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世间百态

 中国有两家合法免费诊所,患者看病真的免费


   日期:2011/12/27 20: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特别提示:本文综合了几家报纸发布的新闻报道,出处标注于标题后。 

一、沈阳,两个千万富豪办的免费诊所

转自《辽沈晚报》报道: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216/3709216.shtml 

赫常学运用生物力学方式治疗。 主任记者 王志东 摄 

  沈阳市铁西新区沈辽路188号,因为一座“赫常学西医外科诊所”成为这里的一个坐标。 

  一年半前,这家诊所承诺:对沈阳市行政辖区内所有患者永远实行免费,惊动全国。昨日,这家诊所再次表态:3年内将孵化出更多的免费诊所,对全国患者实行免费。 

  2009年3月16日,赫常学西医外科诊所在沈阳挂牌试营业,当时该医院是由赫常学及房地产老板王立强一人出技术、一人出资合建的,系国内首家“免费医院”,但因手续不全10天后被叫停。经过4个多月忙碌,2009年7月29日,赫常学从沈阳市铁西区卫生局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院于2009年8月1日正式营业。 

  昨日,记者再次走进这家诊所,王立强告诉记者,现在投资人又增添了一位。两人每年要向诊所投资70万元。 

  800多平方米的诊所,二层楼,诊室内只有一桌一椅。交1元钱挂号费,沈阳市民携带身份证或户口簿就可以享受免费治疗。诊所内没有购进任何X光机、CT、核磁共振等设备,赫常学说,如果这样做,就没脸说自己承诺的免费,“能不拍片子的,我不会让病人拍;我们能用的片子,不会让你重拍。 ” 

  赫常学和王立强表示,开诊一年半,保守说至少能为沈阳患者节省医药费两亿多元。现在他们希望这种免费就诊的形式扩大。 

  在诊所二楼有一张特制的3米高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各省市的人口等相关情况。“我们想把免费诊所的模式逐步扩大到辽宁,然后是全国。让更多的人受益。 ”王立强说。 

  赫常学也将带学生,把自己的手艺传播出去。他说,自己心里很着急,“这个诊所每天开门就是2000元,有一个患者也是2000元,有1000个患者也是2000元,那么为什么不能为更多的患者治疗呢? ” 

  对话赫常学

  记者:我算了一下,今天你看病花了6个多小时,吃饭用了5分钟,每天这样不停地用手治疗,累吗? 

  赫常学:上班的时候不累,一下班就感到特别累。我最近才发现自己开始驼背了……有时看到患者的病情由于长时间错误治疗造成的治疗困难,我真的不想当医生了。医生不能以损坏病人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收入。 

  记者:现在还是有人怀疑你免费治疗的目的,比如说,现在交费的都治不了,免费的能行吗? 

  赫常学:我有免费的资本。我的生活有积累,有两位实业家的支持,我的治疗是高技术、低成本,不需要患者吃药、手术,主要是利用生物力学原理迅速纠正颈椎序列异常,恢复到正常,只要病人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即可。如果存在卫生材料的消耗,即使有善良的愿望,也办不成;我们对金钱和生死的理解不一样。 

  赫常学其人

  赫常学,1978年至1983年毕业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1983年至1989年在一家大医院任外科医生,1989年至今自己开诊所单干。 

  1985年起赫常学钻研起与自己外科手术专业格格不入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从西医和中医治疗的盲区和误区中找到了第三种治疗办法,破解这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难题。目前,他治疗患者10万例。最初为了直观地了解颈椎病的发病和治疗点,3年中他为100多条狗做了颈部手术。 

  “颈椎处的病非常复杂,至今没有一部专著让人感到有详尽的论述。当颈椎直接或间接受到外力作用后,引发颈间盘膨出或突出,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变直等可诱发目前发现的60多种疾病。有大量病人被起了莫名其妙的病名就诊于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诸多科系。 ” 主任记者 王志东

(辽沈晚报) 

