「在」说,为什么说净土是圆顿?那就在快速让所修学的人得到圆满利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圆满的利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凡夫,下凡(下等的凡夫)没有智慧,现在人讲没有文化,遇到这个法门,他能相信,甚至于他听不懂,只要他能相信,听到这个法门这么好,又这么容易,只一句佛号阿弥陀佛,你看多容易,死心塌地一直念下去都能成就。而且成就的时间不长,三年五载就成功,他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去了,得到究竟圆满的利益,这还得了!你说这个法门、这个经典是不是属于圆顿?能讲得通。

  下面说「盖指其它圣教,虽具圆融之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教,分宗判教对于根机浅的人有好处,对圆顿根性的人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特别是发心将来学教学的同学,一定要很清楚。我们自己怎么修,用什么方法去教别人?自己修这部经是圆顿大经,这部经你要是通了,你念佛的功夫可以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其它没有学过的经论能不能通达?能,真的是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达;一个法门成就,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成就,这是《华严》上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点都不假。你真的能相信,你就有福了。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但净宗则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直出三界,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也」。黄老这个结论结得好,净土跟这些像华严、天台、三论、法相、密宗不一样,为什么?他们那些宗派学习确实分很多层次,就像读书一样,你得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很长的时间,还未必能有结果,为什么?教理学得再多,会变成常识、变成知识,不是智能。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所以你依旧生活在烦恼苦恼的世界里,你无法解脱,你得不到大自在,你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要想真正得到佛法利益,你一定把烦恼习气放下,回归自性,自性纯净纯善。我们中国老祖宗讲得好,「本性本善」,《三字经》上第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回到本善那才有乐趣,才会有法喜。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教我们回归自性,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方法千差万别,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希望在一生当中成就的,这么多法门里头只选择一门,你千万不要选二门、三门,二门、三门你进不去,一门就进去了,进去之后一切都得到了,你所得到的是圆满的。佛说那么多法门,是给不同根性的人去选择的,不是叫你统统学的,你统统学你就错了。跟在大学念书一样,只能念一个科系,四年就毕业了。你说把所有科系都念完,四百年都毕不了业,你不会有成就。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对了。真正了解净宗,人人能行,真实利益,不需要断惑,就能超越十法界,不只三界,超越十法界,所以是顿中之顿的圆满大教。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希望我们同学要认真努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个个都能成就,而且很快就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四十三
下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四十五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