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类的“贪”让大气层病了(二)


   日期:2012/2/29 15: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波浪有规律地形成,当大量潮湿海洋空气吹向漫长的海岸线,受陆地阻挡而被迫往上升。当空气冷却时就会凝结成云,然后以四十公里时速向内陆推进。把大气视为一种流体,可以解释它为何能够塑造地球的表面,甚至切开坚硬的岩石,这些在亚利桑那的岩石,被称为波浪,原因显而易见。这些巨大的曲线形态,好像是由水雕刻而成,但其实,它是由不同的流体运动,也就是风造成的。强风冲击沙岩,刮起大量沙粒,风变成一块巨型的百洁布,把岩石的表面擦掉,并且划出这些线条。波浪形成已经几十万年,听起来是很长时间,但从地质学方面来说,那是一瞬间的事。这也说明了空气的原始力量,风在不断塑造大地,强风大规模改变地球面貌,强风持久不断吹向同一方面,可以形成一排排巨型山脊,它们叫做风蚀土脊。这些是在伊朗,这些是在中国西北部,风不只改变土地形状,还在全球范围传送着各种矿物质,这是撒哈拉沙漠的风,刮起大量富含矿物质的沙粒,把它们吹到空中,带着它们越过大西洋,大部分沙粒掉落大海里,海洋因此得到丰富养分。一部分被带到大西洋对岸,来到南美洲亚马逊雨林。每年,有大约四千万吨盐及矿物,从撒哈拉运送到亚马逊。

  它们在这里受到雨水冲洗,落在森林里,成为重要的养分来源,让雨林保持健康。不断翻腾的大气,不仅帮助地球继续生存,还以另一个更直接的方式,来影响地球运作,那便是天气的形成。温度是天气情况的重要一环,从最轻柔的微风,到最猛烈的飓风,是高温热气在大气里移动的结果。这个过程在全球各地发生着,这段卫星影片,把三个月的气象变化浓缩成了几秒钟,而高温也蒸发海洋的水分,再形成了云层,并由此产生了复杂难料的天气变化模式,而这一切也都是地、水、风之间互动的结果。这些不同的力量相互作用的最极端状态,全部聚集在了南美洲。

  这是大地母亲节,阿根廷七彩山的村民,正在举行热闹的庆典,他们供奉神灵,祈求丰收。他们求助的神,是掌握天气的大地之母,因为阿根廷这一带,会出现世界上最恶劣的风暴,科学家以一年里雷击的次数来确定全球的风暴频发地,阿根廷七彩山一带排行第一,吉姆艾德斯是追风者,他第一次来到阿根廷,感受风暴的威力。

  吉姆·艾德斯(追风者):阿根廷这区域是追风者的梦想。

  解说:你看起来可能是一片宁静景色,但其实这里聚齐了酝酿强烈风暴的一切条件。这是一个理想的竟技场。

  吉姆·艾德斯:温度潮湿不稳的空气,从亚马逊盆地吹过来,跟来自南极的寒冷空气碰上。温暖潮湿空气上升,形成特大雷暴。

  解说:冷暖空气交会造成的极度混乱,这是风暴形成的要素。但这地方还有另一个特点,会使得风暴在这里特别强烈。

  吉姆·艾德斯:在这里的安第斯山脉,地理上也扮演者重要角色,促成强烈雷暴的出现,两团空气互撞,来自亚马逊盆地、温暖潮湿的空气,跟来自南极的冷空气相撞,结合起来,暖空气顺山势向上升,形成地球上最强烈的雷暴。

  解说:吉姆正尝试要走到正在形成的风眼底下,但是这些促成风暴频发的群山,却阻碍了吉姆追赶上风暴。无

  吉姆·艾德斯:没错,快要下雨了,就在这座山的顶端。我听得到雷声,一道大闪电在这山脊顶出现,开始下雨,雨水在左边降下。你可以听到很接近,因为闪电和雷声之间相距不远,我们开车前往这雷暴的中心。

  解说:这是一件有潜在危险的事情。

  吉姆·艾德斯:在山顶上,我们一定是闪电的目标,闪电击打最高的物件,因为我们带着大量金属上山,我们是最好的目标。

  解说:闪电是空气在暴风云中激烈流动的副产品,温暖潮湿空气上升,温度随着高度下降,水分粒子结冰,有些变成小冰晶,其余变成更大的冰泥,在狂暴的风雨中,两种不同的冰互相撞击,庞大电场开始形成。直到它强大得伸延至地面,但在大气的更高处,有一种诡异而让人难以理解的闪电,连吉姆都没有见过。它们叫做红色精灵,这种不会击向地面,而是向上延伸,有时候会延伸到七十五公里,进入平流层。人们也很少能见到,因为它们在离地面非常远的上空形成。云卷云舒之间,大气的力量,为地球带来了风雨雷电,也形成了沧海桑田。不过最让人震撼的,是在整个地球历史里,大气与生命之间,那复杂而休戚相关的亲密关系,让地、水、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周瑛琦: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通通都不能生存。大气层是生命的保护层,但是大气的变化,好比说暴雨、暴雪、雷电台风或飓风,也常常给生命造成巨大灾难。但不管是造福还是为祸,在我们看来大自然都是无意的。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老子看来,天地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毁灭万物,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所作所为,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不过老子又说,天地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天地虽是无私的,但是对万物一视同仁。但积善的人,常常能得到天地庇佑。