下文转自《时代商报》报道: 

http://www.sdshang.com/MMM/P_Show.asp?ID=82281

王立强:我的慈善是让女儿为我骄傲

    别墅、奔驰、大酒店、地产、出租车公司……

    如同很多富豪一样,王立强拥有着或者拥有过这些产业。但是王立强自己也想不到,自己最后会走上慈善这条路。

    3年前,从创办免费诊所开始,王立强已经接受了100多家媒体的采访,现在应对采访,王立强已游刃有余……“创办免费诊所,这件事和谐又有科技性,我何乐而不为呢?”王立强说。

    作为沈阳的一名商人,凭借多年的打拼,王立强拥有了千万资产。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立强认识了同一个小区的邻居赫常学。说是一个小区,不如说是一个别墅楼盘。赫常学由于早年行医,也是身家千万,如果不是遇到过一个无耻的骗子,他的身家可能已经过亿了。王立强亲眼目睹了赫常学利用生物力学原理,不用手术和药物,快速、无痛地治愈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且治疗过程几乎在无成本情况下进行。王立强认为这种医疗技术应该得到推广,让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在一次闲聊中,他与赫常学一拍即合,他出资、赫常学出技术,建起了沈阳首家免费诊所。而这次闲聊则是赫常学找王立强去他家打麻将。

    偶然,必然。

    无心插柳柳成荫,现在免费诊所开了3年,治疗患者5万多人,直接帮助这些患者节省医疗费3亿元。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医疗慈善,你可以自己把钱捐给红十字会?
王立强:做医疗慈善事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产、充沛的精力和较高的技艺,我和赫医生两个人具备了这些必要条件。诊所开办之初,有很多人怀疑我们在作秀,根本目的还是赚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患者们已经知道诊所真是除了收取1元挂号费,再无其他任何收费,是真正的“免费诊所”。

记者:王先生,您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为什么不把钱直接捐给红十字会?
王立强: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早年做生意的时候,我做过水果生意,那时的苦就更多了。甚者运水果我都亲自跟车,吃住都在车上,我当时想的就是花最少的钱,赚最多的钱……

记者:对不起王先生,请您正面回答问题。
王立强:我任何事情就想亲力亲为,甚至装修别墅这样的小事,慈善也是一样,我喜欢自己参与的成就感。另外,我喜欢用最小的投入,赚最大的效益,3年我为百姓省了3亿的治疗费,如果捐款,两个王立强都捐光了。

记者:你觉得自己的做法是不是为富豪作慈善打开新思路?
王立强:对,我一个民营企业家用开办“免费诊所”的办法办慈善,拓展了慈善事业的路径。现在我们搞慈善,有两个问题,一是只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之后才会想到办慈善;二是办慈善都以捐款的形式为主。其实,慈善可以把突击性和经常性结合起来,至于形式就更不能只是捐钱了。许多慈善家,或者说有志于慈善的企业家,往往没有很好的慈善项目,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何不投资兴办免费的社会公益事业?例如办免费诊所、免费学校、免费孤儿院、免费养老院之类。其实也早已有人进行过这方面的试验,女富豪陈燕就曾经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在云南迪庆建起了一所慈善学校。看看电视就知道,西方很流行这类的慈善机构,我们这边还不多。

记者:你感觉自己的慈善之路未来会怎样?
王立强:未来会很好,如果按照我的规划,以后每年能为全国人民节约2000亿-3000亿元人民币。

记者:这个数字太惊人了,不是有点虚吧。
王立强:客观评估一点都不虚,我们一次性投入,现有几家私营医院或诊所均愿学习该项技术,行医场所不需另建,在全国铺设2000个免费诊所,每年可为全国2000万-3000万名患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救助,直接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2000亿-3000亿元人民币。这种救助能力和方式不需继续投入便可永远持续下去。

记者:你现在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王立强:我作为投资者,看着病人被治好了,我的心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高兴、舒服。

记者:但我看到还有一些患者不能马上被治疗,甚者有的人早上4点就来排队。
王立强:我的精力和资产是有限的,我终归不是一个有多少个亿资产的富豪。假如能有更大的慈善家参与进来,一定能把这个事做得更好。在沈阳行政辖区内免费,我还能顶得住,但要在全国铺开,我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真心地希望能有慈善大家来共同完成此项善举。

