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唯识的中心思想


   日期:2012/3/26 20: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 馨缘

    佛最初说法,从讲“四谛十二因缘”开始,这时主要是讲业感缘起,十二因缘,说明众生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流转世间,无非是由于业。业就是由于烦恼、无明,无明烦恼生起,造业是由于什么呢?心。小乘的“业报论”重点就是突出这一点。唯心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把心分为生灭门、真如门,由生灭门流转生死,由真如门回到解脱的境界,证得法身。这就是对于小乘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到了六七百年间,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发扬大乘般若。般若就是讲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文字、观照、实相都离不开能观智、所观境,也离不开心。中国天台宗继承了这个思想,即“一心三观”,一个心对诸法作三种观察,空、假、中,三谛圆融,都是把般若思想进一步发挥,还是离不开心。龙树菩萨有首偈子:

  诸佛出生处,

  堕地狱未减,

  成佛原未增,

  应敬礼此心。

  到了无著、世亲菩萨时代,就把大乘经典如《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等,进一步发扬,明确的提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就是指三界的业报,业、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指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离不开内心的分别,“识”就是分别的意思。

  “能分别”是心的作用,“所分别”也是由心观察对象的作用。在唯识学上,就是识体生起“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观察、能认识;“相分”就是所认识。“相分”里面有“疏相分”、“亲相分”:“疏相分”就是根据山河大地;“亲相分”就是自己的“识”变现的影像。直接了解这个影像,我们缘的影像不是直接对外。“见分”缘“相分”,而“见分”与“相分”都离不开心。色不离识,相不离见(相分不离见分)。也就是说外境是由识所变,你要认识它,有能认识的“见分”,有所认识的“相分”,而“相”不离“见”,“见”不离“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贯穿于整个唯识的理论。佛教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中心思想讲“唯心因果”,从小乘的“业报缘起”到大乘的“性空缘起”、“真如缘起”、“赖耶缘起”,这一切缘起都离不开心。

  一般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说明“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意业发动身语二业,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

  “意识”是心,《法句经》上讲:

  若远行独行,

  无身寐于窟,

  调此难调心,

  我说真梵志。

  形容这个“意识”,它的缘虑很远,它是单独生起来的,所以说是“远行与独行”。

  “无身”是看不到,似藏在洞里,很深。这个心是很难调的,能够把这个心给调伏下去,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说真梵志”,突出修行是以修心为主。

  在大乘空宗,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讲难行道、易行道,难行道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习,易行道讲念佛号可以生西方,都是由心。另外讲“空”,破我执法执,也是离不开心,在唯识经典中就更为突出。

  《华严经》讲:“外境如虚幻,唯识与心作,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地观经》、《大乘起信论》讲:“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国土染,心净国土净”。《楞伽经》讲:“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语”就是佛说的语言,以心为宗,“无门”就是不要执著,去掉执著,就是走入这个门的路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管小乘,还是大乘的空宗和瑜伽有宗,都贯通于这一个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到了唯识法相,更加有系统,并把它发扬广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唯识       )(五明学佛网:唯识       )  

 仁焕法师:浅谈明心见性 

 李向平教授: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 

 沈海燕教授:观心 

 沈海燕教授:论一心包容宇宙万法 

 严耀中教授:唐以后唯识学的南下 

 仁焕法师:改良生命从心开始 

 仁焕法师:信心和勇气的重要 

 严耀中教授: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 

 仁焕法师:念佛的心态——感恩心、快乐心与信心 

 仁焕法师:不要心外求法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杨笑天教授:永明延寿禅师的唯心净土与指方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