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净土法门法师:忆佛念佛中即念反观,反观就是禅 |
||
|
||
净土法门法师:忆佛念佛中即念反观,反观就是禅 观世音菩萨修耳根,耳是闻,他闻自性,自性之外的他不缘,专一。所以,他修的法门叫反闻自性。《楞严经》上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无上道是妙觉果位;换句话说,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不是普通人,妙觉位再来的。妙觉再来,永远不失妙觉,也就是说,他永远不曾起心动念过。为什么?起心动念这个虚妄的境界没有了。那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度不了众生,境界没有了,你度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观音菩萨真实慈悲,遍法界虚空界,剎土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哪个众生有苦难他全知道,他化身去了,分身去了。自己的本身在阿弥陀佛讲堂,坐在那里听经如如不动,神识从头顶上出去,到哪里去?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讲经教学的道场他全知道,他去听经去了。诸佛所讲的经论不是相同的,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诸佛所说的这一切经,他都圆满的得到了。得到之后,告诉诸位,灾难来了害不害怕?告诉大家没事。灾难发生的时候,最重要的,一心不动,这比什么都重要。要坦然、要镇定,我们这个心不会被境界所转,说一句容易懂的话,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是第一桩重要大事。你不怕,你就生智慧,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怕一害怕,心一乱,那就麻烦大了,就随业流转。所以在平常一定要养成,叫修养,养成什么?养成真正认识生命,就是要肯定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你就不会怕死了。 这个对调会不会有罪过?你要晓得,你那个孙子真的是阿弥陀佛,他不是假的。谁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的孙子是众生,他本来是佛,他本来是哪一尊佛?本来就是阿弥陀佛。你能做如是观,你的境界就转过来了。这不是大不敬,这是帮助你到西方极乐去成佛。你到极乐世界成什么佛?你跟阿弥陀佛学的,你将来学成了,还不就是阿弥陀佛吗?阿弥陀佛绝对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我是阿弥陀佛,你们可不能用我的名字」,阿弥陀佛绝对不会说这个话的。阿弥陀佛是究竟圆满佛,每一尊佛都能修到究竟圆满,修到究竟圆满就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所有一切诸佛的通号,每一尊佛都能称阿弥陀佛。佛没有名号,从究竟圆满上来讲,统统是阿弥陀佛。那释迦牟尼呢?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教化众生,从众生上起的,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我们要问,哪一尊佛不清净,哪一尊佛不仁慈?每一尊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性德,菩萨的名号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这华严境界。所以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不是妄想,是帮助我们提观照功夫,在一切时、一切处统统能提得起来,这叫真念佛人。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第二念是阿弥陀佛,第三念是阿弥陀佛,一切念全是阿弥陀佛。你怎么不会往生?肯定往生!麻烦出在哪里?麻烦就出在执着,执着是错的,执着是末那变现出来的。末那是染污,染污的根源。这个根必须把它拔掉,就用这一句名号,把所有一切不善的根全拔掉了,这个东西太好了。净宗无比殊胜方便,令一切有缘众生,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修行方法,他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依教奉行,他这一生肯定作佛去了。 所以「不逐闻尘」,尘是什么?声音,音声,色相、音声,不会受它的影响。你听到了、你看到了不受影响,要在这个里面学习。我们一般像看电影一样,你可以欣赏它,你不会生起执着的心,不可能生起;也就是说,你不会占有它,不会想把这个拥为己有,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支配的念头,尽情去欣赏。欣赏什么?自性之美,自性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自性变成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你都可以欣赏。不能迷,什么叫迷?起贪瞋痴慢就迷了。欣赏当中不生贪瞋痴慢,这是什么?方老师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没有贪瞋痴慢,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不生烦恼。他会赞叹,自性无量无边的功德,能生能现,不思议的境界,叫佛知佛见。你看《华严经》,华严境界多美、多殊胜,自性变现的。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都是自性变现的,那是自性一念不善变现的,诸佛菩萨境界是一念纯善变现的。善跟不善平等的,因为你没有分别,你没有差别,平等境界现前。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八十九面第六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是为端耳。如是演申,不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这一段文说的是《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他是怎么成佛的?他是怎么修的?在《楞严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就是经文里面讲的,「各自端守」,端正身心。以观音菩萨为例子,观音菩萨是耳根,他的功夫是六根里面的耳根。耳是对外面的,它的境界是音声,我们一般人耳都是向外,会被外面境界影响。观音菩萨他用的是相反的,他闻自性,不向外面,就是不逐闻尘,闻尘就是音声。所以他回过头来反闻自性,用这个方法他得到禅定,从禅定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了。如果我们对外,肯定会被外面境界染污,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生起贪瞋痴慢,这就叫造业。用菩萨这个例子,我们将它引申,如果我们眼不逐色尘,眼的对象是色,不逐色尘,能够反观自性,那我们的眼就端正了。观世音菩萨耳根端正了,眼也端正了。 「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不是初学的境界,连老修也达不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个功夫不容易!现在在这个时代,能够用观世音菩萨这种方法的,可能就找不到了,没有人能够像观音菩萨。那我们要成就怎么办?只有一个方法,念佛,这个方法跟反闻自性比起来容易太多了。反过来之后,眼所见的是色性,耳所听的是声性,身所触的是触性,明心见性。这个道理我们懂得,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可是做不到。念佛这个方法,我们有地方下手,我们能做到。念佛容易,功夫浅深不等,讲到最深处,比观世音菩萨这个方法还要高。确确实实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或者在一切法门当中,念佛是第一。念佛人也必须要端正身心,不但我们往生有把握,往生的品位就很高。所以前面浅的解释,身心端正举儒家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取这个。我们六根不应该接触的,我们尽量远离,这样就好。凡夫烦恼习气很重,只有远离干扰,这是最高明的一个方法。 |