记者:您想对现在想做慈善的企业家说些什么?
王立强:中国富豪请先做好企业再做慈善,中国的慈善事业需要企业和企业家的慷慨解囊。但在当下的中国,需要更多的企业家们兢兢业业地打理他们的企业,给国家带来税收、给员工带来工作、给客户带来好产品。做好一个慈善家和做好一个企业家一样具有挑战性,当中国的企业家们还要为企业发展工作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降低对他们成为一名慈善家的期望。

记者:任何人做事情都有私心,您在这件事情上有什么私心吗?
王立强: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接手了我的酒店生意,现在已经结婚了,小女儿今年才上小学。对于我们这些老来得子的人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给老疙瘩(东北方言,最小孩子的意思)留下一些东西。说实话,留钱,留财产,这些她姐都会做,我更想给老疙瘩留一些无形的东西。做这个免费诊所,我就是为了让我女儿知道,她爸是个慈善家。如果我走了,她一想到爸爸,就会说,“我爸是个慈善家,救了很多人,我为他骄傲”。
 

二、北大学生探索免费诊所模式 

中国第一家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

2010-12-10 15:05:30 作者:海峡医界网  来源:健康报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医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学生阳光爱心诊所”,将于12月底正式运营。这是中国第一家“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医学生们期待通过这种志愿服务的方式,不仅仅收获知识,更能收获一种行医的理念,培养一颗感恩的心。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记者走进这个诊所,听志愿者们讲述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现实困境。

    走进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医院,进门右拐有一个急诊室,里面放着诊查床和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平时,急诊室接诊的急重症学生患者并不多,显得比较冷清。可有两个周末,这里突然热闹起来了--它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阳光爱心诊所”所在地。目前,这个诊所已试运营两次,12名在校医学生组织11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接受了全面体检和相关诊疗。

    “没有你们,我还会一直吃那个药”

    52岁的李桂凤走进诊所时略带迟疑,但看到热情迎上前来的医学生志愿者蒋晓晓后,脸上立刻绽放了笑容。她是北医教学楼里的一名清洁工,幸运地成为“学生阳光爱心诊所”的第一名患者。

    在询问并记录李大妈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及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后,一名低年级医学生志愿者将她带进了体检室。接着,一名高年级医学生志愿者开始询问病史,并做基本的体格检查。李大妈曾经患有甲亢和急性胆囊炎,之前接受了甲状腺切除术,目前一直在服用治疗甲亢的药物,腿部经常水肿。

    体检结束后,志愿者带李大妈来到全科诊室。结合两天前的化验报告和当天的体检报告,全科医生听完她的主诉后,详细询问了她的甲亢病史,并仔细检查了她做过甲状腺切除术的脖子,然后告诉她:“您这是用错了药啊!”医生解释说,李大妈的甲状腺切除术没切干净,而她平时服用的治疗甲亢的药物正浑然不觉地伤害着她的肝脏,因此建议她尽快去大医院门诊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

    拿着医嘱,志愿者将李大妈送至休息处,并为她详细讲解了医生的诊断和建议。离开前,李大妈对爱心诊所的整体服务赞不绝口:“我太幸运了!没有你们,我还会一直吃那个药……”说到动情处,李大妈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还没见过对病人这么好的医院和医生呢,更何况检查和药物都是免费的。”

    中国爱心诊所团队正式组建

    “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是完全由学生运营并进行管理、面向城市无医疗保障人群的诊所。它在美国已有33年历史。调查显示,美国已有53%的医学院校开设了这样的诊所。每学期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参加诊所的志愿服务,数以万计的病人享受服务。“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逐渐成为美国医学生做志愿服务工作的首选,有些学校甚至把在诊所服务纳入医学教育的学分当中,成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

    蒋晓晓是北医基础医学院2006级的学生,也是“学生阳光爱心诊所”的负责人之一。2010年1月,她与曾经的北医校友、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扎梦裔同学取得联系后,组织同学赴美参加了“全美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大会,并参观了5家免费诊所。“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中国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非常多,而医患关系也比较紧张,因此在中国建立这样的诊所是非常必要的。”蒋晓晓说。

