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意识的五偏见—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


   日期:2012/6/26 16: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意识的五偏见——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

 

身见:

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或者由五蕴——色、受、想、行、识而构成的,分析这四大、五蕴,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可执着。但是我们总是执着于这个身体为实在的,要长寿百岁呀、青春永驻啊、万寿无疆啊、打扮靓丽啊,为它怎么怎么样的。这甚至会认为身边周遭的东西也为我所有,不知道是无主的,然后产生据为己有的占有欲。还会经常突显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这就叫身见。

边见:

边见其实就是偏见,偏于一边的见。就是对待事物的看法,会孤立来看,离开很多条件去考虑,然后要么是持常见,要么是持断见。

边见是由于我见产生后,执着于我是常的断的而来的看法。像有人讲,人死如灯灭。这就是断见。人死到底是不是如灯灭?在唯物讲,是如灯灭。在佛教讲,人死绝对不是如灯灭。他只是一种相似相续的流转延续,并不是断灭了。如果断灭的话,那就不讲因果了。啥事都可以干,只要一死百了——那这个世界可要大乱了吧!物理学中,能量是不灭的,它还可以进行转化。对不对?以另一种形式转化出来。佛教认为,生命也是一种延续。相似相续就是一种延续。但是讲到轮回,很多知识分子不相信轮回,我无法证明给他看,但你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既然大家都无法证明,那么讨论起来就非常麻烦。我经常跟他们争论这个问题,深知其中的苦衷,彼此难以说服对方,在这里就不多谈了。如果有人认为人不会死,可以万寿无疆。由于害怕死,就会有人寻求长生不死,像秦始皇求长寿,这就是常见。

佛教上讲的贪嗔,就是断见和常见。

他想占有这个东西,想保持很长时间,永远的拥有它。这种贪着的心态就是一种常见。我讨厌你,我不愿见到你,见到你我就很难受,我巴不得不见你,这种排斥、抵制就是一种断见。

但是事物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不能断,但是它也不能常。因为它有刹那变化。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东西有生住异灭,它都有这么一个迁流的过程,不可能停留在那个地方。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能随顺真理、随顺无常,东西丢了以后,总是放不下,如钝刀割肉难受,还期待重新失而复得。这种心态成为长期的一种倾向、一种习惯,在那里困扰着你,而不能超脱出来。

邪见:

邪见就是否定因果的道理。

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因果法则在佛教是最基本的。你肚子饿了,吃饭。吃饭是不是因?吃完以后,肚子饱了是不是果?你今天去跑步,流了汗,得到锻炼。去锻炼是不是因?得到健康是不是结果?事实上,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因果。

因果,就像把一粒豆种到一块地里面去。如果这个豆种在水泥地板,它会不会开花结果?肯定不会,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合它生长。如果种到地里面去,在地里它会不会静静地躺着不动?不会。种子遇到土、水分、温度,慢慢它就在那里变化。只不过埋在土里你看不到。你看电视里的表达,种子一下子就发芽长大开花结果了。它不会是静静的。种子变成豆芽,最后长出枝叶、开花、结果。那么这个豆种,相对于后面的豆芽来讲,是不是因?芽是不是果?芽对于豆苗来讲,芽是不是因?豆苗是不是果?豆苗相对于开花来讲,它是不是因?

所以前前是因,后后是果。它是相似相续的。就是前面的离不开后面的,后面的离不开前面的。前后变化就是相似,这就破除了你的常见。而前后相续不断就破除了你的断见。比如你从婴儿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现在的你,能离开你的小时侯吗?离不开叫相续。但是你现在的模样跟你小时侯一样吗?有没有变化?肯定有。变化就叫相似。事物,就是这么一个相似相续的发展过程。

这个因果,是因小果大。比如一粒谷种到田里面去,它可能结出了一百颗甚至二百颗谷粒。而因决定果,果不能够决定因。所以,因果就像流水一样,水总往低处流——它总要找个流动方向,这种流向,就是它的因果律。但是这个因果律跟我们一般所讲的理性规律不一定一样。很多人把理性与规律,认为是死板固定的、不变动的,这种不干净的认识,容易落入了细微的断见。但佛教讲的因果不是这样的。因果律可不可以改变呢?可以改变其流动方向。

我用种豆来说明。我们讲“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如是因得如是果。事实上很多人理解得不大对。如果没有其它因缘掺杂进来破坏它、阻碍它,种豆能不能得豆?它如果顺利成长了,种豆肯定能得豆。但是种豆一定得豆吗?不一定。比如,长出来的豆芽,我摘了,炒盘豆芽菜吃了,它能长成豆吗?哪一天一只黄牛,看这豆芽很好吃,吃掉了。哪一天跑来了一条虫,咬了,还能长成豆吗?所以这个发展的过程,如果中途有其他因缘加进来,就有可能产生结果的变化。