  胡一虎:这一点佛教跟道家看法很接近,佛教说四大无常,地、火、水、风是变化无常的,天灾无可避免。但其中也有业力的因素在里头,也就是说,众生,特别是人类的所作所为,种下的恶业,或者善业,也会影响到大自然的变化,星云大师曾经说过,人类过于骄慢,自以为人定胜天,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任意杀害其他的众生,形成各种对人类的怨气。而且人类为满足贪欲,过度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因此形成的共业与怨气,使自然灾害就更加频繁。人类要减低自然灾害的破坏,光讲环保还不够,还要平等的善待各类的生命,减少怨气,提升慈悲心,共创善业。

  解说:佛教中提出这种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的理念背后,是生命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哲理。其实早在人类诞生前,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就已经开始与自然界互动,并让氧气在地球上得以产生。也正是这样的依存,反映出生命与自然之间共同创造的深刻意义。早在四十五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不久之时,第一个大气就在地球外围形成。早期地球满布火山,几百万年来,这些火山喷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积累,形成大气,这种原始的大气跟我们今天的大气是完全不同的,它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和蒸汽以及少量的硫化氢构成。没有迹象显示当中包含了我们现今依赖的氧气。可以说,它是一种致命的混合物,并且一直存在了超过二十亿年。直到出乎意料的事情改变了大气,原始生物的出现。

  要了解原始生物如何能够改变大气,必须去到地球上仅有的,拥有最早期进化有机体的几个地方。生物学家马丁·范克拉伦唐克正在西澳洲研究这些古代生物的稀有群体,这是沙克湾,世界上经典地质遗迹之一,这个海域有许多生物,不过他感兴趣的是这些岩石块,它们很重要,因为地球上每一株植物、每一头动物、每一个人,能够存在都归功于它们。

  马丁·范克拉伦唐克(生物学家):这些外表古怪的褐色石块,其实是非常奇特。而且稀有的有机生物,它们叫做叠层石,世界上只有几个地方能找到它们,而观看它们的最佳地点就是这里,沙克湾。

  解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史上最成功的生命形态。

  马丁·范克拉伦唐克:事实上,叠层石曾经是地球上主要的生命形态,历时超过三十亿年,当时还未有其他东西,例如我们、蜗牛、哺乳动物、长毛象诸如此类。对我来说,每次到来,给我很好的机会回到过去,实际感受早期地球的状况。

  解说:叠层石进化了大约四十亿年,尽管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其实是最简单的生命形态之一,细菌。

  马丁·范克拉伦唐克:顶层其实是由数以百万计微生物组成,主要是蓝藻细菌,它从日光获得能量。

  解说:这些细菌有着惊人的贡献,当它们吸收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它们破解水的化学键,释放出一些将会彻底改变地球的东西,它们释放出氧气。

  马丁·范克拉伦唐克:叠层石非常特别,因为它们是第一批制造氧气的有机体,而且为数并不少。

  解说:大约在二十五亿年前,叠层石遍布全世界浅滩,它们全部都吐出氧气。这带来了地球历史上最深远的改变,地球最终会拥有一个富含氧气的大气。但在这种情况能够实现之前,却遇上了阻碍。要看看是什么东西阻止氧气到达大气?我们需要深入澳洲内陆,虽然这里现在又干又多灰尘,但是在二十五亿年前,这些岩石在海底深处形成,它们控制氧气从叠层石冒出来后的去向,当时海洋中的铁含量丰富,溶解在了水里。亚当韦伯是地质学家,他研究地球历史上的这个远古时期。

  亚当·韦伯(地质学家):叠层石使海洋的气浓度开始上升,氧气跟铁混合,并且起化学作用,基本上就是生锈,铁锈沉淀到海床。

  解说:这种化学作用阻止了氧气离开大海,一层层的铁锈分布世界各地,最终变成一层层的铁矿。在这矿山周围就可以看到一层又一层厚厚的铁矿。

  亚当·韦伯:当铁生锈,并且沉淀到海床,它们一层跟一层开始升起,最后成为非常厚的岩石,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东西。

  解说:我们现在几乎所有开采的铁矿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数十亿年前,叠层石开始生产氧气。

  亚当·韦伯:实在是不可思议,这过程不只是发生在某个特定地方,而是全球都在发生,非常有趣的是,这过程同时在各地发生。当叠层石使氧气含量开始上升,基本上幸亏那些叠层石。我们人类现在得到铁的好处,我们把它应用在各方面,例如汽车、火车、船或房屋,还有刀叉,诸如此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