    回国后,中国爱心诊所团队正式组建。诊所确定了先期运行的基本模式:先寻找符合条件的患者,后确定时间,由低年级的医学生志愿者问病史、体检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再由执业医师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开出诊疗方案。诊所诊治的疾病范围被设定为常见病(如呼吸道感染)和慢性病(如高血压),以及任何在诊所现有辅助检查条件下能够诊断的疾病。美国医生James Withers捐赠的300美元,成为诊所的第一笔资金。

    诊所破例接纳了第11位患者

    尽管想法是好的,但半年多来,蒋晓晓和志愿者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法律问题。在中国,学生社团以及医学院都是没有诊疗权利的,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挂靠单位'.幸运的是,我们已与校医院孙凌波院长谈妥,由校医院来担负医疗风险,并给我们提供两个房间和两名全科医生。其次是药品的管理问题。在美国,诊所可以拥有自己的小药房。而在中国,药品的存放有明确的规定,需要专门的具有药剂师资格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发放。于是,我们委托校医院的药房进行管理。志愿医师也会是一个问题。中国的医生工作时间安排得很紧,且异地行医需要办理的手续也很复杂。”蒋晓晓说。

    诊所的负责人之一、来自北医三院的2006级学生薛侃说:“工作才刚刚开始,资金缺口也让人忧心。我们为患者做的检查与药品要设立100元的上限,这让很多医生感到为难。我们的前期资金只能帮助10名患者,维持一年上限为400元的医药费用。但我相信,诊所的意义会为更多人认同,更多人会为弱势群体伸出援手。”

    就是想起来最容易的“找患者”环节,也让志愿者们费了一番周折。诊所试运营前,志愿者被分成3个小组,分头去寻找符合条件的患者:在北京没有医疗保险,且收入低。他们首先将目标锁定在学校的工地。来到第一处工地,志愿者发现铁门大开,里面却没有人。守卫人员告诉他们,时值秋收,工人都回家农忙了。在第二处工地,他们总算找到了一些正在干活的农民工。交流之后,这群二三十岁的小伙子表示“平时身体很健壮,没有看病的需要”.而操场后方的第三处工地上,铁门紧锁,没有任何人出入。

    正当大家垂头丧气之时,低年级志愿者刘启佳发现有3名保洁人员正在路边的坐椅上休息。于是,他蹲下来与她们聊起了诊所的项目。3位阿姨听后高兴地说:“你们算是找对人了,我们的医疗保险远在家乡,在北京看病不享受任何报销。”在找满10人后,志愿者正要离开,阿姨们又把58岁的张九波叫来:“你们也帮他检查一下吧,我们都觉得他身体不好。他自己又不爱说话,从来不提什么要求。”商量之后,张九波破例成为诊所的第11位患者。

    “有激情,有付出,诊所会越办越好”

    北大医学部教育处副处长续岩非常支持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她为诊所的前期工作--3所医院的志愿者意愿调查提供了资金支持。此调查针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41名医生和正在进行临床学习的214名医学生,结果显示,89.7%的学生和90.2%的医生都选择愿意参加免费诊所的活动。

    这个调查让蒋晓晓信心大增,她觉得,医学生通过“阳光爱心诊所”,能够在第一线参与对病人的检查和诊治;又通过和病人的详细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病痛和生活的烦恼;更通过为诊所申请赞助,切实为贫困群体谋福利。“虽然我们还是学生,但我相信,有激情,有付出,我们的诊所一定会越办越好。我也希望有更多高校的医学生行动起来,投身于免费诊所的实践中。”

    续岩说,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往往局限于书本,无法让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运用。而在“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中,学生们将不仅仅收获知识,更能收获一种行医的理念,培养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北医校医院院长孙凌波说:“我很看重这个项目,因为它能够为贫困人群提供切实的诊疗服务,更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共同努力,把这个项目做好、做长久。”