相似相续的过程中有确定和不确定的两个因素在里面。我们很多人忽略了它不确定的因素。认为因果律像宿命论呀,什么都是前定的。不确定部分被抽掉了,被否定掉了。他没有考虑到,这个现象的出现,前面是有很多变化过程,他没看到,只看到这个结果就说是前定的。关键是你怎么去改变它的前因条件。所以佛教是不相信宿命论的。因此修行才成佛。不然人是人,狗是狗,那狗怎么能成佛呢?众生怎么会有佛性呢?如果这样说,就没法变化了。

佛教的因果论跟宿命论不同。很多人在正见方面没有学好。学到最后,经常认为佛教的因果论是宿命论。包括很多出家法师也一样认为。在座的各位,要深入去慎思明辩,搞清楚它。在这一点上,佛教对待真理的态度是:不管你是谁,你错了我就跟你辩论,我就要把你纠正过来。当然,在道德伦理上,在资历上,我可以尊重你。如果是论资排辈,我可能不能坐在这里跟你们讲经说法。但是如果我的智慧比你高明,我就可以超越这些老前辈,坐在这里跟你说法。有正见才可以当法师,不然就把你引导错了。就像你的眼睛。如果看不到前面的危险,看不到前面的障碍,你一直往前走,那肯定有生命危险。就是说要用眼睛带动我们的手脚,眼睛是引导你前行的。

见取见:

见取见是认为前面所说的身见、边见、邪见是对的,并且执着于这种错误的见解。

经常两个人辩论,一个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另一个也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不断争论下去,最后两个人争成仇人了。产生了嗔恨心,是因为两个人在拼高低和胜负。而佛教的辩论不是这样子,是为了让真理越辩越明,让更多听或看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并不是为了争胜负、高低而去争论的。

见取见,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如果你所抱持的观点是不对的,你又执着于它,这个就叫见取见。见,就是你的一个人生态度。一个人的态度是外在的,他心中肯定连动着有一种看法、一种想法。如果他的认识不够,障碍在哪个地方了,反映出来就是哪种态度,哪种相应行为。

戒禁取见:

戒禁取见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受持这样的戒,以为可以获得彻底解脱或升天。这就是说,接受执行这样的戒律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生死解脱。

很多人甚至是非因计因。

有些人念佛,说“我念阿弥陀佛,念完以后,希望佛菩萨保佑我的孙子考上大学。但是我念了一辈子,求了一辈子,许下那么大的愿,我的孙子怎么没考上大学呢?”你念佛,是为了能往生净土的因,而不是为了你孙子能考上大学因,这样错乱因果,怎么能够获得结果呢?这就叫非因计因。

你说我练铁砂掌,练完以后,我有可能就考上北大、清华吗?你练铁砂掌,可能练得更有力气,然后“啪”的一下能把坚硬的东西劈断开了。但是练铁砂掌后,怎么能考上清华、北大呢?想考上清华、北大,你要努力学习复习,掌握你应该掌握的知识呀!这才是真正的因。

所以很多人学佛,都容易犯这个毛病。比如有很多人批判说“哎呀!你拜佛、念佛一辈子,怎么还这么生病痛苦啊?”这个问法就是非因计因。

还有非道计道的。也不能趋向于解脱。

佛教讲的外道跟内道有什么不同呢?你的努力方向与修行方法、不能趋向于真理实相,达不到解脱的目的,这就叫外道。这并不是否定它们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佛教从来不排斥任何宗教,也不攻击任何宗教。只要对人类哪怕只是短暂的、相对的作用,也都能包容它。因为佛教能够用正见来贯穿,能够尊重他们。这不像其它宗教的。有些信仰其它宗教的,经常对佛教的教理进行一番自我解释,故意歪曲,然后强加在佛教头上,说佛教就是这样讲的。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理解,是他们的投射,并不是佛教原本的意思。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不好,不利于和谐并存。

我们不是提倡和谐社会吗?和谐社会首先要心平。心平天下平,心安天下安。《六祖坛经》里面讲“心平何劳持戒”。是啊!你要心平了,那么当然不用持戒了。

但是因为你的心不平,有扭曲,心里有贪嗔痴烦恼,有妄想盲动,有无知的幻象,所以你要持戒。持戒是让你保护自己的,让你像驾车一样有方向,看清楚道路,认明路标,这样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戒是起这个护持作用的。

这个戒也是对法器的一种培养,同时让我们的行为达到一种规范、一种清净和合的作用。佛教的戒律就是一切佛弟子们的法律或者宪法,他必须去遵守。

这是我们对五种错误看法的分析说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意识       五偏见)(五明学佛网:意识       五偏见)  

 李尚全教授:意识形态化、草根化和知识化——汉吴佛教文化形 

 陈士东居士:潜意识不是修持的目标 

 其他日籍作者:禅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柳田圣山) 

 黄明尧居士:大慧宗杲禅法心要 三、用功原则 4、离心意识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0章 自我的扩展与消融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 

 周齐教授: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 

 高月明居士:揭秘:“潜意识”有超潜能吗? 

 高月明居士:“潜意识”有超潜能吗?(1) 

 法闻法师:唤醒修行的意识 

 日慧法师:禅七讲话 甲篇禅七·话头禅 第四日 离心意识 

 月悟法师:天台宗强调“一念”,专指“第六意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