下文转自燕赵都市报》 www.yzdsb.com.cn

    近日,北大医学部学生创办的“阳光爱心诊所”正式启动,这家诊所挂靠在医学部医院,类似于美国“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由在校的大学生拉赞助资金,确定受助人,发放就医卡,报销诊治费用。受助人一般没有医疗保障,收入很低。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称,“这个诊所的启动让我非常感动,这是北医学子对自我成长的一种追求。我们培养出技术精英的概率是很大的,但是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影响力的精英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像爱心诊所这样,通过基层医疗去接触社会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办法,而且,也最接近医学专业的本身,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免费的“阳光爱心诊所”       

    53岁的农村妇女李桂凤已经当奶奶了,可她有股不服老的劲儿,前年冬天,她离开承德丰宁老家,到北大医学部做保洁员,成为偌大北京城里的一名打工者。   

    “我原来一直在家里种地,家里是山坡地,靠天吃饭,没有水浇,旱的时候就没有收成,现在全家都不种地了,孩子也到外面打工”,在北大医学部的一个地下室里,李桂凤告诉记者,“我在这里打扫教室卫生,一个月能挣1100元钱,住宿是免费的,吃饭自己掏钱买。”       

    过惯了农村的苦日子,李阿姨对工资的多少没有太多的抱怨,打工的时候没有医疗保险,她也没有太在意,虽然她心底里是盼着有些医疗保障的。       

    2010年10月份,学校里的大学生找到李阿姨,询问她的工资收入和医疗保障,说可以免费为她体检、看病,吃药也不掏钱。有这样的好事儿?大学生们讲了免费诊所的事,李阿姨慢慢相信了,被带着去做了免费的体检,还发了一张就医卡。她要是病了,可以随时带着就医卡到北大医学部的医院,那里的医生为她看病、开药。到月底的时候,大学生给她报销诊治费用。       

    “看病吃药不花钱,心里踏实多了,我特别高兴”,李阿姨说,“这些大学生可是好人咧”。       

    李桂凤阿姨说的这个免费诊所,是北大医学部的在校大学生刚刚创办的。这个免费诊所的名字叫“阳光爱心诊所”。       

    看病、吃药不掏钱?这是一家什么样的诊所呢?5日上午,记者采访了“阳光爱心诊所”的发起人之一北大医学部2006级基础医学系学生蒋晓晓,是她和其他在校生一起拉赞助资金,寻找挂靠医院,确定受助人,创办了这家免费的“阳光爱心诊所”。       

    “阳光爱心诊所”只针对那些没有医疗保障的低收入者。受助人需要达到的条件是:在北京地区不享有任何医疗保险;收入低于1150元/月。当然,最终要经过团队的调查后确认才能够成为诊所的服务对象。       

    爱心诊所为每个受助者制作就医卡。持有就医卡的受助人一旦有病,可在任何时间到北大医学部医院就诊。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上午11时30分到下午5时,诊所为患者报销当月产生的医疗费用,并核准计划接诊的受助者资质。        

    阳光爱心诊所试运行后,在北大医学部打工的11名外地人成为首批受助人,被带着做了体检,其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均由“阳光爱心诊所”承担。爱心诊所的大学生还为这些打工者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打工者可随时就病情向学生咨询。 

借鉴美国“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

蒋晓晓说,她和同学创办这家免费的“阳光爱心诊所”,缘于一次美国之行。
        

    去年底,蒋晓晓和5位同学组团到美国参加了“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大会。在美国,“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SRFC)”已有约40年的历史,是完全由学生运营并进行管理、面向城市无医疗保障人群的免费诊所。那次大会上,蒋晓晓还代表团队做了发言《在中国建立“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的可能性》。       

    美国已有53%的医学院校开设了SRFC,分布于25个州。每学期共有数以千计学生参加SRFC的志愿服务,数以万计的病人享受诊所的服务,社会各界的捐款及政府、学校的拨款使每家SRFC每年的运营资金从5000到95000美元不等。       

    当时,几名大学生就想着回国创办“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美国的一名医生还资助了她们300美元。靠着这300美元,她们进行了两次试运营,才结识了受助的保洁人员,为“阳光爱心诊所”打下了一个基础。   

    回到国内,蒋晓晓和同学设想免费诊所的运行模式,寻找挂卡医院,然后寻找受助人。北大医学部医院的孙凌波院长听到大学生的想法后,很支持这个“学生运行的免费诊所”,答应将这个免费诊所挂靠在北大医学部医院。孙凌波还联系国际狮子会中国狮子联会乐善服务队,该服务队捐助了6000元钱,为免费诊所的运行提供了基本保障。        

    寻找受助人时,大学生首先想到了工地的民工,可她们跑了3个工地,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在学校的校园里,她们发现了保洁工人,经询问,保洁工一个月才拿1100元钱,而且没有医疗保险。就这样,她们找到了第一批受助人。         

    蒋晓晓说,北京大学医学部“阳光爱心诊所”基于美国的“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的基本模式,是由学生参与运营和管理,由医生和医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向城市低收入困难人群提供免费诊治的义诊所。       

    “诊所由学生运营,学生还没有执业资格,是否涉嫌非法行医?”对于这样的疑问,蒋晓晓说,“阳光爱心诊所”虽然由学生来组织和管理,但所有诊断和药方都是由北大医学部医院提供,以保障医疗安全和有效,“阳光爱心诊所”的大学生不参与任何诊断,但会参与一些询问病史等前期就诊准备。         

    实际上,大学生主要负责拉赞助资金,确定受助人,为受助人发放就医卡,报销医疗费用。他们还是肩负学业的在校大学生,不在“阳光爱心诊所”里坐班。持有就医卡的受助人有病后,可随时到“阳光爱心诊所”(即北大医学部医院)就诊,看病的医生都是医院的正规医生。         

    这一点与美国的“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不同。在美国,受助人先到诊所,医科学生为他们体检、问诊,参与部分诊治过程。 

    据悉,由于经费和人员限制,以及处于对从事无偿活动的医生的保护,“阳光爱心诊所”并不能接待风险较大以及需要仪器设备较高端的疾病。初步规定的诊治范围为常见病,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炎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情监测。 

免费的“阳光爱心诊所”渴求资助资金 

    目前,“阳光爱心诊所”确定的受助人只有11名,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诊所得到的捐助仅仅6000元钱。爱心诊所初步确定,每名受助人每年可得到600元钱的免费医疗,这样11个人就需要6600元钱。 

    “受助者的人数是根据赞助资金的多少来确定的,我们有多少钱就会找到多少患者”,蒋晓晓告诉记者,“我们特别希望社会上富有爱心的人士支持我们。实际上,免费诊所对患者的帮助,有点像‘一对一’的资助。爱心人士资助了多少钱,可以了解受助者的身份,关心受助者,询问受助者究竟在诊所得到了哪些帮助。”        

    将来资金多了,“阳光爱心诊所”可以资助更多的人,现在她们从身边的低收入者做起,首批受助者是北大医学部的保洁人员。以后,符合条件的校外低收入者也可以成为受助者。     

    “哪怕每年帮50个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探索一条稳定有效的学生参与运营的免费诊所的模式,能有更多的医学院校共同参与建起更多家这样的诊所,实现更大的社会意义”,蒋晓晓说,“我们不只是为他们报销医疗费用,还为他们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比如请老师做健康方面的讲座。这些讲座要覆盖所有的患者,同时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哪怕他不是我们的患者”。       

    作为2006级学生,蒋晓晓马上就要毕业了,将要离开生活了5年的大学校园。对于“阳光爱心诊所”的未来,蒋晓晓已成竹在胸:“爱心诊所就像学生社团一样,可以在大学里一届一届地延续下去。现在这个团队里面,除了2006级的学生,还有2007级、2008级、2009级的学生,以后可以慢慢吸引更多的学生。”       

    同时,蒋晓晓和她的同学还希望,更多的医学院开设这种免费的爱心诊所,更多的医科学生去做这项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阳光爱心诊所”已不同于美国的“学生运营的免费诊所”,它已经很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于锻炼医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蒋晓晓是一名充满爱心的大学生,曾经是北大医学预科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北大爱心社的资助部部长。在北大医学部的学习生活中,她接受了很多的爱心教育。她知道,对于一个医生,一个医疗工作者,拥有一颗爱心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她虽然为“阳光爱心诊所”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可她感到,这好像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越了解患者(特别是那么低收入的患者),她越有学习的动力。这个国家很大,医疗体制需要国家负责,而政策照顾不到的一些细节之处,需要每一个有爱心的人填补。 

“阳光爱心诊所”落地能否开花?   

    “这个诊所的启动让我非常感动,这是北医学子对自我成长的一种追求。我们培养出技术精英的概率是很大的,但是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影响力的精英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像爱心诊所这样,通过基层医疗去接触社会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办法,而且,也最接近医学专业的本身,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如是说。       

    对于“阳光爱心诊所”的创办,北大医学部的许多老师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对它的发展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北大医学部医院的孙凌波院长就是其中之一。1月6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孙凌波院长。 

    燕赵都市报:您对“阳光爱心诊所”如何评价?       

    孙凌波:这是类似于学生志愿者的一个组织,学生做些爱心活动,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知道,这个诊所的发起人之一蒋晓晓曾是北大爱心社的会员,他们的出发点还是做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他们作为医学生,做一些与医学相关的公益活动,更易发挥他们的特长。这个项目是从美国学习来的,美国许多医学院有“学生运行的免费诊所”,而中国还没有。  

    燕赵都市报:“阳光爱心诊所”的发展前景如何?  

    孙凌波:这个项目与一次性的救助不同,它是有长远计划的。持有就医卡的受助者有病了,随时到医院看病,学生负责保销,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助人可能一年都没有病,但他拥有这样的保障,就像买了保险似的。这一项目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长期运行的。现在刚开始,资金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长远来讲,重要的不是资金,而是项目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有爱心的人愿意掏钱给那些没有医保的人,免费诊所要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机制。中国人不缺少爱心,公益事业面临的问题是,钱是怎么用的,有没有浪费等等。  

    燕赵都市报:美国53%的医学院有“学生运行的免费诊所”,你认为中国其他医学院可以推广此类诊所吗?        

    孙凌波:“阳光爱心诊所”与美国的“学生运行的免费诊所”有本质上的不同。在美国的免费诊所里,医学生做前期的问诊和体检工作,由医生来做最后的诊断。而这些在中国有许多限制。另外,医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不能保证随时到诊所。所以,在“阳光爱心诊所”看病、开药是由正规的医生来负责,学生本身并不看病,他们可以做咨询、健康干预、诊所内除医疗以外的管理工作等等。

    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医学院,在所有大学都有推广的意义。医学生做此事的好处是,他们有一些医疗知识,可以做健康咨询。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对受助者的关注,与受助者的沟通。

    这件事情的意义不在于救助了多少人,而在于把这件事情制度化,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运用。如果这项制度设计的好,北京其他高校,以及全国范围内更多高校的学生做这些事情,救助的人就会很多了。       

    现在很多媒体都关注这件事情,新闻点集中在“大学生、免费、没有医疗保障、第一次”上面,这些都不错。我个人觉得,这个项目的意义更在于建立一种长期运营的体制。不仅仅是给受助者多少钱,而且表现在,受助者有小病了及时治疗,花钱可以报销,可以促使受助者有病早治疗,别养成大病。北大医学部的老师做过调查,北京的民工每个月的医疗费用平均在27元,一年300多元钱。这样,有个保障的话,他们就敢去看病了。有的人有病拖着不去看,拖不住了才去看。我们的理念是“第一要预防,第二是有病早治疗”。(本报驻京记者 栗占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5473f0102dz8h.html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善       免费诊所)(五明学佛网:慈善       免费诊所)  

 李向平教授:功德与慈善不能混同为一件事情 

 刘元春教授:佛教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与影响——上海“耀华路 

 刘元春教授:公信力是佛教慈善成败的关键 

 刘元春教授:佛教慈善,要坚守纯真的品格! 

 刘元春教授:佛教社会慈善面临哪些困境? 

 刘元春教授:佛教慈善 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拍卖 

 刘元春教授:佛教慈善社会化发展之路径 

 刘元春教授:佛教慈善与社会服务三题 

 张文良教授:日本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概观 

 张文良教授:寺院做慈善要保持其宗教品格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道坚法师: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